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达吉堪布:入行论广解 第六册 第九十一节课
索达吉堪布:入行论广解 第六册 第九十一节课
众生和佛陀是完全相同的,怎么相同呢?二者都是我们积累资粮的福田。昨天以教证已经说明了,今天通过理证来成立。
卯二(教义成立)分二:一、真实宣说;二、遣除争论。
辰一、真实宣说:
常敬生佛者,圆满达彼岸。
长期恭敬众生与佛陀的修行人,能圆满到达轮回的彼岸,获得涅槃的果位。
此处用理证加以说明:众生值得我们恭敬,因为恭敬众生和恭敬佛的这种人,能获得无上圆满正等觉果位之故。这也是因明的一种推理。
有没有这样的事例呢?当然有。在佛教历史上,无数成就者和修行人,依靠对佛陀和众生的恭敬心,从而圆满了两种资粮。昨天也讲了,发菩提心需要众生;六度万行也要众生(布施、持戒、安忍皆以众生为对境;修禅定也是远离嘈杂的环境到寂静处,间接与众生有关。无论积累福德资粮、智慧资粮,统统离不开众生);最后得到佛果时,还是离不开众生。甚至我们每天早上发心,中间白天做事情,最后回向善根,全部是为了众生,并不是为了自己。
因此,从资粮的本体和资粮的果两个角度来讲,众生在菩提道上跟佛没有什么差别,依靠众生能积累福慧二资,获得断证圆满的佛果。
修法所依缘,有情等诸佛,
敬佛不敬众,岂有此道理?
圆满波罗蜜多,必须要让众生欢喜,在这个过程中,众生和佛陀都是不可缺少的因缘。龙猛菩萨说:“众生菩提因,若欲成佛果,于众敬如师。”众生乃菩提之因,我们若想获得佛果,对众生必须像对上师那样来恭敬。《华严经》中也说:“因于众生而起大悲,因于大悲生菩提心,因菩提心成等正觉。”三千大千世界中,假如没有一个众生,我们对谁生大悲心?难道对佛菩萨、阿罗汉生悲心吗?这是不可能的事情。悲心的来源就是众生,没有悲心的话,菩提心无法产生,如果没有菩提心,成佛唯一的近取因就没有了。
现在很多学佛的人,根本不懂这个道理,他们认为要获得佛果的话,仅仅依靠三宝就足够了,有没有众生无关紧要。然而,就菩提的因来讲,众生和佛陀完全等同,如果恭敬佛陀而不恭敬众生,那实在是没有道理。《修心七要》中云:“于众修大恩。”众生是我们修行的来源,也是一切成就的根本,应把他们视为自己的大恩人。《普贤行愿品》十大愿王中,随顺众生这一愿中也说:应把所有的众生看作父母、师长、阿罗汉,乃至佛陀来对待[36]。
但实际生活中是不是这样呢?观察一下就会明白。我们每当看见佛像佛塔、上师三宝,就恭恭敬敬地顶礼供养,而看到经常损害自己的敌人,心里就很不舒服,对他大肆毁谤,这是不合理的。要知道,佛和众生同等重要,见到流浪狗之类的动物时,应想方设法予以帮助,把它看作成佛的一种助缘;如果受到鬼神妖魔等非人的危害,也应把它们作为最大的恩人来观想。有些人身上有附体,耳边能听到各种声音,这时就应该像《修心七要》中讲的那样,心想:“从无始以来,我吃过你们的肉、喝过你们的血,已经欠了你们很多债。为了补偿这一切,我理当将血肉等布施,你们可随心所欲地享用。即使我今生中世出世间一无所成,那也无所谓,只要我的身体能偿还你们的债务就可以了。”
然而,现在很多人并不是这样,为了保护自己,众生再痛苦也不顾,只要自己能发财升官,就已经心满意足了。但看看以往高僧大德的传记,过去的大德并非如此,朗日塘巴曾说:“我所阅览的一切甚深教法,都是将所有的过失归于自己,将所有的功德赋予众生。这一切的关键,除了‘亏损失败我取受,胜利利益奉献他’之外,再也没有更甚深的教言了。”
若把众生看作跟佛一样,便不会看到他的任何过失,就是因为总觉得别人比自己恶劣、比自己还坏,把他当作特别低等的众生,才会认为自己各方面都超过他。但这样的心,根本得不到真正的涅槃。不管是修什么法,一定要想到利益众生,有些大德在教言中说:“有了利益众生的心,所有的违缘魔众自然摧毁。”以此类推,如果满心都是自私自利,则能招引诸多过患和灾祸。
大家平时在修行过程中,应尽量断除自私自利的心去帮助众生,在帮助众生的时候,也要把众生看作是菩提的顺缘。我们修行是为了成佛,获得释迦牟尼佛那样的果位,对佛怎么样恭敬,对众生就要怎么样恭敬,如果缺少了众生,同样也得不到佛果。若能做到这一点,从见解上纠正以往错误的观念,那你的修行绝对会有进步。
但现在有些居士并不是这样。一听到所谓的活佛,就兴奋得手舞足蹈,而对那些没地位、没有钱的人,根本不放在眼里,经常用蔑视的眼光去污辱他,这种做法是不合理的!
