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综论>>正文内容

南怀瑾:花雨满天维摩说法 见阿閦佛品第十二

       

发布时间:2013年01月11日
来源:   作者:南怀瑾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什么是佛境界

  维摩居士从哪里来

  维摩居士为什么来

  妙喜国来的佛及一切

  愿生妙喜佛土

  尔时,世尊问维摩诘:汝欲见如来,为以何等观如来乎?维摩诘言:如自观身实相,观佛亦然。我观如来前际不来,后际不去,今则不住。不观色,不观色如,不观色性。不观受想行识,不观识如,不观识性。非四大起,同于虚空。六入无积,眼耳鼻舌身心已过。不在三界,三垢已离,顺三脱门。具足三明,与无明等。不一相,不异相。不自相,不他相。非无相,非取相。不此岸,不彼岸,不中流,而化众生。观于寂灭,亦不永灭。不此不彼,不以此不以彼。不可以智知,不可以识识。无晦无明。无名无相。无强无弱。非净非秽。不在方,不离方。非有为,非无为。无示无说。不施不悭。不戒不犯。不忍不恚。不进不。不定不乱。不智不愚。不诚不欺。不来不去。不出不入。一切言语道断。非福田,非不福田。非应供养,非不应供养。非取非舍。非有相,非无相。同真际,等法性。不可称,不可量,过诸称量。非大非小,非见非闻。非觉非知。离众结缚。等诸智,同众生。于诸法无分别,一切无失。无浊无恼。无作无起。无生无灭。无畏无忧。无喜无厌。无已有,无当有,无今有。不可以一切言说分别显示。世尊,如来身为若此,作如是观。以斯观者,名为正观,若他观者,名为邪观。

  尔时,舍利弗问维摩诘:汝于何没而来生此?维摩诘言:汝所得法有没生乎?舍利弗言:无没生也。若诸法无没生相,云何问言,汝于何没而来生此?于意云何?譬如幻师幻作男女,宁没生耶?舍利弗言:无没生也。汝岂不闻,佛说诸法如幻相乎?答曰:如是。若一切法如幻相者!云何问言,汝于何没而来生此?舍利弗,没者为虚诳法,坏败之相。生者为虚诳法,相续之相。菩萨虽没,不尽善本。虽生,不长诸恶。是时佛告舍利弗:有国名妙喜,佛号无动,是维摩诘于彼国没,而来生此。舍利弗言:未曾有也!世尊,是人乃能舍清净土,而来乐此多怒害处。维摩诘语舍利弗:于意云何,日光出时,与冥合乎?答言:不也。日光出时,则无众冥。维摩诘言:夫日何故行阎浮提?答曰:欲以明照,为之除冥。维摩诘言:菩萨如是,虽生不净佛土,为化众生,不与愚闇而共合也,但灭众生烦恼闇耳。是时大众渴仰,欲见妙喜世界无动如来及其菩萨声闻之众。佛知一切众会所念,告维摩诘言:善男子,为此众会,现妙喜国无动如来及诸菩萨声闻之众,众皆欲见。于是维摩诘心念:吾当不起于座,接妙喜国,铁围、山川溪谷、江河大海、泉源、须弥诸山,及日月、星宿、天龙、鬼神、梵天等宫,并诸菩萨声闻之众,城邑、聚落,男女、大小,乃至无动如来,及菩提树、诸妙莲华,能于十方作佛事者。三道宝阶,从阎浮提至忉利天,以此宝阶,诸天来下,悉为礼敬无动如来,听受经法。阎浮提人亦登其阶,上升忉利,见彼诸天。妙喜世界成就如是无量功德,上至阿迦尼咤天,下至水际,以右手断取,如陶家轮,入此世界,犹得华鬘,示一切众。作是念已,入于三昧,现神通力。以其右手断取妙喜世界,置于此土。彼得神通菩萨及声闻众并余天人,俱发声言:唯然!世尊,谁取我去?愿见救护。无动佛言:非我所为,是维摩诘神力所作。其余未得神通者,不觉不知己之所往。妙喜世界虽入此土,而不增减,于是世界亦不迫隘,如本无异。

