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密宗>> 藏秘>>正文内容

索达吉堪布:梦中佛事 2、闻思修行 深入经藏

       

发布时间:2013年01月03日
来源:   作者:索达吉堪布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返回目录

索达吉堪布:梦中佛事 2、闻思修行 深入经藏——索达吉堪布于海口开示

[ 2011年2月1日晚 ]
 
 

  主持人致辞

  尊敬的索达吉堪布仁波切,各位师父,各位同修:

  大家晚上好!

  今天我们又非常开心地欢聚在一起。由菩提树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特别邀请索达吉堪布仁波切来到咱们海南,和大家进行的佛学文化交流活动,今天是第二天。在昨天的交流会中,大家收获非常大,今天我们还要继续珍惜这个宝贵的机会。

  现在我们恭请尊敬的索达吉堪布仁波切为我们作开示,有请!

  堪布仁波切讲演

  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一遍)

  请各位发无上的菩提心,并如理如法地谛听!

  今天我们又集聚在这里,共同学习、交流佛法,我本人而言很高兴。这有两个原因:第一,佛教的智慧能让我们真正脱离苦海,不管是什么样的人,从中多多少少都能得到利益和快乐;第二,在新春来临之际,每一位信士都有各种各样的事情,但大家却能放弃外缘来到这里,共同学习、交流佛法,这种精神很可嘉。

  大家都知道,时间比钱财等世间身外之物还宝贵,所以应该珍惜自己的分分秒秒,要好好利用这个时间,以现有的精力来学习、思考佛教的教义,我觉得这很有价值!

  今天我跟大家从两方面作简单开示:其一,在座的佛友当中,有个别刚刚学习、修行佛法,针对他们应如何修学,我提出简单的想法;其二,针对已经学了很长时间的道友,提出精进阅读经藏的希望,也就是说,我们要努力充实自己,继续不断地闻思。

  一、对初学的期望——闻思修行

  ⒈ 依止善知识开取佛法宝藏

  在有限的生命当中,我们除了忙于自己的生活以外,还要考虑去探索这个世界上不为人们普遍了解,而非常深妙的东西。比如:轮回的奥秘、因果的奥秘、万法空性的奥秘等。

  到目前为止,在世间中,虽然涌现出了许多科学家、文学家等高级知识分子,但他们也没有彻底通达这些神秘之处,最后只能当作谜而打上问号。而两千五百多年前,我等大师释迦牟尼佛就示现了降生、舍弃王位出家、成道、转法轮等十二相成道,在四十九年说法生涯中,完全揭开了人类的神秘面纱,千真万确地描述出了宇宙万物的真相。但要了知这些真理,既需要自己去分析,还要依止具有法相的善知识闻思。

  一般来讲,佛教的甚深道理不可能以自己的智慧通达,即没有自学成才的。佛陀在《华严经》中说:“譬如暗中宝,无灯不可见,佛法无人说,虽慧莫能了。”意谓:就像黑暗屋室里面的珍宝,没有灯光就无法现见;同样,佛陀所宣说的真理,若没有既有闻思又有修行经验的上师引导,即使自认为很有才华、很有智慧,也无法了解、通达其中的甚深意义。所以,现在有些人想完全依靠自学通达教理,是不可能的。

  我经常在不同场合中劝大家学习佛法,千万不要骄傲自满、自认为了不起,不要盲修瞎炼、误人子弟。这是因为,真正用佛教的智慧来衡量,每一个人的水平都特别低。为什么这么讲呢?因为佛陀的智慧无与伦比。当然,这并不是佛教徒自赞毁他,古今中外许多学者都是这样称赞的。那我们为什么不对佛法生起信心,进而闻思修行呢?

