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达吉堪布:山法宝鬘论讲记 七、 世人与行者(1)
索达吉堪布:山法宝鬘论讲记 七、 世人与行者(1)
世人并非快乐
作为修行人的我们应当先放下享乐的欲望,而经历些究竟快乐之因的苦行,最终得来的幸福安乐才不会失毁、保持永久。
贪执享乐不是真正的快乐,修持苦行才是最高的享受。所以冬天冷一点儿也不要退缩,希望大家不要太怕冷,一般刚开来学院的人可能受不了,但逐渐习惯的话,也就没有什么了。别人看我们可能会很冷,实际上我们非常快乐……这样得来的快乐永远都不会失坏。
我们静下心来想一想,哪怕仅仅是为了享受世间的有漏快乐,如果不经历一场艰苦奋斗,希望坐享其成,也是不可能的事。
大家清楚,世间上的任何一种美名、地位,都需要一番艰苦奋斗,不然不会得到的。
比方说,世间上的人们为了充饥果腹,春天的时候需要开垦田地、打碎土块、耕作播种;夏季将除草间苗,再进行引水灌溉等;到了秋天的时节,收割好以后运到家中用木棍捶打,在风中扬洒等,如果好吃懒做、好逸恶劳而没有付出这么多艰辛的劳动,想顺顺当当地吃上美味佳肴是绝对办不到的,这是当下我们有目共睹的事实。
这一点作为农民都是知道的,不论春夏秋冬都非常困难。
牧区的牧民也很不容易,一般早上起来先要找牦牛,之后挤奶、打酥油,将酥油换成钱,之后买青稞,青稞又需要炒,炒完后又做糌粑,糌粑做完以后还要加上酥油,小心翼翼的挼,挼完了还要一口一口地吃,还是挺麻烦的……
如若有人有这类想法:这一点也是不一定的,在俗世中也只不过是下阶层的人们才会如此艰难,而对于那些国王、富翁等人来说,他们不是也无需付出一丝一毫的劳作便获得了享用不尽的丰衣美食、过着幸福美满的生活吗?
有些人认为:所谓的辛苦劳作也只是工人农民才如此,类似国王、富翁之类的人根本不用如此痛苦,他们不用付出一丝一毫的代价,还是很快乐的。
有这种想法的人完全是由于未进行一番详细的观察所导致的。
未作观察时确实如此,但真正来讲,只有具足佛法修证的人才是真正快乐的,除此之外,一般世间上的大人物、小人物都会有各自大大小小的痛苦。
事实上,那些从事农业的人们只是通过体力劳动而历经身体上的痛苦,而心里却不会有财物不足、做不完事的痛苦。
这些小人物,身体上虽然会经历一些痛苦,但心里还是挺快乐的。
而那些地位显赫的大官和腰缠万贯的富豪们却皆然不同,他们虽然身体上不需要感受体力劳动的痛苦,
《四百论》中说:“胜者为意苦,劣者从身生,即由此二苦,日日坏世间。”小人物虽然身体上非常劳累,但干完活以后还是很快乐,经常唱歌、开怀大笑。而那些大人物们,每天在身心上都要承受很大的痛苦,《红楼梦》中贾宝玉不是说:“大有大的难处,难处尽在不言之中。”大人物的难处只能隐藏在心中,无法宣说,以前根登群佩也说:“大人在大人的生活当中痛苦,小人在小人的生活当中痛苦,总而言之,没有修证的人的生活都会具足各种各样的悲伤和痛苦。”
但是心灵上所承受的折磨比那些做事的下等仆人们身体所感受的痛苦九倍还多。
确实,作为大人物,他们内心的痛苦不是小人物身体的痛苦所能相比的。
这些达官显贵们,如果仆人少了,就不能负担起繁重的工作,做不完事,倘若多了,就必须为他们提供衣食,如此又会面临财物不足、支付不起的问题;
他们手下的人太多了不行,太少了也不行。有些大老板说:“我手下的人太多了,开支有些负担不起,如果人手太少的话,工作又做不完,我天天都是在冥思苦想,怎么办呢?”
如果拥有大量的财产,他们也不能安安稳稳地用来维生,一会儿担心被盗贼偷窃,一会儿顾虑遭到土匪强抢;如果付给家里的佣人们的衣食费用过多,又会担忧财产很快耗尽;如果给予的衣食过少,又恐怕这些佣人们心怀不满;
他们整天在这方面苦苦盘算,你们曾经当过老板的人,对这种情形肯定特别清楚。
如若有比自己更富裕的人,就会忧虑胜伏自己;倘若有与自己实力相当的人,也会疑虑他人的财富与权势超过自己,时时刻刻都要全力以赴与之抗衡;假设有不如自己的人,又会因为他们没有归属自己足下却从属于其他财力雄厚、有权有势的人而忧心忡忡、闷闷不乐。此外,务农的富人还会因为庄稼不收,商人因未得利润等而苦恼,有不可思议的心灵痛苦。
表面看来,他们似乎很快乐,其实却有着数不尽的苦恼。观音菩萨的化身说:“富裕的人不一定很快乐,西方的这些富翁吃不下、睡不着,经常要吃安眠药。”如果修行比较好的人,吃饭、睡觉肯定特别香,修行人真是很快乐的。
那些低层次的人们只是在劳作时遭受些许的苦难,等到工作结束、吃饱喝足时,心里绝对没有那些富人们担忧财物不足、做不完事等苦恼,而是舒舒服服地睡上一觉就足矣。他们在劳作的同时,只是身体、语言积累罪业,而不会累积嫉妒、竞争、轻蔑、谄诳、贪心、害心等只有富翁与大官们才能造的此等意罪业。
贫穷的人,虽然会造一些罪业,但他们只要有吃有穿就可以了,没有太多的要求和追求,因此不像大人物那样会造下更多的罪业。
在学院打工的这些人,下面的工人比较累,经常倒头就睡,但是工头可能更累——心累,因为他们总是在考虑“怎样才能省下一点儿钱,怎样才能多赚一点儿钱”,就这样一直睡不着。所以,真正观察时,到底是大人物快乐还是小人物快乐?到底是穷人快乐还是富人快乐?这一点,应该从本质上仔细思维。
高高在上的大官与财产丰厚的富豪们则不然,他们心里造了许多弥天大罪。如帕单巴尊者是这样说的:“谁人有财具吝啬,何者有权具罪恶。”
有财产的人吝啬心会越来越大,有权力的人在不知不觉中会造下很多罪业,藏族有种说法:要转人身时很容易先转狗身,要转恶趣的时候就很容易当官。
身为一位有权有势的高官或者家产颇巨的富翁,总是认为自己要拥有丰富多彩的财物、盛极一时的权势,经济地位样样俱全才行。如若他人拥有这一切,那么就会心不欢喜,为了这些,甚至杀人放火,弄得个人仰马翻、你死我活,才肯善罢甘休。
很多人为了满足自己无休无止的欲望,经常会造下种种恶业。
因为造下了如此的滔天大罪,死后投生之处只有恶趣而已。这些大官与富人们在现世中为了求得今生的高官厚禄、丰富受用而冥思苦想、费尽心机,真是苦不堪言,后世中也会因为罪大恶极而去感受恶趣的剧烈痛苦。我们应当发愿不要转生为今生也苦、来世也苦的这种人。
