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彭仁波切:释迦牟尼佛广传·白莲花论 (下册) 九 智慧品
麦彭仁波切:释迦牟尼佛广传·白莲花论 (下册) 九 智慧品
九智慧品
镜面国王具超人聪慧
久远之前,有一大国王统领赡部洲,名为普喜,他拥有五百王子。大王妃随后又生一子,此子遍体金色、发呈碧蓝、手掌生有千辐轮相、左脚掌有宝马花纹、右脚掌有宝象花纹,因太子具有如是福德,故被命名为镜面。当普喜国王病危之时,诸大臣询问国王道:“如此众多太子中,我等将为谁行加冕大典?”
国王就将继承王位者所应具备之条件一一道来:“具备十相者方可继承我王位。何为十相?即:身为金色;头发碧蓝;双手生有千辐轮相、左脚掌有宝马花纹、右脚掌有宝象花纹;穿上国王衣服后正合身、坐上国王坐垫后颇具威德;深得小国民众恭敬、承侍;诸王妃、众眷属对其欢喜、赞赏;在天尊像前欲行顶礼之时,天尊像反对其顶礼恭敬;以其功德、福德力能令天降七宝雨以满众生所愿;为大王妃所生;了知外伏藏等六伏藏。如具备此等十相,则可为其行加冕大典。”国王言毕即离开人世。
诸大臣和众太子集中后,众人开始鉴别从大太子至最小太子之间到底谁能具足十相。结果除镜面太子十相皆具外,其余太子无一具足所提要求。众太子性格皆为粗暴、野蛮、鲁莽,唯有镜面太子性情调柔、寂静,特别是他非常擅长以智慧解开众人深深疑惑。普喜国王曾言能当上国王者必得了知六伏藏,而其余太子则对六伏藏全然不知。镜面便为众人解释道:“所谓外伏藏乃谓阶梯外面;内伏藏是指阶梯内部而言;内外伏藏则在阶梯下部;树顶伏藏即指中午时分、国王居所旁大树阴影所覆盖之地域;山顶伏藏即在国王沐浴水池中、一大石板下方;河边伏藏即位于家中排污管道出水孔处。”大臣们按其所言一一观察、验证,结果果然分毫不差。
众人便为其举行加冕大典,十五日这天,当太阳照耀大地之时,一由旬半大小之千辐金轮恰于东方开始出现。镜面国王立即发愿道:“如我能成为具福德之国王,则愿金辐轮现在我眼前。”刚刚言毕,金辐轮即从虚空来至国王面前。此金辐轮上拥有七宝:大象宝乃来自寻香山,背脊为如意宝所严饰,国王骑上它,半天功夫即走遍四大洲,若此大象宝步行行进,则其足踏之地皆变为金沙;绀马宝则呈现蓝色,马鬃、马尾又俱为红色,它本身就能降下七宝,国王骑上它,一顿饭功夫即可绕转整个四大部洲,且不会感到丝毫疲倦;如意宝则无论白昼、黑夜都散发光明,光芒遍达一百二十那由他距离,在此范围内,它可降下七宝雨以满众生所愿;玉女宝性格善良,美丽非常,能满国王所欲;施主宝则任何时候都可赐予众人所需,且享用不尽;大臣宝只需看上一眼即能将国王所需四种军队备齐,且令其具无比威力。
具足如是七宝后,镜面国王居安思危想到:此乃我前世福德所感,如今我更要好好继承王位、主持国政。想到这,他就穿上香水薰制过之崭新衣物,手捧香炉、膝盖着地,面向东南西北方恭敬顶礼,且祈愿道:“四方圣者,请接受我祈请并降临此处。”
如此祈祷后,四方缘觉每方两万、共八万名一时齐来王宫,国王与大臣即用四种资具供养、承侍,国王还下令让所有小国之人亦供养缘觉。以此供养善根,众人死后皆转生善趣天界。
镜面国王智慧超众,他曾成功解决过持棒婆罗门诸多疑惑。持棒为当地一贫穷婆罗门,某次曾向其他施主暂借过一头牦牛,役使完毕就欲将之再送还施主。当时施主正在用餐,持棒便将牛直接放于院中,结果牦牛最后却溜出家门逃跑而去。施主食毕,再找牦牛已是难觅踪影,于是他就找到持棒责难道:“我家牦牛现在何处?”持棒据理力争:“早已将牛送还与你。”施主自然不答应,理所当然一直追逼持棒不放,让他交出所借牦牛。持棒只得坚持说道:“牦牛并非我有意走失,我确已将其还给你。”
争执不下之时,二人便协商说此事必得到具智镜面国王那里寻求解决良策。
此时有一人正追赶一匹逃跑牝马,持棒正巧撞见。那人大叫道:“千万勿放走它。”持棒慌乱之中拾起石块就向牝马腿部砸去,结果因用力过猛竟将它砸死。那人怒斥他说:“你已将此马砸死,为解决此事,我们需前去国王那里裁决。”
被施主及马匹主人押送前往王宫途中,持棒准备逃脱。在他从墙头往下跳时,结果墙下一正在织布之人竟不幸被他压死。织布者妻子扭住他哭诉说:“我们去国王那里说个清楚。”
数人继续前行,路上又遇一条河横在面前。看到一樵夫嘴含一把斧头正在过河,持棒便问他:“请问此河水有多深?”那人刚张嘴说“极深”,斧头便掉落水中。樵夫不满说道:“是你发问才令我将口中斧头掉进河中,为解决争端,我们只得有劳国王。”
一路走来,持棒已是疲累不堪,他就走进一家酒店沽酒。卖酒妇人用衣物包裹住一小孩置于店中,结果持棒不注意,一下坐上去又将小孩压死。妇人当然不会放过持棒,她抓住持棒说道:“你杀死我孩子,我们一定要到国王那里将此事解决。”
一队人继续前行,途经一夏郭达嘎树时遇见一只乌鸦,它看到持棒后便说:“你欲往何方?”持棒无奈答道:“我哪也不想去,只是他们一定要扭送我去见国王。”乌鸦一听马上说:“你既欲前往国王那里,那就务必替我捎个口信,告诉国王此地有一夏郭达嘎树,树上有我这只乌鸦。我在此树上鸣叫时,声音呕哑啁哳难为听;一转移至别树,鸣音立即变得悦耳动听。这到底是何原因?请替我向国王打探打探。”
随后众人在一干枯之树上又遇到一鸟鸦,鸟鸦见到持棒后便问他欲前往何方,持棒就将上文回答内容再复述一遍。鸟鸦听后说道:“我有一口信烦劳你带与国王。别处有蓊蓊郁郁大树,怎奈我偏偏不欲呆在其处;在此枯树上生活倒令我心花怒放,请替我向国王询问到底为何?”
持棒后来在碰到一野兽时,野兽也烦他给国王捎口信说:“除此处绿草如茵之草地外,别处我皆不欲去,只喜恒时居于这里,请替我向国王打探一下此中原因。”
碰到羊角鸟时又听它说道:“在此地我能发出我们羊角鸟应发出之鸣音,在别处我则能发出别种禽鸟鸣叫,请替我询问一下国王个中究竟。”
而蛇因与吐宝鼠不和就请持棒给国王捎口信说:“我俩每日碰面时都对对方恨之入骨,各自满心不悦、争执不休,请代问国王这到底是何原因造成。”
接下来碰到的一毒蛇也要持棒捎口信道:“我在每次出洞时均心生欢喜,且出行极易;而每回要返洞时,内心就非常不悦,也很难进去,这到底为何?”
一刚成家之媳妇则要持棒向国王探问:“我在父母家中时想自己丈夫,在丈夫家中时又想念父母家,请国王替我决断此中原因。”
几位欲讨还公道者终将持棒押至国王面前,他们于镜面国王脚下顶礼后就端坐近旁。国王问诸人:“你们因何事到我这里?”众人便将各自与持棒之纠葛一一向国王倾诉。
待施主首先禀明情况后,国王问持棒:“你有无向其暂借牦牛?若确实借过,那借过之后送还与否?”持棒对此回答说:“我将牦牛置于他能看到之地域内即转身离开,不过确未曾向他讲明。”国王听罢就裁决道:“他实已归还牦牛,只是未说明而已。为示惩戒,应割下他舌头;而施主分明已看见牦牛,但却未将其拴住,为示公平,应挖去他眼珠。”施主闻言不禁说道:“持棒已抢去我一头牦牛,若我眼睛再被挖去实在太不合理、不划算。干脆就此撒手,让他讨个便宜,活命去吧。”
所养牝马被持棒砸死之人又接着对国王说:“大国王,他用石块将我一匹牝马打死。”国王便问持棒他打死马之详细经过,持棒说:“我正巧堵在路上,他叫嚷千万勿放过此马,我只好用石头向马砸去,谁知却将之杀死。”国王听罢就裁决道:“因马主人口喊千万勿放过此马,故而应将他舌头割下;而持棒除了捡起石块外更不知采用别种方式,以致用石块砸死牝马,故而应将他手砍断。”马主人闻言不禁说道:“我那牝马已被砸死,若我舌头再被割掉就太不合算。不如就此撒手,让他活命去吧。”
樵夫继续对国王说:“就因他问我水深不深,结果让我丢掉一把斧头。”国王便问持棒具体经过,待持棒叙述完毕,国王裁决道:“不论携带任何东西,放于肩上方为合理合度。你既口含斧子,却还要张嘴讲话,实在应该拔去门牙两颗;而持棒明明看见河水深度,却还要明知故问,故而理应将舌头割去。”樵夫闻言不禁说道:“我已将斧头丢失,若再被拔去牙齿实在太不合算。也罢,就让他活命去吧。”
卖酒女人向国王指斥持棒说:“这人杀死我孩子。”国王便问持棒具体经过,持棒说:“我当时太过劳累,根本不知垫下还有小孩,故而不经观察就将孩子压死。”国王听罢就裁决道:“你这卖酒女人怎能把孩子用衣物包裹置于店中?这岂不大错特错!而持棒不加观察就随意乱坐,这又是他错。兹判罚持棒从今往后当这卖酒女人丈夫,二人再共同生育一小孩。”女人闻已不禁说道:“我孩子已被他压死,再与他结为夫妻实不应理。不如就此撒手,让他活命去吧。”
丈夫被持棒压死之女人对国王说:“我丈夫正织布时被他压死。”国王便问持棒是否有此事,持棒说:“当时我被众人追赶,实在慌不择路,跳下时根本未注意织布机后面有人,所以才将那人压死。”国王听罢就裁决道:“持棒,你从今往后做这女人丈夫。”寡妇闻言不禁说道:“丈夫已被他压死,我再与他共同生活太不应理。看来只能就此撒手,让他活命去吧。”
镜面国王即以此种方式平息诸人争论,将持棒从一切困缚中解脱出来。
当时有两女人曾为争夺一小孩而来到镜面国王前要求裁断,两人均说此小孩为自己亲生骨肉。国王通过观察后便决断说:“你二人可拼命拉扯小孩,以能将小孩拽到自己这边者为孩子亲生母亲。”此时非为小孩真正母亲之女人,因无发自内心之悲心就开始用力将孩子拉向自己;真正母亲则心疼儿子,怕伤害他而始终不欲用力撕扯。国王即以此种方式将小孩判给其生母。
又两人曾为一些布匹而争执得不可开交,等他们来到国王面前时,国王还是令二人互相争抢布匹。此布真正主人自然不舍得将布白白毁坏,于是便不欲与对手争抢,国王就以此种方式发现布匹所属主人。
此次又以智慧一一解决完持棒与诸人争执后,国王还听持棒说路上尚有众多人与动物都有需国王解答之疑惑,国王便让持棒一一诉说。待他叙述完毒蛇所捎口信后,国王让他回复毒蛇道:“你居于洞中时不生嗔恨亦不饮食,故而心生安乐;至洞外吃过太多食物,又对飞禽等动物生起嗔恨心,因此身躯才会变得粗大,返回洞中时当然内心烦恼。希望你今后在外面饮食要适度,更勿对其它众生生起嗔恨心,如此行事才会保证日后远离痛苦、感受快乐。”
听完持棒所叙新嫁娘之困惑,国王令持棒对她捎口信道:“因你父母家有你新朋友,所以你在夫家时想回娘家,以慰思念新友之苦;真回到娘家时又对朋友生起厌烦心,故而又欲回到丈夫家。希望你能舍弃两地中之一处地方,只在一地认真生活,如此即不会再受损害与痛苦。”
国王又让持棒对乌鸦回复说:“你声音好听是因树下有黄金,声音不动听则因树下无黄金。”
对鸟鸦之回复则为:“你所在城边(藏文原意不明,请三思)有一枯树,树下埋有宝藏,若将之送与别人则会得到安乐。”
国王让持棒转送与野兽之口信为:“你所喜欢之绿油油草地上,从树上能滴落蜂蜜,所沾染之草地皆因此而充满甜蜜气息。但等你日后再欲享受时,这些蜜蜂未必还会存在于世。所以希望你勿要贪执美味,否则定会遭受非理痛苦。”
国王对羊角鸟之疑惑解答道:“你能发羊角鸟音声之地无宝藏,能出其它鸟类鸣音之处则有宝藏。你应把宝藏送与他人,否则感受不合理痛苦太不应理。你最好能离开那里,前往别处生存。”
对蛇与吐宝鼠则决疑说:“你们转生为人时曾为两兄弟,一人言应均分家财,另一人以吝啬心作祟而不愿均分。非常贪执之人现在转生为蛇,贪恋财物者则成吐宝鼠。所以你们俩每当拥有财富时,最好能将之供养沙门、婆罗门,如是才能令二位心得安乐。”
国王最后又对持棒叮咛道:“你自己犯下太多过错,但我愿将你释放。若你想摆脱贫穷痛苦,将树下金银珍宝取走即可。”
持棒返回途中,将国王回话依次传与相关众生,他们各个听闻受持。蛇与吐宝鼠及乌鸦向他指示宝藏,他在树下发现后便将珍宝取出带走,并因此而得以组建幸福家庭。自此之后,持棒婆罗门永离贫困,一生尽享富裕幸福生活。
对国王如此做法与答语,众多大臣都赞叹他无与伦比之智慧与无碍辩才。国王于真实四门又建造布施之屋以广作布施,十二年中在饥寒众生前行广大饮食布施。释迦牟尼佛如是转生为镜面国王时,即以其智慧、布施饶益无边无际众生。
大药妙智解疑难
久远之前,胜身之地有一国王名为能生,在其治下,百姓财富圆满,安享快乐。国王美丽王妃怀孕后,因每日饮食丰富,待其产下一子后,众人便名之曰饮食。饮食后来学习文字等学问,并全部圆满、究竟。他本人又勇敢无畏,做起事来无所顾忌,因而在其勇敢性格中又多少略带粗蛮之习。王妃对此子非常满意,故而依恃其子,自己竟愈发骄横起来。她最后连国王都敢违抗,经常不听从国王吩咐。大臣们则商议说国王应再娶一王妃,于是他们便到利红国王那里向其讨要女儿,准备娶来做新王妃。
利红国王则对他们要求说:“若我女儿将来生下太子,必须让此子当上国王。只有答应这项条件,我才肯将女儿嫁与你们国王。”大臣们不加详细讨论就答应下来。待能生娶来利红国王女儿后,此女对国王非常喜欢,她常提醒国王道:“若我生下太子,你一定要立他为王。”
国王闻言心下暗想:我已有太子饮食,可爱、相貌庄严、为人勇武。有他当太子,又怎能让其他王子继承王位!国王不免犹豫踌躇起来,他并未当下答应新王妃要求。大臣们怂恿说:“我们已在利红国王面前许下诺言,更何况新王妃能否生下太子还难以预料,国王不如先答应她为好。”
能生听从诸臣子建议,就在王妃面前承诺可将她所生王子立为太子。结果利红国王女儿不久即怀孕,九月过后就生下一相貌端严太子,众人为其起名为喜爱国政。利红国王得到消息后立即派人传语道:“如果能生不立我外孙为太子,不让其继承王位,我即刻便挥军直捣贵国,与你们一决上下。”
大臣们赶紧要求国王认定喜爱国政为王位继承人,并不断造声势言欲立利红国王外孙为太子,且要杀死饮食。能生阻止他们说:“不合正法之语请勿再言!我历来只听闻过儿子弑父事件,从未想过父亲会杀死儿子,这绝不可能。”大臣们又接着提建议:“你若不愿杀死饮食,那就干脆将他手脚砍断。”国王驳斥说:“砍断手脚与杀死又有何区别?”此时有大臣则提议道:“国王如不愿如此行事,不如干脆将饮食驱逐出境。”国王还是不同意:“他又没犯罪,为何要被赶走?”大臣们胡乱“授记”说:“不久之将来,他就会违法。不管怎样,国王都应把王位赐予喜爱国政。”
后在一吉祥之日,能生国王终将王位赐予利红国王外孙。饮食童子听到消息后,心下明白父王已将自己舍弃,还要呆在这里,生命难免会有不虞之危。他连忙将事情近况告知自己母亲,并言自己欲往阿蓝国王治下国家,希望母亲能够开许。母亲抱住儿子脖颈痛苦说道:“你一直在王宫安享快乐生活,现在却要跋山涉水、越过森林荒原到处漂泊,你如何能承受此种生活折磨?”
饮食答话道:“世上有谁能永享快乐?又有谁会永远受苦?未曾感受过痛苦之人有多少?得到快乐后就一直享受下去的又有几人?”饮食将这方面道理向母亲诉说一番,在对她做过种种安慰后即孤身一人前往阿蓝之地。
阿蓝国王手下一重要办事人员当时刚好在外面看到饮食,他深感此人相貌庄严、身板结实、上身宽大、极具大士相,他不禁纳闷:此人到底是谁?在向饮食询问后,饮食便将自己遭遇讲与他听。这人立即把饮食带至阿蓝国王处,并将情况汇报与国王。国王仔细看过饮食后心生欢喜,与他进行了长时交谈,并最终将女儿及领地交给饮食。
饮食与国王女儿在一起尽享快乐生活,后来二人生下一具相之子:上身如狮相。众人据其父名而称之为多饮食。
多饮食长大后学习文字,当其时,其父饮食已过世。阿蓝国王女儿内心非常痛苦,阿蓝国王则想:众女人大多都会贪执其他男子,还是将此寡妇交与其他人为好。想到这,国王便将女儿及多饮食一并交与手下一大臣,女儿自此之后又与这位大臣共享美好生活。
一次,大臣家门口有只鸡突然啼鸣,刚好一婆罗门看相者路经此处。婆罗门听到鸡鸣后便说:“不论何人,吃过此鸡肉后必当国王。”大臣听到他所说话语后就问明婆罗门原委,然后立即将鸡杀死并交给妻子说:“你快将鸡肉煮好,我去国王那里办完事后就回来。”
在他去王宫办事之时,多饮食正巧因饥饿而从学校赶回家觅食。当时母亲并不在家,他在自己找食物时恰好发现罐中所煮鸡肉。鸡肉汤正在沸煮,鸡头冲上,多饮食看到后便自行将鸡头割下食用。母亲回来后不见鸡头便向多饮食询问,多饮食承认是自己所食。母亲又为他找出些吃食,然后又让他返校读书。
大臣办公回来后也发现鸡头“失踪”,他向妻子询问原因,妻子回答说是孩子吃下。大臣吃完剩余鸡肉后心中思量:要当国王是要吃掉全部鸡肉,还是部分鸡肉?他于是又找到婆罗门打探,婆罗门说道:“谁吃鸡头谁就能当国王,若吃下食鸡头之人的头颅也可成王。”大臣听后暗下主张:我应把多饮食杀死并吃掉他头颅,但此事若想瞒过他母亲恐难成办。
为试探妻子心态,他便以温和语气说道:“贤妻,你以为丈夫当国王好,还是儿子当国王好?”女人此时从侧面已了知丈夫心意,她心中暗想:我若说儿子当国王好,他肯定会攻击我,想来我应以方便法应对。于是她就对大臣说:“丈夫能当上国王实为最善妙之事。”明白丈夫会因儿子吃掉鸡头而将其杀害后,她就悄悄对多饮食说:“孩子,你因吃鸡头已惹下大祸,现在情况非常糟糕,一切已无法逆转,你尽快逃往别处,最好到你祖父那里暂避一时。”
多饮食遵从母命开始向胜身国进发,赶到那里后已是又累又饥,他便在某园林中一树下,以衣为垫沉沉睡去。此时喜爱国政国王恰好因病离世,国王传承自此不幸中断。在未找到合适、正宗继承人之前,众大臣一直未将国王尸体运出王宫,他们协商说应立福报大者为王。
等他们看到安睡于树下之多饮食后,立即认定此相好庄严之孩童必能不负众望:因他上身竟与狮子相无有二致;且日正中午时,日影并未转移。看到如此景象后,众人对国王人选已心知肚明。他们急忙将他唤醒,谁料多饮食起来后竟不满问道:“唤我醒来有何贵干?”大臣们回答说:“是为推举你当国王。”小小孩童却责问道:“若是国王,你们能如此将其摇醒?”“若不能这样行事,我们又该如何是好?”诸大臣不解问道。多饮食从容不迫回答说:“应以妙音轻歌及击钹之声唤国王离于睡眠。”
众人闻言皆暗自赞叹此童子天赋高贵种姓,大家不免好奇问道:“你乃谁之儿子?”多饮食就以狮子般神态诉说起自己种姓:“胜身国中能生国王有一子名为饮食,饮食又育一子名为多饮食,我即是那多饮食。”大臣们听罢会心而笑,他们欣慰说道:“我们已找到属于自己国家、国王嫡亲血脉之真正童子。”
消息传开,有成千上万人都赶来争相围观,众人载歌载舞、弹拨乐器、诵念吉祥颂词,在一片欢声笑语中将多饮食迎请入城,并为他行加冕仪式。因他将面临种姓断绝之王脉再度延续,故而众人便将能生国王名字赋予他,再不叫他多饮食,而是自此之后唤作能生国王。
但当能生王欲执掌国政大权时,大臣们却以他年龄小为由处处轻毁,使他根本不能握有实权。当能生前往众多大小城市及村落视察时,他问众人:“此乃谁治下地盘?”结果民众皆答言此地属国王手下六大臣所有,竟连国王名号都不曾提起。能生不觉悲哀想到:我现在怕只有拥有吃饭穿衣权利,舍此再无国王权利可言。心中痛苦不堪之时,能生不免思虑未来道路将如何走下去。
正前思后想之际,有一天尊语于能生道:“国王不必痛苦,你国中有一山村名为岗波,村中有一具名望者亦名岗波。国王可将岗波所居之地赐予他,以此换来他日后所生名为大药之童子,此子对你执掌国政有大利益。若你能立其为大臣,他定会辅佐你君临天下。”
得到天尊授意后,能生立即派人前往岗波打探消息,特别是要观察岗波之妻有无孩子。所派之人找到岗波后,发现他妻子正有孕在身,于是就火速赶回将情况汇报与国王。能生马上给岗波修书一封,以温和言词说道:“我可将你所居之地赐予你,待你妻子所怀之子出生后,望你能多加关爱、善为保护,并将之顺利抚育成人。”
九月怀胎过后,一庄严孩童顺利诞生。行贺诞仪式时,众人为孩子姓名而颇费周章。孩子母亲此刻说道:“我一直疾病缠身,遍访名医也无济于事,结果在此子入胎后,我所有病患一扫而光。据此看来,还是叫他大药合适。”从此之后,众人也就称其为大药,母亲还特意为此作一偈颂道:“一切妙药中,吾子乃大药,药中最殊胜,故名为大药。”
有次大药被父亲扛在肩上前往一水池沐浴,途中发现半条鱼尸横躺路面。岗波以为碰到珍宝,便欲用脚趾将其勾起。大药却说道:“路边已死睁眼鱼,父认其为珍宝遗,请父观察此非宝,脚踩鱼尸渐变红。多闻天子岂随意,乱扔财富任君捡。”
到达水池后,岗波将大药及衣物均置于水池边,自己入池洗浴。此时池中莲花上落下一水鸟,岗波正欲抓时,它却机敏飞走。面对此情此景,大药又说出一首偈颂。接下来父亲又将儿子扛在肩上,父子俩又前往恒河中沐浴。正巧一青铜盘顺水流来,盘上立有一天鹅。面对如此景观,大药再作偈颂一首。随后一瓶子又顺恒河水流经父子沐浴之处,瓶上栖息一只水鸥,大药看到后又作一偈颂。父子继续在恒河中沐浴,此时一头公绵羊又被冲来,羊上尚有一白鸟。此种景观再次触动大药,不大功夫一偈颂便从他嘴里脱口而出。
大药平日在与诸童子玩耍时,众人聚集起来后素喜将他假立为国王,他自己也顺势开始分封大臣,大家惯常以此玩天真游戏。这日正当诸人又在如法炮制时,正巧一老年婆罗门携带自己年轻貌美之妻亦上路前往别处。当老婆罗门到远处方便时,一狡诈男子立即趁机到那年青女人面前说道:“这位美女,请问你父亲刚才是去哪里?”
女人有些羞愧,又带着一些愤怒说:“你在胡说什么?”狡诈男子趁势又问道:“难道刚才那人不是你父亲是你祖父?”女人更加不好意思,同时也更不满地反问他:“你在说什么?”狡诈男子愈发肆无忌惮,他竟张口乱问道:“你曾祖父刚才是去哪里?”
女人这才不得不正面作答:“他既非我父亲,亦非我祖父,更非我曾祖父!他乃我丈夫!”
