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达吉堪布:前行广释 前行之重要性
索达吉堪布:前行广释 前行之重要性
思考题
1、我们为什么要修加行?历代大德对加行是如何看待的?你对此有哪些感触?
2、有些人觉得:“修加行是藏传佛教的传统,我学汉传佛教的,没有必要修这些。”这种想法是否正确?为什么?
3、如何修持共同加行和不共加行?你今后会怎么样修?
4、请从各方面具体阐述磕头的修法。你过去是怎么磕头的?学了这节课后,你有哪些收获?
5、你以前修过加行吗?这次你有什么安排?
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
顶礼文殊智慧勇识!
顶礼传承大恩上师!
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
下一个学期,我准备给大家传讲《大圆满前行引导文》,并要求参加学习的道友修前行。正式开讲之前,今天利用短暂的时间,顺便说一下修前行的重要性。
修前行有何必要?
很多人应该清楚,藏传佛教中不管是哪一个教派,在学习、修持最高的密法之前,都有修加行的传统。只有把四加行或五加行修完了,合格的上师才会给你传授生起次第、圆满次第等无上瑜伽。这种现象在藏传佛教中相当普遍,也是极为严密的修行次第。
我们学习佛法是为了解脱,而解脱必须依靠修行次第。没有这个次第的话,除了极个别利根弟子和具超越功德的上师二者因缘聚合时,仅通过上师的表示、直指或简单的法语,弟子不经地道当下便可开悟以外,普通修行人不可能达到这种境界。因此,依照传承上师常用的规矩次第修行,这是非常有必要的。
宁玛巴了不起的大证悟者华智仁波切及其传承弟子纽西龙多、堪布阿琼、堪布根华、托嘎如意宝、法王如意宝晋美彭措等传承上师,都对加行法门非常重视,正因为如此,如今《大圆满前行》的笔记、备忘录等数不胜数。此传承的大德们,无论在尼泊尔、印度、藏地,其门下弟子都有一种超胜的特点——不会口口声声宣扬自己见到明点、证悟空性、有神通神变,但任何违缘也不能毁坏他们的修证,各方面验相均证明其境界非常高深。所以,大家在修行过程中,务必要遵照传承上师的次第。
在这部《前行引导文》中,华智仁波切依照无垢光尊者《大圆满心性休息》的次第,首先要求修人身难得、寿命无常、轮回过患、因果不虚四个共同加行,然后在此基础上,继续修持不共加行。华智仁波切本人非常有智慧,这一点从他著作中也不难看出,然而即使睿智如他,也在如来芽尊者面前听了二十多次加行,最终才汇集出这部《前行引导文》,这也在暗示我们后学者一定要重视前行法。如果没有打牢前行基础,随随便便就直奔正行,一味地好高骛远,其结果往往会无功而返、事与愿违。
宁玛巴大成就者顶果钦哲仁波切在《成佛之道》一书中说:“不要以为前行法是某种比较初级、属于初学者的简单修持,或者不如大手印、大圆满等法门深奥。事实上,前行修持之所以放在最开头,就是因为它具有关键的重要性,是一切修持最重要的基础。如果直接就去做所谓的‘主要修持’,而没有以前行来做预备,这对我们一点帮助也没有。因为我们的心尚未准备就绪,就像在一个冰冻的湖泊上建筑漂亮的房屋一样,根本无法长久,天气一暖和必将毁于一旦。”
许多人刚刚学佛时,特别想马上就开悟,找到一个具法相的上师后,让上师今天灌顶,明天讲引导文,后天就让自己成就,要求特别高。作为上师也比较为难——不传甚深法吧,弟子会不高兴;传甚深法吧,又不符合传承上师的规矩。以前上师如意宝面前就来过一个人,他把马拴在门口的桩子上,进去拜见上师后说:“您可不可以给我灌个顶,传个大圆满法?”上师说:“我可以观察一下,你呆一段时间吧。”他说:“不行啊!我的马已拴在门口了,得尽快赶回去,您一定要把所有窍诀圆满给我传授!”(上师笑着说:“法王后来经常引用这一段公案。”)