舍利子曾经发这样的愿:不要转生在非常富裕的家庭,不要转生到非常穷困的家庭,一定要转生在中等家庭中,生生世世做出家人。应该发这样的愿,因为财产原本应该对人们有利,但是太多的话,不一定有利反而会非常苦恼。
不同的苦行
如果说世间中上上下下各个层次所有的人为了应有尽有的衣食受用等有漏的幸福快乐也务必付出一定的代价、经历一定的苦难才能如愿以偿的话,那么成办生生世世究竟圆满无漏的大乐之因,暂时生活上忍受些许的困难也该是情理之中的事。
不管怎么样,生活在这个世间的大大小小各个层次的人,经常会为了世间的有漏法付出一定代价。既然如此,想要获得生生世世真正的快乐,修持苦行也是非常合理的。
世间上的人们历经苦难而获得有漏的快乐与自己苦行成就无漏的大乐这两者虽然都是苦行,但是苦行的方式、时间的长短以及所受的苦难是否有意义这些方面却迥然不同。
世间人从穿衣吃饭到工作奋斗,其实都是一种苦行;我们这里的修行人,克服自身与外在的种种困难,也是从早到晚的一直苦行。二者虽然都是苦行,但其中苦行的方法、时间的长短以及所包含的意义却完全不同。
这里讲到了世间人与修行人之间苦行的不同意义。我已经再三说过:不管学习哪一部论典,不要在文字上跑,只是执著在表面文字上解决不了任何问题,应该在自相续有一种切身体会。因此,一方面不能不依靠文字,但另一方面也不能耽著在文字的表面词句上。
世俗上的人们的苦行是在有生之年的春夏秋冬周而复始的四季里永不停息地承受若干的磨难。而我们修行人只是在最初修法的一年左右由于生活资具缺乏而作些苦行罢了,到后来生活用品毫不紧缺之时,就会舒心自在了。
在座的很多人,刚开始出家时,家人、单位都不同意,法本看不懂、修也不知道怎么修,这时在生活上确实有很大困难,但过一段时间之后,你的生活资具以及在法义的理解上都会有所改善。
大德向那南多吉旺修说:“修行人数日住于山中尚未饥饿之前,牧童就会跑来给你送口粮,随后回到城里告诉人们,人们也前来供养。”
修行人虽然住在了无人迹的深山之中,但在你还没有出现饥饿的状态之前,就会有人前来供养饮食,之后他也会转告其他施主,结果施主们便会纷纷前来供养。就像前面所说的,这些不成为你的违缘就该庆幸了。
而且世尊也曾在《呵责破戒经》中说:“舍利子,我之教法以罪业不能毁灭,我之诸声闻永不缺少法衣、斋食。舍利子,当精进修持佛果。舍利子,切莫爱重世间财物。舍利子当观,我说此言,瑜伽行之诸比丘蒙成千俱胝天人依威力精勤赐予一切安乐。舍利子,人类不能做到如此供养与承侍。”佛接着又说:“舍利子,若为得善逝果位而出家,并精进修法,则少欲之诸天人、少欲之众人及少欲之众生均供养瑜伽行比丘衣钵。”
此处的声闻是广义来讲的,凡是听受释迦牟尼佛教言、持守戒律的人都可以称为声闻。释迦牟尼佛说:“假使饮用一滴酒,则他不是我的声闻,我不是他的本师。”这里的声闻也不是指阿罗汉,应该是指弟子的意思。
一般如理修行的人,即使天人也会对他作大供养,这种大供养,一般凡夫人根本无法做到。当然,这里的天人并不是像佛经中所说放射无量光芒来到人间,天人具有各种各样的威力,也可以依靠各种各样的方式进行供养。
我们这里有那么多的修行人,他们既不用奔波忙碌,也不用四处打工,除了一些前世业力导致很困难的之外,每个人都吃得饱、穿得暖,但如果是一个世间的团体,他们天天这样呆着,那不饿死才怪了呢!
《悲华经》中云:“我等本师大慈大悲尊主因地曾如是发愿:我之教法中身著法衣、肩披四寸袈裟者若不能遂意而得饮食,则我已欺惑如来,故愿我不得成佛。”
这在释迦牟尼佛的五百个大愿中有,确实,我们很多人如果到处打工,可能解决温饱问题也很困难,但在这里,大家每天闻思修行,没有做什么事情,却根本不用担心吃穿,这就是释迦牟尼佛发愿的加持力所致。
又云:“所有在家众,指甲上耕种,我之出家众,生活无贫穷。”
这个教证在《赞戒论》中引用过。这里说,假设人们的生活特别贫困,在家人只是在指甲上耕地,出家人也不会贫穷、不会饿死。当然,只在指甲上耕田的情况是不可能的,这里只是一种假设句。
自古以来,出家人饿死的情况是没有的,以前藏地受到一些灾难的时候,很多出家人不敢在外面穿僧装,当时的情况非常艰苦,虽然有很多人饿死,但出家人也没有出现饿死的情况。
如果大悲本师都亲口说了如理如法修行内道瑜伽的声闻们的生活资具不可能贫乏,不仅不会贫乏,而且人所不能做到的成千俱胝天众亲自供养百味神馐,那么自己如理如法修行,今生也会安乐无比,并能成办来世利益,可以说今生来世利益一举两得。
真正的修行人不会有什么困难,只要有一点饮食就可以解决。但世间人不是这样,他们要照顾自己还要照顾家人,尤其现在很多在家人,他们辛辛苦苦一辈子就是为了孩子,好不容易孩子长大了,还要让他读书、工作,但是孩子对父母一点儿都不关心。这些父母真的很可怜,自己为孩子所造的恶业只能自己承受,其他任何人都无法代受。但修行人只要管好自己的碗就可以了,即使不管家人也不会有人对你闲言闲语,可能还有很多人大加赞叹,说你修行好。
无论是大名鼎鼎的高官还是财力雄厚的富翁能受到数不胜数的天人们供养百味珍馐的人哪里有,不用说蒙受众天人的供养,而且由于他们为了今生的享受而屡屡积累深重罪恶反而会受到天人们的耻笑,不会予以保护,并且令遭遇风雨不调、庄稼不丰、瘟疫流行、亏损失败等种种不幸,真可谓天灾人祸此起彼伏。
世间上的人,不论高官还是富翁,能够得到天人供养的有没有呢?可以说根本没有。世间人的行为不如法,有时造恶业的过程似乎很顺利,但是天人、护法神非常不高兴,之后便会出现种种不顺之事。
世间的人们在今生中身心充满痛苦,来世又会投生到恶趣,他们是现世也苦,后世也苦,永无中止地沉溺在苦恼之中。修行人暂时会因为生活窘困而经历些苦行,不久的将来,便会过上人天供养的幸福美满生活。
因此,首先能不能发心修行主要靠自己,如果真正能够发心、如理如法地修行,你就不会有任何困难,天人在天上以天眼看着你,他会帮助你的;世间人也会看着,如果你人格好、修行也好,大家都会愿意帮助你,没有任何问题。
世间上的人们为了农牧工商而饱经风霜,可以说难中之难、苦中之苦、无限悲伤,各种不幸接二连三从天而降,就这样在饱尝辛酸的过程中人生已到了尾声。修行人为了修法而苦行,结果定会苦尽甘来,幸福受用不求自得,不但受用永久不失,而且所有善法也是犹如上弦月一般日渐增上,后世中依次度过人天善趣逐步渐进顺利证得五道十地,最后抵达佛地。