狡诈男人故意面带讥笑说道:“你真乃愚笨之徒。你在朋友或任何具惭愧心者面前言那老头为你丈夫,难道你竟不因此而害羞?如此辽阔大地之上,与你自己长相匹配之英俊男子,你是否从未目睹过?如此妍丽美人嫁与那糟老头岂不太过可惜!不如我当你丈夫,你看如何?你跟随我,我们共同远走高飞,再勿于此处为你那老朽婆罗门丈夫互相争论。若有人问,你就对别人言我为你丈夫。”
女人被狡诈者说动,于是就抛下丈夫与他一起远走。老婆罗门方便归来已不见妻子踪影,他爬到山顶一望,却见妻子正与一陌生男子相偕而行。他急忙从后追赶,并最终赶上他俩。他一把抓住妻子一只手,狡诈者见状忙拽住另一只,两人都宣称女人是自己妻子。最终因狡诈者年轻力大,终于将女人抢到手。老婆罗门只得在寂静无人之地高声叫喊:“有人抢我妻子,快来人帮帮我。”
孩子们正在静处玩耍之时,忽隐约听见有人大喊言自己妻子被人掳掠而去。诸童子便对大药说:“大药,你既为大国王,现有一老婆罗门在那边说自己妻子已被人抢跑,作为国王,你为何听之任之?”大药立即下令道:“你们所有人众马上集合,务必将那强盗抓至我处。”结果因众童子人多势众,他们将三人统统押解过来。
大药正色问道:“你们到底有何纠葛?”老婆罗门首先诉苦说:“我人老力衰,这狡诈之人就凭其大力欺侮我,竟在光天化日之下将我妻子夺去。”狡诈者反咬一口道:“这人分明在说大妄语,此女人实乃我妻。”僵持不下之时,大药又问女人究竟,女人指着狡诈者说道:“此人为我丈夫。”
大药此刻已大略看出事态端倪,他深知老婆罗门之失望情绪,为稳妥处理,他又问狡诈者:“你与此女人早上从何处出发?”狡诈者扯谎道:“我们今晨从岳父家中而来。”大药紧追不舍:“你们都吃下过何种食物?”狡诈者只得胡编说:“我们食用过肉、油饼,还有酒。”大药立即命令道:“你马上设法呕吐,我要亲自验看所吐之物。”狡诈者无奈之中只得以手抠喉咙,结果所吐之物与所言根本不相吻合。
大药又转向老婆罗门:“你们今早离于何处?”老婆罗门亦回答:“我们今晨从岳父家中而来。”大药接着问:“都食用过什么?”老婆罗门回答说:“萝卜、青稞汤等食物。”大药要求他设法呕吐,结果老婆罗门所吐之物与其所言完全吻合。大药再令女人也设法吐出所食之物,待女人吐出后一看,果与老婆罗门所言相合。大药至此彻底了知此美女实被狡诈者引诱,她本为老婆罗门妻子。
大药一声令下,众孩童立即棍棒、拳脚相加,将狡诈者一通痛揍,并将他埋进地里,只留脖子及头颅在外。大药又用孔雀胆在其前额上写道:“任何敢对女人行强盗行者,大药定严惩不贷。同理,偷窃小孩、牦牛、氆氇、线等人财物者,一律棍棒、拳脚伺候,且脖子以下全部入土为安。”
不长时日内,大药率众童子即将五百名造作以上罪行者抓获,全部都予以额上用孔雀胆书写罪名及姓名之处罚。
能生国王此时已日渐明白国家被六大臣统治之事实,他不由想起天尊授记,故而一日忽心生一念:那名为大药者如今正干何事?我应前往探察一番。于是他对大臣说自己要去打猎,然后就率领众多眷属前往大药所居之地。刚到那里,就见五百人已被埋在土中,望见国王驾临,这些露于地上之脑袋各个拼命呼救。国王听到救命声后,急忙近前仔细打探,这才发现人人前额都用孔雀胆写有文字。读过之后,能生方才了然于心。
大药等众孩童看见国王后非常恐惧,不大功夫即四散逃跑。国王眼见他们东奔西跑,心知此举定为他们所为。他觉得诸童子所作所为无有过失,伸张正义、惩处恶人可谓大快人心,国王不禁心生欢喜。他随后又将五百人挖出且释放。此时岗波也已听闻国王来至此处,他与众人就以瓶装满净水,又持宝伞、飞幡等物前去迎接。能生见到岗波后便令他将小孩带来,岗波回答说:“孩子尚小,他不敢到国王面前。”国王于是再三要求、劝慰,岗波最终还是将大药带至国王面前。
国王仔细打量起大药,只见他相好庄严、一脸勇猛之气,只是身体还似小孩一样未发育成熟。国王将大药交还与岗波后,嘱其务必以种种方法善加保护。
后来国王又想到:不知这个大药到底有无智慧,我还需再三观察。国王随即又派人到岗波家中,令其用沙漠之沙砾做成百尺长绳。岗波闻言又恐惧又痛苦,他心想:我从小到大何曾听说过有所谓“沙绳”,更不用说亲手制作,这可能是国王要严厉惩罚我。
大药看父亲闷闷不乐就问他忧愁原因,父亲向他讲明原委后又说:“看来国王是欲用此种方法处罚我们。”大药却胸有成竹对父亲说:“我来对付送信者,我自有应对良策。”
见到送信者后大药说:“烦你传语国王,言我等地处穷乡僻壤,见识粗陋,可谓孤陋寡闻。若国王能打制‘沙漠绳’,则请国王送一尺来以为样品,我即可据此做出成百上千尺。”
送信人回去将大药答话禀告国王,国王闻言暗想:天尊嘱咐我日后需依赖此小孩,看来这童子对我确有大利益。为更进一步试探他,能生又派人找到岗波说:“请为我做米饭。此米饭所用米不得捶打后去壳;米不得开裂及受损;熬制时不得在屋里,亦不得在室外;不得用火熬制,亦不得不用火;做好后运送时,既不得上路又不得不上路;运送时不得与阳光接触,亦不得与阴影接触;运送之人不得为男人,亦不得为女人;运送时不得脚触地面,亦不得不触地面,需以以上方式做好送来。”
岗波听罢自是痛苦不堪,而大药则再次安慰父亲道:“无需不悦,我自有办法。”言罢,他即令人把大米晒干,然后集中起男女老幼,一人一把米用手挤搓;再将捻过之米装入瓶中、放于门槛上,一边用火烤,另一边则靠日光曝晒。如此一来,算是达到“不得用火熬制,亦不得不用火”之要求;至于要求运送时既不得上路、又不得不上路,他则令人行走时一足踏在道上,一足踏在道外;面对国王所谓“不得与阳光接触,亦不得与阴影接触”之要求,大药则在一木棒上吊一瓶子,瓶口以极薄透明布匹封好,再将米饭装入这种瓶中即可满足国王要求;还有“不得脚触地面,亦不得不触地面”之要求,大药则令运送者一只脚穿鞋,一只脚赤脚;至若“运送之人不得为男人,亦不得为女人”之条件,大药则以石女充当运送者。
国王得知具体情况后不由赞叹道:“大药确实具有一定智慧,他对这些事理可谓异常精通。”
国王不久又要求大药寄来一花园,此花园中还得有草木水池。大药闻言回复国王说:“我们山岩之地实属边远偏僻,何曾见过善妙、名贵花园。国王不如把王宫附近一花园先寄至我处以为样板,待我父亲反复揣摩、研究过后,再将花园给国王寄去。”能生得到答复后感觉大药的确拥有超凡智慧,但他还欲对其智能再作详细观察。
国王于是再派人传语道:“从山岩之地找株一年生树木,必须完备叶、花、果,找到后速将之寄来。”大药此次则找到一埃日那扎树寄与国王,将树种下后,它果于一年内发芽、开花、结果。国王目睹之后深觉稀有,他问传信者此办法为大药还是岗波所想出。传信者据实答来:“是大药所想对策。”国王只得叹声“善哉”,便一言不发、无话可说。
为再度验证大药智慧,国王又派人吆喝五百头公牛前往山岩之地,找到岗波后即要求他必得以草饲养,还需从公牛身上挤出牛奶,再做成酸奶,提炼出酥油、奶渣,然后将之一并带往王宫。岗波面对如此刁难自是无可奈何,大药则安慰父亲:“无需痛苦,我自有应对良策,既可令国王欢喜,又能使你免遭处罚。”大药随即就派遣一对父子往王宫进发,在离王宫不远处之地方,按大药吩咐,父亲将一木盆扣于自己腹部并用布包裹,然后便躺在地上左右翻滚。儿子则依大药所授计策,一边眼望四方,一边不断抛撒香、花供品,且振振有词道:“祈祷各方护法天尊,保佑我父亲顺利产下吉祥儿子。”
当二人依大药嘱咐如是行事时,国王已得到消息并派人前往打探。打探者一到现场就见父亲倒地翻滚、痛苦不堪,而儿子则在一旁祈祷天尊保佑其父顺利生产。来人问儿子:“你们因何折腾?”儿子认真答言:“我欲帮父亲生下孩子。”那人回去就将情况汇报与国王,国王不禁失声笑道:“男人生子对我而言真可谓闻所未闻、见所未见。”此时儿子也与打探者同至王宫,听到国王如此言语,他立即乘势问道:“大国王所说当真?”国王不屑答言:“那是自然。”小孩马上抓住话柄:“既如此,你又何曾见过布纳嘎匝山岩地方五百头公牛能产奶之景观?为何还要下令将它们所产之奶制成酥油、奶渣带过来?不知国王何时何地亲闻、亲睹过公牛产子之盛况?”
国王只得自找台阶说:“此话是岗波教你,还是大药对你面授机宜?”得到小孩“是大药传授”之答复后,国王与众大臣皆感稀有。
不过因能生做事历来谨慎,他还是再派一人前往岗波处考察、核实。此次他命人牵去一头骡子,并要求岗波不得将其捆绑,一定要好生喂养,还得放养在不带顶篷之处。岗波已是几次三番接受此等在凡人眼中似乎无法完成之命令,此次他又愁眉苦脸想到:国王几乎天天都要麻烦我做这些难以做到之事,令我身心痛苦不堪,教我如何承受?大药则又一次替父亲想出妙招,他白天放牧骡子于山上,夜晚则派二十五人在无顶篷之处轮流看管:每组五人,共分五组;一人看护一肢,剩余一人骑于骡背。国王派人探察父子如何喂骡,来人就将所见所闻汇报与国王,能生不由说道:“他们如此看护,恐怕骡子插翅难逃,我们应设法引诱其中看骡之人。这骑骡者看来较易受到诱惑,可趁其他人瞌睡时方便诱之。”
后来国王所派之人想尽种种办法引诱骑骡者,总算将骡子弄出院中。天亮时,众人告诉岗波骡子已丢失不见,岗波大惊失色,心想这次恐难保性命矣。正当他边想边哭之时,大药安慰他说:“此前众多难关我们都已凭方便法顺利渡过,此次同样天无绝人之路。”灵机一动,大药计上心来:“只要你能按我要求行事,绝对可保万无一失。”“你有何解围之策?”岗波瞪大眼睛。大药不紧不慢从容道来:“不过父亲或许会遭受些微损失、痛苦,但只需损失少许即可。”“只要能活命,受点损失又有何妨?”岗波信誓旦旦。大药于是便将父亲头发剪成七块层次不均、深浅不一之团块,又用丹黄、靛树及墨等染料在头上画出各种花纹,然后骑于驴上向城中王宫进发。
大药牵驴与父亲同往王宫之消息迅速传开,当他们抵达城中时,国王与大臣听到传言后均大惑不解,众人议论纷纷:“都说大药智慧过人、心地善良、名声远播,此次他却为何对父亲做下这等伤天害理之事?”大家因感稀有就相继前往围观。诸大臣目睹后不解问国王:“大国王,据说大药拥有非凡智慧,人人赞不绝口,但他为何却做出此等不合情理之事?”国王便唤来大药问道:“你为何要损害自己父亲?”
大药抓住机会辩解说:“大国王,我哪里是损害父亲,分明是在对他行供养。尽管我知道自己已在各方面远超父亲,但我还是对他供养不辍。”国王闻言就问大药:“你评议一下是你出色还是你父出色。”大药坚定说道:“当然我更善妙,父亲原本就十分低劣。”国王反驳说:“在此世间,从未听说过儿子胜过父亲之事,历来都是父亲超胜儿子、母亲抚养儿子,故而我始终认定对所有众生而言,父亲最为第一,儿子永远不如其父。”大药假意问国王:“事情是否如国王所言?国王理应三思而后决断。”能生与众大臣不假思索回答说:“事情原本就如此:父亲最好,儿不能胜。”
大药这时便在国王脚下顶礼道:“若你所言不虚,则国王交与我们父子放养之骡丢失不见后,我父亲赴王宫给国王赔一头毛驴也即为合情合理,因驴乃骡之父。”
国王与诸大臣听罢大药所言方便语深感震惊、稀有,他们暗暗思忖:真是罕见罕闻,这大药对合理及非理之事竟如此精通无碍。国王亦对大药所言所行满意非常,当下即赐以各种妙衣装饰其身,并从此任命大药当上自己大臣,同时又不爽前约,将山岩之地赐予岗波。
大药自此即成国王得力大臣,所作所为无不从国王利益出发、为王着想,其名声自然传遍大小城市,人人都在议论“大药已是国王得力干将,大药智慧无人可比”之消息。
当时有一老婆罗门娶有一年青妻子,婚嫁之事就已令其将财产耗尽大半,二人共同生活后更是很快将财产用光殆尽。这婆罗门学过念诵,对秘诀很是精通。为寻找财富,他便前往别处城市,并辛辛苦苦觅来五百金币。返家途中他想到:我将如此多之金币直接带往家中恐非合适,因女人心及行为谁都无法测知。而我妻子又年轻美丽,我不在家时她或许已爱上其他男子。想到这里,老婆罗门便趁黄昏时把金币埋于尸陀林中一尼枸卢树下,然后半夜三更摸向家里。
婆罗门之妻果已勾搭上其他男人,此人名为大耳,她即与大耳整日厮混,与他共享甘美饮食。这日婆罗门妻子正遍体喷洒扑鼻香水,与大耳躺在床上消停,恰在此时婆罗门开始敲门。妻子吃惊问道:“谁?”婆罗门在门外急忙报出自己姓名。妻子一边假意惊喜欢叫,一边马上让大耳躲进床下。待打开门后,她就抱住婆罗门痛哭流涕,边哭边假装泣不成声地对丈夫诉说相思之苦。
当女人招呼丈夫吃饭时,婆罗门望着满桌酒菜不禁思量:晚上还有如此丰盛之饮食,看来她刚刚还在宴请其他男人。尽管内心充满疑惑,婆罗门仍真挚问道:“贤妻,今日又非吉日,我家又非举行宴会,你为何还要准备下这丰盛酒宴?”女人狡诈说道:“我天尊对我言你今日返家,故而我才为你准备好晚宴。”婆罗门不由感叹说:“我真乃福报大者,我妻子梦中有天尊授记。”他于是便不再胡思乱想,吃过饭后就沐浴、上床准备休息。
妻子则边对他说“你劳累不堪,还是赶快歇息为好”,边问他此趟远行是否有所收获,婆罗门只得答以“找到一点”。妻子立刻以怪叫暗示床下大耳:“张大耳朵仔细谛听。”婆罗门当然不知她话中之意,他继续说:“我已找到五百金币。”妻子马上精神倍增,她连声问:“你尚未让我亲睹金币一角,你到底将之放于何处?”婆罗门搪塞说:“已妥善处置。”妻子不依不饶:“你到底将金币放于何处?”婆罗门想敷衍过去就说:“明日再看不迟。”妻子死死缠住不放:“我是你一半身躯,为何还要对我保密?”婆罗门内心多少有些不忍,他就老实答道:“已放在城外。”
女人又大呼小叫暗示大耳道:“张大耳朵仔细谛听,到底放于何处?”婆罗门此番则和盘托出:“就在尸陀林中尼枸卢树下,我挖坑置金。”女人假意温存道:“好丈夫,你一路辛苦,好好休息吧。”待婆罗门睡着后,她悄悄嘱咐大耳说:“按你刚才所听之内容速速将金币取出。”
大耳迅疾离开婆罗门家,他悄悄来到尸陀林中,找到尼枸卢大树后,就将五百金币全部挖出并放于自己家中。
第二日,婆罗门到尸陀林准备取回金币,却见五百金币尽皆不翼而飞,他只得一路捶胸顿足,哀哭而返。亲友、妻子问他原因,他便将前后经过一一讲明。有人对他出主意说:“久闻大药智慧超众,你不如到他面前去讨教一二。”婆罗门于是老泪纵横去拜见大药。见到大药时,他先以吉祥颂词问候请安并讲明与五百金币有关之前因后果。大药暂时闭口不语,思虑片刻后问他:“你将钱财具体置于何处?又是何时放置?有无人发现?向谁讲过此事?”婆罗门据实一一答复。大药听罢心中做出大致判断:其妻与其他狡诈男人可能和此事有关联。为安慰伤心欲绝之婆罗门,大药说道:“不用痛苦难过,若实在找不回丢失钱财,我一定想办法替你补齐所丢款项。不过我想知道你家中是否养狗?”婆罗门答以“有”。
大药了解完毕就让婆罗门先行回家,同时嘱咐他见到妻子后要如此应答——“我已于大自在天面前应承要对八位婆罗门广行供斋,四位由我来请,四位由你去请。”婆罗门回家后如是照做,而大药则派手下一人前往供斋之处,并叮咛他道:“八位婆罗门前来时,你勿放那老婆罗门进入,你要让他呆在外面,让其妻子负责饮食供应即可,老婆罗门只需在外等候。这些婆罗门进门后,你务必观察仔细,看他家狗对何人狂吠不止、对何人摇尾乞怜,一定牢记狗对人之不同态度。女人在屋里招待众人时,仔细看她眉目如何左顾右盼,还需听清她都对人说些什么,又是如何言谈、神情举止又如何、如何施展笑脸、是否分食不均等,这些都需善加观察并牢记。”
结果当此人前去观察时发现,其他婆罗门进门狗都吠叫不已,唯有大耳来时狗耷拉耳朵、顺从跟随,还欲跟他一道进屋,嘴里一直发出似乎招呼熟人之音声。大药所派之人暗想:偷金币者非大耳莫属。他又继续打探,当女人供上饮食时,每每都会对大耳眉目传情,盯着他不放,抓住机会就要与他闲谈几句,给他分配之食物也又多又好。将这些事实全部看在眼里、记在心里,来人返回后就向大药作了详细汇报,将狗及女人等情况一字不落全都讲与大药。
大药听完汇报后,即遣国王手下之人唤大耳来至面前说道:“抢夺别人财产能否算作婆罗门当为之事?还是将你所盗取之物速速交还为好。”大耳故作清白发誓说:“愿息灭一切罪业(当时发誓开场白)!我确实未拿过别人财物。”大药就吩咐手下说:“将此人打入大牢,如剥皮去骨般对之严加刑罚!”大耳一听立即浑身抖如筛糠,他惊恐万分地坦白道:“大药大臣请救救我,是我拿走金币,我一定归还。”得到大耳承诺,大药才将他释放,他一回家就取出五百金币全部交与大药。大药则将老婆罗门所丢款项如数送还,老婆罗门自是感激万分。为表谢意,他取出一半金币赠与大药,大药先收下金币,后又还给他。处理过这件事后,大药声名更是如雷贯耳,众人都谓自己有福报,能有智慧如大药者做自己国家大臣,百姓于是各个心生欢喜。
有另外地方一人因公事外出办理,他随身带一干粮口袋上路,后在一水池边休整时,他进食完毕未拴紧口袋就将之放于水池边,自己到别处办事。此时有一毒蛇趁机钻入袋中,而等那人回来后,他不经观察就用绳扎紧袋口、扛于肩上进入城中。入城后他碰到一看相占卜者,看相者见到他后只匆匆说声“你有生命危险”,而他亦只瞥一眼看相者,未及详细探问就继续赶路。随后在行进途中,他不免心生后悔:我刚才应向看相者问个究竟。为解开心中谜团及保险起见,他在心中发愿:未见到大药之前绝不归家。
等他最终找到大药后,大药待他叙述完看相者之语就问道:“你从何处来至此地?”那人就将前后经过详细禀明。大药当下断定他所背口袋中藏有毒蛇,于是马上唤来众人卸下口袋置于地上,然后又令他们站在远处,手持木棍伺立左右。当绳子解开时,真相终于大白:令人恐怖之毒蛇从袋中迅速窜出,它昂首怒目、气喘咻咻、毒芯吐出、跃跃欲试。大药向他揭秘道:“你所疑惑者正在此处。”
大药后为观察了解人们对国王权威之看法,就率领四种军队依次前往大小城市,询问众人他们所居之地到底归谁所有。人们皆回答说:“此城为某某大臣所有”、“此处属某某大臣”,尽皆如是,无一例外。大药于是明白权力被六大臣瓜分之事实,他心想:能生国王看来只有饮食权利而已。
随后大药便来到国王前问道:“外面城邑到底属谁所有?”国王闻言不觉勾起满腹心事,他向大药坦言说:“很早之前,天尊即于梦境中慈悲向我明示,言‘布纳嘎匝城中有一岗波,他生有一名为大药之子。你可将其要来做你大臣,岗波亦会同意给你。此大药可助你统治整个国土,那时你才名副其实成为大国王’。得此授记后,我即派人前去打探,那时你尚在母亲胎中。为圆满我愿,我花费钱财尽心抚育你,直至现在你成我最得力大臣。现在天尊授记之时机已到,你应想方设法尽快使我成真正国王。”
面对国王信任,大药于其脚下顶礼道:“请国王放心,我一定竭尽全力,务必使国王心满意足。”自此之后,大药便常常于各大城邑中头面人物前言说离间语以令其生欢喜心:“你等日后定会对我所行深感满意,且看如今这几位国家要员贪心如此之大,对你们征收苛捐杂税太不合理,对此你们应更有体会。若听从我吩咐,我会收取合理税收,定使你们安享快乐生活。以财富为例,我会对诸位尽心帮助,不过大家也应主动出谋划策。现今应对诸大臣显示不满态度,在我未出面前,你们勿听其言、勿遵其令,最好人人都对那些掌权大臣挑明:‘只有大药前来,我们才会听令。除他之外,我们不服从任何人之命令。’”
大药即如是鼓动各地人士,众人在其授意下纷纷干起违法之事。大臣们无计可施、一筹莫展之时就向国王禀明事态发展,六大臣则带领四种军队奔赴各地调解。但因属下不听从他们命令,故而纠纷始终无法解决。六大臣无可奈何只得回来请国王御驾亲征,但依然无法令任一城市民众听从。于是相互之间即互相开战,一时死伤无数,大家内心皆心生不快且心神不宁。山岩之地诸人都说:“若大药出面,我们定可听从他所下命令。其实我们本非与能生国王作战,奈何六大臣时常损害我等利益,我等无奈才被迫反抗。”
国王立即传令大药:“我们无法压服造反之众,望你能亲自前来处理。”大药这才适时出现,结果众人均在他面前恭敬顶礼。大药安抚人们说:“你们无需再恐惧多虑,我们今后会如理如法主持日常政务。”从此后,大药对各地民众征收合理赋税,且常常惠下等及无依无怙之人以真实利益,对他们多加安慰。他还对大小城邑中人如待父母、兄弟般恭敬,赐其众多奖励,以平等、和平之方式抚慰大众民心。而城中男女老少亦将大药如儿子或兄长一般恭敬对待,加之大药也以欢喜心爱护诸人,整个地方民众于是渐渐开始统一心行,大药随后才跟随国王一道起驾回宫。
因大药以雄才大略处理国家大政,其他国家也逐渐盛传他鼎鼎大名。国王欢喜之余就将自己公主嫁与他,大药夫妻自此尽享欢乐生活。其后有一被另外国王驱逐之人到能生处寻求庇护,能生国王最终决定不予其保护。此人又前往大药那里,大药悲心萌生后便将其摄受,还赠与他财物。后来又有一婆罗门到大药前索要财物,大药允诺送与他一斗粮食,并令手下人负责办理。谁料手下却一拖再拖,一直未将一斗粮如数交与他。
能生国王某次在诸位大臣及大小城市中重要人物面前说道:“诸位大臣,依你们之见,最秘密之语当说与谁听?谁最值得信赖?”
诸大臣在经过深思熟虑后,有人言可将秘密之语于朋友前倾诉;有人说应说与妻子;有人道可向父母诉说;有人则认为秘密只能对姊妹讲;还有人觉得秘密只宜说给兄弟……此时国王转向大药问道:“诸人都在各抒己见,你为何一言不发?”大药却说:“我一直以为对谁都不应泄露秘密,更遑论自己妻子。国王若不信,日后事态进展定会应验我今日所说之话。”
后来国王所养一只孔雀丢失不见,大药多方打探后终于发现孔雀踪影,他将国王孔雀隐匿起来,又逮住另外一只与国王所丢孔雀长相相似之孔雀,然后故意对妻子说:“不知你是否听说你父王有只孔雀日前丢失?”妻子回答道:“我听说过、听说过。”大药故作神秘状说道:“你万不能向任何人透露我已逮着这只孔雀,不如将其煮熟吃肉,你看如何?”妻子闻言心中暗自思量:这来自山岩之地之人竟敢吃国王孔雀肉,而我父王还对他如此信任,他却恩将仇报竟害到我父王头上!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不多久,大药发现有一妓女貌似国王一妃子,他就以种种衣饰将其装扮后让其混迹于王妃队伍中。然后大药又故意对妻子说道:“此乃你父王妃子,而我偏偏对其非常爱慕。你若真正喜欢我,就勿向任何人提及此事。”妻子则想当然认为大药已与王妃有过关系,因而十分愤怒,同时不免在心中讥讽起父亲来:我父王不经观察就让这山岩坏人当上大臣,让这种人为国王做事怎能应理,我定要使他回到原先那种卑微地位。
于是她就向父王告发说:“父王不经观察就让大药这等恶人当上大臣,父王怎知他已与王妃有过关系。而且他还将你所丢孔雀煮熟食用,还私下豢养外来者,又随意分发财物。你却在众人中独尊重他一人,这岂不荒唐?父王理应看出事态苗头。”
能生国王为澄清非议、证明自己用人得当,就下令刽子手砍去大药项上人头。恶性刽子手马上在大药脖颈上套上嘎渥日花(为死刑犯所戴),又敲响声如驴子般大鼓,还以粗言恶语斥骂他,然后便如阎罗狱卒一样,气势汹汹携带兵器带着大药前往尸陀林。结果以其福德力及智慧感召,许多人都不同意将其杀害,城中人哭声一片,犹如自己儿子被杀般难过。众人都开始祈祷天尊,一时竟找不到敢对大药下手之人。
寻求庇护并已被大药摄受之人,此时却站出来言自己愿当行刑者,他对国王手下说道:“我可亲执利刃砍下他头颅,你们请放心回去。”诸人在将大药刚刚带离城门时,始终未得一斗粮食之蒙德婆罗门拽住他衣服质问说:“你曾答应过要送我一斗粮食,现在请兑现诺言,交出粮食后再走。”
面对此种景况,大药从容说出一偈:“不成国王友,恶人不报恩,秘密不语女,未尝孔雀肉。蒙德婆罗门,追讨一斗粮。”他边说边行,刽子手不由疑惑问道:“众人皆言你智慧出众,怎么今日临死之时却胡言乱语?”大药轻蔑答道:“我怎会癫狂乱言,只是你们未解开其中密意而已。”
这班人百思不得其解,就到国王面前询问究竟,他们将大药所说不明不白之语汇报与国王。国王便问大药:“死到临头之时,你是否因恐惧而错乱胡言?”大药平静回答说:“大国王,我绝非胡言乱语。每当我痛苦时,我都会将内心苦闷倾诉而出。”国王不由问他:“照你所说,你刚才宣讲之偈又为何意?”
