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智长老:佛陀的圣弟子传 二 神通大师 马哈摩嘎喇那 06 神通第一
向智长老:佛陀的圣弟子传 二 神通大师 马哈摩嘎喇那 06 神通第一
在早期西方学者的眼中,许多人视佛教为基督教教条主义之外,另一个理性的选择,基本上,佛教是无宗教传统包袱的心理伦理学的实用法则。在他们的理解中,佛教的超理智面是非必要的,而在藏经与注释中,奇迹与异事是如此醒目,若不是遭到忽视,就总是被解释成是后来所添补。
佛教的超自然力
早期的佛教,确实不像基督教一样那么重视超自然事件,而坚持将奇迹从佛教中排除,则不啻是调整佛法以符合外在的标准,而非以它特有的名相来接受它。事实上,在巴利经典的经中,常提到佛陀与阿拉汉(arahant)弟子的神通,若说这些段落是后世添加的,除了个人偏见之外,很难有足够的证据。
虽然佛陀只是将神通奇迹比喻为「教导的奇迹」,但如此做并非要压抑实相,而是为了凸显它们的价值有限。然而当这些经典被整体考量时,结论就清楚地浮现,获得超自然力被视为一件正面好事,有助于提升心灵成就者的境界与完整性。
出世间神通
经典经常提到六种神通,许多阿拉汉(arahant)都拥有它们。
其中第六种的漏尽通,是出世间的证悟,烦恼永息,再也不会生起。所有的阿拉汉都有漏尽通,它是究竟解脱的保证。
世间神通
其它五种神通则都是世间的,它们包括神足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以及能知众生死亡与再生的天眼通。这五种神通,在佛陀教法以外精通禅定的神秘主义者与瑜伽士之间也能证到,但并不保证拥有这些成就者已达到真实清净的程度。它们不是解脱的必要条件,也不是解脱的指标。在佛经中,甚至如迭瓦达答(Devadatta)这最邪恶的比库,在修行生涯的早期就拥有这些能力,一直到他想利用它们来对付佛陀时,才失去它们。
佛陀非常了解沉迷神通者会被误导的危险,因为他们的心仍燃烧着私欲之火,潜藏着恐怖的危险,会加深我见与支配欲。但对那些已洞见「我」与「我所」的不真实,且内心充满慈悲的人而言,这些力量在弘法上则可能是有利的工具。
因此,佛陀才将这五种世间神通纳入他修行系统的「沙门果」中(DN 2),他也将它们列入持戒的利益中(MN 6)。他宣称自己完全精通这些神通,如果他愿意,便能一直活到劫末(DN 2;SN 51:10)。在佛陀般涅槃后,第一代比库弟子仍很重视五神通,将它们纳入「激励信心的十种德行」中,世尊入灭后顿失依怙的僧团,即以此为选择心灵导师的标准(MN 108)。
开发心的本具光明
第六神通的漏尽通,是智慧的结果,而五种世间神通则是来自禅定的结果。在经典中,佛陀通常只在解释完四种禅定后,才介绍它们。
禅定使心净化
禅定是获得神通的必要条件,因为它们透过打通气脉,转化意识的色调与清晰度,使得神通成为可能。
心在未开发的情况下,被杂染的思想与情绪所染污,本具的光明遭到遮蔽,力量也被耗尽,变得坚硬且无法工作。但借由有系统地修习四种禅定,就能使心洁白与净化。当它变得「光明、无垢、无瑕、柔软、适业①、稳固与不动摇」(DN 2)时,它就能成为强大的工具,能揭开平常被障蔽住的知识领域。如佛陀与马哈摩嘎喇那等,那些深入幽微领域的人,对时空经验的领悟会大幅提升。他们的视野会变得广大无边,超越一切边界与限制。
佛陀特别强调「四神足」(iddhipada)的修法,作为获得神通的方法。在经中它们通常有一套描述准则:
如是,比库们!有比库修习欲三摩地与胜行神足;他修习勤三摩地与胜行神足;他修习心三摩地与胜行神足;他修习观三摩地与胜行神足。
这里指出四种心理要素——欲、勤、心、观(chanda,viriya,citta,vimamsa),作为修定的主要媒介。为了确保达到禅定不只是进入平静的状态,且能做为能量储藏所,因此每一支都伴随有「胜行」(padhanasankhara,即精进)。这些力量大幅提升心灵的能量,并在适当的决心下,随时都可修习神通。