有些上师对法非常重视,不一定马上给你传最高的法。当然,有些上师因为不同的因缘,也许会给你传很深的法——我遇到过很多法友,有些人就说:“某某上师给我传了最高的法。”我问:“你修过五十万加行没有?”“没有没有,上师说不用修,我的根基很不错。”还有些人连顶也没有灌过,就开始直攀无上大圆满,这与传承上师的规矩有点差别。不过,我也不敢说这种做法完全不对,毕竟每个上师度化弟子的方便不尽相同,众生的根基也千差万别,在禅宗有些公案中,也有许多顿悟的故事。但对大多数人而言,还是需要一个有次第的修行。
华智仁波切传承下的意科喇嘛,是我们色达地区非常出名的修行人,他经常住在寂静地方。当年依止过他的那些弟子,在初来乍到的两三年中,根本听不到他传甚深的密法,都是在他的要求下,日复一日地修加行。这样严格的训练,为弟子们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十年浩劫的恐怖年代,许多停留于表面闻思的人,纷纷退失信心、毁谤佛法,而意科喇嘛的弟子却在违缘面前显得尤为坚强,几乎没有一个改变初衷。
很多道友都希望自己变成合格的修行人,获得甚深的证悟境界,这样的话,必须要下一定的功夫才有收获。如果没认识到这一点,把修行想得特别简单,没有证悟就怨天尤人,甚至对佛法和上师生起邪见,最后自他皆会堕落。因此,无论是居士还是出家人,都要重视这个加行法门。
阿底峡尊者是印度东西方鼎鼎有名、证悟境界极高的成就者,但他来到藏地之后,并没有传甚深的法门,而是到处宣讲前行法。后来有些弟子不解地说:“上师,您传的前行太多了,人们都称您为‘前行上师’,多难听啊!好像您只懂前行一样。”阿底峡尊者听后,反而高兴地说:“如果我真成了‘前行上师’,那说明很多人的佛法基础已经打下来了!”
我们修任何一个法,都要看基础打得好不好,前行的基础打好了,学起来才会游刃有余。这跟学文化是一样的,如果刚开始不会b、p、m、f等拼音,学后面的语法就会特别困难。然而,现在有些人不懂修行次第,一学佛就想让最高、最深、最妙的法融入自心,虽然这个目标很好,可要看自己的根基能不能与法相应,如果没有相应,到时候你很可能对佛法生起邪见,最后修什么也不会成功。
你们出家或学佛也不容易,既然学了佛,就要让佛法的理念在心中永远存留。佛法的这种伟大精神、不可思议的理念,任何学说均无法与之相提并论,这并不是因为我是佛教徒,才如此竭力地赞叹,而是经过这么多年,看到社会上形形色色的知识后,确实觉得佛陀的智慧是唯一闪闪发光的宝珠。世间上的经济、政治、军事,包括各国动乱、复杂政局,在佛教徒眼里不过是过眼云烟,佛陀早就说了,一切都是无常的,生老病死是必经阶段,并不值得大惊小怪。比如,近来的金融危机风暴,让大城市里的人苦不堪言,许多中小企业和国内外银行纷纷倒闭,由于股市持续暴跌,很多有钱人一下子变得身无分文。(这些情况,我们山沟里的人不一定听说。)其实,这些变化在佛教中已经讲得很清楚,一切事物最初的发展与兴盛,乃至最后的衰败与灭亡,完全是诸法无常、高际必堕的实证。所以,懂得佛法的人遭遇挫折痛苦时,根本不会一蹶不振、怨天尤人。
我经常这样想:佛陀伟大的修行证悟境界,纵然只沾到沧海一粟,也会终生受用不尽。这么珍贵的智慧理念,对每个人来讲都非常难得,乃至生生世世也不要让它失去。为了让它在自相续中永远存留,大家必须要下一番功夫,这就是我提倡修加行的目的,并不是密宗想通过修加行来拉拢弟子。
遣除普遍之疑虑
有些人或许问:“为什么不修持其他的法,而单单选择修加行呢?”