  尔时,释迦牟尼佛告诸大众:汝等且观妙喜世界无动如来,其国严饰,菩萨行净,弟子清白。皆曰:唯然!已见。佛言:若菩萨欲得如是清净佛土,当学无动如来所行之道。现此妙喜国时,娑婆世界十四那由他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皆愿生于妙喜佛土。释迦牟尼佛即记之曰:当生彼国。时妙喜世界于此国土所应饶益,其事讫已,还复本处,举众皆见。佛告舍利弗:汝见此妙喜世界及无动佛不?唯然!已见,世尊。愿使一切众生,得清净土,如无动佛。获神通力,如维摩结。世尊,我等快得善利,得见是人,亲近供养。其诸众生,若今现在,若佛灭后,闻此经者,亦得善利。况复闻已,信解受持,读诵解说,如法修行。若有手得是经典者,便为已得法宝之藏。若有读诵,解释其义,如说修行,则为诸佛之所护念。其有供养如是人者,当知则为供养于佛。其有书持此经卷者,当知其室,即有如来。若闻是经能随喜者,斯人则为趣一切智。若能信解此经,乃至一四句偈,为他说者,当知此人,即是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记。

  阿閦佛在东方,不是在我们这个太阳的位置,还不晓得过几个太阳,在多远多远的地方。释迦牟尼佛介绍了西方阿弥陀佛的佛土,「阿」字是开口音,在梵文中代表了无量、无尽的意思,阿弥陀佛和阿閦佛的名号都是「阿」字头。中国流行的佛教,多半是要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那边有三位大老师,校长是阿弥陀佛,首席副校长是观世音菩萨,第二副校长是大势至菩萨。将来阿弥陀佛涅槃了,就由首席副校长即位,还是叫阿弥陀佛,所以念阿弥陀佛和念观世音菩萨是一样的。释迦牟尼佛介绍的东方佛土可多了,有药师佛、阿閦佛,《法华经》和其它经典,还介绍了许多其它东方佛土。六祖在《坛经》就说过,你们在东方的人造了罪,就念佛想往生西方,那西方的人造了罪,念佛该生何方呢?是不是大家把机票交换交换就可以了?佛经上介绍的东方佛国,都是生气勃勃的,因为东方世界代表生发,而西方是代表归宿。这一品介绍的东方阿閦佛,有不动的含义,所以又称为无动佛或无动如来。现在我们来看怎么见阿閦佛。

  什么是佛境界

  「尔时,世尊问维摩诘:汝欲见如来,为以何等观如来乎?」尔时,就是当时,我们讲《维摩诘经》已经讲了大半年了,在经文中还是同一天的事。佛问维摩居士,你要见如来,要怎么样才真正见如来?注意,佛并没有说他是佛,真的佛是哪一个啊?那个释迦牟尼只是个肉身。

  「维摩诘言:如自观身实相,观佛亦然。」维摩居士答,佛不用向外去找的,每个人就是佛。「如自观身实相」这句话你搞清楚了就见到佛了。我们现在身体是假相来的,人从出生,到少年、壮年、衰老,这个身体不是我,即使你成了佛,这身体也不是你。有人说他观到身体实相了,他打坐时看到自己这个肉身坐在这儿,另外一个身体站在空中,这还是幻相。要你们修白骨观、安那般那,都是修法,不是目的,修法的目的是要能够「观身实相」。所以维摩居士答复要怎么样见如来,他说「如自观身实相」,实相本空的,也就是智慧悟道,我观自己身体实相是空的,所以「观佛亦然」,我观佛的身体也一样是空的。

  「我观如来,前际不来,后际不去,今则不住。」例如今天是一九八三年三月十八日,我们有此一会,大家坐在这儿听一个老头子吹牛。五十年后这一会还有没有?你我可能都不在了。但是如果五十年后有人听到我们今天上课的录音,知道曾经有此一会,心中会有个影子,但不是真的。「前际不来」,古人没有到过现在,现在这里也没有古人;「后际不去」,你说有明天,明天是明天,同现在没有关系;「今则不住」,现在也了不可得,念念迁流不停。

  《金刚经》说什么是如来,是「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是名如来。」来了等于没有来,去了等于没有去。顺治皇帝的出家诗说:「未生之前谁是我,既生之后我是谁?长大成人方知我,合眼蒙眬又是谁?」照佛法的答法,无所从来也无所去,生而无生,来了等于没有来。维摩居士与佛面对面,他说看佛是「前际不来,后际不去,今则不住。」我们打坐观心,看自己的念头,过去就过去了,下一个还没生,刚说现在,现在就过去了。

