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达吉堪布:山法宝鬘论讲记 七、 世人与行者(2)
索达吉堪布:山法宝鬘论讲记 七、 世人与行者(2)
最高的地位
世间人的地位再高,也只是五六年或者十几年,而真正如理如法修行的人,不仅这辈子地位很高,即使离开人间,地位仍然是很高的。
如理奉行正法的修行人也是地位最高的人士,为什么这样说呢?世间上所谓的身居高位的那些人只是暂时高高在上,终有一天必然会一落千丈,一败涂地。
这一点大家非常清楚,不论以前还是现在,曾经高高在上的人,人们对他恭敬有加,他也自认为非常了不起,洋洋自得、非常傲慢,但是随着时代的变迁,他可能已经成为最下等的人了。
修行人则不然,他们是凭借佛法的力量而处于高位的,因此为世间各种层次的人们所恭敬礼拜,
然而,修证非常好的上师,任何人都会对他顶礼膜拜。像法王如意宝,不管什么人,都会不由自主地生起一种恭敬心,这一点没有观察时不知道,真正观察之后就会发现,法的力量确实不可思议。
从今生到来世这种地位只会越来越高,永往直上,绝不会日趋直下,从后世到佛果之间也是直线上升,所以说修行人具有最为显赫的地位。
以前有位领导说:“还是应该多积累一点儿财产,不然到老的时候没有人会恭敬你的。但你们修行人可能和我们这些人不太一样……”真的,修行人的见修行为一直保持稳固的话,地位也会越来越高,如果你的见解修行出现很大变化就不一定了,并不是所有修行人都有很高的地位。
在所有世间人之中,地位最高的要算是转轮王、梵天、帝释等,可是高不可攀的他们的下场却是最为悲惨的,因为他们可能会沦落到无间地狱中去,这就是高际必堕的意义所在。如《亲友书》中云:“纵然曾为转轮王,于轮回中复成仆。”“梵天离贪得安乐,复成无间狱火薪。”又云:“帝释堪称世间供,以业感招亦堕地。”
轮回就是无常的本质,华智仁波切说:世间的一切名声地位都是在浮沉升降当中不断变化的。
最妙的美宅
修行人的住宅,即使天人的无量殿也无法相比。一般与修行有缘分的人会这样想,与修行没有缘分的人,可能认为自己的无量殿非常庄严。
假如到了一些苦行的地方自然而然生起一种欢喜心,对城市的嘈杂生起厌烦心,这说明他前世对修行有一定的因缘。
从住所房屋的方面相比较,修行人的住处也比世间人的住宅好上几百倍。世间人的住宅虽然是雄伟壮观的高楼大厦,室内也装修得色彩斑斓、金碧辉煌,令人赏心悦目,可是却没有任何实义。
世间上有些人的住宅装饰得富丽堂皇,真的与天人的无量宫没什么差别,但你真正住在里面时,对今生来世却没有一丝一毫的意义。表面上,住在里面的人似乎非常欢喜快乐,而实际上,其中的辛酸与痛苦只有他们自己知道。
一开始看上去似乎颇为富丽堂皇,然而随着岁月的流逝,越来越变得面目全非、不堪入目了,室内的绚丽色彩已无影无踪,支撑房屋的柱子也已变得倾斜,房梁已弯曲变形,里里外外的墙壁也都是东倒西歪。在这种情况下,房主也是面露惊慌之色说:现在根本不敢住在里面。
即使最初的时候非常华丽,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无常也会渐渐展示它的威力,原本装饰得非常好的房子,现在却连房主也不敢进去。
我们那里八几年修的经堂,当时确实非常不错,前几天我去看了一下,现在根本不能用了。所以,对这些建筑物虽然特别执著,但真正去享用也没有很大实义。
这些是我们现量可见的事实。
尤其像宾馆之类的房屋,虽然装饰得非常舒服,你一进去时都不想离开,但住了一晚之后,也不会对它有一丝留恋,会毫不犹豫地离开。
这样的房屋有朝一日必将是像人尸一样支离破碎,只剩下破烂不堪、摇摇欲坠的一堵灰墙。
这里个别女众的房子也是,本来安安稳稳地住在里面,但转眼之间已经变成一堵墙了。有些人回到墙壁下的时候,眼泪已经不知不觉地流下来:“原先我就是住在这里的……”于是开始唱起无常歌,有些修行比较好的人可能会唱欢乐歌……
后人们在闲谈时议论着说:从前居住在这里面的某某一家人都相继离开了人世,后来已是无人居住的一座空房子,如今这座空房子也变为残缺不全的一堵墙了。它成了人们闲聊的一个话题。这种情况在当今实在太多太多,随处都可以见到。人们看到这种境况,心中不禁会感叹到:所谓的建筑物终究毁于一旦的确真实不虚。
无常修得稍微好一点儿的人,看到这些景况就会不由自主地发出感叹。
我们这些修行人的住宅不单单是世间上一般的建筑物所无法相比,甚至也为天界中那无比庄严的尊胜宫所望尘莫及。因为天界中的尊胜宫也是无常有、不稳固、无实质的本性,依赖于它反而会增长轮回的有漏烦恼,所以它并不是真正安乐的宫殿。
天人经常在无量殿里放逸散乱,这样只会增长有漏的烦恼,因此它根本不是真正的宫殿。
一般世间上的很多房屋,像美国的五角大楼,人们当初都是倍加赞叹、非常羡慕,但是“9•11”的时候已经什么都没有了。一般现在越高的楼就越担心一些恐怖分子,因此,再高、再庄严的房屋都没有很大实义。
而修行人的宫殿都是大自然中的地洞、岩窟、石板房或者是树下等,这样的天然美宅才是最为安乐的宫殿。
修行人住的天然地洞、山岩才是最安乐的美妙宫殿。我们这里倒没有住在这样的地方,但确实非常非常羡慕这些寂静深山中静静修行的人,不过这也是前世有因缘的人,如果前世没有因缘,看到这些人可能会生起“悲心”——这些人真是可怜!