这是很有必要的。先拿共同四加行来说,我们一定要知道“人身难得”,如果没有这种理念,人身的定位就没有把握好;虽然觉得人身很难得,但若没有观无常,不精进修行也没用,因此要修“寿命无常”;光是观无常还不够,还要知道人死后随业力而转,造恶业堕入三恶趣,行持善法转生三善趣,这就是“因果不虚”;无论转生善趣还是堕入恶趣,统统是轮回,而不是解脱,故应当从中出离,此为“轮回过患”。通过这四种修法,必定能生起出离心。
因此,我们下一节课,从“人身难得”开始修共同加行。每个人务必要认认真真地修[28],这并不是一种形式,《前行》已经讲过许多次了,大家理论上比较明白,但不是明白就可以了,说得来、听得懂、背得来还不够,还必须要通过再三修行,对法义有一种感觉。例如“人身难得”这个道理,不能只是嘴巴上会讲、字面上会写,而应该对它时时观修,最终体会到它的真正含义。诚如禅宗所言:“如人饮水,冷暖自知。”所以,佛法的意义要真正去修,没有修的话,表面上说得再漂亮,也没有什么意义。
现在有些大学的老师、学生,嘴巴非常会说,口才也非常不错,讲什么都头头是道、天花乱坠,古今中外很多理论可以滔滔不绝地说出来,然而他的内心与佛法格格不入,一旦生老病死降临到头上,完全束手无策,只能坐以待毙。可是有些修行人,外表上没什么超胜之处,但他面对死亡和违缘挫折时,相当坦然、相当安详,其原因就是佛法融入了自己的心。
所以大家一定要好好修加行。首先应该修共同四加行,修完了之后,正如宗喀巴大师所说,一定会断除对今生和来世的贪执,真实生起出离心[29]。然后,再进一步修不共加行,逐一修持皈依、发菩提心、念修金刚萨埵、供曼茶罗、上师瑜伽。
为什么要修不共加行呢?因为“皈依”是进入佛门的标志;“发心”是区别大小乘的分水岭,修行时应明确这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利益一切众生;光有皈依和发心还不行,无始以来在轮回中所造的自性罪和佛制罪,一定要通过“念修金刚萨埵”得以清净;同时,成佛需积累广大福慧二资,这就要“供曼茶罗”;最后依靠上师加持,遣除相续中的所有障碍,现证诸法的实相境界,就要修持“上师瑜伽”。整个修行次第应该是这样。
有些人问:“每个加行为什么要修十万遍呢?”
这是传承上师们规定的。因为不可能每个人都保质保量地修完加行,但至少也要圆满十万遍的数量,这样自相续才会调柔。如果你是特别傲慢的人,在皈依境上师三宝前一定要磕头,磕一个不行,两个三个也不行,必须要磕满十万个。如此一来,傲慢就会全部遣除,你也不得不承认自己是皈依佛的人,心境与世间人会有天壤之别。
五十万加行对一个人来讲,无疑是驯服内心“野马”的殊胜手段。我们若想智慧境界得以显露,心性必须要调柔,心性要调柔的话,则必须修五十万加行。如果没有这样修,表面上你是佛教徒,已经皈依十几年了,可内心还是刚强难化,行为和性格一点都没改变,那也只是徒有虚名而已。因此,修加行的确很重要!
有些人想:“修加行是藏传佛教的传统,与汉传佛教有很大差别吧?”
