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密宗>> 藏秘>>正文内容

索达吉堪布:入行论广解 第一册 第十一节课

       

发布时间:2013年01月09日
来源:   作者:索达吉堪布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返回目录

索达吉堪布:入行论广解 第一册 第十一节课

 

现在正学习的是第一品中菩提心的特殊功德,此中分为发心的分类、本体之差别、功德之差别三个方面。今天开始讲本体之差别。
昨天学习了什么叫愿菩提心,什么叫行菩提心,这个问题非常关键,大家必须要搞清楚。什么叫愿菩提心呢?第一个条件就是要以大悲心来缘众生,第二个条件是以智慧来缘众生获得佛果。在具足这两种条件的前提下,我们发愿:“从现在开始,我要度化无量无边的众生”,这就是所谓的愿菩提心;什么叫行菩提心呢?就是在发愿的基础上去做这件事,在实际行动中不离六度万行,这叫做行菩提心。这二者之间的具体差别,正如颂中所讲:
庚二、本体之差别:
如人尽了知,欲行正行别,
如是智者知:二心次第别
二者的差别就像欲行与正行。比如我要从这里到印度金刚座,在没有去之前,心里有一种“我想要去”的发愿,这种欲心相当于愿菩提心,因为愿菩提心就是在心里发下“我要度化众生”的坚定誓言,但实际行动中还没有具体去行持。然后,我准备好路费、衣服等行李,真正起程前往印度,这种正行相当于行菩提心,也就是说,我不但发愿度化无量无边的众生,而且在实际行动中去行持,此时的心态就叫做行菩提心。对此,有些论师还认为,正在度化众生的行为叫行菩提心,比如我要作法布施,首先在心里面发愿,然后正在布施的行为,叫行菩提心。
其实,菩提心必须是在心上安立的,如果仅仅是行为,算不算行菩提心呢?不算,因为它离开了愿菩提心的摄持。比如前往印度的路途中,不能舍弃刚开始所发的愿,如果舍弃了,很有可能会半途而废。萨迦派全知果仁巴大师也说过:在行菩萨道的过程中,千万不能离开愿菩提心,一旦离开了,行菩提心就有可能无法成功。因此,行菩提心一定要在愿菩提心的基础上进行。
以上比喻说明了欲行和正行的差别,有智慧的人通过这种对比,就能完全通达菩提心的目的、本体和分类,了知什么叫愿菩提心、什么叫行菩提心,并且还能领悟它们之间的次第差别:首先必须要有愿菩提心,在此基础上,才能建立行菩提心,二者一定要安立在同一心态上面。
关于“菩提心到底是心王,还是心所”的问题,印藏的高僧大德有不同观点。印度的解脱部论师、狮子贤论师认为:菩提心是心王;印度的世亲论师在《菩萨地论》里说:菩提心属于欲求,实际上是一种心所;印度的无著菩萨在《入菩萨行论注疏》中讲:菩提心是思维,可包括在心所当中;藏地的无垢光尊者则认为:菩提心是心王,有了心王,心所自然会有的,就像有了太阳,光芒自然会出现一样。
不管它是心王还是心所,在座的各位必须要明确一点,就是:今天一定要发菩提心。过段时间我们要真正受菩萨戒,在此之前,大家应该有个心理准备,了解什么叫愿菩提心、什么叫行菩提心。当然,表面上看来这二者好像很容易懂,一个是“想要度化众生”,一个是“真正度化众生过程中的心态”,但实际上,它们的作用、功德、仪轨、戒体等方面的分类还是比较复杂的。
这次《入菩萨行论》的学员,应该都可以称作大乘佛子,既然是大乘佛子,相续中一定要有菩萨戒,既然要有菩萨戒,首先就要清楚菩萨戒的学处。在《宝积经》中,佛于利根者面前,宣说了十八条或二十条学处;于中根者面前,正如《学集论》所讲,宣讲了四条学处;于钝根者面前,如《教王经》里所说,只规定了一条学处——不舍愿菩提心。所以,我们在座的人,最起码也有一个基本誓言,那就是:不管遇到什么违缘,都不能舍弃菩提心。如果舍弃的话,下面也会讲到,过失是相当大的,虽然这几天一直都在讲菩提心的功德不可思议,但反过来说,发了菩提心以后,假如不想度化众生而舍弃愿行菩提心,这个过失也非常大,关于此问题,《般若摄颂》中讲得比较广。因此,我们一定要认认真真守护这个学处。