无论自己住在地洞等任何之处,都绝不会说这是我的房子,对这些无有强烈的我所执,因而无论居于何处自相续中的烦恼都不会滋生蔓延,无论安住多久,在这期间只会使善法日渐增上。
这是大自然赐予的无量宫殿,住在里面时可以安心修法,离开时也无须担心:“谁来照顾我的房子?”为了房子生起贪心,为了院子与隔壁吵架,不会这样的。
我们这里的板皮房、木头房也是不错的,虽然简陋但还是很快乐。不过有些人的房子里面特别脏,根本不想进去,我们是“人”不是“动物”,如果你修行达到非常高的境界——对贤劣没有任何执著倒也可以,但恐怕你还没有达到这种境界吧?因此不管草皮房、木头房,还是整理得干净一点儿。
有些人说:“没有洗衣服、打扫房间的时间。”但我不太相信,这是在用华丽的言词来装饰自己丑陋的身体,如果确实打扫、清洗的时间都没有,你肯定会别精进的,但在我的印象当中并不是这样吧。以前藏地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不太讲究卫生,特别脏,但现在已经好多了,你们到了藏地不要学这些不好的习惯,否则别人坐在你旁边也是受不了……
因此,无有挂碍地享用这些大自然恩赐给我们的地洞等宫殿也成了对治烦恼的强有力武器,仅仅住在里面也有很大的意义。由于无有任何贪恋执著,也就绝对没有依靠房屋积累罪业的可能性。心中无有贪执而只是将地洞、岩窟等作为修持正法的修行房,从而使它成为自相续增上出离心、菩提心以及正见等善妙功德的助缘。
出离心、菩提心以及无二正见是格鲁派所行持的三主要道的内容。法王如意宝也再三提过:“宁玛巴最主要修持的其实也是出离心、菩提心和无二正见。”当然这里面所说的无二正见也包括大圆满正见。
首先对三界轮回生起出离心,在这一基础上,将一切修法的功德回向一切众生,为了一切众生而修持,而且了知,自己所修持的法要并非真实实有,世俗中一切都是如幻如梦,胜义中一法都不存在,或者以大圆满中本来清净、任运自成的见解摄持自相续,这就是我们终身修持的法要。
我们在大自然赐予的天然宫殿中精进修持,殊胜善法方面的功德也会自然而然增长。住在世间的豪宅里,能不能增长这些功德呢?答案是否定的。这里的有些人总是贪图玩乐享受,最终离开苦行生活到大城市里面去,也许最初一两年会坚持念咒语,但不久之后,百分之九十的人,“见修行果”已经与世间人没有差别了,结果可能只会惨死在城市当中,因此不要找各种各样的理由和借口离开寂静的地方。
先前的修行人通过行持善法而对这天然的宫殿作了加持相继离去了,后来的其他信心十足的修行人也是同样追随效仿前辈先贤依止在世外桃源般的清幽静处修持善法。想来,这些真的是大自然赐予人们的安乐宫殿。如果尊胜宫连地洞岩窟等美宅百分之一的功德都不具足的话,那世间上的土石砖瓦堆砌而成的建筑物不但不具备上述的这些功德,反而成为毁坏自相续的因,具有无法估量的过患。
世间上的建筑物具有很多过患,我们应当像噶当派的高僧大德学习——心依于法、法依于贫、贫依于死、死依于干涸之壑,修行人首先应该将自心专注于佛法之上,但依靠物质的享受无法获得成功,应该过一种贫穷的生活;如果最初两三天比较贫穷,之后越来越富裕也是不行的,一直到死都应保持贫穷的状态;死的时候,不要死在城市里面,应该死在山谷当中。这是噶当派的四种修法原则。
确实是,死在山洞中不会产生任何过患,死在城市中却是过患无穷。
因此诸佛菩萨口径一致地说世间的住宅就像层层围困的囹圄、烈焰熊熊的火宅以及凶猛毒蛇的洞穴一样,通过多种比喻严厉地谴责了家宅并且也都曾经深生厌离地说:如若能够脱离这样的家庭那该有多好,不知何时能摆脱家庭的束缚。
很多大德的论典中都是如此宣说的。
如果一天中的上下午让他们选择,那便会迫不及待地在上午离家而去,抛弃俗世,出家为僧。
假设有机会出家、到寂静深山修行,那上下午当中也应选择上午尽快出家,心里应该生起一种紧迫感,不然上午没有去的话,下午可能就不想去,之后明天、下个月,过了一年也就没有机会了。
但如果到城市里面的话,上下午让你选择的时候,应该是下午去,最好是不去,这样你的相续会增上很多功德。
位于深山静处的这些岩窟地洞等天然宫殿也是诸佛菩萨们曾经心驰神往、梦寐以求的地方,他们满怀羡慕地说但愿有朝一日能在如此天高地阔的地方安住。
虽然我没有诸佛菩萨那样的境界,但到了这种地方确实很羡慕、非常向往,很希望有一天能住在鸡足山、刚日托嘎等谁也见不到听不到的地方,打开《七宝藏》、《四心滴》……那时候肯定特别快乐。
向往是非常向往,不过也不知道有没有这样的机会……
如《入行论》中说:“何时住树下,岩洞无人寺,愿心不眷顾,断舍尘世贪。”又云:“皎洁明月光,清凉似檀香,倾泻平石上,如宫意生欢。林风无声息,徐徐默吹送,有福瑜伽士,踱步思利他。”
很多高僧大德经常引用《入行论》和《宝性论》的教证。
的确正像这其中所描述的那样,修行人的住处地洞岩窟等是诸佛菩萨赞不绝口的好地方。世间上的人们也经常兴高采烈地说“我们到修行人所住的地方去朝圣”,于是带着各种各样的薰香以及五颜六色的鲜花,络绎不绝地前来朝拜,他们恭敬地顶礼,虔诚地供养,郑重地发愿。世间上的住宅无论再怎么豪华美观,对它生起信心而礼拜、发愿的人恐怕一个也不会有,这一点很容易知道的。
世间上再有名、再豪华的宫殿,最多也只是去看一看,真正以恭敬心去顶礼朝拜的根本不会有。现在像刚日托嘎、桑耶青普等地方,许多西方的人都会不远万里前来朝拜,因为他们知道无垢光尊者曾经在那里住过,都希望亲自过来看一看。但世间上非常有名的人住过的地方,虽然人们也会去看一看,真正发自内心以鲜花供养、顶礼朝拜的却一个都没有。
不仅是美宅无法相比,而且就算是地理位置得天独厚、景色秀丽怡人的风景名胜区也远远比不上修行人所居寂静处的神山与密林。
对于名胜古迹以及风景秀丽的地方,人们多数以一种好奇心去观光旅游,根本没有一种真正的恭敬心。
以前我们去刚日托嘎的时候,住在无垢光尊者曾经住过的山洞里,我当时晚上睡都睡不着:无垢光尊者在这个山洞里做过《七宝藏》等如此殊胜的论典,这个山洞肯定具有很大的加持。我当时一直吃山洞里流下来的水,还有那些土粉,总觉得多吃一点儿就会得到无垢光尊者的证悟与加持。
因为住在环境幽雅的寂静圣地,遍及视野的是连绵不断的崇山峻岭,郁郁葱葱的参天大树,还有青色天然石板所成的片石山和形状各异的岩石构成的乱石山。
智悲光尊者住的地方乱石山比较多,据说龙多活佛的家乡也可以看到乱石山,我们这边是没有的。
在这无有世间人居住、来往的地方,只能看见飞禽野兽时常出没,而根本看不到有世间俗人在此穿梭,不与任何世间人相互碰面,独自一人,胸襟宽广,舒心惬意,善法自增。
耳边所听到的仅仅是潺潺流淌的水声和时而刮起的风声,而世俗中由纷纷妄念引发的贪亲嗔疏的闲言碎语一句也听不到,所以自相续自然而然就会远离利欲熏心的贪恋以及怒不可遏的嗔恨之过患,内心清清净净、坦坦荡荡。
一般我们这里的风吹起来的时候不会感觉很快乐,有个在这里呆过的喇嘛说:“冬天的时候,吹的那个风让我的眼睛都无法睁开,还是美国特别好……”
嗅觉所闻到的也都是鲜花水果散发出的芬芳清香,以及到处飘逸着的苦行本身所特有的浓郁气息,除此之外根本感受不到俗世中增长贪爱的荤腥酒肉饮食的熏天浊气,从而必然能有效地制止依靠扑鼻香气的诱惑而引起的对香喷喷气味的贪恋。
山上的食物非常清净,所能闻到的唯一是修行的清新气味,根本闻不到增长贪爱的熏天臭味。
希望你们不管是给上师还是道友,最好供养清净的食物,现在有些人给我供养牛肉、羊肉……心里非常感谢他们,但这些肉食是不清净的,可能也不太好。
在世间上尤其在城市里,根本没办法制止增长贪心的香味的飘散,但在寂静山林中根本不会有这样的气味,非常清净。
舌根所品尝的味道也只是荨麻、大黄等植物以及花汁、水果的美味,
