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群法师:问道二 5、社会篇
济群法师:问道二 5、社会篇
佛教的继承及传播
问:为什么汉传、藏传、南传佛教看来如此不同?
答:佛教有汉传、藏传、南传三系之分,除传播地点、时间的不同,对佛法义理也有不同侧重。南传主要继承早期佛教的生活形态及声闻乘、解脱道的思想。汉传虽然同时传译声闻乘、菩萨乘典籍,但实际继承的是声闻乘的行仪,菩萨乘的见地。藏传佛教则主要继承印度晚期的大乘佛教思想,并结合西藏本土的民俗文化,形成自身独有的特色。但就佛教的核心思想来说,三大语系都是相同的。
问:公开戒律以接受社会监督,是否有利于佛教的良好发展?
答:公开戒律,使社会对僧团起一定监督作用,虽不是戒律所提倡的,也未必不可行。在泰国、缅甸等南传佛教地区,几乎每位男性都有过出家经历,都知道戒律,确实可以对僧团起到监督作用,对僧团自身的健康发展也确实有利。但这涉及到民众的整体素质和对佛教的认识程度,需要对相关因素进行综合考虑。
问:如今信佛的功利色彩很浓,应该如何加以引导?
答:现代社会是个功利社会,自然会有很多人把生意场上的一套带到寺院,带到佛菩萨面前。或是带着投资心态供养三宝,希望得到更大回报;或是自己不想努力,事事都想依赖菩萨;甚至自己想干坏事,也要去求菩萨保佑。看到这些,我觉得菩萨实在不好当呵!
从人之常情来说,这种现象也是可以理解的。但从学佛的角度来说,显然不是正确的发心。但目前这种情况还比较普遍,所以,我们不能粗暴地否定,而要本着慈悲心、怜悯心和包容心理解他们,耐心加以引导。先以一些善巧方便摄受他们,然后逐步提高他们对佛法的认识,所谓“先以欲钩牵,后令入佛智”。至于引导方式,主要是针对众生的不同根机,以每个人最容易接受的方式进行。
问:佛教界的现状及发展方向如何?
答:我们一直都很关心这个问题。这几年,我到台湾参访了四次,觉得他们的发展为我们提供了很多值得借鉴的经验。从整体来看,台湾佛教基本走的是人生佛教的路线。在教育方面,佛教界既开办面向社会的大学,也开办专门的佛学院和研究所。在弘法方面,台湾教界有五家电视台,有多媒体弘法、音像弘法等多种渠道,每个寺院还有定期的讲经、讲座和共修活动。在慈善方面,影响最大的是证严法师发起的“慈济功德会”,事业遍及世界各地。参访归来,我曾在《法音》发表《台湾佛教见闻记》记述所见所感。大陆与台湾从体系到文化背景都是相通的,走的道路大致不会相差太远。目前,大陆佛教基本也是朝着这个方向发展,也逐渐在教育、弘法和慈善方面开展工作。
此外,大陆教界在吸取台湾佛教发展经验的同时,也要避免他们的不足。在台湾参访期间,各地都曾邀请我演讲或座谈,我也谈了自己思考的几个问题。首先是“学术与信仰”,台湾将大批法师送到欧美和日本攻读学位,结果这种学术化倾向导致了信仰的相对淡化。其次是“内修与外弘”,作为弘法者,僧人如何使自身修行和弘法事业有机结合在一起?过分入世地做佛教事业,很可能会忽略自身内修。第三是“出世与入世”,过分强调佛教入世的层面,忽略出世解脱的层面,会使佛教世俗化、肤浅化,甚至等同于人天善法。大陆佛教在未来发展过程中,也可能出现类似问题,所以,正确处理好这几种关系非常重要。
目前,大陆佛教界面临的问题也很多,僧团制度的建设就是首要问题。僧团纯粹是靠制度维系的,僧人来自十方,需要良好的制度才能保障僧团稳定发展。其次,对戒律的弘扬也不是很得力。再就是僧教育的问题,这是关系到续佛慧命的大事。2000年,在苏州西园寺召开的全国性“佛教教育学术研讨会”上,我曾发表《我理想中的僧教育》,谈到对培养僧才的想法。中国古代的僧教育是丛林式教育,民国以来才改为学院式教育。学院教育基本以传授知识为主,不太重视素质教育,僧人往往因此忽略信心、道念及僧格的养成。虽说在佛学院会学到很多佛教基础知识,但素质教育不能跟上的话,就违背了僧教育的初衷。此外,在汉传佛教地区,出家人当学生时就被称为“法师”,几十年后还是“法师”,没有一个明确界定,教育制度不完善就是其中的重要原因。另外,教材问题也很多,不少地方都在交流办学经验,但对于教育宗旨(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却不是很明确。
再就是佛法弘扬与普及的问题。类似柏林寺举办的夏令营,在台湾非常多。很多道场到夏天就开始举办活动,参加对象有老师、大中小学生、家庭妇女等各种类型。此外,还面向社会开展短期出家活动,吸收在家众进入佛学院学习,都可作为高素质僧才的重要来源。目前,大陆在这些方面还做得不够,主要问题不在经济方面,关键是很多道场还缺乏这方面的理念。还有慈善事业的开展,在大陆,虽然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了,但还有很多地方非常贫穷,教界应当有能力做慈善事业的牵头人。
我们将来的重点,就是使弘法、教育、慈善在教界形成良好的风气。我们也希望更多在家居士们参与进来,乃至发心出家,全身心投入这一净化社会人心的事业中来。
佛法在世间
问:成佛和为百姓谋福利,什么功德更大?