大药遂开始一一解释说:“所谓‘不成国王友’是指国王以前未能真正执掌实权时,根本未拥有大小城市,只享有饮食权利。而今国王已重新树立起统领整个大地之权威,并拥有真正国王地位。尽管这些均通过我才获取,但你却从未知晓知恩图报,反判我死刑,这岂不是忘恩负义?故我才说第一句;再说‘恶人不报恩’:恶种人无住处、无受用,国王不摄受,也未给他饮食、住处。我觉其可怜、贫困,便生出悲心赠与他受用,令其能有今日之安乐。而当他各方面都已初步具足时,他竟高兴看到我被处以死刑,还欲亲掌屠刀,所以我才说这第二句;至于第三句‘秘密不语女’及第四句‘未尝孔雀肉’是指:国王有次在眷属中问应将极秘密之事说与谁听,是否将之讲给最值得信赖之人。当时众大臣立即议论纷纷、众说纷纭,有说应对父母讲明,有言应向亲友透露,还有人以为可将秘密说与妻子。国王当时说妻子乃丈夫身体之一半,理应将秘密告知彼等。我当时就曾讲明不得对妻子诉说秘密,此中原委我日后定会明示。现在回想起当时情景,不由令人感慨万分;我又故意藏起国王所丢孔雀,找来其它孔雀代替,谁曾想,唉!再说那所谓王妃,我只不过将某某王妃衣饰拿来装饰于一妓女身上,令其假冒王妃而已。今日就可将这妓女找来,望国王仔细辨别清楚。”
国王认真看过妓女,发现她确实与王妃相貌、衣饰无甚差别。再将大药所藏匿之国王孔雀带来观瞧,果如其言。国王这才知道大药实为清白无辜、毫无任何过失,他又要求大药接着讲明另外偈颂含义。大药便继续说道:“至于‘蒙德婆罗门,追讨一斗粮’是说:当国王判我死刑、这些刽子正拉扯我时,此蒙德婆罗门为一斗粮就拽住我不放。我实在可怜他,就说了此句。”
待大药一一解释清楚后,众人各个心生欢喜。能生国王不但将大药释放还对他恭敬承侍。大药则于国王脚下顶礼、请求道:“大国王,想必你已了知女人本性。我已不欲与公主再共同生活,不过我还欲再寻觅一长相、智慧均与我相差无几之妻子,请国王开许。”
大药接着便打扮成婆罗门形象,右手持一金瓶,身披腋络、兽皮为衣,脸上画上三点,一路向山村森林迤逦而去。行进到一村落中时,天已漆黑一片。不大一会儿,一婆罗门来至大药身旁。他问大药从何而来,大药答以“胜身国”,并告诉他自己欲前往苍苍森林。那婆罗门就殷勤问道:“你今夜欲投宿之处有无相识之人?”大药回答说:“无一熟人。”
婆罗门就将他带到自己家中,并热情款待,大药一见婆罗门妻子就明白此女人极喜与其他男人厮混。第二日早,大药问清楚前行路线后就准备上路出发,临行前婆罗门又告诉大药说:“你来回均可住于我家,将我家当成你自己家,来来去去疲乏时不妨在这里歇脚。”大药答应后就离开此处。
路上又途经一青稞田地,地里有一相貌姣好女人正做农活,此女人行为寂静、调柔,大药立即对她生起欢喜心。他主动询问道:“你是谁?可否知道你姓名?”美丽女子落落大方回答道:“我名萨嘎,于此青稞地中为村人干农活。”大药心中暗自盘算:这女人虽说外表端庄,但不知她智慧程度又如何。大药于是便想对其设法观察。
二人后共同来到另一地方,大药也下田干活,他虽将手伸出,但却似不舍得使唤一样,只用脚搓来搓去。萨嘎就在一旁笑言:“既舍不得用手,干脆连脚也闲置不用为好。”大药用意已被女子窥破,他感到此女子智慧非同一般。他接着又边笑边数落道:“你所佩戴耳环太过亮眼。”她却回答说:“此为掩盖耳朵特意为之。”大药又说:“你脸色非常漂亮。”萨嘎一句挡过:“此乃城中主人恩德所致。”二人休息片刻后,大药又发问:“你父居于何处?”萨嘎回答说:“他正在另外道路上砍伐荆棘以堵塞路口。”大药还在追问:“你母又在何处?”她则回答道:“正在田中为种子而忙碌。”一来一去对答过后,大药终于向女子提出请她做自己妻子之要求,萨嘎稍显为难神色:“如城中主人开许,我即可应允。”
大药又问她:“去苍苍森林是否有捷径?请为我指示一条直路,万勿让我绕来绕去。”但为测试未来丈夫,萨嘎却专门为他指出一条弯路,自己则直上捷径。行进中当她超出大药时,她即在大药前方水池处停下,衣服脱去后闭起一只眼,优哉惬意。等大药赶上来时,二人即以偈颂方式互相观察智慧、机智对答。大药最终经由别人指点来到萨嘎家中,她父母此刻并不在家,而大药又正巧看到萨嘎城中诸主人。他一见主人们就请示说:“若你们开许,我欲娶萨嘎为妻。”
城中诸主人闻言心生不悦,他们怒斥大药道:“你这等恶性婆罗门竟想娶我们天女般美丽之萨嘎,说出这种话难道你竟无害羞之意?滚开!否则,我们定会让饿狗撕扯你。”
被主人赶走之大药随后碰到急急赶来之萨嘎,她一见他狼狈相就问:“你为何要离开?”大药委屈答言:“哪里是我想走,分明是他们恶语诅咒我,我才不得不离开。”萨嘎就问他:“你刚才如何向他们提及我们婚嫁之事?”他就将刚才经过全部讲与萨嘎。萨嘎对他说:“你不仔细筹划,直接就这么莽撞要我,当然不合适。”大药疑惑问她:“不如此,又该如何?”她便面授机宜:“你应先以平和之语令其欢喜,还要宴请他们,待他们吃饱喝足、满心喜悦之时再开口要人。”大药听命后返回,他依萨嘎教言款待诸主人,当他们各个酒足饭饱、喜不自胜之时再开口索要,主人们这回说:“依你意愿,可将萨嘎交给你。”
不多久,萨嘎父母也返回家中,大药就拉上诸主人一同请求二老能同意将女儿交与自己。父母斟酌说道:“我们还得权衡此事。”主人他则从旁帮腔道:“无需再三考虑,我们已同意将萨嘎嫁与他,他长相出众,又精通吠陀等一切论典,嫁与他再合适不过。”大药此时又唤来此地所有婆罗门,在众人添油加醋声中终将萨嘎索要走。
一日,大药请来萨嘎父母,并对他们承侍供养,然后又为萨嘎穿上新衣,再把她交给父母,自己则欲起身返回胜身洲能生国王处。十四日离别宴会之时,一婆罗门送与大药一斗青稞,大药将其包在衣物中随身上路。
返回路途中又经过来时暂居留过之婆罗门家,大药上前敲门,婆罗门妻子在屋里问道:“谁?”大药回答说:“我是你丈夫朋友。”那女人闻言惊慌说道:“我丈夫今日不在家,家中现无一人。丈夫不在时放其他男人进来实不应理,请你去往别处。”大药一听就明白:不让我进去,分明是因屋里有其他男人存在。他于是一边对女人说“你既不同意让我进去,我不在此处留宿也罢”,一边就端坐婆罗门家门口。
不多久,婆罗门从外归来,当丈夫敲门时,妻子听出丈夫声音只得将屋中男人藏入家中一口袋内。打开门后,大药就与婆罗门一同进家,婆罗门此番对大药又是一阵热情款待。安顿下来后,大药对婆罗门妻子说:“我这一斗青稞该放何处?”女人答言:“搁地上即可。”婆罗门则打断妻子话头:“不可放于地上,这样会被老鼠全部吃光,还是放在口袋内为好。”
女人以找不到口袋为由企图搪塞,大药却在屋子角落发现一大口袋。想到可能有男子藏身其中,大药就故意说:“这里有一口袋,我把青稞就放在这里。”那女人一听即大惊失色,她争辩说:“那里不能存放青稞,因里面放有我珍贵物品。”丈夫建议道:“把你那珍贵东西置于别处,还是将青稞倒进去为好。”大药也从旁吹风:“青稞置于地上易被老鼠啃光,最好能置于袋中。”婆罗门女人更加恐惧,她面红耳赤争辩说:“这袋子如此潮湿,怎好存放青稞?”大药为戳穿她伪装就继续说道:“你无需担忧,我自有办法不会将青稞打湿。”
大药于是以兽皮衣及腋络包裹、捆绑好口袋,同时故作高声道:“我来将湿口袋烘干。”言罢就将牛粪、木柴堆于一处,又将袋子放在上面,摆出欲用火烧烤之意。婆罗门妻子此时已是焦虑万分,她胆战心惊想到:事情恐难以再遮掩下去,我命休矣!她急忙借机派一人飞速赶往男子家中,到那里紧急呼救说:“快至婆罗门家中,大事不好、要出人命!”那男人父亲(平日对儿子与婆罗门女人相好之事就略知一二)一听此话立即飞奔而来。他对大药恳请道:“勿烧此口袋,我可将其买下。”大药当然不会放过天赐良机,他拿腔捏调说道:“这口袋异常珍贵,你恐怕负担不起。”男子父亲救儿心切,他一拍胸脯保证说:“多少我都愿买。”大药斜眼望着他说:“五百金币,分文不能少!”他边说边准备点火。
父亲深恐儿子奸情败露,心想干脆花大价钱以平息事端,于是他便将五百金币全部奉上,又唤来一力大之人,背起口袋就朝家中跑去。
第二日,大药将一百金币送与婆罗门,同时叮咛他道:“你妻子如此放荡、不守规矩,你日后定要对她多加提防。这四百金币有劳你带往苍苍森林,交给萨嘎父母,还要告诉他们我本非婆罗门,只是为方便索要萨嘎才穿着婆罗门装束而已。我真实身份乃胜身国能生国王大臣大药,望二老能将萨嘎妥善保护起来。”除让婆罗门捎口信外,他还写好一封信也让婆罗门一并带走,自己则返回能生国王那里。
婆罗门抵达苍苍森林后,只将三百金币及大药亲笔信交给萨嘎,她看信时碰到有句话如是写道:“四分中若一分未给,则以木质脚镣严惩他。”看到此处,萨嘎就知道婆罗门私自扣下一百金币,她马上在床下开始寻找起木镣。婆罗门问她:“你欲寻觅何物?”她回答说:“国王说过若来人欲加害我们,可将其抓获,我即为此而寻找脚镣。”
取出木镣后,萨嘎对婆罗门说:“若有人妄图加害我们,我们即可将其抓获。不过不知来犯者双脚尺码是否与此镣相合,你替我试穿一下如何?”这婆罗门从本性说来就非善良之辈,他心想倒也不妨一试,正好体验一下别人将双脚穿进木镣后之感觉。等他刚将脚镣套上,萨嘎立即以钥匙将脚镣锁牢。婆罗门不解问道:“你为何要拘捕我?”萨嘎义正辞严说道:“有人让你将四百金币送与我,你却偷偷扣下一百,这难道还不足以抓捕你?”婆罗门对此深感稀有,他心想:这女人真乃鬼怪精灵,大药与她简直太过精怪。于是他不得不将金币完整归还。
等父母到来时,萨嘎将大药信函交给二老。并向他们讲了大药非婆罗门、实为国王大臣之真实情况。父母亲友得知后高兴非常,他们由衷说道:“我们真乃福报大者,竟能与大臣成亲,我们种姓从此便高攀矣。”接下来众人就为萨嘎沐浴、敷药美容,又提供精美饮食、衣服,处处加以精心呵护。没过多久,萨嘎就出落得愈发美丽。
大药返回国后,能生国王与诸眷属均欢喜接待。国王问他:“你寻妻子之事有无眉目?”大药回答说:“我已找到合适妻子,智慧颇高,令我非常满意。不知国王能否开许将其娶来?”国王说道:“在整个国家中,你都可谓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只要你自己满意即可。若你确实深感满意,用财物将她迎娶过来有甚为难之处?!”大药高兴说道:“国王既已开许,我立刻就把她娶过来。”
大药于是率领诸大臣、施主及四种军队前往苍苍森林萨嘎家中,将妻子娶回国后,两人在城中共享欢乐生活。
此时从北方地区来了五百商人,他们带来众多财宝及马匹前来交易,此次是专程赶到胜身国能生国王治下国家买卖商品。胜身国中有五百长相妖冶之妓女,各个擅长勾引男人之术。无论从何方来此之商人,几乎人人在离开时都将所赚钱财花费在这些妓女身上。此次之五百北方商人基本人人都相中一妓女,且与她们做过不净行,唯除一不放逸之商主。
众妓女中有一老鸨,以各种方式试图引诱商主,但商主丝毫不为之所动,老鸨就要求其他商人帮自己想办法勾引商主与自己交好。众商人便以与妓女打牌等各种方法为她牵线搭桥,但商主依然不随其所转。老鸨使出浑身解数,又是对商主嬉笑,又是为商主挠痒,谁料商主却说:“我不会被你引诱,你再如此行事又有何益?只能自寻痛苦而已。”这鸨儿不甘心被商主冷落,她就挑逗说:“我要是成功将你诱惑到手,你会以何物打赌?”商主冷笑说:“五匹马你看如何?若你成功诱惑我,五匹马就白白奉送。”鸨儿也痛快答道:“若不成功,我即不取你一分钱财供你受用。”
打赌之后,双方各下苦功:拼命进攻或处处设防,但老鸨一直未得手。其他商人对商主劝解道:“这女人已无法引诱你,你不如履其诺言与她免费享受享受。”商主却说:“诸位朋友,你们并不知情,我于晚间做梦时已与她梦中行过不净行。”商人们将此话传与老鸨,她立即找到国王及其手下主要裁决者说道:“他与我已行不净行,应输给我五匹马。”商主则言:“这恶性女人分明是在胡说,我何时与她做过不净行?”
两人即如此在国王与大臣前一直争论不休,从上午开始就持续唠叨不止。国王与大臣到下午时已饥饿难耐,各个心生厌烦,他们在说过“此问题等以后再议”后,就各自归家。大药回家后萨嘎问他:“大人,你今日上朝费时如此之多,到底都在做甚大事?”大药长叹一声:“我们今日为一件事而裁决不下。”接下来大药就将情况全部讲给萨嘎。她闻言哂笑说:“如此简单之事你们竟无法解决,这怎能与有智男人身份相符?”大药不服气说道:“你有本事不妨一试。”萨嘎当仁不让:“凭我智慧定能手到擒来。你可将他二人约至水池边,连同五匹马也一并牵去。当二人再辩论时,若老鸨言两人已亲行不净行,故应得马五匹;商主言只于梦中行不净行,不应给马,此时你可指马落于水中之身影对鸨儿说:‘你可将影子领回。’若她说:‘这我怎能做到?’你即可对她说:‘于梦中行不净行亦与此相同。’”
大药听后深感满意,他立即按萨嘎所言一一照办。国王及诸大臣听说大药已将事情处理完毕,皆深觉稀有。
国王对大药说:“我们昨日费时一整天都无计可施,你这办法是从何而出?”大药答以“是妻子萨嘎所想”。国王、大臣及当地民众自此之后都议论说:“农夫之女萨嘎真乃智慧超凡。”萨嘎美名从此开始遍传当地。
其后又有从北方来此地之商人向国王敬献牝马两匹,这两牝马为一母一女。来人问国王哪匹为两马中之老母马,国王一时无法区分。大药又向萨嘎讨主意,萨嘎告诉他说:“马毛粗糙者为老母马,马毛细腻、柔软、光洁者为小马驹。”国王对萨嘎智慧再次深感震惊、稀有。
还有一人手执两毒蛇来到国王前问道:“请问何者为雌蛇?何者为雄蛇?”大药再次向萨嘎请教,她边笑边戏言道:“人们都夸你为国王大臣中有智慧者,连区分雄雌蛇都搞不明白还算什么智者?”大药愤愤不平说:“你又有何锦囊妙计?不妨道来听听。”她胸有成竹回答说:“我当然分辨得出,这原本就异常简单。你可将一竹竿裹以棉花或光滑皮毛,用它轻轻抚摸蛇背。若蛇无法堪忍则为雄性,若愿意接受则为雌蛇。”
南方又有一商人带来檀香木,但众人均不知头尾如何分辨。萨嘎则命人将木块投于水中,以下沉者为树根部。
国王有次为了知众中有谁精于观察如意宝,就在王宫顶上置一胜幢,胜幢顶部系一如意宝。王宫下面有一水池,波光荡漾能从中显现如意宝之光芒与影像。国王派人广宣道:“谁能辨别、发现如意宝,我可将大量财富送与他。”其他大臣得到消息后纷纷来到水池边抓、捞水中如幻似真之影像,但全都空手而返。萨嘎则一语中的:“此乃王宫顶上、胜幢顶端所系如意宝之水中影像,仅为幻变显现而已。应至王宫顶上,从胜幢下取下真正如意宝。”如是照做后,大众皆赞叹萨嘎智慧出众。
此时原先执掌大权之六大臣亦被萨嘎姣丽相貌所吸引,他们试图以金银财富引诱她与自己相爱,但无论如何努力都无法动摇她坚贞不二之意。他们妄念纷飞之时,不免身体力行、轻举妄动起来,但始终无一人得逞。萨嘎了知其意后就问大药:“你们这里年青貌美之女子被男人引诱后进行反击时,有无特殊规矩?”大药不明所以只得如实答来:“跟别处情况也无太大差别。男人希求女人,女人明白对方心意后,有智慧者未必会受诱惑。”萨嘎又问他:“若女子捉弄男人有无不应理之处?”大药不知妻子欲意何为,只得善意提醒说:“还是小心谨慎为妙。”萨嘎就吩咐他:“你只管装病就是,我只想耍弄他们一番。”
大药假装生病后,萨嘎派人到处宣传:“大药病情非常严重,极需有人做事、服侍。”她随后就用衣服盖在一木头上置于家中,装扮成卧病在床之大药,然后就对六大臣分别说:“大药现今已病入膏肓,若你要来则可于外人不知晓时,在某某时辰准时前来。”她接着又备好六只大箱子放于家中。
六人各按与她约好之不同时间依次前来,萨嘎则凭巧计将他们各个剃除须发塞入箱中。第二日,她四处散布消息说:“大药已于昨日不幸死亡。”王妃及诸眷属等众人闻言皆感悲痛,她则把六只箱子拿到能生国王面前说道:“大药已死,他所有之珍宝财物全在箱中。”国王感慨说道:“大药死时还不忘对我行供养。”言罢不由痛哭失声。
恰在此时,大药却以鲜花花鬘装饰己身,从另外地方突然出现在国王面前,他边顶礼边故作委屈说:“大国王,你对我太不慈悲,我人尚在世,你就已将我财产没收。”国王惊讶万分:“这是从何说起?我根本未没收你财产,是你家人亲自送来。萨嘎她亲口说过:‘大国王,大药已离开人世,此乃他全部财富珍宝,希望国王能接受。我现已成寡妇,失去丈夫定会令别人趁机欺侮,财产也会被他们抢夺,还是供养国王为上策。’此乃她亲口所言。”
萨嘎见时机已成熟、六大臣已稳稳落入自己彀中,这才为能生国王打开箱子,于是须发皆无之六大臣一一从箱中现身,各个手脚皆被捆缚。国王笑问道:“此乃谁之计谋?”大药回答说:“萨嘎所为。”于是就将前后经过讲与国王。国王心下暗想:这聪明女人竟能成功捉弄六大臣,其智慧真乃不同寻常。国王自此后也对她日益满意、愈发恭敬,很多地方都开始传扬:农夫之女萨嘎真正了得,好生厉害。国王对大药亦羡慕不已:大药确实有福报,能找到如此贤慧妻子。
想到这,国王就对大药说:“如今你可谓心满意足,不过我亦欲寻觅一女子能如萨嘎般智慧超群好当我妻子。若能找到,则对我、对国家、对众生都有利益。”大药听罢就问国王:“从哪里去找这般女子?”国王说:“听说阿林国王女儿药菊智慧、长相都不同凡响,不知此人是否合适?”大药提醒国王道:“此事需仔细考虑、从长计议,因她父亲乃你怨敌,我们还得再作安排。”
国王最终还是派人前往阿林国王处索要公主,阿林国王与大臣商议后答应可将女儿交付能生,但应于约定时间准时前来迎娶,而阿林随后就命手下在欲行接待之饮食中掺和进毒药以杀死怨敌。得到答复后,大药对国王说道:“大国王,我们务必对此事详加观察。”国王不解问他:“如何观察?”大药则说:“我有一聪颖过人之鹦鹉,我可派它先行打探。”
鹦鹉被大药派往阿林国王处,它谁也不见,径直飞向王宫。而王宫梁柱上恰有一雌八哥,见到鹦鹉后便与它聊起天来。鹦鹉对它说:“我乃北方西吾国王手下护卫花园之鹦鹉,以前我曾有位漂亮之雌八哥妻子,可惜它后来却被鹞鹰劫走。接下来我便四处漂泊,不想今日来至此处。既如此,可否问你一句——愿不愿做我妻子?”
雌八哥断然拒绝道:“鹦鹉之妻理应为鹦鹉,我从未听说过雌八哥可做鹦鹉之妻。”尽管如是拒绝,但它还是继续与鹦鹉欢快交谈,共度美好时光。鹦鹉见时机成熟就说道:“王宫里有如许多之甘美饮食,我可否分得少许?”八哥急忙阻止它:“千万勿食此处之食物,它们全被人下过毒。”鹦鹉面呈不解神色问道:“阿林国王答应将女儿许配与能生国王,不知你是否听说过此事?”雌八哥快言快语说:“当然听说过,我今明白告诉你,阿林国王绝非诚心诚意要嫁女,他原本就欲借机毒死能生。”
鹦鹉圆满完成使命、得到确切消息后就飞回大药处,并将详细情况告诉他,结果能生国王未按约定时间前往阿林那里。阿林得知他们未按时赴约非常震怒,立刻统率四种军队团团包围住能生王宫。眼见情势危险,大药心想:现在若要与他们决战恐未必能取胜,还是另想主意为好。
他便派人给阿林国王手下五百大臣各送财物以为供养,同时又广说离间语。之后,能生派人语于阿林道:“我并非不能取胜你,只不过我拿你当未来岳父而已。你性命全部握在我手中,我对你有生杀予夺之权,想来你应有自知之明。若你对我所言尚有怀疑,我可明白告汝:我已将大批财物送与你手下某某大臣等众多部下,请明鉴。”阿林国王闻言后,立即查封手下接受能生国王贿赂之人所收受之全部钱财,然后便率军返回自己国内。刚一归家稳坐,他就将五百接受财物之大臣统统杀害,接着又立五百大臣之子当上朝臣。能生国王听到消息后非常高兴,大药得知后也欣慰不已。
此时大药又想:国王看中之阿林国王公主不知能否得到,我应再设法前去探察。于是他就率军队奔赴阿林国王治下国家,阿林闻讯后便令大药进城商谈,大药却说:“我暂时驻扎在城外园林中,若国王定要让我进城,我则欲借住于某某大臣家。”阿林不解问道:“你为何如此计划?”他不觉想到:看来这大药又要在我与大臣之间广行离间之计。他假意随顺大药说:“你既如此打算,那就按你意愿住在园林中吧。”
诸大臣则商议道:“我们父亲被国王处死与狡诈大药大有关联,现在报仇时机已成熟,我们在国王面前应想方设法勿使大药生还。”他们便来到国王面前说道:“能生国王根本不具足伤害别人能力,他所作所为尽为大药在背后出谋划策。趁大药居留于此处,我们应设法出动军队抢占能生国王地盘。”
阿林采纳诸人建议后就率领四种军队直奔能生国王王宫,能生立即招集大军准备应战。大药也已了知阿林率军奔赴能生国王胜身国之消息,他暂时按兵不动,等阿林及军队全部走光之后,他才将公主药菊及阿林国库情况彻底观察一番。了解清楚后,他带领人马冲进国库,将金银财宝洗劫一空,然后带着药菊从另处一条通道回到自己国家。看到大药、药菊等人安全归来,能生国王喜不自胜,就大摆酒宴为他们接风洗尘。
阿林国王大臣最终将大药劫走公主之事汇报与他,阿林听罢只得率军队与眷属返回;能生与药菊则开始在王宫安享美好生活。
阿林后来给公主写信道:“我们过去所遭遇之种种危害,背后操纵者是谁,务必观察清楚后回信告知。”公主了解后就给父亲回信说:“大药豢养有一只聪明绝顶之鹦鹉,有关秘密都乃它泄露。”阿林知道元凶后就要求公主能想办法把这只聪颖鹦鹉送回国,药菊遵从父命,用网捕获住它后就派人将之押送到父王那里。
阿林一见聪颖鹦鹉不由怒发冲冠,他先以种种恶言粗语诅咒它,随即便欲将之杀害。鹦鹉在国王脚下顶礼道:“大国王,如一定要杀死我,能否以杀我父亲、祖父之方式再将我处死?”国王好奇问它:“你父亲、你祖父又是如何被杀死?”聪颖鹦鹉就回答说:“它们尾巴上都裹以棉花并浸满油脂,点火后就被放飞。”国王即按它所说如是照办,结果它却到处点火焚烧,乱飞一气之后,终将整个王宫烧毁。而自己最终(却在水池边扑灭自身火焰,)又安然返回胜身国。
大药等它飞回后就向它询问究竟,它就将前后经过详细讲与大药,大药与众人闻言皆感高兴。
阿林随后又给女儿写信道:“这可恶鹦鹉竟将我王宫焚毁,你务必速速将其逮住送来。”公主此次又将它抓获,然后急命人带回国内。阿林一见它就怒不可遏,立即命人将它毛羽全部拔光,随即就将一团净肉一般之鹦鹉扔于野外,还恶狠狠对它说道:“若有本事,你就随意远走高飞去吧!”
此聪颖鹦鹉不久即被一鹞鹰叼走,它看清自己所处情境后就祈请鹞鹰说:“若你啄食我,一天就可将我吃光啃净。不如把我放走,我可日日供你吃喝。”鹞鹰听信它所发誓言,随后就将它释放。它又对鹞鹰说:“你还需把我放置于某处国王神殿里。”鹞鹰又如是照做,将它放在殿堂中,它则在殿中一小洞中寄居。
第二日,众婆罗门为供养天尊纷纷来到神殿,他们擦拭完圣像后又各自在圣像前献上香、花、食子等供物。聪颖鹦鹉就躲在神像背后装神弄鬼说道:“嗟,诸位婆罗门!你们均应前往恶性国王阿林那里,告诉他说正因他屡造恶业故而才招致种种惩罚。他若不造如此多之恶业,我亦不会降罪于他。今后若不按我要求行事,我还要严厉惩罚他。从今日始,每天都应供奉我新鲜肉食、芝麻、一斗米粉所做之神馐,暂时先供奉这些,以后再据情况重新定夺。”
众婆罗门急忙向阿林汇报神殿见闻,阿林便派大臣及侍者每天做好食子放于殿中。众人边将供品放在神像前,边小心翼翼主动请示天尊还有何吩咐,对供养物是否满意,聪颖鹦鹉一直煞有介事一一给以答复。如此经过一段时日后,它全身羽翼又重新长出,可再度飞行。此时它已决意要离开此地,于是它又躲在天尊像背后说:“国王、王妃、太子及诸大臣,所有人都应把须发剃除,且需全部在我面前集中,这样才能获我宽恕。”
诸婆罗门将此话原原本本转告国王,国王等人不敢抗命,只得将头剃成石臼般光滑。众人来到天尊像前胆战心惊忏悔所作恶业,正当此时,聪颖鹦鹉冲向虚空说道:“所作不空亡,各自受报应,拔光我羽翼,自己须发剃。我仅为个体,众人齐受报。”说完就振翅向大药主人处飞去。
大药等人多日未见聪颖鹦鹉,此回见到它急忙询问它近些日子都呆在何处。待它讲完自己经历,大药对其行为满意非常。他又将它聪慧行径告诉国王,国王听罢也深感兴奋。他高兴说道:“真是稀有罕见,你们家连鹦鹉都如此机敏过人,我能碰到你们真乃福报现前。”
为观察大臣智慧高下,能生国王后来发给众大臣一人一条狗,且要求他们在规定时间内必得教会众犬皆说人言。大臣们各自将狗带回家悉心调教,但无论如何也难让狗开口说人语。大药把狗牵回后,就将之拴于离自己坐垫不远处一木桩上,每逢享用甘美饮食时,都只令狗可望而不可及,只给它一些低劣饮食。不多久,此狗虽未饿死,但也消瘦不堪。此时国王下令道:“不知各人所调教之狗现在能否以人言讲话,请诸位带来一观。”
其他大臣虽训练多日,但无一狗能说人话。当国王看到大药喂养之狗干瘪枯瘦时不由问道:“此狗为何如此干瘦?”大药故意装出一副不解神色回答说:“我亦不知其中原委,平日都是我吃何物也喂它何物,谁知它还是如此羸弱。”那狗再也忍耐不住,就用人言大声揭发道:“大国王,他根本就是在打大妄语!我因饥饿所致才变成如此模样。”大药趁机对国王说:“此乃我传授它之人语。”国王闻言自然心生欢乐。
国王不久又欲观察臣下智慧程度,他此次则送给五百大臣一人一只羊,且要求道:“你们必须喂其以丰盛食物,务必将它们养育好,使其身体强健有力,但绝不能膘肥油厚。”结果五百大臣尽皆乏少智慧,他们各个将羊养得又肥又大。大药虽也给它好吃好喝,但他又在羊面前立一木板,上画一恶狼形象。羊每次吃饱喝足后再看眼前狼像,不由得魂飞魄散,故而它并未长出肥膘,力气倒有增无减。国王眼见其它羊均为外表油光闪亮,大药所养之羊尽管膘不肥、肉不多,但却强劲有力,对比之下,自然对大药表现深感满意,他从内心对大药智慧赞叹不已。
国王还欲继续观察众大臣之子谁具最高智慧,他便将众大臣五百儿子集中于花园中,一边让其自在享用食物,一边令其分别讲述发生于家中之精彩故事。众童子一一道来家中可赞可叹之事,轮到大药之子时,他夸海口说:“我家珍藏有一柱石,将它放于水上,它竟能浮在水面永不下沉;若触其表面,你等均能感受到它那柔软质地。如此柱石现今就在我家,你们谁能找到与我家柱石一模一样之奇妙石头?”