以前有个人为了躲避敌人藏到荨麻丛中,这些荨麻刺得他非常痛。人们找到他时,他说:“敌人已经用刀子把我刺伤了。”但到医院检查时才知道,其实是他在荨麻丛里滚来滚去造成的。但人和人也有差别,有些人不论怎么接触荨麻都不会受伤,原来出现灾荒的时候,人们经常到处寻找荨麻过生活。
一般荨麻都是生长在比较低的地方,以前米拉日巴尊者住的地方还是很高的,不知道他是怎么找到荨麻的。
依靠这些清清淡淡的苦行饮食可以使自相续的等持自然增上。
在座的修行人一定要尽量吃素,大家应该看一看《悲惨世界》,这些众生确实特别可怜,看了之后可能让你吃也不会吃的。如果实在不能长时间吃素,像初八、十五、三十等吉祥的日子,在佛像前发愿吃素,这样即使一天当中吃素的功德也是非常大的。
身下所坐的是柔软的绒草垫子,身上穿的是破破烂烂的粪扫衣。
绒草在藏药中是非常好的一种药,一般修行人都用绒草做垫子和被子。现在像地毯之类的也很便宜,没有贪执地坐在上面倒也可以,但一般来说,这类花花绿绿的物质受用不应该成为修行人的资具,对它们特别执著没有必要。
这样一来,就会远离身体贪图舒适安逸、暖暖和和的衣服坐垫的过患,因此也就没有通过身体贪爱触觉而积累恶业的可能性了。
如果仅仅为了温暖造一点儿恶业也可以理解,但现在很多人不是为了温饱,而是为了打扮。去年我到罗科玛去的时候,对那里的老乡说:“你们现在杀牦牛的主要目的不是因为吃不饱、穿不暖,就是想买珊瑚、玛瑙、羔儿皮、水獭皮,为这些造恶业非常不好。”我想汉地和其他地方也是这样,并不是吃不饱,就是为了买这些昂贵的奢侈品,这样没有任何意义。
意识整天都是如理思维法义,行持善法日见有长,而住房、财产等不符正法的一切繁冗琐事想也不想,由此一来,自相续也就杜绝了俗世间愦闹的分别妄念。
在寂静地方想得不多、看得不多,不像在大城市里,看的、想的都特别多,对简简单单的生活不满足,经常追求高档的生活水准,同时为了满足贪心造作很多恶业。所以,大城市里的人修行不好也情有可原,一方面没有修行的基础,另一方面他们看得多、听得多、想得多,人的分别念就像没有成长的孩子一样,经常受到花花绿绿的物质受用的引诱,这样确实很难修行。学院里的修行人,从早到晚就是闻思修行,除此之外,这件衣服真好看、那座房子很舒服等高的希求是没有的,这就是佛法的加持。
在具有远离五欲妙的引诱以及分别杂念鲜少之功德殊胜无比的宁静圣地,以行持十二头陀行来度过人生的旅途实在是最好不过的了。
这是断除对衣服饮食贪执的一种行为,释迦牟尼佛教法下,真正想要做一个如理如法的修行人,应该断除非理行,行持十二头陀行。
一般印度等地比较温暖,即使冬天也可以行持十二头陀行,但佛法传到藏地、汉地以来,能够全部圆满行持十二头陀行的非常少。
这十二头陀行即是:(一)常露地坐:如是而行,便可以依靠日月升落的规律而观修无常;
这有什么必要呢?可以观察日月的升落情况。现在很多人都是关在屋子里闻思,连太阳什么时候落下、月亮什么时候升起都不知道。如果没有屋顶,就可以看到太阳落山与月亮升起,依靠这一点,便可以了知自己的身体寿命等一切都是无常的。
(二)常住树下,从而依靠树叶新生逐渐凋零直至坠落的新陈代谢过程可以观修无常;
一般印度的修行人经常住在树下,看着春天绿叶发芽、秋天黄叶落下,这时可以了知人生其实也是如此,从降生到中年、老年,就这样在不断的变化中一步步迈向死亡……
(三)常住冢间:经常居于尸林处,每每看到新旧不一的尸体,心中必然想到自己也摆脱不了这一规律,可以藉此而修无常观;
“冢”一般指尸陀林。即使没有住在尸陀林,也应该经常去看一看,看到那里许多新旧不同的尸体,了知终有一天自己也会躺在这里。
(四)常期端坐:平日里常常坚持夜不倒单,端直而坐,就能避免入于深深酣睡的状态中,如此便可以时时专注于内在的瑜伽修法;
这个确实非常好,做一个小箱子,然后坐在里面,腰带也不用松开,这样醒来就会特别快,不会贪著睡眠。如果盖得特别多、睡得特别舒服,可能睡到中午也很难醒过来。
学院里的很多修行人,以前都是这样端坐的,但现在依靠各种各样的原因,一个个都已经倒下去了,还坐着的可能基本上没有了……
(五)随处而坐:不择好坏之地随意而坐,可成为贪图卧处最行之有效的对治方法;
像这样随意安住,不会执著“这是我的床、这是我的住处……”,不然有些人坐在你床上的时候,你都不高兴:“快给我下来……”
(六)次第乞食:如果能够做到不分贫富依次乞食,就不会对珍馐佳肴爱恋不已;
个别修行人对比较富裕的人特别宽容:“你不用修加行,直接修持密法就可以……”不应该这样,对任何施主都不应执著,平等对待。
(七、八)但一座食、不作余食:此二者是贪图多物最好的对治;
一座食,是指在一个坐垫上把食物吃完。不作余食,对于化缘来的食物不会剩下,全部吃完。这是贪图多物的最好对治。
(九)但持三衣:如果能做到长年累月只着三衣,就不会爱慕贪执花样繁多的衣物;
《三戒论》中说:“在边地,为了防寒而开许使用皮鞋、皮垫,在特别严寒的地带,可以随意享用。”藏地的天气比较冷,只依靠三衣维持生活很困难,因此多穿一点儿也可以开许。
(十)但持毳衣,可以对治贪图享受柔软舒适的衣装;
毳衣,是指以鸟毛织成的衣物。
(十一)持粪扫衣:如果身上成年累月穿粪扫衣,就必然不再执著优质华丽的衣衫;
现在真正穿粪扫衣的人非常少,我前几天在县上看到一个乞丐穿粪扫衣,现在可能除了乞丐以外,出家人已经不穿粪扫衣了。
(十二)处阿兰若:经常身居宁静的圣地,便可远离外界层出不穷的妙欲的诱惑,内心恬静。如若能够有顽强的毅力坚持上述的这十二种头陀行,那么衣食住行一切威仪都不会积累罪业并且均可成为烦恼的最佳对治,具有很大意义。
现在真正实行十二头陀很困难,但心里面应该发愿:愿我能过一种如十二头陀行一般清净的生活。大家发自内心的发愿非常重要,千万不要说:“这些都是做不到的,说它做什么呀?”这是一种邪见。
在神山、旷野或寂静的林间这些圣地,无有来来往往的人流,朝夕为伴、相依为命的就是一些飞禽走兽。这些忠诚可爱的鸟儿和动物依靠自然界固有的花草瓜果维生,自己也与它们一道依靠这些天然食品来维持生活。所有飞禽走兽的住处无一例外都只是天造地设的洞穴以及树林,因此自己也居于大自然所赏赐的这些圣处,真是喜不自禁。那些鸟儿动物们根本不会对自己出言不逊说刺耳难听的话语,故而自己也不会以贪嗔扰乱相续。
它们所吃的食物是天然的花果,所住的也是天然的地洞、树林,修行人应该与它们没有差别,也是如此。
在城市里或者跟人接触时,通过别人的语言会使自己生起贪心、嗔心,以此扰乱自己的相续。但住在寂静地方,这些野兽动物根本不会扰乱你的心,这样就可以一心一意地修行,不受任何外界干扰。
它们恒时都是安分守己地呆在寂静的山里,没有跑到城里去的规矩,我们也应该懂得自己本是一位住山修行人,要稳重地安住在山里。
大药的故事里面,有个女子说:“我到丈夫家的时候想回娘家,到娘家的时候想回到丈夫家,就这样一直来来去去,怎么办呢?”当时,大药给她指出了问题所在,故事还是挺精彩的。确实,有些修行人住在山里没两天就开始心烦,想到城市里去,但到城市没几天又想回来,这些人也不知道怎么回事!可能是前世业力导致的。
一般山下的“门卫”还是特别有加持力的,他们经常登记、询问,然后说:“你们不要到县上去。”有些人不听上师的话,但还是很听这些门卫的话,他们可能是“护法神”。确实,到县上去也没什么事儿,我们这里什么东西都有。
它们总是因为顾虑猎人和其它动物的威胁而小心谨慎,无论在吃食物或者行住坐卧的时候都是倍加提防,自己也会时常戒备烦恼猎人的损害,无论在站立、散步,还是躺着、坐着,随时随地心都不离正知正念。
山林中的动物特别害怕其它动物以及猎人的危害,而住山修行人最害怕的就是烦恼猎人,应该时刻以正知正念摄持自己的相续,以防烦恼猎人对自己的损害。
与具有诸如此类功德说之不尽的最佳友伴——飞禽走兽朝夕相处,其中的乐趣与利益真是无穷无尽!
