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综论>>正文内容

明贤法师:佛宝论 97、涅槃后的九大争议

       

发布时间:2013年01月05日
来源:   作者:明贤法师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返回目录

明贤法师:佛宝论 97、涅槃后的九大争议

涅槃处比丘

                                  涅槃处比丘

 

  佛陀涅槃后出现了一些争议,多跟阿难尊者有关。这些问题是迦叶尊者在结集前对阿难尊者提出的。迦叶尊者指责阿难尊者一共有九大过错。
 
  第一过是阿难劝请佛陀让女众出家,导致正法提前五百年寂灭。
 
  第二过是释尊曾说过,有精进获四神足者便能自在住寿一劫乃至更久。而阿难没有及时祈祷释尊常住世间而不入涅槃。
 
  第三过是答非所问,偶犯他坐。
 
  第四过是阿难用脚迈过释尊的金缕法衣。
 
  第五过是释尊去娑罗双林途中生病欲喝水,阿难推托不给端水。
 
  第六过是释尊宣说“杂碎戒”可以开许,阿难不为后人分别请教缜密的戒律。
 
  第七过是阿难向俗人特别是比丘尼展示释尊的马阴藏相。
 
  第八过是阿难向女人展示世尊紫磨金身,令她们哭泣的眼泪污染了圣足。
 
  第九过是还有烦恼,没有证阿罗汉果。
 
  迦叶尊者的指责有些并非如实,实是为了激励阿难尊者尽快证得四果,断除烦恼。但其中有几条确实引起了僧团的争议,甚至影响到未来佛教的发展,比如对“杂碎戒”的处理。
 
  佛陀在涅槃前,没有将僧团交给某位具体的领导人,而是告诫弟子们“以戒为师”,“自依止,法依止,不余依止”。但就是这个“戒”,还是出现了争议。佛快要进入金棺的时候,阿难尊者受大众的委托,来问佛一些问题。当时阿难尊者因为过度悲伤而不停地哭泣,其中有最为重要的一个问题,大家都反复地强调“这个问题你一定得问,你不能哭了”。这个问题就是佛过世后,“杂碎戒”该怎么办。
 
  佛世时有很多微细戒,比如说有许多话在这个地方可以说,在那个地方不能说,在另一个地方又可以说,类似这样的小事,大家也拿着去问佛。佛在世时可以直接开导,但佛过世后,这些杂碎戒该怎么办?各地方的条件、风俗、语言、生活习惯各不相同,因为这些原因而带来的“地方性规定”,到底该怎么办呢?
 
  阿难尊者哭得很晕的时候,佛做了一个决定:“杂碎戒、小小戒可以开缘。”但阿难尊者没有听清楚这句话,所以在后来大乘佛教结集时,问及关于杂碎戒、小小戒可以开缘这一部分,阿难尊者说:“佛当时是怎么说的,我也没听清,所以不知道该怎么办。”但在南传佛教的典籍中,在后来结集时有些地方就补录进去了。
 
  这个“可以开”的“小小戒”到底指的是什么?它所指的应该是“区域性的小戒条”,称为“杂碎戒”,也就是随方毗尼。这个开缘,从佛的本怀、包括龙树菩萨后来对这件事的诠释来说,目的是为使人“依地域文化特性设立世俗谛”,而“安住在无我的清净性中”,使持戒这件事产生无量功德。因为了解并顺应了文化特性,持戒才能是有收益、有增长的。这种地域文化的特性,没有考察过佛教的人就不容易知道。
 
  比如说汉地僧人吃素,藏地僧人可以吃肉的问题。瑜伽菩萨戒传入藏地以后,藏传佛教有吃肉的情况,这便是在藏地开缘的杂碎戒,而汉地的杂碎戒是依汉地文化特性来制定的。印度原始的具足戒中,当时的僧团也食用过肉食,他们会食用三净肉。如果真的是有动物的遗体,并且有人考虑这些遗体比较有营养,能供养佛的弟子,佛的弟子会接受,当时佛也不反对。
 
  但这样一个具足戒并非佛教戒律的全体,而是为了断除人心续中大致相应于表层烦恼的一部分戒律。还有断除深层习气的戒律,与此相关的是菩萨戒。菩萨戒的要求就严格了,传到汉地和藏地的菩萨戒有所不同:传到藏地的是瑜伽菩萨戒;在汉地广泛应用的是《梵网经》的菩萨戒。在《梵网经》中严格规定:“食肉断大慈悲佛性种子。”食肉是不能再进入菩提道的。
 
  为什么翻译经书的祖师会选择将《瑜伽菩萨戒》翻译到藏地,而将《梵网经》的菩萨戒翻译到汉地呢?其实也是经历了一个过程的:开始时,有一部分学习唯识的译师将瑜伽菩萨戒翻译到汉地,包括玄奘大师也曾经补译过,但后来没有流行。汉传佛教后来所遵循的戒法都是《梵网经》的菩萨戒,瑜伽菩萨戒实际的传承已经断裂了。而藏地根本没有《梵网经》这一部分的菩萨戒,只有瑜伽菩萨戒,而瑜伽菩萨戒里对吃肉的问题是给予开缘的,因为地域原因食三净肉不算犯戒,这就形成了天生地域性的小小戒。
 
  南传佛教的区域根本就没有菩萨戒,只有具足戒。在吃肉这个问题上,食三净肉是全社会都不反对的。但南传的具足戒里,有另外一条关于吃饭的戒律,就是严格要求过午不食,受持十戒的居士也要求过午不食。这个要求非常严格,只要日过中天就一定不能吃了,谁再吃谁就是犯戒。

----------------------------------------------------------------------------------------------------------------

更多明贤法师佛学内容

----------------------------------------------------------------------------------------------------------------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 还没有任何项目!
  • 佛教导航@1999- 2011 Fjdh.com 苏ICP备1204078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