修行人与世间人之间确实存在很大的差别。
世间的人们获得了幸福安乐财富受用便会担心消失用尽,没有得到的人又会苦苦地寻觅,弄得疲惫不堪,筋疲力尽,想到自己的身语意充满了不善罪业,来世必定会下堕三恶趣后也只有凭天由命、坐以待毙而已。
由于造了很多的恶业,最后也只能等待死亡的降临,没有其他任何办法。造恶业的人确实非常可怜,有时候也会说类似于“反正我已经造下这样的恶业,只好等死吧”之类的绝望话语。
不同的面对
修行人由于从小开始便依止上师足下,
从藏地来说,一般都是从小开始学习佛法,但其他地方可能不是这样,有些二十几岁开始依止上师,有些七八十岁了才进入佛门,也有些已经快离开人间了才皈依。
精进修法,最后到了年老体弱之时心想:我如今韶华已逝,人老珠黄,如果观察造了哪些善事和恶业而衰老的,结果就是依止上师、交往禅修的道友,夜以继日精进修法,而且所修的主要都是慈悲菩提心的大乘佛法,随时随地防护三门的不善业,而走向年迈的。
德巴堪布在《定解宝灯论讲义》中说:“作为宁玛派的人,应该修持麦彭仁波切和无垢光尊者的教言,这一点非常重要。由于突然出现了这样一种念头,所以将它述诸于文字。”作为宁玛派的弟子,应该主要修麦彭仁波切、无垢光尊者的教言,这对我们有近传加持、意传加持,与我们有一种不可思议的因缘。闲暇时看一些其他书也是可以的,不然看任何高僧大德的书都非常好,像宗喀巴大师、噶玛巴等任何一个大德的论著,看完之后都会生起一种信心,但我们即生已经转生到宁玛巴当中,对于我们的传承上师应该恭敬学习,尤其法王如意宝、麦彭仁波切、无垢光尊者对我们有一种不可思议的因缘,有非常殊胜的近传加持,因此大家作为宁玛巴的弟子,首先对宁玛巴的教法生起诚挚的信心,这样会得到一种近传加持,在这个基础上对经论教典广闻多学就非常好。
你们当中如果有格鲁派等其他教派的弟子,希望还是继续修学你们宗派的教典,以宗喀巴大师的论著为主,与此同时,在这里参学宁玛派的教法,这样也非常好。
虽然老了,但这一历程也是在修法中走过的,想到这些真是喜不自禁。这样一来,反而越老心里越快乐。
一般一辈子在修法中度过的可能是没有的,多数是前半生在造恶业中度过,虽然有些没有造恶业,但也没有造下什么善业,所以现在一定要好好地行持,真正修行很好的人,越老的时候越快乐。
而世间上的人们的境况却与之大相径庭,到了老朽不堪的时候,他们便会暗想:呀,我现在已经年迈,回想有生之年中做了些什么事,结果整个一生都是在贪亲嗔敌中虚度的,每一天所造的罪恶不计其数,层层累积,就这样到了老年。以前总以为今生能长久住留,于是为了父母双亲、子孙后代、亲朋好友以及财物等等屡屡造罪,这一切对自己毫无益处。
世间人完全不同,真到老年的时候,反过来一看,自己的一生完全是在贪亲嗔敌的状态中度过的,从小到老,为了父母孩子造了很多的恶业,但最后承受果报的只有自己,任何人也不能成为自己的救护。《亲友书》、《四百论》中都说:所造的恶业唯一会成熟在自己身上,所谓的亲戚朋友根本没有利益,反而是有害的。
如今到了垂暮之年,马上接近了死亡,到了死的时候,从前自己历尽千辛万苦所积攒下来的财产受用一丝一毫也没有权利带走,而且在最终之际就连自己的这个身体也要留下而离开人世,现在有利于后世的正法我一无所有,自己所积累下的财产与亲友这一切必须要抛下而离世,现在该怎么办呢?
一般不相信因果的人不会有什么感觉,但相信因果的人,尤其对藏人来说,年轻时造的恶业,到老年时会特别后悔。其他民族的人,虽然年轻时研究各种各样的学科,不相信佛陀所说的话,但到老的时候,你也不得不相信佛陀所说的生老死病。这时,即使你已经相信有来世,但也为时已晚,没有什么办法了。
想到这里十分绝望,只有悲伤呻吟或放声痛哭。《入行论》中云:“复次于此生,亲仇半已逝,造罪苦果报,点滴候在前。”
自己一生中就是在贪恋亲人和嗔恨怨敌当中消耗了,然而为他们造罪业的异熟果根本不会消失,自己全部需要感受。
世间上的人们由于不懂得亲疏一切都是无常的道理,从而对亲友的贪心与对怨敌的嗔心都异常强烈,由此引发造下了各种各样的弥天大罪。
将世间人的行为与修行人的行为相比较,对我们会有非常大的帮助。
彼论又云:“放逸吾未知,死亡如是怖,故为无常身,亲造诸多罪。若今赴刑场,罪犯犹惊怖,口干眼凸出,形貌异故昔;何况形恐怖,魔使所执持,大怖忧苦缠,苦极不待言。”
由于散乱放逸的缘故,我根本不知道死亡是如此的恐怖,因此为了原本无常的身体亲手造下了各种各样的罪业。那些被判了死刑的罪犯在赴往刑场时,也是形貌可怖、面目狰狞,更何况临死时前来抓我们的死魔狱卒,这种恐怖实在无法通过言语进行描述。
当然每个人肯定都会死,但修行比较好的人对死亡已经有所准备,死的时候对自己的去处也有心理准备,所以会死得比较平稳、安然。
因此,看你修行有没有境界,就看你死的时候害不害怕。有些人不相信因果:“什么地狱、恶趣,我才不管!”这是非常愚笨的一种作法。
即生中未曾行持善法而积累下许多罪业,到了最后染上不治之症时心里万分恐惧、口干舌燥、双眼无神、身色今非昔比以及无所适从的表现在别人看起来,也是十分可怜的,就像触犯了王法的罪犯被带到刑场要斩首断肢时心惊胆战、惶恐不安、顿然失色等等凄惨可怜的情形一样。
不管自己还是他人,如果得了癌症,在别人眼中都会感觉特别害怕,认为你肯定会死的,但有修行境界的人根本不会害怕:“这是一种正常现象,我在无始轮回当中已经舍弃这样的身体无数次了,这只是其中的一次而已,没有什么可怕的。”但没有这方面修行的时候,确实会非常痛苦,往昔不曾出现的很多语言、行为,都会在这个时候表现出来,别人看到你也是非常可怜的。
不奉行佛法的世间人,当身患不可挽救的绝症时,最大的痛苦莫过于死亡了,不仅是死者他自己痛苦难忍,甚至护理的人们外面看也会情不自禁地潸然泪下,露出恻然不忍的表情。
我们一方面应该做好准备:总有一天会死的,死的时候应该如此观想。另一方面对死亡不要太执著,无始轮回中,我们已经死过无数次了,即使执著也没有任何用处。
《入行论》中云:“谁人善护我,离此大怖畏,睁大凸怖眼,四方寻救护,四方遍寻觅,无依心懊丧,彼处若无依,惶惶何所从?”