  ⒉ 现代教育迫切需要佛法

  我经常想,现在大学里面毕业出来的本科生、研究生、博士生、博士后,很多都认为自己非常了不起,好像世间当中该读的书全都读完了一样。其实,从小学到博士之间的教科书都是世间知识,不要说出世间的佛法,即使以整个世间知识来衡量,学的也不是很多,应该说是很渺小的。

  尤其是做人做事的道德教育、信仰教育,这方面相当缺乏。虽然表面上看来,他是某某学校毕业的,应该很了不起,但实际上,其人品、人格、道德修养,以及在为人处事、接人待物等方面的表现都非常糟糕。当然,这与教育有密切的关系。

  虽然我们在学校学了ABC等很多知识,但实际上这些知识在世间能用上的也不多。一位美国学者经过多年潜心研究之后,得出结论:学生在学校里面所学的知识,真正能用在世间上的15﹪都不到;反之,在世间当中很多空白都需要填补。

  在这些方面,我经常想:不要说佛陀智慧、悲心的全部,哪怕千分之一、万分之一用在世间,所作所为也非常完美。可是,世间许许多多人往往都不信仰佛教。虽然信仰是自由的,但很多人都缺少这种悲心和智慧,而这恰恰是最需要的。

  ⒊ 闻思修行才是佛教的根本

  因此,大家应该多学一些佛教方面的知识,现在科技很发达,只要有兴趣就不会有困难。以前,如果你要依止一位上师,必须跟着他。但跟着上师,尤其现在汉地大城市里人这么多,每一个人都要跟着上师,恐怕上师也不一定够。若自己依靠方便方法,如听光碟、看书等,真正通达了具有传承的上师教言,那与整天都跟着也没有什么差别,我是这样认为的。

  相反,虽然你每天都跟着上师,但因上师法务特别繁忙等原因,不能给你开导,也不一定有利。在历史上,有些弟子依止上师多年,也没有得到一个偈颂的法义,这样的例子相当多。所以,在座的各位首先应该寻找真正的佛教道理,自己要如理如法地闻思修行。

  现在很多人对佛法的学习都比较欠缺,若没有学就不可能精通,因为开车等世间基本知识,或大学的课本,没有学也无法通达,而佛法更加深奥、难懂,没有学则不可能懂得。但光听闻也不行,还要思维,再进行修行,这就是佛教的根本——闻思修行。

  现在很多佛教徒,都很缺乏闻思的机会和因缘。尤其在汉地,本来寺院也不多,即使有,也只有个别道场有闻思,很多道场都没有。而学佛的居士团体,大多数人只是办一个皈依证,自认为是某某上师的弟子,实际上遵循次第的系统学习根本没有,很多地方都是这样;极个别地方虽然有学习,但也不全面。所以,我经常提倡、劝勉大家,要共同学习佛教的甚深道理。

  ⒋ 人生大事 出离轮回

  当然,在学习的过程中,最好小乘和大乘显宗、密宗的法都要了解,之后自己就能找到方向。否则,就像现在社会上的人,每天都搞事业赚钱,一直像孩童寻彩虹一样没完没了,那短暂的人生就荒废了。

  人若没有来世倒另当别论,但实际上,人们花了大量时间从现代科学等角度观察,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任何一个人找到确凿的证据来驳斥前世后世存在的道理,也没有真正建立起前世后世不存在的学说。既然真的有前世后世,那对后世不做一点准备,恐怕就是愚者的行为。

  现在社会上很多人都想:我老了怎么办?于是买养老保险;我病了怎么办?于是买医疗保险……但考虑来世的人,尤其在没有信仰的国家和群体,几乎是没有的。在藏地,大多数人特别关心来世:我即生当中这样(或富裕,或贫穷)过去就行,因为前世造了什么业,今生要感受,但来世确实很漫长,所以要努力行善。那我们为什么不想一想自己的来世呢?因为这并不是一世两世,或者短暂几十年、几百年的事情。

  如果即生当中造恶业,堕入三恶道,那什么时候才能得到解脱啊!我们连想到监狱都毛骨悚然,而不敢做违法的事,即使做了,也不愿意承受未来关押的痛苦。那在千百万年乃至生生世世中,感受无法想象的旁生、饿鬼、地狱的痛苦,以及得到人身后,感受盲聋喑哑、老弱病残等苦,又怎么能忍受呢?但人们往往在这些关键、长远、重大的问题上,盲目回避、耽延,根本不想死了以后怎么办,这是特别愚痴的。