这一点,住在山上时可能不觉得,其实仔细想一想:我们一天二十四小时都是在行持善法中度过的,即使没有行持善法也不会造恶业。但看一下城市里的人们,不要说一天二十四小时,即使一个小时也没有想到做善法,寂静山林确实具有非常大的加持力。
无论与它们相处多久,都不会感到心情不悦、忧愁苦恼。
与金刚道友在一起不会心情不悦、忧愁苦恼的,但世间人不是这样,即使跟他们吃顿饭的时间,也会感受到他们苦恼的情绪,而且对自己有用的话语一句也听不到,这时只能对他们生起悲心而已,除非是诸佛菩萨,其他人恐怕也很难度化他们。因此,一般的修行人与世间人接触根本没有利益。
拥有最好朋友的这么神圣无比的寂静处,是诸佛以及前辈高僧大德们曾居住过的地方,并且他们也是再三对这么殊胜的静处赞不绝口。如寂天菩萨曾经说:“何时方移栖,天然辽阔地,不执为我所,无贪恣意行?何时居无惧,唯持钵等器,匪盗不需衣,乃至不蔽体?何时赴寒林,触景生此情:他骨及吾体,悉皆坏灭法。吾身速腐朽,彼臭令狐狼,不敢趋前尝,其变终至此。”
我们什么时候能够住在天然辽阔的地方,一直自由自在地专心修持呢?在这样的地方,执持出家人的简单用具,没有任何畏惧,即使盗匪也不会希求自己的粪扫衣,哪怕无有衣服蔽体,在寂静的山林间也没有任何关系。我们也应该前往尸陀林亲眼看一看这些腐臭不堪的尸体,就连豺狼都不愿意接近,仔细想想:自己的身体与躺在那里的尸体又有什么差别呢?为了这个身体造作各种各样的恶业没有任何实义,终有一天也会扔到这里,再也无人问津。
有一次跟一群人去尸陀林,当时我悄悄地观察,发现他们只是一种好奇心,在那里哈哈大笑、指手画脚的,既没有生起无常心也没有对众生生起悲心。尸陀林不是观光旅游的地方,既然去了,就应该好好地观一观无常,而且,最好一个人去,人太多的话,心没有办法专注,去一百次也没有什么意义。
不知到什么时候才能迁移到天高地阔、空旷宁静、无有我所执,令人胸怀宽广、增上善法的好地方。心中对此羡慕不已,并不断发愿。何时才能够居此静处,只需钵盂等价格低廉的少量资具,无需样样俱全,过着知足少欲的清贫生活,长期这样发愿。何时能到尸陀林,触景生情:抛在尸林的那些尸体与我自己的这个身躯完全等同。因此,我们应当将死亡不定作为自己修行的核心。
这个核心非常重要,如果已经生起了“死亡无常”的念头,就说明你的修行很好。有些人说:“我可以看到明点,我有神通……”你也许确实有这种境界,但这些不是很重要的。
札嘎仁波切将自己的修行核心定位在死亡无常上,这样他一生的修行都是非常成功、非常圆满的。我们有些人因为将这一点舍弃了,所以修行起来也很困难,因此应该从现在开始修死亡无常,这一点非常重要。
彼论中又云:“林中鸟兽树,不出刺耳音,伴彼心常乐,何时共安居?”“迨及众亲友,伤痛及哀泣,四人掮我体,届时赴寒林。无亲亦无怨,只身隐山林,先若视同死,殁已无人忧。”
在我死亡时,亲友都会特别痛苦,在这一时刻没有到来之前,我应该自己到寂静林中去,这样在死的时候,既没有人哭泣也没有人伤心,非常的快乐。
在寂静的地方,既没有贪恋的亲人也没有怨恨的敌人,别人死的时候自己不会悲伤,自己死的时候也不会有人忧愁。
趁着自己的这个骨肉身体还没有被抛到尸陀林中之前应当唯一依止寂静圣地。在这样万籁俱寂的静处,既无有情真意切的亲朋好友,也无有深恶痛绝的冤家仇敌,只身一人心心念念观修无常,专心致志修死亡法,从来不为长久留住而精心筹划,也不为今生之事做好准备,三门始终不离善法。最终在危在旦夕之际,也不需要忧伤难过。
我们到底能不能在寂静的地方死谁也不知道,但无论如何,活着时精进修持还是非常重要。
《入行论》中云:“故当独自栖,事少易安乐,灵秀宜人林,止息众散乱。”
在寂静的地方修行,风景秀丽、琐事鲜少、安闲快乐,可以制止一切散乱。
修行人的住处悄然无声的寂静神山色彩宜人,鳞次栉比、错落有致的森林里有种类各异的树木,繁茂的树叶具有松石的美丽色泽,令人感到格外惬意。
在幽静的森林当中,一年四季都是松石的颜色——绿色和蓝色,非常的惬意。
在这样的妙树掩映下,到处点缀着各种各样争奇斗艳、竞相绽放的鲜花,在这绚丽多彩的百花丛中成群结队的蜜蜂飞来飞去,一边吟唱着动人心弦的悦耳歌声,一边尽情地享用着甘美香甜的蜂蜜喜宴。
听说刚日托嘎的鲜花特别多,一般山顶上是终年的积雪,下面柏树成林,地面上铺满了各式各样、五颜六色的鲜花,成群结队的鸟儿经常唱着无常的道歌翩翩起舞。
还有嗓音圆润动听、毛色鲜艳夺目的许多鸟类,在枝繁叶茂的树林中、一望无际的平原上以及层峦叠嶂的岩山间舒展羽翼,
刚日托嘎有各种各样的鸟类,有一种叫鸠莫的鸟唱歌非常好听,据说它在春天心情特别愉快的时候会唱观音菩萨的歌。无垢光尊者在很多论著里都对刚日托嘎进行过赞叹。
翩翩起舞,纯净清凉的小溪缓缓流淌的潺潺声荡漾在耳畔……无论从哪方面来看,都给人一种耳目一新、心旷神怡的感受,可以说具足十全十美的优点。
这样的地方确实非常好,但很多住在这里的人也没什么感觉,一些大城市里的人,来到这里都会有种耳目一新的感觉,冬天可能不会有这种感觉,因为太冷了……
我们当中许多人舍弃家庭、工作、财产、名声,愿意住在这里的原因就是如此,尤其有一定水平的知识分子,他们不会盲目地人云亦云。前段时间,色达的一位知识分子说:“色达真的非常美,以前怎么都没发觉?我是学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唯物论的习气特别严重,但是一看《智海浪花》,很多智慧、财产、地位等各方面超过我的人都来到这里学习佛法,而学院就在自己身边,我为什么不学佛呢?”他是这么说的。
有些人来到这里以后,已经改变了自己的一生,这其实也是前世的因缘,如果前世没有缘分,到这里也不一定生起信心,另一方面,这也是上师如意宝不可思议加持的结果。
在这万籁无声的宁静圣地经商务农、慈爱护养眷属仆人、迎合曲从大官的情面等等这些身语的操劳,以及心里患得患失等一切的一切统统都不需要,自己充当自己的仆人,琐事鲜少,简单方便,心情舒畅等等,独自过着快乐美满的幸福生活。
世间上很多人将组织个小家庭、生个孩子当作幸福美满的生活,但是知足少欲、琐事鲜少才是真正快乐的生活。很多修行人住山时可能不知道,一旦受到大城市的诱惑,再次返回城市的时候就会发现:原来修行的生活是这么快乐!