  昨天下午有位教育界的同学从外地来看我,他说很累,学佛也不得力,现在正修观心法门。我问他是怎么观的,他说前念去了我不追,后念没起我不引发。我说很好啊,他说,但是,老师你说当下即空,偏偏我当下空不了!我说,你这孩子好笨!前念跑了不追,对的,回忆过去的事是笨瓜,未来的事要想是傻瓜,当下即空你不能改一个字,说「当下即是」吗!你空个什么啊?他听了愣住了。我再说,当下即空,哼!我算不定还讲当下即有呢!你去抓那个空就是不空了嘛。当下即是,既不是空也不是有,也就是空也就是有。在人家嘴上求佛法的人是没出息,要你自己心中求。你当下即是就对了,你管他空不空啊!我们这教室,下午上课的同学走了,晚上上课的同学还没来,中间是空还是有?(同学答有)对了,这个教室还有的嘛,空空洞洞蛮舒服的,为什么要把这房子丢掉呢?值一千多万哪(众笑),但他本来空的。这样讲,你们懂了吧?观心就是这样观的,前际不来,后际不去,今则不住,听任自然。安心得很,那里就是。

  「不观色,不观色如,不观色性。」什么是色?看得见形象的就是。你们打坐,唉哟,气动了,腿发麻了。你晓得气动了,晓得腿发麻了,你就在观色,你把身体看得太牢了。色本身就是空,所以不观色,不观色如,不观色性,不去观,不去求。

  「不观受想行识,不观识如,不观识性。」不观色,连下来是不观受想行识,全都丢开了。这才是观佛,才是见如来。

  「非四大起,同于虚空。」什么是佛?大殿上的不是佛,你梦中看见发光的也不是,不是四大起,不从身体上来。相同于虚空,但是没有说虚空就是佛,虚空是物理的现象。

  「六入无积,眼耳鼻舌身心已过。」六入就是六根。大家有个错误的观念,以为静坐就是想求切断六根。有人说自己打坐很清净,就是还听见声音,你又不求成为聋子,为什么不听声音?听到了,可是同你不相干嘛!大家现在听我讲话,有哪句话留住的?你留不住的!同时外面街上也有车子声,同你不相干,不是很清净吗?「六入无积」,它本来不停留在里面,过去就过去了,不去追求。

  「不在三界,三垢已离,顺三脱门。」都过去了,所以不在三界,三垢(贪、嗔、痴)都解脱了,空、无相、无愿三解脱门也都成就了。

  「具足三明,与无明等。」三明(六通中的宿命、天眼、漏尽三通明)具足,可是通明与无明一样,都是一念。所以神通与无明是一个东西。

  「不一相,不异相。不自相,不他相。非无相,非取相。」佛法讲无相,可是无相只讲了一半。《维摩诘经》给你讲彻底了,是无相也是有相,不是无相,也不是有相。不一,就是二,但又不是异。不是自己来的,也不是佛菩萨给你的。不是无相,也不要执着无相,都不可取。

  「不此岸,不彼岸,不中流,而化众生。」你度到彼岸是去太平洋哪一边啊?跳出苦海是跳到哪里去?跳到乐园吗?怎么知道乐园一定比苦海好?不跳出来,苦海也是乐园。所以不此岸、不彼岸、不中流而化众生。

  「观于寂灭,亦不永灭。」虽然证得涅槃,还是入世。

  「不此不彼,不以此不以彼。不可以智知,不可以识识。」这四句话重要得很,是真正的佛法,你能搞懂了,下次不要来听《维摩诘经》,不用来上当了。如来是什么境界?不是这个,不是那个,不可以抓住这一面,不可以抓住那一面。不可以用智力明白,也不能用意识推测。所以《心经》上说「无智亦无得」。你有个想搞清楚的念头,就已经悟不到了。「不可以智知,不可以识识。」这两句话非常严重的!既然如此怎么办呢?只有睡大觉去了,真的哟!你有资格尽管睡,睡觉也可以开悟的。我前面提过,我家乡有位素不识字的乡下人,他就是出家之后一觉睡了三年,醒来之后,就开悟了,还能够写出很好的诗来。另外一个睡觉的故事,有位铁牛禅师,大家在打坐,他老兄却躺在禅堂上睡觉。老和尚来巡查撞见了,问他,你有道理吗?就是问:你悟了吗?他作了首偈子:

  铁牛无力懒耕田带索和犁就雪眠

  大地白银都盖覆德山无处下金鞭

  这条牛睡在雪地,身上都盖满了雪,看不见了,你打也打不到。意思是他证到空了。方丈一看,好,你有资格睡,继续睡吧。

  「不可以智知,不可以识识。」你聪明也用不上,笨也用不上,有真本事就放下来睡睡看。我只怕你睡了九个钟头就睡不着了。临济禅师也是大彻大悟之后睡觉;黄龙禅师也是在山上一睡就是三年,醒来叫一声就有老虎来驮他下山,要回去也有老虎来驮他。睡觉竟能睡出这样的本事!