人在临死的时候,经常希望有人能够救护自己,使自己远离如此恐怖的景象,于是睁着恐怖的大眼四方寻求,但无论如何,众生的生老死病唯于自身上成熟,其他任何人都无有用处,这时无有任何修行境界的人,由于未能找到任何可以救护的人,内心充满了恐怖,非常懊丧。
无有正法的世间人得上定死无疑的疾病之时,自己也明明知道对亲友的感情无论再怎么深厚、再怎么依依不舍也无有自由共相厮守,对自己珍爱的一切财产再如何贪恋也必然要抛下一切而去,除此之外,一针一线也无有权利带走。
没有一点修行境界的人,如果得了一种必死无疑的病,一般聪明的人,无论如何隐瞒,他也会知道自己来日无多,即使与亲友的感情如何深厚,也无法与亲友们共同生活了。
所以说,世间人想到自己有利于来世的正法一无所有,而全面危害后世的深重罪业却积累得多之又多,现在除了步入恶趣之外别无去处,不由得心惊肉跳。
其实世间人没有修持正法也情有可原,毕竟是世间人,但像我们这样身披释迦牟尼佛法衣的出家人,如果也在一辈子当中忙碌无意义的琐事,既不闻思也不念经观想,那临死时痛苦不堪也无法怪罪别人,只能非常遗憾的离开。
世间人一辈子当中忙忙碌碌,根本没有修持正法,然而后世堕落恶趣的罪业,从根本到支分已经圆满具足了,这时,即使心惊肉跳也没有办法。米拉日巴尊者说:“若见罪人死亡时,为示因果善知识。”罪业深重的人,在看到死相非常恐怖的人死去时,也会一一回想起自己所造的恶业,由此生起深深的恐怖。
希望你们对以前所造的恶业一定要诚心忏悔,《百业经》等很多经典中说杀了五千个人、九百九十九个人也可以清净获得成就,因此佛教中最特殊的一个特点,就是不论造下了何种罪业,只要真心诚意地忏悔,没有不能清净的。
一般有智慧的人都愿意忏悔,有些人曾经造了非常严重的罪业,但后来也是非常诚心地忏悔了,一般大人物造业的时候非常有能力,造的业也非常严重,但他发现错误之后,造善业的能力也非常强,发心也跟一般人不同。不管是谁,对自己所造的恶业应该尽量忏悔,否则到临死时,除了害怕没有其他任何可以依护的,来世也只能感受非常可怕的果报。
心里也十分清楚即使睁大双眼,四方寻找庇护处,终究无济于事,于是心灰意冷,泪水像倾盆大雨一样止不住地往下流,却怎么也无法摆脱死亡。
这时,罪业深重的人确实特别痛苦,尤其相信因果却没有好好修行的人更是悔恨交加,但不相信因果的人可能临死也不会相信的。
而作为一名好的修行人即便是身染绝症,在生死攸关之际,也会心情安然,无比欢喜,神态安详,含笑而死。
一般来说,生老死病是每个人都必须经历的,但修行人和非修行人在面对的方式上有天壤之别。
这样的修行人即便是生病也会像古大德所说的“病痛成了扫除罪障的笤帚”。
无著菩萨也说:生病很好,可以成为遣除前世罪障的笤帚。麦彭仁波切在《窍诀宝藏论》中也讲了生病转为道用的方法。释迦牟尼佛年轻时,在王宫外见到了老病死的现象,便决定出家修行,他对净饭王说:“如果没有老病死三者,我还会继续享受宫中的各种美妙生活,但是并非如此。”我们这里很多有智慧的人也是因为见到了生老死病的痛苦,知道唯一的对治方法和面对方法就是学佛,因此才来到这里的。
现在难以忍受的病痛降临到自己的头上,真是万分喜悦,因为自己往昔所积累的杀生、殴打等深重的恶业,都将成为感受痛苦之因,如今通过这种病痛的折磨能使自己后世中需要感受的这些苦难都一扫而光,并在此基础上,代受一切老母有情的痛苦。
修行人生病了应该特别高兴,但我们有些人可能不是这样:“我今天拉肚子,很痛苦哇……”
有些人即生遇到很多痛苦的事,但无论怎样念经、作佛事都起不到作用,这时应该了知,原本所造之业应该于来世感受无量的恶趣痛苦,但在这一世已经通过这种方式得以遣除了。所以应该这样想:依靠我前世造下的杀生等恶业,于来世会感受恶趣的无量痛苦,但因今生遇到殊胜的佛法、出家修行的缘故,以此不可思议的加持力,来世不会再次感受痛苦。
依靠生病的因缘,一方面遣除了来世堕入恶趣的痛苦,一方面可以代受一切老母有情的痛苦,如此一举两得,真是一件值得高兴的事!
