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密宗>> 藏秘>>正文内容

索达吉堪布:入行论广解 第九册 第一百八十四节课

       

发布时间:2013年01月10日
来源:   作者:索达吉堪布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返回目录

索达吉堪布:入行论广解 第九册 第一百八十四节课

 

  癸三、摄义:

  如是究诸法,则知非无因,

  亦非住各别,合集诸因缘,

  亦非从他来,非住非趋行。

  愚痴所执谛,何异幻化物?

  通过以上观察可知,一切万法无有实体,这不是分别念得出的结论,而是依靠十方诸佛菩萨的智慧,通过方方面面的分析,从而得出的诸法实相。

  在这个过程中,大家应该清楚,器世界和有情世界形形色色的万法,并不是无因产生的,否则,春夏秋冬、生老死病、白红蓝等千姿百态的形象,因缘不具足时仍可现前;也不是如外道所许,是常有的大自在、微尘、神我、上帝等产生的,因为常法不可能有因果关系。那么它是如何产生的呢?在名言中,诸法皆依因缘聚合而生,但通过般若法门来观察,胜义中不仅无因和常因不能生,依靠因缘也不能产生。

  为什么呢?首先对各自因缘作观察:种子通过和阳光、水分、土壤等因缘聚合而产生苗芽,但每一个因缘中并没有产生苗芽的功能,土壤上没有,阳光上没有,水分上也没有……如果有,只需要一个因缘即可产生苗芽,其他因缘就没有用了。

  既然诸法不是存在于各别因缘中,它是否存在于聚合的因缘中呢?也不是。各自因缘上若无果,聚合在一起也无法生果,这就如同一百个盲人看不到色法,他们聚在一起也不会看到色法一样。

  在真实义中,因果关系了不可得,不生不灭是非常高的境界。《梵王请问经》云:“因缘法不生,因缘法不灭,若能如是解,诸佛常现前。”若能通达因缘法在胜义中不生不灭,此人则已现见了佛陀。大家对此甚深道理应生起定解,世俗上显现有生有灭,但这种生灭并无实体,就像梦中的孩子降生时欢喜、死亡时忧愁一样,其实只是一种假象。所以,因缘聚合也不能生诸法。

  那么,诸法是不是从他处来的呢?比如说,一个实有的人,以实有的方式从他方来到这里,以实有的方式安住在一个地方,最后以实有的方式去往某处,是不是这样呢?不可能。《中论》说:“已去无有去,未去亦无去。”已经去了的,没办法去;没有去的,也没办法去。同理,“已来无有来,未来亦无来”,依此可知实有的来也不存在。既然来去皆不存在,生灭也就无法成立,《四百论》云:“生既无所来,灭亦无所往。”所以我们认为今天发生了什么事情、来了一个什么人,只是一种虚妄的说法,实际上,生没有来过,灭也没有去过,无生无灭就是真如。

  一切万法均为幻化,本体中没有任何实有,这样的道理在文字上说得非常清楚,但若未经过长期思维,实际操作中还是有一定困难。有些人跟我说:“我入定时安住于空性中,什么都不执著,但出定以后遇到违缘时,生的嗔恨心特别可怕。”的确,修行在日常生活中没有串习的话,入定时也许灭尽了分别念,但这种灭尽只是暂时压伏而已,如果没有长期修持,起不到很大的作用。

  我们光说“不要执著”还不行,一定要分析万事万物的本体到底是不是实有,如果不是实有,去执著它就不合理了。当然,诸法不生不灭的境界,对没学过佛或学得不深的人而言,理解起来比较困难,这相当于是大学课程一样,没有读过小学、中学的人直接学习,是很难以接受的。学习《智慧品》等中观论典,最起码应该有加行的基础,共同加行与不共同加行不但要字面上了解,实际行动中也要真正去修持——人身难得怎么修?寿命无常怎么修?轮回痛苦怎么修?因果不虚怎么修?这些道理完全明白之后,才会对大乘佛法生起深深的信心,对空性法门有比较稳固扎实的基础。反之,假如最基本的皈依、业因果都不懂,就好高骛远地追求无上大圆满,甚至对中观都不屑一顾,一开始就站在最高的地方,恐怕会站不稳摔下来的。因此,诸多传承祖师特别强调加行法,只有循序渐进地次第深入,修行大厦才不容易倒塌。