  「无晦无明。无名无相。无强无弱。非净非秽。不在方,不离方。非有为,非无为。无示无说。不施不悭。不戒不犯。不忍不恚。不进不怠。不定不乱。不智不愚。不诚不欺。不来不去。不出不入。」维摩居士这一路否定下来,我们学佛讲了半天,满嘴的佛法,到了维摩居士统统给否定了。这样不是,那样也不是,把相对的都打破了。无晦,没有黑暗。无明,没有光明。无名,所以你叫他是佛、是道、是上帝,都错了。无相,本来没有形相。不是强,不是弱。也不是清净,也不是脏。不在方位以内,可是他有东南西北上下。不是有为法,也不是无为法。没得可以开示的,无说,《金刚经》讲佛说法四十九年,却没说过一个字。没有布施,不需要布施,但也不是悭吝。不需要持戒,也不犯戒。不需要忍辱,也不起愤怒。不精进,也不懈怠。不求定,也不散乱。没有智慧,可是并不笨。没有什么叫诚实,可是也不骗人。没有来过,也没有去过。没有出去,也没有进来。

  「一切言语道断。」总而言之,你怎么说都不对。像我们讲经是混饭吃的,真的佛法是没得讲的,文字言语都无法表达。你说上帝多伟大,佛多伟大,讲得出来有多伟大,这伟大也就有限了。

  「非福田,非不福田。非应供养,非不应供养。非取非舍。非有相非无相。」成了佛可以种一切众生福田,是什么田?都不是。因为什么都不是,所以可以种众生福田。佛不是你求他、供养他才理你,如果佛是这样子的,我第一个不信他。佛菩萨不是这样势利的,真正佛菩萨是你求他也度,不求他也度。所以非应供养,非不应供养。不是抓住,也不是空掉。不是有个相,也不是没有相。

  「同真际,等法性。」所以成了佛叫作如来,中文翻译得非常好。你还把他当成真来了吗?是好像来了。释迦牟尼佛来过这个世界没有?来过,也没有来过。这个世界没有哪一个人来过,也没有哪一个人去过,只有现在。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哈哈」。你要是「独怆然而涕下」那就是笨蛋,你能哈哈就成佛,你要泪下就是凡夫。这个世界谁来过了?拿破仑、华盛顿、诸葛亮?都没有来过。

  「不可称,不可量,过诸称量。」你不能称他,量他。没法比的,超过可以称量的境界。

  「非大非小。非见非闻。非觉非知。」不是大,不是小。看不见,听不到。悟不到,也不是知道。

  「离众结缚。」不要被一切捆住了,被捆住了就是凡夫,不能解脱。有人说,我现在什么都放下了,就是看看经,打打坐。你说他对了吗?又被一条绳子捆起来了!等于我有个朋友,他说一生除了烟酒嫖赌,别无不良嗜好。说了等于白说,被佛法捆住了,还是被捆住了。

  「等诸智,同众生。」有个智慧就不叫智慧了。什么是佛?佛与众生等同。

  「于诸法无分别,一切无失。」世间法就是佛法,如来就在这里。你怕老,怕生命没有了,有钱又怕钱没有了,这是世间法。「一切无失」告诉你来了也没有来,去了也没有去。这句话很重要。

  「无浊无恼。无作无起。无生无灭。无畏无忧。无喜无厌。无已有,无当有,无今有。」没有什么五浊恶世,也没有什么烦恼。没有作,没有起,没有生灭,没有什么可怕可忧虑的,没有可喜的,没有厌离心,过去没有,未来没有,现在也没有。

  「不可以一切言说分别显示。」一切言语文字都不能表达。你看维摩居士一路哗啦哗啦讲到底,当着佛的面一路否定,好像在拆佛的房子,一路拆光了。

  「世尊,如来身为若此,作如是观。以斯观者,名为正观。若他观者,名为邪观。」他说,佛法就是如此,有这样的观点,才是真正的佛法;与这样的观点不同的,都是邪魔外道!这里说的如来身是法身,就是形而上学说宇宙万有的本体,本体就是如此。光明、黑暗,善恶,来去……等等,都是现象,不是那个能生现象的自性。所以这一切现象境界都不是佛。

