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净土宗>>正文内容

智谕法师:佛说幻士仁贤经讲记

       

发布时间:2012年12月19日
来源:   作者:智谕法师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佛说幻士仁贤经讲记

目录
仁贤菩萨
讲经题
讲经文


--------------------------------------------------------------------------------


仁贤菩萨
这部仁贤经,全文不太长。同时事理并陈,令读者诵来,无艰深之感。这亦是我选讲这部经的主要原因。


华语仁贤,或译作贤护。梵文作跋陀婆罗,跋陀,跋陀和,或跋陂等。这部仁贤经,是记载跋陀婆罗菩萨,初归佛陀的故事。


楞严经称跋陀婆罗。二十五圆通中说:「跋陀婆罗,并其同伴十六开士,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等先于威音王佛,闻法出家。于浴僧时,随例入室。忽悟水因,既不洗尘,亦不洗体,中间安然,得无所有。宿习无忘,乃至今时,从佛出家,令得无学。彼佛名我跋陀婆罗,妙触宣明,成佛子住。佛问圆通,如我所证,触因为上。」


思益经称跋陀婆罗等十六贤士,并出十六贤士名。十六贤士者,为跋陀婆罗菩萨,宝积菩萨,星德菩萨,帝天菩萨,水天菩萨,善力菩萨,大意菩萨,殊胜意菩萨,增益菩萨,善发意菩萨,不虚见菩萨,不休息菩萨,不少意菩萨,导师菩萨,日藏菩萨,持地菩萨等。此即楞严经所说十六开士名也。


般舟三昧经中,称跋陀和菩萨。即跋陀婆罗之异译。


大集经贤护分,译为贤护菩萨。其实贤护分,或贤护经,系般舟三昧经的后译本。


由此可知,佛说这部幻士仁贤经,是在楞严经,思益经,般舟三昧经之先。佛说仁贤经时,跋陀婆罗尚未皈依佛陀。其余诸经,则是在跋陀婆罗出家以后所说。


据楞严经,跋陀婆罗菩萨,自言于威音王佛所久植善根。所以今生遇释迦牟尼佛,能有不平凡的成就。


--------------------------------------------------------------------------------

佛说幻士仁贤经讲记

西晋月氏国三藏竺法护译释 

智 谕 讲述

讲经题

【佛说幻士仁贤经】

佛有通说别说之分。约通说言,诸如自觉、觉他、觉满名佛;过尽德圆,福被九道名佛;十号具足名佛。佛是三界导师,四生慈父。

约别说言,此处之佛,即本师释迦牟尼佛。这本幻士仁贤经,是本师释迦牟尼佛所说。

说有「悦」意,悦可众心也。怎样悦可众心呢?佛所说法,上契于理,下契众生根机,故能悦可众心。

天竺多诸幻术,仁贤住王舍城,于摩竭陀国诸幻士中,称第一。这部经便是叙述仁贤归依佛的经过。

若依七种立题言,这部经是以人立题。

梵文修多罗,译为契经。谓经者,上契佛理,下契生机。一般说来,佛与弟子菩萨乃至化人所说之经典,都称修多罗。是指经律论三藏中,经藏而言。另一种解释,十二部经中之长行文,亦名修多罗。当然此处的经,是指三藏中的经藏而言。

【西晋月氏国三藏竺法护译】

司马懿的后代司马炎,统一三国所建立的朝代名西晋。竺法护系晋武帝时人。竺昙摩罗剎是其本名,译曰竺法护。

竺法护是月氏国人,月氏亦作月支。世居炖煌郡,八岁出家,从竺高座剃度。竺法护聪明出众,才智颇高,日可诵经万言。颇为当时所重。曾译过正法华,魔逆经等。译笔简捷,与众不同。

三藏,经律论称三藏。通达经律论者,名三藏法师。今略称为三藏。这部经是三藏竺法护所译。

我们讲这部经之前,必须注意竺法护翻译经的文笔,与众不同。我们必须要加以融会贯通。

 


--------------------------------------------------------------------------------


讲经文

【闻如是。一时佛在王舍城灵鸟山。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菩萨五千具。】

此是证信序,证明此经为佛所说。此是结集经人之语,非经中本文。

以六种因缘,成就证信序。所以亦称为六因缘,或六成就。六成就者,即一、信成就,二、闻成就,三、时成就,四、主成就,五、处成就,六、众成就。

有的经中写作「如是我闻」,有的经中写作「闻如是」,这部经写作闻如是。

如是乃信成就,我闻乃闻成就,一时是时成就,佛是主成就,在王舍城灵鸟山是处成就,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菩萨五千具,是众成就。

佛取灭前,阿难以四事问佛。其中有一项便是佛灭后,弟子结集经时,经首应置何语?佛回答说,经首应置「如是我闻,一时佛在某处,与某些人说这部经。」

如是取信于众,谓这部经是佛如是所说。证明不是我阿难杜撰也。

我闻,谓我亲从佛听闻。

一时,是佛说这部经的时间。

佛,是说法之主。

在王舍城灵鸟山,王舍城在中印度,是摩伽陀国的都城。佛世时,频婆娑罗王所居。

灵鸟山余经译为灵鹫山。山在王舍城附近,山中多鹫鸟,同时多有仙人所居,故名灵鸟山。

比丘译有三义,一、乞士,二、破恶,三、怖魔。乞士者,上乞法以养慧命,下乞食以养色身。比丘乞食略有三义,一、令众生舍悭贪行布施,为众生作福田。 二、比丘自身损减我慢。三、诸比丘清净自活。

破恶者,比丘出家受具,身不犯杀盗淫,口不犯恶口妄语绮语两舌,破此七支恶。

怖魔者,比丘登坛受具,魔宫殿震动,魔生恐怖。以佛弟子增盛,魔眷属减少故。

大比丘之大字,有大、多、胜之义。大,谓此等比丘,位尊德高,于小乘有学人中最极。我们知道,这一千二百五十人,皆是阿罗汉。

多,谓此等比丘,识见多,博通内外经典。

胜,谓此等比丘,知见殊胜。胜过九十六种外道一切知见。 

这等大比丘,有一千二百五十人。一千二百五十人者,耶舍长者子,率朋党五十人,依佛出家。优楼频罗迦叶,率徒众五百人。那提迦叶,率徒众二百五十人。 伽耶迦叶,率徒众二百五十人。舍利弗率徒众一百人,目犍连率徒众一百人,均依佛出家。此一千二百五十人出家后,均证阿罗汉。因感佛恩,是以常随佛左右。

菩提萨陲,简称菩萨。菩提者觉也,萨陲译有情。故菩萨者,觉有情也。谓菩萨是已觉的有情,复能觉悟未觉的有情。所以我们称,自觉觉他、自度度人的为菩萨。

觉又称为大道心,有情又称为众生。所以菩萨者,是大道心众生。

自觉者,上求佛智。觉他者,下化有情。所以我们又称于佛道中,上求下化的为菩萨。

上求者智也,下化者悲也。菩萨之德,普度众生而不失佛智,虽证佛智而不舍众生。所以我们又称,悲智双运的为菩萨。

如是等菩萨,有五千人参与法会。

【皆神通菩萨。一切大圣悉得总持辩才无碍。其名曰师子菩萨。师子意菩

萨。诚乐菩萨。道御菩萨。大御菩萨。光首菩萨。光净菩萨。寂意菩萨

。人明菩萨。开化人菩萨。常应菩萨。慈氏菩萨。文殊师利六十贤者。

一切五千菩萨。皆此上首者也。】

先表其德,后出其名。如是等菩萨,皆具有不可测无碍之神通力用。赞此等菩萨,地位极高,一切大圣。悉得总持,总持梵语为陀罗尼。持善不失,持恶不生谓之总持。有四种总持,一、法,二、义,三、咒,四、忍。

辩才无碍者,于心曰无碍智,于口称无碍辩。菩萨说法,具四种无碍辩,一、法无碍辩,二、义无碍辩,三、辞无碍辩,四、乐说无碍辩。这些菩萨,皆具如是之德。

文中略出诸上首菩萨名以为代表,如是等菩萨共有五千。

【焚王帝释。四王诸天。龙王神无央数。于时国王大臣长者居士群臣僚属

。供奉世尊衣被饮食医药床卧之具。世尊名称普闻远至。是为如来至真

等正觉明行成为善逝世间解无上士道法御天人师佛世尊。】

次明护法龙天。焚(梵)王,略说即初禅天之大梵王,广说色界天均称梵天。如经云十八梵天。

帝释是代表欲界天。欲界有六天,即四天王天、忉利天、夜摩天、兜率天、化乐天、他化自在天。帝释是忉利天天主。忉利译为三十三,其天居须弥山顶。东南西北方各八天,中央一天,为帝释所居。

四王天是欲界第一重天,居须弥山腹,为帝释之外臣。东方持国天王,南方增长天王,西方广目天王,北方多闻天王。

龙王神无央数,无央数者,无尽数也。

另有世间国王大臣,长者居士,群臣僚属。大家供养世尊。所谓衣被饮食医药 床卧之具者,四事供养也。

世尊名称普闻远至以下,广赞佛德。如来至真等正觉,余经译作,如来应供等正觉。明行成为善逝,余经译作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道法御天人师佛世尊,余经译作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

前五号自如来至善逝,表自觉德。后四号自世间解至天人师,表觉他德。前五号表觉道圆满,后四号表化道圆满。自觉觉他觉行圆满,称之为佛。十号具足,名曰世尊。

【诸神通慧普见所无余。如来十力四无所畏十八法不共。不舍大慈不废

大哀。慧眼佛眼具足变化无极。神足变化。说本变化。教授变化得无极

。发意之顷。能使三千大千世界州城河海。须弥众山龙神天宫。铁围山

川。沟坑树木。国邑墟聚。在一毛孔。从劫复过一劫。】

佛以神通智慧,普见一切,所睹无余。佛于一知无量,于无量知一,故普见一 切,所睹无余。

如来十力、四无所畏、十八法不共。

如来十力,即如来十种智力。一、知是处非处智力。如来如实知因缘果报,知善得善报,恶得恶报。善得善报,名是处。恶得恶报名非处。二、知过、现、未业报智力。如来于一切众生,知三世业报及生处。三、知诸禅解脱三昧智力。如来于诸禅定自在无碍,深浅次第,如实遍知。四、知诸根胜劣智力。如来于诸众生,根性胜劣得果大小,如实遍知。五、知种种解智力。如来于诸众生,种种乐欲,善恶不同,如实遍知。六、知种种界智力。如来于世间众生,种种界分不同,如实遍知。七、知一切至处道智力。如来于世间有漏行所至处,于涅槃无漏行所至处,如实遍知。八、知天眼无碍智力。如来证得天眼清净。九、知宿命无漏智力。如来于种种宿命,如实遍知。十、知永断习气智力。如来破尽无明,如实遍知。

如来证得十种智力,智慧明了决定,于大众中说法,乃有四种无畏。一、一切智无所畏。如佛言我是一切正智人。二、漏尽无所畏。如佛言我一切漏尽。三、说障道无所畏,如佛说障道法,一切天魔梵所不能说。四、说尽苦道无所畏。如佛言,我所说圣道,能出世间,能尽诸苦。

十八法不共,余经作十八不共法。谓十力内充,四为所畏外显,功德智慧不共三乘。一、身无失,二、口无失,三、念无失,四、无异想,五、无不定心,六、无不知已舍,七、欲无减,八、精进无减,九、念无减,十、慧无减,十一、解脱无减,十二、解脱知见无减,十三、一切身业随智慧行,十四、一切口业随智慧行,十五、一切意业随智慧行,十六、智慧知过去世无碍,十七、智慧知未来世无碍,十八、智慧知现在世无碍。

不舍大慈,不废大哀。大哀者,大悲也。佛为度众生,故不舍大慈大悲。

慧眼佛眼具足,佛圆具五眼,即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佛眼。此处略说慧眼佛眼,实则佛五眼具足也。