如此一来,病也值得,死也值得,毫无怯懦之心,具有大无畏的精神,所以根本不会因为生病而苦恼忧愁。
修行人应该这样的,但有些人生病的时候,闻思、修行全部都放下了,这样实在不像一个修行人。一般来说,生病根本不用忧伤,身体不好也是正常的,《水木格言》中说:“生老病死之戏,刹那刹那改变。”身体今天很好、明天可能不好,心情今天不错、明天可能很糟,我们生活在这样无常的世界中,生老病死的游戏肯定会刹那刹那变化的,对此没有什么痛苦的,即使痛苦也解决不了,因此心情应该快乐起来。
有些人可能是心脏不太好,要么就是精神不太好,反正不知道什么原因,心情总是特别烦躁,这不是修行人的所为,这样的话,闻思修行根本无法进行。
就算是死,这一生也是在行持正法中走完的,整个人生过得十分有意义,死而无憾。
看一看法王如意宝的传记,他老人家从几岁就开始念咒语,一生都是在佛法中度过的,这样的人身确实非常有意义。但像我们这样的人,与其他世间人比较起来,也只能说是不幸之中的万幸吧……
依靠这个血肉之躯修法而度过人生,以此同性等流果后世中也获得人身也必然会唯一修持正法度过时光,这是千古不变的缘起规律。
依靠这种等流果,即使即生没有获得解脱,来世仍会转为人身继续修持佛法,以此度过一生。
即生种下什么样的业,来世必定会成熟什么样的果,这是一条永恒不变的缘起规律。
所以,纵然是寿终正寝也是无比安乐。比如,有一位巨商外出做生意,待到需要销售的货物全已卖完,需要购买的金银财宝、茶叶等等均已买好,即使今天返回也可以立即动身,因为该做的都已完事大吉了。
商人出外做生意,需要卖的已经卖了,需要购进的也已经购进了,由于该做的全部做完了,心情非常快乐,任何时候出发都可以。
华智仁波切、札嘎仁波切经常用茶叶作比喻,藏地由于各种条件限制,茶叶需要到很远的地方去买,确实非常不容易。
同样的道理,作为一名好的修行人该净除的所有罪业全已清净,该修持的三学之法均已真实修成,一切均已就绪,哪怕是即日死亡,后世的口粮也已准备得相当充足,随时启程上路都万无一失,自己相续得以成熟,而且也具备饶益他众的能力,因此别无他求,死也高兴。
修行人一辈子都在闻思修行当中度过是非常好的,即使不能这样,也应该在修持善法中度过,这样的话,心里也会想:死就死吧,反正该修的已经修了,该忏悔的已经忏悔了。就像已经办完一切事情的商人一样,没有什么遗憾了。
札嘎仁波切在劝诫别人的时候确实不太相同,他对每个问题都作了深入细致的分析,对每个问题表达得非常清楚。你们一定要静下心来认真思维,这里的每一个比喻都具有非常大的意义。
一想到这些,脸上也不禁神采奕奕,在人前胸有成竹、直言不讳地说“我已经获得了稳固道相”的言词,而神态自若安然死去。
这样的修行人,不论死亡还是生病都会非常高兴,对别人也说:“不用伤心,我现在已经获得了非常稳固的道相。”尤其具有一定大圆满境界的话,临死中阴现前时肯定会转为道用的。
啊拉拉,真奇哉!
我们看《智海浪花》也可以发现,很多人都是因为佛教对生老死病的不同观点才开始学佛出家的。一般世间人面对生老死病的时候特别想不开,但修行人面对这些的时候完全不同,当然作为凡夫人肯定会有烦恼,但他的烦恼与世间人相比是非常微弱的。
札嘎仁波切发出感叹:啊拉拉,真奇哉!修行人死亡的时候多么快乐!
这正如著名的大善知识恰卡瓦所说:“已得灭我执窍诀,当下死亡亦无悔。”
恰卡瓦格西说:由于已经获得了灭除我执的窍诀,即使当下死亡也不会有一点儿后悔。在座的很多人依靠上师的威力和加持,已经获得了这种窍诀,什么时候死都不会后悔的。
如果问你们:“害不害怕死?”这时不知道你们会怎么回答,但一般来说也没有什么可以害怕的吧?对于所造的恶业确实很害怕,但死亡没什么可怕的,无始轮回中已经死过多少次了,这只是其中的一次而已。
震古烁今的至尊米拉日巴曾经说过:“我屡畏惧八无暇,观修无常轮回过,诚心皈依三宝尊,谨慎取舍业因果,修持方便菩提心,断除习气障碍道,一切显现证如幻,今已不惧三恶趣。”
米拉日巴尊者说:“我首先特别害怕转生到八无暇,所以再再观修轮回的过患,诚心诚意地皈依上师三宝,现在我已经现证一切为如幻如梦,再也不会害怕三恶趣了。”
这里的有些人也是,以前在城市里特别害怕死,现在在上师的加持下精进修持,已经对死亡有了一定把握,再也不害怕了。
正像尊者所说,任何一位好的修行人都是在今生的有限时间里循序渐进修持出离心、菩提心、正见,到了弥留之际,已完全获得了真修实证的境界,即便是亲眼见到了三恶道,也全然不惧。
宗喀巴大师的《三主要道论》主要讲出离心、菩提心和无二正见。由于一辈子当中修持这三者,临死时,即使见到三恶趣也有把握不会转生到那里,因此根本没有一丝一毫的恐惧。
从上述的比较我们不难看出:世间人与修行人这两者同样需要亲身经历疾病、衰老以及死亡的过程,然而,在如何面对它们,以及是否对其构成危害方面却有着天壤之别。
这句话非常的真实,无论什么身份的人都会经历这一过程,但修行人和世间人在如何面对的方面却有很大差别,世间人虽然不愿意遭遇老死病,它们也会在无有任何预警的情况下来临,因此经常会遭到很大危害;修行人能够坦然面对老病死,无论何时来临都已经做好了准备,反而会依此成就修行的顺缘。因此,在生病、衰老的时候,可以看出一些修行人的境界。
真实的富翁
修行人与世间人二者富不富裕这一点也是截然不同的。即是说,只有修行人才能称得上是真正的富翁,而世间中的富人,人们再如何说他富有,实际上也不算富裕。
对于这一点,可能有很多人都不相信。
为什么这样说呢?世间上的人们如果从事商业,那么就需要到处奔波寻找物美价廉的金银珠宝、茶叶等经营产品;
茶叶在藏地确实非常重要,在当时的年代,茶叶、酥油与金银财宝是同等对待的。尤其一些老年人,他们特别喜欢喝茶,如果没有茶叶的话,就好像没办法生存一样,而且老年人喝大茶时都会特别浓,如果不浓的话,都认为对身体不好。