  这段话我们是拆开来讲,以文字来讲,文学境界非常的高,后世很多名作的诗词,就是从这些境界出来的。这一品经值得细细的读,如果敲木鱼来念,就没有味道了。

  我们这一品是见阿閦佛品,前面一路都是在讲佛境界,但是什么是佛境界?因为文字简单,反而特别难讲。希望各位不要只以我解释的为准,我只是帮助大家,提起注意而已。上文中最重要的,就是「不可以智知,不可以识识。」思想的不是,意识的也不是。到了成佛境界,智慧也没有用。

  本经翻译人鸠摩罗什法师的弟子僧肇,他著作的《肇论》,有一篇就写〈般若无知论〉。真正的智慧到了最后,无所谓智慧不智慧,用世俗道理说,最聪明的人是最平凡的人,看起来最平凡最笨的人,却有上上智。一般人觉得自己聪明的,其实是笨人。什么理由?因为他不肯平凡;真能够平凡,就是最高明的人。

  不但佛经如此说,中国儒家道家,乃至西洋许多哲学家,都有差不多相同的道理。这个道理要信,是正信就入门,《华严经》也提到「信为道源功德母」。这个信不是一般宗教的信,宗教的信偏重人的情感,佛法的信是理性的。

  过去禅宗的祖师们常说「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后来成为通俗的成语,用来鼓励人。但是可能大家没有仔细想过,爬到了顶尖了,更进一步不就跌死吗?这话的道理就是要踏实,就是《中庸》说的「极高明而道中庸」。最高明的人就是最平实的人,所以不要自视高明,没有什么叫作聪明有学问的,都是人类意识上的妄想,但妄想清净就很难了。

  我常说世界上最伟大的哲学家,往往是乡下的老太太们。他们过的是平凡的生活,但也是我最羡慕的生活。「乡村四月闲人少,采了蚕桑又插田。」这种日子不是你们都市中长大的青年可以想象的。我记得以前常看到乡下的老太太们,在黄昏时搬条板凳坐着看天,非常悠然。如果你去问他们日子如何,他们多半会说日子过得苦啊,为什么苦呢?命嘛!命是不是靠得住不晓得,但老太太们可是承认的,认为所有的痛苦都是自己的命。

  反而是知识愈高的愈不认命,即使信佛也是功利主义挂帅,一信佛就想得利益,假使得不到利益,就会埋怨宗教不灵。

  为什么我讲这些?我希望你们再读一读上次讲的那一段。维摩居士讲了半天什么是佛,空的不是,有的也不是;高的不是,低的不是;总归都不对。你说我有个对的,你那个对的还是不对。那么就是都不对了?嘿,都不对还是不对。四面八方都把你堵住了,最后,原来我还是我,也不增也不减,很平常的,就接近如来境界了。说境界其实也不正确,因为又着了相,他其实是无境界又非无境界的,一切境界都是,又都不是。你要了解这一点,才可以继续读下文。

  维摩居士从哪里来

  「尔时,舍利弗问维摩诘:汝于何没而来生此?」这时,舍利弗问维摩居士,你是从哪一个世界隐没,而投胎到这个世界来的?「没」(读如「末」)就是灭,死去的意思。

  「维摩诘言:汝所得法有没生乎?」维摩居士问舍利弗,你所学的佛法道理中,有生有灭吗?「没生」就是生灭。

  「舍利弗言:无没生也。」舍利弗答,真正佛法没有所谓生或灭。各位要注意,真正佛法不在打坐参禅这些空事上面。你体会一下现在的心境,思想就叫作生灭心,有生没的。一个念头接一个念头很快的,念头过去就没有了吗?再想还是有的,所以没有「没」。真没有「没」吗?它又没有生过。每一个念头都停留不住,所以勿以有无当成真有真无。《金刚经》说,「过去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都是不可得的。要能在这个境界上看清楚了,这就是学佛的根本道理。

  你们不论年纪,这个心用了这么久了,有损害吗?没有。现在用还是它。过去的过去了,抓不回来的;未来的还没来;现在的,刚一觉得又即刻成为过去了。所以要明白了根本什么都不能把握,心境自然平静下来了,这就是学佛的正路。作如此观者为正观,非如此观者为邪观。因此你想求个咒子,找个什么稀奇的法门,那都是在妄想,因为你求的都是生灭法。佛法是非生灭法,言语道断还有个什么咒?还有个什么法门?

  「若诸法无没生相,云何问言,汝于何没而来生此。」佛法中的「法」代表着一切物、事、理,是个综合的代名词。维摩居士说,如果诸法没有生灭,为什么你要问我是从哪个世界灭了,才生到这个世界?