其他童子均满怀疑惑说道:“世上哪里会有这种石头?真乃闻所未闻!”于是众人便以五百金币打赌,极欲一览究竟。儿子回家后把情况向大药禀明,大药面授机宜道:“等众人前来验看时,你告诉他们此柱石不能轻易让人目睹,输给他们五百金币即可。”大药之子听从父亲吩咐,乖乖送上五百金币。
大药随后又抓来一些猴子,并亲自教以弹拨乐器及歌舞。等猴子完全掌握后,大药又对儿子说:“你现在可去与他们再次理论一番,看谁家有真正精彩之处。轮到你叙说时,你可告诉众人,言我家有能歌善舞、会弹拨乐器之猴子。”待大药儿子讲完上述话语,所有童子因从未听说过猴子会吹拉弹唱,于是各个表示决不轻信此事。大药儿子顺势打赌道:“你们若不信,我可亲自把猴子带到你们面前,让你们仔细观瞧。不过我们赌多少金币?”众孩童因有上次成功经验,此次便放心说道:“一千金币!若我们看到,甘愿付你一千金币;若又是虚惊一场,你即付我们一千金币。”
当大药儿子将猴子带至王宫后,猴子在国王面前又是敲鼓弹奏,又是唱歌跳舞。众童子眼见为实,只得付与大药儿子一千金币。国王不得不深感稀有,自此之后,整个国家民众都认为大药智慧无与伦比,于是各个对他恭敬佩服。
当时有一地方名为瓦得哈,此地有一婆罗门娶有一婆罗门女,二人后育有一相貌善妙、妍丽之女儿。此婆罗门心想:任何在我教授下精通念诵及十八种学问之人,若其掌握程度能与我并驾齐驱,我即可将此女嫁与他为妻。
他们后为女儿起名俄丹瓦日嘎,此时有一婆罗门子也来到此位婆罗门面前学习吠陀等一切学问。此婆罗门子具足十八丑相,真真切切奇丑无比,故而人皆称之为丑者。丑者父亲虽不同意他出外求学,但他还是自作主张来到婆罗门处,不久即精通婆罗门一切学问。俄丹瓦日嘎父亲不由陷入矛盾之中,他想:此人实在丑陋无比,但他确已在我面前精通婆罗门一切学问。看来我也只能不违誓言,将女儿嫁与他了。
婆罗门夫妻遂将女儿梳妆打扮后交与丑者,丑者虽接受俄丹瓦日嘎,但他尚有些微自知之明,故而未敢造次与她行不净行,他欲将她带往自己家中共同生活。
俄丹瓦日嘎虽自觉美艳绝伦,丈夫媸怪无双,因而内心非常自卑、羞愧,但她还是跟丑者上路向夫家进发。一路之上,两人将口粮用尽,当抵达一水池边时,二人已濒临饿死绝境。恰在此时,他们碰到一人正往米粉中倒水,用木棍搅和后正欲下咽。俄丹瓦日嘎急忙向他讨要,谁料丑者却抢先夺过那人所施之食,并立即送入自己口中。俄丹瓦日嘎委屈说道:“你为我丈夫,我已饥饿难耐,你亦应分我少许。”丑者却振振有词:“以前之仙人绝不会开许女人喝此种汤食。”
两人所路经之地干旱无雨,丑者与俄丹瓦日嘎一路走来已是唇干舌燥,但还得继续前行。其后又找到一块狗肉,丑者以火烧烤后自己独自享用。当饥渴难忍之俄丹瓦日嘎向他讨要时,丑者又振振有词道:“仙人论典中皆言女人不得食狗肉。”遭到丈夫拒绝后,女人心中愤愤不平想到:我这苦命人已近饿死边缘,真不知父母发现我做下何等过错才将我交与此恶性丈夫。她边想边念叨父母名字,尽管满心怨恨,但还是不得不跟他共同前行。
再往前走,两人又看到一果实已成熟之昙花树,丑者立即爬上树自己大嚼起果实来。女人只能低声下气要求道:“你不要只顾自己一人享用,亦应分我一些充饥。”丑者便将熟透之果实塞进自己嘴里,顺便捋下少许未成熟之青涩果子扔给妻子。俄丹瓦日嘎请求他:“请给我成熟果实,我要这些未成熟之果又有何用?”丑者此回则恶狠狠说道:“恶性女人,想吃成熟果子,自己上树采摘。”女人已是身感饥渴、心感痛苦,两相煎迫下,她鼓足气力向树上爬去。
当她最终爬上树干,并能倚干摘果进食时,丑者在心中暗自叫苦:我原本就为无福报之人,再摊上如此贪吃女人又该如何养活自己?也罢,我现在见都不欲见她。丑者边想边从树上下来,并趁女人还在树上之时,竟找来荆棘围在树下。女人无法从树上落脚,丑者则趁机离开。
此时能生国王正于附近打猎,而俄丹瓦日嘎则因丈夫抛下自己开始痛哭哀号起来。能生国王急忙循声赶去,终在一荆棘围绕之树上发现天女一般美丽之俄丹瓦日嘎。他不由问那美女道:“你是天女、夜叉还是乾闼婆女?”女人回答说:“我非天女等类乃为人,只因被丈夫舍弃才受困树上。”国王将她从树上救下后,因贪心大长便与她席地而睡,然后又将之置于马车上带回王宫,并从此与她共同生活。
丑者婆罗门独自一人继续行进时却生出后悔心,他想:我在寂静处扔掉自己妻子亦不太应理,我应返回再将她找回。结果等他回到原地时,妻子早已不见踪影。有人告诉他说:“能生国王已将那女人带回王宫,立为王妃。”丑者闻言心痛不已,他立即向王宫进发。当他抵达宫门时,侍卫根本就不让他进入。他此时恰好看见有众多服劳役之人正穿梭往来于王宫内外,于是丑者也跟他们一起背负石头,混进王宫。
进得王宫,他四处搜寻,最后终于看到盛妆妻子正与国王有说有笑、好不惬意。他一边暗自心酸,一边紧张思量:我如何才能与她搭上话?后来他总算找到机会对她说道:“黄金做八物,欲令你欢喜,贤妻应悦意,帮我卸石块。”谁知自己原先之妻子却说:“我至今忆念,汝不予我肉,此话尚记否,勿扰我安乐。”二人即如是对话。
丑者婆罗门又说道:“上山可舍身,食毒为殉情,专为汝而来,请卸背上石。”俄丹瓦日嘎则回应说:“汝已舍弃我,食毒随汝意,有我时不要,勿扰我安乐。”二人如此对答之时,国王甚觉稀有,他不解问道:“贤妻,你二人到底在言说何物?我一句也未逮其意。”
俄丹瓦日嘎便将前后经过禀告国王,随后又说:“父母曾将我交与此人为妻,他倒也不乏智慧,精通婆罗门一切学问。”国王听罢为难说道:“事已至此该如何处理?怎样行事才能令他满意?你是否愿跟他回去?”女人斩钉截铁回答道:“我根本不欲再跟他共同生活,但我不希望他恶言诅咒伤害到我们,国王应想办法令其恶咒无法加害我们。”
国王心想:欲求解脱之策还得依赖大药,我需向他言明此事。大药听过国王所讲情况后就说:“我自有办法令其恶咒无法对国王及王妃造成危害。”大药随后就唤来丑者婆罗门问道:“你欲索求何物?你到王宫来有何贵干?”丑者回答说:“我妻子被国王带走,为寻她我才来至王宫。”大药接着问他:“你到底能否认出谁是你妻子?”丑者理直气壮回答说:“当然能认出。”大药便将计就计道:“我把五百女人带至你面前,若你从中无法辨认出你妻子,我就以利刃将你身躯切成一千块。”丑者一口答应下来。
大药于是将所有王妃都装扮一新,并领其列队于国王进餐之处。俄丹瓦日嘎则走在最前列,似天女一般来到国王面前。大药此时对丑者说:“若你辨认得出,就请即刻带走。”丑者眼见俄丹瓦日嘎等众王妃各个光鲜夺目,他顿时就似毒蛇被咒语迷惑住一样,犯起糊涂来。他就如眼睛直视太阳光一般,感到目眩神迷、昏沉错乱。恰好他此刻看见有一仆女跟着另外一位王妃在眼前晃动,他立即拉住仆女说道:“此乃我妻子。”大药随顺他说:“既是你妻子,你即可将她带走。”丑者抓住仆女又是一通感慨:“上等人爱上等人,中等人喜中等人,下等人配下等人,而我贪执丑仆女。艳丽天人花园中,你似魔女招人嫌,平分秋色我与你,还是跟我把家还。喜欢你来照顾你,共同生活结连理。”丑者言罢即将仆女带走。
这之后发生之某事件,令能生国王暂时舍离大药,大药自此亦不再前往王宫问候请安。国王有次与王妃到花园赏玩,王妃随手就将一串价值连城之珍珠项链挂于阿秀嘎树枝上,然后就与国王忘情享乐,到最后回宫时也未想起它。夜深人静之时,王妃才想起将珍珠项链遗忘于阿秀嘎树枝上。国王急令手下前去寻找,但早已无迹可寻,因一只母猴已将项链转移至另一棵树上。
手下找不到项链,只看见一乞丐正于树下搜寻众人遗弃之饮食。这些人抓住乞丐说道:“此地除你之外空无一人,珍珠项链肯定是你偷去,快快将王妃项链交还。”乞丐顿感莫名其妙,他辩解道:“我到这里只为搜寻剩饭剩菜,何曾见过什么珍珠项链?”众人不听他辩解,径直将其送进监狱。乞丐一入监牢,便又被毒打又得忍饥捱饿。
乞丐不由暗自思忖:看来我得快想办法以图自保,否则定会饿死狱中。于是他便对狱卒胡诌道:“我确实偷走王妃项链,但我已将其交于某某商主之子。”据其所言,这位商主之子也被抓进监牢,且与乞丐共用一副镣铐。商主之子家属为其送来丰盛食物,乞丐当然想讨得一份,但商主之子愤然拒绝道:“你为自己饮食之便就诬陷我,我怎会再送你饮食?”他便自己独自享用起来,未分给乞丐一滴汤、一粒米。
不多久,商主之子欲大解,他就叫醒乞丐同去。乞丐却说:“我说话你不听,现在你发令,我又怎能听从?”乞丐拒不同往。商主之子只得忍憋答应道:“从今往后,我听你命令,你亦听我吩咐,不知这是否可行?”商主之子一边用温和言辞劝请他,一边连连发誓许愿,乞丐这才答应同去。大解之后,商主之子神清气爽、身心通泰。自此后,他便要求家人每次都送双份饭食,二人于监狱中共享快乐生活。
有道是“饱暖思淫欲”,这乞丐酒足饭饱之后又想:过去我一直四处漂泊、难得温饱,现在虽饮食无忧,但这远远不够,我还应再找一妓女共同享乐。如是打算后,他又对狱卒扯谎道:“王妃所丢项链实与某某妓女有关。”据此言论,妓女亦被抓进监牢,并与乞丐关在一起。乞丐如愿以偿,终能与妓女整日享乐、厮混。
如是享受过一段时日后,乞丐已是乐不思蜀,他竟对二人说:“像这样生活下去,在狱中呆十二年我都愿意。”但他转念又想,只有妓女怕还是难以打发寂寞时日,为增上欢喜心,看来还应再找一会弹琵琶之人。贪心愈发增上之乞丐此回又对狱卒说道:“珍珠项链尚与某某弹琵琶者有关。”那会弹琵琶者自然又被抓来,并与乞丐、妓女、商主之子关在一起,四人从此就过上歌舞升平之生活。
又过一段时间后,三人共同对乞丐说:“你现在应设法解除对我等之关押,至于出狱后之生活,你大可不必担忧,我们可完全负责。”乞丐也觉长期住于监狱实非万全之策,他便答应了三人请求。他随后想到:只有大药才能让我们获释,别人都无此能力。他马上就对狱卒说:“大药之子也曾参与偷窃王妃珍珠项链。”结果大药儿子也被关进监狱。
大药得知儿子蒙冤入狱后,不由想到:为了儿子,恐怕此次我得亲赴王宫。于是他进王宫找到国王请求说:“我儿做下何等令国王不满之事以致被关进监狱?”能生回答说:“偷走王妃项链之乞丐言你儿子亦参与此事。”大药回来后即展开详细调查,审慎观察、推理后他又找到国王:“我敢保证这五人无一人偷窃项链,请国王将他们全部释放。”能生对大药所言深信不疑,随即就将五人统统释放。
大药则一人前往花园打探、观察,他找到丢失项链之地,发现阿秀嘎树上经常都栖息有一母猴。大药心想项链肯定已被此母猴拿走,应想办法从它手中夺回。他要求国王与王妃再次前往花园,两人均听其建议如约而至。大药对王妃说:“王妃应将饰品戴在身上,母猴爱模仿人,它想必也会戴出饰品。”结果当王妃将饰品戴于身上时,母猴也将珍珠项链挂于脖颈。大药又令王妃翩翩起舞,母猴见状也亦步亦趋扭动起来,但此次它脖上项链并未掉下。眼见母猴极善于模仿众人动作,大药马上要求王妃低头跳舞。当王妃如是埋头起舞时,母猴当然立刻跟随,结果当其低头扭动之际,脖上项链终于掉落下来。国王兴奋至极,竟抱住大药脖子赞叹不已,还奖励他大批财物。
六大臣后又集中商议道:“国王原先对我们非常信赖、友好,来自山岩地区之恶性大药被国王重用后,我们竟渐成无丝毫威望之人,这可如何是好?”六大臣中一人首先发话道:“此皆因我们过去不知团结和合,才致大药趁机钻空,令我等力量渐趋薄弱。现今我们应于花园中再度集中并共同发愿,从此之后务必互相信任、合作共事。国王虽已将我们舍弃,但只要我们有勇气与毅力励力奋斗,情况一定会渐至好转。”
六人便于花园中集会盟誓,大药看见后心想:这几人过去从未集中过,此次聚会一定暗藏阴谋。大药心生怀疑后便派自己平日驯养之鹦鹉达拉西前往偷听,当时六大臣正共同起誓道:“我们一定要互相信任,今日必须当众将自己秘密掏出说与众人。”于是他们便开始互诉隐情:有人言自己吃过国王孔雀肉;有人言自己与王妃行过不净行;亦有人坦言自己曾干过某某事……总之六人欢聚一堂,互说平日深藏不露之秘密,还大摆宴席。
达拉西将偷听所得汇报与大药,大药立即来至能生国王面前说道:“六大臣正在商议大事,他们……”大药便将这些人所作所为及行为动机全部对国王一气说完。能生国王听罢震惊万分,他感慨万千说道:“奇哉!我手下大臣竟能做出如是下劣行为,今后凡我治下国土,他们永远别想再居住其上!”国王立即将六大臣驱逐出境,这几人只得落荒而逃。
当时之大药即为后来之释迦牟尼佛;当时之能生国王即为后来之舍利子;当时之六大臣即为后来之外道六本师,当他们做大臣时,最终被驱逐出境;现在释迦牟尼获得佛果时,也以神变力胜伏彼等,并将他们赶往边地。
又释迦牟尼佛转生为木头王子时,以辩才威力制伏六敌国之事迹,《贤愚经》中有广说。
以智慧力选择出家道
久远之前有一方主国王,他育有一太子名为微尘。国王手下有一婆罗门名为牛圈生,牛圈生有一子名为养火。此养火颇富观察能力,智慧亦超凡脱俗,他即是后来之释迦牟尼佛。牛圈生做事之前定要先征求养火意见,不得养火授意绝不轻举妄动。养火与微尘王子及另外六王子关系非常友善,几位还是同年出生。平日里方主国王总在尽情享乐,大小事情全部委派牛圈生处理,自己则直入王宫、无另外男人之屋中,与众王妃同听乐器妙音,并共度美好良宵。
其后牛圈生死去,国王痛苦万分,他由衷说道:“现在牛圈生已离我而去,我在各方面均遭受重大损失。”寝食难安之时,微尘太子就问父王:“牛圈生婆罗门死后,父王为何如此悲痛?”国王回答说:“你哪里知道每当我恣情享乐时,牛圈生都在背后替我操持起全部政务。”微尘听罢就对国王说道:“父王无需担心,养火可继承其父职责,因他才具有真正智慧,牛圈生婆罗门每每做事之前都得询问养火意见,问明白后才肯付诸行动,故而父王可把牛圈生未竟事业放心交与其子承担。”
国王便找来养火,嘱其完成其父未竟之业,养火爽快应承下来。因牛圈生婆罗门以前行事时都是依靠其子智慧进行抉择,未过多久,养火名字便日渐被人淡忘,众人皆称其为牛圈生婆罗门。
此婆罗门后来有次将六王子唤至自己身边,他对六人提醒说:“你们应去微尘王子那里,与其长相厮守,并祝愿他事业圆满、长久住世。同时还要告诉他:‘微尘王子,你若快乐我们亦快乐;若你痛苦我们也会难过。我们大家均为同岁,都是好朋友,日后父王去世时,你定会登上王位,到时别忘赏赐我们一些受用,也分我等一杯羹。’”众人听其吩咐就前往微尘处,如是照说后,王子痛快答应。
不久方主国王去世,大臣商议过后便公推微尘当上国王,民众也随即称其为微尘国王。微尘国王后有一次唤来牛圈生说道:“你应像承侍我父亲一样帮助、指教我。”牛圈生当下答应愿依国王教言奉行。他随后又招来六王子说:“你们均应前往微尘国王处,提醒他勿忘此前所作允诺,应分给你等部分受用,不知现在可否得到?你们可问他还能否记得自己答应之事,若他说尚能记起,你们立即就对他言现今时机已成熟;如国王说似马车形状般之土地何能分成七份,你们就说牛圈生婆罗门可分,舍他别无任何人堪任。”
六人便依言前往国王处,问国王是否尚能忆起所作允诺。国王回答说并未忘却过去所作答复,他们即请求国王能分与自己受用。国王果然面呈为难之色说道:“马车般大地如何分成七份?”几人就异口同声说:“牛圈生婆罗门可以均分,别人都无法做到。”
国王唤牛圈生婆罗门前来请教道:“上师,我治下国土能否均分七份?”牛圈生轻松答言:“完全可以。”他就把中央之地分与国王,国王对此十分满意,他不停赞叹说:“婆罗门将中央地方分与我,真乃明智抉择,这令我非常满意。”国王带着满足心情又看他继续分割土地:他将剩余地方分为六份,依次交与六王子。依他抉择,他们全都满意舒心,几人纷纷说道:“请牛圈生婆罗门划分真乃明智选择,他果能成功做出与我们相合之分配。”六王子于是也请求婆罗门道:“你经常指导国王行事,恳请从今往后也多多指教我们。”如是祈请后,婆罗门终于答应下来。
自此之后,他便对微尘国王,尚有如大萨拉树般七位国王种姓之人、如大萨拉树般七位婆罗门与七位施主,再加承侍这些人之四十位妻子广作开示;还对五百婆罗门子传授婆罗门秘诀;他开示指教之对象,还包括许多驯服者、骑象者、骑马者、持剑者、持弓者、追随者、信使、歌舞者、诸大勇士、护心者、剃头匠、沐浴者等等。他原本被众人称作牛圈生婆罗门,而诸婆罗门则尊其为梵天,国王则将之称为天尊,民众又拿他当国王一般对待。
当时很多婆罗门都认为牛圈生婆罗门已是成就者,且非常精通梵天道,国王与臣民亦持此种观点。牛圈生得知后内心忐忑不安:众人皆对我非常尊重,认为我已精通、成就梵天道,但我实不明白,更谈不上成就梵天道。记得父亲以前曾对我开示过,言一婆罗门若能在夏季利用四月时日前往寂静处修大悲心禅定,则梵天定会亲至其前。既如此,我何不利用夏季四个月光阴也去静修一番?
打定主意,他便前往微尘国王面前请求道:“大国王请听我言,我欲暂时于寂静处修习一段时间禅定。”国王回答他:“若你自己感觉因缘已经成熟,不妨按你意愿径直做去。”接下来,他又对六位国王、七位国王种姓者、七位婆罗门、七位施主、承侍他们之四十位妻子说:“诸位切勿散乱,你们安生住于家中,我自己要去寂静地禅修。”众人各个表示愿按其吩咐遵照执行。
他又嘱咐五百婆罗门子说:“以前传授你等之秘诀务必牢记心间,且需熟练掌握并精通。”然后他又在驯服者及至沐浴者前一一道来:“诸位若暂时需要其他指点,可临时找人传授,我于夏季四月光阴中要去静修禅定。”
全部交代完毕后,他就在城北处造一宫殿,在四个月时日中修起大悲心禅定,但梵天却一直未露面。还差一日就将圆满四月期限时,他于当晚暗自思忖道:尽管我在父亲面前听过这种说法,怎奈梵天却始终不现前。正苦苦思索之际,世间怙主梵天已知晓他全部心思,梵天就在如大力士之手伸缩之瞬间从天界降至他面前。此刻牛圈生婆罗门所居屋室内外全部遍满大光芒,而他在下半夜寂静阒然之际忽见光芒亮如白昼,他急忙问道:“我从未目睹过此种夺目光芒,不知眼前这位身相庄严之朋友到底是谁?”
梵天回答说:“我乃天界梵天,此次特意来看望你,你想必应已了知。”两人以偈颂方式互相交谈过后,牛圈生心想:我即生愿望已实现,不过为来生利益,我应向梵天提一些困扰自己之难题。想罢他就对梵天说:“我心中一直有几个疑问,现请你解答:我应修何法、持何戒才能得梵天无死果位?”
梵天对他开示说:‘你欲得无死果位必须断除妄图转生人间之贪欲,要独自一人守护悲心,远离垢染、淫行。若果能如是修学,将来必得无死梵天果。”
牛圈生闻言坚定说道:“这些我大体都能明白,只是不知何为‘远离垢染’?”
梵天就向他解释:“整个世间状如瀑布流水,若有遮障必堕恶趣,哪里还会了知梵天道!所谓垢染即指愤怒、妄语、仇恨、损害、吝啬、傲慢、不安忍、贪心、嗔心、痴心、嫉妒、气恼……这些皆可谓垢染。世间瀑流若有此等障碍,必将引向恶趣,怎可能再得梵天果位?”
牛圈生闻言暗想:以我所理解之梵天话语,在自己家中无有修持圆满清净梵净行之可能,我理应剃除须发、身披袈裟,以清净心远离俗世、出家求道。他刚刚想完,梵天就已了知其意,梵天鼓励他说:“为生梵天,望你坚持修行此清净稳固之法。”言毕即消失不见。
四个月转瞬即逝,微尘国王此时特意来到上师脚下顶礼,然后坐于一旁。牛圈生告诉国王:“我现已不欲过在家生活,望你自己今后能努力护持国家。”国王诧异问道:“若你有未满足之愿望,我愿满你所愿;若你受外人损害,我定设法予以遣除,只是请你万勿舍弃我。”婆罗门恳切答言:“国王,我既非愿望未满足,亦非受别人损害。我只是听罢梵天话语,顿时对在家生活失去兴趣而已。”他马上就将梵天所言及自己欲出家证道之念头以偈颂方式告诉国王,国王听后立即向他表白说:“你去哪里我都会紧紧跟随,你原本就为我上师,我愿做你声闻弟子。”“既如此,望你也能断除转生人间之贪欲,同时精进行持梵净行。”婆罗门最终答应了国王所提请求。
牛圈生又对六位国王等人说道:“我欲出家修持,你们日后有何打算?”众人异口同声答言:“如上师能等七年,待我们儿子长大后,即可将王位交与他们,那时我们定会追随上师一同出家求道。”
婆罗门感慨说道:“七年时间太过漫长,因贪欲很容易就能生起,受用也轻易就能令人陶醉,而寿命却很难保证时时拥有。再者说来,我自己七年过后能否出家都很难断言,故而我一定要先行出家。”众人一看上师不答应以七年为期,于是就开始从六年说起,五年、七个月、七日,如此一路缩减下来,但牛圈生均未同意。他最后说道:“七日时间虽并不算太过长久,但世间受用依然时时刻刻都易令人陶醉,而寿命又朝夕难保。我自己七日过后能否断言可以出家都成问题,因此我一定要先期出家。”
牛圈生婆罗门又对如大萨拉树般之七位国王种姓者等诸人,以及五百婆罗门子、驯服者、骑象者,一直到沐浴者等人一一诉说自己欲出家之打算,他们全都发愿说:“若你出家,我们也出家跟随。”
牛圈生婆罗门当即剃除须发、喜着袈裟,带着微尘国王及六位国王,还有七位国王种姓者、七位婆罗门、七位施主、承侍他们之四十位妻子,再加五百婆罗门及驯服者、骑象者、骑马者……沐浴者等成千上万眷属于当天全体出家求法。他出家后,通过精进修持终于断除五种烦恼障:脆弱微小之心、渺小无力之智、损害之心、损害相应之心、遮障涅槃之心等;又修持无恨、无嗔、无损、宽容、广大之无量慈心,使此种慈心能遍于一个地方,乃至二、三、四及上下一切世界之众生;还普遍修持悲心、善心、舍心。此时,众人都称其为牛圈生大师。
牛圈生大师培育出成千上万眷属到大大小小城市中度化众生,这些眷属中有剑命、梵施等七大眷属,他们令无量众生断除世间贪欲,并为众人广泛宣说梵天正道。
如此成就禅定之牛圈生婆罗门,以智慧力及辩才力利益无边众生。
与此公案大致相同之公案内容为:久远之前有一方主国王,他有一名为童尘之太子,为太子传法者为一婆罗门,名护火遍入,他即是因地时之释迦牟尼佛。此公案见于《百业经》中。
不随波逐流
释迦牟尼佛因地时曾转生为一统治众多小国之国王,虽如理如法主持国政,但因众生业力所感,治下国家依然饱受旱魔侵袭、长时不降滴雨。国王于是自我谴责,认为干旱原因乃在于自己对众生行持非法所致,他随即向年长大臣询问解脱饥荒良策。众大臣协商后一致向国王谏言:“按吠陀论典所言,只有杀牲祭祀才能令天降雨水,我等皆主张实施此道。”
国王原本就悲心浓厚,他对众人所提之杀害众生一议非常不满。不过因他历来对眷属都很随顺,从未以粗言恶语对其痛斥贬损,因此他只岔开众人话题,内心则打定主意坚决不采纳此种建议。众大臣并不知晓国王甚深、难以了达之密意,还一味继续商谈杀牲供祭之具体措施。国王深深为其感到悲哀:此类人尽是随波逐流之辈,自己却毫无观察能力,还要对别人妄说不善之道。他们自以为杀害众生以为献祭,日后天尊定会心生欢喜,所作所为亦能获致善果,这纯属谎言,实不应理,更不能接受。
尽管如是思维,但国王仍欲以方便法善巧转化众人,他表面应允并说道:“你等众人可谓一心一意欲饶益我,现在我想杀死一千人以供养圣尊,望你等能在各地备齐所需资具,并选好吉日。”大臣们闻言各个内心恐惧,但表面上人人皆承诺道:“国王,你应沐浴并做短暂休整以成办此事,我们来做具体供施准备。只是若同时抓捕一千人恐遭民众反抗,以致使他们对国王彻底灰心失望,我们还是小心谨慎、仔细应对为好。”
其余婆罗门闻言都赞叹、附和,称“言之有理”,国王抓住时机说:“你们不必担心会遇民众反抗,或使其对王政灰心失望,我自有解决办法。”国王随即就召集城中人说道:“我欲以一千人供养圣尊,但他们既无有过失,亦未犯法,我若将其如旁生般杀害未免有些不应理。故从今日始,你们当中有谁做下违法或违我教言之事,我所派遣之观察者都会明察秋毫。若有这种人存在,无论在何处、无论是何人,都应被抓住且杀害,以替代供祭所用之牲畜。”
城中众人纷纷合掌禀告说:“大国王,你长期关爱众生,在你慈心护育下怎可能有违法或违背你命令之人?你所作所为梵天都随喜、赞叹,你实为真正量士夫,天人亦对你生起欢喜心,我们就更不待言。从今往后,我们定当依教奉行。”
国王随即派出有智大臣前往四方视察,打探有无造恶之人以抓捕他们。他同时派人到处观察,且于各地每日广宣道:“民众均需遵纪守法,为民众利益,国王欲向天神供祭,凡行非法者必代一千牲畜被杀死祭祀天神。自此后,胆敢违背国王教言者,一定要将其拴于供神柱上,代替牲畜充作供品。”人们闻言各个胆战心惊,从此之后,众人洁身自律,再不造作丑恶之事,大众全部受持清净戒律,互相争论及敌对亦渐趋消亡。人人听从上师教言,互敬互爱、互喜互利,分配公允、合理,能以寂静度日,整个世间就如初劫一般充溢幸福快乐。
当国王看到诸大臣都对自己满意、生信之时,就对他们下令说:“我极欲保护、饶益所有民众,故而现今要对其行广大布施。为圆满布施之举,我要把一生所积财富全部散尽,希望民众能随意接纳。你们应于各地建造专用布施房屋,众生需要何物,你们即布施何物。”
如此布施之后,所有贫穷悉数消除,众人财富各个增上。国王名声渐渐誉满大地,众生也行持起佛法。以此功德,感致风调雨顺,天人适时降下甘霖。国中自此草木繁生,谷稼丰盛,大地滋润,草药都药力倍增。众生自然灭尽疾病,身具光泽,心生欢喜,彻底远离战争等怖畏。人们在安享美满生活之时,由衷赞叹国王恩德。有一大臣呈上偈颂赞美说:“恒常已彻见,上中下所需,诸君主智慧,愈益显增上。”当其叙述完国王功德之时,天尊也现前赞叹说:“杀害无辜众生本非应理,应想方设法对其行法布施,以法布施惠众生世出世之利,并息灭他们所受之危害与穷困。你恰恰就如是行持,此等民众能有你当依怙真乃他们福报现前。”
如是具有善良心地及崇高智慧者,就算别人引诱他为非作恶,他也不会随顺就范,他会以方便法令趋入恶道众生再回至善道中来,并广行自他二利事业。对此,我们理应生起恭敬心。
又在一多觉之地有一月称婆罗门,他育有一子名为日月。后当月称生病之时,妻子与日月都对他置之不理。遭亲人遗弃后,倒是一仆女四处觅药,并照顾月称日常起居。待月称身体恢复后,他慷慨赐予仆女五百金币,并使其摆脱仆女身份。仆女对月称日久生情,贪心潜滋暗长,后当她具月经时,就与月称同居一处。
仆女不久即怀有身孕,月称妻子立即对她心生妒意,她时常打骂仆女。仆女把一腔怨恨全发泄在胎中婴儿身上,她心想这可怜众生入我胎中后,我便开始受别人攻击,饭食也日渐低劣。故而当孩子生下来后,她便将之投入溺器中欲抛于荒郊野外。月称见到后忙问她原因,她便将情况讲明。月称制止她道:“你勿抛弃孩子,我来想办法养活他。”
他就对妻子说:“我患病之时,你与儿子均抛下我不管,全靠仆女精心照料,我方才转危为安。你从今往后要给她财物、善待她,与她好好生活,否则我就立她为妻,让你做仆女。”妻子听后恐惧不已,她答应自此之后再不加害仆女。在随后之生活中,她尚能时常相帮。
儿子后被取名为溺器者,月称对他很是疼爱。待月称后来临离世时,他告诉大儿子说:“日月,我死后你一定要对弟弟多加关爱。”在无限牵挂之中,月称离开人世。
岁月流逝,日渐长大之溺器者某次与日月母子吃饭时,日月母亲以“仆女之子”之类言词欺辱溺器者。他满心委屈跑到亲生母亲处询问原由,母亲告诉他:“世上有众多依赖自己力量谋求生路之人,何能称其为仆人?儿子,你从现在起应到别处求学,务必自谋生路。”受母亲鼓励,溺器者逃离家中,隐姓埋名改称月寂,前往舍卫城。
当他来到城中一大婆罗门面前时,那人问他:“你从何处至此?”他回答道:“我来自多觉。”那人就问他:“不知你是否听闻过月称之名?”他痛苦回答说:“他正是我父亲,不过现已去世。”他边哭边断断续续哽咽成语。婆罗门闻言颇感意外,他说:“月称是我最好朋友,既如此,你暂且住于我处,我教你婆罗门学问。”等他留下后,婆罗门便开始教他吠陀,他后来将四吠陀全部精通。婆罗门对此深感满意,将女儿装扮妥当后就嫁与他为妻,同时还赠与大量财物。月寂生活自此平步青云,并日渐声名远扬、财富圆满。
其后有一从他老家多觉之地来舍卫城之商人认出他本来面目,来人未说一句即转身离开。返回多觉后,他将见闻讲与日月,日月高兴之余又把情况告诉母亲,母亲内心立刻愤愤不平起来。她说:“一仆女之子怎能发财?又怎能变成众人恭敬对境?”不管母亲如何不满,随时间流逝,日月家中还是日渐衰败起来。后来她又对儿子说:“你到弟弟那里,让他给你些财物。”日月对母亲戏言道:“以前你称他为仆女之子,为何现今又称其为我弟弟?”母亲不管这些,她只是再三劝请日月速往弟弟处,日月最终还是动身前往舍卫城。
月寂听说兄长前来兴奋难抑,他热情出门迎接日月,并立即嘱咐他:“我现已更名月寂,万勿告诉别人我过去叫溺器者。”日月爽快答应,并与弟弟同入家门。见到妻子后,月寂向她介绍兄长:“此乃我哥哥,日后凡他所需你务必供给及时,绝对不能违逆他教言、心愿。”妻子听令后自然依言照作。
日月一直性情宽容,且易于交往,而溺器者却性格暴虐。他妻子即便稍有微小过失,他也会拳脚相加,耳光相向。那婆罗门女子一日忍耐不住就问日月:“大哥,你与月寂乃一母所生,由同一母亲用同样乳汁喂养成人,为何你性格如此温和、易于交往,而你兄弟却粗暴、鲁莽又野蛮?这到底为何?这又让我如何是好?”