辰二、遣除争论:
非说智德等,由用故云等,
有情助成佛,故说生佛等。
刚才讲了,对佛恭敬的话,对众生也要恭敬,不恭敬众生而只恭敬佛,这没有任何道理。这种说法,有些人就不接受,他们认为:“佛陀圆满一切功德,而众生具有贪嗔痴慢等一切束缚,这两者的功德截然不同,故不应当同等恭敬。”就像昨天有些道友在辩论时所说:“量与非量的法相完全不同。是量的话,绝对不是非量,二者是相违的东西,怎么可能是同体呢?”
对此,作者回答道:这里并不是说二者的智慧功德同等,而是从助成佛果的角度讲,二者的作用相同。大家应该清楚,所谓的“相同”,不一定所有的特点全部要相同,《量理宝藏论》中说,承许两个事物相同,只是从某一特定的方面而言的,否则在整个世界上,哪有两个完全相同的事物呢?所以,此处说众生与佛相同,也是“由用故云等”,在助道作用上安立的。
这一点也看得出来,如果一个众生都没有,很多法的确没办法修。我们修法就是为了利益众生,假如众生都已经空完了,难道要去观虚空吗?故从刚开始发心到最后回向之间,众生是不能离开的。但仅仅是靠众生,没有佛陀也不行。为什么呢?因为佛陀宣说正道,给我们开示了取舍的道理,如果没有这些,所有众生都是迷迷糊糊的,依什么引导去证悟佛果呢?因此,从功用上而言,众生与佛是平等的,获得佛果既有佛陀的恩德,也有众生的恩德。就像是一个农民,有了种子以后,还要有肥沃的良田,通过这样的因缘,最终才能收割庄稼。如果他摧毁了田地,就算有种子也没办法。
所以,大家今后看见任何一个众生时,应该看作是菩提道的助缘。尤其在大城市里面,一出门就是芸芸众生,若觉得“众生跟我没关系,我是到寺院里拜佛的,佛陀才是我成佛的最大助缘”,那你就搞错了!寺院里有佛像,去礼拜的功德虽然不可思议,但你没有到寺院的路上,坐车也好、走路也好,旁边所见的熙熙攘攘的众生,哪怕是地上密密麻麻的小蚂蚁,实际上都是成佛的助缘。倘若有了这样的心,修行一定会有进步的。然而,现在的大多数人,很愿意在佛像面前作供养,看见可怜的众生时,悲心始终生不起来,这是根本不合理的。大家一定要搞清楚,只有依靠这两种福田,才能圆满自己的佛果。佛陀是成佛的因缘,一切众生也是成佛的因缘,从这个角度来讲,佛陀与众生没有高下、一味平等。
怀慈供有情,因彼尊贵故,
敬佛福德广,亦因佛尊贵。
上面说佛陀和众生在功德上有所不同,但从助道的角度而言,二者是完全相同的。下面分开讲众生有众生的功德和珍贵性,佛有佛的功德和珍贵性。
安住于慈悲喜舍四无量心的境界中,去供养一切有情,这个功德非常大,因为众生是珍贵的福田。众生若不具备这一殊胜特点,那供养石木铁块等也可以积累资粮了。所以,无情物跟众生还是有很大的差别,我们把众生作为对境,对他进行供养,虽然他不是圣者,但依此却可积累资粮、圆满智慧。就像《俱舍论》中所说:“尽管不是圣者,但如果对作为利益之田的父母、痛苦之田的病人、于法身相续中修行之田的说法者、功德之田的最后有者菩萨进行供施,果报也是不可估量的。[37]”为什么有如此大的功德呢?因为众生是相当殊胜的对境,以慈悲心进行布施的话,不管对境是哪个众生,都可以获得极大的功德。佛经中也说:“倘若布施可怜的众生,此种功德不可思议。”