其实并不是。加行的内容在汉传佛教中全部都有,只不过没有系统地归纳过、强调过罢了。
有些学净土宗的人一听说修加行,就特别害怕、不敢报名,那天我看到这种情况,便专门开了一个净土组。不过这样也很好,正因为他们的“方便示现”,我才下决心讲《极乐愿文大疏》,否则也没有这个机缘。但这种担心没有必要。你们想一想,在汉传佛教中,有哪一部经论说不需要顶礼?虽然有些动作稍有不同,但修持顶礼十万遍,任何大德都不敢说这不如法,而且皈依不是办个皈依证、上师认定一下就可以了,必须要反反复复在上师三宝面前念皈依偈,谁也不会说这多此一举;发菩提心也是同样,凡是学习大乘、承诺利益众生的人,不可能不必念修发心偈;忏悔在修行中举足轻重,汉地也有那么多忏悔文,念百字明的功德在续部中不计其数,这个也不可能否定;积累资粮供曼茶罗并非特立独行,汉地供养诸佛菩萨时也有各式各样的供品,我们以仪轨供养十万遍,又有什么不合理的?因此,这并不是法有问题,只不过是你自己不理解而已!
前行之修行次第
一、共同加行
大家这次修加行,首先应当从共同加行修起。
倘若各方面因缘具足,应将琐事全部放下来,通过入定的方式修行。所谓的入定,不是什么都不想,闭着眼睛一直打坐,这一点暂时不用,以后如果要修无相禅定,到时候再说。听说我们这里个别道友坐禅时不起任何念头,始终安住在阿赖耶上,这个没有必要。
修共同加行的过程中,如果自己有条件,每天最好能修四座,这是纽西龙多和堪布阿琼的传统。你们可以翻阅一下堪布阿琼的《前行备忘录》,它在藏传佛教中非常著名,这三百多页并不是哪里都找得到的。书中就要求,初学者最好能一天修四座——早上一座、上午一座、下午一座、晚上一座,每座半个小时到两个小时左右,可根据自己的情况来定。
当然,这种修行时间安排,对城市里的在家人来讲可能不太适合,倘若一天都这样修,那吃什么呀?尤其是现在竞争那么激烈,生活的要求越来越高,很多人分期付款买了房子、买了轿车后,就要一辈子给它打工——于规定的期限内每年要付好几万。(生活上的压力,出家人与在家人截然不同,出家人有一个小小的板皮房就很快乐了,根本不需要一辈子给它打工。)既然欠了那么多债,白天上班要做许多事情,一天修四座确实很困难。但你至少也要保证早上一座、晚上一座,若没有特殊原因,每天应保证两座的修行时间。
在入座之前,首先要杜绝一切散乱之因,把电话拔掉、手机关掉,乱七八糟的事情处理好,然后想:“我要入座半个小时,在这个过程中,什么事情都不管。”把门关上就好好坐着。学院的道友若想入定修加行,最好在门上挂一块“闭关修加行”的牌子,这样别人就不会打扰了。
入座的时候,先要皈依、发心,然后一直思维所观的内容。例如,“人身难得”引导中第一个是修八无暇,把这段文字反反复复看完后,开始对其含义进行思维,最后你所得的感受会跟字面上的学习完全不同。当然,刚开始的时候,法义不一定在你心里浮现出来,但只要再再地看几遍,细心体会字里行间的意义,修行境界必定会在相续中出现,这样以后,你遇到任何环境也不容易退转了。否则,学了好几遍《大圆满前行》,今年学一遍,明年学一遍,但法没有融入内心深处的话,违缘出现时仍会一筹莫展。所以,修行还是非常重要,每个引导都应该以入定的方式这样修。
最后结座出定时,不要忘记作回向。
修共同加行的期间,希望大家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每天按照入定、出定来修。当然,到了一定的时候,你出入定达到任运时,走路、吃饭都可以修,就像很多高僧大德一样。但刚开始时肯定不行,你在路上一直想着人身难得,结果碰到一个好朋友,随便聊了几句闲话,你心里的人身难得就被他拿跑了,从此以后再也没有那种感受了。因此,对凡夫人来讲,把散乱全部放下来修持很重要,这也是适合初学者的修行方法。