日月见她非常惹人怜惜就说道:“弟妹,这需家中秘语才能解决。”婆罗门, 女忙问:“你能否将这家中秘语赐予我?”日月神秘说道:“一般而言,家中秘语不能讲与任何人,掌握家中秘语者需与之同生死。若要得之,则需以极大恭敬与大财富才能买得。”婆罗门女又问他:“你都需要何等财物?”日月缓缓道来:“五百嘎夏巴纳货币即可。”
婆罗门女马上拿出五百钱币,又在日月脚下顶礼道:“大哥,请务必赐我家中秘语。”日月进一步提要求道:“你还需告诉我兄弟,让他也为我备好钱财,我离开此处时自会传你家中秘语。”
婆罗门女便巧妙对丈夫说:“你兄长思乡之情渐趋浓厚,不如让他回去以解乡愁。”月寂回答说:“贤妻,你为兄长准备好上路口粮,我再帮他找位亦前往多觉之同行者。”
婆罗门女准备好粮食与五百嘎夏巴纳货币,她又找到日月说:“你弟弟已为你备好所需,你现在可否为我传授家中秘语?”日月这才将秘语和盘托出:“弟妹,他日后若准备打你时,你即可念诵一遍此家中秘语:‘众人已了知,家喻又户晓,农夫亦明白,勿打溺器者。”若他问你句中含义,你可言:‘你真打我时我再解释。’如此他就不敢再轻举妄动。如说上一遍即可收效,日后你便再无后顾之忧。有此秘诀已足够你应对月寂暴怒,千万别将它遗忘。”婆罗门女当下就将之牢牢铭记。
月寂除给兄长提供口粮外,尚赠与他一些钱币、衣物,然后才将日月送走。此时婆罗门女心中盘算到:这家中秘语到底是真是假、有无作用,我还得试上一试。等丈夫当天送走哥哥返回家中时,婆罗门女故意不为他准备饮食、沐浴水。当月寂命她端上饮食时,她大胆说道:“我尚未准备。”月寂立刻嗔心大起,他勃然变色道:“我兄长在家时,碍于情面我一直未痛揍你,看来你真是不打不成器。”月寂伸手就欲痛打妻子。
婆罗门女马上正色道:“丈夫,你暂时饶过我,听我道完家中秘语再说。”丈夫惊问道:“何谓家中秘语?”她便琅琅念诵道:“众人已了知,家喻又户晓,农夫亦明白,勿打溺器者。”丈夫心头一惊,他心虚问道:“此偈何指?”女人得意扬扬说道:“你真打我时我再解释。”
月寂就如被射中要害之野兽一般败下阵来,从此以后,他再也不敢打骂妻子。他还对她起誓发愿道:“万勿告诉别人,我再不打你就是。”
当时之月称即为后来之释迦牟尼佛;当时之溺器者即为后来之登巴。佛陀后来说过:“登巴为溺器者时就唤我作父亲,现在他还称我为他亲戚。”
革夏巴救度沉迷情欲者
久远之前,释迦牟尼佛转生为一国王种姓者,名为革夏巴,他精通世间一切论典,又长于言论,说话非常得体。革夏巴长大后常想:生存于人世间,我当以何种营生过上清净生活,且对众生有利益?登上王位是产生使人骄慢等烦恼之根源;而商人又不得不造作说妄语等不善业;生为农夫必然要与鞭打牦牛等恶业连在一起……如此看来,我还是当医生为好,既能生活清净,又可利益众生。思前想后,革夏巴打定主意立志行医。
他既留心于医术后便精研深思,加之又言谈得体、善慰人心,心中又时常发愿要帮助利益他众,故而多有众生从其手中彻底摆脱疾病折磨。
后有一次在某一地方,有一女人于丈夫生病且去世后心生极大痛苦,她整日哀号并大叫丈夫姓名喊道:“你去哪里?”自从遭遇丧夫变故并因此着魔后,她精神日趋癫狂、错乱,从外边疯跑回家后竟胡说道:“我丈夫根本未死,他已复活。”然后就不再哭泣,只拥抱丈夫尸身,并对尸体倾诉说:“你为何沉默不语?若你喜欢其他女人,我不会阻拦你,你尽可前去与她相会,你快快睁开眼吧!”每每说到此处,她都会边胡言乱语,边伸手拨开尸身眼皮。
某日趁家中亲友半夜三更均酣梦不醒之时,她扛起尸身就跑到旷野郊外,并翻山越岭奔波不已,又在尸陀林中四处游荡。她把尸体认作真正丈夫,给他讲种种话语,并行各种夫妻间礼仪。久而久之,尸体腐烂变质,到最后只剩一副骨架。她依然不舍骨架,对它同样珍爱异常。天气酷热之时,她自言自语:“我丈夫太过劳累。”于是就以水为骨架沐浴,还用鲜花装饰。癫狂女人即如是日日对丈夫骨架言说爱语,且对之彬彬有礼,一如丈夫存活之时。她对骨架温存体贴时,经常对它言说丈夫往日最喜听闻之语。白昼时如此抱着尸身到处漂泊;夜幕降临,她就在野外以花草做成卧具、垫子,用沉香薰染过后,即把骨架抱至薰染过之卧具上,说过“好丈夫,请歇息”后,就与骨架同榻相拥而眠。
精神错乱女人此种可怜行为渐渐为人所知,革夏巴与众弟子也早有耳闻。革夏巴了知女人境况后悲哀说道:“呜呼!被邪分别念迷惑之女人,我实在应设法救度。”把想法告诉弟子们后,诸弟子同声说道:“具智者无有不能成办之事。”他们纷纷赞叹他慈悲发心。
革夏巴对女人生出强烈悲心后,就于晚上带众弟子来到所言所行令人顿感恐怖之女人所在尸陀林。他一到此地就发现这里遍布众多可怕魔女,为保护弟子,他将咒语书于他们所盘发髻中。革夏巴同时心想:世间人贪执之女身分明就是尸陀林中这被人遗弃之丑恶尸骨,若有人贪执尸骨且拥抱尸骨,真乃可悲、可叹、可笑之极至。他边想边遏制不住地对女人再度生出悲心。
第二日黎明时分,他要求弟子先行返回城中,并对他们解释说:“城中多有病人需有人疗治,对这女人,我要想出稳妥办法进行救度。”弟子们依言返回城中,革夏巴独自一人留下来。当他寻找苦行女人时,这女人刚刚起床,她拿起丈夫尸骨就向河边走去。革夏巴来到她露宿之地,一见她所用之卧具等物就知她常住此处。再一路搜寻而来,就发现她已来到河边。革夏巴顺手在尸陀林捡起一具女尸,扛起它就开始追随女人踪影。
女人此时把尸骨拴于河边一树上说道:“好丈夫,你暂且呆在此处,我到河边取水为你洗脸,我还要用可爱饰品装扮你。”就这么边说边来到河边,女人一低头就看见映现于水面上之自己身影,她不由想到:此美女会将我丈夫夺去。想到这,她立刻就以种种污言恶语狠狠诅咒水中女影,越诅咒越起嗔心,她又用石头猛击水波上所现女身,但那影子无论如何都不舍离。看到这,女人只得说:“你既不走,我就把丈夫带走,如此一来,你休想再睹其容。”她边对身影唠叨不止,边扛起骨架向别处进发。
到另外一地时看见背一女尸之革夏巴,她不觉暗想:此人为何带一女人到处乱跑?我应问个清楚。于是她就上前询问:“我和丈夫欲往别处,你为何见到我们就心生怀疑,以致逃跑不已?我非魔鬼,你俩大可不必怀疑。”革夏巴对她说:“妹妹,我并非怀疑你,我带着自己妻子是要去其他男人找不到之地。因我女人非常漂亮,天人见之也赞叹欢喜。我是害怕你丈夫夺走我妻,故而才躲避奔跑。她原先并不喜欢其他男人,但见到你丈夫却显露羞涩之态,眼睛也不敢张开。我要把她带到山后去,在那里长期定居。”
女人听罢安慰革夏巴说:“大圣者,你无需忧虑,你妻子性情沉稳,不会喜欢其他男人;我丈夫同样人品亦佳,绝不会爱上其他女子。我们理应成为好友,可共同生活、一致行动。”看到女人心态已放松下来,革夏巴就答应说:“你既遵规守矩,我们即可在河边共同生活。”他说完即将那具女人尸骨放于河边树下,并开始装饰骨架。女人把丈夫尸身也置于旁边,亦为“他”梳妆打扮起来。
当女人后来放心入睡时,革夏巴将两副骨架以绳子捆在一起并扔进河中,同时大声惊叫“哈哈”等语,又痛哭哀嚎。女人醒来后,革夏巴涕泪纵横哀叫道:“你丈夫将我妻子拐带走了,现在一切都已毁于一旦。”此时两人都看见紧紧相拥之两骨架被急流冲走,他们边哭边紧追不舍。女人泪流满面哭诉说:“我时刻思念你、疼爱你,谁料你今日却跟别人妻子弃我逃跑,将我所有情感毁灭尽净,你真是从来都不曾考虑过我感受与心情。”她瞬间嗔心大起,转瞬又痛苦哭泣。革夏巴趁机劝慰她说:“你失去亲人再这样哭天抹泪亦无济于事。你还说你丈夫素不喜其他女人,孰料他竟将我最可爱、妍丽之妻从我们眼皮底下拐带而去。我所有之一切都已毁弃无遗,你马上赔我妻子!”
革夏巴边哭边说之时,女人用衣物包住脖颈,羞愧说道:“大圣者,我无法再令丈夫返回,而我兄长恰有一贤妻,我可想办法让他把妻子送与你。”革夏巴一口回绝道:“我只要我美丽妻子,除她而外,天女我都不欲娶。若你今日不能将我妻子交还,我马上用大石块砸烂你脑袋。”言毕即举起石块,气势汹汹向女人扑来。
女人战战兢兢跪于他脚下顶礼道:“我又无钱财又无亲友,孤身一人可怜度日。如今我已知错,并在你面前忏悔,祈请你千万勿夺我性命。”革夏巴立即抓住机会说:“你既如此恳请,若你真能听我吩咐,我既不会打死你,还能让你获得快乐。”女人急忙应允愿依他所言实行。
革夏巴这才谆谆开示道:“从今日始,你务必放弃怀抱丈夫尸身之恶念,因携带他骨架原本就为最愚痴之举!众人皆赴死,山海如意树,人天诸财富,一切均无常。如是一切有为法尽皆无常,人们理应对世间生厌烦心。贪执亲友定会引生痛苦、忧虑,并致人堕落,真希望你能从沉迷情欲中清醒。”
待革夏巴说完,女人癫狂思维即回复正常。她感慨万千说道:“奇哉!你所说明灯般教言已完全遣除我恶劣分别念之愚痴黑暗……”言罢如是赞叹语,她已完全变成思维正常女人。
革夏巴将她又送回她亲戚家中,当地人众及革夏巴弟子均赞叹他聪慧做法。
久远之前于印度鹿野苑梵施国王治下国家中,有一婆罗门前往森林中寻找药材。当他找到药材,然后于返回途中在一岩石上休息时,一人非人女人目睹他仪容便生出贪心。两人后共同前往人非人所居之地,那人非人女人则将一山洞口用巨大磐石挡住,自己就与他在洞中过起夫妻生活。释迦牟尼佛当时即转生为二人所生之子。
后当他长至八岁时,开始在父亲面前学习众多论典,并精通天文学。有次被母亲带到洞外后,他又在其他仙人前听闻其他论典。因他前世串习显发,他每每看到偷盗者所留脚印就知道此人到底是谁,当他把情况汇报与父母后,人们便称之为知迹。
知迹有次问父亲:“父亲家乡在何方?”父亲不胜感慨回答道:“在印度王舍城。”知迹便要求说:“我欲跟父亲到鹿野苑大智者前听闻经论。”父亲无奈说道:“怎奈我们山洞门口已被磐石阻挡,若你有突围之策,我们父子便可前往鹿野苑王舍城。”儿子经过一番努力后终将磐石挪开,父子二人于是得以上路。
来到王宫后,父亲先对梵施国王诵以吉祥祝词,然后告诉国王说:“我儿知迹可据盗窃脚印捕获窃贼。”国王闻言非常高兴,自此后,知迹帮助国王抓获很多盗贼。但他每每都要求国王勿将他们杀害,国王也按他意愿如是照做。天长日久,整个地方都已难觅盗贼踪影。
国王有次骑骏马与眷属、侍者边交谈边去众王妃所居之地,然后又到另外一寂静地赏玩。当时有一女人已安然入梦,衣服散落身旁,珍珠项链也丢弃于地,不过却无人偷走。国王目睹之后就对侍者说:“自从知迹到我国中,国家就可谓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现在连女人珍珠项链丢弃于地都无人偷捡。”
侍者闻言当下就对知迹心生嫉妒,他马上离间道:“大国王,你并不知晓知迹过失,故而才会只赞他功德。”国王疑惑问他:“知迹又有何过失?”侍者就顺势说道:“他自己晚上常常偷窃别人财物,不知大国王是否知晓?”国王为显示知迹功德,就让侍者偷走王妃项链。侍者偷走后又在城市周围绕转三匝,最后将其于狮子宝座下挖地掩埋。
女人醒来后发现珍珠项链丢失不见,她满心痛苦、焦急地来到国王面前申述。国王当着侍者面吩咐知迹道:“谁偷走这女人珍珠项链,请速速查出。”知迹于是前往女人丢项链之地察看再三,又绕城三匝,最后回到王宫,直趋国王狮子宝座,然后就面呈笑意观望国王,但一直不开口讲话。国王好生奇怪:“你为何要笑着看我?”知迹答言:“大国王,偷珍珠项链者并非普通人。”国王鼓动他说:“既非普通人又是何人?请不讳直言。”知迹这才说道:“大国王,我以譬喻明之:有一做陶器者被坍塌窑坑埋住身体,陶师当时感慨说道:‘大地原本为万物生存、生长之因,谁料今日却压住我身。’此譬喻恰能说明如今丢失项链一案。”知迹言毕即沉默不语。
国王未听明白,只得要求知迹再说清楚一些。知迹便说道:“要我明说,我则再以一譬喻明之:婆罗门于火中行火供时不慎被火焰灼伤,他当时说:‘我每日均顶礼并以恭敬心在火中行火供,怎奈今日却被火伤身,这让我以后又以谁为依怙?’此喻也与此案道理相同。”知迹言毕又闭口不语。
国王则再请求说:“你所用譬喻我皆不明了,可否请你明确指示?”知迹只得再次解释说:“大国王,我再以譬喻明示,请谛听:一婆罗门为沐浴来到河边,谁知他却被河水冲走;多有飞禽以树木种子为食,但林木燃起大火时却烧毁禽鸟自身,此时谁可做依怙?此理与丢失项链一事亦无本质区别。”
待知迹讲完,国王还是说道:“我依然未明此理,请你直接挑明。”知迹继续解释道:“大国王,我再讲一譬喻:有一农夫耕地之时,他美丽女儿前来为父亲送吃食。当其松解腰带时,父亲突然对女儿生出贪心,并马上与她行不净行。过后父亲又生起后悔心,于是他对女儿说:‘你刚才为何不阻止我非法行为?’女儿委屈答言:‘你是我父亲,若你都对我做不应理之事,谁还会再去遮止有害行为?就如灯火中出现黑暗,谁又能遣除黑暗一般。’”知迹叙说完毕又紧闭双唇。
国王还是未听明白,他最后说道:“不管你如何指东说西、譬喻明示,我依然不解其意。”知迹此次则挑明道:“既如此,我干脆直接讲明:若问是谁偷走女人项链,此人不是别人,正是你这位侍者!”国王马上便问:“他既偷走,又将之放于何处?”“请国王挪走狮子宝座。”知迹如是吩咐。待众人将狮子宝座挪开且挖掘后,珍珠项链终于显露。
国王不觉心生稀有,他赞叹说:“以嫉妒心毁谤具功德、具智慧之人实不应理。”说完就将侍者赶出王宫。女人项链失而复得,自是欢天喜地回至家中。知迹又趁机对国王宣示世间贪欲过患等佛法,国王以“善哉”连声赞叹,又赐其丰厚奖励。
尼枸卢树:盛产于南亚地方的一种香料树,意译多足。此树种籽仅为芥子四分之一许,每年却能生长一闻距——二百五十市尺,长势甚旺。
四种军队:马、象、车、步四种。
以善说遣除恶行
久远之前有一仙人以歌舞为生,他有一极具智慧之女儿,名为无喻姆。无喻姆出生时即色妙形姝,吸引住众多人之目光,她即是因地时之释迦牟尼佛。无喻姆两岁时即成孤儿,父亲一朋友自此开始养育她。此人亦能歌善舞,他告诉无喻姆亲戚说:“我欲传授无喻姆歌舞技艺。”随后就开始对她倾囊相授有关舞蹈之种种学问,而无喻姆对他所教授之内容很快就通达无碍,舞师便将各类舞蹈道具一一赐给她。
当地国王有次命人于舞场中举行盛大歌舞庆典,舞师也将无喻姆及种种演出用具一并带往王宫,以国王为主之成千上万观众便得以观赏此次精湛绝伦之表演。无喻姆上场时以千姿百态之身体动作翩翩起舞,许多人一时皆被其妩媚风姿与秀逸、绰约体态深深打动,他们目不转睛沉迷之际,都很想亲近亲近无喻姆。
与此同时,有一出家修苦行者已对苦行生起厌烦心,疲累不堪之时正准备还俗。他当时亦前往城中,在接近舞场边缘时忽听到隐约鼓声,于是他便不经意到舞场中匆匆一瞥,恰好看到无喻姆婀娜身姿,并听闻她天籁之音。苦行者马上暗自思忖:我于森林中苦行何能享受此种妙欲?想来我真应该舍弃苦行修道。
正在此时,无喻姆上身衣物忽而坠地,两只秀美乳房豁然显露,舞师当下贪心顿起。无喻姆知晓他心态后沉稳说出一偈:“自心常依正法者,谁愿造孽趋恶道,驱遣暗夜明灯亮,再入歧途诚可惜。”这善说之偈在舞师听来就如弟子听到上师教言一样,他在即将趋入恶道当口,立时遮止住自心烦恼。口说“善哉”之同时,便将自己上衣脱下交给无喻姆。而苦行者在听到这善说之偈后,忙将自己树叶所成坐垫、黑色萨拉树皮恭敬置于无喻姆前。两商人也在观舞,此时他俩则将自己如月光般白色衣服送与无喻姆。同时,国王大臣及王子也纷纷将各自月光般白衣送与她。
歌舞结束后,国王首先问舞师:“你为何将自己衣物交与无喻姆?”舞师惭愧回答说:“国王,当她上衣落地之时,我当下就对她美丽生出贪心。等她说过善说之偈后,我心中痴暗立刻即被全部铲除,故而我才送衣明志。”
国王又问出家苦行者:“你为何要把树皮、树叶送给无喻姆?”出家人自我谴责说:“我已舍弃苦行,正欲还俗时,一听她善说之偈,我即打消此念头,我还要精进苦行!正因对她恭敬、感激,我才献上树皮、坐垫。”
国王再问两商人赠衣动机,其中一位如是说道:“有一商主外出之时嘱我替他看管一珍珠项链,后于某次宴会时,我将此串项链借与他(两位商人中另一位)妻子佩戴。看到她脖上项链,我妻子就问她从何处得来。她回答说:“此乃一商人之物,你丈夫将之借与我享用。’因她如此言语,我妻子就想:我丈夫既已拿到这串项链,何不等那人回来讨要时拒不交付?如此一来,这项链就归我们两家共有。我妻子即将此想法告知他妻子,她们二人商议之时,我俩闻听后亦贪心大增,共同预谋等那人前来讨要时坚决不还给他。结果刚才听到无喻姆善说之偈,我们立刻将此种贪心舍弃,并开始趋入真正善道。故而我们一边赞叹,一边送与她白衣。”
国王接着问大臣:“你为何也把自己上衣送与她?”大臣一听立即膝盖着地、恭敬说道:“若国王答应不惩罚我,我则向国王讲明原由。”国王答应不惩罚他后,他就将国王请至寂静无人之处告诉国王说:“我这恶性之人竟与你大王妃商议,欲趁大国王沉睡时以毒药或宝剑杀死你,我好登上王位。但此种恶念已被无喻姆善说之偈彻底摧毁,所以我将衣服送与她以明谢意。”
国王最后问王子:“你又为何送无喻姆上衣?”王子回答说:“父王,你已听闻大臣所述,这人竟欲与我姨母一起毁灭国王种姓,我原本极想将其诛杀。不过此等恶念现已被无喻姆善说之偈一扫而光,我这非法之心亦同时被她清除。她已成我真正上师,因此我才以衣供养。”
国王闻言啧啧称叹道:“真乃殊胜无比。”随即就赏赐给无喻姆大批财物,并恭敬赞叹不已,众人随后也相继归家。
如此大菩萨以其智慧力宣说一偈都能对众生带来不可思议、无法估量之利益,对此我们理应生起恭敬心。
又久远之前有一具大势力且财富丰饶之国王,名为置岩。当时有一商主名为善行,精通一切论典,性情寂静、堪忍,具种种功德,实为世间无偏亲友。善行常对众人开示光明道,他也即是后来之释迦牟尼佛。
那时在鹿野苑有一天女般妖冶老鸨,经常欺诈众商主。善行听说后为摧毁此鸨母青春倨傲心理,便与众多朋友特意赶往鹿野苑。当此之时,有许多恶人对鸨母说:“你之艳丽恰如莲花吸引蜜蜂一样,能勾招一切男人。既有如此本领,不妨拿来一试:听说有位智慧超人之商主善行已来此地,你何不以善语及引诱男人之本领好好款待他一番?”
有人如此说过之后,她便派一能言善道之人以恭敬心对善行说道:“受众人喜爱之鸨母让我传语,言你这位善行可前去她那里摄受她们。”善行巧妙答言:“能引诱众人又具色艺之女人,我来此地就专为见你。除此之外,我别无他求,我定会赴约。”
善行于是来到身着白衣、统领许多妓女之老鸨处,鸨母看到他后马上来到他身边,以种种搔首弄姿之态与其嬉笑言谈,还时不时以媚态观望、挑逗善行。总之她以各种令人贪欲大长之行为、举止不停诱惑商主,又将喜爱商主之话语时时温存道来,末了又含情脉脉要求晚上再能与善行亲密接触。
善行晚上如约而至,并与老鸨发生淫行。第二日黎明时,善行将一价值连城之珍珠项链送与女人。
第二日晚,善行又至老鸨家中,并送与她一纯金饰品;第三日,则送与她以少量银子做成之饰品。鸨母嗔心顿生,于是便把善行告到梵施国王处。她振振有词说道:“我对他欢喜异常,爱意可谓日日增上。而他送我之物品,价值却一落千丈,为何反差会如此巨大?”
国王唤善行前来与老鸨当面对质、辩论,这鸨母又说道:“大国王,此人毫无慈爱之心,对他说上半天又有何用?正所谓无水之地无需桥,喜欢这种人无任何实义。”国王便要善行回复女人质疑,善行就反驳说:“她所出卖之肉体本来就为充满过失之物,她所谓娇躯时刻都在衰老变质,价值当然要一跌再跌。正如陈旧、凋谢之鲜花,蜜蜂都会舍弃,世间众生亦情同此理:青春韶华之时,肉体可作行欲之工具;衰败老朽后自然会被废弃,众人哪个不是喜新厌旧。一切有为法均为刹那生灭,年少翩翩最终定会被衰老磨蚀,而寿命总会被死亡一日日侵夺,万法说到底尽皆无常。那些不知老、病、死等痛苦会毁坏自己肉身之愚者,他们所迷恋之女人身躯亦无非为一堆以筋肉相连之骨架而已。对此等骨、肉、筋生贪,痴迷不拔,岂非太过愚痴?有智之人哪个不知贪恋女人身躯有诸多过失!”