由于自心远离散于外境的过患,故而息灭一切散乱,世俗与胜义珍宝菩提心作为每一天主要的修法,在静处能够不断积累解脱与遍知佛果的广大善根,具有不可思议的殊胜功德,因此自己应当独自于寂静圣地修行。
菩提心是寂静地方的主要修法,在寂静处念十万遍咒语根本不算什么,但在大城市里,一年可能也念不完十万遍心咒。
居于具备百种胜妙功德的寂静圣地的这种快乐恐怕四大洲的所有人无有可与之相提并论的,而且得到这样的安乐谈何容易?
不要说大城市里的生活,即使四大部洲的快乐,也无法与寂静处修行的快乐相比。
但一般来说,没有前世缘分的人根本无法在寂静地方修行。
纵然是像天王帝释那样的君主想必也难以得到。如《入行论》云:“离贪自在行,谁亦不相干,王侯亦难享,知足闲居欢。”
《格言宝藏论》中也说:“若人寂静而安住,彼心即可得堪能。”
世间城市中的人们据为己有的风景名胜地区都是极为喧哗吵闹的地方,人们只要看上一眼立即就将它们分为优中劣三等,进而自相续中的贪嗔痴三毒就像夏季的海水涨潮一般增盛。
你看到好的地方会生起贪心,中等的会生痴心,不好的地方就是嗔恨心的来源,外境的一切都是生长贪嗔痴的因。
在滚滚的红尘中,色声香味触等形形色色的欲妙使得自相续中的烦恼毒海惊涛骇浪,翻腾不休,不但将以往所拥有的善法一并吞没,而且也不会再有重新积累的机会,这是后世投生恶趣的奠基之地。
在大城市里,曾经拥有的善法功德会被一下子吞没,新的善根和资粮也不会生起,这真是来世转生地狱的最佳处所。
依靠对亲友的贪恋、对怨敌的憎恨以及对不亲不怨者的麻木痴心而引发,以争论冲突、饱尝辛酸、饥寒交迫为代价再三忙碌复杂繁重的琐事,周旋在这些没完没了的事务中也难以有个好的结局。
在大城市中生活的人,每天就是为了亲友怨敌不断造作恶业,在这些无有意义的琐事中消磨时光。
就算是大功告成,也无有芝麻许的实义。
不管商业、工业还是农业,即使做出令人非常满意的成绩,也是连芝麻许的实义都没有,在你离开人间时一点一滴都带不走。
整天沉湎于这些琐事中,只会灭尽善法、增长罪恶、虚度人生、遭受老病的折磨,并且死后的去处也是恶趣。
作为修行人要尽量远离大城市,但所有人都远离红尘也不太现实,而且在座的除个别人以外,大多数还会回到城市当中。因此,衷心地劝诫你们:即使回到城市里去,也一定要抵挡住大城市的诱惑,应该像淤泥中的莲花一样,坚守自己的正见,保持一个修行人应有的作为。
修行人都希望自己的修行能够成功,但修行成功唯一需要依靠上师、金刚道友以及寂静的地方,按照《札嘎山法》从头到尾的内容来说,如果具足这三个要点,你的修行肯定会成功的。
对于具有如是大的过患而无有丝毫功德的世间之处与住宅理当看作是囹圄与蛇穴,然后就像罪犯逃离监狱般义无反顾地奔赴寂静处,父母、亲友谁的话也不听,毅然决然地走出俗家,这是诸佛以及前辈祖师们的做法。
应该将城市、家庭看作是监狱与毒蛇窝一样,即使他们以各种各样的理由诱惑你,也不应该上当受骗。一般凡夫人的心很容易改变,一旦听了他们的话回去,他们每天都会运用各种各样的方法诱惑你、瞒骗你,渐渐地,你仅有的一点儿出离心已经消失殆尽了,这样就满足了他们的愿望。
修行人并非不讲人格,照顾父母当然非常重要,但在修行和出家这件事上,即使父母的话也不应该听。有些人说:“佛教的戒条里不是说父母不开许不能出家嘛,那我不开许他就不能出家……”其实释迦牟尼佛出家的时候,净饭王也是完全反对的,后来一天晚上,他面对王宫默默地说:“净饭王希望您开许我出家。”释迦牟尼佛都是这样的,作为佛的追随者,在出家的事情上自己做主有何不可!
我原来出家的时候,伯父对我说:“你如果出家,我一辈子不跟你说话。”但后来他也跟我说话了。一般万事开头难,大家的意志应该坚定,留在父母和亲友身边只是造恶业而已,不要随顺他们。
寂静的圣地是瑜伽行者与成就者们的住处,大智者吉恭巴曾经这样说过:“神山殊胜寂静处,三世诸佛成就地,成就瑜伽者住处,是故佛陀倍赞叹,幽静圣地之功德。除开老弱病残外,青年何不依神山?
这里说:老年人、生病的人依止寂静神山的比较多,你们这些年轻人为什么不去呢?
确实,很多人年轻的时候不想学佛,有人说“年轻的时候没时间,等年老了再学”,但人老了之后,真正学佛的时间可能已经没有了。
深山殊胜寂静处,无缘愚者不了知,具我执士生怀疑,随惑转者抛弃之,愦闹福报者拖延,
对于寂静深山的功德,无有缘分的人和愚笨的人根本不会了知。确实是这样,札嘎仁波切在这里已经讲了许多寂静山的功德,但前世没有缘分或对佛经教理不甚了了的愚笨人根本不会承认的。
有些我执特别强的人,对神山的功德产生怀疑;还有些人,随着自己的烦恼而转,根本不到寂静山林当中修行;喜欢愦闹散乱的人、具有世间大福报的人,他们虽然说明天就去神山,但却明日复明日,终究没有跨入寂静处一步,死亡就已经降临了。
居深山者虽罕见,过去圣者之遗地,如今大德之住处,未来具缘者去处,智者正士羡慕处,三世诸佛所赞叹,为何不住寂静山?”
能够真正居住在深山的人确实不多,有智慧的人,对这类人一定会非常羡慕的。对于这样幽静祥和的地方,三世诸佛都是齐声赞叹,我们又为什么不立刻前往寂静神山,还要沉溺在浊世的滚滚红尘当中呢?
从真实圆满正等觉佛陀到至尊金洲上师、阿瓦呵德巴、香巴南玖巴、拉玛绕德达、无等至尊阿底峡尊者等历代大德全部都是居于如此寂静的圣处而获得了这般圆满功德,最后诣往清净刹土。
这里讲到了阿底峡尊者的传承,他们都是依靠寂静地方,最后往生清净刹土的。
同样,噶当派一脉相承的传人仲敦巴及其亲传弟子三同门、恰卡瓦、佛子无著、珠滚仁波切等等,噶当派所有前辈的高僧大德,还有新派的一代祖师宗喀巴大师及其八大眷属、文巴瓦罗桑敦哲等古往今来的一切大德,无一不是彻底舍弃今世而安住于如此的神山静处,以坚韧不拔的精神历尽苦行而获得五道十地的功德,并对佛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丰功伟业,尔后前往清净刹土。
真正的修行人,就是依止寂静地方精进修行,最后获得成就,这样对佛教也作出了非常大的贡献。
下面札嘎仁波切开始批评个别人的行为。
可是,除此之外的某些所谓的高僧大德完全将现世的利益作为主体,贪亲嗔敌、伏怨护亲,享用信财,到城中作经忏等所作所为都是迎合世间人。如此之人是否能获证地道之功德,是否能对弘法利生作出巨大的贡献,
他的所作所为就是为了迎合世间人,如此能否获得地道的功德?这一点确实值得怀疑。
请仔细认真地阅读一下前代大德的传记就会一清二楚。
前辈高僧大德的菩提心、修持方法都是什么样的,我们应该好好看一下,究竟怎样的行为才可以称得上高僧大德?这一点非常重要,尤其对于什么是邪知识、什么是善知识应该做到心中有数。
众所周知,现今住世的诸位高僧大德也同样居于寂静圣地,精进修行,行为举止不顺从世间人,也不与任何达官显贵等世间俗人会面,人们反而奔走相告某处有这样的大德,于是他们的名声远播十方,并成为众人应礼之处。
真正的高僧大德住在寂静地方,不与任何人接触,他的名声仍然会远播十方,受到众人的恭敬爱戴。
然而,如今到处传扬:某位上师游荡在城市里为人消灾祈福等作经忏,他对打卦、算命颇为精通,也善于维护施主的情面。
大城市里这种现象特别多,一方面,个别人依靠他们的因缘进入佛门,已经开始趋入解脱正道,也有一定的好处;但多数人都是被烦恼所缠绕,根本无法闻思修行,这样真的没有很大意义。
这些人虽然可能小有名气,可却与诸佛菩萨、前辈祖师们的准则完全背道而驰,实际上他的所谓名声只不过是恶名远扬各方而已。
札嘎仁波切说,他表面看来似乎小有名气,但由于他的行为已经完全与佛经教典背离,其实早已恶名传遍十方,受到了众多人的唾弃。
与佛陀以及前代大德的行为规范相背离,终生都是在作经忏,整个人生在城市里度过的人不必说是高僧大德,就连修行人的名称也配不上。
整天在城市中散乱的这些人,连修行人的名称都不配。
真正的修行人还是要住在寂静地方,法王如意宝也说:“你们不论堪布还是活佛,都不要到城市里面去,不然会出现各种各样的过患。”当然真正的堪布活佛倒不一定会在城市中受到什么违缘,但对自己的修行确实没有好处。
漫游在城市里,全部精力都耗费在作经忏以及在愦闹散乱中虚度光阴的做法如果是高僧大德的行为,那往昔依次现世的先哲们也应当这样为之,然而事实并非如此,他们都是唯以安住静处而利益众生的。难道说断绝与世间人的牵连是大错特错的行为吗?