变化无极是总赞佛神通变化,以下分别赞叹,神足变化,说本变化,教授变化,皆变化无极。

佛之神通变化,能于发意之顷,能使三千大千世界,入于一毛孔中。从一劫复过一劫,如是长之时间。

【是时王舍大城中。有一幻士名曰陀。明经解术晓了幻伎。所作巧黠多

所喜悦。所兴如意名闻于远。其摩竭国诸余幻者皆所不及。所至到处最

上第一。除诸见谛清净士女得法忍者。一切人民莫不倾侧。如所言者无

不迷惑。随未曾有法。而以此幻邪行之术。得众利养。】

此时摩竭陀国王舍大城,有一位幻术士,名叫陀(仁贤)。

仁贤的聪明才智很高,通经解术,擅于幻化之术。其所行幻术,非常巧妙,人 们多所欢喜。

仁贤行其幻术,如意施为,名声远闻。摩竭陀国其余幻术士,没有及得上的。

仁贤所到之处,最为第一,最受欢迎。除去那些见谛清净士女得法忍者以外,其余一切人民,莫不佩服得五体投地。

见谛清净士女,即已见道人。声闻人初果见道,菩萨乘初地见道。声闻人见于无漏,菩萨则见无生法。故曰诸见谛清净得法忍者。

如幻士仁贤所言者,一切人民无不迷惑。仁贤以其幻术邪行,受众利养。

【幻士仁贤。闻佛世尊名称普徽如来至真等正觉。闻已自念。我身转化摩

竭人民及诸州城。莫不受教。唯未化沙门瞿昙。亦未曾试及诸弟子。我

宁可试知可惑不。假能惑者。摩竭人民皆共同心来供事我。】

幻士仁贤心起不良,欲仗其幻术愚弄世尊。他闻佛之名号,十号具足普闻一切。如来至真等正觉者,略表十号也。

仁贤便自念言,我已转化摩竭陀国人民。摩竭陀国人民,莫不受我教化。但是尚未化沙门瞿昙。瞿昙是佛之姓。同时亦未试及其弟子。我不如试试看,彼等可愚惑不?假使能愚惑的话,那么我的名声将会更高,摩竭陀人民,将共同一心来供事我。

【于是仁贤。缘本功德承佛威神。出王舍城至灵鸟山。见佛世尊。光踰日

月百千亿倍。明净无垢光炎远照。髻相之耀灼若摩尼。晔如莲华清净。

超梵八部音说法广度。见佛色身具足严妙。意甚踊跃心自念言。我欲试

佛诸通之慧审普见不。】

于是仁贤,缘本功德,及承佛威神,出王舍城,至灵鸟山。当知仁贤能够见佛,是因其过去善根功德成熟,及佛威神力加被故。否则便不能见佛。

仁贤到世尊所,见佛光明照耀,超逾于日月之光。诸佛光明无影,日月之光若与佛光相较,皆暗然无色。纵百千日月与佛光相较,亦复暗然无色。故曰光踰日月,百千亿倍。明净无垢,光炎远照。

髻相之耀,灼若摩尼。佛顶肉髻之相,光明灼灼,犹如摩尼珠一般光明。其光明如清净的莲华一般。

超梵八部音者,谓八种梵音。八种梵音者,一、不男音,二、不女音,三、不强音,四、不软音,五、不清音,六、不浊音,七、不雄音,八、不雌音。佛以超梵八部音,为众说法,广度一切。

仁贤见佛色身具足严妙,具足三十二相八十种好也。亦感甚为踊跃。心中想到,我试试佛,有无神通智慧,能不能确实知见一切。

【便行趣佛。稽首作礼。用试佛故。缘此请佛。设知我意当不受请。若不

知者必受无疑。】

于是到达佛所,假装具仪,稽首作礼。由于试佛之故,请佛供养。心想,假使佛有神通智慧,定不受请。如果不知,必受请无疑。

【佛知其意。愍伤仁贤及王舍城一切人民。欲度之故默然受请并比丘众。】

佛知其假,但是为了愍念仁贤及王舍城一切人民,并且欲度脱他们。于是默然受请,并比丘僧众同时受请。

【时仁贤念。沙门瞿昙。无诸通慧亦不普见。以不见故今当晓试。】

仁贤见佛受请,心中想,沙门瞿昙,无有神通智慧,亦不普见。以其不知不见故,当戏弄之。

【是时仁贤。稽首作礼绕佛三匝而退。】

当时仁贤假作恭敬,顶礼后绕佛三匝而退。

【贤者大目揵连白佛言。幻士仁贤内怀诳诈。请佛及僧云何受之。】

大目犍连白佛言,幻士仁贤居心不良,内怀诳骗奸诈请佛及僧,佛为何受他之请?

【佛告目连。汝且安默。如来深究一切群民长夜迷惑。因化立之以平等行

。天上世间无能施秽欺惑佛者。如来以断淫怒痴乱。无余瑕垢灭诸缚着

。离八十垢得不起法忍。以故三界无能惑者。一小幻士何所能谐。】

佛告目犍连,汝且安默不要讲话!如来深知一切群民,被无明所蔽,不见光明,如人处于迷惑的长夜。所以佛以平等心行,而度化建立之。是故于仁贤,亦以平等心度化之。

目犍连你要知道,天上世间,没有能施秽欺惑于佛的。因为如来已断淫怒痴及散乱,如来灭尽一切烦恼缚着,已断瑕秽无余。已离八十垢,得不起法忍。垢是烦 恼异名,不起法忍即无生法忍。所以无有环境能动转于佛,三界内众生,无有能诳惑佛者。何况一个小小幻士,而能得计愚惑佛吗?

【如来解畅一切法幻。自致最正觉。使诸人界及其本原。皆使巧妙幻过。

仁贤终不能与佛幻术等。百倍千倍无数亿倍。不可假托以为比喻。】

如来了解通达一切诸法,皆同幻化。以通达一切法如幻故,自致最正觉。最正觉乃无上佛智也,佛证无上智,非因他得,乃自觉圣智,故曰自致最正觉。

能使诸人界之事相,及其本原之法性,皆巧妙幻过。溪水无非广长舌,山色皆是清净身。一切人物事相及其法性,无非佛智之所显现。

仁贤区区幻术,岂能与佛相等?百千亿倍所不能及,算数譬喻所不能及也。

【佛告目连。于意云何。幻士仁贤。宁能庄严化三千大千世界令净好不。

对曰唯然。此幻不能。】

佛问目犍连,幻士仁贤,能否庄严此娑婆三千大千世界,令其严净美好呢?目犍连回答说,是的,此幻士办不到。

【佛言,如来发意之顷。能使三千大千世界严净入一毛孔。】

佛言,如来动念之间,能令此三千大千世界庄严清净,入于一毛孔中。

【佛之幻术终不惑。正使十方佛国。有风名随岚及断截风。飘坏三千大千

世界。还复如故。有风名追逐风住止风。旋转世间。有风名曰波栗屠那

。行三十二天。有风名曰摧破崩坏须弥。有风名曰那。起大火上至

三十二天。有风名曰常来。起劫烧天地。有风名曰炽火。使三千大千世

界一时俱然。有风名曰浇洒。起大雨。有风名曰枯竭。除尽水灾之变。】

佛如实知如实见,法性空寂,法相如幻。故佛之幻术如实,终不愚惑世人。且能令世人转迷成觉。

佛说出许多风名,随岚风断截风,能飘坏三千大千世界。佛能令十方世界,还复如故。

又有风名追逐风住止风,能旋转世间。

又有风名波栗屠那,行于三十二天。余经译为三十三天。

又有风名摧破,能崩坏须弥山。又有风名构那,能起大火,烧至欲界三十二天。又有风名常来,能起劫火烧天地。又有风名炽火。能令三千大千世界,俱时燃烧。又有风名浇洒,能降大雨。又有风名枯竭,能除尽一切水,成为灾变。

【佛告目连。今我粗说是诸风名。从劫过劫无有竟时。云何目连。宁有人

能止虚空。坐诸风之中作四器行。使此诸风入一芥子。其于芥子无所罣

碍亦无毁害。令诸天人安隐娱乐而不惊怖。】

佛告目犍连,我不过略说诸风名。这些风从劫过劫,无有停息时。目犍连!能否有人,能止住于虚空中,坐于诸风之中,作四器行?四器行,即行住坐卧四威仪也。

使这些风,入一芥子中。这些风对于芥子无有罣碍,亦无毁害。令诸天道及人道,安隐快乐而不惊怖。能否有人,有如此幻术呢?

【如来幻法而复过是无有极也。非弟子缘一觉地之所能及。】

当知如来之幻术,复超过于此,无有极也。非汝等声闻弟子缘于偏空一觉地,所能及也。

【于时目连在众会前。稽首作礼白佛言。唯然世尊。我等为得善利。所以

者何。世尊威神巍巍如是大尊无极。其人民闻佛如来此变化者。欢喜踊

跃逮得善利。便发无上正真道意。一时欣然功德无量。】

目犍连闻佛所说,心大欢喜。于是顶礼佛足言,是的世尊!我等为得善利。现前得利,后世不得利,不为善利。现前不得利,后世亦不得利,更非善利。现前得利,后世得利,或者现前虽不得利,但后世得利,方为善利。

所以者何?因为我得依世尊出家,世尊如此威神巍巍,世出世间大尊无极!实值得庆幸。

当时在会的人民,闻佛说如此变化者,都欢喜踊跃,逮得善利。便发无上正真道意。无上正真道意者,发无上菩提心也。一时欣然功德无量。

【于是幻士仁贤。入王舍城还归到家。即其日夜。于城内秽恶流聚最不净

处。化于其中作大讲堂。悬缯华盖而起幢幡。现地平正树木茂盛。瓶罃

珍器香炉镫锭。散众华香。】

幻士仁贤回到家中,便日夜行其幻术。于王舍城内最脏的地方,秽恶流聚不净之处,化作大讲堂。并悬绘华伞盖,以及树幢悬幡。

于不净之处,化现其地平正,树木茂盛。并设置瓶罃珍贵之器。瓶者用以盛水,罃者长颈瓶。

香炉镫锭,镫锭者灯也。散众华香。

【于讲堂傍殖八千宝树。枝叶华实众色馥。一一树下为诸比丘敷师子座

。于讲堂中央。特为如来设师子座。众宝为足挍饰无量。高四丈九尺。

于座四面化四宝树。作百味之馔若干种食。其为供者合五百人。端正皎

洁宝璎珞身。】

于讲堂旁,植八千宝树。各各宝树,枝叶花及果实,众色鲜艳,香气●馥。

一一树下,为诸比丘设师子座。凡说法之处,皆称师子座。各各师子座,均以众宝为足,庄严校饰无量。各师子座,皆高四丈九尺。

并于师子座四面,幻化作四宝树。四宝者,金银琉璃玻璃。

并化作若干种,百味香美之馔食。又化行堂侍供者,五百人。人人相貌端正,身体皎洁,并以宝璎珞庄严其身。

【幻士仁贤化作是已。时四天王。往诣幻士所化作讲堂。谓仁贤言。甚善

仁者。乃请如来。于此讲堂而供养佛。宁可听我次助所乏。欲造宫室以

奉如来。于是仁贤。益用踊跃得未曾有。报听天王宜知是时。】

幻士仁贤既化讲堂已,四天王即到仁贤所言:

「极好仁者,汝于此讲堂请佛供养。能不能听许我稍献供养,以助尚缺少的?我亦欲造宫室,奉献如来。」

仁贤见四天王前来相助,非常欢喜,得未曾有。于是听许四天王,实时造诸宫室。

【四天王即化作立宫室极妙姝好。仁贤所建厌蔽不现。】

四天王所化之宫室,极妙姝好。姝好者,美好也。令仁贤所建立之讲堂,厌蔽不现。厌蔽不现者,毫无颜色也。

【时天帝释。与三万二千夫人。俱到幻士讲堂。谓仁贤言。善哉快乎。真

得善利。乃请如来于化饰讲堂以供养佛。宁可听吾给助所乏。欲造宫殿

以奉如来。于是仁贤。倍复踊跃得未曾有。私自疑怪。报听帝释宜知是

时。】

于是天帝释,亦与三万二千夫人(恐是三万二千天人)俱到仁贤所言:

「善哉快乎!汝真得大善利,能于此化讲堂,请佛供养。我亦欲化宫殿供养佛,能否听许我,帮个小忙?」

于是仁贤更加欢喜,允许天帝释帮忙。不过仁贤暗自奇怪,奇怪为何许多天人 前来相助。

【天帝即化作大殿馆。逾于忉利最胜之宫。化殖宝树。超乎已质拘者之树

姝好。厌蔽仁贤四王所立。讲堂宫室所校诸树。】

天帝释即化作大宫殿,此宫殿超过忉利天最好之宫殿。并幻化种植宝树,超过已质拘者之树,比已质拘者之树还要姝好。

忉利天有树,亦曰波利质多罗,亦曰波利耶恒罗拘陀罗,译为香遍树。此树枝叶花实,一切皆香。此树将欲开敷,忉利天人皆大欢喜。

相较之下,令仁贤所化讲堂,及四天王所化宫室,及其所化宝树,皆失颜色。

【仁贤则自念言。世尊非凡。乃有如是神妙尊天及诸天子。兴大供养奉事

如来。今我宁可没灭我之所建。大为迷谬。岂忍以此举向上尊乎。于是

仁贤。欲没所幻而不能灭。遍作诸术亦不可灭。幻食供助讲堂严饰师子

之座。永为真实而不可变。】

仁贤见四王忉利皆来拥护世尊,并且所化宫殿,令自己所化者厌蔽不现。于是暗自念言,世尊实是非凡,竟有这些神妙尊天及诸天子,前来供养。

仁贤暗想,我还是没灭我所化的讲堂罢。像我这种作法,实大错误。我岂忍将这种荒谬的举动,向于世尊呢?于是仁贤想灭其所幻,但是其幻术已经失效。其遍作诸术,皆不能灭其所幻。其所化的食物供助等品,及讲堂装饰品师子座等,竟永为真实。

【仁贤惊怪心自念言。往昔所言。幻现则现欲没即没。今为如来变作化供

而不能改。于是天帝知仁贤所念。便告言。如卿为佛化作严净供具。不

能变复使如本。故其见如来发欢喜心。常得安隐至泥洹道。】

仁贤暗自惊怪,心想,往昔所作,欲令幻现则幻现,欲令没灭即没灭。为何今天为如来幻化的一切,竟不能更改呢?