  ⒌ 不应抹煞人的尊严

  对没有信仰的人来讲,这也情有可原,因为从小都生长在这样的教育环境和生活习俗当中,所以除了吃吃喝喝以外,再也没有更高的思维能力了。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人确实跟旁生没有差别。

  多年前,一位居住在加拿大的熟人跟我辩论:“你在有些论典里面说,人跟旁生没有差别,这是对人类的侮辱。”我跟他说:“这个话并不是我最先说,萨迦班智达等藏汉高僧大德和学者都这样讲过,其实这并不为过,因为若光是为了生活,世间的旁生也确实懂得,比如吃东西、避寒等。”

  虽然牦牛等旁生不懂穿衣服,但冷的时候它们也会去比较暖和的地方。前一段时间,我们学院特别冷,零下二十几度。我看见一头牦牛,它每天晚上都要到一个比较暖和的破房子里面去睡,而且是按时的——我每天晚上到经堂讲课时它都没有去,而下课回家时它已经到里面睡上了。所以,不仅是人,这些动物也知道取暖,只是取暖的设备和手段有差别而已。同样,吃、喝它们也懂。

  所以,人若除了眼前的生活,再也没有更高的理想,从来没有想过在有能力时回馈社会,帮助人类等众生,那就与自私、盲目、愚蠢的动物没有差别。

  ⒍ 智悲方是末世良药

  在座的各位,佛教有两个广大,一是慈悲的广大,二是智慧的广大,这两者是佛教唯有的,拿现代的话来讲叫特色。

  其慈悲的广大,不仅仅限于“我”。世间具有悲心者,对亲朋好友、下属等与自己亲近的人会关心,除此之外就不愿意付出,甚至很多都看作敌人。所以,世间悲心、爱心再大的人,也没有佛教里面把所有有生命的众生都看作自己的父母、子女,或跟自己一模一样的理念。虽然在孔子的学说中,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说法,但实际上范围就是人,是非常狭隘的。

  从智慧方面讲,除了佛法以外,通达世出世间所有万法的智慧有没有?相信大家在翻阅经论等资料时,完全会明白。

  所以,学习佛法特别重要!但要学习佛法,首先要知道佛教智慧和悲心的不共之处,因为只有知道优点才愿意学。就像买一个产品,在知道它的利益、功效后,才会买一样。

  可是,现在人类社会在物质上越来越有发展,越来越有进步,在精神上却一年比一年下滑,一年比一年倒退。虽然商场上有琳琅满目的商品,但这只增长贪欲等烦恼,让人们处于快乐、宁静、祥和的状态,是相当困难的。中国是这样,加拿大是这样,美国还是这样。虽然大街上来来往往、熙熙攘攘的人流,购买外在的衣服、食品等很容易,因为百货商场等一直开着大门;可是,人们最需要的大悲心和大智慧,这种内在的精神食粮和精神财富,有多少地方能请到啊!

  所以,在大城市里面我常想:外在的食物等许多地方都有卖的,人们需求的也是这些,可是人们最需要的知足少欲、无贪、无嗔、无痴等精神食粮,又到哪里去寻找呢?如果精神上的快乐得不到,即使住在黄金建成的高楼大厦里,天天都吃山珍海味,也不会开心、快乐。

  因此,如今的社会最需要的就是佛教的智慧。对希求解脱者来讲,这更不可缺少。即使没有这么高的境界,只想做一个对人类社会有贡献的成功人士,佛教的理念也非常有用,因为它唯一利益众生。所以我常劝大家,在空余的时间应学习一些佛教的道理。

  ⒎ 学修佛法需遵循次第

  如果佛教的道理实在没有缘分学习,也应该学习儒家文化。这几年我也看了许多,如《孟子》、《论语》、《大学》、《中庸》、《三字经》、《千字文》等。虽然它们与佛教的教理比较起来差别很大,但与现在课本上所讲的小动物的故事等相比,其意义就深远多了。而且,在台湾、日本、新加坡、美国等国家和地区,中国的传统文化在企业、学校等各行各业都在运用,且运用得相当成功。