有篇文章的题目是这样的——《藏地高僧大德的眼光为什么都望向了汉地?》确实,现在这已经成了一种非常普遍的现象。有时候看起来,这些高僧大德们到汉地去,即使在一个人的相续中种下善根也有不可思议的功德,但反过来说,自己修行等各方面的损失肯定更大。
以前的高僧大德都是着重讲经说法和修行,但现在很多人就是往外面跑。按照札嘎仁波切的说法:如果在大城市中散乱是修行人的作为,以前的高僧大德和佛陀为什么不这样做呢?是不是“以前诸佛菩萨们的行为已经错了,现在改革开放,修行人必须住在城市里……”?这是不可能的吧!
难道诸多经典中说寂静处是往昔诸圣者们成就的地方并予以褒扬只是无据可依的吹嘘之词不成吗?
他们的赞叹难道没有一点儿依据,完全是凭空吹嘘吗?这也不可能吧!高僧大德之所以赞叹寂静处而不是大城市,还是有一定原因的,因此,我们应该听从诸佛菩萨和高僧大德的金刚语,尽量依止寂静地方。
寂静处是现在的诸位高僧大德们的住址,而且未来的有缘者也会踏着往昔出世的大德们的足迹继往开来实践他们的行为唯一安住在清静的圣地而修持正法。
作为修行人,应该遵循前辈高僧大德的足迹,好好地修持诸佛菩萨加持的正道。
神圣的静处是所有的智士以及获证成就的高僧大德们都赞美歌颂并发愿居住的地方,也是三世一切诸佛不断高度赞叹的地方,世间上的地区与住宅等却是诸佛菩萨严厉呵责的对境,并且明确地说:应当想方设法从喧嚣的俗世中解脱出来。如果实在无法摆脱,那么只好毫不留情地违逆亲友眷属,在他们哭成一团的哀嚎声中强行离开。
如果家里的亲戚朋友实在不同意,也只好在他们的哀嚎声中强行离开。
格西金厄瓦罗珠嘉村尊者说过:“虽然行为上弃离亲友,但是心里绝对不能舍弃众生,应当对他们生起大悲心,而必须断绝身体、受用的牵连。
行为上虽然必须舍弃他们,但心里不能舍弃,应该发菩提心,尤其对自己的修行和出家造成障碍的这些人,应该为他们多作回向。
否则,修法不可能成功。要斩断亲戚朋友们的牵连而去修法,当然得到父母的欣然允许是最好不过的了。即便他们再如何百般阻挠、训斥责骂、大失所望、怨声载道等,自己也不能屈服。
父母亲友同意你出家修行是最好不过的了,如果实在不同意,在出家修行的过程中,他们伤心痛苦也无济于事,你不应因此随顺他们,否则你的修行也不可能成功。
从昔日的释迦佛开始,所有的修行人都是在亲友们满含泪水中抛下一切的,这是一种特殊的缘起。”
确实,释迦牟尼佛出家时,净饭王也是不同意,但他还是毅然决然地出家了。
格西所说的完全是根据佛菩萨们的真实事迹与亲身体验所宣说的。至尊萨迦班智达也曾经是这样说的:“不舍今生高位圆满事,永久利乐解脱无希望,愚昧欲望实则虚伪性,汝舍今生勤修菩提道。”
今天的一切名声地位、财产受用都是虚妄性的,没有任何实质,所以你应该舍弃今生,精勤修习菩提道,否则想要获得佛果是根本不可能的。
这其中明显地指出了如果不抛下今生圆满之事而期望成就解脱果位的人可以说是未见到现世欲妙的过患之愚昧无知者,他们的这种想法实际上是自以为是、颠倒是非的奢望而已。
之所以不想舍弃妙欲而想获得解脱果位,就是因为没有见到现世欲妙的过患导致的,这类人太愚昧了。
总而言之,世间上的处所、地区再如何令人感到舒心悦意,但与修行人的神山静处相比,也不及百千分之一。
真正修行人的住处,世间上的任何豪宅都无法与之相比。
依止寂静的修行处是今生幸福的根本、来世安乐的一切功德源泉。
依止这样寂静的地方,既没有今生繁杂的琐事,又可以成办来世的一切安乐,真是非常的快乐。
亲友有害无益
不仅是世间的住处不及修行人住处的百千分之一,而且修法的道友与世间的亲友相比,也胜过百千万倍。
世间亲友唯有害处,没有一丝利益。
世间的亲友虽然口头上说利益自己,其实他们只有害处而已,不单对今生有害,并且来世害处也是无穷的。为什么这样说呢?就即生中来说,世间的亲戚朋友对自己非但无利,反而有害。当自己遭遇一点不幸时,亲友们偶然来一两次帮助你,可是当他们遭遇不幸的时候也会自然喊你来帮忙。
当你遇到困难违缘时,他们可能会来帮助,但他们遭遇违缘时,也会叫上你一起帮忙。
如果不去,那么人情上说不过去自己也不好意思,也就不得不去;
由于以前曾经帮助过你,这时不去感觉从人情上说不过去。
倘若去了,那么本来与自己无冤无仇的一些人,为了亲友,必然要与他们反目成仇,因此,自己在原有的那些怨敌上又为亲友的利益增添了许多新的仇人。
这种情况非常多,原本与自己关系还不错的人,为了亲友的关系,与他们已经反目成仇了。
一般修行人原有的仇人非常少,但假设你原先就有一些仇人,再加上为了亲友的利益而新增的这些仇人,你的怨敌已经越来越多,这样一来,不论走到哪里,你的心情都会烦躁不安,经常担惊受怕。
这样一来,凡是自己所到之处无不遍满冤家敌人,无论到哪里都会有忐忑不安、心神不宁的恐惧感,也就必定会处于心惊胆战、毛骨悚然的状态中。而且,为了亲友的财产而穷追不舍,甚至葬送性命。再有,为了田地而与仇家打架斗殴,兵刃相见,生死相搏,利矛相刺,伤痕累累,最终惨死,噩耗传来等等这一系列的事情不可避免,为了亲友也将自己宝贵的生身性命送到怨敌的手中,这种现象极为普遍,这一点我们当下通过耳闻目睹也可以证实。
不仅如此,而且,倘若自己财产富裕,亲友们贫困不堪,他们便经常可怜兮兮地说“我既无食物,也无牛马牲畜”而求助于自己,自己如果没有尽心帮助,他们就会怒气冲冲,口中也不断说出刺耳难听的话语,让人忍无可忍。如若尽己所能予以饶益,不仅他们贫穷,自己也会由此变得一贫如洗。反过来说,如果亲戚财产比自己富足得多,地位也远远高于自己,那自己在财食方面满怀希望地求助于他们时,结果由于自己贫困寒酸,只会受到他们的轻蔑侮辱,而根本不会得到任何利益,如此也令自己灰心失望,痛苦不堪。
由此可见,无论亲友地位高低,生活贫富,都对今生无有任何利益,反而害处却说之不尽。诚如无著菩萨曾经亲口说过:“如若慈爱亲友方,勤奋成办现世利,欲求利益反受害,愚人追求今生利。为解脱当舍今生,精勤修持甚深道,为利彼等远离之,静处修法极关键。”
整天与亲戚朋友在一起不会有丝毫利益,在寂静处修法极其关键。
如果自己对亲友的话唯命是从,想以此利益他们,结果非但无利反而铸成大错,危害严重。所以说,为了贪图现世利益的亲朋好友们,自己必须精进修持无上的菩提道。
为了利益他们而经常随顺,不但没有利益反而存在很大害处,因此应该远离他们并且精进修持,这一点非常有必要。
无著菩萨又接着说:“富裕时逃亦紧追,衰落时追亦逃避,
世间亲人就是这样,当你各方面富裕圆满的时候,即使你不断逃避,他们也会紧紧跟着你;一旦你衰败没落、沦落到非常可怜的地步时,即使你追着他们,他们反而会竞相逃离你。
儿子亦杀亲生父,谁人信赖诸亲友?