  传讲缘起空性的过程中,我有时候真的担心个别人不是中观法器。毕竟以中观理论抉择时,不管是善是恶,万法没有一个实有的,破斥的范围相当广,这样一来,如果对佛教没有深厚的定解,很容易退失信心、毁坏善根。所以,很多大德都要求打好基础后,才可以修持更深的法门。

  言归正传,既然诸法无来无去,为什么会无欺显现呢?这是众生无明愚痴所致。“愚痴所执谛,何异幻化物?”众生无始以来颠倒执著,将本不存在的我与法执著为有,对之产生强烈的执著,就像眼病患者看见黄色海螺一样。其实这些法在胜义中根本没有,一切显现在物质的本体上、心的本体上都不存在,然而这个道理许多人都不了解,因此因缘聚合时,就将这些幻化师所变的幻物般的法执为实有。

  我以前讲过很多次,幻化师依靠石头、木块、咒语及禅定功夫,可以幻变出大象、男女、城市、美宅等事物,但这些幻物的本体不生不灭,最初从哪里来、最后到哪里去,我们遍寻不得。《三摩地王经》云:“如幻作多身,谓男女象马,是相非真相,诸法如是观。”这个比喻非常生动,幻化师变出男女、大象、骏马种种形象,其实并非真相,对万法也应当如是观。

  万物生长、安住、毁灭,实际上全部是幻化的,就像被咒语染污的眼识前,幻化师所变出来的东西一样不实。然而,有些愚笨的人看电视连续剧时,不吃、不喝、不睡、不休息,认为里面的故事是真实的,身心全部被迷惑了、控制了,对每一个情节都执著得非常强烈。实际上,你正在执著的时候,仔细观察它的来处、去处,绝对不可能是实有。《楞伽经》中说:“三有如乾城,或如焰水聚,知虚妄分别。”三有的现象全是虚妄的,跟乾达婆城、阳焰水没什么差别,但凡夫愚者却认为这些实实在在,一旦幻化的事物消失了,内心就非常伤心,甚至还有可能自杀。

  世间万物没有一个不是幻化,不管是地位也好、名声也好、财富也好、美色也好,都是因缘聚合时显现,因缘消散时灭尽。可是很多人没有学过大乘佛法,也没有这方面的善缘,始终认为阳焰水是真实的,由于对诸法如梦如幻的本体不了解,从而导致了形形色色的痛苦。今天是5月7号,前不久,也就是在4月29号那天,涌金集团的董事长魏东自杀了。据媒体报道,他生前有70多亿资产,以及好几个上市公司。4月29号的早上,他留下一封遗言,就从17楼上跳了下去。他在遗嘱中说,由于长期的工作压力,自己的强迫症愈发严重,本想放下工作安心休养,但外部环境又给了他巨大压力,使他不堪重负,不得不离开妻子儿女等等。尽管他的死因有不同说法,但不论怎么样,一个人再有钱、再有地位,若对事物特别执著,不但得不到任何快乐,反而会将自己的性命断送。

  现在很多人也是如此,对人、事物、财富、地位等非常贪著,根本不知道这些不存在,一生当中非常痛苦。鉴于此,很多心理学家提醒大家,尤其是企业家,心里一定要放松,不要有太大压力。但我觉得光这样提醒也没用,迷惑的根源若没有断,再怎么提醒也用处不大。就像一个人病得非常严重,旁边人一直劝“你不要痛”,这样难道会有效果吗?