  话说回来,修学佛法也要遵循次第,且有不同层次,并不是有些人认为的那样:我没有缘分学佛,佛理太高深了。好像学佛除了学出世间的空性以外,就没有了,其实也不是这样。可以说,凡是涉及使人向善的所有善妙理念,佛教的教义无不包括。因此,根据自己的缘分、能力,还是要去学习。但要先听闻,后思维,再修行。其教理无法以简短的语言来描述,我在不同场合中也作过介绍,希望大家去了解、去分析。

  二、对久学的劝勉——深入经藏

  ⒈ 呼吁深入经藏的意义

  我想劝勉大家,尤其是学习过经论的道友,除了学习现在高僧大德的教言以外,还应该学习前辈大德们给我们留下来的、放在藏经楼里面的、特别珍贵的教言。我觉得后人一直不看很可惜,所以趁这个机会,呼吁广大高僧大德、出家僧尼、在家居士阅读《大藏经》。

  刚才我跟一些知识分子探讨的过程中,有人说:现在年轻一代有读《大藏经》的,但遇到里面艰涩的语言、拗口的文句时,就读不下去了。而在藏地,很多寺院经常读《大藏经》,很多高僧大德和修行人,在一生中,也经常以闭关、非闭关的方式读《大藏经》。

  为什么要阅读呢?因为在阅读的过程中,自己完全会明白佛陀甚深的意趣,这时就会知道世间的智慧非常渺小,佛陀的智慧如汪洋大海般无法测度,同时自己的智慧也会增上,对教义也会产生更深的定解。所以我认为,不管是居士还是出家人,都应该深入经藏。

  ⒉ 历代高僧对后人的启示

  其实,以前汉地也有很多高僧大德阅藏,如谛闲法师等。记得太虚大师在阅《大藏经》时,因《般若部》中的一句话就豁然开悟了。而印光大师,他在普陀山闭关了十八年,在闭关期间三年阅藏一次,共阅了六遍。后来他讲[1][1]:不管是弘扬佛法的人,还是自己修学的人,不阅读《大藏经》,都非常可惜。所以劝人们不但要阅藏,还要刻板印刷。

  以前憨山大师也阅过藏,他曾深有感触地说:“是则所说三藏十二部,言言字字皆吾佛骨血心髓也。故曰:此经在处,皆应起塔供养,不须复安舍利,以此中已有如来全身故。是以能持此法者,则为报佛深恩矣!”

  蕅益大师曾在《阅藏知津序》中说:我30岁时开始阅藏,经过二十七年,才写下了30多万字的《阅藏知津》。还说:“不调饮食,则病患必生;不阅三藏,则智眼必昧。”意谓:如果没有调和饮食,身体四大不调就会出现疾病;若没有阅读经律论三藏,智慧之眼必定会被各种染污蒙蔽。

  ⒊ 以大德为榜样追求实义

  但现在世间大多数人,慧眼都被五欲六尘蒙蔽了,一直糊里糊涂,不知方向。因此,很多众生特别可怜,根本不知道什么最有价值,什么最有意义,虽然每天都在忙忙碌碌地盲目追求,但自己也搞不懂到底在做什么。

  当然,他们不会认为自己盲目,相反所作所为都会觉得特别有意义。但在通达佛教深广教义、博通显密经论的修行人眼中,其所作所为就像孩童在海滩上堆砌沙屋一样。寂天菩萨在《入菩萨行论》中说:“沙屋倾颓时,愚童哀极泣。”就像这样,世间人们在自己追求的世间八法被毁时,心里就会感受无比的痛苦。

  以前一位学者说过:人如果没有学习,大脑的智慧就会停止。作为修行人,为什么不能将部分时间用来学习出世间的教言呢?虽然我们不是印光大师、蕅益大师,他们阅了几十年藏,我们不一定有这个时间,但是否是每个人经常挂在口中的“太忙了”呢?恐怕很多都以“忙”为借口,而忙于睡觉、应酬、打妄想。这就是“忙”、“盲”不辨的原因。