务农的人们也同样需要勤勤恳恳、兢兢业业地操劳大豆小麦等五谷杂粮;依靠牛羊过活的牧民们也必须将全部精力耗费在肉类、酥油、牛奶、衣物等温饱问题上。可是再怎么悉心毕力地寻找,到头来也是一无所得。即使侥幸得到一些,也维持不了多久就空空如也了,或者被其他人抢劫等遭受各种难以预料的灾祸。
一些人虽然辛辛苦苦得到少许财产,但也不能长久,经常会依靠各种外缘再度失去。
总之,想舒舒服服、顺顺当当地享受那是绝对没有的事。这些世间人就像饿狗寻食一样,为什么说他们和饿狗寻食相似呢?例如,许多饿狗跑到城里寻觅食物,如果所有的狗都去找食,那么一开始人们都不会随意施舍食物,它们感到十分痛苦。
这个比喻特别好。我们这里的饿狗不是很多,其他地方的饿狗就特别多。
饿狗在寻觅食物时,经常一无所获,这是最初的痛苦。
就算有人生起恻隐之心施舍,那所有的狗一起蜂拥而上为了争夺食物必然要相互撕打,又是非常痛苦。
即使偶尔找到一丁点食物,也要与其他饿狗不断撕打,这是中间的痛苦。
最后虽然幸运得到了微量的食物,可是却又被那些势力强大的其它恶狗抢夺去,又是痛苦不堪。
通过百般努力,好不容易获得了少许食物,又因为自己势力微小而被其它饿狗抢走,这是后期的痛苦。
札嘎仁波切通过初中后三个阶段分析了这种痛苦。对高僧大德来说,所有的山山水水都可以成为修行的善知识,贡塘仁波切在见到河水树木的时候,全部成了修行的比喻,札嘎仁波切见到饿狗寻食时,也同时想到了许多世间人的痛苦经历。
那些富裕的人们也是同样,有了财物而舍不得享用,没有呢,又要拼死拼活地去寻觅,结果非但不能如愿以偿,甚至为此连自己的性命也赔进去了,这种现象屡见不鲜。
这些人虽然名义上是富翁,其实与乞丐没有任何差别。
前面用饿狗作比喻,这里是用乞丐来比喻的。
对于这样的比喻,可能有些人不高兴。一般世间人对佛教的名词、用法不一定接受,有些刚刚学佛的人,对个别佛教名词不能理解,与自心不一定相应,但过一段时间之后会理解、会相应的,希望你们不要因为一时的不相应,就马上断定为不合理。这是一种愚笨的做法,从一个角度来说,也许这种比喻不一定相合,但从另一角度却是非常相合的。
不论佛经论典,对其中所说教义认为不相合的时候,不要马上舍弃。这些高僧大德的智慧肯定不会比你的智慧低,你们一个《大圆满心性休息》都背不清楚,而这些高僧大德背过世间出世间的多少论典,我们的智慧与前辈高僧大德相比,就像星星的微光与太阳的光芒一样。因此,像我们这样的凡夫人,连生死因果的道理都不懂,就不要做出愚蠢的行为,随便诽谤。想不通的时候,好好祈祷上师三宝,在上师金刚道友前听闻,从方方面面进行推证、慢慢思考,这样不会造恶业的。
下面从几个角度讲到富翁与乞丐无有差别的道理。
拥有财产的富人舍不得尽情享受,这与无有财产一模一样。
首先,富人即使拥有非常多的财产,也根本舍不得享用,这一点与穷人没有差别。
实际上,那些乞丐因为一无所有而不享用与富人应有尽有而不享受这两者从对身体无利方面来说一模一样。
《量理宝藏论》中说:“部分相似普皆有,一切相同悉不具。”全部相同的比喻何处也是找不到,一般从某个角度相似就可以作为比喻。
富人们因为贪得无厌而需要通过经商等手段重新寻找财物与穷困潦倒的乞丐需要拄着棒棍、提着口袋去寻求食物这两者在需要重新苦苦寻找方面也是一模一样。
唯一的区别是,大老板穿得比较好、手里拿着大哥大,而乞丐穿得破烂一点儿,手里拿着打狗棒,但他们心里却都在想:我能不能得到。就这样一边想一边到处寻找。
富翁与乞丐这两者在许多方面无有差别。所不同的是,那些富裕的人们拥有过多的财物,不得不加以保护,白日里担心土匪抢劫,晚上又害怕盗贼偷窃,白天忐忑不安,夜里不能成眠,整日提心吊胆,寝食难安。
确实,对一些大富翁,如果没有亲近他们就不会知道,亲近之后才明白,他们的内心其实非常痛苦,日日夜夜睡不着,担心工厂倒闭,害怕生意不顺利。而乞丐白天乞讨一些食物填饱肚子,其他什么都不管了,晚上睡得特别香。
这么说起来,家财万贯的富人的痛苦与那些一贫如洗的乞丐相比实在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如果详细观察,富人的痛苦已经完全超过了穷人,但现在的很多人根本不知道,认为乞丐很可怜、富翁很快乐,其实他们各自的痛苦别人根本不知道,相比之下,作为修行人的我们实在太快乐了。
身为一名好的修行者与那些大富豪比起来那真是富中之富了。《亲友书》中云:“佛说一切财产中,知足乃为最殊胜,是故应当常知足,知足无财真富翁。”
人天导师佛陀说过,一切财产当中,知足少欲是最殊胜的财产,只要具有知足少欲的功德,那你已经是一个真正的富翁了。
因此,作为修行人,应该以知足少欲作为自己的财产,这才是最大的富翁。
正如这其中所说的那样,知足是一切财产中最为殊胜的。
自古以来,诸多佛经论典以及高僧大德的教言都一再强调:知足少欲是一切财富中最殊胜的。
如果谁具有知足少欲这一财产,那么他就是超凡出众,任何富翁也无法与之相抗衡。具有知足这一财富的人不会患得患失,换句话说既不担心不能得到,也不顾虑用完耗尽,又不会忧虑别人抢占摧毁,从这三个方面来看都已远远胜过了世间上的任何财产。
知足少欲具有以下三方面的特点:非常容易得到,无须担心财产用尽,别人不会与你抢夺这项财产。
下面对这三个方面广泛阐述。
知足的财富,一开始就没有得不到的忧虑。为什么呢?因为修行人并不需要多种多样的妙衣美味,只是化缘到简简单单的衣食就可以,所以随随便便就可以得到微薄之物。法衣也是粪扫衣就足矣,这么一来,别人也会毫不吝惜地给予,结果衣服也不难得到。施主从所拥有的财产里拿出任何低劣的粗衣淡食自己都会心满意足,因此施主也毫无吝啬之心,而是心甘情愿、欢欢喜喜地送给自己,从而也不会扰乱施主的心。
修行人原本就没有过高要求,只要简简单单的衣食就可以,这样一来,施主就不会生起吝啬心,随随便便给一点儿粗衣淡饭对自己也没有任何困难。
现在有很多修行人对施主的要求太高,许多施主都对他生起厌烦心。因此,作为修行人应该扪心自问:“我这个所谓的修行人是怎样修行的?”施主们也应观察:我所供养、所恭敬的对境是不是真正的修行人?