当然,有关菩提心的分类、本体,这些内容对于从没有受过佛法正统教育的在家人而言,恐怕是有点难懂,听起来也不一定有兴趣。现在很多人特别喜欢一些浅显易懂的话题,比如讲一点故事啊,聊聊家庭工作、结婚离婚啊,大家都很喜欢听。但我想,我们这次学的是《入菩萨行论》而不是世间法,在家人,尤其是大城市里的人对世间的名词概念、各种行为都已经十分精通了,没有必要由出家人来宣讲这些。你们需要学的是什么?就是大乘佛法的教义、修法、观想和功德,这方面很多人都比较欠缺,所以,你们刚开始学的时候,看到佛教的名词、道理比较难懂,希望不要放弃,一定要认认真真地学下去。
论中说:就像想要去往某地一样,为了他利而想获得菩提的意乐即是愿菩提心。〗什么叫愿菩提心?如同“我想要前往印度”的心态一样,“我要度化众生、利益众生”的发愿,就是愿菩提心。我再三地讲了这个内容,希望大家一定要记在心间。〖如同正式启程前往该地一般,踏上能获得佛果的正道并且渴望修持此道就是行菩提心。〗就像正式启程前往印度一样,以六度[45]四摄等大乘善巧方便度化众生过程中的心态,就是行菩提心。〖希望成办自他二利的智者,通过了知这两种比喻的差别,同时就会明白愿行两种菩提心意义的不同顺序。〗真正具有智慧的人才会通达这个道理,没有智慧的话,光是口头上说愿菩提心、行菩提心,实际上并不一定能真的明白。
愿菩提心和行菩提心,宗喀巴大师、甲曹杰等很多论师认为,二者是一个本体,反体不同。就像我们有时候说“菩萨戒”,有时说“菩提心”,有时说“摄持善法戒、禁止恶行戒、饶益有情戒”,这三者实际上就是一个本体、不同反体。或者像一个如意宝,它既能遣除黑暗,又能治愈疾病,还能赐给人们一切所欲,它的本体是一个,但反体上的作用有所不同。同样,我们在守持菩提心的过程中,行持一切善法,叫做摄持善法戒;帮助无量无边的众生,叫做饶益有情戒;禁止自己身口意的种种恶行,叫做禁止恶行戒。这三种只是不同的反体而已,对菩提心应该这样理解。
愿行菩提心属于凡夫阶段、还是圣者阶段,这一问题在印度和藏地也有不同的说法。印度的智足论师认为:资粮道和加行道时是愿菩提心,一地菩萨以后才是行菩提心;无畏论师、智成论师认为:愿菩提心在资粮道时存在,行菩提心从加行道到佛地之间存在;布布达论师在《入菩萨行论讲义》中说:愿菩提心是不依仪轨而获得的戒律,行菩提心是依靠仪轨而获得的戒律,宝源论师、海云论师也持此观点;印度著名的慧源论师在《入菩萨行论大疏》[46]中讲:未以菩萨行为摄持的称为愿菩提心,以菩萨行为摄持的叫做行菩提心,藏地萨迦派的荣敦大师也这样承许;阿底峡尊者认为:缘果的发心叫愿菩提心,如“我想要获得佛果”;缘因的发心叫行菩提心,无垢光尊者的观点与此基本相同。这些印藏大德的不同观点,希望每个人好好思维一下,看看愿行菩提心是不是像他们所说的那样。
按照无垢光尊者、智悲光尊者、宗喀巴大师等藏传佛教大德们的观点,胜义菩提心是一地菩萨以上才能获得,世俗菩提心分愿菩提心和行菩提心,行菩提心在我们凡夫的行为中也可以存在,比如我今天早上发誓言,白天尽量地帮助众生,这就是行菩提心。所以,在凡夫位的时候,既可以具足愿菩提心,也可以具足行菩提心。
庚三、功德之差别:
前面宣说了愿菩提心和行菩提心的共同功德,下面讲二者的特殊功德,首先是愿菩提心的功德:
愿心于生死,虽生广大果,
犹不如行心,相续增福德
讲义中说:〖愿菩提心在我们身处生死轮回期间可以产生广大的果报。〗愿菩提心是希求圆满无上菩提的一种发心,它是获得佛果的唯一因,所以功德是无量无边的。先不说依靠愿菩提心能够获得佛果,就暂时而言,我们在生死轮回中,依靠它也能产生极大的果报。什么样的果报呢?转生天界时,可成为梵天、帝释天等具威望名声的天王;转生人间时,可成为转轮王、大施主、大长者,或是拥有万贯家财、地位显赫的企业家、名人等等。有了愿菩提心的人跟一般人完全不同,虽然他还在轮回中没有解脱,但财力、势力、相貌等各方面,具有非同小可的福德,这就是愿菩提心的果报。也是愿菩提心的功德。