  我经常想:印光大师、蕅益大师和我们都是骨肉之躯,都要离开这个世间感受未来的果报,他们能用几十年的时间阅藏,我们为什么不能用他们十分之一的时间来阅藏呢?退而求其次,一年的时间应该抽得出来,至少一生当中一个月没有问题。所以,每个人都应扪心自问,看自己在贪嗔痴等世间法方面花了多少时间,在出世间的解脱方面花了多少时间,这样就会清楚自己离开世间后的去处。

  当然,大家在阅藏的过程中,不一定有前辈高僧大德们的智慧和毅力。像麦彭仁波切,传记中说他阅108函的《大藏经》,三天时间全部通达无碍,218函的论著,二十五天时间悉皆精通无余。虽然我们没有这么高的智慧,但我想,部分经典(如《楞严经》、《华严经》)中极个别殊胜教证应该记得住。

  另外,前辈高僧大德为了佛法牺牲了很多,也做了很多苦行。前一段时间,我听到新闻报道说:一位打工的木匠,为了回家过春节,走了两千多公里。为了过年都需要这样苦行的话,那我们为了从轮回大海中永远获得解脱,为什么不能有点前辈大德的苦行呢?

  所以,在看了高僧大德的传记,以及思维了他们的事迹后,我们既要惭愧,又要调整自己的生活方式。虽然我们不能不吃饭,不能不穿衣服,不能不过生活,但将部分时间用在修行上也未尝不可。我看到很多在钱财、地位等方面特别具有福报的成功人士,也利用自己珍贵的时间来修行,而且他们修行的境界、通达的智慧,远远超过口口声声都说自己特别了不起的修行人。因此,每一个人都应该对自身做一个总结。

  ⒋ 经典来之不易

  为了一部经典,前辈大德们付出了非常大的代价。比如《楞严经》,以前印度把它当作国宝,以保密的方式保存着。后来天台宗的开山祖师智者大师,在天台山开创天台宗,传讲止观法门,当时有位印度僧人听后,赞叹大师说:您所讲的止观教言——三止三观的修法,与我在印度学过的《楞严经》中三摩地的修法相当吻合,您能得到这么深的禅定境界真是稀有!智者大师听到这话,为了印证自己的境界,很想得到这部经典,于是天天向印度礼拜,希望这部经典早日传来中国。一拜十八年过去了,但《楞严经》在他圆寂之前也没有传入。

  后来一位叫般剌密帝的印度僧人,觉得此法弘扬到中国的因缘已经成熟,就想办法把法本带入中国。前两次都被海关查出,没有成功。第三次他把经文写在羊皮上,将胳膊划开放在里面,伤口愈合后就通过了海关。到广州后,跟房融居士等一起翻译了《楞严经》,才使此经在中国弘扬开来。

  以前我知道这个历史后,就在藏文《大藏经》中去寻找,但没有找到,因为这是章嘉国师后来才译成藏文的。其实,章嘉国师不但把部分汉文经典译成了藏文,还花了几十年时间,分别把藏文《丹珠尔》和《甘珠尔》[2][2]翻译成了蒙文和满文,贡献非常大!虽然当时人们不一定知道他的恩德,但后来很多人都觉得,这些是真正的国宝。可是,除了极个别大德以外,真正通达这些经典意义的人,基本上是没有的。

  其实,每一部经典翻译或者弘扬的历史都是曲折的。可能大家都看过带有神话色彩的《唐僧取经》和《西游记》,里面说他经历了九九八十一难,当然这些跟唐玄奘取经的历史《大唐西域记》比较起来,很多都不能吻合,因为是用艺术的方式表现的。

  在真正的历史中,唐玄奘去印度经过了三十多个国家。当时中国到印度跟现在不同,现在很简单,从北京、成都等地都可以去,以前并不是这样,要翻山越岭,要横穿沙漠,还有洪水、猛兽等的威胁。在这样的时候,取经的高僧大德都要冒着生命危险,所以很多在没有取到经时就死了。从历史上看,去印度取经的高僧大德非常多,但成功取回来的,只有唐玄奘、法显等个别译师。

