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严法师:印度佛教史 【第九章】龙树系的大乘佛教及其后的经典 第二节 龙树的后继者
圣严法师:印度佛教史 【第九章】龙树系的大乘佛教及其后的经典 第二节 龙树的后继者
提婆传略
在龙树的弟子中,提婆(圣天,西元一七○至二七○间之人)是最杰出的一位。根据《提婆菩萨传》(《大正藏》五○·一八六页下)的记载,他出身於南印的婆罗门家,但他智慧拔群,当时有一用黄金铸造身长二丈的大自在天像,神灵异常,但不许人见,人有见者亦不敢正视,提婆却非要一见不可,见到金像对他摇动两眼而怒目视之,提婆即沿梯而上,凿出左眼,后来他自己也挖一左眼,施自在天,因他只剩下一只右眼,所以时人又称他为迦那提婆。由於此一因缘,他便舍外道入佛教,从龙树菩萨出家受法,周游扬化。
如同龙树一样,提婆也感化了一位本来信奉外道的国王,又以辩论的方式,摧破了外道,三月之间,度百馀万人。有一外道的弟子,因其师遭提婆论破,怀忿在心,誓言:“汝以囗胜伏我,我当以刀胜伏汝;汝以空刀困我,我以实刀困汝。”於是,有一天,提婆菩萨正在闲林经行,这个外道弟子便捉刀而至,并说:“汝以囗破我师,何如我以刀破汝腹!”
伟大的提婆菩萨,虽已腹破而五脏落地,但仍哀悯此一凶手的愚痴,告诉他 说:“吾有三衣钵盂,在吾住处,汝可取之,急上山去,勿就平道。我诸弟子未得法忍者,必当捉汝,或当相得送汝於官。”
当弟子们赶到现场,有些未得法忍的人,便大哭大叫,狂突奔走,要追截凶手。提婆菩萨反而藉此机缘向弟子们开示:“诸法之实,实无受者,亦无害者,谁亲谁怨,谁贼谁害?汝为痴毒所欺,妄生着见而大号,种不善业。彼人所害,害诸业报,非害我也。汝等思之,慎无以狂追狂,以哀悲哀也。”告诫完毕,他便放身蝉蜕而去。
所谓菩萨的心行,必当如此,才算真菩萨;学佛观空,必当如此,才算真受用;殉道者的精神,必当如此,才算真佛子。伟大的提婆菩萨,真是菩萨道的实践者了。
提婆的著述
提婆的传记,另有布顿的《佛教史》,说他是执师子(锡兰)人,受学於龙树,曾在那烂陀教化摩咥里制吒,作有许多的论书。在多罗那他的《印度佛教史》中,则说提婆在晚年时,自那烂陀去到南印度,於香至国(今之Conjeram)附近的兰伽那达,付法给罗睺罗拔陀罗,遂示寂。
因此,有关提婆菩萨的确实传记,至今尚不完全明了。他的着述,在《日本大正新修藏》中,收有六部;《西藏大藏经》中,收有九部,被认为主要而确系出於提婆之手的,则有如下的三部:
(一)《四百论》。西藏全译,梵文现存有断片。玄奘汉译的《大乘广百论本》,相当於《四百论》后半的二百偈。
(二)《百论》(二卷)。罗什译。
(三)《百字论》(一卷)。菩提流支译。西藏亦有译本。
这些论书,是采用龙树《中论颂》的论法,以破斥外道及小乘的教义为立场。后来的人,则继承此一方针,而形成中观派。
罗睺罗跋陀罗
龙树之师,叫作罗睺罗跋陀罗,在《大智度论》卷一八,引用的〈叹般若偈〉,证明系此人所作。提婆的弟子,也名罗睺跋陀罗,究系同名异时的两人,抑系一人而被误传为两个,尚未完全明了。不过,罗睺跋陀罗尚作有《法华经赞》,以及《中论》初品之释。能为《中论》作释,似为龙树以后的人了,老师为弟子的著述作释的,毕竟是不寻常的。近人推定他是西元二至三百年间的人。
罗睺跋陀罗以后,有婆薮、青目。青目(照字义,应译为黄目)作有《中论释》,罗什所译的《中论》,实即是青目菩萨的释论;他大概是罗什来华以前的人了,至少也是西元三、四百年间的人。婆薮着有提婆的《百论本颂释》。次有坚意,年代不详,他作的《入大乘论》二卷,为我国北凉道泰等译出,那么,他大约是青目同时代的人罢?
