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佛门龙象>> 历代汉传高僧>>正文内容

寒山大士(约691—793):亦僧 亦诗 亦菩萨

       

发布时间:2012年11月09日
来源:佛教导航   作者: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寒山大师法像

寒山大士简介

  寒山(约691~793) ,寒山子乃唐代首都长安人,出身于官宦人家,三十岁后隐居于浙东天台山,享年一百多岁。

  话说寒山,信奉佛教的人都知道,寒山是中国唐代的一位高僧。他是一位道行高超、智慧超群的和尚,写了许多让人喜爱的诗词,据有关资料显示寒山与拾得是文殊、普贤菩萨的化身,因此寒山既是僧人,也是诗人,也是菩萨,所以我们习惯地称他亦僧、亦诗、亦菩萨。

  寒山又名寒山子,唐朝人,传说是唐代贞观年间“应举不利,不群于俗,盖楚狂、沮溺之流”的一位诗僧。寒山子的姓名、乡里和籍贯等都多不可考。其生活时代、身世行踪也有着颇多的议论。其生平事迹,根据现有的资料表明,所叙都不详细,也没有见到有关寒山的正式记载。

  据唐代台州刺史闾邱胤为寒山子诗集作的序, 《宋高僧传》卷十九唐天台山丰干禅师传,和宋初李防编纂的《太平广记》卷五《仙传拾遗》等记载: “寒山子者,不知其名氏,曾于贞观(627-649)中或大历(766-779)中,隐居浙江天台翠屏山。其山深邃,当暑有雪,亦名寒岩,因自号寒山子。无人确知其来历,寒山子和拾得是国清寺僧厨的苦行僧,面貌枯瘁,以桦木为冠,穿一双大木屐,说话疯疯癫癫,但寻思其意,又都合于佛理。他且笑且歌,常独自一人从寒岩隐居地来到七十里外的国清寺。”虽《宋高宗传》和唐闾丘胤《寒山诗序》言及其生平事略,但是大多涉及神异,难以为据。

  从现存的《寒山子》诗集中可以得知:寒山隐迹在浙江省天台县西边灵江上游的始丰县西境七十里,有一个叫做寒岩的地方,他每天就呆在寒岩里用心办道,寒岩里面一无所有,认识寒山的人都称呼他为“贫子”。寒山喜欢装疯卖傻,但是却常常出语惊人。

  寒山子生活的时代,有隋末唐初说,有唐贞观初说,有唐元和说,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争论颇多。元末僧人清欲所作《诗歌》有云: “若人何乡何姓氏?隋际唐初豪杰士”。南宋僧人志南所作《天台山国禅寺三隐集记》谓,丰干禅师,唐贞观初居国清寺,有寒山拾得者,独与师亲。明永乐时僧人道衍(即姚广孝) 《寒山寺重兴记》有云: “唐元和中,有寒山子者,不测人也”。前二说虽未见史乘,世多深信不疑,一般都确认寒山应是唐代人。

  按《宋高宗传》十九卷《寒山拾得传》系语有云: “又大为祜公无宪宗朝(年号元和)遇寒山子,指其深潭,仍逢拾得于国清,知三人唐季叶时尤存”,又云: “寒拾也,先天(玄宗第一个年号)在元和逢(指灵途中相遇),为年弥长,为显隐不耶?”此可证明道衍所云元和中人,确有所据,也证明唐宋之际对寒山子生卒时间,即有争论。

  关于寒山的身世也是众说纷纭,张说张的一套理论,李说李的一套理论,究竟谁说的对,谁说的不对,好象也不能轻易去下个结论。我们不妨从《寒山子诗集》中找找答案,首先看看寒山子之身世:寒山子出身于农民家庭(102诗云:偃息森林下,从生是农夫。)为人耿直(102诗云:立身既质直,出语无谄谀。)父母早丧(289诗云:我住在乡村,无爷又无娘),少年时过着自给自足的农村生活(119诗云:田家避暑月,斗酒共谁欢。)后因兄长妻子志趣不和而关系恶化。(111诗云:少小带经锄,本将兄共居。缘遭他辈责,剩被自妻疏。抛绝红尘境,常游好阅书。)他对读书的确曾下过苦功,智商很高(105诗云:世有聪明士,勤苦探幽文。三端自孤立,六艺越诸君。)其后也曾多次参加考试,结果都未能如愿(120诗云:个是何措大,时来省南院。年可三十余,曾经四五选。)但也曾得到最高当局多次召见,却未能得赏识和重用(7诗云:一为书剑客,三遇圣明君。东守文不赏,西征武不勋。)。

  寒山子舍俗出家的原因,归纳起来有两点: (1)家国变故:与兄长妻子志趣不和,企望报效的隋王朝忽又崩溃。 (2)怀才不遇:虽有文才武功,却得不到应有的报偿,认为“今日既老矣,余生不足云”。初时也抱有伯夷叔齐耻食周粟的想法。如15诗云:“饿著首阳山,生廉死亦乐”。