天帝释知仁贤的心意,便说:

「如你仁贤为佛所化的严净供具,不能改变,恢复其本来面面目,永为真实。所以若有见佛闻法,发欢喜心的,常得安隐,至真实的泥洹道。」泥洹道即涅槃道,涅槃道是真实的,不生不灭的。

【尔时仁贤踊悦怡怿。晨旦白佛。饭时已到愿可自屈。于是世尊。着衣持

。与诸菩萨及比丘僧眷属围绕。往诣仁贤庄校讲堂。】

仁贤闻天帝释所言,欢喜踊跃。佛食时是自晨朝至日中,所以仁贤于晨旦便白佛。若饭时至时,愿世尊屈驾光临。

于是世尊着衣持钵,与诸菩萨比丘僧眷属等,赴仁贤所化讲堂应供。

【佛时变化。使仁贤知坐所为立师子之座。四天王亦见如来坐所造宫师子

之座。帝释自念。如来坐我所化庄严之座。时王舍城诸不信法众邪异道

。弃自贡高及瞋怒心。一切共诣庄严讲堂。今日共观瞿昙所现感应。其

边道法清净士女。悉共喜踊往诣讲堂。今日我等当见如来至真等正觉。

听师子吼其变化。】

佛时现神通变化,令仁贤见佛坐其所立之师子座上。四天王及天帝释,亦各见佛坐其所立师子座上。

时王舍城,不信佛法的,邪道异道大众,都放弃自己的贡高我慢瞋恚之心。都到庄严的讲堂,共观佛所现之感应。

其附近道法清净,敬信佛法的士女,皆欢喜踊跃前往讲堂。大家都说,我等今日当见如来至真等正觉。并且听佛说法,观其神变。

【于是仁贤,蠲除自大稽首佛足。白世尊言。唯愿如来。原我罪过本愚所

作。欲乱如来化作此食。助供侍使。师子诸座亦皆化作。心中念悔饮得

灭没所可化现。佛为圣尊矜恕为意。诸所施造令不复变。】

于是幻士仁贤,蠲除放弃自大。顶礼佛足说:

「求世尊原谅我的罪过!这都是由于我愚痴所作,意欲扰乱如来。

这些食品,是幻化的。这些助供品及侍者使者,以及师子座等,亦皆是幻化的。我本心生后悔,意欲灭没这些幻化。但是以佛神力故,均不可能。

佛为圣尊,当不会与我计较。愿佛原谅我,怜愍宽恕我,令这些幻化,不复变现。」

【于是佛告仁贤。一切人民及其所有皆如幻化。诸坐比丘亦如幻化。如我

之身亦是慧幻。此三千大千世界则复为化。因缘罪福一切诸法亦如幻化

。皆由因缘各在合会。】

佛告幻士仁贤,一切人民,及其所有,皆如幻化……

何故一切皆如幻化呢?因为一切所有,皆因缘幻现。幻现非实,故皆是幻化的。诸比丘皆因缘所生,故如幻化。佛身亦是智慧幻化。

何故佛身亦是慧幻呢?法华经云,佛种从缘起。既然佛种从缘起,故佛身亦是慧幻。

何以说佛身是「慧幻」呢?因为缘起如幻,唯由空寂性起。犹如无边波涛,唯一水所起。此空寂性,唯佛亲证,故曰了达于空性,即名为菩提。诸法空寂之性,即佛智慧法身,即佛大智慧海。一切缘起万法,无非佛大智慧海之所印。故说佛身亦是慧幻。

三千大千世界,亦是因缘所现,故三千大千世界,亦复为化。

一切罪福,一切诸法,皆是因缘所现,所以都如幻化。因为都是因缘和合所有,而无实体的。

【便持所化饭食之具分布施设。于是幻士仁贤。梵王帝释四天王。诸助供

者,擎化食供养世尊及比丘众。】

便持所化饭食之具,分布施设。仁贤、梵王、帝释、四天王、及诸侍者,持化食供养佛及僧众。

【于是贤者大迦叶说偈言

如今所设座 及其处上者 定意为平等 善哉施无上】

大迦叶说偈言。

现在所设的师子座,及座上的佛及僧众,都是如幻的。定意是言法性,其法性都是空寂的,故曰定意为平等。善哉仁贤,汝今日供养无上尊。

【舍利弗颂曰

如今供具心 及其受者意 如是常等觉 是疾毕信施】

舍利佛说偈言。本来今日所设的供具,及接受供养的大众,都是如幻如化的。但是施供者的心,及受供者的心,其觉性都是平等的。以平等心受供养,方能消信施也。

【须菩提颂曰

是施无所施 受者无所受 其有应是行 是为毕信施】

须菩提说偈言。

此布施实无所布施,受供者亦无所受。因为施与受者及施物,其性皆空。其有应此空行者,为能消信施也。所谓空行者,心无所住也。

【阿难颂曰

是施为尊乘 食者无有心 其身意无着 是为世众佑】

阿难说偈言。

此供施是为佛僧,但受供者心不生分别。心不生分别,故曰无有心。受供者身与意清净无着,是为世间众生之良佑福田。

【于是光英菩萨曰

譬如彼幻士 仁贤现此化 一切世亦然 愚者不及解】

光英菩萨说偈言。

譬如仁贤现这些幻化,其实世间一切诸法,皆同幻化。只是愚痴的众生,不知道而已。如果知道世间一切,皆是如幻的,其人便觉悟了。

所以我们若能了达一切法,悉皆如幻,便是通达佛法了。

【光造菩萨曰

譬如坐树下 悉以幻化作 所有幻亦空 适等无差异】

光造菩萨说偈言。

譬如佛坐菩提树下,皆是幻化所作。所有一切幻化,其性皆空,其空性平等无有差异。

佛来娑婆世界,示现成佛,是以化身示现。故凡夫见世尊,于草座上成等正觉。有的菩萨见佛坐高广的七宝座。诸大菩萨见佛乘虚空座。所以光造菩萨言,譬如坐树下,悉以幻化作。

【师子菩萨曰

不闻师子吼 小兽树间鸣 师子适震吼 驰走窜十方

仁贤卿有恨 以幻惑人民 如来所现幻 众魔不能当】

师子菩萨说偈言。

如果师子不吼,一般小兽便于树间争鸣。一旦师子震吼时,那些小兽便恐怖地窜走十方了。仁贤汝应悔恨,以往以幻术迷惑人民。今见如来所现的如幻三昧,众魔不能当也。

【师子意菩萨曰

是饭食化作 供助者亦幻 食饭者皆化 善哉祠无上】

师子意菩萨说偈言。

这些饭食及助供者,皆是幻化的。应供者亦是如幻。善哉!仁贤,汝供养无上尊。

【慈氏菩萨曰

油醍醐浇火 其明益炽盛 仁贤幻如是 佛幻为普现】

慈氏菩萨说偈。

仁贤!汝现幻术,好比以油醍醐浇火,愈令火光明盛。仁贤汝之幻术,不过如此而已。佛之幻术能普化于十方。

【软首童子曰

譬如本此处 一切皆化造 仁贤所兴幻 欺诳惑众人

 

一切法如是 本为悉平等 不觉了当来 愚痴行生死】

 

软首童子说偈言。

譬如此处,一切所造,皆是幻化。仁贤所兴的幻化,皆是欺骗愚惑世人的。其不知世间一切法,皆是如幻的。因为一切诸法,皆是随缘现相。相随缘现,故而不 实。其性空寂,悉皆平等。世人不能觉了一切法如幻,所以将来因愚痴故,而行于生死。

【于是世尊。欲劝化幻士仁贤。则于讲堂之东化造殿舍。长者处其中。谓

仁贤曰。今何所作。答曰。我供养沙门瞿昙及比丘僧。长者答幻士勿说

是言。今者世尊。在王阿阇世宫而食。及比丘众。时仁贤承佛威神。见

佛及僧在王宫食。】

世尊欲劝化幻士仁贤,于是于讲堂之东,化造殿舍。并化长者,住在殿舍内。

世间长者,具有十德。一、姓贵,二、位高,三、大富,四、威猛,威猛者,隆重威仪。五、智深,六、年耆,七、行净,八、礼备,九、上叹,十、下归。

长者问仁贤言,汝今天欲为何事?仁贤答曰,我供养沙门瞿昙,及大众僧。

长者言,你不要乱说!现在佛及大众僧,正在国王阿阇世宫中应供。

于是仁贤承佛神力,见佛及僧,在王宫中应供。

【时佛复化作长者来入讲堂。问仁贤曰。今何所作。答曰今供佛及僧。长

者答曰。勿说是言。今佛及僧游于异道分卫。时仁贤承佛威神。见佛之

众于异道分卫。】

佛复化作长者,到讲堂里来,问仁贤所作何事?仁贤回答,供佛及僧。长者言不要乱讲!现在佛及大众僧,正在别的道路上托钵乞食。分卫即托钵乞食。

仁贤承佛威神力,见佛及僧众,在别的道路上托钵乞食。

【复有长者到仁贤所曰。今何所作。答曰供佛及众。长者答曰勿说是言。

今世尊在耆域医王后园。为四部众讲说经道。仁贤承佛威神。见佛在耆

域后园。为四部众讲法。】

复有长者前来问仁贤,答曰供佛及僧。长者言,佛现在在耆域医王后园,为四部众说法。

耆域亦作耆婆,是王舍城的良医。四部众即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

仁贤承佛威神,见佛在耆域医王后园,为四众说法。

【时天帝释。谓仁贤曰。今何所作。答曰我供佛及众。帝释答曰勿说是言

。今者如来。在忉利天昼夜树下为诸天人讲法。仁贤承佛威神。见佛在

忉利天为天人说法。】

天帝释则曰佛在忉利天,昼夜树下,为诸天人说法。仁贤承佛威神,即见佛在忉利天为天人说法。

【幻士仁贤见诸树上。枝叶花实皆有宝座。如来相好具足僧众围绕。在诸

化师子座上。四天王帝释梵王。而化师子座皆见坐如来。并王舍城诸街

里巷馆宇。皆见如来。遍诸佛世尊前。皆见仁贤悔过自韪。时仁贤目之

所。不复见余但见如来。】

仁贤见一切树上、枝上、叶上、花上、果实上,皆有如来。皆具足三十二相,八十种好。皆有僧众围绕,皆坐师子座上。皆有四天王,帝释梵王所化师子座。座上皆有如来。

王舍城诸街,里巷馆宇,皆见有释迦牟尼佛。遍诸世尊前,皆有仁贤悔过自韪。

当时仁贤目之所见,不见别的,但见释迦牟尼佛。

【幻士喜踊即生善心。用欢喜故得佛意三昧。从定意起叉手于佛前。以颂

问佛曰

今我见 如来神足 发意之顷

化若干佛 其数百千 复过是限

若江河沙 诸佛如是 我本自谓

广学幻术 于阎浮利 无与等者

今日观见 佛之神足 计挍譬喻

不可为比 今我目 不复见余

普见诸佛 相好庄严 是故今我

欲问法王 何许是佛 唯愿尊说】

这时幻士仁贤,欢喜踊跃,即生向道之善心。由于心生欢喜故,便得佛意三昧。从定意起,叉手以偈问佛。

今我见佛神足,动念之间,化恒河沙数诸佛。

我本自谓,幻术殊胜,阎浮剎无与等者。「于阎浮利」之「利」,应为「剎」字之误。阎浮提,亦作瞻部洲,即南阎浮提,四部洲之一。

今见佛之神足,始知自己区区幻术不足为比,算数譬喻所不能及。

今我目睹,不见其它的,唯见诸佛,相好庄严。

我今欲问佛,何许是佛,唯愿世尊为我宣说。

【奉事何佛 为第一供 施何所佛

功德最大 何所清净 受施众佑

愿为说是 平等普见 我今首过

一切所犯 身所试佛 世雄导师

其于尊人 不行恭敬 是为自弃

不得所愿 诸天已闻 及与帝释

于是众会 一切普达 我今为发

菩萨之心 用一切故 今悉度脱

今我为请 一切众生 皆使饱满

甘露安隐 令睡瞑者 疾得觉悟

逮得奇特 智慧灯明】

仁贤问曰,敬奉承事何佛?为第一供?供养何所佛,功德最大?