总之,大家一定要依照次第修——最初皈依、发心;中间一心一意地修持;出座时看自己修得好不好,不好的话谴责自己,好的话就随喜自己,之后开始回向善根。每天理应如是修持。
以后修前行的时候,我不会天天这样重复,希望大家将这些教言牢记于心,修行时间要长一点。有些上师光修共同加行就用了三年、四年、六年,我们不一定用那么长时间,但《前行实修法》中有五十几个引导文[30],一个引导文修三天的话,起码也要修好几个月。
以上是共同加行的修法。
二、不共加行
本来,不共加行应从“皈依”开始修,不过这次比较特殊,我们从“上师瑜伽”修起。
很早以前,我就想带大家共同祈祷法王如意宝,念诵十万遍的上师祈祷文,若能如此,加持必定融入自心,很多感觉是完全不同的。我们修加行也好、正行也好,全部要靠上师的加持,若没有上师加持而仅凭自己的能力,想成就还是非常困难的。以前大家修加行时,把皈依和磕头合在一起修,磕一个头就念一遍皈依偈,最后皈依偈念完了,磕头也修完了,以这种方式圆满过。但这次我们把磕头和上师瑜伽一起修[31],一边念上师的祈祷文一边磕头,修不共加行时先圆满上师瑜伽,然后再修其他法。
之所以这样,其实还有一个原因:大城市里菩提学会的很多道友,在短暂的一两个月中,绝对没办法磕完十万个头,不要说一天磕五百个,即使只磕一百个,他们压力也非常大,因此,每个人应先祈祷上师加持自己修加行圆满。当然,时间可以稍微长一点,精进者一两年中修完五十万加行,特别忙碌的人可能需要三四年。但不管怎么样,出家人也好、在家人也好,应该共同发愿修加行。
在这个过程中,我相信相当一部分人会善始善终、功成圆满,但也有一部分人半途而废,还有些人刚磕一百个头就倒下去了——“不行啦!我的脚好酸好痛,全身都软软的。”其实这很正常,以前我磕头的时候,头一两天真的很累,但慢慢适应就好了。运动员为了争得金钱或名誉,每天都要刻苦锻炼,那我们为了究竟解脱,脚有点酸、有点软、有点硬,又有什么大不了的?因此,大家一定要努力,不要磕两三个头就开始抱怨:“啊!特别痛,眼前有各种星星出现了。”——这些星星可能是大圆满的明点,你不用修加行啦。开玩笑!
磕头之具体修法
磕头的时候,可以按照《前行》中的皈依境来观想,也可如乔美仁波切所说,把自己的上师观为所顶礼的对境。
如果你观想《前行》中的皈依境,那应将上师观为莲花生大士,或者也可观为释迦牟尼佛等自己很有信心的本尊。打个比方说,把水晶放在不同颜色的布上,它会映出不同颜色,放在蓝布上就是蓝色,放在红布上就是红色。同样,把上师观为与莲花生大士无别,莲花生大士的加持就会融入自心;把上师观为与释迦牟尼佛无别,释迦牟尼佛的加持会融入自心;甚至把上师观为黄财神,祈求自己财富圆满,也会得到如是加持。因此,最关键的就是把上师观为所皈依的对境。
接下来明观皈依境。具体来说,先将自己周围观想成清净悦意的佛刹,正前方有一棵具五个树枝的如意树。观想在中间的树枝上:本体为根本上师,形象是邬金莲花生大士,双足以国王游舞式安坐,所有服饰按皈依境所讲的那样,一切非常圆满庄严。随后观想右边的树枝上,是文殊菩萨、观音菩萨、金刚手菩萨、除盖障菩萨等八大菩萨为主的大乘圣众;左边的树枝上,是目犍连、舍利子为主的小乘圣众;前方的树枝上,是释迦牟尼佛为主的十方三世诸佛;后方的树枝上,是大圆满续部为主的经函。概而言之,中间与前方是佛宝,左右两边是僧宝,后方是法宝,此皈依境即是三宝所依。