  寒山子出家的年龄应在三十至四十岁之间,出家后也不是马上归隐天台寒岩的,而是四处云游。131诗云:出生三十年,常游千万里。又如270诗云:自从出家后,渐得养生趣。伸缩四肢全,勤听六根具。褐衣随春冬,素食供朝暮。

  寒山子出家以后,过着艰苦朴素、潇洒自如的平淡生活,在凡人看来很苦,但是往往修行者都是以苦为乐。如姚广孝《寒山寺重兴记》里,说他“冠桦皮冠,著木屐,被褴褛衣,制疯制颠,笑歌自若”。都说明寒山子出家后,不仅思想大转变,生活方式也来了个大转变。

  寒山子的乡里籍贯在其诗作里虽无明载,但从251诗所云“我见黄河水,凡经几度清”分析来看,他应该是生长在中原黄河之滨,大概属于河南一带。彼时经隋炀帝开通大运河,正从洛阳经过,下苏州枫桥正扼大运河咽喉,沿大运河南下,·经枫桥畔有妙利普明塔院,正好可以在此居留。而“普明塔院”是智者大师上座弟子普明禅师祖塔,因而引发寒山子在此隐居。从此“妙利普明塔院”就移名为“寒山寺”。姚广孝《寒山寺重兴记》中记载: “有寒山子者,来此缚茆以居,修持多行甚勤。希迁禅师于此建伽蓝,逐额名曰寒山寺。”自此寒山子被尊为寺院祖师,世代供奉。现在寒山寺内建有“寒拾殿”,用来供奉寒山和拾得二位高僧,另外寺内还存有历代名士传颂下来的“寒山、拾得”画像和诗作。

  寒山远来到苏州枫桥缚茆而居以后,暑天设茶摊,解决行人饥渴之苦;又帮助行船挽舟,又供给农民草鞋。他以解决世人实际困难的方法,作为一个佛教徒的修持形式,这也是他的独到之处。这些点滴事例说明出家后的寒山子, 已经抛弃了追名逐利的思想,过着与世无染的生活,自愿做一个和光同尘的隐居者。他潜心佛法,参悟禅理,对人生、对社会逐渐产生了新的认识和估价。他的许多诗篇都反映了这一变化过程。

  寒山子在漫长的隐居生活期间,有充分时间和不受干扰的环境对人生和社会予以深刻反思。如135诗云: “人生不满百,常怀千载忧。自身病始可,又为子孙愁。”这里既指的世人,也指出家隐居前的寒山子。经过多年的修行和悟道,他终于在学习佛法中找到了答案。152诗云: “人生一百年,佛说十二部。慈悲如野鹿,嗔怒似家狗。家狗赶不去,野鹿常好走。欲伏猕猴心,须听狮子吼”。前者指出世人争名逐利,无有已时,后者指出,要解决人生根本问题就得要好好修学佛法。这里他又把世人追逐名利的种种丑态,组成一首极为形象化的讽刺诗,用以唤醒世人。58诗云:我见百十狗,个个毛狰狞。卧者乐自卧,行者乐自行。投之一块骨,相与睚眦争。 良由为骨少,狗多分不平。

  以上诗句,足以反映出寒山子的隐居思想的发生、发展、转变与升华的过程。

  正是由于寒山子有着不平凡的经历,才使他毅然隐居山林,冷眼观察世界故用诗的形式以讽世谕人。他的成就是博大精深的佛法引导他认识了人生宇宙的真谛,他运用自成一家风格的诗语,闪耀出智慧的火花。

  寒山子对其诗作,有其自我评价的标准,而不为俗流所缚。如182诗云: “一住寒山万事休,更无杂念挂心头。闲于石壁题诗句,任运还同不系舟”。又如305诗云: “有人笑我诗,我诗合典雅。不烦郑氏笺,岂用毛公解。不恨会人稀,只为知音寡。若遣趁宫商,余病莫能罢。忽与明眼人,即自流天下”。又如288诗云: “有个王秀才,笑我诗多失。云不识蜂腰,仍不会鹤膝。平仄不解压,凡言取次出。我笑你作诗,如盲徒咏日”。这就充分表明寒山子的诗作,其特点就在于明志,而不是笑傲风月,无病呻吟,在于通俗易懂,而不是咬文嚼字,拘泥于格律。

  后人对其“有人兮山径,方卷兮霞缨。秉芳兮欲寄,路漫兮难征。心惆怅兮狐疑,蹇独立兮忠贞”给予了很高评价,认为这首诗与屈原楚辞不相上下。其实与屈原相比,其经历其境界显然不同。屈原怀才不遇,坐见故国沦丧,因而含恨自沉而死;而寒山子其在未出家前,其境遇与思想确与屈原有共同点,而出家后,已觉悟到“人生不满百,常怀千载忧”是多么可笑,则与屈原大相径庭。