国王闻言连叹“善哉”,赞叹之情溢于言表。而鸨母听后也立即息灭对自己肉身之执著及贡高我慢之倨傲心态,她自此亦开始趋入寂静善道。最后众人都开始远离放逸,并守持清净戒律。大尊者善行则又返回原先自己居住之林木丰茂之山岩地区。
久远之前,释迦牟尼佛又曾转生为帝释天。当时在一森林中有一苦行仙人,他身边总是聚拢起众多野兽、飞禽,它们亦喜欢与他共住,恰似他弟子一般。有一母象当时产下一可爱小象,但小象不久即告走失,它一时找不到母象。苦行者看到后就开始似父亲一般爱抚、养育小象,而它也常常以莲藕、树叶供奉于苦行者手上,并长时住于仙人所居茅棚边。无论仙人前往何方,它都将资具驮于自身紧紧跟随,仙人大小事情几乎都由它来承担。
小象后来又找到母象,于是便又跟着母亲前往森林。仙人在做过火供等仪轨正欲吃饭时,这才发现小象已不知踪影。他未顾及吃饭,踩着小象脚印就追踪而去。追赶上时,正见小象于母象身边吮吸乳汁,它见到仙人后立即起身相迎。仙人不觉热泪盈眶,他抚摸小象头顶说道:“你喝母乳有何作用?还是饮清净水为好,我们最好再回我们所应居住之地。”
将它又带回来后,仙人特意为小象搭建一茅棚,日夜为它健康、饮食担心,确实可称得上关爱异常。此种情况早已被帝释天以天眼觉知,他深感此位修行人对小象已太过贪执、太过爱护。帝释天想到:虽然修行人已远离亲友前往森林苦行,但他依然未舍对小象之贪执,这又怎能获得妙观察智?我实在应调伏他不应有之执著。
帝释天于是便降临人间,并以幻化力使经常障碍修行人之小象忽染沉疴。眼见小象病情日益严重,无丝毫好转迹象,仙人不由泪流满面。一边不解自问“为什么”,一边哭泣不止,边哭还边痛陈各种悲伤语句。帝释天随即便以苦行者形象来到他面前说道:“大仙人,你将可爱亲友尽皆舍弃,来此森林中本为苦行。既如此,你为何现在还要为担忧小象生死而痛苦、悲伤?这种如大象沐浴般之修行到底有何实际利益?有智者见到你所作所为都会讥笑不已。因所有众生都将赴死,如此哀伤了无实义。前辈仙人了知万法终将毁灭,故而才抛下钱财、亲友奔赴森林;你既已住于苦行森林中,奈何又用贪执绳索重又将自身捆缚?这实在不应理!一切有为法尽为无常本性,最后皆具毁灭性。若贪执任何众生,都只会导致作茧自缚、画地为牢之结局,因此你实不该与其长期交往并共住。于轮回苦海中如只精进于贪执,只能产生一切痛苦;若不贪执,众生才会现前解脱。”
仙人听罢苦行者谆谆开示,立即对之生起恭敬心并连连赞叹。帝释天化现之苦行者又继续说道:“若我们自身六根绝不轻易随顺悦意、舒心之外境,只以正知正念摄受身心,那就能获一切成就。故而我们理应随顺诸智者前行足迹,怎能满足于做低劣小人?”
仙人闻言由衷敬佩,“善哉”赞叹不绝于口。帝释天此时则显现出原来身相,并说道:“我实乃帝释天天王,现以我加持力,愿小象即刻恢复健康。”话音才落,小象即恢复如初。
仙人将小象放回象群,它日渐长大后终成一代象王。象王常以装满水之葫芦及水果供养仙人,仙人则抚摸它头顶,以饶益心悉心教导。他日常最喜行之事即是安住于自己茅棚中,一心一意苦修禅定。
旁生说妙法
久远之前,有一天鹅王住于无热恼湖中,名为护国。护国天鹅王育有两子,一名岗瓦为兄长,一名辛杰为小弟。岗瓦性情粗暴、举止笨重,经常以拔毛、手挠、抠抓等方式伤害其它天鹅。众天鹅将岗瓦劣行告知护国天鹅王,天鹅王知晓后不由心想:将来我若将老大扶上王位,它性格如此粗暴,定会逐渐毁坏掉我鹅群,看来还需另谋主张。
于是它就唤来兄弟俩说道:“你们兄弟各带五百眷属飞往江、河、湖、海等处巡视,先回来者即可继承王位。”岗瓦、辛杰便携带各自眷属飞临各处。它们先来到鹿野苑梵施国王治下国土,那里有一梵具湖,深广浩淼、壮阔庄严竟超胜大海。林林总总之花、木严饰周围,种种禽鸟各出和悦雅音。岗瓦一见就不愿再离开,它便与眷属纵情陶醉在这湖光山色之中。辛杰之眷属亦请求它能带属下于此地安居享受,但辛杰却说:“等我们返回先得到王位,再回来享受也不迟。”
辛杰随后便率领众天鹅飞回无热恼湖,并抢先继承王位,然后它又带五百眷属飞临梵具湖。此次它们无有任何负担,自由愉悦尽度自在时光。
梵施国王治下民众多有人目睹过辛杰天鹅王飘逸、秀雅之身影,众人皆认为此天鹅实为整个水域之庄严,它之风姿已远超所有飞禽,故而每日都有成千上万人争相围观。诸大臣将情况汇报与国王,国王当即就召集捕鸟者,吩咐他们务必以温和方式抓获天鹅王,众人遂用一种不会伤害天鹅王身体之网将它捕获。当时辛杰无奈说道:“我被众人精进不懈地逮住,现已落入他们虎口。希你等天鹅速速远离此地,逃命去吧。”结果除一只天鹅留下来陪伴辛杰外,其它天鹅尽皆纷纷溃逃。
捕鸟者捕得天鹅王,尚有一只天鹅还紧紧跟随它,此种景观众人咸叹稀有。人们将天鹅王押至国王那里时,那只不肯离去之天鹅也同至王宫。国王一见顿感稀奇:“这只天鹅从何而来?”众人回答说:“大国王,我们并未逮它,是它自己前来。”国王因感罕见难睹故而对之生起信心,他急忙将能引领天鹅跟随自己之天鹅王送上狮子宝座,而辛杰则以人言为国王宣说十善法等善说。国王听后下令道:“从今往后,凡我国土之中,任何人都不得杀害水生动物。”
当时之辛杰即为后来之释迦牟尼佛。与此公案相同之大护国天鹅之事迹,在《三十四本生传》中有记载。
又久远之前,释迦牟尼佛曾转生为一野兽王,名为金腹。金腹兽王之身躯具有不可思议功德威严,甚为庄严、可爱,任何人见之都不免震惊万分,并百看不厌。兽王自己也知道自身有如是功德,故而它常常担心会招致猎人等恶人损害。有一乌鸦见它闷闷不乐便问道:“你为何经常陷入恐惧、担忧之中?”兽王就坦言说:“许多人都觊觎我身体,因此我才惴惴不安。”乌鸦主动提议说:“我亦惧怕猫头鹰侵袭,想来我们可互相保护:白天我守卫你之安全,夜晚则需你对我进行保护,你看如何?”兽王马上接受了它所提建议。
其后有一双手被人捆绑于身后之人顺水漂来,湍急水流中,那人哭叫道:“何人能拯救我痛苦?若他能解脱我,我愿成他仆人、信使。”
兽王恰巧率领兽群偶至河边,它马上就发现了惊恐哀嚎之落水者。当那人凄惨大叫之时,其余野兽全都四散奔逃。而诸菩萨即使身为恶趣中旁生形象,但其本心则绝非如此。它当时马上就生出悲心,立即准备跳进河中救人。
乌鸦因不违诺言,始终于白天紧跟兽王、保护它免受伤害,此时看到它正准备救出落水者,就急忙告诫兽王道:“兽王,务必放弃此人,万勿草率行事,此人根本不知报恩,纯属忘恩负义之徒。”
尽管乌鸦如是劝说,但诸圣者只考虑众生利益,绝不顾及自身得失,因而兽王未听乌鸦劝阻,直接跳入水中,就如母亲待儿那般将此人驮于背上,顺利脱离水面。上岸后又以种种方式将捆绑他双手之绳子松开,不大功夫,那人即缓过劲来。兽王劝他道:“你勿于此停留,应赶快返回。”被救之人双手合十,跪于兽王脚下顶礼说:“你既救我性命,我愿做你仆人、信使。”兽王回绝说:“我何需仆人及信使,只是我皮肤会招惹众人将我杀害,故而请勿将此事告诉外人。生存于世,我之身躯能令太多人们欢喜且生出贪心,你切记勿向人提及曾见过我,以此报恩已足矣。”那人忙不迭答应后就离开此地,临告别时还绕转兽王三匝,且在它脚下顶礼。
当时鹿野苑大自在部国王权势显赫、财富圆满,他有一王妃名为月光姆,素以梦兆准确而著称,所梦之事后来无不应验。有次王妃在宝座上安睡,于后半夜时分,她忽梦见一野兽王,通身毛色异常鲜艳,且坐于狮子宝座上为众生宣讲佛法。王妃心中很是喜悦,她醒来后即刻就将梦境告诉国王。国王对王妃所梦深信不疑,同时也深觉稀有,他想一旁生怎能宣讲佛法?王妃则又以悦耳言词劝说国王,请他无论如何都要将梦中兽王找到。在王妃几次三番请求下,国王终于对大臣下令道:“迅速集合起我国所有猎人。”
待猎人们全部集合后,国王对他们说:“据传我国境内有毛色鲜艳之野兽王存在,你们务必以温和方式用安全之网将其捕获后交与我,绝对不能伤害它一根汗毛。”猎人们各个面呈难色:“大国王,从小到大,我们都以打猎为生,也去过众多地方,但从未听说过有此种兽王,更未曾目睹。若国王知其大致方向,再对我等下命令,我等即可想法抓住它。那时我们定会依教奉行,保证令国王满意。”
国王就又对大臣下令道:“你们去鹿野苑广为宣布,言在我国境内有一肤色鲜艳、美观之兽王,若有人见过请速速向国王汇报,我定会赐其大量奖励,并赠与五座城镇。”大臣听令后如是照做。那曾见过兽王并被其搭救者听到消息后,心想:我是知恩图报,抑或向国王汇报?
一般而言,贪欲增长之人可谓无恶不作,这人也不例外。当其贪心猛增时,他又想:如我能得大财富,我即可向往昔怨敌复仇。除贪欲增上外,嗔心之火亦开始焚烧此人心相续。他想:报恩之事暂且放下,先以兽王获取大批奖励、报仇雪恨为快。
下定决心后,此人即于第二日一早就启程向王宫进发,还随身带有鲜花以为供养。来到王宫门口,他发现此处汇集有众多大臣、侍卫。一一通过后,他最终来至国王面前。供上鲜花,他以大恭敬心说道:“大国王,在某某地方,有一遍布各种林木、飞禽、野兽之地,分外庄严。当地有一金腹野兽王,被成千上万野兽围绕,我可向国王指示这只皮毛格外鲜艳之兽王。”
国王闻言非常高兴,他马上欲率臣民共同前往。这忘恩负义之人就充当带路者,引领众人向野兽王住地进发。
乌鸦为遵守此前对兽王所作之承诺,白天一直在各处巡察。看到有人进入森林中后,它飞快向兽王报信说:“大兽王,我过去劝告过你勿搭救那落水者,因他不知报恩反而还要趁机害人。果不其然,他现已带领很多人奔向我们这里。”闻听乌鸦所言,其它野兽皆心生恐惧,它们纷纷四处逃窜。兽王此刻心想:我若不保护其它动物,它们今日肯定会被人全部消灭,舍弃众生远不如舍弃自己性命为好。
如是打定主意,野兽王就亲自迎向国王及众人。此刻,那不顾来世亦毫无悲心之人迎面看到兽王时,立即用两手向国王指指点点说:“大国王,它正是兽王。”话音刚落,此人双手立刻掉落于地,因一些猛厉之业无需观待时间即可成熟。国王顿感稀有,他问那人为何会如此,断手者痛苦不堪地呻吟说道:“大国王,何人窃财非算盗,忘恩负义方为贼。”国王又问他此话何解,那人便将全部经过讲与国王。国王听罢不由义愤填膺,他对不知恩图报者说:“你这低劣之人该当遭受此种痛苦,为何你不碎身成一百块?为何不天降金刚矛摧毁你丑陋身躯?”
国王了知兽王不可思议威力功德后就对诸大臣说:“各位智者,我们应对兽王表示最大恭敬。你们均应返回城市,清扫干净街衢,将大小城邑全部除尘洒扫,尚应喷洒檀香水,还需设置妙香香炉,并竖立胜幢、飞幡等物。地上亦应以鲜花遍撒,务必将整座城市装扮成花园一般。”
如是吩咐后,国王即将兽王带回并迎请入城,城中成千上万人都手捧鲜花列队欢迎。国王以最恭敬之礼仪请兽王坐于庄严狮子宝座上,具威望之王妃、太子、大臣及村落民众团团围坐于兽王座下,聆听它为众人宣说佛法。
国王及众眷属闻已即开始守持五戒,无边众生都因兽王传法而获善根。国王终将森林等地赐予众野兽,并从此将无畏布施施与所有旁生。
又久远之前,释迦牟尼佛曾转生为五百只水鸟之王。众水鸟中有一老水鸟常食其它水鸟之蛋及幼雏,尽管行为如是恶劣,但它经常都伪装成行动迟缓、单足独立之苦行者形象。众多水鸟对此都心生厌烦,它们纷纷集中于水鸟王前请求解决之道。水鸟王知其劣迹昭彰,于是便私下作偈子揭露它恶行。老水鸟恐惧异常,立即皈依水鸟王,水鸟王告诉它说:“何时诸鸟无争执,彼时即为快乐时。”老水鸟闻言深感恐惧,于是就飞往别处。自此之后,其余水鸟就开始恒享幸福生活。
释迦牟尼佛又曾转生为一能言鹦鹉,它设法使梵施王皈依佛门;当释迦牟尼佛示现为天鹅王、孔雀王时,为他众宣说佛法从而利益众生之事迹,上文已有叙述。如是诸菩萨即便身为旁生之躯,但依其无比智慧力,依然可成熟众生善根,令其皆趋入善道。对他(它)们之智慧,我们理应生起恭敬心。
又久远之前有一鲜明仙人,当时在其住地有一尼枸卢妙树,蓊郁枝叶竟遍覆一闻距之地,鲜明仙人即住于此树下。他以神通欲观察并计量此树树叶总量,于是便花费十二年又七日光阴才最终得到确切数目。释迦牟尼佛当时也转生为一仙人,名为碧蓝仙人。他到鲜明仙人处与之交谈时,鲜明问他:“于此整个世间,有无婆罗门能了知眼前尼枸卢大树之树叶总量?”碧蓝回答道:“我就明了树叶总数。”鲜明非常惊奇,他试探说:“若你知道,就请报出数目。”结果碧蓝根本不看树叶、树干,竟脱口而出树叶数目,他完全是以自身智慧力方能于一刹那间如实说出(藏文原文中有具体数目,可查阅),且所得数量完全等同于鲜明通过计算而得之结果。
鲜明对此非常满意,他由衷赞叹道:“我费尽十二年又七日心机方以神通算出树叶数量,你却看都不看一眼就一口报出,此到底是你智慧力所为,抑或有天尊前来相帮?”
“这并非依赖天尊传语,确实是我自己亲算。即使虚空有边际,我亦不会说妄语。”碧蓝如是回答。
当时之鲜明仙人即为后来之舍利子比丘。
释迦牟尼佛曾转生为野蛮人王,名为柘香嘎。当时有一种姓高贵、地位显赫之婆罗门,名为莲精,他有一善妙且富智慧之女儿。野蛮人王有一子名虎耳,本欲迎娶婆罗门女儿为妻。但婆罗门自恃种姓高贵、又有智慧,故而傲慢不已,根本就不理会野蛮人王之请求,断不肯轻易将女儿嫁与虎耳。柘香嘎即以智慧及辩才摧毁婆罗门傲慢心态,他凭对吠陀及世间论典之精通彻底制伏婆罗门,使婆罗门在恭敬、赞叹之余,心甘情愿将女儿嫁与虎耳。相关细节在《虎耳经》中有广说。
以种种身相根除众生痴暗
释迦牟尼佛在很多世转生过程中,为寻得不可思议智慧,曾广行六波罗蜜多。当他为莲目婆罗门时,曾供养如来殿堂,以此等供养威力,得以在不可思议、无量无边如来前广行种种供养;又为获十力智慧而发愿。他在诸佛面前精通尽所有、如所有等一切法,并为他众宣说。他还在无量如来前承侍、供养,听闻、受持佛法。
为利益无边根基不同之众生,释迦牟尼佛曾示现为国王、婆罗门、歌舞伎乐者等无数种身相,以种种方便法成熟众生善根,他利益众生之行持真可谓数不胜数。其中部分事迹在《广智经》等经中有广说,下文即节选自其中。
久远之前,释迦牟尼佛曾转生为普严国王,他素喜修学大乘佛法,并统领整个四大部洲。当时他想到:我应像古代转轮王一般如理如法治理国家,若以非法主持国政,当上国王则毫无实义。于是他就向大臣询问:“古代国王都是如何以合理合法之方式治理国家、利益众生以致国泰民安?”大臣们回答说:“大国王,我们亦不明此理。不过此地附近有多位仙人,很多都具五神通且精通佛法,不如召集他们以便仔细打探,他们应能为国王宣讲有关古代转轮王之事迹。”
国王闻已即依大臣所言以大恭敬心召集诸位出家仙人,在八十万仙人中,大多都具五神通,并经长期修学后,均对众生生起大利益之心。国王与眷属各个心怀极大恭敬,他们特意走出一由旬之地前往迎接仙人,并将他们全部观想为本师。后又在他们面前顶礼,并祈请诸仙人能为众人开示佛法。
仙人们满国王所愿,为其宣说古代转轮王之种种事迹。除这些仙人外,还有八万人也前来为国王及眷属宣说,国王以恭敬心尽最大可能承侍所有传法者。众仙人对国王宣说古代转轮王之君规教言,此中包含某某转轮王如何合理治国、如法主持国务及民众事宜之全部详细情况。普严国王不唯如是听闻,他亦将从所有传法者那里所得教言全都转化为实际行动,以转轮王规矩主持国政,对任何众生都慈悲为怀,确实做到以佛法护持国家。他自己尚亲自修持四梵住,并令其他众生亦修持四梵住,且因此而使此等众生暂时转生梵天,最终全部逐渐得大菩提果位。
又释迦牟尼佛转生为金存国王之时,他凭自己所获宿世通而能回忆起自己以前转生为转轮王时所行种种事迹。当自己为转轮王时,有一具五神通之仙人,名为猛威。猛威曾为自己传授以不杀生而趋入善趣之道、灭尽烦恼之道,及获取一切智智之道。听罢如是教言,自己即开始如理行持,如此修持实为殊胜无比。金存国王每每在心里回忆、观察前世听闻受持佛法之经历时,心中总在想:欲获一切智智之道,首先就应明白轮回之因果关系:业及烦恼是产生轮回之因,而非理作意又为业及烦恼之因,有种种非理作意及其派生而出之业与烦恼,有情世间及器世间方得以显现。如能断尽业与烦恼,则可灭尽五蕴,并从而获取涅槃之果。如是宣说此等道理并使众人行持,以此善根力,自己也可获得通达一切学问之智慧。
于是金存国王便给众生宣说工巧、医方等学问;为遣除众生痛苦而宣说种种名言法规、积资之法;面对众生各种痛苦,他尚且将艺术、事业等方面技艺广为宣讲;再加未来、过去、现在三世学,声律学,看相术,观察学等种种学问尽为众生明示。
释迦牟尼佛转生为世证仙人时,了达受者、行者等类别,又通晓善恶之事,学习世间工巧、事业、艺术等学问时也全部精通。他后在观察所谓工巧等事有无生灭时,终于通达其本性——工巧本性亦属无缘。不唯工巧,此等一切万事万物均如陶师手中陶器一般,尽属无缘,就连众生死亡都属无有。若无我执,众生何来生死?世证仙人即获此种等持,并常于等持中安住。安住于等持中后,他就能忆念众生各个不同之身相,乃至微尘数众生种种不同身相,他皆能忆念,并且他尚能忆念众生各自身相形成原因。在他观察无我执之智慧从何而得时,他发觉除不执著我所有外,再别无他途可通达此种智慧。无明、贪执即形成我执,若我执不生,世间也绝无产生可能。诸智者皆能生成此种智慧,并从而获不退转果位。
释迦牟尼佛又曾转生为一舞者之女,名为众生勇母,形姝貌端,长于舞蹈技艺。某次当众人围观、欣赏她精湛舞姿时,她则面向观者说道:“青春易逝如流水……”她即以此等偈颂为众人宣讲佛法,并因此令许多众生获取利乐。
又释迦牟尼佛曾转生为一幻化师,能以幻变变现出种种艺术,人皆因此而称其为异工。异工于许多众生前显示幻化所成艺术品,以此揭示一切万法如梦如幻之本性,并因此而利益无边众生。
又释迦牟尼佛转生为乾闼婆普证时,能以琵琶弹奏出各种乐器之声,令众人皆心生欢喜。普证后独自一人来到寂静地时心想:此等众生极喜听闻琵琶声,但他们均不明了声音本性乃刹那灭尽。如是如理观察后,普证已了达声音虽显而本性为空之本质,并从而获得无生法忍。接下来又将自己所证境界向众生广为宣说,并使其皆获不退转果位。
久远之前,在一山岩之地有位铁匠,他育有一相貌姝丽之女儿。铁匠想:我不能将女儿嫁与种姓高贵、财富圆满、相好庄严之人,我只能将女儿嫁与打铁技艺与我相同之人。
某次有位婆罗门子前来讨食,当铁匠女儿给他施以食物时,童子问她:“你是否已许配与人?”她则回答说:“我父亲只肯将我嫁与打铁技艺与他相等或超胜之人,故而要为我找到夫家尚有很大困难。”童子又问道:“你父亲都有何高超技艺?”铁匠女儿自诩道:“我父亲身手的确不凡,他打制之针可浮于水面而不下沉。”婆罗门童子心中不由想到:按说我并不需要此女为妻,但为摧毁他们父女傲慢,我还是应在其前显示显示。
于是他借来工具,打造一阵后,竟制出可纳于一针眼之七根细针,并且将这些针置于水面上后皆不下沉。带着此等战果,他再至铁匠家问他们是否需从他手中买针。铁匠女儿闻言颇觉此童子行为可笑,她讥讽道:“你难道精神错乱,抑或为无智之人?竟敢(关公门前耍大刀,)卖针卖到铁匠门口?”婆罗门子心平气和回答说:“我并非精神不正常,我只想验证一下自己打铁技艺究竟如何。”铁匠女儿不屑嘲讽说:“你懂什么打铁技艺?”童子轻松应对:“我打造之针可浮于水面上。”
她立即将童子邀入家门,童子先拿出七针一一平稳搁置于水面上,再将大针抛进水中,它依然能浮出水面。最后他又将大针针眼穿入七针后再置于水面,此次群针还能漂浮于水面。铁匠不由惊叹此人技艺远胜自己,于是就将女儿装扮妥当后准备嫁与此人为妻。婆罗门子此时则坦白说:“我并非为讨要你家女儿而来,我只想摧毁你等傲慢心理。”婆罗门子最终并未娶其女儿。
当时之婆罗门子即为后来之释迦牟尼佛;当时之铁匠即为后来之普行玛得;当时之铁匠女儿即为后来之无喻姆。释迦牟尼成佛后说过:“如今普行玛德依然欲将女儿嫁与我,但我还是未接受。”
又释迦牟尼佛亦曾转生为一善证匠人,对工巧明等很是精通,并因此而声名远播。
释迦牟尼佛亦曾转生为一善制兵器之人,名为胜部。当其获取工巧方面最胜妙奖励时,众人纷纷以偈颂赞叹、劝请。他在如来正等觉彻见如来前听闻一切诸法不生方为最殊胜之工巧法门,闻听此法门后,他当下即获无生法忍。
释迦牟尼佛又曾示现为慧海国王,以外道修行而远离贪欲,并对一切众生慈爱关照。当其时,为治愈众生疯病,他特意前往森林中寻觅六味药,林中树神一见他即合掌向其一一指示。他又观察一切疾病之来源,并进而把握住风、胆、涎之本性,从而成为治愈此病之名医。
他将疾病分为三类:必死之病;不死之病;治疗则不死、不治则必死之病。对得必死之病之病人,他施以减少痛苦之药,并以佛法妙药遣除其来生痛苦;对治疗则不死、不治则必死之病人,他施以于生命有力、有益之药;对活着之人,他则施以断除痛苦之药,他即以遣除别人痛苦而清净度日。
释迦牟尼佛转生为火施国王时,能了知一切众生之音声,不唯分辨得出声音所属,而且对声音所含意义也能善为观察。他无论听闻何种声音,都能明了声音含义、发声原因、不同发声时间所具有之不同意义,并且对哪些声音可发出、哪些声音无法发出也通达无碍。他以力与非力之方式进行观察,一切事情均能通过声音知道其是圆满、稍圆满抑或不圆满;尚能通过声音知道谁堪为法器,谁可息灭烦恼。因其掌握此种本领,故而成为整个赡部洲之大上师。
又释迦牟尼佛曾转生为正智国王,精通调解众生争执、辩论之术,只需闻其音声即可知晓争辩双方孰能获胜、谁必败无疑。他自己身形亦庄重、调柔,心性寂止,人们每每见之都不觉呆立其处,为其威仪所震撼。他以真正智慧力裁决所有有关法与非法之争论,并于此过程中获取深广智慧。正智国王后依智慧力抉择前往寂静地安住、内观,并依天眼而了达众生生死实相,通过观察而知其来世流转情况。此时他已通达无来无去、如水月般生死本意,并将自己所证境界向其他众生广为宣说,使其亦获证无实有之境界。
释迦牟尼佛还曾转生为说法仙人,不唯具超人智慧,且长于辩论,并极为关心利益众生之事。他以内观安住而通达十四种无记法道理,及以禅定、寻伺所假立之六十二种前后际见,终于明了此等见解尽皆依靠众生各自所有之分别念在萨迦耶见基础上而假立。若无产生之基础萨迦耶见,则所有见均不可能成立。他又证得能摧毁这些见之真理,并将此真理向众人广为宣说,令无量众生皆趋入不退转之道。
又释迦牟尼佛曾转生为仙人净智,拥有大神变,并依外道法门而远离贪欲。当他观察何法究竟存在时,发现何法皆不存在,连见亦不存在,并最终了知若存在三种痴暗不明则会产生种种见解:过去有无我存在;现在有无我存在;未来有无我存在。众生如有此三种怀疑,就会因未通达无我本质而生出各种见。对此如理如法深加观察后,他终获智慧眼。此时他想:我与众生虽从本质而言无有实体,但依烦恼及业却会成熟五蕴,此乃显现之甚深缘起。除去因缘假立而有外,一切诸法全为无生无灭。
净智即因此而获无生法忍,并令无量众生皆趋入无有本性之道。
释迦牟尼佛示现为巧智仙人时,远离贪欲并拥有大神变。他内观安住时就想:呜呼!世间众生可谓苦恼异常,根本不知解脱痛苦法门。当他苦苦思索从痛苦中解脱之道到底为何时,他又想到:分别念实乃产生痛苦之源,若无分别念,痛苦又从何而来?当此种分别念与贪欲灭尽时,殊胜涅槃寂灭即可现前。他接着又如理观察涅槃众生到底有无涅槃,此时他又得出结论:若众生实有则有涅槃;众生既非实有,涅槃又焉能存在?不过众生因分别念而产生之痛苦到底会对众生带来损害。众生如寻求涅槃,实则并非寻找非五蕴之另外单独存在之涅槃,因五蕴即是涅槃。为何如此?因众生无缘,本性就是涅槃。
当他从此种思维等持中出定后,即开始广为他人宣流如此佛法妙音:“依此分别念,出现大痛苦,若无分别念,诸苦尽息灭。众生皆无生,诸法均不灭,心假立万有,此即为涅槃。”闻听他所宣法音后,无量众生均获无生法忍,并于无上菩提道中皆获不退转果位。
释迦牟尼佛转生为婆罗门子胜慧时,当时有一名圣仙人具有神通及离贪功德。胜慧与七千婆罗门子一道在仙人前学习四大等性、三世平等秘诀,胜慧为所有眷属中之首领。他能忆念七千婆罗门子各自所牢记之秘诀,并于很短时日内精通吠陀等一切学问。胜慧自己思索:如未了达实义,只记住秘诀又有何意?我应积极寻求真义。
胜慧于是前往寂静地安住,并观察秘诀到底有何涵义。他想到:如是风轮无依无靠,它所引生之东南西北四方亦了不可得,所谓寂静、调柔、调伏都无可寻觅。为何如此?因无有众生之故。他最终知晓众婆罗门子上师与其弟子皆已进入迷途、邪道,故而心生烦恼。
此时净居天天人亲自现身其前,不断赐以“善哉”赞叹,并说道:“善男子!你能随顺、精通一切诸佛教言,依赖此道,微尘数如来皆得以现前佛果,并利益无量众生,从而显现涅槃。”胜慧出定后立即来到仙人上师及七千婆罗门子前为其宣说此等话语,他们也均于无上菩提道中获不退转果位,利益无边众生后显示涅槃。大菩萨胜慧则恒久守持如来胜法。
久远之前,有位大师名为静行,他曾对众生说道:“若能获得离贪境界,暂时即可获取寂灭果位。”在其宣说下,许多人都趋入其门,前后共达八千万人。这些众生自觉都已远离贪欲,并得最究竟离贪果位,他们死后全都转生梵天。在其转生梵天后,此等众生深觉他们信赖之大师所谓寂灭纯属邪法、邪道。当他们生出这种邪见后,全部从梵天无量宫直堕大地狱中。
另有一仙人名为非胜种,他自己认为获取第二禅境界即已等同于获取蕴不剩余寂灭。当时有十万众生趋入其道,并于死后皆转生光明天。转生后他们认为非胜种所谓寂灭纯属邪道,结果当他们生出这种邪见后,全体人众立堕大地狱中。
故而我等应知:沙门、婆罗门欲以禅定安乐获解脱并非究竟解脱之道。此时释迦牟尼佛则转生为一具五神通、名为了知种种见之婆罗门,他得知众生因生邪见而堕地狱中后,即依靠神变力令地狱众生暂时先感受清凉快慰,然后就开示说道:“嗟!诸位众生,所谓寂灭并非不存在,你们只是未听真实寂灭法而已。你们此前所认定之寂灭并非真正寂灭,但诸位却认其为寂灭,并最终反而否定真实寂灭存在,故而你等才尽堕大地狱。希诸位从今往后舍弃各自邪见,如此才能获寂灭安乐。”众生闻听他法语后,全都舍弃以前所持恶见,人人心中均生出有寂灭之道存在之念头,并立即得以从地狱中解脱而出。
他们马上来到了知种种见婆罗门导师面前,他则再为众人宣说佛法,并使其获得从初果至阿罗汉间各种圣果。
释迦牟尼佛又曾转生为一国王太子,名为大悲尊。他有次想到:于此世间所显现之五颜六色、千姿百态种种法,诸如色、形、语言、种姓、名言等等,到底因何而存在?于是他便派人分赴四方打探,查找如今健在且精通此意具有智慧之沙门、婆罗门、上师,并广泛询问有谁可遣除自己心中疑问。
大悲尊父亲名为稳住,他有一日告诉太子道:“太子,以不可思议思维寻找不可思议万法根源纯属徒劳、自找麻烦之举,你始终也无法探寻到究竟,亦根本不会有人能回答你疑问,因而希望你能对王位、世间妙欲多生欢喜心。有意义之事你不加重视,无意义之事你倒勤为,自讨苦吃有甚实际利益?”