  治疗痛苦的唯一妙药,只有佛法中才有。比如,《大圆满虚幻休息》有一种修法是:首先在头顶上观想上师,猛厉地祈祷。在白天时,行住坐卧观为幻化,与人交往也好,吃饭也好,做事情也好,皆观想如梦如幻;晚上睡觉时作狮子卧,在一切如幻的心态中入眠,久而久之,即可生起诸法如幻的境界。无垢光尊者还说,我们一定要通达不来不去,对真正的清净幻化生起定解。什么是真正的幻化呢?有生有灭是虚幻的幻化,不生不灭就是真正的幻化。万法的实相即是如此,可惜无明愚痴的众生不了知,对生活、感情、地位等特别执著,得不到就痛不欲生,名言中尚且如此,胜义中就更不用说了。

  愚痴所执著的谛实法,实际上跟幻化没有什么差别,但通达这一点的人,即便佛教徒也不是很多。(现在有些人不懂装懂,用其他教言来迷惑别人,这是相当可怕的!)所以,经常祈祷上师三宝很重要。现在很多人仅凭自力修行,我始终认为有一定的困难。无论修哪一个法,务必要祈祷上师、三宝、护法神。譬如修《虚幻休息》中的如幻法、如梦法、如阳焰法,或者修人身难得、寿命无常等,首先一定要恭敬祈祷上师三宝,愿自相续真正生起这种境界。默默观想之后,然后才真正去修行。

  如果没有修行,光是理论上了解了,知道这个分类如何、那个本体怎样,跟别人辩论时讲得天花乱坠,这也只是嘴皮子的功夫,相续中的烦恼仍无法调伏。因此,法融入心坎深处非常有必要,否则,表面上说得头头是道、口若悬河,但烦恼真正现前时,或者生老死病的痛苦降临时,这些口头禅对你无济于事。

  当然,我自己修行得非常不好,在你们面前这样讲,确实很不好意思。但是经过多年对佛法的串习,哪些重要、哪些不重要,这一点还是分得清楚。我这样提醒大家,个别人也许会依此如理行持。学院的出家人或居士当中,有些人真的非常虔诚,我看见他们的修行特别随喜。到外面去的时候,我们出家人有时候也很惭愧,在家人本来那么忙,但还挤出时间闻思修行,以佛法来要求自己,真的非常不简单,所以听法和不听法还是有很大差别。

  壬二、名言中由因生建立空性:

  幻物及众因,所变诸事物,

  应详审观彼,何来何所去?

  以胜义智慧进行观察,因缘聚合的法无来无去,犹如幻化师所幻变的大象、骏马。在名言中,内有情法依无明到老死之间十二缘起而生,外有情法依种子水土等因缘聚合而生,然而这种缘起生亦非实有,依靠《般若经》的教言及弥勒菩萨、龙猛菩萨的观点详加审观,它如同幻物的显现般无来无去。

  我曾讲过荣索班智达《入大乘论》中幻化儿子——巴雷的故事,不管从哪个方面,他都与真人无有差别。世间人总认为幻人是虚假的,真人及外境的色声香味是真实的,这是一种错误的观念。佛陀在经中说:“色不从何来,亦不往何处,何处亦不住。”色既然不来不住不往,声、香、味等法也应如此,还有色蕴、想蕴、识蕴等五蕴所摄之法,也应该是不来不住不往。因此,从真实义中观察,万法的确不存在,显现上似乎与幻物有别,实际上这是一种颠倒分别,二者的本体根本没有差别。

  我们藏地有一部经叫《幻师请问经》,汉传佛教中叫做《佛说幻士仁贤经》,收录在《大正藏》的“宝积部”中。这部经典不是很长,竺法护翻译过,里面记载了一个故事,以前上师如意宝也讲过。故事内容是:有位幻士叫仁贤,他通晓各种奥妙的幻术,在印度当地非常有名,受到许许多多人的供养。他听说释迦牟尼佛特别厉害,于是准备对佛作一个幻化的供养,如果佛陀被迷惑了,说明他也不过如此,今后大家就会全部供养自己。去邀请佛陀时,刚开始他不敢去,担心自己的阴谋被戳穿。但后来想来想去,觉得佛陀如果知道了,就不会答应,如果不知道,必定接受无疑。于是他去佛陀那里请求,佛陀当时默许了。他十分得意,认为佛陀什么都不知道,自己肯定会成功。

  他回去之后,就在王舍城最不干净的地方,变出一座庄严无比的经堂,里里外外用宝珠、宝石、佛幢、狮子座等严饰,极其美妙清净。他变完之后,四大天王、帝释天前来随喜,并以神通幻化力弥补他的不足,对经堂进行更完善的装饰。他见此情景,不禁怀疑:“佛陀真的有点了不起,这么多的天尊都来帮忙装饰,我要是骗他,会不会出什么事情?——算了,干脆明天不供养了!”就准备把幻化的经堂收回。结果因为缘佛的功德特别大,以前他幻化的东西可以随心所欲地收回,但这次怎么样也收不回来了。