那么,愿菩提心的功德与行菩提心的有什么不同呢?下面也会讲到,生起行菩提心后,它的功德是刹那刹那不断增长的,而愿菩提心虽具无边功德,但无法跟行菩提心相比,不能令功德增长得如此多。
有些人可能问:既然愿菩提心的功德不如行菩提心,那它是不是像芭蕉树一样,果报成熟一次就耗尽了呢?不会这样。愿菩提心就像如意树,它的功德会不断增长,乃至佛果之间用之不尽、一直保留着,如同银行里的定期存款,在没有到期之前,这笔钱一直都放在那里,不会消失。但与行菩提心比起来,愿菩提心的增长率不是那么高,行菩提心可以在睡眠、昏厥、散乱或其他时候,功德仍然不断增上,这一点愿菩提心并不具备。关于此问题,有些讲义中分析得不是很明显,希望大家认真思维。
有关愿菩提心的功德,佛在《教王经》中也讲得非常清楚。经中释迦牟尼佛对国王是这样教诫的:国王平时日理万机,工作非常繁忙,不可能像菩萨那样白天晚上不断地行持六度万行,但如果能发起“愿一切众生获得圆满正等觉”的愿望,功德肯定会越来越增上。可见,愿菩提心绝对有如意树、妙宝瓶般的功德,这一点毋庸置疑。
有关此理,〖《华严经》中云:“善男子,譬如金刚宝纵然坏损,亦胜过所有上等金饰,且不失金刚宝之名。〗在所有的珍宝当中,金刚宝是最昂贵的(有些论师认为这是金刚钻石),即使被他缘损坏了,其残片的价值也胜过上等金子所做的耳环等饰品,不会失毁金刚宝的名称。藏地的有些珊瑚也是很值钱的,用它做成念珠,就算后来被毁坏了,还可以拿来镶嵌其他的装饰品。〖善男子,同理,发菩提心之金刚宝纵然离开勤奋[47],亦胜过一切声闻缘觉功德之金饰,〗愿菩提心就相当于金刚宝,尽管还没有行菩提心的摄持,但也胜过了一切声闻缘觉的功德。声闻缘觉虽然完全证悟了人无我,部分证悟了法无我,有很大的功德,但在度化众生方面还有一定的欠缺,而愿菩提心的利他心,完全胜过了他们的功德。此处以“金饰”来比喻声缘的功德,大家以后不要解释为“菩提心胜过了声缘身上佩带的金子装饰品”,这里完全是一种比喻,金饰和金刚宝分别对应声缘和愿菩提心的功德。〖亦不失菩萨之名,复能遣除轮回之一切贫困。”〗因此,愿菩提心能遣除轮回中的各种贫困,不仅是物质上的,就算精神上的贫困——无明,也能被遣荡无余。此处单独讲了愿菩提心的功德。
下面讲行菩提心的功德:
何时为度尽,无边众有情,
立志不退转,受持此行心,
即自彼时起,纵眠或放逸,
福德相续生,量多等虚空。
什么时候在相续中发愿“我要度化天边无际的一切众生”,此愿纵遇生命危险也不退转,并且真正去行持,这就是行菩提心。
关于行菩提心,有两种解释:一种是指摄持愿菩提心的行为;另一种是指发了菩提心后,立志受持、永不退转的决心。愿菩提心只是发愿“我要度化一切众生”,到了行菩提心的时候,通过再三的思维,立志不管遇到什么困难,哪怕自己粉身碎骨,菩提心的誓言也不会变,如同世间人所说“君子一言,快马一鞭”,不是今天发了誓,明天就出尔反尔,而是自己心里面真正发了誓,永远也不会改变。
什么时候生起了这样的决心,从那时起,纵然晚上睡觉、平时行为放逸、唱歌跳舞、昏厥,以及在行住坐卧等各种威仪中,相续中的功德、福德永远也不会耗尽,而且还会刹那刹那逐渐增多,无边无际犹如虚空一样广大。
所以,大家的相续中应该有行菩提心,这种发心相当重要。如果没有的话,今天做一件善事,只有一件善事的功德,用完以后就再也不会有了,但若以行菩提心来摄持,这件善事的功德是不可思议的。以前上师如意宝讲过:如果相续中生起了“宁死也不退转”的行菩提心,即使只念一遍观音心咒“嗡嘛呢叭咪吽”,这个功德在你成佛之前也会越来越增多。但如果没有菩提心的摄持,不管你念了多少咒语、做了多少善事、行持了什么样的布施,这个功德的量是有限的,到了一定时候就会用完。
因此,在平时的行为中,我们应该观察自己的发心到底是怎么样的?相续中有没有产生过这样的行菩提心?