太子回答说:“大国王,请勿在原本无黑暗之处再笼罩黑暗。在父王治下国土中,众生相貌有妍媸之别,种姓有高低之分,智慧有智愚差别,财富有贫富之殊;学工巧者有其人;亦有原先赤贫而后凭精进努力获取财富者;病者通过治疗得解脱者亦不乏其人。如此差异皆各有因,而我却不明此中因缘,但我不懂绝不证明因缘无有。正如我不明工巧事理一样,我们所能了知者皆为有限,更有诸多无限之未知领域。大国王,你应知晓,世人中肯定有通达我所提问题之答案者,只是我不明答案而已,所以我才想向沙门、婆罗门、有智者广泛询问。”国王闻言只得随顺他说:“你既如此认为,那就随你意愿随意请教吧。”
此时正值如来正等觉星光如来出世,当大悲尊太子安睡时,从空中传出音声道:“如来正等觉星光如来现已出世,他可解答你所有困惑。”第二日早,太子将情况禀明父王,父王疑惑问道:“太子,星光如来到底居于何处?”
如来早已了知国王心,他立即携带眷属以神变力来到国王住处。眼见如来身光遍满整个地方,国王与太子皆生起信心,他们带领六十万众生一起奔赴如来座下,并询问有关问题。待如来一一解答后,众人均能精通一切论典。如来尚且对此等众生皆作未来各得菩提之授记。
释迦牟尼成佛后说过:“目犍连,是故诸菩萨应精通一切论典,如来一切智智之因正在于精通一切论典。”他又说:“当知众生处所、种姓皆为业所造,所谓业又因烦恼及心而立。”
释迦牟尼佛转生为正光菩萨时,每次都能于睡梦中与如来交谈,除此之外再无其他梦境。当他在无著如来前询问有关世间学问,诸如集智、世间智等问题时,如来告诉他说:“欲获无上菩提之菩萨,应精勤了达一切论典,为了知此等道理,亦应精勤不辍。诸菩萨应精通往事、来世名言、人之概念、地域名相、去来名言……凡世人所了知之名言皆应精通。”正光菩萨即依如来教言对世间名言尽皆掌握。
释迦牟尼佛尚曾转生为一仙人,名为精通后际法,并依外道而得离贪境界。他总喜思索一问题:每个众生都有不同身相之显现,此由何因而成?当他对此详加观察时,终于明白此乃因我执及分别念而起惑造业并生种种烦恼,从而产生众生种种不同之心。接着他又观察所谓我是否即是色蕴,并依受、想、行、识一一观察下来,最后了达无我道理,且如实通达无有我及我所之理。
当他再从等持中出定后,便将无有我及我所之理向众生广为宣说,使无量众生皆获无生法忍。
又释迦牟尼佛曾为一精通死灭仙人,以外道法门而获离贪境界及五神通。当他看到所有有为法都为毁灭性后,便去观察到底存在不存在一种不生不灭法。他最终知道有为法有生灭,而无为法则无生灭。更进一步观察时,他就获得所谓欢喜无畏法如金刚般之等持,随后就了达万法生灭全部依赖于心,心才堪为万法生灭因。而在观察心之本体时,他又发现所谓心无有色相,亦无可诠释,心之本性无所见,以心不可见心。心之灭尽无有所知,不过贪心等心相灭尽时,名言中同时能起其他念头。他即如是精通所有心相续。
在其了知此等道理后,他再不生烦恼,并精通诸法之性三世平等。自己了达之后,又对所有众生宣说此等法门,令无量众生均获无生法忍。
释迦牟尼佛转生为知前际国王时,明了众生现有苦乐均依前世业力而形成。明白此理后,自己即于未来无数劫中心不起染污。
又无量劫前,有一如来正等觉善导如来出世说法,当时赡部洲胜部国王以如理如法之方式治理国家。他有一千太子,释迦牟尼佛彼时即转生为其中之寂慧太子。他求法之心非常迫切,为圆满他愿望,国王召集起所有沙门、婆罗门等智者,令其与寂慧太子谈论正法。太子首先问诸大圣者:“你们以为世间最大之危害、痛苦为何?”
有人言最大危害、痛苦乃贫穷;有人言轻毁;有人以为是喑哑;有人说是愚痴;有人言无业;有人言离别亲友;尚有“不知工巧技艺”、“失去王位”、“诋毁国王、大臣”、“夫妻反目”、“不知恩图报”等种种回答。寂慧则说道:“你们所说我皆赞同,在此等答案基础上,我尚觉人生最大之危害与痛苦应为老、病、死三者。不论魔王或梵天都会遭受这三者侵害,而我们又不知从中解脱之法。我听说善导如来正宣说了脱三痛苦之法门,我们何不一同前往如来前请求聆听解除苦恼之法门。”
于是六千万众生便共同来到如来座下,如来则为他们宣说了解除世间痛苦、危害之道,并使其全部当下通达无碍。
释迦牟尼佛又曾转生为月相婆罗门,精通一切论典。当他看见如来三界导师所具三十二相后,当下就遣除怀疑、生出信心,并发无上菩提心。
释迦牟尼佛曾转生为善目国王,他在无著如来前听闻十力赞颂,并于如来前广造善根,以无有满足之心态度化众生,令无边众生皆于无上菩提道中成熟相续。
释迦牟尼佛又曾示现为一国王之子,名为遣愁太子。他整日思虑整个世间不知有哪位沙门、婆罗门了知世间智、集智。当其苦思冥想之时,天尊现前劝请他到甘露妙音如来前请问。他依言前往,并在如来前发无上菩提心。
释迦牟尼佛还曾以仙人卓行杰之形象应世,当时他想:所有有情及非有情到底如何产生?如何存在?想向旁人询问时,虚空中传出声音道:“如来正等觉世间明灯如来无所不知、无所不见,他必能解答你心中疑团。”卓行杰便到如来前询问,如来依靠五蕴而为其宣说无来无去法门。仙人对此生出信心,他发愿道:“将来一定要获得如来殊胜之智慧,并要为他人宣说佛法。”
释迦牟尼佛转生为能光国王时,拥有七宝及一千太子。他后到寂行如来前询问涅槃道,并行广大供养。
当释迦牟尼佛示现为甘露妙音时,又在如来正等觉声妙如来前问道:“众生依何道方能解脱痛苦?”闻法后则依教言令无数众生从痛苦中解脱。
当释迦牟尼佛转生为比丘华炯时,他尽心承侍净顶如来,并为获佛果而发愿。此时如来光芒接触其身,他当下获大悲心等持。
释迦牟尼佛又曾转生为深慧菩萨,当时妙解如来正出世并宣说等持智慧法门。深慧一边执拂尘承侍如来,一边亦发愿将来要得如来殊胜智慧。
又释迦牟尼佛转生为净施菩萨时,于五年中精心尽力供养如来正等觉无尘垢暗如来之舍利,他舍弃自己一切财物,守持如来所有教法。
释迦牟尼佛转生为月光菩萨时,以偈颂赞叹明智如来,并询问解除烦恼妙法。待如来宣说后,他自己全部掌握精通。
智光处处显
释迦牟尼佛转生为国王善抉时,有普行外道问他心识之因为何。国王就到净目如来前请教,自己通达此理后再答复普行外道,令其亦明此理。
当释迦牟尼佛转生为察行婆罗门时,某日于空中听闻“万法均为刹那毁灭性”之音声,自此之后便对有为法之对境再不关心,只一心寻求不灭法。他最终对无取、无贪、无执之法生起定解,并精通对一切众生以大悲心无执著利益之法。
又净目顶如来出世时,释迦牟尼佛转生为狮慧菩萨,他于成千上万无数年间承侍、供养如来,并同时获心识刹那灭尽法门。
当释迦牟尼佛转生为畏顶国王时,已获无生法忍。其时有一寻找佛果之国王,名为善慧。当畏顶见到他时,就为其宣说赞叹如来文,使他发心并亦获如来授记。
释迦牟尼佛转生为胜名国王时,一直苦苦寻觅解脱轮回之道。他后于法云殊胜妙音如来前以偈颂作赞叹,向如来询问过所疑问题后,他对解脱轮回法门已全部通达。
释迦牟尼佛又曾转生为熄念大臣,当时有一国王名为净慧,他将所有大小事情全部委托熄念处理。而熄念则以如法调解,平息众人所有争论、不和,同时亦了知所有声音皆为无常性。他遣除整个国家不如法之行为,使国家繁荣昌盛,并广泛成办自利利他之事。
释迦牟尼佛转生为稻秆王子时,于无垢顶如来前广积善根,并为获无上菩提而发愿。
当释迦牟尼佛转生为无住妙香胜解安稳菩萨时,曾于千百万年中承侍法云雨满足国政如来。如来对其非常欢喜,他自己亦守持佛法。不过因他对菩提心有贪执,故而未获如来授记。
梵师如来出世时,释迦牟尼佛转生为明觉菩萨,他已通达受觉本义——证悟受觉即可生生世世拥有调柔行为。明觉菩萨以神变显示如来诸刹土,在如来刹土中,于漫长时日内度化不可思议之众生。他以言语宣讲佛法,无遗度化具足贪、嗔、痴之烦恼众生。
释迦牟尼佛曾转生为月施国王女儿,名为无数,相貌秀美。国王欲为其寻一丈夫,无数却不愿婚嫁,因她已断除一切贪欲,安住于无贪法乐中。
释迦牟尼佛还曾转生为一体态娉婷、面容姣好之美女,当时有一婆罗门苦行者相貌极其丑陋,但他却大胆前来索要美女为妻。美女父亲暗想女儿未必会答应这门亲事,故而拒绝了婆罗门求婚请求。不过女儿为圆满父亲布施心愿,也为令婆罗门心满意足,她自己答应愿嫁与此人为妻。在两人生育过小孩后,美女又出家证道。
又释迦牟尼佛曾转生为一普行恰嘎,当时有一世间导师据传精通世间心性,并于大小城市中为众生宣说抉择心之根源法门。普行恰嘎听其传法后不由想到:此种世间知识实不应为众人宣说,我应真正了悟世间根源。他便前往寂静地一心观察世间心识从何而生,并最终了知所谓世间实乃五蕴聚合而已,而五蕴又不离生等痛苦,故而所有众生真是可怜无比。为解脱自他痛苦,他就开始精进修行,并终获五神通。然后又对众生宣说此等法门,从而令其皆入正道。
释迦牟尼佛转生为大悲商主时,具足善巧方便。当时有五百商人一同前往大海探宝,他对众人说道:“十方无边世界中,众生好坏有别,种姓亦各不相同……”他即将有关世间之法向众人广为传讲,令其均对世间学处通达无碍。
当释迦牟尼佛转生为慈魔商主时,有次与五百商人同去大海,其后在航行中不慎将落入鲸鱼之口。众商人慌乱之中纷纷祈祷梵天、大自在天、水天等各自所信奉之种种世间天尊,并顶礼、哀哭不止。商主则冷静想到:这些人均将非皈依处当成皈依处,非众生怙主当成众生怙主。正如有一以色为生之随顺者,他总依自己所拥有之美色而随顺他人,只要能令他人欢喜。别众言不净,他亦许以不净;别众说净,他则也同声相和,此随顺者即以此度化众生,而众生却根本不知他本来面目。同理,众生各随业而行。每个众生行为、想法皆不尽相同。万法本无定准,亦无有实质可言。若有众生执著于净,则需以不净对治;执著于相,则需以无相对治;执著于束缚,则需以无常观令其得解脱;执著于我,又需以无我法破其执;执著于安乐,就应以空性法破除……应如是掌握、通达各种不同之应对措施。
当时正逢摧暗如来出世传法,商主便令众人皆祈祷“南无佛”,众商人于是都念诵三遍“南无佛”。鲸鱼闻听后紧闭起嘴巴,商人们于是得以脱离险境。
又释迦牟尼佛曾转生为婆罗门胜持,他通过观察了知一切过患之根源在于烦恼,而一切功德之根本则在于善法。依自己观察了悟后,他即开始弘扬善法、禁戒恶业,并于其后获等持境界。他随即于六十万劫中不堕恶趣,并利益无量众生。
释迦牟尼佛转生为光贤仙人时,为守持禁戒而将头发梳理成五法髻。他对寒冷及酷暑均不作意,不顾自己身体而精进苦行。光贤不惧怕任何邪魔鬼怪;对他人之妇从不邪淫;亦不饮酒;心也从不散乱;总能护持他人心;自己断尽妄语胡言,总之具有种种功德。
光贤后获五神通,并对工巧等世间事业样样精通,且对正法、世间、自我、善巧法等无数学问全部通达无碍。他此时则想到:我虽精通此等道理,但从不知这些学问如何灭尽,亦不通达能了知这等学问本性之智慧。于此世间,有哪位沙门、婆罗门可为我开示所疑?他整日如是苦苦思索。
为求无上道,光贤又以乞讨者之形象去往普行外道处。他们见到这位乞丐后,种姓再低劣者亦纷纷给他布施,但光贤并未接受。不久,他以乞讨为生(但又不接受布施)之名声便传遍各地。
此时于大雪山地方,当燃灯佛正处因地菩萨位时,有位普觉仙人具足五神通。他入于辨别一切世间等持之中时,能了知所有众生心与行为。当时他即以天眼观照到光贤正以乞讨方式求道之情况,于是他便立即对之生出悲心。他想:光贤尚未有了知理与非理之智。接着便于大勇士伸手之瞬间,普觉就从大雪山来到光贤面前。
光贤向他顶礼后问道:“如何才能拥有知晓众生心与行为、通达理与非理之智慧?”普觉回答说:“通过无吝啬之布施及自心专注于禅定,且需以欢喜心布施、摄受智者,广闻博学、上下寻觅智慧,如此方能获得殊胜智慧。”
又释迦牟尼佛还曾转生为见灭国王,他看到所有产生法均灭尽之本性后,就对很多众生宣扬此法门,令其皆趋入正法。
释迦牟尼佛转生为知味过国王时,凡感觉任一法味道均知其过,但就不知从何解脱,于是他便苦苦思索到底有谁能知晓解脱法门。当他边想边欲睡眠之时,具三十二相之如来对他说道:“善哉!唯无为法方能令人获得解脱,有为法定不能使众生摆脱束缚。”待如来宣说完毕,他已通达菩提正道。
释迦牟尼佛又曾转生为根天婆罗门,以外道修行而离于贪欲,并具五神通及威严。他劝请成千上万众生以学习通达智慧,并依第一禅而了彻五通。然后他又想到:第一禅亦不离禅味,当然无法摆脱禅味之过;众生若执著于佛法中所言内外所摄法之感受,同样过失很大;真正摆脱之道乃在于无味,无味即无过失。如是思虑过后,他开始如理作意,并终获无生法忍。又将自己所得向众生宣讲,令他们亦同获无生法忍境界。
释迦牟尼佛转生为誉贤国王时,正值无量光如来出世传法。如来为众人宣说以七菩提支为主之佛法,国王闻法后即获无生法忍。目犍连后于释迦牟尼成佛时曾就此事问过如来:“既如此,为何还要说释迦牟尼佛在燃灯佛前获无生法忍?”释迦牟尼佛对此回答说:“目犍连,因众生根基不同,有关如来获取无生法忍授记之说法亦有种种。”
释迦牟尼佛转生为天贤国王时,以外道法门而远离贪欲。当其于寂静地观修禅定时,以观心而知下至地狱、上至非想非非想天之众生,皆因各自所作业及烦恼之不同而拥有今世之不同身相,若能灭尽烦恼,则再不会有业产生。他随即获有顶等持,并入于受觉灭尽定及心识灭尽定。他认定必有从痛苦中获解脱之道,并于出定后将此等道理广泛为众生宣说,使其皆获不退转菩提果。
释迦牟尼佛又曾转生为一劣种悦意仙人,具足五神通。他经观察得知:万法,诸如种姓、姓名等均为假立妄有,根本不实,因法性无有法与非法之分。十方世间智者皆对无生法不生恐怖,唯凡夫愚氓方对之恐怖不已,万法本性实无所缘。他将观察所得为众生广泛宣说,令无量众生皆趋入无生法之道,并于无上菩提中获不退转果位。
白慧如来应世时,寿量长达九千万年。当时有一国王名为智相,其太子乃一菩萨,名为兔句,也即因地时之释迦牟尼佛。于此刹土中,白慧如来显现各种稀有神变。兔句太子则于梦中亲睹如来之出世,并立即生出无以名状之欢喜心。第二日,他即召集起所有人众,劝请众人道:“如来正等觉白慧如来现正住世,他所宣扬者乃断除烦恼及恐怖法门,我们均应前往听闻受持。”言毕即率大众至如来前顶礼、迎请、供养,而如来则率眷属欢喜应供,愉快享受众人所供布匹、饮食等物。大众皆发愿欲获无上菩提,且各个得如来授记。
又释迦牟尼佛曾转生为妙宝仙人,他特意为趋入歧途之众生宣讲佛法。为令其晓悟贪图种种意乐之过失,他为众人宣说灭尽种种意乐之清净法门,又宣说不可刻意贪执意乐本体之法门,从而令无边众生均得以摆脱痛苦。
释迦牟尼佛又曾转生为持地菩萨,具有无量功德,且智慧超凡。他仅发心一次即能积累无量劫之善根;一次发心就能使无数众生趋入三乘道。他有次心想:若如来正等觉正降法云雨如来能亲为自己眷属授记则实为善妙。结果当其正如是思维时,如来果依其意愿而当下为不同众生作不同授记。
当释迦牟尼佛转生为持宝菩萨时,一直恭谨承侍胜寂如来,对如来恒时恭顺,令世尊非常欢喜。他勤修五神通,不久即获他心通,并取得与如来大致相同之了知种种意乐界性之智慧,且广行如来所行之无尽事业。
释迦牟尼佛还曾转生为在家菩萨水天,他于如来美目前请教灭尽种种意乐之法门,并自此之后了知一切外境本性,从此再未产生任何过失。
释迦牟尼佛又曾转生为无垢月菩萨,当时有一如来正等觉普度如来已住世无量劫,并以大乘法而令无量众生皆获不退转果位,且显示涅槃。彼时有一天月菩萨曾令十世界微尘数之众生发起菩提心并趋入涅槃,无垢月之善根即为天月使其成熟。无垢月曾想过:天月菩萨竟能使无量无边众生皆发菩提心,并成熟他们善根,以此广弘如来教法;我亦应紧随其后,善加效法。立定志愿,他即据十方众生不同之意乐、根基,幻化成天龙夜叉等各种身相,使所有众生都趋入三乘道而获解脱。以此善根,他后来获取了知种种意乐界性之智慧。
释迦牟尼佛转生为无等力菩萨时,长久承侍如来正等觉药师王如来。当时他已了知义、法、时、人等四法,并精通一切论典。他后于如来前请教知诸根法门,并终获如来授记及无生法忍。
当释迦牟尼佛转生为胜天婆罗门时,通过观察自己如何造作善、恶、无记业而知晓以何业方能广积善根;同时亦通达若贪心生起,则以上、中、下三对治法门制止烦恼之术,并因此而于八十劫中不堕邪道。
又释迦牟尼佛曾示现为月天国王女儿月天女,极富智慧且心地善良,完全堪行国王之事业,并最终登上王位。月天当时问女儿:“以何因缘方能获得知诸根智与集智?”月天女则回答说:“必以恭敬承侍沙门、婆罗门、具清净戒律之广闻多识者方能获得,并可依之修学。”国王自此后即开始广行上供下施,并获不退转信心。
释迦牟尼佛又曾为普生仙人,具足五神通。他在一园林中苦行时心想:以何种方式才能灭尽诸根,并再不生起?后来他想到只有依圣智方可灭尽诸根,不过通过何种智慧才能了知诸根已灭尽不生?就如头被砍掉后不可能再生,同理,通晓根源方能保证斩草除根、灭尽不生。既如此,又以何种方法直抵究竟?
为获此智,他就向琐事微少之沙门、婆罗门多方探问,但一直未得满意答案。此时他下定决心,必以自己智力了知此道,为此可舍弃常人难舍之头目等一切身、物。历经千辛万苦后,他终于知道只有通过圣者之道才可获此智慧。为令他人亦明白此理、生出此等智慧,他舍弃大象、骏马、马车等种种凡夫绝难割舍之物以积累无量善根。若其所造善根可以色相衡量,则此色相以恒河沙数之世界都无法包容。
久远之前,释迦牟尼佛曾转生为净慧仙人,每当生起烦恼时即以不净观对治,结果当下即可舍离烦恼。不久后,他即不再生出烦恼,恒时处于清净状态中。众多天人亦趋入其道,他又将自己所了知之理为他众广泛宣说,使很多人死后皆转生梵天。
释迦牟尼佛成为道施仙人时,舍弃故土前往寂静地出家修行。当时他于一大树下如是思维:此树不久即会倒下,同样,所积资财亦会灭尽。高际必堕,处高而不下堕之法不知是否存世?他最终得出定解:高而不堕之法无处可觅。不过若不位于高处,又从何堕起?如傲慢自骄当会高抬自己;一旦灭尽贡高我慢,自以为高亦了不可得,故而我与众生皆应力断狂傲自矜。思虑成熟后,他即为众人宣说佛法,以大悲心令他众皆趋入十善道,并于死后均得以转生梵天。
又释迦牟尼佛曾为善导仙人,以外道法门而离于贪欲,并具五神通。当其观察众生之所以各不相同时发现,烦恼生业,业又成熟果报,一切归根结底全因有我执而环环相生。他于是当下即获取无生法忍,并令无量无边众生亦趋入自己所证之道。
当释迦牟尼佛转生为善住灭仙人时,他常常如是思维:众生皆因不懂诸法无自性而招致痛苦,故而他随后就千方百计令众生趋入无我道。
又释迦牟尼佛转生为持地国王时,眼见众生受苦之根源尽在造作恶业,为令众生能不再贪执自己身体,他就为其广宣不净观法门,使无法计数之众生都因之而趋入不退转之菩提道。
释迦牟尼佛转生为心力强菩萨时,曾特意前往甘露滴王如来前闻法,并获诸法无生无灭法忍,且蒙如来赞许。
又释迦牟尼佛曾转生为勇势仙人,心无丝毫畏惧且精通一切论典。他当时认为一切有漏法若不生即必定灭尽,换言之,灭尽五蕴、十二处、十八界、五根实为修证根本,能知此理及要诀者定为智者。正所谓烦恼生业,业生异熟果报,若能摧毁根本,则烦恼不生,亦必能断尽轮回相续。
当其从定中出定后,他连说三遍:“断除轮回根,能获快乐果。”他之音声借助风势传遍四方,无量众生听闻之后,均精进断除烦恼根本,于无上菩提道中得不退转果位。
释迦牟尼佛曾为普眼仙人,他觉知众生依各自途径而持有各自观点,又因各自见解而行种种事业。众生为得快乐而造诸恶业及有漏善业,并因之而堕恶趣或趋善趣;为入涅槃道,只能以造作无漏善业而得解脱。
当其从定中出定后,即开始将此理向众生宣说:“从本性而言,不造作诸法即得安乐,也不会产生异熟果。”他广为宣讲之音声被风吹向四面八方,无量众生听闻后均获无生法忍,并安住于无上菩提道而不退转。
释迦牟尼佛转生为国王随众时,精于观察众生根性之道。他想多有众生因贪执色法而引生苦恼,并趋入三恶趣,他们实不知色相确乃不净之对境,正因不明此理故而贪执不休。对众生心生悲意后,他便广为宣讲不净观法门,使众生均从内心生起不净观之境界,并了达诸法本体。无量众生都因此而远离贪欲,并于死后转生梵天。
又释迦牟尼佛曾转生为解法仙人,以外道法门而远离贪欲,且深知贪欲过患。他已了知诸法如镜像般无实有之本质,并依此而现前五神通,又令无量无边众生获无生法忍。
释迦牟尼佛还曾转生为恩匝雅达仙人,为一具神变及富有威严气势之人。在其观察于自己所了达之法上是否尚有最殊胜之法时,他想到:自己所证者实为灭法,而任何法若能无灭则最为殊胜,但只要为所生法则尽皆毁灭,看来何法无生方堪称为无灭。如此一来,这无生法又到底是何模样?思前想后,他最终明白过来:万法本体皆为无生!凭此观察思索所得,他终获无生法忍,且令无量众生皆趋入此道。
当释迦牟尼佛又转生为仙人胜观行时,以外道修持而远离贪欲并具神变。他观察欲界众生烦恼之因与本体时,终于了达无我之理,且具足五神通,还令不可胜数之众生皆趋入无生法忍道。
又释迦牟尼佛曾转生为首领之子,名为檀香。他自己认为无论执著道或涅槃,任何实执都无法令众生获得佛果。因此欲获真正解脱,必得远离贪执,此中道理就如过河需用舟,至岸可舍船一样。获证圆满菩提时,绝不可存一丝一毫求解脱、得佛果之心。如已了达万法本体,则如船筏一般之暂时、不究竟之法均应舍弃。檀香不仅如是思维,更将自己了悟之境界为他众多方宣说,以此而利益无量众生。
不唯生为檀香时如是行持,当释迦牟尼佛转生为喜世仙人、寂世仙人等仙人时,为了达世间种种烦恼、过患本质,亦进行过同样如理之思维,并生起如法道相。此等仙人行迹,诸如自己生起清净智慧,并令他众也获不退转果位之内容,于《广智经》中有广说。
方便度众不可数
久远之前,释迦牟尼佛转生为一知吠陀仙人,精通一切论典之词句、意义,且具神变及威力。他以外道行持而获离贪境界,并寿长九万年。中有八万年都未安眠榻上,真可谓衣不解带、夜不就寝。他从不贪著昏沉、睡眠,心中整日思维众生痛苦因何产生。后来他知道除无明外再无别种根源,正因无明而产生轮回。若通达无明本质,也即可谓灭尽轮回。
正当其如理观察之时,净居天八万天人一齐在他面前虚空中现身。众天人对他如理作意赞叹不已,且同声念诵三遍如是偈颂:“狮为兽中王,岂能有畏惧,智慧如狮心,导师汝似狮。吾等八万众,诵偈如狮吼,各个恭敬汝,合掌又顶礼。十方世界刹,无量佛陀尊,显现汝心前,汝已守此刹。大象及骏马,难驯又难依,众中最殊胜,人中胜导师。往昔诸如来,所有众功德,汝皆已具足,必得佛陀果。”
知吠陀仙人受众天人礼赞之时,将心安住下来后想到:他们所谓之佛刹何时方能现前?净居天天人此刻又说道:“好朋友,你以心之显现力可现前十方世界不可思议诸如来刹土。”听天人如是讲罢,以此善根力加持,他自然跃升至七多罗树高之虚空,并顿时目睹十方刹土。种种刹土中,有些刹土中之佛陀正在降生,有些刹土中之佛陀正迈步,有已出家之佛陀,亦有已成佛者,还有佛陀正转*轮,尚有入于寂灭、入无余涅槃之佛陀,他并且听闻如来说法妙音。
然后他告诉净居天天人道:“往昔轮回边,无法衡量之,以无明而舍,寂灭菩提道。为获菩提果,吾等当发心。”说此颂词后,他以自身光芒照触无量众生,令其皆获不退转果位。
又释迦牟尼佛曾为善住仙人,具善法等持。他经常都在思索:菩萨以何学问方能究竟善法等持?若能了知一切万法本体为空,才算究竟等持,因一切法均远离所作故。当其从定中出定后,就开始前往各地为众生宣说此理,以期众人都能通达空性之道并因而放下勤作。其后有无量众生因闻听他法语而获无生法忍。
释迦牟尼佛转生为无著识菩萨时,具无性等持,后又获一切诸法无有本性等持,并于二十四中劫中以诸神变足精进修持。他后又前往无量佛刹,于二十中劫中为众生广宣无性等持法门,令无量众生皆趋入无生法忍之道。
释迦牟尼佛又曾转生为无障见心仙人,以外道法门而远离贪欲,并具神通、威严。他去寂静地观修时总在想:何为法?何为障?最后他自己得出结论:一切法均无有,一切障碍均不存在,因万法本体就为空性。正如虚空无法障碍虚空一样,因虚空本身即无实体。得到定解并从定中出定后,他向众生开示道:“诸位朋友,一切法本体为空,既如此,我等又能以何法障碍何法?”在其宣说后,诸法本来为空之音声便借风势散播向四方,令无边众生均得以听闻,并皆获无本体等持,且均生起无生法忍之境界。
当摧敌国王执政时,利乐如来正出世传法,在其菩萨眷属中,释迦牟尼佛彼时转生为信力菩萨,一直赞叹大乘功德。有一些不喜、不愿住于轮回中之声闻乘比丘,他们经常说:“前际无边无涯之轮回有谁愿住?”并以此与大乘佛子展开如理如法之辩论。
信力菩萨则对其说道:“诸位长老,不知你们是否具体知晓众生过去长陷轮回中时所遭受之剧烈、难忍痛苦?”他们纷纷回答说:“不大清楚。”信力接着说道:“正执著于法时有何畏惧?你们对过去之事不愿观察,对未来又妄加观察。诸位长老,舍弃已逝之事、一心只想未来之事正乃真正可怕之事。你们在进行对过去之所谓观察时,对未来并未从根本上加以重视,你们均如是思维:过去已永远过去,无需观察,亦无可恐怖。诸位长老,我据佛陀本义对此理解为:过去之事亦需正确观察,在观察时,‘我做过诸多事’之类念头根本无法存在。诸位长老,往昔有位仙人名为红马,他欲到达世界边际后而死去。于是他就以神变脚踏山王,一一飞越崇山峻岭,怎奈依然半路死去,并未摸着所谓边际。诸位长老,佛陀从未开示过可依双脚踏遍边际,唯以智慧方能触摸世间边缘。你们以为未来痛苦不堪,并为未来痛苦而担忧不已。但诸菩萨所要灭尽者乃贪欲边际,他们绝不会徒劳赶赴世间边缘,若能灭尽贪欲,哪里还会有痛苦记忆及关于痛苦之念头?”