  第二天,佛陀和大小乘眷属都来了,须菩提、目犍连、舍利子等经常在经典中遇到的几位圣者都在。当时仁贤在佛陀前作了忏悔,然后开始供养。佛陀为了调化他,幻化出一个长者问他在做什么,他回答:“我在供养世尊。”长者说:“你不要这样说,世尊现正在阿阇世王的宫殿里应供。”当时承佛的威神力,仁贤确实见到佛及眷属在王宫应供。过一会儿,佛又幻化出一个长者,问他在做什么,他说:“我在供养世尊。”长者说:“你不要这样说,世尊现正在为四部众讲经说法。”承佛的威神力,仁贤又见到佛正在为四部众讲说经道。后来,帝释问他在做什么,他说:“我在供养世尊。”帝释说:“你不要这样说,世尊正在忉利天为诸天人讲法。”承佛的威神力,仁贤又见到佛在忉利天为天人说法。他对佛陀不可思议的功德生起极大信心,当即获得佛意三昧。

  之后,他在佛前提了一些问题,佛陀一一作了解答。目犍连请求佛陀慈悲加持,令此幻化经堂七日住立不灭,佛陀也作了如是加持。到最后,仁贤得到佛陀的授记,将来成佛名严净王如来,世界名曰大净,劫曰幻化。他向佛陀请求出家,佛陀让弥勒菩萨给他剃度,为何不亲自给他剃度也不知道。

  这样类似的公案非常多。其实,幻化事物与真实事物一模一样,从生起分别念的角度而言,我们眼前所见的房子,与幻化的房子无有差别。有些人看电视时,里面有些人受苦了,他就开始哭泣,这说明把幻化当真了。电视中根本没有这种痛苦,那些人的苦难也全是假的,可有些人看了以后,认为真有一个人在受苦,因迷惑而产生执著,但这种执著的本体也现而无自性,所以智者通达万法无来无去,一切显现皆是幻化。

  缘合见诸物,无因则不见,

  虚伪如影像,彼中岂有真?

  因缘聚合时,一切万法可以现见;因缘不聚合时,则见不到任何一法,故诸法在名言中虽有显现,但实际上是虚假的,就如同影像一样,怎会有真实性可言呢?

  这种观察本体皆空的方法,叫做大缘起因,在中观五大因中是最殊胜的,故又被称之为“因王”。依靠大缘起因来进行观察,无论是因是果,没有一个不能遮破的,统统能抉择为空性。一切诸法都是因缘生,但这样的因缘生以分别念并不容易了知,月称论师说:“由说诸法依缘生,非诸分别能观察,是故以此缘起理,能破一切恶见网。”可见,缘起理不是凡夫人所能抉择的,一旦通达了这个道理,什么样的恶见邪见都能破掉。

  我们今生有因缘学习中观,对缘起理不敢说全部通达,基本上也能通达一部分。如果全部通达了,遇到任何困境都不会痛苦,表面上跟常人一样吃饭睡觉,但这些都是在如梦如幻中行持,绝对不会有谛实的执著。通过大缘起因来观察,诸法因缘聚合时生、因缘不具时不生,凡是因缘所生之法,都是虚妄不实的。佛经言:“由业变化幻,是六种众生,以缘变化幻,如镜影像等。”六道众生和镜中影像没有差别,都要观待因缘是否具足。这样的道理,若没有善知识的引导,单凭自力来了知是很困难的。