注释中说:然而,它并不是像行菩提心那样接连不断产生福德。从什么时候起,为了能使无边无际所有众生界从业惑的束缚与轮回的牢狱中解脱出来,在生死轮回没有空无之前,怀着义无反顾的利他心真实受持行菩提心,〗如果真正发了行菩提心,就像坐上了火车卧铺一样,根本不需要步行,即使是在睡眠中,也会自然而然从成都到达北京。相反,如果没有乘上菩提心的这班列车,那么你走多少步,就算多少步,走到北京可能要花很长的时间。因此,大家必须要明白菩提心的重要性,在修行的过程中,尽量以此来摄持自己的善行。
在藏传佛教中,有些人特别能苦行,他们的精神往往让人十分佩服赞叹。他们从康巴一直磕大头到拉萨,中间路经几千公里,如此三步一拜,需要一年左右的时间才能到达。从行为上看,这种苦行非常了不起,但如果他的相续中没有菩提心,此举的功德也不一定很大。相反,一个人如果具有菩提心,只在这里磕一天大头,这两个功德从长远的角度看,哪一个更大呢?当然是有菩提心的功德更大。所以,修行需要智慧,没有智慧的话,想要成就是很困难的。现在汉传佛教中有些修行人也非常精进,早上四点多就起来念佛,一直念到晚上八、九点钟,他们虽然这样不停地念,但如果相续中没有菩提心,这个功德大不大?大家应该非常清楚。因此,我们行住坐卧,无论做任何一件善事,都应当以菩提心来摄持,只要没有产生“我今后再也不度众生了”这种恶念,你的功德就会一直增上。所以,什么功德才最大?大家一定要看清楚。
〖从此以后,如果没有失毁这一行菩提心,那么即便处在睡眠或陶醉等放逸的状态中,齐天洪福也会连续不断屡屡产生。〗如果没有退失菩提心,广大无边的功德就会在相续中不断产生,即使表面上好像造了一些恶业,但实际上,也会变成积累资粮的因。如《大密善巧方便经》中记载:大悲商主以悲心杀了短矛黑人,由于他的发心特别清净,以此圆满了四万劫资粮。星宿婆罗门以善心对商主之女作不净行,从而圆满了二万劫资粮。这两个公案中,一个是杀人,一个是作不净行,表面上看来都是有过失的,但如果真正具有菩提心,这种不如法的行为,也反而变成了功德。当然,这种境界非一般凡夫可为,如果以利他的心为借口,随意行持各种非法行,这也是不如法的。
这里并不是说我们发了菩提心以后,整天不起床一直睡懒觉,功德也能不断地增长,只靠菩提心的利息,自己也很快能成就。以前有个老板对我说大话:“我现在把钱全部存在银行里,光靠吃利息,这一辈子也足够了。”同样,有些道友可能会想:“我现在已经发了菩提心,而且它也没有失坏,从此以后我不用行持什么善法,不用背书、也不用看书,天天睡觉就可以了。”这样想是不合理的。
假如你真的有了菩提心,这么做倒也可以,但除了一些真正的大成就者外,凡夫人很难具备这种功德。以前上师如意宝出去的时候,中午有时候会睡一会儿,这时我们在旁边确实能产生一种信心:“上师跟我们是完全不同的,虽然现在正睡着,但他老人家相续中菩提心的功德一直都是在增长的。”像上师如意宝那样的大成就者,我们根本不会有任何怀疑“上师是不是菩萨?上师有没有菩提心?”真正的菩萨不一定整天都在坐禅、念佛、看书,纵然显现上他游山玩水,好像不行持善法,但实际上,他的功德一直都在不断地增长。
我们的修行如何,自己应该是最清楚的,正所谓“如人饮水,冷暖自知”,自相续中的菩提心到底是什么样的?发了度众生的愿没有?发了愿以后,遇到一些违缘时,自己会不会退转?这些都应该好好观察。如果有一颗根本不会退转的心,从此以后,你的功德确实会越来越增上。反之,没有这颗菩提心,表面上不管做了什么样的事,它的功德也不是特别大。
