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达吉堪布:闲谈问答录(三)
索达吉堪布:闲谈问答录(三)
问:有些上师说:“放生可以代替修五十万加行,这种善行功德更大,磕大头只不过是为了锻炼身体。”这种说法对吗?
答:不太对吧。释迦牟尼佛并不需要大家锻炼身体,佛陀在经中说:“磕一个大头,将感受自己身体以下乃至金刚大地以上所覆盖的所有微尘数的转轮王之安乐。”难道锻炼身体会有这种果报吗?
放生虽然是一种善举,但如果要代替传承上师所传下来的五加行,这可能需要充分的教证或理证。在我们宁玛巴当中,从来没有这种传统,如果将这些善法混为一谈可能不太好。
当然,放生是很好,这一点我赞叹!
问:您如何看待台湾的佛教界?有些人说台湾佛教就像泡沫经济一样,只有一些表面形式,缺少真正的实修实证,您怎么认为?
答:总的来说,台湾的佛教与其他地方相比,要自由得多。那里大概有六个佛教电视台,白天、晚上二十四小时都有讲经说法。报纸上也经常宣传:今天哪里有讲经、明天哪里有灌顶等等。所以从某个角度而言,台湾的佛教比较繁荣昌盛。
1993年上师如意宝从法国回来时,路经台湾,并在那里住了七天。当时台湾还不像现在这样开放,但与我们这里相比,言论还是比较自由。当然,这种情况也有利有弊,有利的是各大宗派没什么约束,有很广阔的发展空间,大家可以畅所欲言。但也有一些真真假假、鱼目混珠的局面存在。
不管怎么说,在行持佛法方面,台湾远远超过其他大城市。以前星云大和尚将佛指舍利迎请到台湾,每天的朝拜者都超过十万;证严法师创办的“慈济功德会”,所做的一切令整个世界瞩目;海涛法师广纳众长,为各教派互相沟通做出了极大贡献……。台湾有许多非常了不起的大德,那里的佛教徒听得多、看得也多,有机会接触小乘、大乘、密乘等不同佛法,应该说是相当有福报的。
至于实修实证方面,不仅仅是台湾,现在普遍来讲都比较缺乏。其实台湾也有很多清净的道场,有些修行人在那里长年累月地修持,也取得了不可小觑的成就。
问:自己本来在听闻佛法,后听说某处有灌顶,去灌顶的话又要断传承,这该怎么办?
答:灌顶虽然很重要,但法王如意宝从不提倡断传承去灌顶,他老人家反复强调:“故意中断传承的话,有摧毁一千座佛塔的过失。”但若不去灌顶,过失应该没有这么大。因此,不断传承可能好一点。
问:众生都具足佛性,为什么学坏那么容易,学好那么困难?
答:这也不能一概而论。从具足佛性的角度来讲,众生在修学佛法的过程中,肯定越学越有进步,从凡夫位开始,逐渐圆满资粮道、加行道等五道十地的功德。
但由于无始劫来的实执严重,很多人在修行时难免一进三退,改变习气相当困难,俗话说“学坏三天,学好三年”,原因也在于此。
当然,这并不是固定规律,从历史上来看,许多修行人身处逆境时,无论环境再怎么恶劣,对上师三宝的信心也不退转,宁舍生命也不舍弃菩提心,这些情况都足以说明学坏不太容易,学好也不困难。
问:为让世间人广泛地了解佛教,社会慈善事业势在必行,但从另一个角度,若是成天忙于帮助他人,定会影响个人的修行,对此您持什么态度?
答:我自己认为,所谓的实修实证,不一定非要在山洞里面修持,如果有能力的话,应该去做一些慈善事业。有了这些善举,世人也会对佛教产生好感及信心。可以看到,眼下的台湾、新加坡等地,都有一些佛教的慈善机构。
关于慈善事业,我以前很少去想,不过这几年也发了愿,经常去一些学校,对贫困学生做点帮助。这也是学习外面一些法师的做法,我觉得这样挺好。为什么呢?我们作为佛教徒,如果只管自己吃好、穿好、修行得好,跟世间人一点也不沟通,那在他们的眼里,佛教就会遥不可及,所谓的慈悲,也只是修行人的口头禅而已。假如我们有钱的时候,帮助一些因贫困而辍学的学生,对他们一生会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前段时间,我在炉霍资助了一些大学生,我对他们说:“作为一个出家人,我的钱不会随随便便乱花,但在你们最困难的时候,我还是拿出来帮助你们。供养你们读书,并不是让你们以后找个好对象,自己过着快乐的生活。只希望你们回来以后,一方面为我们民族文化着想,另一方面,如果有能力,一定要利益众生,哪怕一个众生也可以。”
当然,他们之中或许会有忘恩负义的人,但我想:当多数人忆念起佛教的慈悲时,会不会引发一点点感恩之举呢?若能这样的话,那我们出家人的慈悲,便成了他们利益人群的原动力。所以,佛教的慈悲不是仅蕴含于自己的修持中,也不是稍微投射到周围的旁生身上,而应真实关照到每一个可怜众生。
我并不是在极力提倡“人间佛教”。如果将佛法的全部精神淡化成人间佛教,显然深度不够。我只想让大家明白:利济社会人群的慈善事业,不仅是我们内心修行的体现,也是我们修积资粮的方便和助缘。或许有人害怕社会,不敢接触人群,所以就去独自修行。如果你确实能安住于寂静深山中独修,这非常好;如果不能,为何不以实际行动去关怀整个社会呢?倘若所有的修行人一辈子都呆在寺院中或山沟里,与社会没有任何瓜葛,那在世人眼中,佛法不就成了社会的副产品,不具任何实义了吗?
所以,面对复杂的社会和可怜的众生,我们应做好两方面的准备。
问:对上师生起真佛般的信心,是在凡夫位还是圣者位?
答:凡夫位。
问:怎样才能生起这种信心?
答:经常思维上师的功德,经常忆念上师的恩德,经常看如何依止上师的教言、上师与佛无二无别的教证,若对这些经常串习,自相续就会逐渐转向清净,对上师能生起真佛般的信心。
----------------------------------------------------------------------------------------------------------------
----------------------------------------------------------------------------------------------------------------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