受施众佑者,佛也。佛为众生良佑福田。何所清净受施众佑者,谓何所清净诸佛。愿为说是平等普见,平等普见者,佛也。唯佛平等普见。

我今首过一偈,是仁贤向佛忏悔。尊人即佛也,于佛不敬,是自暴自弃,不得满其菩提之愿也。

诸天已闻一偈,是仁贤自明于诸天众会前,发菩提愿也。

我今发菩萨心,行六度万行。一切众生,皆令度脱。

今我为请,仁贤为一切众生请佛。请佛说法度生,令一切众生,皆得法喜充满,故曰甘露安隐。甘露者,法味也。安隐者,涅槃也。

令睡瞑迷惑的众生,很快地得到觉悟。得到奇特殊胜的智慧,好象灯明一样,能破除黑暗。

【谁能化变 如是所现 闻其所言

安定柔软 其慧无碍 导行最上

彼不生心 道意最尊 愿为我说

微妙道行 为奉何尊 疾逮佛道

云何如是 为具足行 一切弟子

所不能及 无行之行 德为何类

正义云何 而谛听闻 何谓所乐

礼节经行 云何而发 所生无疑

云何精进 闻受无厌 何时逮得

坚固听闻 云如之何 讲说法教

何谓光耀 法皆照人】

谁能化变如是恒河沙数诸佛?唯佛能行此变化也。闻其所言者,谓闻佛安定柔软之言也。

其慧无碍,赞佛也。佛为三界导师,故导行最上。佛心清净,无起心动念,号称无心道人。故曰彼不生心,道意最尊。

愿为我说,仁贤求佛宣说,微妙佛道之行。奉事何尊,能够疾成佛道?

云何如是,谓云何修行,方为具足的修行?这种修行,是一切声闻弟子所不能及的。

无行之行,德为何类。无行之行者,即无住之行也。度尽无量无数无边众生,而不取众生相,即无行之行。其正义是如何的,请佛宣说,我敬听闻。

何谓所乐,谓众生所求,应乐求何法?云何礼节经行,云何修行也。云何而发,是云何发心。信而无疑,故曰所生无疑。

云何精进修持,闻法信受无厌。何时逮得坚固听闻。闻持不忘也。

云何为众生讲说法教,谓菩萨行化道度众生。故曰何谓光耀,法皆照人。

【云何施道 而得慈行 云何得立

无异之心 何谓祠祀 所在充备

于众人民 为坚固慈 云何善师

当奉习效 云何恶友 而当远离

云何得往 见佛世尊 已得见值

云何供养 当学何学 得为上尊

云何精学 而得智慧 云何于戒

而为清净 云何逮得 三昧定意

何所施设 成严净行 云何舍离

非法之义 云何于道 而伏其意

示现降魔 欲尘系缚】

云何施道,系言云何布施。云何慈心行于布施,于一切众生,得立无分别心平等心。无异心者,无分别心平等心也。

何谓祠祀,祠祀者祭祀也,有敬佛之意。所在充备者,谓人民敬佛,云何庄严 ,云何备仪。方是人民,敬心为坚固慈。坚固慈者,佛也。(此句文意颇隐)

云何善师者,谓何为善知识,应当奉事效法?何为恶知识,而当远离?

云何可以见佛,见佛后应如何供养?

应当学何学,方得成佛?怎样精进学习,方得智慧?

怎样能持清净戒?怎样能得三昧?

何所施设方便,方成严净之行?如何舍离不如法的道理?

云何于佛道中,能降伏其意念?云何能示现,降魔及降伏欲尘?示现降魔及欲尘者,成佛也。

【云何听受 思惟经义 其心不舍

一切众生 云何教化 人物群黎

坚固奉德 无所行处 云何于人

而不舍行 善权慈心 仁爱之迹

云何神通 而得具足 何谓意志

道心尊特 云何一切 得成所愿

逮得分别 总持法忍 辩才清净

行不退转 深奥之意 解义第一

云何于是 得极过度 已得道证

微妙晓了 一切皆知 是佛道行

于道坚住 而不动转 唯愿说是

上妙之义 诸通之慧 明智如海

世尊愍伤 愿为我说 我思逮得

坚固奉行】

听受思惟经义,上求佛法也。不舍一切众生,下化有情也。

云何教化群黎,是普度众生。坚固奉德无所行处,谓虽度众生,而不取众生相。

云何不舍众生,善权慈心而教化之?

云何而得具足神通?怎样意志不退,道心尊特?

云何成满所愿,能得总持,及无生法忍,乃至得无碍辩才,行不退转。深奥之意,解义第一?能得总持及无生忍,是自证得。辩才清净,是化他德。不退转是无功用道。法华论云,八地得无功用道,不为功用所动。复不为上地所动,自然而行,故名不退。解义第一者,解第一义,深奥之旨也。

云何于是,得极过度以下,文显易明,不须多作讲解。

【于是佛为幻士仁贤。说偈曰

其能解知 一切法化 彼则能化

亿百千佛 亦能化至 亿千佛国

所至到处 度亿群生 如卿仁贤

以无形色 能示现色 无央数

彼无有起 亦无有灭 不见有来

亦无去处 如是仁贤 其佛正士

化现佛身 及比丘僧 无所从来

不见住处 智不思议 是佛神足

譬如所幻 因缘第一 现有象马

车步行人 无有坐者 亦无所至

是颠倒事 人谓为正 诸佛如是

无有色身 亦无形像 不行无处】

于是佛为仁贤说偈,以开悟之。

其能解知一切法化,一切法因缘而有,皆无自性,幻现非实,故曰一切法化。若人能彻达缘起法,彼则能化身亿百千佛。若人彻见缘起,即为见法。见法者即为见佛,亦见佛性。如是见缘起法之人,亦能至亿千佛国,广度众生。

好象你仁贤,于无形无色之中,能示现种种色,种种事物。于无形无色中,能见无央数事物。虽现无央数事物,但其事物,无起无灭,无来无去。

所以仁贤!诸佛正士亦复如是。虽化现无数佛身,及比丘僧。但是无来无去无住。故佛之智慧不可思议,是为佛之神足也。

譬如幻现诸法,皆以因缘所现。法属因缘,故无自性。无自性故,法本空寂。以性空寂故,所以一切诸法,无生无灭,无来无去。

是知虽然因缘现有象马车步行人等,但却无有坐乘者,亦无所往所至。不过凡夫之人,颠倒执为实有而已。

所以诸佛无有色身,亦无形像。亦无所行,亦无所行之处。因为一切法性,本来空寂故。

如是法性,即一真法界,即佛清净妙法身,即为实相,即第一义,即真如、菩提、涅槃,即平等如如。

【自见身者 求索处所 寤不觉者

除去众想 佛无色貌 离于相好

不起种姓 观不可见 无有音声

及以言说 无心意识 离所思念

如佛所觉 实为以来 三世悉空

想无所起 常不生想 已见本净

彼无有法 其德皆吉 佛之所生

本净无数 无有四大 亦无荫盖

彼之所住 不动无着 不能晓了

智慧之眼 如我所觉 为得见佛

其人未曾 得见世尊 见无所见

为导师 譬如举手 探捉虚空】

自见身者,是凡夫众生。凡夫众生,被我执所缚,身见坚固。以我执故,便求我所,所以求索处所。佛为度众生故,所以寤不觉者。欲寤不觉者,首须除其妄想 ,故曰除去众想。

当知佛无色貌,离于相好。经云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种姓者,族姓也。不起种姓者,不以贵族种姓而生憍慢。又,佛证无生,故不起种姓。佛不可以色身见,故曰观不可见。

无有音声一颂,言因缘生一切法,空无自性也。

如佛所觉,三世一切法悉空。法空无相,故想无所起。

常不生想者,不取于相也。不取于相,如如不动,故已见本净。彼无有法者,证一切法性空。证一切法性空,名无上菩提,故其德皆吉。

佛之所生,本净无数。阴界入三科谓之数,无数者无阴界入也。故曰佛之所生,本净无数,无有四大,亦无荫盖。盖者五盖,即贪欲盖、瞋恚盖、掉悔盖、疑盖、睡眠盖。

彼之所住者,佛无所住也。故曰不动无着。

不能晓了智慧之眼,谓一般无实智慧之人。若能如我所觉,便能见佛。

若其人取相,便不能得见世尊。如果见无所见,始得见佛。故经云,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如果取相求佛,便如人探捉虚空一般。

【如卿仁贤 所见诸佛 悉为一义

当平等定 我亦如是 余佛无异

一切正慧 其相平等 其戒清净

三昧平等 定意智慧 解脱平等

于是慧等 度知见事 一切诸力

佛之名德 空义平等 及道行迹

一切诸法 所住无碍 一切如幻

本净解脱 无所成就 所起严净】

如卿仁贤所见诸佛,皆实相一相所谓无相。当平等定,觉性不动也。我亦如是,一切佛皆如是,一切正慧,其相平等。

其戒清净,至解脱平等,是说诸佛五分法身平等。五分法身者,戒法身、定法身、慧法身、解脱法身、解脱知见法身。

于是慧等,度知见事。慧等者,平等慧也,无分别慧也。度知见事,不生我见,不立知见。一切诸力,佛之十力也,及佛之名德,皆空义平等。及道行迹,以及一切诸法,皆空义平等,一切无碍。

当知一切法如幻非为实有,所以本来清净解脱。以本来清净故,故无所成就,亦无所得严净。

【仁贤当知 供一佛已 为已奉事

十方诸佛 于此如是 法平等故

求索若干 终不可得 一切能净

人之信施 一切所施 皆大德果

一切清净 起法平等 佛无若干

亦无差特 一切皆悉 审为是佛

有颠倒行 则不见佛 今是诸佛

所示形像 一切皆尽 平等无处

如卿仁贤 念所见佛 譬若如仁

所造化作 喻观五阴 亦当如是

凡着诸盖 及与愚痴 其是无生

不实无有 于此无处 亦无所立

是不可见 亦无有色 谛观是已

不得久住 五阴自然 于是如幻

众生诤讼 自贪身相 无相之相

所可现相 正觉佛道 远如复远

虚妄之法 起众想处 生众因缘

无形之树 造发众事 若干种意

断诸受想 是为本无 其知因缘

及所作为 彼即了法 逮得离欲

离欲法已 即识知如 即得见道

其眼清净】

仁贤当知,一即一切,汝供养一佛,即是供养十方一切佛。因为法平等故,于平等的一法界中,求索若干佛,终不可得。

一切能净人之信施,证入平等一法界,是人所施则清净。以此净施供养于佛,三轮体空。一切所施,皆得无上菩提大果报。

所以一切法清净,缘起诸法,皆悉平等。佛无若干之分别,亦无差别奇特之分别。

一切诸法,无非佛智慧所现,所以一切皆悉是佛。但颠倒众生,则不见佛也。

今曰汝见我所示现之诸佛形像,一切皆平等一相,而无处所。如汝仁贤所见诸佛,亦如你所幻化的一切一样,虚幻无实也。

以此譬喻观五阴,则知五阴亦如幻化。凡取着的一切,如诸盖等,皆是无生的,无实体的。

于此无有处所,亦无所立的法。一切不可见,亦无有色相。因为色相及一切法,皆如幻非实故。

如实观这种道理,不可住着法相。自然可知,五阴皆空,如幻如化。

众生所以起于诤讼,皆由贪着身见而起。贪己身相,便分别人相,计较人我是非。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皆无相之相,因缘幻现之相。

如果正觉佛道,便远离这些虚妄之法。远离这些,虚妄起众想之处。

生众法的因缘,好象无形之树。无形之树,犹如水上之波,凡夫见之,执实有波。智者则知波全是水,水外别无有波。故曰无形之树,幻化造发若干种事,及若干种意 。

断诸受想,是离取着也。若离取着,则一切法便本来空寂。便了解因缘,及因缘所作之法皆悉如幻,便得离欲了。

既离欲已,便知诸法如如。如者无二也,诸法相假,诸法性空也。以相假性空故,于是理融相如,法法无碍,是为即识知如。若知诸法如义,即得见道。以见道故,所以其眼清净。

【佛说此偈时。幻士仁贤。得柔顺法忍。五千人未曾发心。皆发无上正真

道意。二百天人。远尘离垢诸法眼净。】

仁王经说菩萨五忍,即伏忍、信忍、顺忍、无生忍、寂灭忍。伏忍在三贤位,信忍是初二三地,顺忍是四五六地,无生忍是七八九地,寂灭忍是十地及妙觉。仁贤闻法得柔顺忍,即登四地以上菩萨。

五千人未发无上菩提心者,皆发无上菩提心。

二百天人,远尘离垢,得法眼净。得法眼净,即是见道。本来见道有大乘小乘之分,大乘在初地,小乘在初果。不过经中所说得法眼净,多是指初果而言。

【于是佛食化饭已。欲增益仁贤信施之德。便说偈言

如是不想报 所与者得净

一切施等具 仁贤得满足】

佛食化饭以后,为了增益仁贤信施之德,于是说偈言。佛之常法,应供以后,须为信施说法。

如是不想报,谓仁贤以化食供佛,根本不欲求果报。这是佛以大慈悲心,反而赞叹仁贤。

既然一切皆是幻化,故受供者,及所供之物,皆得清净。仁贤如是供养,其功德满足也。

【贤者大目揵连白佛言。唯愿世尊。令化讲堂得住。昼夜七日使不灭没。

佛即以威神。令化讲堂昼夜七日住立不灭庄严如故。】

目犍连请佛,令化讲堂得住昼夜七日,使不灭没。于是佛令化讲堂,住立七日不灭。

【时佛从坐起。与比丘及诸菩萨。天龙鬼揵沓。往诣佛所听受经法。于

是仁贤往到佛所。稽首礼足绕佛三匝。叉手住白佛言。唯世尊。菩萨

有几道行所可住处。得至道场晓了正义。于是佛告仁贤。谛听善思念之

。吾当为汝解说菩萨道场。于是仁贤。与诸大众受教而听。】

时佛从坐起,与比丘及诸菩萨,还至本处。天龙鬼犍沓往到佛所听受经法。天龙鬼犍沓,是略说八部鬼神。具说八部鬼神者,天、龙、夜叉(鬼)、犍沓、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罗伽。

于是仁贤亦到佛所,顶礼佛足,绕佛三匝,退住一面,叉手白佛。

唯世尊!「唯」是语助词,不作「喂」字讲。

菩萨有几道行所可住处?谓菩萨修学佛道,有几法可以遵循呢?可以坐菩提道场,晓了正义?