下一步,把自己的身体观为无量身体,每一个身体前面是害自己的怨敌、大仙儿、魔等,左侧是今生的母亲,右侧是今生的父亲,周围是浩瀚无边的六道众生。大家一起面向莲花生大士为主的皈依境双手合掌,身口意三门毕恭毕敬,幻化为无量无边的身体顶礼[32]。假如你对莲花生大士生不起信心,也可将上师观为释迦牟尼佛、阿弥陀佛等其他形象,然后在其面前这样顶礼。
顶礼的时候,双手如《大解脱经》所云:“如莲花待放,合掌于顶上。”合掌时不可仅仅以两手的指尖接触,也不可掌心毫无空隙地并拢,而应如莲花苞一样空心合掌。现在有些居士磕头时,手心紧紧地合在一起,这不是很如法。
然后,先在心间一合掌,按无垢光尊者的观点,这表示对诸佛菩萨的恭敬之情。接着依次下来,第一步合掌在头顶发旋处(有些人合掌在前额,这不是很正确),观想对佛陀金刚身顶礼,依此自己无始以来身体所造的一切罪业得以清净,获得佛陀金刚身的加持;第二步合掌在喉间,观想对佛陀金刚语顶礼,依此自己无始以来语言所造的一切罪业得以清净,获得佛陀金刚语的加持;第三步合掌在心间,观想对佛陀金刚意顶礼,依此自己无始以来内心所造的一切罪业得以清净,获得佛陀金刚意的加持。三门合掌之后,观想得到三门清净的功德,遣除三门一切罪业。
接着五体投地顶礼,可以磕长头,也可以磕短头。站起来时身体要挺直,伏下去时五体投地——前额、两手掌、两膝盖这五个部位接触地面。观想清净五毒,获得五身[33],以及得到佛陀身、语、意、功德、事业五种加持。
磕长头和磕短头在佛经中均有记载,但如果你身体比较好,最好还是磕长头。有些人磕长头时,趴下去后在顶上一合掌,然后再起身,这在经典中不知道有没有,我没有看到过,这样有也可以、没有也可以。
不管怎么样,在磕头的过程中,身语意必须要集中精力,不要一边顶礼一边身体东张西望,口中胡言乱语“最近买的白菜是多少斤啊?今天中午吃什么”,心里也是心不在焉。而应该身体恭敬作礼,磕一个头口诵一遍祈祷文(磕完十万个头,刚好祈祷文念了十万遍),心中尽量把皈依境观想得清清楚楚,若实在观不起来,也要对皈依境有清净的信心、恭敬心。不然,你对这个生嫉妒心,对那个生嗔恨心,对那个又生贪心,在贪嗔痴的心态下开始磕头,这没有什么功德。
华智仁波切在《前行》中讲了很多这方面的道理,并说磕头时一定要如法,否则“除了自己的身体白白受累以外,没有任何实义”。关于这一句话,有些上师在解释时说:“所谓的‘没有任何实义’,只不过是低劣加否定[34]而已,实际上是功德很小的意思。”
我们如理如法磕头的功德非常大。佛经中说,这样顶礼一次,将获得身下所覆盖的面积直至金刚大地以上所有微尘数的转轮王位,或者得到佛陀无见顶相[35]的功德。尤其以上师作为对境,在他面前恭敬顶礼和祈祷,《菩提道次第论讲义》、《事师五十颂讲义》中都说了,这种功德不可思议。因此,我这次劝大家把上师观为本尊或莲花生大士,然后一边顶礼一边祈祷,如此哪怕是一刹那的忆念,也远远胜过千百万劫中忆念本尊、修持本尊的功德。
我们这么多人共同修加行,确实是相当殊胜的因缘,在修行的过程中,肯定会遇到一些违缘,有时候身体不好了,有时候别人不理解,各种情况都会出现。当然,如果是一个脆弱的人,看到一根草也会惊慌失措,生怕它刺入自己心间,从而不敢勇往直前,这种人顾虑比较多,修法的勇气也比较弱。但对坚强的人来讲,任何困难都可以面对,依靠上师三宝的加持,修加行一定会圆满的!