超越感官的限制
要想正确地评价神通的传统价值,必须掌握我们是透过感官在认知物质世界的事实,今日物理学家称其为能量表现,那其实只是实相经验的一小部分。在坚实可被感觉的物体对象之外,还存在着其他波动的层面,是我们难以想象的,遑论理解。
昧于这个广大的实相,偶尔有些事超出我们的理性与一致的世界图像,对我们来说,就成了神通或「奇迹」与「异象」。因为自然秩序的规律形态很少瓦解,所以我们就理所当然地将这些熟悉的形态,视为牢不可破的法则,于是坚持忽略一切超出感官限制的事物,即使当这些力量的证据清晰可辨时,也是如此。
但智者所经验到的宇宙,则比一般人所知道的大多了,他们能感知其他人无法想像的实相维度,且他们对于心法与色法根本关系的洞见,让他们能控制诸法,打破我们习以为常世界观的限制。
马哈摩嘎喇那尊者是最勤于修习四神足的比库,因此佛陀称他是诸弟子中神通第一(An 1:14)。当然还有其他著名的弟子拥有很高的神通技巧,但他们通常只专精一、两个领域。如阿奴卢塔(Anuruddha)比库与奢拘梨(Sakula)比库尼拥有天眼通;苏毘多(Sobhita)比库与跋陀迦比罗(Bhadda Kapilani,咖沙巴(Kassapa)之妻)比库尼拥有宿命通;娑竭陀(Sagala)比库则精通火大业处;朱腊般他嘎(Cula Panthaka)善于示现各种形象;毕陵伽婆磋(Pilindavaccha)最善于和天人沟通。然而,马哈摩嘎喇那的神通力是全面性的,其他弟子无人能及,即使连比库尼中神通第一的莲华色(Uppalavanna),也比不上他。
我们现在就来看看佛教典籍里所说马哈摩嘎喇那的神通。我们并不依照大家所熟悉的五神通顺序,而是指出在经典记载的插曲与轶事中,马哈摩嘎喇那展现何种神通。
他心通(读心)
有一次,在伍波萨他日(Uposatha)⑴,佛陀静静地坐在比库大众前。在每个夜间时辰,阿难达都祈请佛陀诵别解脱戒,但他一直保持沉默。最后,当黎明来临时,他只说:「这个集会是不清净的。」
于是马哈摩嘎喇那运用他的心检视所有参会大众,并看见有个坐在那里的比库是「不道德、邪恶、行为不净与可疑……内心腐败、好色与堕落。」他走向他,三度请他离开。当该名比库在第三次请求仍不离开时,马哈摩嘎喇那便抓住他的手臂,将他拖出室外,并关上门。然后他祈请世尊诵别解脱戒,因为如今大众已经再度清净。
有一次,世尊与五百名阿拉汉比库同住。当马哈摩嘎喇那加入他们时,他运用自己的心搜寻他们的心,并看见他们都是阿拉汉,已断除与解脱一切烦恼。然后僧团中的第一诗人——汪积撒(Vangisa,古译:婆耆沙、鹏耆舍)尊者,了解发生了什么事,便从座起,在佛陀面前以偈颂(gatha)赞叹马哈摩嘎喇那:
圣者安坐山坡上,
超越痛苦之彼岸,
侍彼弟子坐于旁,
已达涅槃三明者。
具大神通马哈摩嘎喇那,
以自心含容彼等,
并察明彼等之心,
究竟解脱无所得!⑵
还有一次,当阿奴卢塔(Anuruddha)尊者在独自坐禅时,他正思维如何借由四念处②而使苦灭圣道能够圆满。那时,马哈摩嘎喇那以自己的心洞见阿奴卢塔的心,便以神通出现在他面前,并请他详细描述这个修行方法(SN 52:1-2)。
天耳通(特别敏锐的听力)
有一晚,沙利子去找马哈摩嘎喇那,发现他的外表极为安详,深受感动,便问马哈摩嘎喇那此时是否住于禅境中。马哈摩嘎喇那回答他只是住在粗浅的禅境中,但他正在参与法的讨论。当被问到与谁对谈时,他回答是与世尊对谈。沙利子想起世尊此时正在遥远的沙瓦提(Savatthi)城,而他们则在王舍城。
到底是马哈摩嘎喇那以神通去佛陀那里,或佛陀来他这里呢?马哈摩嘎喇那回答都不是,他们是各自运用天眼与天耳,而以心灵的能量进行对谈。于是沙利子便赞叹马哈摩嘎喇那,拥有如此伟大的神通,如果他愿意,将能与佛陀同样活一整劫(SN 21:3)。