对于自己方面来说,寻找衣食也就不成问题,双方都不为难。如此一来,施主们看见这位修行人依靠菲薄之物而维生并不再三追名求利的知足少欲功德后,更加满怀信心地愿意供养,这也是约定俗成的法则。
如果你是真正的苦行,那在缺少生活用品时,只要捎个口信,施主无论如何也会帮助你,对于这种简单的要求,在家居士们不会为难,也会由此积累很多功德。
总而言之,如果不需求名目繁多的优质衣衫以及美食佳肴,那么对施主一方而言,提供一些简陋之物也是不会眉头紧锁深感为难的。
现在个别人给施主提出要求时,施主特别为难,如果不发心,怕修行人不高兴;满足要求的话,自己的生活也很困难。因此,作为修行人的我们,不要提出太高的要求,不要再让这些居士们眉头紧锁了。
如此修行人根本不必为得不到衣食而忧心如焚,再说修行人也无需担心衣食财物将会一无所剩。外出化缘一次,所得到的斋饭与树叶、树梢等合在一起作为食品,过着苦行的生活,仅仅能养活自己这个四大假合的身体便可,而无需吃得过多,所以也就没有必要三番五次地为饮食而费尽心思地去奔波了。
在山上苦行时,只要依靠少量饮食,再加上一些树叶、树果就可以简单维持假合的身体,不必要求过多的饮食受用。
我们这里的很多人,真正为饮食奔波的非常少,大多数人出去就是为了没有意义的事情。
假设需要去化缘也不难找到一些菲薄的斋食,因为这些粗衣粝食随时随地都可以得到。当拥有了生活资具时也不会担忧用品不足,而且这些衣食用品也只是维持暂时几天或一个月内的生活,除此之外用不着积蓄贮存任何多余的财物。因此,土匪在光天化日之下明目张胆地抢劫以及盗贼在夜深人静鬼鬼祟祟偷窃的担心就根本不存在了,并且也不需要担忧被其他人所摧毁。
就像米拉日巴所说:“我白天寻找都是找不到,你在晚上又如何找得到呢?”山上的很多修行人根本不用锁门,但大城市当中的有些人,白天晚上都担心自己的家被盗,这就是有了财产的过患。
我们这里的有些人不锁门是因为特别懒惰,有些人也确实没有什么财产。
所以说,知足的财富在所有财产中可算是首屈一指的。
在当今社会,想要真正做到知足少欲也很困难,而且,现在整个社会都在向“钱”发展,上上下下喊的口号都是“大搞经济建设”,修行人想要像古代高僧大德那样知足少欲确实不容易,但修行人还是要尽量做到减少贪欲,在没有任何希求的情况下,以福报现前一些财富也可以拥有,如果实在得不到却到处化缘,结果必定会将所有正法抛之脑后,这样非常可惜。
现在人的贪欲非常强烈,有一件衣服时希求更多更好的衣服、有一间房子时就希求三间四间房子,其实真正知足少欲的人,只要有个住的地方、穿的能够蔽体就可以了。
因此,以前乃至现在的所有圣者们都一再要求知足少欲,对于前辈高僧大德的教言,我们应该尽量做到,对于能够做到的金刚道友也应诚心赞叹。
知足之人被高度赞叹为住于圣者种性者。对衣食住行等一切都十分知足,这是在相续中生起圣法的基础,因此称为圣行。
真正知足少欲的人,可以称他为圣者、好修行人。由于具有知足少欲这一功德,他的一切所作所行也被称为圣行,他的种性被称为圣者种性。
衣食住的事情上毫无挂碍,尤为喜爱闻思修行之人被称为圣者种性者。
由于衣食方面可以做到知足少欲,而且特别喜欢闻思修行,这时这位修行人的相续中可以生起殊胜圣法。
什么叫圣法呢?
圣法是指现量证悟了无我之义后对于任何一法无有我与我所执著。
圣法就是已经真正了知我和我所皆为空性,从而对任何一法皆不执著。一般只有在具有圣者种性的人的相续中才可以生起圣法,而具有知足少欲功德的人就可以称为圣者种性。
这些圣法的实践并不仅仅是停留在口头上而需在日常生活中断除将衣食住卧等方面的一切身外之物执为我所,以及将自己执为我而以妙衣珍馐对身体加以精心保养。
所谓的圣法,只在口头上说说是不行的,在实际生活中,一方面应该对衣食住行等我所的一切身外之物断除执著,另一方面对营养我、保养我的这种以“我”为中心的执著也应尽量断除,这时圣者的真正境界也会自然而然生起来的。
也就是去除珍爱身体受用之心,随之根除我执与我所执。如《俱舍论》中所说的“三者即是知足性”,这其中的含义是指依靠褴褛法衣即知足,依靠菲薄斋食即知足,依靠简陋卧具即知足,这三种知足就是圣者所具有的风范。
衣服、斋食、卧具只要简简单单就可以了,这就是修行人的风范。
何出此言,因为凡是圣者无一例外都具有知足这一崇高品德。
现在很多人,除了像蒋扬钦则旺波尊者那样可以直接享用妙欲的大成就者以外,一般人都需要具足这三种风范,不应该随意享用种种欲妙。
有时在珠日神山、刚日托嘎见到一些真正的修行人,确实特别随喜他们的生活。学院里的修行人也非常值得大城市中的人随喜,这些修行人以前在大城市过着怎样奢华的生活,但现在在这里坚持着一种无法想象的苦行,确实非常了不起。
最起码也是对闻思修行兴趣浓厚,这是圣者的事业。
大家应该想一想:上述所说的四种条件自己是否具足?如果已经具足,你就是真正的修行人。
作为圣者恒时奉行的事情就是断除所断,向上修行正道。由于前三种知足是与圣者的品德相一致,后一种闻思修行与圣者的所行之事相符合,所以才如是称呼的。
对这部《山法》不应在文字上希求,而是在每字每句所表达出的意义中对照自相续,这样才会真正有所收获。
对衣食住卧知足的修行人与圣者的品行相统一,因而成为永不知足穷奢极欲的所有世间人的上师。
真正能够知足少欲的人,他就是所有世间人的上师。
简言之,自始至终知足少欲之人才可堪为名正言顺的大富翁。
最勇敢的英雄
修行人不仅是富翁,而且也是当之无愧的真正英雄豪杰。世间上所谓的英雄人物只不过是能令他人惧怕自己而自己不能被他人吓倒的一种人。
世间人所谓的英雄,就是“别人特别害怕自己,自己不害怕别人”,这样的一种人被称为真正勇敢的人。
无论在世间上是如何坚强不屈的英雄,但也只能令那些不及自己势单力薄的人闻风丧胆、担惊受怕而已,对于那些与自己势均力敌的人非但不能使对方害怕,反而自己倒总是惶恐不安、心神不宁。
所有人都害怕的世间英雄根本找不到,只不过你的手下人会害怕你罢了,比你势力强大的人根本不害怕,所以世间上的英雄根本不是真英雄。
修行人独自一人无拘无束、自由自在,因为上无管束的长官、下无侍候的仆人,既无有庇护的亲友,也无讨伐的怨敌。纵然是军队铺天盖地遍布山谷,而修行人也不会有任何一个敌对的人。所以说修行人是真实不虚的大英雄。
但做一个好修行人的话,你就真的已经没有怨敌了。我有时想:在座的全部是修行人,不然这里的每个年轻人可能都会有很多敌人,打架斗殴之类的事情也就不可避免了。但我们这里,只不过刚出家的人,家里人会四处找你,最后也是边哭着边回去了,有些虽然做出种种威胁,但你一直修安忍波罗蜜多,他们也就拿你无可奈何。
有些人想:如果我不还俗,学院会不会遭受一些违缘,那不如我还俗吧!可能他的家里人挺厉害的。不过这种担心也没必要,学院里这么多修行人都是修持慈悲心的,不会轻易遭受违缘,你不用还俗。还有些人出家两三天,觉得“我这样可能不行,有点儿对不起家里人,他们毕竟养了我这么大……”没有什么对不起的,只要你如理如法地修行,绝对对得起,即使把他们气死了,也不用过分伤心,人总是要死的,给他念经超度就可以了,没有什么。
不仅如此,而且如理的修行人也会令人们生起信心而成为世人的应供处,并且奉行善法的天神们也会无限欢喜,赐予生活资具。就算是从前与自己势不两立的人,不但不会继续与自己为敌,相反还会以信心供养给自己斋食。再者,由于修行人对爱造罪业的鬼王、非人、妖精等凶神恶煞、妖魔鬼怪心生慈悯,常修悲心,由此而来,这些鬼神也立下誓言不予加害,反而供养等,关于这方面的史实不乏其数。
修行人经常如理如法地修行,经常对妖魔鬼怪修慈悲心,这样一来,世间人特别害怕的妖魔鬼怪也不会加害你。这一点在《地藏经》等经典以及《极乐愿文大疏》等论典中都有讲述。
人天、非人谁也不能加害,哪里有修行人这样的大英雄?