  ⒌ 后人大需珍惜

  既然前辈大德们为了翻译、弘扬经论,付出了如此巨大的代价,那我们现在将现成的经书全部放在书架上,就明显不合适。当然大家也不一定有这些经典,即使有,也最多读一两本,如《金刚经》、《心经》,其实这是不行的,因为佛陀的智慧在许多经典里面表现得特别精彩。

  但很多人都认为电视连续剧很精彩,为了了解打仗等故事情节,一直熬更守夜、不吃不喝地看着。其实这样看了,除了蒙蔽心灵、增长贪嗔痴以外,丝毫利益也没有。真正精彩的教言在经典里面,而且各种各样问题的现成答案也在里面。如果我们没有看,里面的内容就不会明白。所以,我在这里强调大家应该看《大藏经》。虽然有些居士只能看个别经典,但有一些智慧的人,应该全部看,之后才能懂得里面的道理。

  前一段时间,我在学院讲课时也跟大家一直提,当时没有要求全部看。但最近我经常翻阅一些经典,感觉很好,课堂上也能顺便引用,所以希望一部分人能全部看。最近学院里面,很多法师在放假期间,都以闭关的方式在两三个月中阅藏。

  ⒍ 首选藏经为何

  至于所阅藏经,最好是《龙藏》和《大正藏》。

  为什么要选《龙藏》呢?大家都知道,在清朝的时候,顺治皇帝不但信佛还在五台山出家,之后是康熙、雍正、乾隆,这几个皇帝对佛教的贡献特别大。正因如此,《乾隆大藏经》各方面都比较完美。

  至于《大正藏》,它是日本人于1924~1934年编辑而成,内容非常完备,流通范围极广,其中还有很多日本高僧大德的文集。

  ⒎ 阅藏需要信心和智慧

  但我希望在阅藏的过程中,对高僧大德的信心要越来越增上,自己的智慧能真正懂得佛陀的意趣。现在很多人,不管是在网上还是书上评论,自己根本不知道佛教的全面意义,只知道一部经典里面的一两句话,就开始断章取义地进行诽谤,这是非常不合理的。《佛所行赞》中云:“不解微细义,谬随于文字,是则为愚夫,非法而妄说。”这个教证很重要,它特别适合现代人。

  蕅益大师说得好[3][3]:如果了知佛陀的心,字字句句全部是了义的;如果不了知佛陀的意趣,所有文字全部是疮疣(指有毛病)。这与昨天讲的信心也有关系。如果既有信心又有智慧,就会通达佛教的甚深道理,此时就会知道佛陀的每一个字、每一句话,都流露出对生活乃至整个世间的真知灼见。否则,对佛陀的金刚语、真实语,也会以自己的偏见、邪见,找出各种各样的毛病。

  现在很多人都孤陋寡闻、见识不广,所以所作所为都不如理、不如法,言论也谤佛、谤法,同时也毁坏自己的相续。有时我看到一些言论就感到特别可怕,也觉得极其可笑。为什么呢?因为他们不懂真理,却敢随便评论。

  如果真正通达佛教的教义,就会像《大庄严论经》中所说的一样:“如是妙言论,无不合掌礼。”所以,若是真正懂得佛陀微妙言论的智者,没有一个不合掌,没有一个不赞叹的。可是,世间很多人因为盲目愚痴,毫无了知。

  如果对佛教的教义都不能通达,那就不要说有一些出世间的境界了。有的甚至连世间基本道理都不懂,每天都沉溺在愚昧无知的生活当中,极其可怜!因此,我们在获得人身时,能遇到这么好的佛法,因缘是非常殊胜的。但要获得佛法真谛,一定要有信心和智慧。