此偈还有一种解释方法:供养从一缘慈心等持中出定者,这个人虽不是圣者,但供养的功德无量无边。《入行论》的个别讲义中,也有这种说法。不管怎么样,我们对一般的众生作布施、供养,肯定是有功德的。《父子相会经》中说:“一切众生界无量,发心功德亦无量。”如果众生不是殊胜的对境,那以其为对境而发心,怎么会有如是大的功德呢?因此,每一个众生都非常了不起,若没有他们,我们就没有机会积累福德。
另外,对佛陀也应恭敬供养,因为佛是尊贵无比的福田,依之能圆满广大的资粮。佛经中说:“供养佛陀,即生可获财富等,圆满一切所愿。”可见,佛陀的功德不可思议,他的尊贵伟大无法想象。《妙法莲华经》中亦云:“若人散乱心,乃至以一华,供养于画像,渐见无数佛。”有人纵然以散乱心,拿一朵花供在佛陀的画像前,也能渐见无数佛而获得解脱。那我们以诚挚清净的信心,对佛像作广大供养,功德更是无法言说了。佛陀若不是殊胜对境,供一朵花怎么有这么大的功德呢?因此,具如是功德之故,佛陀是殊胜的对境。你们方便时,也看一下宣化上人《妙法莲华经》的讲义,里面举了很多公案,宣讲了供养佛陀的功德。无垢光尊者在《如意宝藏论》中也说,甚至以不清净的心看佛像,此人也能逐渐获得圆满的佛果。
这两种如意宝——众生与佛陀,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会经常遇到。龙猛菩萨在论典中说,众生犹如妙瓶、如意宝,依此能产生一切资具,实现一切所愿。佛像则是圆满功德智慧的身像,哪怕心里对它生起一刹那的信心,身体对它一礼拜或一合掌,功德也是无法限量。
作为一个佛教徒,行住坐卧应随身携带释迦牟尼佛的像。不管你是住旅馆还是在家里,若没有时间念诵、观想,把佛像放在清净的地方,即使用因明中的“现而不定识[38]”来看,实际上也能得无量功德,在自己的眼识上、阿赖耶上,种下菩提的种子。
我有时候这样想:现在汉传佛教的寺院很多,朝拜烧香的人也很多。如果一个地方修一座寺院、造一座佛像,好多人就算以旅游观光的心或者无记心,到寺院里拜一拜、烧个香,在他们相续中也能种下非常难得的菩提种子。因此,作为一个佛教徒,我们随时都应把佛像作为皈依处,经常供养、恭敬、顶礼。同时,对众生的态度也要改变,以前很多人可能没有这种习惯,现在学了《入行论》之后,看见众生应该觉得跟佛陀没有差别,经常带着一些众生的像是吧?(众笑)
其实这个道理并不难懂,关键在于你实际行动中能不能去做。有些人看见众生时,这个看不惯、那个也看不惯,这个是坏人、那个也不是好人,这种心态对修行不利,应该观清净心才好!