因此,我再三祈祷大家,希望你们在修行的时候一定要以菩提心来摄持,同时,在学习佛法的过程中,能不能把这么好的佛法介绍给其他佛教徒和非佛教徒?现在的佛教徒虽然有很多,但相续中有菩提心的并不多,大多数人只是求人天福报,能不能帮他们把这种发心扭转过来?还有,对那些没有信佛的人,能不能想尽一切办法让他们皈依,这些众生非常可怜,不要说胜义谛的空性,就连世俗谛最基本的前世后世、业因果、菩提心的功德都不懂,每天为了钱、为了生活、为了工作而四处奔波,荒废了自己宝贵的人身。在学习《入菩萨行论》一年左右的时间里,你们每人能不能影响一个人来学佛?当然,并不是“菩提学会”需要这么多人,如果没有菩提心,哪怕有几亿人也没有用;有了菩提心的话,十几个人也足够了。弘法利生需要靠每个人,大家在日常生活中哪怕把佛法的精神给一个人宣讲,让他通达佛法教义,这也是真正的度化众生。
既然已经发了菩提心,就不要总想“我以后再度化众生”,虽然我们还没有能力度化所有的众生,但身边有很多亲朋好友,在这些人面前宣讲佛法的功德、大乘菩提心的功德,他们很有可能会发菩提心的。即使暂时没有发心,那你也可以再试一次,一次失败不要紧,两次失败也不要紧,凡夫人无始以来迷乱执著非常严重,他们现在不承认、拼命反对,这是非常正常的,对我们来讲,也没什么可失望的。
因此,希望大家尽量对身边的人起一点作用,让他们逐渐学习佛法,生起一种利他的心。这种心对家庭非常重要,对社会非常重要,对国家也非常重要,如果具有利他心的人越来越多,整个世间的饥荒、战争、灾难就会逐渐消失。因为每个人的心里都有爱心、慈悲心、无私奉献一切的心,这种心的力量不可思议。现在人们的心态是什么样的,大家应该很清楚,如果他们都能发起菩提心的话,我觉得这对社会是一个大贡献,对弘扬佛法也是一个大贡献。
戊二(具功德之合理性)分二:一、教证之合理性;二、理证之合理性。
己一、教证之合理性:
以上讲了菩提心的功德,那么,具有如是的功德合不合理呢?下面通过教证、理证来宣说,首先是教证:
为信小乘者,妙臂问经中,
如来自宣说,其益极应理。
有些人怀疑:虽说菩提心有如此殊胜的功德,但这种说法合不合理?真有无量无边的功德吗?
产生这种怀疑的人有两类:一是不信佛教、对佛教不了解的人;另一类是小乘行人,他们对佛陀经历漫长苦行,布施妻子儿女、头目脑髓等难行能行的精神无法接受、无法堪忍,所以不禁怀疑菩提心会不会有如此大的功德。
为了解除后者的疑惑,大慈大悲的佛陀在《妙臂请问经》中专门宣讲了菩提心的无量功德:“众生无边无际,缘无边无际的众生而发这样的愿,功德也无边无际,所以,菩提心具有无量的功德极为合理。”堪布根华在《入菩萨行论讲义》中也以四种不可思议宣说了菩提心功德的合理性,他说:“所缘的众生是无边无际的,能遣除的痛苦是无边无际的,所获佛果的功德是无边无际的,历经的时日是无边无际的,通过这四种无边无际,完全能成立菩提心的功德也是无边无际的。”
行菩提心能产生众多福德这一点具有合理性,确凿可靠的依据是《妙臂请问经》。〗我们这次按照无著菩萨的讲义来宣讲《入菩萨行论》确实非常好,因为他引用的都是大乘经典的教证,不管哪个教派都能接受、都会承认。否则,很多人可能会想:寂天论师的《入菩萨行论》虽然说有很大的利益,但能不能在佛经中找出依据啊,这是不是他自己随便臆造出来的?从无著菩萨的讲义可以看出,在一些比较大的问题上,他基本都引用大乘经典来进行说明,直接消除了上述的这种疑问。
下面引用的《妙臂请问经》,与有些讲义中的不太相同,也可能是版本不同的缘故。
〖为使信解小乘之所有[48]众生趋入大乘,〗为令一部分小乘根基的众生趋入大乘。讲到这里,我想提醒一下:有些人不要认为“我是大乘佛子,很了不起”,就特别轻视小乘行人。为什么呢?因为小乘已经通达了人无我空性,阿罗汉的境界是很高的,他们的智慧肯定超过我们,他们对众生肯定也有一定的悲心。很多人一听到“小乘”这个字眼,经常心中不以为然,但实际上,我们凡夫人跟阿罗汉相比,无论是悲心还是智慧,都是根本比不上的,甚至有些人的相续中连出离心都没有。今天我碰到一个喇嘛,他说:“我们学院真好,春暖花开,多么舒服啊!”我说:“你不要这样说,不然的话,出离心一点也生不起来。”他问为什么,我就说:“如果你觉得轮回多么快乐、多么舒服,怎么会想出离轮回呢?”虽然只是开玩笑,但事实上也确实如此。