释迦牟尼佛的道场,在尼连河旁,菩提树下,金刚座上。故佛成最正觉处,名为道场。晓了正义者,证无上菩提也。

佛告仁贤,谛听善思念之!有人谓谛听是闻慧,善思念之是思慧。但是约大乘言,闻般若法得解,名为闻慧。思惟般若法得解,名为思慧。试观佛每每于经中说,谛听善思念之。未必都是根据闻慧思慧的标准而说,所以我们亦不可一概而论。

于是佛为仁贤说四法,仁贤与大众,受教而听。

【佛言。菩萨有四事。住于道得至道场一曰心常习诸通慧。二曰不舍一切

人。三曰求功德无有厌。四曰护诸法常行精进。是为四。得至道场。】

以下佛对仁贤说四法。一曰心常习诸通慧。通慧者,即圆通智慧,无碍智慧。亦可以说是神通智慧。菩萨欲自度度人,必须具有这种智慧。

二曰不舍一切人。不舍一切人者,不舍一切众生,欲度一切众生。常习通慧,是菩萨上求佛道。不舍一切人,是菩萨下化众生。

三曰求功德无有厌。菩萨行诸方便,度化众生。所谓不假方便,无有功德。

四曰护诸法常行精进。护诸法者,护持正法也。菩萨以智慧方便,护持正法。护持正法,有无量无边功德,即是大精进力。如佛对胜鬘夫人说:「如是胜鬘!如汝所说,摄受正法大精进力……」摄受正法,即护持正法。

是为四事,菩萨行此四事,得至道场。

【复有四清净行得至道场。一曰护戒清净。二曰意性清净。三曰慧清净。

四曰所生清净。是为四。】

复有四种清净行,得至道场。四种清净行者,即戒清净,定清净,慧清净,及果报清净,戒定慧清净,是因上清净。所生清净者,是果报清净。

【复有四事法。弟子缘觉所不能及。一曰其行过于四禅。二曰其心多所入

。三曰行大哀于众生。四曰辩才之音若干种。是为四。】

复有四法,声闻弟子,及缘觉人,所不能及。谓其行超过二乘也。

一曰其行过于四禅。过于四禅者,是不贪着于定,重智慧起化他行也。三果人若重慧不复位,便于四禅出三界,为回小向大阿罗汉。

二曰其心多所入。谓入生死,度众生也。

三曰行大哀于众生。大哀者,大悲也。菩萨行于大悲,而度众生。

四曰辩才之音若干种,谓菩萨种种说法,度一切众生。

如此四法,弟子缘觉所不能及。

【复有四威仪行。一曰乐于闲居远离众闹。二曰往于彼行慈念众生。三曰

无谀谄邪行无所至到。四曰求于道行。是为四】

复有四威仪行。一曰乐于闲居,远离众闹。有二种居闲静处,即内无欲盖,外离愦闹。

二曰往于彼行,慈念众生。往彼众生处,行于化道,慈念众生。

三曰无谀谄邪行,无所至到。对于任何人无阿谀谄媚之邪行。无所至到,意谓无目的,无所要求。

四曰求于道行。菩萨无别要求,不为名利,只为求无上佛道。

【复有四所问无碍无能断截。一曰不惜身命。二曰心常欢悦。三曰弃贡高

。四曰常奉行法。是为四。】

复有四法,凡有所问,答复无有阻碍,无有能断截者。一曰不惜身命。只为护法,不惜自己身命。不为顾惜身命而不敢直言护法也。

二曰心常欢喜。护持正法,心常存欢喜。

三曰弃贡高。谦下待人,不以憍慢。

四曰常奉行法。所行如法也。

【复有四事所行具足。一曰常知时节。二曰随人所喜而现教。三曰常知羞

惭。四曰知止足。是为四。】

复有四事,菩萨所行具足。一曰常知时节。知时节因缘。

二曰随人所喜而现教。随人之根性欲,而行教化,是菩萨具足行。

三曰常知羞惭。谓常察己过。

四曰知止足。不生奢泰,少欲知足。

【复有四事意行平等。一曰随人所应而恭敬教授。二曰所愿大智慧所应教

授。三曰不说他人长短。四曰见说短者慈心向之不怀结怨。是为四。】

菩萨复有四事,心行平等,平等视一切众生也。一曰随人所应而恭敬教授。随众生之根机,而恭敬教授。小机人则教小法,大机人则教大法。教授时皆以恭敬心而教授之。

二曰所愿大智慧所应教授。大智慧者,佛智也。众生若发无上菩提心者,则以无上佛道教授之。

三曰不说他人长短。菩萨行者,但省己过,不说他人长短。

四曰见说短者,慈心向之,不怀结怨。若有人毁谤菩萨说菩萨短者,菩萨以慈心待之,不怀怨恨心。

【复有四事名德具足莫不闻知。一曰自学深慧并施教他人。二曰有来问事

悉遣彼疑。三曰常护正法。四曰佛之意力而不可尽。是为四。】

复有四事,菩萨名德具足,一切众生莫不闻知。一曰自学深慧,并施教他人。深慧者,无上佛智慧。自学无上佛慧,并法施教人。

二曰有来问事,悉遣彼疑。有来问法者,皆能遣除他们的疑惑。

三曰常护正法,正法者般若,正法者中道义,正法者实相,正法者法界性。

四曰佛之意力而不可尽。法界缘起,十方三世一切万法,无非佛大智慧海所现。法法无碍,互摄互入,重重无尽。菩萨若证此法,即证法界身。自然名德具足, 普闻十方。

【复有四事博闻坚强。一曰闻法则解所归。二曰所闻法乐不贪家怀居。三

曰闻已广宣咸为人说。四曰已闻起贤圣解说向佛道法是为四。】

复有四事,博闻坚强。博闻坚强者,博闻强记,不背失佛旨也。一曰闻法则解所归。闻法则解其旨趣所归,不违佛旨。

二曰所闻法乐,不贪家怀居。乐法不贪家居。

三曰闻已广宣,咸为人说。为人宣说,自利利他。

四曰已闻起贤圣解说,向佛道法。起贤圣解说者,起正知见也,莫起邪知邪见。须向佛道法,不背谬佛旨也。

【复有四事。讲说经法名德流行。一曰先办众事后受以之食。二曰得利

养衣被饭食床卧医药降伏魔力。三曰昼夜乐法为诸天所护。四曰不轻娆

他人。是为四。】

复有四事,讲说经法,名德流行。一曰先办众事,后受以卫之食。众事者,僧 众事也。以卫之食者,出家众托钵乞食曰分卫。这一句的意思是,先办僧众之事,然后受分卫之食。

二曰得利养衣被饭食床卧医药,降伏魔力。谓受四事供养,为降伏魔力,成就道业也。魔有四种,烦恼魔、五阴魔、死魔、天魔。接受四事供养,皆为降伏四魔,成就道业也。

三曰昼夜乐法,为诸天所护。欣乐佛法,不谋世荣,为诸天所护。

四曰不轻娆他人。菩萨不令众生烦恼,不轻慢他人,不娆乱他人。

【复有四事。光辉众会身得自在。一曰少于所欲。二曰知止足。三曰微妙

柔软。四曰身自奉法。是为四。】

复有四事,可光辉大众的法会,同时自身可得自在。一曰少于所欲。所谓少欲止足,不起贪瞋,净心办道,不妄谋求。

二曰知止足。不多贪求也。

三曰微妙柔软。心如调柔金,语言和善。慈悲喜舍,无有粗暴。

四曰身自奉法。不徒以口教人,须是身体力行。凡有所行,如法如律如佛所教。

【复有四事。得明慧利说法无异。一曰拔济生死之惧。二曰不希求世供养

之利。三曰常护他人。四曰常住道愿。是为四。】

复有四事,能得明智慧之利,宣说经法,前后无有差异。一曰拔济生死之惧。救拔一切众生,六道生死之恐怖。

二曰不希求世供养之利。菩萨得大智慧已,只为说法度生,救众生之苦。不为名闻利养,世间之利。

三曰常护他人。菩萨当常救护众生也。

四曰常住道愿。上求佛道,其心不退。

【复有四事法。有反复知报善恶。一曰劝化人使发道意。二曰不失所成立

之功。三曰自敬念迎当来慈。四曰常诣正士法师。是为四。】

反复者,于凡情言,恋念恩情,谓之反复。于贤圣言,深知善恶因果,因缘法性,不随凡情,谓之反复。有「佛说五无反复经」一卷。一曰劝化人,使发道意。以佛法导人,使发无上菩提心。

二曰不失所立之功。谓菩萨救度生死,却不随生死。所谓随缘不失性也。

三曰自敬念当来慈。当来慈者,未来佛也。一切众生,皆当来佛。谓应自敬念,一切众生也。

四曰常诣正士法师。常至正士法师处,闻法受教。

【复有四事,不坏慈。一曰具足忍力。二曰不诱娆他人眷属。三曰不舍大

哀。四曰求脱罪福因缘志在于道。是为四。】

复有四事,不坏于慈。一曰具足忍力。对于众生之毁辱杀害,或恭敬供养,均 应安忍,不动于心。对于寒热苦乐等法,均应安忍不动于心。如是可不坏于慈。

二曰不诱娆他人眷属。于他人妻女等眷属,不可诱娆。

三曰不舍大哀。不舍大悲心,愍念一切众生苦也。

四曰求脱罪福因缘,志在于道。应不求人天福报,志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复有四事。习于慈行。一曰常合和人。二曰性行柔顺。三曰其行具足。

四曰所有稍稍近道。是为四。】

复有四事,习于慈行,一曰常合和人。与人和合,不起一切诤事。

二曰性行柔顺。性行慈忍,无有粗暴。

三曰其行具足。其行具足者,防非离过,无有缺点或违犯。

四曰所有稍稍近道。稍稍即渐渐的意思。凡有所行,皆渐渐近于佛道。

【复有四事知是恶师。一曰教人为小道。二曰教人坏菩萨意。三曰教求名

闻增益不善之法。四曰教远离功德善法。是为四。】

复有四事,知非善知识,是为恶师。一曰教人为小道。教人修小乘法,是为恶师。

二曰教人坏菩萨意。坏人菩提心也。

三曰教求名闻,增益不善之法。只教人求名闻利养,增益恶法,是为恶师。

四曰教远离功德善法。功德善法者,自度度人。教人远离自度度人之法,即为恶师。

【复有四事。与世尊诸佛共会。一曰常一其心。二曰常说诸佛世尊功德。

三曰奉清净之戒。四曰志性不舍本愿。是为四。】

复有四法,菩萨行之,与世尊诸佛共会一处。一曰常一其心。所谓一念万年,万年一念。不随六尘转,一心不乱也。

二曰常说诸佛世尊功德。常说佛法,赞佛功德。

三曰奉清净之戒。戒为大师,故受持净戒,常与诸佛世尊共会一处。

四曰志性不舍本愿。菩萨本愿者,愿成佛度众生。

【复有四事法。称其德性。供养菩萨及如来尊。不以懈倦。一曰所供养佛

最尊众佑。二曰其有见我亦当效行。三曰见如来道意得坚固。四曰得见

三十二大人之相其功德本。使成善权。是为四。】

复有四事称其德行,供养菩萨及佛,无有懈怠。一曰所供养佛,最尊众佑。当知所供养佛,最尊最贵,是众生良佑福田。

二曰其有见,我亦当效行。谓效行佛之知见也。法华经云,开示悟入佛之知见。

三曰见如来,道意得坚固。谓得见于佛,能令道心坚固不退。

四曰得见三十二大人之相其功德本,使成善权。佛圆满报身,具三十二相。佛为一切功德本,故曰得见三十二大人之相其功德本。使成善权,善权者度生权巧方便也。意谓请佛施权巧方便,转*轮度众生也。