答:成佛正是建立在利益众生的基础上。只有利益众生,才能积累成佛的福德资粮。《普贤行愿品》告诉我们:“一切众生而为树根,诸佛菩萨而为华果。以大悲水饶益众生,则能成就诸佛菩萨智慧华果。”还告诉我们:“若于众生尊重承事,则为尊重承事如来;若令众生生欢喜者,则令一切如来欢喜。”由此可见,成佛和利益众生完全是一致的。
问:佛陀一生都在说法,并没有为民众解决衣食问题,这两种功德有没有区别?
答:佛陀度化众生的本身,就是一种利益社会的福利事业。在生活的不同阶段,我们会有不同层面的需要。对衣食无着的人来说,吃饱穿暖是最重要的;对流落街头的人来说,遮风避雨的小屋是最重要的;对孩子来说,可能觉得一件新衣、一根冰棍就很重要了。从宏观上看,从人生的究竟幸福来说,能够开发智慧、认识真理、彻底断除烦恼,的确比一片面包、一件新衣更重要。不过,对于没有面包的人而言,先给他一片面包再晓以佛法之理,效果自然会更好。
问:资助“希望工程”和把钱放在功德箱里有何区别?
答:当然是有区别的,一个是放在功德箱里,一个是资助“希望工程”,本身就是区别。至于功德大小,又是如何判断的呢?首先,取决于所供养的对象,他的德行越高,供养所得功德就越大。就像种田,在肥沃或贫瘠的土地播种,收获自然是不同的。若在沙漠耕种,甚至可能颗粒无收。其次,功德还和发心有关。佛经记载,佛陀在世时,很多人点灯供养佛。有个贫苦乞丐看到,也用全部乞讨所得在佛前供上一盏灯。天亮时,所有灯都熄灭了,惟有这盏灯还长明不熄。阿难尊者看到后就请问佛陀,佛陀告诉他:因为他在点灯时发了很大的愿心,愿以这盏灯的功德让世间一切穷苦人摆脱痛苦黑暗。所以,这盏灯大风吹不灭,大海浇不灭。可见,功德大小不在于财物多少,而在于心量有多大。《金刚经》也告诉我们:“若菩萨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如果我们能够不住相、无所求地布施,所得利益将如虚空般无穷无尽,不可思量。
问:为何柬埔寨、泰国等佛教国家经济都相对落后?佛教对发展社会经济有什么作用?
答:这些例子是不是有些片面呢?泰国是亚洲四小龙,经济不能说是落后。除此而外,韩国是佛教国家,日本是佛教国家,新加坡是佛教国家,台湾是佛教地区,这些国家和地区的经济都很发达,应当全面地看待问题。
至于佛教对经济发展的作用,要知道,对社会的健康发展来说,不仅要提高物质文明,更要建设精神文明。否则,社会发展就可能失衡。积极弘扬佛法,将有助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如果民众都能具备健全的道德规范,经济发展才不会走向片面、盲目的极端。
问:如何看待网络弘法和网络学佛?
答:网络弘法只是采取的方式不同,但面对的众生和问题还是一样的。今天,网络使我们看到了很多难得一见的珍贵法宝,也可以听到不同法师、不同宗派乃至不同语系佛教的开示,这种便利都是过去无法想象的。但问题也随之而来,因为网络提供的资讯太多,许多人热衷于在网络到处闲逛、攀缘、论战。虽然看得很多,花的时间也很多,真正落实到生命实处的几乎等于零,甚至造作不少口业,殊为遗憾。若不能亲近善知识并选择一个法门深入修学,网络提供的方便,很可能会给学佛带来负面影响。
问:佛教对当今社会有什么积极意义?
答:佛教是人本的。佛陀说法四十九年,就是立足于对现实人生的关怀。在今天,佛教又能起到什么作用呢?其实,只要三宝还住世,寺院还存在,即使暂时不能为社会做点具体工作,至少可为大众提供一个精神家园。我们在外忙忙碌碌,有机会到寺院放松一下,使心灵得到休憩和调整,是很有必要的。
现代社会贫富悬殊,不少人连基本生存都无法保障。如何使社会财富得到合理分配?如何使那些有钱人像佛菩萨一样慈悲众生?完全通过政府力量行使这些职责,目前还有一定困难。而宗教团体在这方面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僧尼是独身,没有家庭拖累,不必为个人所需奔忙,可以更投入地从事慈善事业。如台湾证严法师创办的“慈济功德会”,在全球拥有四百多万会员,无论是赈灾扶贫还是发展医疗事业,都做了大量工作。
佛教对社会道德的重建,也有着无法替代的作用。任何一个民族的文化都离不开宗教内涵,道德更是以宗教为基石。因为宗教使人心存敬畏,并强调因果观念,能有效约束我们的行为。否则,人们就会抱着侥幸心理犯罪,使社会失去基本制约。法律虽能解决部分问题,但还取决于执法力度等因素。即使法律能将罪犯绳之以法,但破坏已然构成。宗教道德教育所起到的作用,却是防患于未然,是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此外,对于心灵健康、环境保护、家庭情感等问题,佛法中都有丰富的指导内容。长期以来,我也一直在从事人生佛教的弘扬,在各地作过很多相关讲座,有《生命的痛苦及其解脱》、《佛教的财富观》、《心灵环保》等书籍出版流通。我觉得,佛法对社会存在的诸多问题有着独特的解决之道,对改善社会人心具有积极的意义。
----------------------------------------------------------------------------------------------------------------
-----------------------------------------------------------------------------------------------------------------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