  「于意云何?譬如幻师幻作男女,宁没生耶?」维摩居士又说,我问你,譬如魔术师变出来的男人或女人,是有生灭的吗?我们看电影,银幕上的人物是假的吗?不是,是拍摄真人而来,相貌动作都是真的。你说是真的吗?它只是映在银幕上,放映机一关掉就没影子了。所以佛说我们的所作所为皆如昨梦。我们作了几十年的人,都像昨天的梦。昨天的梦都抓不住了,如梦如幻。

  「舍利弗言:无没生也。」舍利弗答,魔术变出的人是没有生灭的。

  「汝岂不闻,佛说诸法如幻相乎?」维摩居士问,你岂没有听佛说过,一切法如幻,像魔术一样的幻相吗?

  「答曰:如是。」舍利弗答:是的,佛是这么说过的。

  「若一切法如幻相者,云何问言,汝于何没而来生此?」维摩居士追着说,既然晓得一切法如梦如幻,那为什么你还要问我是从哪个世界灭了,才生到这个世界?

  「舍利弗,没者为虚诳法,坏败之相。生者为虚诳法,相续之相。菩萨虽没,不尽善本。虽生,不长诸恶。」这一段话很重要。从物理学来讲,你把一张纸烧成灰,就没有了吗?那只是纸的形态没有了,质能是可以互变的,烧了纸产生了热、光、烟、灰烬。僧肇写过《物不迁论》,世界上这些物质没有动过,时间也没有流动过,过去、未来几千万亿年都没有的,只是现在,现在也不可得。

  所以维摩居士再说,舍利弗,你认为有「没」,以为有什么事或物灭亡了,那是骗人的,只是物理败坏的现象而已。相反的,你认为有「生」,以为有什么事或物生出来了,也是骗人的,只是物理相续的现象而已。那个能思有没有生的才是道,就是佛,是不属于生灭的。所以,维摩居士讲,菩萨虽然肉体败坏了,他的法身仍然在此为善。菩萨虽然肉体生出来了,也决不做任何一点小恶。

  维摩居士为什么来

  「是时佛告舍利弗:有国名妙喜,佛号无动,是维摩诘于彼国没,而来生此。」这时候,佛看见舍利弗被维摩居士教训了,就岔进来告诉舍利弗,有一个世界叫作妙喜世界(就是阿閦佛国),那边教主的名号是无动(就是不动如来)。维摩居士是由那个世界灭了,而生在这个世界:也就是说,维摩居士原本是妙喜世界的大菩萨,到了我们这个世界,成为一位在家居士。别的经典也说过,维摩居士早已成佛,他的前身是金粟如来。由于发愿要利益众生,所以化身来到这个世界。

  「舍利弗言:未曾有也!世尊,是人乃能舍清净土,而来乐此多怒害处。」舍利弗听了就叹道,从来不知道有这样的事,像维摩居士这样的人,能抛弃清净庄严的世界不住,而喜欢来到我们这个多怒害的世界。前几天有学生来找我,他说自己现在把名利看得很淡,已无求于人了。我说,不见得吧,你现在正在名利之中,说看得很淡容易,等你名利都没有了,看你还淡泊不淡泊?再说,你无求于人,来找我干什么?这不是有求于我吗?要求佛法也是有所求,这都是对自己的心理观察不清楚。所以这个世界众生多怒害,怒害从哪里来?都是贪嗔痴生出来的。

  「维摩诘语舍利弗:于意云何,日光出时,与冥合乎?」维摩居士再问舍利弗,我问你,日出时,日光会和黑暗结合吗?

  「答曰:不也。日光出时,则无众冥。」舍利弗说:不会的,太阳出来时,一切黑暗都没有了。

  「维摩诘言:夫日何故行阎浮提?」维摩居士间,太阳为什么会走到阎浮提?阎浮提就是我们这个世界,也就是南赡部洲,都是佛学上的名词,前面讨论过了。

  「答曰:欲以明照,为之除冥。」舍利弗答,因为太阳要为这个世界照明,消除黑暗。

  「维摩诘言:菩萨如是,虽生不净佛土,为化众生,不与愚闇而共合也,但灭众生烦恼闇耳。」维摩居士说,大乘菩萨也是这样,他为了方便教化众生,而转生到不清净的世界,但并不会被众生的愚痴黑暗所污染,他们只是为了帮助众生,消除烦恼黑暗罢了。注意啊!这个灭烦恼闇就是我们学佛的目的,庙子中常见到「慧日当空」,是说随时在解脱的环境中,智慧的太阳当空,可以消除众生的烦恼黑暗。