助修成佛故,许众生佛等,
然生非等佛,无边功德海。
总而言之,从助修成佛的因来讲,众生与佛是相等的。但从各自的功德而言,任何众生都不可能与诸佛相提并论。
在成佛的道路上,依靠众生可以成佛,依靠佛陀也可以成佛,这一点二者是相同的。有些经典中说:“诸菩萨行,大悲发起,有情为依。”我们行持菩萨行、发起大悲心,众生是唯一的依处,没有众生的话,所有的修行皆无法成功。当然,这也离不开佛陀的威力加持和智慧引导,若没有佛给我们开示光明正道,在漫无边际的轮回中,迷迷茫茫的众生如何寻找解脱之路?因此,依靠这两种助缘,一个人在短暂或漫长的时间里,只要有信心、有耐心,终有一天必定能圆满菩提正道、修成佛果,这没有任何怀疑。
但是从功德上讲,佛陀跟众生完全不同。大家也知道,佛陀有十力、四无畏、十八不共法等浩如烟海的功德,而这些功德,不要说是凡夫众生,就连声闻阿罗汉也望尘莫及。《抛石经》中讲了佛陀的如海智慧,在佛的声闻弟子中,舍利子是智慧第一,但即使整个三千大千世界遍满舍利子,其智慧总集起来也不及佛智的千万分之一。
目犍连是神变第一,纵然以他的神变力,也无法测度佛陀的功德。上师以前讲过一个公案:有一次佛陀在讲经说法,目犍连想以神通力,测试佛陀说法的声音到底能传多远。他飞越了三千大千世界,佛陀的声音还在耳边。他又朝娑婆世界的西方飞去,经过了九十九恒河沙数的佛世界,到了光明幢世界,佛陀的法音还是听得很清楚。
那里的世界有一尊佛,名为光明王如来,正在说法教化众生。当时目犍连的神变全部用完了(就像有些道友的电池用完了一样),他禀白光明王如来说:“我来到这么遥远的世界,不知道怎样才能回去,唯愿如来慈愍加持,帮我返回东方的娑婆世界。”光明王如来说:“以你的能力,纵经一劫也不能回到娑婆世界。但是我有一个窍诀,就是不可忘本。你至心观想你的本师,竭诚顶礼、称念本师释迦牟尼佛的圣号,便得安返。”目犍连依教奉行,至心观想本师释迦牟尼佛,面向东方顶礼称念。一念之顷,便回到了娑婆世界。(当时他可能吓坏了吧,以后再也不敢了,差一点就回不来了!)
所以,佛陀的功德,任何一个人哪怕再有智慧、再有能力,也没办法比得上万分之一。现在经常有人说:“我和释迦牟尼佛一样。”你如果将来获得了佛果,说自己跟佛一模一样,那倒是可以。但前几年有些练气功的人,到处胡说八道:“我的功法超过了释迦牟尼佛,释迦牟尼佛实际上也没有懂得我这个功法的秘诀。”作为一个佛教徒,尤其是作为一个修行人,必须要了解我等大师释迦牟尼佛为主的三世诸佛无边无际不可思议的功德,若不了解这一点,怎么对佛陀生起无伪的正信?
当然,要了解的话,最好是通过两方面。佛陀的悲心和五道十地的广大功德,应该看一看《释迦牟尼佛广传》等论典,佛于多生累劫中,为了众生发菩提心,历经种种难行苦行,一般凡夫人根本无法想象。至于佛陀的无上智慧,可依靠因明的推理来成立佛陀为量士夫。昨天在辩论的过程中,有些道友以《前世今生论》中的观点来建立佛法为真理,这样也可以,但还是不足够。非常强有力的三相齐全的推理,才会让别人无话可说,不得不承认佛陀就是量士夫,除了佛陀以外,任何一个学者智者,绝对不可能有这样的智慧。
我们对佛无比的功德和智慧,生起信心非常重要。《宝性论》、《现观庄严论》、《入中论》等中宣讲了许多佛的不共功德,对于这些果法,《现观庄严论》中说,应依靠发愿而生起信心。因为佛陀的功德不可思议,我们要想现量感受到,即使十力中的一个力,也有一定的困难。但先以发愿的方式了知佛的如海功德,这样以后在行持菩提道的过程中,就不会出现违缘了。
希望大家在学习时,千万不要变成法油子,对本师释迦牟尼佛应该有着非常强烈的恭敬心,如果实在生不起恭敬心,也不要有毁谤之心,说一些不恭敬的语言。一方面从正理上讲,世间上成千上万个智者,谁都没有能力推翻世尊的教言,另一方面,我们作为佛陀的随学者,应该对本师有恭敬之心。
现在很多人根本不知道佛的威力和功德,他们觉得释迦牟尼佛只是印度净饭王的一个王子,跟汉地的王子好像没什么差别,只不过他写的书多一点,在世界上比较出名而已。甚至还有人认为,释迦牟尼佛没有现在的某某人出名,因为这个名人在全球上都认可,而知道释迦牟尼佛的人并没有这么多。这些孤陋寡闻者,把佛陀仅仅看作比较好一点的凡夫人,这是非常可怜的行为。虽然在显宗密宗的教典里面,对佛陀证悟的观点不太相同,但在平凡众生面前,世尊所显现的一切功德是无法想象的。佛经中云:“佛陀功德不可思,正法功德不可思,僧众功德不可思,于此生起信心者,获得的功德不可思。”所以大家对不可思议的佛陀应生起信心,千万不要有“佛跟凡夫人相同”之类的想法!