不要说人,即使天人与非人也不会加害你,世间哪里有这样的大英雄?
确实修行人是很英雄的,如果不是修行人的团体,我们这里这么多人恐怕也是很麻烦的,但学院建立这么多年以来,只要真心在这里闻思修行的人,都没有遭受什么违缘,这完全是修行的功德力所致。
世间上的人越是勇敢,对他的身体、受用、亲友等恨之入骨寻机陷害的人就会越多。
这也是我们有目共睹的事实。
这些所谓的英雄,他们自己也总是疑虑别人会暗中加害于他,于是日日夜夜身上一直佩带一把锋利的匕首,整天都是疑神疑鬼、提心吊胆,这怎么能称得上是勇敢无畏的英雄呢,实在徒有虚名。
世间上所谓的英雄确实如此,他们经常在身上带两三把长的短的刀。据说有些修行人也在身上带刀,这肯定不是一个好修行人,因为需要用刀维护自己的话,他的修行肯定不会好的。如果特别喜欢刀、枪的话,可能你很快就会还俗了,这是一种恶兆。
修行人无论去往何方,住在何地,身边连一根小针般的兵刃也不需要带,并且心里也坦然地想我哪里有什么敌人可防,于是行住坐卧都会有一种安安稳稳的踏实感。
作为修行人,不论到任何地方,都不会想:在这里会不会出现我的敌人?但世间人不是这样,他们经常在出门时就会想:今天要去的地方可能会遇到我的敌人,因此应该有所防范。
善知识奔公甲仁波切曾经谈及自己的亲身体验时说:“我从前作为在家人的时候,随身总是需要携带着弓箭,腰里别着两三把锋利的刀子,可是我的敌人却多得惊人,朋友却少得可怜。我一个堂堂的男子汉,自己拥有四十亩庄稼,被人们称为四十定大亨。白天里做土匪抢劫,晚上到城里当盗贼,即便如此,却经常食不果腹。
奔公甲是认识、观察自己过失最有名的一位善知识,但他在家时,腰里经常带着两三把锋利的刀子,敌人多得数不过来,即使这样,却还是吃不饱、穿不暖。
如今我放下兵器,结果一个敌人也不复存在,连口水吐在石头上的事也不用做却丰衣足食,
一般藏族人形容某人家里特别富裕时,经常会说:“他们家里特别富裕,连口水吐在石头上的事也不用做。”其实“口水吐在石头上”也不是什么事情,但这一点也没有必要做。
即使出现饥荒的灾难,也好像与富人的脖子连在了一起一样,根本不愁吃穿。以前我为了糊口需要四处寻觅食物,而今食物主动来寻找我的嘴,有吃不完、喝不尽的饮食,佛法的力量真是不可思议。”
就好像在悬崖边上,两只用绳子拴在一起的小牛,如果掉下去就会一起摔死,要活也会一起活下来。同样,与富人的脖子连在一起的话,即使出现再大的灾难,这个富人没死之前你也不会饿死。也就是说,修行好的话,这些富人肯定会供养你,不会饿死的。
在座很多人,在家时连三餐温饱都解决不了,怨敌多的不得了,但现在吃得非常好,一个敌人都没有了。以前我上小学的时候,有个同学叫琼巴,我们两个经常打架,但我出家之后,有次回去的时候,他拿了五块钱和一根哈达来到我面前,说是“以前我们两个经常打架,现在你出家了,我都没想到你会有这个福报,我现在一定要忏悔……”现在我们两个关系特别好,前段时间见面的时候还谈了很多以前打架的事情……讲起来也挺精彩的。所以,确实出家以后所有的怨敌就自然而然消失了,这就是三宝的加持。
他的话一点也不夸张,事实的确如此,整天佩带着利刃的人怨敌反而越来越多,不要说成为最勇敢的英雄,反倒是越来越会成为一名软弱无能、不堪一击的懦夫。
确实,世间所谓的英勇者,他们虽然手里拿了很多兵器,但最后还是会死在别人的手里。
而修行人在身上一根小针般的武器也不带、一个友伴也没有的情况下,独自一人无忧无虑地睡在公路上,却不会有一个敌人来危害。
可是修行人不管住在哪里都特别放心,任何事情都不需要担心。确实,像一般十几个人的团体就会经常打架,但我们这里,这么多的人,每天只是非常安静地闻思,这就是修行的威力。
所以这才真正是最为勇敢的大英雄。连唾液吐在石头上的事也不需要做,心态安然若无其事地住在幽雅的寂静处,正如善知识奔仁波切所说的,完全不需要到处去寻觅饮食,饮食反而像主动上门前来寻找我们一般不求自得。
以前经常到处寻找食物,但现在住在寂静地方,施主们会主动前来供养。
所以说修行人才真正是最为富裕的大亨。
世间上的人们起早贪黑手忙脚乱地寻财,可是却常常苦于得不到财产,即使是侥幸得到了但也守不住,即便是想尽办法能够守护住,却也维持不了多久就会用得精光,所以他们才是最贫穷、最可怜的乞丐。
世间人首先是得不到,最后得到了也无法守住。只有修行人是最快乐、最富有的,是最大的富翁。
这些道理不管你承不承认,事实就是这样的。
----------------------------------------------------------------------------------------------------------------
----------------------------------------------------------------------------------------------------------------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