【复有四事。观经义学菩萨戒行得至尊上。一曰过度恶道。二曰常劝立善

道。三曰恭敬如来。四曰具足所愿。是为四。】

复有四事,能观解经义,修学菩萨戒行,得至佛地。得至尊上者,成佛也。一曰过度恶道。过度恶道者,不落恶道。修于戒善,则可不落恶道,不失人天之报。

二曰常劝立善道。善道者,人天之报。上文曰过度恶道是自度,今曰劝众生立 于善道是度人。若只能自度不能度人,便是小乘。例如初果须陀洹,七番人天受报,即取涅槃。所以不落小乘,便须常劝众生立于善道。

三曰恭敬如来。敬佛为大师,常随佛学。

四曰具足所愿。满足无上菩提之愿也。

【复有四事学。一曰不舍道意。二曰等于一切。三曰求度无极。四曰护无

数诸佛法使不断绝。是为四。】

复有四事,应当学。一曰不舍道意。不舍道意者,不舍菩提心也。

二曰等于一切。以平等心,处于一切也。

三曰求度无极。无极者,事究竟波罗蜜也。求度无极者,谓成满波罗蜜事究竟也。

四曰护无数诸佛法,使不断绝。诸佛法者,正法也。谓护持正法,令不断绝。

【复有四事,行清净戒一曰奉行少事。二曰解了空行。三曰不犯邪见狐疑

。四曰无犹豫心。是为四。】

复有四事,能行清净戒。一曰奉行少事。奉行少事者,谓不多事攀缘,清净办道。

二曰解了空行。解了空行者,心无所住也。心不住着,则一切法空。非谓断灭见,为解了空行也。

三曰不犯邪见狐疑。邪见者违背正法,狐疑者不信正法。

四曰无犹豫心。犹豫心者,于正法产生疑惑。

【复有四事。三昧种性。一曰不习土地语言。二曰心清净无着。三曰成功

德本。四曰稍近佛道。是为四。】

复有四事,可为三昧种性。三昧者定也。三昧种性,有定因之义。种有能生之义,性有不改之义。

一曰不习土地语言。不应习学地方语言。

二曰心清净无着。心无染着,则心体清净。云何心无染着?心无染着,非是视 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心无染著者,是知法不住法也。知法不住,可为得定之因。

三曰成功德本。经云清净心植众德本。故成功德本者,成乎清净心也。

四曰稍近佛道。稍近佛道者,渐渐近于佛道也。

【复有四事。应清白行。一曰兴诸善本。二曰其心宴寂行无所着。三曰所

见随其脱门。四曰寂定于道义。是为四。】

复有四事,与清白行相应。清白行者,道行也。一曰兴诸善本。善本者,不贪不瞋不痴。

二曰其心宴寂,行无所着。其心宴寂者,不随境转也。其心宴寂则不起惑,行无所着则不造业。如是心行寂灭,惑业俱息,便与清白行相应。

三曰所见随其脱门。凡有心行所见,应随顺解脱门。心行寂灭,无有所着,便 是随顺解脱门。解脱门有三,即空、无相、无愿。凡有所见,随顺空无相无愿,便是随其脱门。

四曰寂定于道义。道义者,佛法无上理体也。心行寂定于无上佛道。

【复有四事。弃瑕秽心。一曰恐畏生死常专其行。二曰欲求解脱功德之本

。三曰于安隐无所造立。四曰心无所起。是为四。】

复有四事,弃瑕秽心。瑕秽心者,染污心也。一曰恐畏生死,常专其行。常专其行者,不违佛道,一心不乱也。

二曰欲求解脱功德之本。清净心为解脱功德之本。欲求解脱功德之本者,上求清净心也。

三曰于安隐无所造立。安隐者,涅槃也。菩萨不住涅槃,故曰于安隐无所造立。

四曰心无所起。心无所作也,无起心动念也。

【复有四事降伏其心。一曰以一人之故。当来亿百千数游在生死。二曰知

一切人心所念。为断尘劳随其本愿而为说法。三曰悉弃捐诸不善法。奉

行众善坐于道场降伏魔兵。逮得无上正真之道。四曰声告三千大千世界

为其说法。是为四。】

复有四事,降伏其心。一曰以一人之故,当来亿百千数,游在生死。菩萨大慈大悲,为一众生,亿百千数生,游于生死不相舍离,而度脱之。菩萨大愿,众生未尽,誓不成佛。

二曰知一切人心所念,为断尘劳,随其本愿而为说法。菩萨知一切众生心之所念,先断其尘劳烦恼。其本愿求声闻乘者,为说四谛法。其本愿求辟支佛乘者,为说十二因缘法。其本愿求无上佛道者,为说六波罗蜜。是为菩萨随应说法。

三曰悉捐弃诸不善法,奉行众善,坐于道场,降伏魔兵,逮得无上正真之道。诸佛如来,皆悉过尽德圆,众善普会,究竟菩提。坐道场降魔军,方证无上菩提。

四曰声告三千大千世界,为其说法。三千大千世界,为一佛所化国土。既成佛已,普化三千大千世界。

【复有四事降伏魔怨。一曰观视幻法清净之行。二曰逮得不起法忍。三曰

截断诸无慧之事。四曰已离生死奉修正行。是为四。】

复有四事,降伏魔怨。一曰观视幻法,清净之行。观一切法如幻如化,体性皆空,何魔怨之有?于是便得心无所住,清净之行。

二曰逮得不起法忍。得无生法忍,知一切法无生,便可降伏魔怨。

三曰截断诸无慧之事。无有智慧之事,即愚痴行也。如一切结使烦恼。皆应断除之。

四曰已离生死,奉修正行。厌离生死,归向涅槃是为奉修正行。正行者即八正 道,即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

【复有四事思惟经义。一曰因缘法起不为无缘。二曰兴立深法而无有人。

三曰观视空法而无所起。四曰自然无想悉为处寂。是为四。】

复有四事,能思惟经义。一曰因缘法起,不为无缘。法不孤起,因缘而起,非是无缘自起也。

二曰兴立深法,而无有人。深法者实相也,实相者诸法空相也。于诸法空相中,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

三曰观视空法而无所起。于如是空相中,一切法不生也。

四曰自然无想,悉为处寂。自然无想者,无起心动念也,无起心造作也,无贪瞋痴也。诸法性空,诸法寂灭,故曰悉为处寂。

【复有四事心不舍菩萨法。一曰不舍本愿。二曰忍于苦恼。三曰不惜身命

。四曰不舍四恩行。是为四。】

复有四事,心不舍菩萨法。菩萨法者,六波罗蜜也。一曰不舍本愿。菩萨本愿者,无上菩提愿也,度一切众生愿也。

二曰忍于苦恼。忍一切众生所与之苦恼,忍一切法所加之苦恼。

三曰不惜身命。菩萨为上求佛道,下化众生,不惜自己身命。

四曰不舍四恩行。不舍四恩行者,上报四重恩也。依大乘心地观经说,父母恩、众生恩、国王恩、三宝恩为四恩。依释氏要览说,父母恩、师长恩、国王恩、施主恩为四恩。

【复有四事法开化人。一曰衣食布施应为说法。二曰数数劝使坚固。三曰

自在安隐之业。四曰立他人善本。是为四。】

复有四事法开化人。一曰衣食布施,应为说法。施主以财供养,则应行法布施。

二曰数数劝使坚固。应经常劝令众生坚固道心,莫令退转。

三曰自在安隐之业。凡有所行,不为后世生死作因缘,皆令趋向安隐涅槃。

四曰立他人善本。化令众生不贪不瞋不痴,为立他人善本。

【复有四事安谛受法而摄奉行。一曰善本虽少心不轻念。二曰常奉行安隐

行。三曰布施调意修善具足。四曰奉承经义使一切归趣安隐。是为四。】

复有四事,安谛接受佛法,而奉行之。一曰善本虽少,心不轻念。自己善根虽少,但对于佛法不生轻念之心。

二曰常奉行安隐行。常奉行寂灭行涅槃行也。

三曰布施调意修善具足。此略言六度。调意者修定,修善者修于慧。

四曰奉承经义,使一切归趣安隐。奉行经义,自度化他,令一切众生归向涅槃之道。

【复有四事得入道行。一曰逮得神通。二曰成就正慧。三曰在大道心深入

无量。四曰一切所造但习空行不着解脱。是为四。】

复有四事,得入道行。一曰逮得神通。神者不可测,通者无碍。

二曰成就正慧。正智慧者,无上佛慧也。

三曰在大道心深入无量。大道心者,菩提心也。

四曰一切所造,但习空行,不着解脱。菩萨一切所行,心无所住,是为空行。不着解脱,解脱即涅槃之异名。菩萨虽行于空,但不住涅槃,因为菩萨心无所住故。所以说,菩萨行空不证。

【复有四事奉修慈心。一曰救护幻化之人。二曰常开导人使持法。三曰度

脱幻者。四曰使得无为。是为四。】

复有四事,奉修慈心。一曰救护幻化之人。一切众生,皆缘生无性,等同幻化。金刚经云,度尽无量无数无边众生,而实无一众生得度者,即是此意。救护幻化之人者,即度一切众生而不取众生相也。

二曰常开导人,使持法。以佛法化人也。

三曰度脱幻者。度脱一切如幻众生。

四曰使得无为。无为者,无生住灭三相。换句话说,使一切众生,入无生法忍。

【复有四事奉修哀心。一曰为恶道故而作亲友。使得入道而为兴哀。二曰

使离恶罪教令修善。三曰教求小道者劝发大乘。四曰设行哀者。为一切

众生而摄此哀。是为四。】

复有四事,奉修哀心。哀心者悲心,意谓复有四事行于大悲。一曰为恶道故,而作亲友,使得入道,而为兴哀。为恶道众生作亲友者,彼虽不请,自往救拔也。而为兴哀者,令彼等道业兴,恶道衰也。

二曰使离恶罪,教令修善。教令离恶修善。

三曰教求小道者,劝发大乘。教求声闻缘觉者,劝发菩提心。

四曰设行哀者,为一切众生而摄此哀。假使菩萨已行大悲者,劝令以平等心,为一切众生行于大悲。

【复有四事行善权方便。一曰一切心向道意在前。二曰不舍尘劳心。善

权方便心。三曰观一切人及众邪见悉为法器。四曰见一切法悉为佛法。

自然得最正觉。念行诸三昧逮得善解脱。是为四。】

复有四事行善权方便。一曰一切心向,道意在前。一切心行,总以菩提为上首。

二曰不舍尘劳心,况善权方便心。菩萨为度一切众生,尚不辞生死疲劳,何况善权方便心?善权方便者,菩萨知无生死,而示入生死。知无众生,而现度众生。因为菩萨深知,众生生死,皆如幻故。

三曰观一切人及众邪见,悉为法器。菩萨知一切众生,皆有佛性,皆毕竟成佛。故观一切人,乃至众邪见人,皆为法器。

四曰见一切法悉为佛法,自然得最正觉,念行诸三昧,逮得善解脱。菩萨知一切法缘生无性,无性之法,相无不尽。相尽则无二无别,同一法性,同为一法界。故菩萨见一切法悉为佛法。

既然一切法悉为佛法,故一切众生本来是佛。不须作意修证,自然得最正觉也。

固然众生本来是佛,但被惑业所乱,所以只名佛性,不名为佛。是故性本无二,但修有浅深。欲除其乱,当修于定,故曰念行诸三昧。善解脱为无上佛道,逮得善解脱者,谓行诸定,自然开慧,逮得无上佛道也。

【复有四事逮神通行。一曰常轻其身及本净意。二曰轻心自然如幻。三曰

所作唯造立法。四曰寂然一心而无愦乱。是为四。】

复有四事能得神通行。常轻其身及本净意。常轻其身者,净身口业。及本净意,是净意业。如是三业清净,自然不取于相,于是知一切法如幻。

二曰轻心自然如幻。由心而发身口,若心清净则知身口所行,皆如幻化。轻心者,即净意也。

三曰所作唯造立法。既然心净则身口所行如幻,故身口之造作行,唯造作因缘 所生之法。因缘所生之法,其相如幻,其性本空。性空则不测,相假则无碍。不测谓之神,无碍谓之通,故曰神通。