马哈摩嘎喇那也能以天耳听到非人、天神与阿苏罗(asura)等的声音,并从他们那里收到讯息。例如,有个阿苏罗便曾警告他要提防迭瓦达答,因为迭瓦达答正阴谋要伤害佛陀(Vin.2:185)。
天眼通(特别敏锐的透视力)
如前所述,马哈摩嘎喇那也能以天眼和远距外的佛陀接触。经典中还提到另外几次长老运用这种神通的场合。
有次沙利子正在坐禅,一个亚卡(yakkha)重击他的头部。马哈摩嘎喇那目睹这件事,他问沙利子感觉如何,沙利子并未看到这个亚卡(yakkha),他说觉得还好,只是有点头痛。于是马哈摩嘎喇那便称赞他的定力,而沙利子则称赞马哈摩嘎喇那能看到那个亚卡,而他则不能(Ud.4:4)。③
有一次,马哈摩嘎喇那以天眼看见巴谢那地王(Pasenadi)在战场上被离车子族(Licchavi)打败,以及如何重整部队并征服他们。当马哈摩嘎喇那说出此事时,有些比库指控他吹嘘神通是犯戒的,要被逐出僧团。然而佛陀解释,马哈摩嘎喇那只是说出他所看到的事实(Vin. 3:108-9)。
最重要的是,马哈摩嘎喇那以天眼观察业报法则的运作。他一次次看见人们如何造恶业伤害自己的同胞,转生饿鬼道,并在那里承受更多痛苦,而修善与正直的人则转生到天界。他经常揭发这些事,以阐明业报法则。这些报告都收集在巴利藏经中的两部经中,一部是《饿鬼事经》(Petavattbu,共五十一则),另一本则是《天宫事经》(Vimanavattbu,共八十五则)。
由此便不难了解,为何马哈摩嘎喇那会以善知身后事与业的运作而闻名。关于这类报告实在太多,无法在此一一讨论,但至少他在《相应部》的这个故事应该被提到。⑶
有一次,马哈摩嘎喇那住在王舍城旁的灵鹫山,与勒叉那(Lakkhana)比库在一起,他是和伍卢韦喇.咖沙巴(Uruvela Kassapa)一起皈依佛陀的千名婆罗门之一。有天早晨,当他们下山要去城里托缽时,在路上某处,马哈摩嘎喇那发出会心的微笑。当他的同伴问他原因时,马哈摩嘎喇那说这不是解释的时候,稍后他会在世尊面前解释。
之后,当他们去见佛陀时,勒叉那重复他的问题,马哈摩嘎喇那于是说他在那地方看见许多饿鬼从空中飞过,遭到掠夺者追逐,并受到各种痛苦的折磨。佛陀证实此事确实无误,并补充说他只会被动地提起这种事,因为生性好疑者不会相信它。然后,佛陀以他的正遍知,解释导致那些饿鬼受苦的习性与行为。
神足通(随心所欲现身的能力)
「如屈伸臂顷」,马哈摩嘎喇那脱离肉身,出现在天界的时间可以如此迅速。他一再使用这神通,去指导其他众生,或照顾僧团事务。
他以此方式教导三十三天的天众四预流支,并测试沙咖天帝(Sakka-devanam-inda)天王,看看他是否了解止息渴爱的教导(MN 37)。
当佛陀在天界讲授阿毗达摩的三个月期间,马哈摩嘎喇那出现在天上,向他禀告僧团发生的事,并请他指导(Jat. 483)。
他不只拜访欲界天,且拜访梵天。他就这样出现在一个梵天面前,过去这梵天一直认为没有沙门能进入他的领域,马哈摩嘎喇那透过问答与神通技巧,动摇了那个天神的我慢(SN 6:5)。
另一次,他出现在一个名为帝须(Tissa)的梵天面前,他之前是个比库,才刚去世不久,马哈摩嘎喇那指导他关于入流与究竟解脱的道理(AN 4:34,7:53)。
心灵传动力(隔空移物)
马哈摩嘎喇那也精通外表坚实的物质。有一次,比库们住在一座寺里,怠忽自己的义务,汲汲营营于一些琐事。佛陀知道之后,便请马哈摩嘎喇那运用神通,去动摇他们的自满,并激励他们重新认真修行。
于是,马哈摩嘎喇那便用脚趾去动摇「鹿母讲堂」(Migaramatupasada),激烈摇晃的程度宛如一阵地震。比库们被这么一惊,纷纷放下俗念,回头接受佛陀的指导。佛陀向他们解释,马哈摩嘎喇那的大神通力是来自修习四神足(SN 51:14,Jat.299)。
有一次,马哈摩嘎喇那去天界拜访沙咖天帝(Sakka-devanam-inda),看见他过着散漫的生活,他因沉迷于天界的欲乐,已忘失佛法。为了消除他的虚荣心,马哈摩嘎喇那以脚趾摇晃沙咖天帝非常引以为荣的天宫——最胜宫。这也对沙咖天帝造成震撼,他很快就记起佛陀不久前才传授的止息渴爱的教导,也是佛陀激励马哈摩嘎喇那证得阿拉汉果的教法(MN 37)。