  「是时,大众渴仰,欲见妙喜世界无动如来及其菩萨声闻之众。」这时候,现场的大众都很希望能够见见妙喜世界的无动如来,以及他的弟子们。

  「佛知一切众会所念,告维摩诘言:善男子,为此众会,现妙喜国无动如来及诸菩萨声闻之众,众皆欲见。」佛知道了大家的心意,就对维摩居士说,希望你可以把妙喜世界的无动如来,以及他的弟子们,展现给在场的大众见识见识。

  妙喜国来的佛及一切

  「于是维摩诘心念:吾当不起于座,接妙喜国,铁围、山川溪谷、江河大海、泉源、须弥诸山,及日月、星宿、天龙、鬼神、梵天等宫,并诸菩萨、声闻之众,城邑、聚落,男女、大小,乃至无动如来,及菩提树、诸妙莲华,能于十方作佛事者。三道宝阶,从阎浮提至忉利天,以此宝阶,诸天来下,悉为礼敬无动如来,听受经法。阎浮提人亦登其阶,上升忉利,见彼诸天。妙喜世界成就如是无量功德,上至阿迦尼咤天,下至水际,以右手断取,如陶家轮,入此世界,犹得华鬘,示一切众。」维摩居士当时心中想,我要不离开座位,把妙喜佛国引到这里来,让这里的众生可以由三道宝阶登上忉利天去看妙喜佛国。我要用右手一抓,把妙喜佛国从上至阿迦尼咤天,下至水际,像抓把陶土一样地截断,犹如拿朵花似地,拿到这个世界来。

  这里描写的妙喜佛国世界的景象,其实和我们这个世界差不多。这妙喜佛国的情境,就是这边描写的。佛经中形容一切世界的边缘是铁围山,我们可以理解那是由矿物所构成的。妙喜世界的铁围山围绕的,有河流海洋高山,世界的中心是最高的须弥山,世界中有日月星宿,有天龙鬼神、梵天等等的天人和宫殿,也有菩萨和声闻众,有人世间的都市村庄,男女老幼,乃至无动如来和菩提树、妙莲花,能在一切世界作佛事的。

  三道宝阶是从我们这个世界连接到忉利天的。佛经记载,释迦牟尼佛的母亲,在生下佛之后即去世,成为忉利天的天主。阿迦尼咤天是色界天最高层的有顶天,超过有顶天就是无色界。有顶天的天主是大自在天,穿白衣有三只眼,是观自在如来的化身。

  「作是念已,入于三昧,现神通力。以其右手断取妙喜世界,置于此土。」维摩居士想到这里,就入定,展现神通力量,用手一端,就把妙喜佛国端过来了。

  「彼得神通菩萨及声闻众并余天人,俱发声言:唯然!世尊,谁取我去?愿见救护。」妙喜佛国中得了神通的人,立刻感觉到了,就问无动如来,谁把我们这个世界抓起来了?请救救大家啊!

  「无动佛言:非我所为,是维摩诘神力所作。」无动如来告诉他们,不要慌,不是我作的,是维摩诘在施展神通,请我们过去。

  「其余未得神通者,不觉不知己之所往。妙喜世界虽入此土,而不增减,于是世界亦不迫隘,如本无异。」至于妙喜佛国中没有得神通的人,仍然不感觉到有任何异样。这段故事要听清楚,维摩居士心念一动,想发动神通,用右手把妙喜佛国端过来。他动了这个念,就进入定境,呈现了神通力量。那个世界有神通境界的菩萨,察觉到被移动了(无动如来也只好动了),但是没有神通境界的菩萨却浑然不知。妙喜佛国虽被端过来了,但我们这个世界并不觉得有什么不同,妙喜佛国也没有变得比较狭小。

  「尔时,释迦牟尼佛告诸大众:汝等且观妙喜世界无动如来,其国严饰,菩萨行净,弟子清白。」释迦牟尼佛就招呼大家来看,这妙喜世界无动如来国土的庄严美丽,当地菩萨的心地清净,没有染污,以及弟子们的身心清白干净,所以才有这样庄严的净土。这个不动的境界就是《楞严经》中的偈子所说的:「妙湛总持不动尊,首楞严王世希有。销我亿劫颠倒想,不历僧祇获法身」。