我们认为小乘的众生很可怜,实际上我们有时候也很可怜,虽然自称是大乘佛子,但经常对佛教的真实教义生不起信心,我执、法执特别强烈。所以,此处佛陀一方面是针对小乘行人,另一方面也是引导我们这些对佛教不太明白的人趋入大乘。
〖佛陀在此经中云:“设若我为利乐无边众生而披上盔甲,则利乐一切有情之所缘无边,善根亦无边故,即使放逸或睡眠,然于昼夜心之每刹那,善根亦增长、强盛、圆满。”这个教证将菩提心的功德讲得特别细致,意思是说:菩提心所缘的众生是无边的,为了利乐他们而披上发心之盔甲,所得的功德是无边的,回向的善根是无边的,众生得到的快乐也是无边的,将这几个“无边”结合起来,则成立菩提心的功德是无边的。这样的话,即便于睡眠、放逸的状态中,只要你的行菩提心产生后没有退转,功德就会一直增长。
因此,平时我们应该多观察自相续,看看自己有没有菩提心。当然,用不着每天想“我做了这件事,有没有菩提心;做了那件事,有没有菩提心”,关键是你发了菩提心后有没有出现违品,这在平时生活中一定要注意。早上共修的时候,大家应该想:我是发了菩提心的人,从现在乃至佛果之间,我都要利益众生,为了这一目标,我应该一步一步地前进,所谓“千里之行始于足下”,首先我今天应该不害众生!早上若能这样想一下,那你一天中不管接触什么人、遇到什么样的违缘,都会想起:我早上已经发过愿了,今天要尽量地修忍辱,一定要以善法来摄持相续。每天都以这种方式来约束自己、对治烦恼,相续中的菩提心肯定会越来越增上的。
我们作为凡夫人,不管是走路也好、吃饭也好,做什么事情都要经常提醒自己:我跟其他人不同,诸佛菩萨和上师面前,我已经发过菩提心了。就像有些出家人一样,他会经常想:我是出家人,不能像在家人一样无恶不作,造杀生等各种恶业。同样,发了大乘菩提心以后,不管是在家人还是出家人,都应该对自己有一种控制,要有这样的自我提醒,这是千万不能忘记的。
如果你是个在家人,相续中具有真实的菩提心,寺院中有一个出家人,他没有发过菩提心,你们二人同时行持善法,究竟谁的功德大呢?我认为是在家人的功德大。虽然出家人在寺院中断除五欲整天念佛,但由于他没有菩提心的摄持,所作所为只是为了自己解脱或混日子,这样的念佛,功德是不会增长的。而在家人尽管平时没有时间念佛,没有条件作功德,但他有一颗善良的菩提心,依此菩提心,哪怕早上起来只念一句“嗡玛呢叭咪吽”或“南无阿弥陀佛”,这个功德乃至佛果之间一直都是增上的。
当然,我并不是说出家的功德不大,出家的功德非常大,这一点每个人都明白。但修行的好坏不是以形象来分的,而是以心态来分的。所以,我们时时刻刻都应该督促、要求自己发菩提心,跟别人接触或处理事情的时候,尽量以菩提心来约束自己,我们不是牦牛,而是人,久而久之,行为肯定会有所改变的,有了这种改变,这就是菩萨的行为!

返回目录

----------------------------------------------------------------------------------------------------------------

更多索达吉堪布佛学内容

----------------------------------------------------------------------------------------------------------------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