尽管他如是宣说,但依然未能遮止住声闻乘比丘种种见解,因他们尚不具备信心之力,他们修无上菩提之缘分尚未成熟。佛经中说:“是故诸菩萨为众生利益,应精进生起信心力。”
久远之前有一国王,名为执实法,对佛法具大信心。但他一直执著一切法实有,一切法均不可改变。释迦牟尼佛当时转生为国王一大臣,名为法行。法行聪慧,且具观察力,精通法与非法之区别,经常帮助国王主持国政。他又承侍如来,并修持大乘佛法。
平日里他就已知国王实执严重,为制止国王偏见,他令工匠做成很多金质器皿,可用以盛储芝麻、酥油、油饼、食物、饮料、蔬菜……做成后他问国王:“这些器具都可用来盛装何物?”国王便找来诸位首领令其抉择,他们便一一向国王推荐道:“此为盛水之器,此为装芝麻之用……”
法行大臣后把用以装芝麻之器皿改盛酥油,并以之为国王供斋;而当国王命手下用盛水之器皿装满水送来时,手下却顺势将水舀在另外器皿中端来。国王一看器皿错用,就对左右说道:“原先曾有规定,为何现在又错杂用之?一切规矩都已被你等破坏尽净,以致秩序全无。所有器皿自此之后都成废器,这岂不浪费?”
法行大臣就趁机进言道:“无论何种器皿均无装盛一定物品之不变规矩,同理,一切法亦可发生转变、转化,皆具毁灭性,无有一法有所谓决定性,万法尽皆变化无常、转变无定,何来永恒实有之法?大国王,你应了知并修持万法无常、无定及动摇不实。大国王,少年会渐至青年,青年会迈入中年,中年又步入老年,老年又走向死亡,此乃人生岁月之流程。同样,一切法亦无真实存在。”
国王对其所言深表赞同,并为真正通达此理而开始精进修行,他随后终于舍弃并灭尽实有之忆念。
久远之前,释迦牟尼佛曾转生为寻生国王,后舍弃王位出家求法。每当根识散乱之时他就想:呜呼!我舍弃能致散乱之王位而出家修行,若根识再向外驱驰不止,此等修持又有何义?这也太不应理。在自己根识陷入迷乱外境之网时,必须依虚空般等性等持,并以最大精进力超胜散乱心态。不过,诸大菩萨那如虚空般之等性等持又到底是何景象?思虑及此,他又想到:一切法原本就似虚空般平等,而虚空则无有任何障碍。既如此,外境一切法亦无有丝毫阻碍。问题之关键乃在于无分别念则定无障碍,分别念若起,众生即作茧自缚、自我阻碍,无分别念就能当下解脱。为达此目的,看来我应舍弃一切分别念。
将前因后果一一想明后,他即灭尽一切执著,并终获如虚空般等性等持及无生法忍。此时,以其发心不可思议之力,他腾身七多罗树高之地,并宣说偈颂道:“何人证悟无碍法,此人了达佛行境,亦得往昔佛所证,通晓法王之诸法。一切万法如虚空,法性亦无所证性,亦如是无所证行,此法无变且无二。”
寻生国王即如是不依其他人,只凭自己智慧终获无生法忍。故而释迦牟尼成佛后曾说过:“目犍连,是故若善男子善女人欲获无上正等正觉,不论其值遇如来与否,为证悟甚深法要,皆当精进修持。”
又释迦牟尼佛曾转生为无垢灌顶国王,一直以佛法治理国政。他治下国家拥有七宝,本人还经常与沙门、诸大臣交谈各自对佛法之理解。当时净眼如来出世传法,无垢灌顶国王即率十万民众、一千大臣、八十万女众赶赴佛前。净眼如来为众人宣讲佛法,所有眷属都聚精会神听闻法语。
国王因前世善根力成熟,虽身处众多女众之中,但他原本就能长时安住于第四禅。此次见到如来后,心里更是欢喜无比、信心大增。他当下想到:如来座下有如此众多之眷属,威力确实无人可比;再看如来行为亦寂静调柔,想必定具不共智慧。如来此时则对国王说道:“请国王上前,因目睹如来有极大利益。”国王就与自己眷属一同至如来前顶礼,后端坐如来座前。
当此之时,八亿梵众天天人现身虚空并合掌请安。梵众天天人原本连欲界天人都难睹其容,更遑论凡夫要亲见真身。但以如来神变加持,欲、色界众生全部看到他们身形。国王暗忖:若与如来相较,任何天众身相都无法与其比肩。欲、色界众生纷纷合掌,国王也恭敬合掌,并以偈颂赞叹如来功德,又殷勤问法,净眼如来一一作答。国王闻已心生极大欢喜,并再次赞叹不已。
以此善根,无垢灌顶国王后于九十六个无数大劫中不堕邪道,又具神变、相好庄严、智慧等功德。
久远之前,尼枸卢王如来出世传法,其刹土清净广大,众生寿量千百万年。释迦牟尼佛当时转生为除疑菩萨,成为此世界中一国王,他拥有八十万女众眷属及一千大臣。国王将国库财富经常布施与贫穷众生,令其皆日渐富有。所有民众都无犯戒意念,各个皆具清净戒律。众人亦无三世睡眠、昏沉等烦恼,均能以正知正念及不放逸之心行摄身安住于大慈大悲、菩提心、禅定之境界。人们都富有慈爱之心及智慧,并发四无量心,且喜爱通达世间学问之智慧及至佛智间所有世出世智慧。
前世与国王有因缘之天尊某次劝请他前往如来前闻法,国王便集合起所有眷属共同赶赴如来座下。尼枸卢王如来远远望见大队人马踪影后,立即劝请其他天尊从速装饰国王必经之路,且要恭敬承侍国王。国王一见不觉满心疑惑,他急忙问左右大臣何故如此,众大臣、天尊皆言:“世间怙主以大慈大悲之心特意令天人为之。”
国王闻言立即走下马车,开始以极大恭敬心向如来顶礼。遥望见如来后,国王一边急急走向如来,一边不停念诵赞叹如来之偈颂。此时净居天天人为供养如来,便幻化出千万宝伞、妙衣。国王见后心下暗忖:此等供品皆从何而来?刚一生出此等念头,千万供品立刻隐匿不见。国王不觉纳闷想到:它们又消失于何处?天尊此刻则趁机将“无来无去、无生无灭”之偈颂向其宣示,令其当下通达万法本义,立刻遣除一切怀疑。
当释迦牟尼佛转生为智顶国王时,当时与他共处同一时代者尚有一大称国王。大称国王依外道法门而远离贪欲,且具神变及威力。每当人间逢到十五日时,大称即以神变常常飞临三十三天,并与其处天人讨论佛法大义。大称在探讨时说道:“诸位朋友,若如来正等觉出世,他即可为众生宣说佛法。”
当此之时,智顶国王、遍入智国王、星光国王等九万人间君主亦会集于三十三天天宫参与讨论法义,他们皆言:“诸位朋友,我们都应持佛法正见,绝不应执非法见,务必守持真实寂静观、空性真谛与无我之见,凡与之相违者均应舍弃。诸佛早已揭示出空性法门,他们从未言说有所谓‘人’独立实有。诸位朋友,如来已明示内外所摄十二处皆无本体。”
当其宣讲此等话语时,天人及眷属全部无漏听闻。他们纷纷说道:“诸位朋友,若一切本性为空,则所有现行之业又为何存在?若无我及我所,天人与众眷属又以何种现行因缘而产生?”有些天众此时则说:“诸位朋友,吾等不应诽谤如来教法。若出现五种外相,天人则必定死堕,此乃我们亲眼所见。即使所有天人聚集一处,亦无法救其出离死亡恐怖。既如此,莫非死亡可谓真实存在?不也,因当我们真正观察死亡存在理由时,即会发现死亡并非真实实有。从第一外相看起,无我存在;第二相至第五相一一观察下来,我皆不存在。欲死之我不存在,正死、已死之我亦不存在,此等我与我所何处有其立足之地?一切诸法均远离我、我所,如来早已宣说过此等道理。”
智顶国王此刻则对九万国王说道:“诸国王似应单独聚会一处,因天人观点不尽相同,众人辩论、争执不休,看来人间众生与天众中皆有众多不懂佛法之辈,我们应回赡部洲继续深研法义。如认为诸法不空,我与我所皆存在,持此等观点之天人皆已入于邪道,并对如来教法心生疑惑。我们本为探讨究竟法义而来天宫,现在看来还是返回赡部洲为好。”
这些眷属便于另外地方——远离天人处对智顶国王说:“你转生之地乃为中土,并非东南西北四方边地,想必你应懂得正法真理。”智顶则吩咐众国王道:“你们暂时选出东方二十五国国王,并及南、西、北方各二十五位国王,这一百位国王应最富有智慧、观察能力,心态恒时稳固,善于观察、取舍,远离迷乱、傲慢,均为正直之士。”
众国王依智顶授意选择出一百位符合要求之君主,智顶带领他们如天鹅般飞至人间大雪山。众人住处皆由天人幻化而出,天王亦降临人间观望。于众人住处中间,众天人为智顶幻化出一七宝坐垫。智顶向四方顶礼后就安坐七宝垫上,其他国王顶礼后均坐于他法座前。三十三天天人皆大欢喜,他们欣喜想到:赡部洲之人已开始弘扬佛法,佛法暂时应不会趋于隐没。他们均向智顶抛撒曼达花,并齐来闻法。
智顶告诉另外一位国王之信使说:“在我们大雪山山顶上住有一位仙人,名为善慧,你可前往他那里迎请,言众国王欲见他。”信使依神变一下飞临仙人前,顶礼后便将智顶口信传与他。仙人当其时恰好听到持地如来涅槃消息,他正哀哭不已,眼泪热气竟将雪山山顶融化。闻听信使所言后,仙人拭去眼泪说道:“朋友,有无人见到如来或聆听过如来法语?佛法隐没与否?你独自返回吧,我不欲同往。让我舍弃如来寂静法前去散乱之地,我不敢为之。”
信使劝请道:“朋友,天人正为有无我存在而争论得不可开交,请务必前去调解。”
仙人回答说:“若有我存在,即不应有老、病、死,因我独立永恒存在之时,何来生、老、病、死?既如此,我即便将无老、无病、无死赐予众生,想来他们也不会欢喜。由此可知,我决定不存在。”
信使当下证得清净无垢法眼(证悟无我),然后又似天鹅游舞于虚空般从空中飞回众人住地。他向诸人宣示道:“诸位朋友,佛法确实真实存在,佛教定会兴盛壮大。若有精进求法之人,他必获取如来教法精华;而对不精进之人来说,他既听不到佛法也不会守持佛法,佛法对他而言可谓无有。不精进之人极易退转;在精进者看来,佛法必定存在。诸行皆无常,诸行无不苦,诸法本无我,涅槃即寂灭。”
信使说法声音被风吹向四面八方,闻听此种声音之后,承认有我者均立证无我,承认无我之人更加增上所证境界。
智顶国王则以其威力所感,令众人皆趋入正法。他因过去世时曾于一万如来前恭敬承侍,又令众生心生悲意,故而现今也能于三千大千世界众生前宣流如是法音,使佛法光明遍地普照。
佛经云:“是故诸大菩萨,无畏通达如来教法者应出狮吼声。”
久远之前,于拘尸那城,极喜如来出世传法。当其时,此世界广大辽阔,众生幸福快乐,恰如极乐世界一般。极喜如来住世很多年后,于两棵大萨拉树下示现涅槃,其后佛法尚住世四十万年。当时有一守持清净戒律之比丘,名为德慧,拥有众多眷属,他每每都如狮吼般宣讲九部经典。
那时他要求所有比丘均不得拥有仆人,亦不能饲养牦牛、羊等家畜。此时有很多破戒比丘都对他心生嗔恨,他们纷纷拿起兵器欲将其杀害。释迦牟尼佛彼时转生为一具德国王,听到消息后立即赶赴说法上师处,并与诸破戒比丘奋力决战。他最终保护说法上师顺利脱险,但自己却身受宝剑、利箭重伤,浑身体无完肤、遍体鳞伤。
德慧比丘对国王说道:“随喜你保护佛法之功德,以此善根,你未来会成为无量法之法器。”国王闻言心生欢喜,不久即于欢喜心态中安然离世。他随即就转生于不动佛佛刹,并成为佛陀最好之侍者。与他共同作战、护卫他或随喜他护法之举的人们,也于菩提道中皆获不退转果位,并于死后全部转生不动佛刹土。德慧比丘亦于死后转生不动佛刹土,并成为佛陀首座声闻弟子。佛经中曾说过:“如果佛法即将隐没或毁灭,亦应如是奋力护持。”
当时之说法上师德慧比丘即为后来之迦叶如来。
又无量劫之前,如来正等觉无上圣者出世宣说《涅槃经》,释迦牟尼佛那时转生为佛陀声闻弟子。他不仅受持此经,还为他人广泛宣说。以此善根,他后来不再堕入恶趣,亦不诽谤佛法,也不转生为舍法、堕入恶趣、身相丑陋、疾病缠身之人。
释迦牟尼佛如今亦远离一切疾病,无畏无惧、卓然立世。
心善则一切皆善
释迦牟尼佛转生为星宿婆罗门子时,于四万两千年中行持梵净行。他有次来到富丽王宫后偶遇一商主之女,那女人一见星宿立即被其庄严相貌所吸引,于是马上在他脚下顶礼。星宿疑惑问她:“你欲何求?”女人大胆说道:“我只要你当我丈夫。”星宿坦诚回答说:“我不能随贪欲转,因而不能与你共同生活,我乃持梵净行者。”女人穷追不舍:“若你不与我共同生活,我马上就会死去。”
婆罗门子此刻则想:我已在四万两千年间行持梵净行,若要与她生活实在不应理。于是他便扔下女人,自己径直走开,但走过七步后又心生悲意。婆罗门子想到:看来我应舍弃戒行,为此身堕地狱也应承受,唯望这可怜女人不要死去,亦不再感受痛苦。”
其后十二年中,他一直与女人一起生活,最后又再次出家修持四梵住,并于死后转生梵天。以他当时发大悲心之故,婆罗门子迅速圆满了四万大劫资粮。其他众生必堕地狱之恶业,菩萨以善巧方便及悲心摄受,反以之而转生梵天。
又燃灯佛之前,曾有五百商人赴大海取宝,得宝后众人即踏上归程。五百人中有一黑人,惯喜造作恶业,加之他本人又精通武功、喜行强盗行径,故而屡屡造恶不休。回程途中他又想:我应杀死所有商人,如此一来,全部财宝即可尽入囊中。
释迦牟尼佛当时转生为五百人中一商主,名为大悲商主,他于梦中得到海神授记说:“你们同行者中有某位人士,长相如何如何,装束如何如何,此人妄图杀害所有商人后夺走宝物。这五百商人皆为无上菩提道中不退转菩萨,若一次杀光如此众多之菩萨,此人必得在地狱中呆够每位菩萨从因地至成佛间所用时日之总和,在此无法计数之漫长时日内,他时时刻刻均需感受燃烧剧痛。既如此,你何不依善巧方便法保护好五百商人,同时也挽救此人,使其勿堕地狱!你应三思而行之。”
大悲商主听罢便一直辗转反侧、苦思冥想,他最后终于下定决心:看来除由我杀死此人外别无良策,因若将此事告知众商人,他们必定会心生嗔恨,会将他立即诛杀。如此一来,众商人则将堕入地狱中;若由我取其性命,我决定会因之而堕地狱中,并于十万劫中饱受燃烧之苦,但我愿替众为之;若听任此人杀死五百人,这人就会造下天大恶业,如此行事何能应理?干脆我来替众行道,杀死此人,以挽救五百众人与他自己!
大悲商主主意已决,他马上抢过黑人所持短矛,一下就将之刺入黑人躯体,使其立刻毙命。
当时之五百商人即为贤劫中五百菩萨,因大悲商主是以大悲心及方便法行事,他凭此迅速圆满了十万劫所需资粮,而黑人死后也转生善趣。但等释迦牟尼成佛后,尽管佛陀已获金刚般坚固身躯,不过为以善巧方便法度化众生,他依然示现脚被檀木刺刺入之情景。
当时有最后有者二十人,另有二十人乃他们怨敌。这些怨敌伪装成最后有者之好友,欲扑向最后有者所居之处将其全部杀害。正当他们如是盘算时,佛陀凭其智慧早已对其想法了知无遗。为调教众生,他对目犍连说道:“此地有檀木刺,定会刺入我右脚掌。”结果刚刚说完,一根一拃长之檀木刺就现在佛前,此檀木刺可谓尖锐无比。目犍连主动请求欲将之抛向另一世界,佛陀却告诉他:“以你神通,根本奈何不了它。”目犍连即施以最大力量试图移走檀木刺,怎奈三千大千世界之大地尽皆震动,但檀木刺却纹丝不动。
释迦牟尼佛随即以神变来至四大天王之天界,那根檀木刺也跟随世尊升至四大天王处。佛又相继来到三十三天、离诤天、兜率天、化乐天、他化自在天乃至梵天,刺亦紧紧相随、不离寸步。当佛陀从梵天返回后,刺也跟着回来。佛陀安坐坐垫上时,刺就现在佛面前。此时佛以右手从容将右脚摆在那根扎于地上之锋利檀木刺上,整个三千世界顿时震动起来。
阿难不解问道:“以何前世业力成熟如今果报?”佛陀方便开示说:“我过去世时曾于海上用短矛刺死一黑人,此乃当时所造业之余业报应,杀人之果报现今已全部成熟。”
正磨刀霍霍,欲杀二十位最后有者之二十人,听闻佛教教主释迦牟尼佛亦需感受业果报应之消息后,各个感慨万千。他们议论纷纷道:“佛陀尚且如此,我们更不待言。我等亦欲杀害众生,现在应速至佛前忏悔罪过。”待他们来到佛前时,释迦牟尼佛将不应造作恶业以及灭尽恶业之法门对其宣讲,在场众人人人现前证悟智慧,包括同时闻法之四万人也当下证悟万法本性。
同样,佛陀原本无病无恙,但显现上仍服食医师耆婆所配药物;佛陀前往城中化缘,未有所得后只得返回洗钵;有人还曾以婆罗门女扎玛姿玛毁谤佛陀;一普行外道女人被众人毒打,并扔在祇园精舍一坑中,佛陀虽然知道此事,但却未理睬那女人;佛陀曾在三月时日中仅能以腐烂马具为食;佛陀背部亦曾示现过疼痛症候;释迦族被毁灭当日,佛陀也曾示现头痛;曾有一婆罗门名为多多匝,他竟列举出所谓一百条过失用以谴责佛陀,而佛陀则一一接受;提婆达多生生世世都对佛陀紧逼不舍,为杀害佛陀,他想出种种毒辣计策:放出狂象欲踩踏佛陀,唤刽子手以炮弹轰击佛陀……
如是种种公案,仅从外表观之,似乎为佛陀所承受之十种果报;若就实质而论,佛陀丝毫也无有任何所谓业果报应。只为度化众生,他才以各种善巧方便法随缘示现自身亦需承担不同业果之道理,此等举止对调化闻法众生实有大利益,这些事迹、道理在《大密方便经》中有广述。
又久远之前,于迦叶佛教法下,释迦牟尼佛转生为光鬘婆罗门子。当时有五位如大萨拉树般之婆罗门子,虽入大乘佛法,但因后来依止恶友之故而日渐忘失菩提心。他们开始行持外道禁戒,于佛不再生信。光鬘婆罗门子有一好友乃陶师之子,名为曼西,他对佛一直抱有极大信心。为善巧方便度化此等退失信心之婆罗门子,当他看见光鬘与那五人呆在一起时,就开始高声赞叹迦叶如来之功德,并对光鬘说:“光鬘婆罗门子,请随我一同拜见迦叶如来。”
光鬘此时心下暗忖:如我直接赞叹如来功德、不礼赞外道功德,这些人定会心生怀疑,他们断不会与我同去拜见如来。我应依方便法,及与智慧空性(诸佛菩萨本性中无所见)相应之见解随宜教化。于是他便善巧说道:“拜见那光头沙门对我们有何作用、利益?菩提妙难思,光头沙门怎会有菩提?”
光鬘有次又与这五位婆罗门子坐于河岸休息,为调伏这些人,承佛威神加持,陶师之子曼西再次来到河边说:“如来出世极为难得,我们理应前去拜访。”结果光鬘婆罗门子又如上大放厥词,显现上似乎极不情愿前往。曼西干脆扯住光鬘发髻,连拉带拽硬是将他拖到佛前。这些婆罗门子当时心想:陶师之子拼命拉扯光鬘,无论如何都要将他带到佛前,不知这佛陀到底有何法术、本领?五人便满怀好奇地跟在二人后面也来到迦叶如来面前。
一见到迦叶佛,因前世善业成熟,他们立即对佛生起信心,五人反倒心怀不满地责怪光鬘:“佛陀竟有如是功德,你为何不早早向我等诉说?”五婆罗门子目睹如来威严、辩才,聆听佛陀梵音后,均以清净意乐而发无上菩提心。迦叶佛清楚了知他们清净发心,就为其宣说了大乘不退转轮陀罗尼金刚句诸法无生法门,令五婆罗门子当下获取无生法忍。
迦叶如来此刻告诉五位善男子道:“若光鬘童子最初即在你等面前赞叹佛陀、不礼赞外道,你等又怎会想到拜见如来?对如来生信更从何谈起!”
如此不退转之大菩萨,对诸佛菩萨无有任何怀疑,只不过为度化其他众生,方便善巧示现而已。有些经论中说道:以其说过“光头沙门怎会有菩提”之语,释迦牟尼佛未成佛前还需在尼连禅河边苦行六年,此乃业力成熟之必然报应。此种说法实为不了义之善巧方便说法,因无明愚痴众生若以粗言恶语暗中诋毁有清净戒律之人,此等愚众必将长期陷于邪道恶趣中。为显示此种因果不虚之理,方才有上述言说,大菩萨实际上不会受一丝一毫业障之困缚。
此外,有些人对具功德之人言说粗言恶语后心生后悔,失望之极时便觉自己已不再拥有任何希望。为遣除此种灰心丧气之情绪,才有如上方便说法。若最后有者菩萨在迦叶佛前说粗语都有成就可能与机会,我等被愚痴所覆之众生当然更有忏悔业障之机会。此种教言正包含令众生未来忏悔、再勿造作恶业、发菩提心之密意。
光鬘婆罗门子如是度化五婆罗门子,自己则在迦叶如来教法下出家,并受持如来教法,成为智慧无上童子。迦叶如来授记说:“我涅槃后,智慧无上童子会于娑婆世界成佛,号释迦牟尼佛。”
以上述公案为主之众多公案皆表明:佛陀于生生世世之漫长时日中,已了达尽所有、如所有一切学处,其无垢智慧于每一世都愈发增上,并究竟清净了诸烦恼障、所知障及粗细习气,且以大智慧而现量见到万法本性,实已获一切智智。佛如是照见十方三世所摄二谛之真相,恰如视掌中庵摩罗迦果一样一目了然。世尊具足十力、十种自在,于人天诸世界中宣说佛法如出无与伦比之狮吼声,成为所有众生之导师;又摧毁魔众,从而成为众生怙主;其智慧身常有周遍,具备一切圆满功德。
《如来广智经》中云:“如来智慧深广无边,稀有罕闻。”又云:“目犍连,设若十方不可言说微尘数刹土世界中,所有众生均已成佛,一一佛陀各有不可言说微尘数头颅,一一头颅各有不可数之口,一一口中各有如是不可数之舌,如是难以思量、不可言说之广长舌亦无法说尽如来智慧。何以故?目犍连,如来智慧无量无边、不可胜数、不可思议、无法度量、无从揣摩;如来具足不可思议、无法言说之智慧。”
以上圆满宣说了释迦牟尼佛广行智慧之种种公案。
----------------------------------------------------------------------------------------------------------------
相关链接:
---------------------------------------------------------------------------------------------------------------
麦彭仁波切佛学内容推荐
-----------------------------------------------------------------------------------------------------------------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