  「皆曰:唯然!已见。」大家都回答佛,是的,都见到了。

  「佛言:若菩萨欲得如是清净佛土,当学无动如来所行之道。」佛说,如果你们想要达到这样清净佛土的境界,应该学无动如来之道。无动如来是行什么道?就是上面讲的「菩萨行净,弟子清白」。

  愿生妙喜佛土

  「现此妙喜国时,娑婆世界十四那由他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皆愿生于妙喜佛土。」「那由他」是很大很大的数目单位。维摩居士表演了这一手神通,这个世界不知有多少人,都大彻大悟了,而且发愿往生东方妙喜佛土。

  「释迦牟尼佛即记之曰:当生彼国。」释迦牟尼佛就为他们预言,你们发了这个心,一定可以如愿往生那个国土的。

  「时妙喜世界于此国土所应饶益,其事讫已,还复本处,举众皆见。」这时,大概维摩居士把手一放,妙喜佛国就回归原位了。全部过程中,无动如来也没有向谁说法,妙喜世界和我们这个世界的众生,也没有交谈,大家只是一看这个场面就开悟了,妙喜佛国因此也功德圆满了。

  禅宗里就有这么个问题,阿閦佛土一现而不再现是什么道理?这是有个故事的。有位灵云禅师,参禅三十年都没能悟道,就决定不参禅,而修行去了,就是去走戒定慧、念佛、观想等等的路子(你们恐怕不用三十年就放弃了)。他的心就放松了,没那么紧张了。在春天的有一天,他走在外面,看到桃花盛开,一下子就悟了。我们即使天天看桃花,为什么也悟不了?等于我们天天吃苹果,就是不会悟出地心引力一样。灵云祖师悟道后,就作了一首偈子:

  三十年来寻剑客几回落叶又抽枝

  自从一见桃花后直至如今更不疑

  有人就拿灵云禅师悟道的事,拿来比《维摩诘经》这一段。维摩居士把阿閦佛国拿来给大家看,就一现而不再现,这个娑婆世界就有十四那由他人,因而大彻大悟。这是什么道理?

  后来有一位禅师,答复了这个问题,他说,娑婆世界众生见阿閦佛国而悟道,同灵云禅师见桃花而悟道,是同一道理。每个人随时都有机会见到无动如来,都是一现而不再现,不过人人都把握不住。因此这位禅师作了首偈子,非常高明:

  灵云一见不再见红白枝枝不着花

  尀耐钓鱼船上客却来平地摝鱼虾

  何必一定看到桃花才悟道,看到椅子看到狗屎也可以悟道。你们来禅堂打坐,都是想钓鱼,但是你们是到平地上钓,怎么钓得到?你们参参看。事实上,世上一般人求道,都是背道而驰。

  「佛告舍利弗:汝见此妙喜世界及无动佛不?」佛告诉舍利弗,你看见了妙喜世界和无动佛吗?

  「唯然!已见,世尊。愿使一切众生,得清净土,如无动佛。获神通力,如维摩诘。」舍利弗说,是的,见到了。我愿一切众生都能得到自己的清净土,像无动佛一样的真空境界。也愿一切众生起用的时候,能达到像维摩居士一样的神通境界。

  「世尊,我等快得善利,得见是人,亲近供养。其诸众生,若今现在,若佛灭后,闻此经者,亦得善利。况复闻已,信解受持,读诵解说,如法修行。」舍利弗继续说,我们今天真是痛快,能碰上这样的好事,见到维摩居士,能够亲近供养他。其它的众生,不论是当今的,还是佛逝世之后的,读了这部经,也会得到利益。何况是读了听了这部经之后,能绝对地相信理解,将它牢牢地放在心中,为人读诵解说,真诚地去遵照修行。

  「若有手得是经典者,便为已得法宝之藏。若有读诵,解释其义,如说修行,则为诸佛之所护念。其有供养如是人者,当知即为供养于佛。其有书持此经卷者,当知其室,即有如来。若闻是经能随喜者,斯人则为趣一切智。若能信解此经,乃至一四句偈,为他说者,当知此人,即是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记。」这里继续说明这部经珍贵之处,和它的功德,文字大家都能了解。《维摩诘经》讲到这里,功德大致也圆满了。

-------------------------------------------------------------------------------------------------------------------

扩展阅读:

南怀瑾佛教文集

南怀瑾佛学讲座视频在线观看下载

--------------------------------------------------------------------------------------------------------------------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 还没有任何项目!
  • 佛教导航@1999- 2011 Fjdh.com 苏ICP备1204078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