中观派
龙树的性空学,自提婆以后,曾一度衰微,到世亲时(西元三二○-四○○年),有龙友()的弟子僧护(),起而弘扬龙树之学,然以其未见龙树的大论,仅以《中论》及《百论颂》为弘通,故未见浃意。然到中印从僧护受学的,有佛护、清辨、解脱军三人。三人中,以佛护、清辨二人较著。龙树时代以来,并未成立何种学派,到清辨时,由於世亲的弟子安慧作《中论释》,以所谓佛的隐密意解释唯识学(以为龙树的一切皆空论,乃佛的密意说,所以只说到三无性,唯识学则同时立三自性),清辨以其有违龙树的本义,所以起而反击,自此而启空有之争端。同时,清辨与佛护的见解,也不相投。他们同样站在论破异执的性空学的立场,佛护的论议法是从对方立论之中,找出其矛盾性,由各方面指责对方自相矛盾而证明其不能成立,破邪即所以显正,并不进而说出自己的主张是什么,所以此派称为“必过性空派”或“具缘派”()。清辨的议论法,乃是建立了自己独特的论式,进而论破对方的立论,所以称为“自意立宗派”或“依自起派”()。
我们所说的中观学派,即由佛护、清辨而成立。同时,中观派成立之后,即与密教发生了关系,例如弘化於南印的佛护、清辨,转入密乘,中印的月称、智藏、寂护、静命、莲华戒,无不学密。密教抬头,空有二系的大乘学者,终被融化於时代思潮之中。所以中观派的最初成立,甚至可说是龙树性空学的开始变化。
现列其三大流的系统如下:
佛护及清辨
佛护(西元四七○-五四○年)是南印度咀婆罗国人,在南印羯陵伽之古都呾特弗利的伽蓝,弘其所学。他为《中论》作的注疏,西藏现有其译本。据说是依无畏的《中论释》而作,传至月称(西元六○○-六五○年)而大弘其说。月称作有《中论》之注《明句论》,此书为各家《中论》注释之中唯一现存的梵文本,所以极为珍贵;另作有释提婆《四百论》的注,及西藏译出的《入中论》。《入中论颂》,已有近人演培法师的讲记刊行,读者可以参阅。继此系统而出的,有寂天(西元六五○-七五○年),作有《入菩提行论》、《集学论》、《集经论》,前二论现有梵、汉、藏三本,第三论在汉译为《大乘宝要义论》。
清辨(西元四九○-五七○年),这是一位伟大的论师,常随弟子有比丘千人,於性空学的复兴,厥功甚伟。他是南印摩罗耶囉王族出身。学成后回南印,领导五十馀所伽蓝。他虽作论批驳佛护之说,主要的论战对象,乃是无着系的唯识学家。据《大唐西域记》卷一○载,其曾赴摩揭陀,要找唯识系的大论师护法,当面辩论而未果。清辨事事依乎因明而与重视因明论法的唯识学者论难,因明学即因此而成了空有两宗共许并攻的显学,论风之盛,极於一时。可惜的是,自清辨以下,论战的对象是教内的问题,而不是对付外道的邪说了。
清辨作有《般若灯论》《大乘掌珍论》、《中观心论颂》、《异部宗精释》;第一种有汉、藏两种译本,第二种仅有汉译,三、四两种仅有藏译。清辨的弟子观音禁,作有《般若灯论》之释。月称依佛护之流而反驳清辨。智光()与月称同时,又据清辨之说而反对月称。唯识家与中观派论战,中观的两派又互相论战,情势有似小乘部派佛教之末期,论书越多,异执越盛。
月称及诸论师
月称在印度佛教史上,有颇高的地位,当他主持那烂陀寺之际,安慧系的唯识学者月宫(),特来寺中辩论,一主性空,一主唯识,往复辩难,历七年而月称获胜,因而为性空系的学者所激赏无已。月称下传大明杜鹃、小明杜鹃,至阿底峡()而入西藏,作《菩提道灯论》,影响西藏的佛教也极深。
又据印顺法师说:“月称以先,虽有佛护、清辨诸家,性空犹和合无诤,彼此亦不自觉其有异。月称独契佛护,直标‘此宗不共’之谈,乃有‘应成’、‘自续’之诤”。(印顺法师《印度之佛教》第十六章第三节二九五页)这是说中观门内之诤是起於月称,而把清辨驳斥佛护之见不算是性空系中的内诤。
在金山正好的《东亚佛教史》第十六章,则说月称出而站在具缘派的立场,驳斥清辨的依自起派。依自起派又分裂为二:
(一)经量中观依自起派:清辨、智藏()属之,智藏作有《二谛分别颂》、《解深密经弥勒品略疏》。
(二)瑜伽师中观依自起派:寂护()、莲华戒()、解 脱军()、师子贤()、觉吉祥智()等属之。他们在清辨的依自起派之中加入了瑜伽行的学说,他们的论作中,富有佛教及外道在哲学方面的种种思想,方法很活泼。
寂护为西元七○○至七六○年间人,学於那烂陀寺,后与莲华生同去西藏,着有《真理集要》。
莲华戒,约为西元七三○至八○○年间人,着有《金刚般若经广注》、《菩提心观释》、《广释菩提心论》等。
师子贤,约为西元第八世纪人,作有弥勒造的《现观庄严论》释、《现观庄严明般若波罗蜜多释》等。可是《现观庄严论》为弥勒之论,旧来未闻此说,然於波罗王朝之时,性空者融於真常唯心而大盛,《现观庄严论》乃被视为弥勒五大部之一。西藏盛行真常唯心的密教,《现观庄严论》亦风行於西藏。在此须有说明:为弥勒此论作释的,最早是学於僧护之门的解脱军,解脱军次第传於小解脱军--胜军--调伏军--静命--师子贤及莲华戒而大昌。
----------------------------------------------------------------------------------------------------------------
相关链接
----------------------------------------------------------------------------------------------------------------
圣严法师佛学内容推荐
-----------------------------------------------------------------------------------------------------------------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