  结劝

  1. 以无常策励精进

  《入行论》云:“犹如乌云暗夜中,刹那闪电极明亮,如是因佛威德力,世人暂萌修福意。”所以,在此时应抓住机遇,以各种方式行持善法。

  当然,行持善法也需要自己有善缘、有福报、有精进。如果一点都不精进,整天懈怠、懒惰、散乱,恐怕自己的一生浑浑噩噩就度过了。所以,佛在《法句经》中说:“若人寿百岁,懈怠不精进,不如生一日,勉力行精进。”意谓:有人虽然活了一百岁,但懈怠不精进,这不如活一日而精进的好。

  因此,我们都应反观,看自己这样过一辈子,离开世间时会是什么样。无常迅速,在很快的时间当中,我们都会被送到殡仪馆,变成一堆灰。所以,每个人都要考虑,若不考虑,这就是我们的愚痴。

  昨天你们希望我活一百岁,我想了一下,活一百岁是不可能的事情,因为很快出现翻车等事故而死,并不是不可能的事。大家每天都看新闻报道,很多人前五分钟还活在世间,后五分钟就变成中阴身了。其实这是很深的教言。对修行人来讲,这特别鼓励我们修学佛法。对世间人来讲,这也很重要,否则每个人都会盲目追求五欲生活而永无止境。如果我们有了这样的提醒,有了这样的勉励,自己就会做好两手准备。

  我看到有些根本不信佛教的人,一听到自己病危,马上不行了,就特别恐惧、绝望,因为从来都没有准备过。而以前自己各方面比较好的时候,始终觉得死亡是很遥远的事,认为根本不可能马上就死。其实,不可能的理由一点也没有,只是自己想当然罢了。

  而佛教徒,因为经常修学无常法门,所以听到这样的话语时,还是很开心的。前一段时间,我们学院圆寂了一位老喇嘛,他提前就知道自己快要死了,他说:我一定要在法王圆寂纪念法会期间离开世间,结果法会还没有结束就圆寂了。看他对待死亡的心态,好像从此处到彼处一样,根本没有痛苦和担心。如果从来没有学过这方面的佛法知识,不管是老年人还是年轻人,遇到死亡都会很害怕。

  刚才有些人说“只怕死、不怕生”。其实,若活着的时候没有做好准备,再生也是很恐怖的。那要做好什么样的准备呢?当然,不可能买保险,因为并没有开“不死保险”的公司。所以,希望大家不要以没有时间修学佛法为借口,而把时间一直定在明年、后年、退休,应该早一点精进修学,不要懒惰、散乱,这样逐渐就会圆满。

  2. 归于修行与恒具喜心

  总而言之,我今天从两方面对大家作提醒:第一,要如理如法地闻思修行佛法;第二,要尽量多看一些经典,并以经典的智慧来衡量自己的修行。不要每天都是“我觉得什么、我认为什么”,如果不以教证、理证作为依据,而沉溺在分别念中,那对我们的修行就不一定有真实的利益。

  最后希望大家,在平时的生活中要开心、乐观,因为心情快乐就是养生,也是一种修行境界。虽然我们面对生活时,大多数都是痛苦的,因为轮回皆苦之故,但若整天愁眉苦脸,生活就毫无意义了。因此,要处于开心、欢喜的状态,这样各方面的因缘就会越来越殊胜。

  好,今天大概介绍这么多!

  --------------------------------------------------------------------------------

  [1][1] 《普劝施资助刻大藏经疏》:“夫大藏者,乃般若之丛林,真如之府库,一切世出世间诸法之渊海也。举凡如来究竟亲证之道,众生即心本具之法,及十方世界之广,三世因果之微,与夫日用伦常孝悌慈善之道,悉皆显阐赞导,了无佚遗。以故宏法大士,莫不以流通大藏,为宏法利生之急务焉。”

  [2][2] 《丹珠尔》为论藏,《甘珠尔》为经藏。

  [3][3] 《阅藏知津序》:“知佛心者,则言言皆了义;不知佛意者,则字字皆疮疣。”

返回目录

----------------------------------------------------------------------------------------------------------------

更多索达吉堪布佛学内容

----------------------------------------------------------------------------------------------------------------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 还没有任何项目!
  • 佛教导航@1999- 2011 Fjdh.com 苏ICP备1204078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