我们学院好几个道友已经修三四次加行了,非常的了不起,而外面有些人,尽管皈依十年、二十年,但至今也没有修过加行。1989年我遇到有些老居士,他们信誓旦旦地说:“上师老人家,我要修加行。您放心好了,再过两年,我一定把五十万加行修得圆圆满满!”现在不要说圆圆满满,连一半都没有修。很多人由于缺乏精进心,比较散乱懈怠,再加上遇到各种违缘,有意义的法总是修不完。
对我们每个人来说,高深的境界暂时不要谈,必须先从基础打起。我们的相续跟普通人没有差别,因此,理应依照普通人的次第修持。看外面的世间学校,大多数都是按照普通人的根基来,先上幼儿园,再上小学、中学、高中,这种教学方式非常切合根基。同样,佛教中虽有个别“特殊人物”能一闻千悟,但你没有出现这种成就验相时,应该把自己看成普通人,在修行上要多下功夫。有些人平时磕三个头都很困难,现在要修五十万加行,简直是非常伟大的一个“工程”,没有一定的毅力恐怕难如登天。但是只要有强大的心力,总有一天会圆满的。
我这次真的非常高兴,在上师三宝的加持下,有机会跟大家共修加行,哪怕中间出现违缘没有圆满,由于发心是清净的,自己也心满意足了。我即生中不敢说是非常合格的修行人,但出家僧衣没有脱,每天没有忙于世间八法,这完全归功于最初学了《大圆满前行》。刚开始的时候,我对《前行》的法义有极强烈的希求心,一部分内容也融入了自相续,以此见解引导,在出家团体中一直没有退下来。而当初一起出家的很多道友,因为没有学过这部论典,对佛法的定解不稳固,以至于现在要么还俗了,要么有种种情况发生。所以,仅仅是一部法甚至一句教言,对我们一生乃至生生世世,也有不可估量的重要意义。
大家在修行过程中,一定要始终祈祷上师三宝,尤其是祈祷法王如意宝。这并非因为是我的上师才这样赞叹,而是在这么多年中,我确实觉得在末法时代法王的加持非常强。学院这么多人若没有法王的加持,在茫茫人海中会变成什么样的迷惑者也不知道,如今法王以慈悲之手,把我们从轮回苦海中捞了上来,安置于解脱的岸边,这种恩德昊天罔极,用其他方式根本无法回报,只有祈祷上师如法修行,才能回报上师之恩德于万一。因此,大家应该共同发愿修五十万加行。
当然,极个别道友发心特别忙,这次想修圆满也许有一定的困难。但即便如此,最好你能发愿在有生之年中,尽量抽时间修一遍加行,这样依靠上师三宝的加持,以后也有圆满的机会。
我自己认为,如今在所有的修行中,圆满五加行是最重要的。世人觉得工作、金钱、婚姻最重要,但在我眼里,这些犹如粪土般不值一提。这次修五加行,对今生乃至生生世世是最好的开端,故大家务必要引起重视,不仅仅是数量上完成,同时还要保质保量,每一项最初以菩提心摄持,最后将善根回向一切众生,心里真的要这样想。若能做到这一点,诸佛菩萨的加持会逐渐融入你的心,慢慢瓦解一切自私自利,利他心进而日益增上。
尤为值得一提的是,修加行时发心的方向一定要掌握,对此我自己深有感触:以前我刚刚从学校出来,当时德巴堪布要求我们一个月内必须完成十万皈依和十万顶礼,我就和道友们早上磕一千、中午磕一千、晚上磕一千,你追我赶地拼命把数量完成了,但那时发菩提心等好多窍诀都不懂,质量上还是有很大的差距。现在自己有一点成熟了,至少知道磕头不是为了健康而练瑜伽,不像有些人认为的——“磕长头对身体很好啊!全身都在运动,磕几天下来,你一切病都没有了。”这不是磕头的主要目的,充其量只是个次要目的,我们最主要的目的,就是要利益众生!
----------------------------------------------------------------------------------------------------------------
----------------------------------------------------------------------------------------------------------------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