世间人根本不讲道理,亲生儿子也会杀害自己的父亲,更何况其他的亲友,怎能真正信赖呢?
当面显露欢喜相,暗中出言不悦耳,饶益彼等反加害,愚友虽亲定欺骗。
他们当面虽然对你显露欢喜之相,宣说欢喜之词,但暗地里经常对你百般指责,你本想饶益他们,他们反而对你百般加害,所以应该尽早远离他们,到寂静地方修持正法。
兴时笑脸口奉承,富时设法而亲近,
当你具有名声地位非常兴盛的时候,他们对你也是笑脸相迎、不断奉承,当你富裕圆满的时候,他们总是想方设法与你亲近,希望获得一点儿利益。
衰时翻脸相争论,无利护亲愚痴行。
然而,一旦你的名声财产已经衰败,他们也会翻脸不认人,与你妄加争论,因此护持亲友没有任何利益,是非常愚痴的行为。
亲多合伙夺财物,各自分离增贪嗔,紧要关头父子残,利乐亲友极困难。”
他们大多合起伙来抢夺你的财产,而各自分离的时候,唯是增上贪嗔烦恼,到关键时刻,即使父亲儿子也会互相残杀,想要真正利益他们非常困难。
我们可以深深感觉到这些教言都是肺腑之语。
无著菩萨的这些教言,如果认认真真地思维,一定会获得真正的利益。
一点不错,自己尽管曾经无数次以生命为代价饶益亲友们,可是如果仅仅一次没有帮助,那么以前无论作了多少利益都被一笔勾销,他们恩将仇报,反过来陷害自己,一会儿高兴一会儿痛苦的亲友们就像夏日里空中云彩的瞬息万变一样,一时间里反复无常。
他们就像夏日空中的云彩一样,瞬息万变,反复无常,想要取悦他们非常困难。尤其一些性格不好的人,虽然你日日夜夜帮助他,但仅仅一次没有帮助,他就会与你反目成仇,将以前的事情一笔勾销,这种现象在世间人中非常多。
就凭这一点,也是很难以维护亲友情面的,因此说,与世间的亲友同流合污那纯粹是在自讨苦吃。
因此,我们应该依止清净的地方、依止善知识努力修行。
真正的至亲
相反,善知识才是最至高无上的亲友。为什么这样说呢?
依止善知识才是真正的有福报,他才是最好的亲友。
如果亲近善知识、上师与同修道友们,他们决不会说出“我们是你的善知识,所以要为我们效力,需要到寒冷的地方去或者与怨敌作战”的话,依止他们,除了让自己修持生生世世无上的安乐以外,为了他们连身出汗水的事也不需要做,
有些上师让弟子做很多事,不过这都是有功德利益的,是为了自己和众生的利益,应该做。如果在世间亲友面前,即使做很多事情也只是增上贪嗔痴,没有任何利益。
无论何时相处都是互敬互爱、完全是增上善法的助缘,因此容易交往。
与世间人相比,上师和道友都是修习菩提心的,与他们更容易交往。
如若亲近他们,则有重大意义。
依止善知识多年以后,你的所作所行也会在不知不觉中有所转变。
也许有人心里会这样想:那么,依止上师不是也需要承侍上师等经历苦行,而且为了上师舍弃生命也在所不惜吗?
有人这样想:我在依止上师的过程中,也需要做很多苦行,而且为了上师,即使舍弃生命也可以,这与世间人交往不是没有什么差别吗?
札嘎仁波切回答说:为了上师行持苦行,可以消除自己无始以来的罪障,而且为了上师舍弃生命可以圆满多生累劫的功德和资粮,但为亲友做事不会获得任何利益。
有这种想法的人是由于未经详细分析、不了知如是而行的真正目的所导致的。实际上,恭敬承侍上师甚至历经粉身碎骨的苦行,在紧要关头,为了上师而不惜付出自己的生命,这些都是为了净除自相续中的罪障、积累广大资粮而做的,其实完全是为了自己究竟的利益,丝毫也不是为了上师。
真正来讲,这样的苦行不是为了上师做的,你为上师苦行、为上师做事情,全部是为了遣除相续中的罪障、积累广大资粮而做的。
有些人说:“我给上师做这个、给上师做那个……”实际都是为了他自己的利益,为上师丝毫的事情也没有做,也许对众生有一些利益,尤其是具足法相的上师,他自己不会有任何事情,完全是为了利益众生。但是不具法相的上师,整天为了自己的名闻利养,让弟子奔波忙碌,这样有没有利益就不好说了。
真正的善知识,他的所作所为就是为了利益众生,作为弟子也应该尽心尽力为上师做事情。所以应该分析,看你做的是不是上师个人的事情,如果是上师个人的事情,你不苦行也可以,但直接间接就是利益众生的话,大家还是应该尽量地做,这样依靠上师所作的事业,力量也是非常大的,可以遣除罪障、圆满功德,非常好。
如果依止法友上师善知识以及同修道友,不必说能成办后世的广大利益,就是当下身体也不需要经历磨难,心里也不需要承受负担,心情愉快,怡然自得而住,幸福圆满无与伦比。
与世间人相比,依靠上师、道友做事情不会有任何负担,心情是非常愉快的,根本不会痛苦。
最好的仆人
世间上的人们的眷属仆人成群,队伍庞大,可是与修行人比起来差之千里,
世间有些人的眷属仆人确实非常多,但却根本无法与修行人相比。
修行人既无眷属也无侍者,自己作自己的仆人,这才是最殊胜的眷仆。
这里的眷属不是指传法弟子,而是在自己手下做事情的这种眷属。
作为修行人,生活各方面如果能够自理,那自己做自己的仆人是最好的,如果真的有一些仆人眷属,依靠他们不但得不到利益,反而会影响自己的修行。
如若依靠世间的眷仆,则会中断自相续中的善法,如此势必会障碍现见真正实相之义,自相续中对轮回的过患原已生起的厌离心也会殆失不遗,最终到了大限来临之时因为无有正法的悲哀而在忧愁叹息、遗憾不已的心情中痛苦而死。
对于这些眷属仆人,总是要照顾他的情绪、看他的脸色,自己原有的一点儿慈悲心、出离心也会毁坏,真正大限来临时,由于不具足正法,一辈子只是与这些人一起混时间,最终只好在哀嚎声中死去。
《入行论》云:“魔使来执时,亲朋有何益,唯福能救护,然我未曾修。”
在死主魔王来临时,所谓的亲戚朋友对自己有什么帮助呢?一点帮助都没有。本来修行正法可以救护自己,然而却一点都没有修行。
如若依靠自己的眷仆做许多事情,那么他们的愦闹散乱就会使自己的心不能够一缘安住于远离沉掉的寂止中,不能一缘安住,也就无法使胜观的基础寂止达到极为稳固的程度,如此胜观当然就不可能成就,修不成胜观,也就无法断除自相续的烦恼,可想而知,过患有多么的严重。
这些亲友眷属经常依靠很多琐事来打扰自己,根本无法静心安住。我们无始以来的烦恼特别强大,必须依靠胜观智慧断除,但是无法一缘安住的缘故,也就根本不可能生起胜观的智慧。
一般身体太差的话也没办法,但只要自己能够自理,就不要找各种各样的眷属仆人,不然身边有个人,无论如何都会浪费很多时间。现在我们这里,尤其女众,洗衣服的、搬牛粪的、提水的,这样实在没有必要,自己还很年轻,一桶水都提不动的话,那你干啥子嘛?太懒惰了!