四曰寂然一心,而无愦乱。一心常寂,故曰性空。一心常照,故曰缘起。寂照不二,唯是一心,故曰寂然一心,而无愦乱。是知一心即不可测也,无乱即是无碍也。

【复有四事得分别法句。一曰念成慧义不为严饰。二曰唯求取法而不取人

。不起无所灭。三曰知一切无尽不可尽。四曰所说于文字无着无缚。是

为四。】

复有四事,得分别法句。一曰念成慧义,不为严饰。慧者心也智也,义者理也境也。修道人应常念心与理相应,智与境相应,因而得成慧义。不可仅求文词言句之严饰,如是方能分别了解法句。

二曰唯求取法,而不取人。法者缘起性空,性空缘起,理事双显,无碍圆融, 求之可以入道。法中无我亦无人,求人何益?故曰唯求取法,而不求人。

三曰知一切无尽不可尽。知一切法本来空寂,故无尽不可尽。知一切法无尽不可尽,则知缘起,便能分别法句。

四曰所说于文字无着无缚。谓虽然说法,但不取着于文字相。如是便可分别法句。

【复有四事逮得总持。一曰不厌博闻常敬法师。二曰常行精进为人说经。

三曰晓近一切法句而不失义。四曰又使入如来之法。是为四。】

复有四事逮得总持。总持梵语为陀罗尼。一曰不厌博闻,常敬法师。不厌广学多闻,常敬法师闻法也。

二曰常行精进为人说经。转化他人也。

三曰晓近一切法句而不失义。通晓了解一切法句,而不违失其义理。

四曰又使入如来之法。使一切人,皆入佛法也。

【复有四事逮得法忍。一曰度不度者。二曰解未脱者。三曰一切乐法。四

曰不断善行。是为四。】

复有四事,逮得法忍。得无生法忍也。一曰度不度者,度未度之人。

二曰解未脱者。解未得解脱之人。与度未度者同义,总归度化众生也。

三曰一切乐法,乐求佛法。

四曰不断善行。不断菩提行,菩提行者,六度是。

【复有四事逮得辩才。一曰见他法师所说不求其短。二曰听采法义不以贡

高。三曰不自称誉。四曰见少智未学不以轻易。是为四。】

复有四事,可逮得无碍辩才。一曰见他法师所说,不求其短。见他人法师说法,不可故意求其短处。求他人之短者,莫非欲显己长。

二曰听采法义,不以贡高。他人法师说法,应采取其道理,不可起贡高我慢之心。

三曰不自称誉。应赞他人,莫夸自己。今每见说法之人,显己之是,道别人之非,当知不顺佛意。

四曰见少智未学,不以轻易,不以轻易者,不以轻慢也。菩萨见少智未学之人,不以轻慢。

【复有四事行不退转。一曰不退于淫怒痴。二曰于众生之行不退转。三曰

于一切不善法而不退转。四曰解最正觉而不退转。是为四。】

复有四事行不退转。菩萨不违本愿,于四事行不退转。一曰不退于淫怒痴。菩萨三业清净,不退转于贪淫瞋怒愚痴。菩萨不生三毒也。

二曰于众生之行不退转。于众生之行者,度众生行也。菩萨不舍本愿,不舍一 切众生,故于度众生之行,永不退转。

三于曰一切不善法不退转。菩萨于一切恶法,无有退转。

四曰解最正觉而无退转。于无上佛道,求之无厌,无有退转。

【复有四事解深义。一曰晓十二因缘。二曰自然解得佛道为正谛觉。三曰

一切法一义其义悉空。四曰悉解佛道。是为四。】

复有四事能解深义。一曰晓十二因缘。大般涅槃经云:「是观十二因缘智慧,即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种子。」「十二因缘,名为佛性。」「我(佛自称)经中说,十二因缘其义甚深。」故晓了十二因缘,便能解甚深义。

二曰自然解得佛道为正谛觉。自然解得佛道者,谓清净心无余杂念无不决定心,而相信佛道为正谛觉。正谛觉者,不邪不妄,真实之觉也。

三曰一切法一义,其义悉空。此解入实相也,实相者,即一切法一相,所谓无相。诸法缘起事相无量,而缘起即是性空。约性空言,一切即一。约缘起言,一即一切。故曰一切法一义,其义悉空。

四曰悉解佛道。于缘起解性空,于性空解缘起是为佛道。执缘起为有,执性空为无是外道;知一切法不可得为佛道,执有所得是外道;知法无决定是佛道,执法有决定是外道;知自性是因缘是佛道,执因缘为自性是外道;证法无生是佛道,唯求长生不死是外道。如是知者,是为悉解佛道。

【复有四事得成所愿。一曰戒忍清净。二曰净除恶道。三曰质朴无有谀谄

。四曰如善权方便随其本行。是为四。】

复有四事得成所愿。菩萨所愿者,成就无上佛道也。行此四事,可令菩萨成就无上佛道。一曰戒忍清净。戒忍清净者,略说六种波罗蜜。清净者,即波罗蜜也。 戒为菩萨初业,戒之功德,自凡夫直至佛地。故持戒清净,六种波罗蜜可成。

忍之一度,可成余五度之功。行忍可成施舍,行忍则能持戒,忍之力便是精进,忍深则为定,定浅便名忍。观慧明了,由忍所成。故戒忍清净,便可成满菩提行菩提愿。

二曰净除恶道。恶道是果,杀盗邪淫,恶口妄语绮语两舌贪瞋痴为因。欲净恶道,须净十恶业。

三曰质朴无有谀谄。菩萨应诚恳朴实,不虚假,无有谄媚阿谀的行为。

四曰如善权方便,随其本行。这是说菩萨应随缘不变,不变随缘,行于化道。如果只能不变,不能随缘,则失不变之用,非不变也。如果只能随缘,不能不变,则失随缘之体,非随缘也。若能不变随缘,随缘不变,方为如善权方便。

当知不变即是随缘,随缘即是不变。例如劝人学佛,他人不但不从,反加毁谤 辱骂。此时应随其毁谤辱骂缘,而不起瞋恚心。随其辱骂缘,谓之随缘。不起瞋恚心是为不变。唯有随其辱骂缘,方不起瞋恚心;唯有不起瞋恚心,方能随其辱骂缘。此谓不变随缘,随缘不变。如此方是善权方便。随其本行者,不变其度生之本行。

【复有四事得成诸度无极不退转法。一曰一波罗蜜悉入诸度无极。二曰善

权使一切人皆入一切人亦无有。三曰见一切法悉为一法离诸所欲。四曰

见一切佛悉为一佛以法身故。是为四。得成诸度无极不退转法。】

复有四事得成诸度无极不退转法。诸度无极者,即诸波罗蜜也,度无极即波罗蜜。不退转法者,八地无功用道也。八地菩萨入无功用道,不为功用及上地所动,故名不退。

一曰一波罗蜜,悉入诸度无极。谓六度互入,以一度皆可入其余五度。例如布施一度,可成就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持戒一度,可成就布施忍辱精进禅定般若 ……其余诸度,各各如是。

二曰善权使一切人皆入,一切人亦无有。以善权方便,令一切人皆入诸度无极。而亦不取一切人相,故曰一切人亦无有。

三曰见一切法悉为一法,离诸所欲。谓深得法性也。一切法性本空寂,无二无别,故曰见一切法悉为一法。既然见诸法空不可得,自然离诸欲求了。

四曰见一切佛悉为一佛,以法身故。诸佛以法为身,既然法性为一,故一切佛悉为一佛。

菩萨行如是四事,可得成就诸度无极不退转法。

【佛说四事句时。幻士仁贤得不起法忍。欢喜踊跃在虚空。去地四丈九尺

。时佛见幻士仁贤心所念便笑。】

佛说四事句时,幻士仁贤,得不起法忍。

不起法忍,即无生法忍。得无生法忍者,位在七八九地。仁贤菩萨上根利智,先得顺忍,今闻佛说四事句,即得无生法忍。于是欢喜踊跃,升在虚空,离地四丈九尺。

当时佛即知仁贤心之所念,于是便笑。佛笑必有因缘,若无因缘,佛不轻易笑。

【贤者阿难。以偈赞佛而问曰

差特无量威 慧事逾日月 三世悉闻名 德称度无极

所知了三达 佛以逮自在 今佛何故笑 唯愿为解说

一切众生类 住立若所立 已见诸人心 人尊无所着

其于下中上 如是为悉净 今佛所笑者 唯愿解说之】

于是阿难以偈问佛:

差特无量威一偈,先行赞佛,赞佛殊胜不凡。佛之智慧光明,超乎日月。十方三世,皆悉闻佛名号。佛之功德,已具足波罗蜜,究竟彼岸也。

所知了三达。天眼、宿命、漏尽,在阿罗汉谓之三明,在佛谓之三达。三达者,知之究竟也。佛知了三达,故得大自在。请问佛何故而笑?

一切众生类,住立若所立。住立者言正报,所立者言依报。一切众生之类,无论正报依报,乃至心与心所,佛已尽见。故曰已见诸人心,人尊无所着。人尊者称佛也,佛乃无所着等正觉。

其于下中上,如是为悉净。下中上谓三乘人,下谓声闻人,中谓缘觉人,上谓菩萨。如是为悉净者,平等看待也。今佛何故而笑,愿佛解说之。

【诸天闻其声 真陀人亦然 帝释阿须伦 干陀摩勒

梵天亦如是 其声寂清净 彼诸所有音 终不与佛等】

此赞佛音声。真陀,及干陀摩勒,均未见翻译。可能是竺法护的简译。干陀摩勒,可能是干闼婆,以至摩勒伽的简译。

欲界诸天龙鬼神,及色界梵天等音声,终不与佛等,不及佛音声也。其声寂清净,是赞佛音声。

【月所出光明 及日摩尼珠 其帝释光明 一切光及梵

 

其明悉蔽歇 为尽不复现 佛出光明时 悉照诸佛国】

先赞佛音声,系赞佛口业清净。今赞佛光明,是赞佛身业清净。

佛身光明无量,佛光一出,余光不显。日光虽明,不如佛光明亮。纵百千亿日同出照耀,较诸佛光,依然失色。故佛出光明时,悉照诸佛国。

【已解诸深法 静然为空寂 其无有吾我 亦无有寿命

不有亦不无 悉损是二事 尊皆令世吉 所游如月光】

最后赞佛意业清净。佛已深解诸法,知一切法性空寂。以知法性空寂故,所以不执着我人众寿等相。亦不执着有无二边,深契中道。所以佛出现于世,令世间皆吉。如月光一般,柔和而清凉。

【于此唯发心 立意遵妙道 今谁于佛道 安定住正法

所以得受身 归命佛宝尊 善哉唯愿说 今日所笑意】

此是阿难自言,发心仰遵佛道。以仰遵佛道,住于正法故,所以得受法身。初果人即得一分戒法身。

归命佛宝尊,归命于佛。愿佛说所笑之意。

【佛说义清净 为诸弟子故 佛尊为安隐 其光普日照

为异学故说 辟支诸佛义 若为求佛者 志尊上妙法

总持等无疑 于是天中天 唯愿为解说 所应得佛道

此色佛光炎 清净灭垢秽 还来绕佛身 顶上没不现】 

佛说的义理,清净无染,皆为弟子故说。安隐即是涅槃,佛为众生了生死故,所以普化一切。犹如日光普照一样。

为异学故说,谓佛为众生根机不同,才说声闻辟支佛法。如果有人求无上佛道,志于无上甚深微妙法,对于总持法无有疑心。于是佛为解说无上法,令其得无上佛道。

此色佛光炎一颂,佛无因缘不笑。笑时必有五色光从口而出,绕佛身后,还从顶上而入。故曰此色佛光炎,清净灭垢秽,还来绕佛身,顶上没不现。

【尔时佛告贤者阿难。宁见幻士仁贤乎踊在虚空。对曰已见世尊。佛言阿

难。族姓子仁贤。后九万二千劫当得作佛。名严净王如来至真等正觉

明行成为善逝世间解无上士道法御天人师号佛世尊。】

于是佛告阿难说,汝见幻士仁贤,踊在虚空中吗?阿难答,是的见到了。

佛授记仁贤说,仁贤却后九万二千劫,当得作佛。

可见仁贤菩萨善根深厚,仅仅九万二千劫便得作佛。法华经佛为舍利弗授记曰,汝于未来世,过无量无边不可思议劫,供养若干千万亿佛,奉持正法,具足菩萨所行之道,当得作佛,号曰华光如来……

如来至真等正觉,余经译为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成为善逝,余经译为明行足善逝。道法御,余经译为调御丈夫。

或者会有人说,佛说一切法无有决定,怎么会有授记?授记岂非决定法吗?