  在这个世界上,不依因缘而产生的法不存在,但通达缘起理也不是那么容易的。很多人口口声声说:“龙猛菩萨讲过:‘未曾有一法,不从因缘生。’万事万物都是因缘而生……”但这并不是真正照见了缘起理,若真能照见,佛经中说:“谁见缘起,彼见如来。”所以,我们对名言的缘起、胜义的缘起一定要了解,否则不可能认识大乘空性法门。吾等大师释迦牟尼佛唯一特征就是缘起空性,谁通达了,谁就是智者、圣者,完全通达的就是佛陀。因此,诸位圣者赞叹佛陀时,常从缘起空性的角度赞叹,《回诤论》云:“诸说空缘起,中道为一义,无等第一语,敬礼如是佛。”意思是,缘起空性在所有学说中至高无上,这样无等的语言,仙人、帝释、天王都不能宣说,现在的哲学家、科学家也不能宣说,唯有释迦牟尼佛可以宣说,故作者龙猛向佛陀恭敬顶礼。他在《中论》中也说:“我稽首礼佛,诸说中第一。”所有的说法中,佛陀讲的缘起理是第一的。《出世赞》、《缘起赞》等很多论典中,也是将缘起空性和佛陀的功德结合起来赞叹。

  所以,要想通达佛的真实功德,首先要明白缘起理。这种道理任何人都无法推翻,不论两百多年前牛顿的“绝对论”,还是当今的“相对论”,怎么样也找不到一个实有的物体。其实,依靠因缘而产生的法,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因而在当今科学界中,“相对论”比较接近佛教的观点。前不久也给大家讲过量子力学,量子力学推翻了前代的经典物理学说。公元前四百多年,经典物理学家认为世界由地水火风等微粒组成,有一种不可分割的实有微尘存在。但量子力学发现以后,完全推翻了他们两千四百多年辛辛苦苦创立的观点。不但物理学的观点遭受冲击,东方与西方争论的焦点——唯心和唯物,也不得不重新定位,因为通过量子力学的观察,实质性的东西不存在。

  其实这样的推翻,释迦牟尼佛早在两千五百多年前就提到了,中观经典中始终强调万法的本体是空性,这个道理说得非常清楚。因此,西方科学家对佛教非常赞同,这种赞同并不是无缘无故的,而是他们经过漫长时日的潜心研究后,结果发现与佛陀宣说的完全一致。因缘所生的法,全部是空性,任何科学家都无法依自力通达,这仅仅是物质方面,而更甚深的心灵奥秘,他们可以说是一片空白,再精密的仪器,对光明如来藏、阿赖耶本体、依靠上师窍诀认识心性也束手无策。

  表面上看来,因缘聚合能生一切法,这是非常简单的事情,但实际上,要想通达万法本体不生不灭、名言中显现生灭、生灭跟幻化无有差别,还是要下一番功夫。然而现在有些人,不但没有认识空性,反而将幻化的东西执为实有。前段时间我的有些同学跟我说,现在很多人在网上找对象、建立家庭,家里的真人却放弃了。听说有一个人天天上网,他一看到妻子就特别紧张,马上把电脑关掉。妻子趁他不在家时打开电脑,原来他在网上结了婚,对幻化的人产生真实的贪心,还跟她一起成家生子、工作应酬……我当时就开玩笑:“这样也可以呀!压力不太大,因为虚幻世界不用养家糊口。”但他们说这个更累,同样也要花很多很多钱财。这个世界真的很颠倒,本来我们通过幻化的比喻将实有的执著抉择为空性,可是现在的人却对幻化的东西更为执著,有时候看来特别可怕。

  总之,我们一定要依佛法的教言来修持,如此甚深的法应经常串习,不然,只是口头说一说、耳边听一听,恐怕起不到什么作用。如果真的串习了,哪怕只领会一个教证,对终生也有非常大的利益。刚才那些赞叹佛陀的教证,上师如意宝也经常引用,还引用《中观庄严论释》前面顶礼佛陀的偈颂[12],以此来赞叹佛陀和赞叹缘起法。我们若通达了缘起理,就会觉得它是所有学说中唯一的精神醍醐,宣讲起来很有意义,经常串习也很有意义。但如果从来不去思维,法师在上面讲,你把它当作耳边风,那可能什么收获也没有。以前我们读书的时候,老师在讲台上讲得津津有味、手舞足蹈,可是我们在下面依靠玩具进入另一种境界,彼此的世界完全不同,也有很多这样的小故事——好,今天不说虚幻的故事了,就讲到这里。

返回目录

----------------------------------------------------------------------------------------------------------------

更多索达吉堪布佛学内容

----------------------------------------------------------------------------------------------------------------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