当然,你们自己有福报,这样尽情享受,我也没有什么嫉妒心,不过,过一种比较平凡的生活还是比较好,很多堪布活佛也是自己做事情的。一般来说,懈怠的这种习惯特别不好,自己应该想一想:那些所谓的眷属、仆人,对自己到底有没有帮助?
倘若自己对于世间愚夫的所有眷属都过于仁慈,那么他们反倒对你不屑一顾,假使自己过于蛮横,他们也会对你恨之入骨,进而恶言相骂,诋毁诽谤,甚至干脆不呆在你的跟前而跑到别人那里当作下属,任人使唤,
如果性格特别不好,经常骂他们的话,那他们就会跑到别人那里提水……这种现象也有。
以诸如此类的事情将相续搅得心烦意乱,自心的烦恼过患不可抵制地增长,并造下各种各样的罪业,所以说,与其依赖俗世的眷属,不如自己充当自己的仆人,这是再殊胜不过的眷属了。
依靠世间眷属没有利益,还是自己做自己的仆人、自己做自己的老板。确实是这样的,人特别多的时候,在吃饭的问题上都会争论不休,他想吃白菜,你想吃萝卜,一顿饭都吃得不开心。最好是一个人,想吃什么就吃什么,不用听别人的。
自己作自己的仆人无需维护情面,也不必担忧因衣食而令眷仆心怀不满以及不听吩咐的问题,又不用担心他们的美言恶语扰乱自心,这样一来,既方便又不会积累罪业,同时也符合前辈先德的做法,有不可估量的利益与功德。
没有眷属的话,即使不想吃饭也是可以的,但旁边有个人,观点上总会有不同的地方,还是挺烦的……
伏怨护亲
世间上的伏怨护亲与修行人的伏怨护亲有着本质的差别。世间俗人的怨敌,如果制伏杀死一个,那么他的子孙后代以及亲戚朋友等又与你结成仇敌,结果仇人会越来越多,怨敌永远消灭不尽。
对于世间上的怨敌,你杀了他,那他的儿子、兄弟全都会过来替他报仇,就像《入行论》所说:“顽敌如虚空,岂能尽制彼?”
可是修行人却截然不同,我们所谓的怨敌就是烦恼,如果调伏一个烦恼,则大多数烦恼都将被压制。
世间人经常会说:“这个人害我,那个人也害我……”修行人不是这样,他们没有其他的怨敌,只会说:“烦恼太讨厌了、睡眠太多了,怎么对治呢?”世间人的怨敌都是在外境上,但修行人除了烦恼以外,没有其他的怨敌,而且,通过中观、大圆满的方法,将贪心、嗔心转为道用,所有的烦恼都是可以制伏的。
世间人的怨敌暂时被制服,但他们还是重整旗鼓,当获得一定的实力以后,便会卷土重来,再度向你进攻。而烦恼的怨敌与之完全不同。《入行论》中云:“常敌受驱逐,仍可踞他乡,力足旋复返,惑贼不如是。”
世间的敌人,虽然暂时已经打败了他,但不久的将来就会再度侵犯你。烦恼的怨敌不是这样,在你真正认识到它的本质之后,可以从根本上断除。在座的很多人,通过中观、大圆满等方法已经认识了烦恼,虽然还没有彻底断除,但烦恼的力量也是非常微薄的。
正如其中所说,一次摧毁烦恼的敌人,从它再生的能力来看,绝对是一去不复返。
很多经论中都说:只要你真正认识到烦恼的本性,它就会一去不复返,再不会侵害你的。
修行人的怨敌如若一次调伏,必然已经服服帖帖,这样修行人很快就会大获全胜,而世间上的人们却永远也不会战胜敌人。
世间上最大的英雄,为了防止敌人的复仇也是整天带着刀,这又算什么英雄呢?有些国家的战争已经打了七、八年,却还是没有结束,如果能用佛法来解决该多好哇!
对于世间的亲友,无论如何尽心尽力地维护,也没有一个心满意足的时候,到头来,亲友反目成仇,甚至可能残忍地断绝自己的性命,以贪心护持亲友除了造恶业以外毫无善法可言。
世间的亲友,不论你怎样维护他们,都只是在增长他们的贪心而已,不会有心满意足的时候。
而修行人的所谓亲友就是普天下的所有众生,由于对一切有情均是无有贪嗔之心、一视同仁,以大慈大悲心予以救护,致使所有的众生都不胜欢喜,并且喜爱善法的天神们也会竭力庇护以免遭受违缘,又不会受到毒物与兵器的威胁,心情经常处于安乐无比的状态中,无勤之中心想事成。即便是今生中未能解脱,但死后也会转生于梵天界中,获得慈法八德。
世间人与修行人的亲友是不同的,修行人的亲友,是包括蚂蚁以上的一切众生,如果只是执著自己的亲人,根本不管其他众生的话,那不是修行人的行为。
如《宝鬘论》中云:“人天将欢喜,彼等亦护之,不为毒刃害,恒常具安乐,无勤成诸事,虽未得解脱,亦生梵天界,获慈法七德。”
在对众生修慈心的同时,自己也会得到广大的功德利益。同样,通过修悲心也能获得速成佛果的功德利益。经中云:“何者若有头颅具寿命,何者有悲心具菩提心,何者有菩提心具佛果。”谁人对众生有一颗无伪的慈悲心,自然会获得经中所说的功德。
有头颅的人就会有寿命,同样,有悲心就会有菩提心,只有具足菩提心才会获得佛果。
佛经中说没有头颅的人就没有生命,慈诚罗珠堪布在《前世今生论》中说:这是从总体而言的,个别众生没有头还是可以存活。《悲惨世界》中也讲到了“一只蹒跚行走的无头龟”,这是特殊而言的。
世间人因为执著自方而以贪心维护亲友,对自己而言,不用说是获得功德利益,反而只会以所积累的弥天大罪,在后世中堕落到地狱中去。
希望你们看一下《菩萨宝鬘论》、《佛子行》、《中观宝鬘论》,发愿在相续中一定要生起无伪的菩提心。当然,没有菩提心做善事也有功德,但功德不会很大,修行人以菩提心和慈悲心摄持所做善法是非常重要的。
修行人本着慈悲为怀的宗旨救护六道的一切众生,因此非但无有过患,反而能获得巨大的功德,最终必定成就佛果,哪里还有比这更大的利益呢?简要地说,世间人的伏怨护亲实在无法与修行人的伏怨护亲相提并论,它们的本质有着天壤之别。
我们不是世间人,而是修行人,修行人应该做的事情,这里已经讲得非常明确了,大家应该尽量做到。
----------------------------------------------------------------------------------------------------------------
----------------------------------------------------------------------------------------------------------------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