当知所谓一切法无有决定,是说一切法皆因果法,行何因致何果,无有决定。行恶因,则致三途果。行善因,则致人天果。行四谛致声闻果,行十二因缘致辟支佛果。发无上菩提心,则致佛果。所以修因致果故,方说一切法无有决定。

菩萨修因致果,当与授记。如果修因致果不与授记的话,当亦不应说行恶堕三途,行善生人天,布施得大富,持戒生好处了。那样便无佛法可谈了。

所以一切法无有决定者,是言因果法则。不可作无秩序会,无因果会。

【世界名曰大净。劫曰幻化。其严净王如来大净世界。人民众多安隐快乐

五谷丰贱。其土平博无有丘墟。日月光照种种树木皆以庄严。众香具足

常悬幢幡。其国人民如意所愿。皆见佛土严净所有自然。】

此言严净王佛国土庄严,人民丰乐。

【譬如第二忉利天上七宝宫殿。其国人民皆见国土安雅。生彼佛国者皆求

上愿志于大乘。】

并借譬喻以明。譬如忉利天七宝宫殿,一般庄严。生彼国者,皆是求大乘之菩萨。

【严净王如来住世万岁。般泥洹后行法住亿岁。临佛灭度有菩萨名曰闻称

。佛授其决。我灭度后是闻称菩萨当得作佛。名曰普达如来至真等正觉

明行成为善逝世间解无上士道法御天人师号佛世尊。】

次说严净王及正法住世寿量。严净王如来住世万岁,灭后正法住世亿岁。行法即是正法。

佛住世寿量长短,视众生善根深浅而定。释迦世尊世寿八十,皆由众生善浅福薄所致。思之能不黯然!时至今曰,末法逼切,若不急起念佛,难以得度!

严净王如来取灭前,授记闻称菩萨当来作佛。名曰普达如来,十号具足。

【时族姓子仁贤。从虚空下稽首佛足白佛言。佛是我师导御善道。唯世尊

。我与无数亿百千人。归命等正觉及法比丘僧。】

仁贤欲表自己所得,先归依于佛,尊佛为师。如是方免慢佛之过。导御善道者,谓佛导御众生向于善道。

我与无数亿百千人,归命等正觉,及法比丘僧,表示我仁贤与十方众生,皆归命三宝。

【若如来本无。诸佛本无无异。其如者无坏。如者无动。如者无想念。如

者无所起。如者无行。如者无二。如来本无亦复如是。我因是成就。】

若如来本无,诸佛本无无异……

因为一切法如幻,非为实有,佛亦如幻非为实有,故曰如来本无。如经中佛告仁贤:「一切人民及其所有皆如幻化,诸坐比丘亦如幻化,如我之身亦是慧幻……」既然如来之身,亦是慧幻,当知如来本无也。

像如来本无,十方诸佛本无,当亦无有差异。无有差异谓之如,故「如」者,即皆是本无也。既然皆是本无,所以如者无坏,本无不可坏故。如者无动,本无无 所有,故无动。如者无想念,想念者取相也,本无无相,故无想念。如者无所起,本无无起故。如者无行,本无无生灭故。如者无二,本无无分别故。以上所说,即是常住真心。

如来本无,是证常住真心。我今亦因常住真心,而得成就。

【于是贤者阿难。问族姓子仁贤。于如来法为何所得。乃说如来本无。今

卿远离于本无事。】

贤者阿难问仁贤说,你于佛法中,有何所得?乃说如来本无?一切法本无者,谓一切事法如幻。以一切事如幻故,所以谓之「本无事」。「今卿远离于本无事」者,谓汝于如来法中为何所得,今卿远离于如幻事?

【答曰一切法皆弃离尔乃兴如来法。于阿难意云何。如来皆了本无致等正

觉。以故如来本无无坏者。我亦得之。一切人亦逮本无。】

仁贤回答说,阿难当知,一切法相皆如幻化,若能不取一切法相,则见如来。故经文说,一切法皆弃离,尔乃兴如来法。圆觉经云,见幻即离,离幻即觉。便是此意。

阿难当知,如来皆了本无,致等正觉。

一切法性毕竟空寂,彻证此毕竟空性,名证无上菩提。故一切如来,皆是了达本无,方致等正觉。

以故如来本无无坏者。

所以如来本无,无能坏者。好比虚空,火烧不然,雨打不湿,风吹不破,无能坏者。无坏者,是略引上文。如果具足说,应为无坏、无动、无想念、无所起、无行、无二。

我亦得之,一切人亦逮本无。

像这种诸法如幻,诸法本无,诸法无坏无动无想念无所起无行无二,我亦得之。我仁贤亦得此如幻三昧也。一切人亦逮本无,因为一切人皆如幻化,所以一切人 皆是本无也。

【唯贤者意云何。如来法为有二乎。唯阿难法无二无二。有想者其识若干

。所以者何。捐舍众想乃成佛慧。】

贤者阿难!于汝意云何?如来之法,是有二有分别吗?贤者阿难当知,法无二也。「无二无二」,是叠句,为要加重语气。

取相为想相,故想者取相也。不过那些取相者,见有若干罢了。其识若干者,即其见有二有分别。那些取相者,皆是众生,不见佛也。如果不取于相,捐舍众想,便可成就佛慧。

【尔时阿难白佛言。唯世尊。族姓子仁贤。宁当复持本所幻化。迷惑诸天

人不耶。佛告阿难。于是仁贤。入法智慧之幻。所以者何。用明智辩才

故也。】

尔时阿难白佛言,世尊!仁贤以后,还持其所幻,迷惑诸天世人吗?

佛告阿难,现在仁贤,已入法智慧之幻。入法智慧之幻者,知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入法智慧之幻,已得如幻三昧也。

所以者何?因为仁贤已得明智辩才故也。已得明智是自觉,已得辩才是化他。自觉为般若,化他是方便。般若是实智,方便是权智。仁贤已得权实智慧,已如实知见,所以不再迷惑诸天世人了。

【时世尊告族姓子仁贤。卿宁能化或诸天世人。对曰唯然。如佛所惑化。

我亦如是。所以者何。解无我者是为大行。号有人名无寿命。无有人而

言有人。如来无字亦不处道场。何所法中有去没去。而说法有去来教法

。无般泥洹而现泥洹法。是故世尊说平等行。便能化惑诸天世人。为说

如来功德平等。】

时世尊告族姓子仁贤。

印度有四姓,于四姓中最胜者,称族姓子。

卿能化或诸天世人?

「化或」应作「化惑」。你还能以幻化之术,迷惑世人吗?

仁贤回答说是的,如佛所惑化世人,我亦如是。佛云何惑化世人?因为佛以方便善巧度众生故。无三乘人,佛说三乘人。无三乘法,佛说三乘法。无生死无涅槃,佛令众生出生死入涅槃。是知佛以大方便,度化众生,亦是惑化诸天世人也。

所以者何?解无我者,是为大行。

一切法缘生无性,以无性故,所以一切法无我。无我则无生无灭,无来无去,故解无我者,即证无上菩提。

此与小乘无我不同,大乘无我,是空人我,空法我。所谓断二障,空二我,了二死,名之曰佛。

是为「大行」者,度一切众生皆成佛也。

号有人名无寿命。

「人」者因缘所生,如幻如化无有实性。以无实性故,无生无死。所以谓之「人」者,唯是假名,而无有寿命。

无有人而言有人,如来无字,亦不处道场。

一切法皆如幻化,实无有人,而如来以大方便说有人。实无有佛,亦无有佛坐于道场,因为佛身亦是慧幻故。然而佛以大方便,说有佛,说佛坐道场。

既然一切法皆如幻,皆无实性,那么于何所法中,有去有没去?而佛为众生说,法有生灭来去之教法呢?法既不生不灭,当然无有泥洹,而佛说有泥洹法。其实这都是佛方便说,于第一义中,无如是等分别。

所以佛说有众生,而实无众生。佛说有如来,而实无如来。佛说有生死,而实无生死。佛说有泥洹,而实无泥洹。一切法本来清净平等,是故佛之所说,皆清净平等行。是知佛以大方便,化惑诸天世人,而说如来功德平等。

【时佛赞族姓子仁贤。善哉善哉。仁贤。如卿所说。为大化惑说无音声法

。】

于是佛印可说,善哉仁贤!如汝所说,佛为度如幻众生故,说化惑之法。

说无音声法者。至理无名,亦无音声。不过欲显至理,而说假名,以假名而显至理。故曰说无音声法。

【时仁贤从佛求出家。佛告弥勒菩萨。汝下幻士鬓发令作沙门。弥勒受教

。即使仁贤为出家志已还白佛言。唯然世尊。是非菩萨形貌色像。亦非

沙门。所以者何。其有菩萨成诸通慧。处于三界教化群生。是为菩萨出

家也。说是语时。五千人发无上正真道意。二百比丘漏尽意解。】

时仁贤从佛求出家。于是佛令弥勒菩萨为之剃度,令作沙门。

弥勒菩萨受教,为仁贤落发已,还白佛言,此仁贤非菩萨形貌色像,因为仁贤已现出家威仪故。但亦非沙门,因为仁贤仍化度人间故。

所以者何,其有菩萨成诸通慧,处于三界教化群生,是为菩萨出家也。

其有菩萨成诸神通智慧,不为三界所系,但仍入三界度化众生。此之谓菩萨出家也。

成实论说,有四种出家,即所谓一、身出家心不出家。二、身心俱出家。三、身虽未现出家威仪,但心已出家。四、身心俱未出家。

第一种人,是出家凡夫。第二种人,是出家圣人。第三种人,是在家圣人。第四种人,是在家凡夫。

成诸神通智慧者,是地上菩萨。地上菩萨,入三界度众生,谓之心出家身未出 家者。仁贤已得无生忍,故弥勒如此说。

往往闻人言:「我虽身未出家,但心已出家。」

当知此是在家圣人。睹此经文乃知,心出家身未出家,是得无生法忍菩萨。若未得无生忍,心仍没于生死大海,怎能谓之心出家?

弥勒菩萨说是语时,五千人发无上正真道意,二百比丘漏尽意解。

发无上正真道意,即发无上菩提心,是大乘机得益。

漏尽是烦恼已尽,意解即心得解脱。断烦恼心得解脱,是证四果阿罗汉,此是小乘机得益。

【尔时贤者阿难。白佛言。当何名斯经以何奉行之。佛告阿难。是经名授

幻士仁贤决。又名稍入至佛道。】

佛法甚深,性相空寂,离言语相文字相心缘相。既离一切相,当云何奉持?故欲修无相法,当借文字相。借文字而不着文字相,是于文字相修无相法也。若着文 字相,只名修学文字,不名修学佛法。借文字起修,而不取于相,修于无相,是名如如文字修。

所以阿难请问经名,以便修持。

佛言此经名授幻士仁贤决。授决者,授记也。又名稍入至佛道。稍入者,渐入至佛道也。

【佛言阿难。其有菩萨欲得见佛。为一切故当受是经持讽诵读。当旷其志

为他人说。所以者何。其于是法菩萨求道。是为大乘平等经法。以故是

经名曰稍入道义。】

此是称扬持经功德,其有菩萨欲见佛,及为度一切众生故,当受持是经,讽诵读诵此经。见佛者,菩萨上求也。为一切众生者,下化也。菩萨若欲上求下化,应受持读诵此经。

受持此经者,当旷远旷大其志。莫落小乘行径,当无量劫,入生死度众生。为一切众生宣说此经。

所以者何?因为此经有助于菩萨上求佛道下化众生。此经为大乘平等经法,于十二部经中,此经是方等所收。所以此经名稍入道义。

【佛告阿难。我以是经嘱累汝。心念口讽执持经卷。若闻奉行众恶反趣。

当知其人曾见五百佛然后得佛道。】

此是付嘱流通,佛付嘱阿难流通此经。

我以是经嘱累汝。嘱者付嘱也,累者累尔弘扬也。阿难!汝应心念口讽,莫使忘失。执持经卷,广事流传!

若闻奉行,众恶反趣。谓若有闻此经一心奉行,离众恶而反向于众善者。当知此人曾见五百佛种诸善根,然后得成佛道。

【时族姓子仁贤白佛言。其受是经皆本功德。唯然世尊。我本亦学。所以

者何。闻是经者。皆前善本善权。我心如是。】

仁贤菩萨白佛言,凡有受持此经者,皆本来功德力故。

佛言若闻奉行,改恶向善者,当知此人曾见五百佛种诸善根。仁贤说是的,其有受持此经者,皆是过去善根功德之力。

唯然世尊!我过去亦曾学习此经。所以者何?因为闻是经者,皆是过去善本善权所致。我心如是者,所以我闻是经,乃能受佛教化。

【佛说经已。族姓子仁贤。比丘贤者阿难。一切众会。诸天龙神阿须伦世

间人民。闻经欢喜稽首而退。】

佛说此经已,一切众会,闻经欢喜,顶礼而退。佛说幻士仁贤经讲记终

--------------------------------------------------------------------------------------------------------------------

扩展阅读:

智谕法师佛教文集

智谕法师佛学讲座视频在线观看下载

--------------------------------------------------------------------------------------------------------------------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佛教导航@1999- 2011 Fjdh.com 苏ICP备1204078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