有一次,在佛陀与僧众居住的地区发生饿荒,比库们都无法获得足够的粮食。那时,马哈摩嘎喇那问佛陀是否可以翻转土地,好让比库们能取得与食用地下的养分④。但佛陀制止他,因为这会造成许多人死亡。于是马哈摩嘎喇那提议以神通开出一条通往北古卢洲(Uttarakuru)的道路,好让比库们能去那里乞食,但同样遭佛陀制止。不过,那次即使没有神通的帮助,所有人也都平安渡过饥荒(Vin. 3:7)。这是唯一一次佛陀不同意马哈摩嘎喇那的建议。
马哈摩嘎喇那的神通也表现在他的隔空移物上。例如,他曾从喜马拉雅山上将莲花取来给沙利子治病(Vin.1:214-15;2:140)。他也曾为给孤独长者取得一株菩提树,好让他种在祇园精舍(Jat.78)。然而,当他的同僚宾头卢(Pindola)请他以神通取下高挂在城里的宝缽,以证明佛陀的僧团(sangha)胜过其他教派时,却被马哈摩嘎喇那拒绝,他说宾头卢自己就可以办得到。但当宾头卢真的施展那项神通时,却遭到佛陀斥责:一个比库不应只为了取悦在家人,而表演神通(Vin.2:110-12)。
神变
虽然前面的讨论都限定在巴利藏经中提到的事件,但如果我们不提注释中的这件事,那将会错过马哈摩嘎喇那最精彩的一次神通展现,他那次战胜了难陀巴难达(Nandopananda)龙王。此事记载于《清净道论》(Visuddhimagga,XII,106-16)中。
有一次,佛陀和五百位比库一起去拜访三十三天(Tavatimsa),他们从难陀巴难达(Nandopananda)的住处上头经过,这触怒了龙王,它想要报复,就盘绕须弥山,并张开它的头冠,让整个世界都陷入黑暗。几位著名的比库志愿要去降龙,但佛陀都未允许,因为他知道它的凶猛。当马哈摩嘎喇那最后挺身而出时,佛陀便听许了他。
马哈摩嘎喇那于是将自己变成一只大龙王,和难陀巴难达(Nandopananda)展开一场吐烟、放火的激战。他接连变身,化现成各种大小形体,让对手疲于应付。最后一战,他化身成龙的天敌——大鹏金翅鸟。此时,难陀巴难达(Nandopananda)不得不投降,于是长老再变回比库,成功地将它带到佛陀面前求饶。
原注
⑴ 伍波萨他(Uposatha)日是特殊的宗教仪式,大伍波萨他(Uposatha)是在阴历的满月与新月日举行。此时比库们合诵比库巴帝摩卡(Patimokkha)(比库227条戒),在家佛教徒则诵另外的戒,聆听开示,并修禅。小伍波萨他(uposatha)则在两个半月日举行。此事记载于:AN 8:20;Ud. 5:5;Vin. 2:236-37。
⑵ SN 8:10。
⑶ SN 19:1-21;Vin. 3:104-8。
译注
① 适业:即指心与心所适合作业的特性。在心清净且定力很强时,如进入禅那时,心变得柔软且适合作业,能轻易地成就各种修业处。
② 四念处:意指「四种‘念’的立足处」,「念」有专注目标,守护六根门的功能。四种念处是身、受、心、法念处,修习四念处,能使众生清净、超越愁悲、灭除苦忧、体证涅槃。
③ 参见<沙利子·第二章沙利子其人其事>,页115-117。
④ 《律藏·经分别》云:「世尊!此大地之最下层平地具足味食,譬如纯粹蜂蜜之味食。萨度(sadhu)!世尊!我若转动此地,则诸比库或可得滋养之食。」
--------------------------------------------------------------------------------------------------------
--------------------------------------------------------------------------------------------------------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