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密宗>> 藏秘>>正文内容

索达吉堪布:闲谈问答录(六)

       

发布时间:2013年01月23日
来源:   作者:索达吉堪布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返回目录

索达吉堪布:闲谈问答录(六)

 

  问:伪经的说法主要来自于出家人,他们说在家人没有资格训斥出家人。

  答:佛陀在经中说,如果有智慧的话,并不一定以出家身份为主。《三戒论释》中也讲过:“一般而言,出家人胜过在家人。但在特殊情况下,具有智慧即相续中具足得地等殊胜功德者为主。”

  问:那这部经是真的?

  答:对!

  问:现代心理学如何看待佛教?

  答:很多心理学家对佛教理念很感兴趣。比如加拿大曾发生过这样的事情:有个小孩从墙上摔下来,当他母亲看到后,从远方快速跑过去接住他。事后人们发现当时二者的距离相当远,一般的速度根本做不到。对于这种现象,心理学家百思不得其解,但在佛教的《俱舍论》、《智者入门》等论典中,对此就有充分的说明。

  现在有些学者,通过最微妙的观察方法也得出一种结论:佛教既不是唯心,也不是唯物,而是中道的一门宗教。

  问:作真实供养,感果肯定是真实的,但如果是意幻供养又没有等持力,感果会不会是虚幻的呢?

  答:佛陀并没有说,意幻供养必须要获得一地菩萨的等持。

  问:那会得到真实的果?

  答:对!

  问:怎样将佛教与社会结合起来?

  答:当年太虚法师弘扬“人间佛教”,是以比较浅显的理念打动人心,对社会净化起到了很大作用。所以,若真有人愿意去研究,佛教可以在心理学、神经学、医学、营养学等方方面面利益人类。

  然而,佛教中比较深奥的境界,世人可能很难以理解。且不说密法的甚深奥义,即使《心经》对空性的诠释,跟世人沟通也有很大的困难。

  问:佛教徒应如何与基督教、道教等其他宗教人士相处?

  答:秉持佛教的见解和修行,同时与其他宗教和睦相处。

  这个问题,国外的高僧大德有不同看法:有些法师提倡宗教合一,有些法师则不赞同。我个人的意见是,作为佛教徒,至少要把握两点:首先,皈依三宝的原则坚决不能变,尤其是自宗的见修,更应珍惜,不能舍弃。与此同时,可以赞叹他们某些善举,学习他们的长处和优点,以此也可利益社会,并与众生广结善缘。

  因为我们是皈依三宝,不论从内心的见修,还是表面威仪,都应有别于其他宗教。在见解方面,必须坚持佛教的观点;在修行方面,可以学习他们的世俗善举;在行为方面,佛教的威仪不能与他们混在一起,但可博取众长,借鉴他们的优势。

  在此基础上,佛教徒应与所有的宗教和睦相处,这一点非常重要!

  问:藏地有没有比丘尼戒的传承?

  答:没有。现在藏地、印度有很多大德,希望有机会与汉传佛教互动,将藏传佛教比丘尼戒的法脉接上。曾有一位宗教领袖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现在藏传佛教中,断绝了比丘尼的法脉。许多人为此做过努力,希望这种情况能得到改变,多年来我也希望三大佛教传承中的高僧大德们,能聚集一堂,共同商讨这个问题,可计划一直没有得到实现。”

  以前上师如意宝在世时,我也问过是否有必要恢复比丘尼戒的传承。上师后来在课堂上说:“佛陀在世的时候,女众业力比较深重,所制戒条也相当多。尽管我们藏地没有比丘尼戒的传承,但沙弥尼戒的戒条也很细微,末法时代真正能守的又有几个?”上师当时的密意不知如何,但原话是这样说的。

  问:《六祖坛经》中说“前念著境即烦恼,后念离境即菩提”,对此应该如何理解?

  答:无垢光尊者在《上师心滴·正行光明藏讲义》中也有相似的教言:前念还没有认识时,是烦恼的本体,后念通过上师的加持、直指以及自己的观心,在前念灭尽的当下认识烦恼的本性,这就是佛陀的本来面目。

  但上师如意宝以前讲《文殊大圆满》时说:“认识烦恼的本性或者说灭尽烦恼,不一定都是成佛。有些属于资粮道的认识,有些属于见道的认识,也有些像国王恩扎布德那样,直接获得无学地的佛果。一般而言,认识烦恼的本性只是资粮道的认识。”

  这种说法与有些法师的观点也不相同,如慧律法师认为六祖已经获得了佛果,境界上跟佛没有什么差别,只不过是他不成佛而已。

  问:远距离灌顶是否存在?

  答:一般来讲,灌顶必须具足一定的因缘,但有信心的话,应该能得到相应的境界,可是跟现场灌顶完全一模一样,这可能有点困难。

  当然,有些大成就者例外。以前莲花生大师在藏地灌顶时,包括小虫以上的众生都得到了灌顶,所以大成就者的行为,是我们凡夫人难以测度的。

  问:用电话灌顶可以吗?

  答:要看这个上师和这个弟子。如果上师非常了不起,弟子也非常了不起,那有可能!

返回目录

----------------------------------------------------------------------------------------------------------------

更多索达吉堪布佛学内容

----------------------------------------------------------------------------------------------------------------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