唯佛功德齐,于具少分者,
虽供三界物,犹嫌不得足。
佛陀的功德极为殊胜,圆满一切功德、断除一切过患,是世间上唯一的量士夫。谁若具足佛的少分功德,就算只是几万亿分之一,那以三千大千世界的所有财物进行供养,仍显得不足够。
有些人迎请一个上师,对他供养一千块钱,对侍者供养一百块钱,旁边还有一个人,供养五十块钱,凭供品对人的功德进行划价,这种情况非常多。前段时间,我们去一些地方放生,有些施主在供养时,好像划了五种等次:对名气大一点的法师供养五百块,然后是三百块、二百块、一百块,最后是五十块。五个人根据自己的功德,有的得五百块,有的得五十块,有这么大的差别。但如果一个人具足佛陀功德的千万亿分之一,三界的财物全部堆在一起进行供养,还嫌不足够,因为这个功德实在太大了。
佛的功德浩瀚如海,仅具足其中的一部分,也有无量无边的福报。这并不是夸大其词,佛经中经常有这些教言。《金刚经》中说,何人念诵或修习佛陀的教言乃至一四句偈,功德也是无法思议,远远超过以满三千大千世界的珍宝供养诸佛的功德。《华严经》中也说:“倘若见闻佛,获得无量德,灭除一切障。”
在今生中,我见过各种各样精彩的事物,也享受过色声香味的种种妙欲,但这并不是很稀有,没有什么了不起的。我最有福报、最荣幸的是什么?就是即生遇到了佛法。这一点,对佛陀有虔诚信心的弟子,应该都有深刻的体会。世间上信仰宗教的人非常少,而在信教的人当中,信佛教的更是少之又少。大家如今有福报获得人身,遇到如此殊胜的佛法,一定要好好珍惜,对不可思议的功德对境——佛陀经常祈祷,同时要知道众生也是成佛离不开的一种因缘,依靠这两种因缘,将来才会获得解脱。
寂天论师在本论中,牵涉了方方面面的知识,我这里只是简单地告诉大家。以前你们可能从来不知道要把众生看作佛陀,现在通过理论上的分析,应该明白不光是词句上说众生与佛陀相同,具体原因也讲得清清楚楚。但是在功德方面,众生跟佛陀的确不同。
我们作为凡夫人,要经常把佛像挂在身上、供在佛堂,或者放在车里。至于其他上师的法像,有时候也不好说,若真正是具有法相的善知识,那么忆念上师的功德非常大,但若分不清楚的话,最保险的就是佛像。给别人结缘时,佛像和佛经是最好的,身上戴加持品时,佛像也是最好的。如果自己有一点条件,多买一些佛像佛经给众生结缘,对他们的利益非常大。当然,这种利益是肉眼看不见的,但肉眼看不见的话,也并不一定是没有!
----------------------------------------------------------------------------------------------------------------
----------------------------------------------------------------------------------------------------------------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