  寒山平时喜欢任运自然,随时作诗,他一生作有数百首诗,其中有300多首诗被录入《全唐诗》中,并有《寒山子诗集》流传于世。很可惜,当时徐灵府收集并作序的《寒山子诗集》早已失传。现在流传的《寒山子诗集》,是由托名初唐台州刺史闾丘胤的人作序。关于寒山子的诗歌,寒山子在自己的诗271中说: “五言五百篇。七字七十九,三字二十一,都来六百首。一例书岩石,自夸云好手,若能会我诗,真是如来母。”由此可以证明寒山子全部诗作有六百首,而现在流传下来的仅三百零七首。就从三百零七首诗中,也不难看出寒山子的思想线索及其诗的特色。诗中有不少记录了他的生平遭际和其曲折离奇的坎坷经历。由此可以看出,寒山在日常生活中,特别喜欢作诗,每遇到一件事情或一事物,他都会即兴作诗,用诗的形式把事情和事物,以及自己的思想表达得淋漓尽致。

  寒山的诗所表达的义理非常深刻,他象道济禅师一样,外浊内清,智慧超群,他的诗都是有感即发,张口就来,从来都不需要修改合韵,拾得的诗和寒山诗一样,都很通俗易懂,易为民庶所接受。因而,寒山、拾得的传说在民间广泛流传,形象也越来越大。

  寒山子的诗作用典广泛, 自然贴切,而无一般运石堆砌造作之弊。在其特定条件下创造诗歌新模式,开创了前所未有的先河,往往为后世人拿来模仿运用,这说明其诗作在社会上产生了深刻影响。现行寒山诗集里,就收录有宋王安石的《拟寒山拾得二十首》;元张雨有拟寒山一首《赠活死人窝玄通先生》;清代何焯《读柳子送文畅上人序》中亦有效寒山体一首;又有陈汝楫《效寒山子体》十四首,彭定裘《题寒山集》诗亦效寒山体。后人对其诗评价不外两个方面:一者从佛教角度讲,称其诗有口语、有率语、有庄语、有谐语,至云“不烦郑氏笺,岂待毛公解”又似有儒生语,大抵佛语菩萨语也:一者从诗人角度讲,清王士祯《居易录》评之曰: “清淡冲朕,唐人所不好;机趣横溢,韵度自高,在皎然上道显下”。

  寒山一生写了许多诗, 自然希望觅得知音,使之流传于世。他说过: “有人笑我诗,我诗合典雅。不烦郑公笺, 岂用毛公解?不恨会人稀,只恨只音寡。若遣趁宫商,余病莫能罢。忽遇明眼人,即自流天下。”正像寒山所希望的那样,他的诗果然流传于世,并获得很高的赞誉。有人为他的诗题跋,说他“以诙谐谩骂之辞,寓其牢愁悲愤之慨,发为诗歌,不名一格,莫可端倪”。又有人为他的诗集作序,说他的诗“如空谷传声,乾坤间一段真韵天籁也”。又有人评价其白话诗“俚语俱趣,拙语俱巧”,耐人寻味。寒山诗在思想内容和艺术风格上都有其特点,故后世文人常有“拟寒山诗”之作。如北宋的王安石,就曾“拟寒山诗十二首”,南宋的慈受深和尚也有“拟寒山诗一百四十八首”。有些诗人的诗作,虽未标明“寒山体”,但也深受寒山诗的影响, 白居易的白话诗就是如此。至迟到元代,寒山诗便传入朝鲜、日本。到了近代,寒山诗更走向世界,被译成日、英、法等国文字。

  拾得的诗多为劝善惩恶,劝人修行。不知从什么时候起,他俩竟变成主宰婚姻幸福、家庭和睦的“和”、 “合”二仙。后来就在民间传说开来,这两位蓬头笑面的僧人又成了和合二仙,象征着夫妻相爱。二仙一捧荷花,一捧圆合,形容和谐合好。这种变化便是平民百姓的精神寄托,凡是来到寒山寺的香客和游客, 都会前来朝拜这“合和二仙”,希望自己或是自己的子孙后代都能家庭和睦、夫妻合和、百年恩爱。

  寒山从小聪明好学,喜欢诗文,受过良好的儒家传统教育。寒山的一生充满了艰辛和苦难,但这都没能阻挡他那积极向上、英勇奋进的决心和精神。他通过自己的刻苦修炼,得到了大智慧,并把大智慧传给了人间。他对世间的一切都看得很清楚明白,他用毕生的精力谱写了不同寻常的诗篇。

  寒山的诗在世界上流传甚广,影响很大,人们对他和其诗的学习和研究掀起了新的高潮。历史给人们留下的是思考,而圣人所留下的却是无价之宝,也是永恒不变的真理!寒山和拾得两人情同手足,共同走完了艰难而有意义的人生,开创了中国佛教史上最著名的诗人之路。

  《寒山子诗集》这部震撼世界的巨作,使我们看到了人类永久的文明和希望。它是人类文明的再现,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

寒山大士佛学内容推荐


-----------------------------------------------------------------------------------------------------------------

寒山大士相关链接

 

-----------------------------------------------------------------------------------------------------------------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