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密宗>> 藏秘>>正文内容

索达吉堪布:入行论广解 第五册 第六十八节课

       

发布时间:2013年01月09日
来源:   作者:索达吉堪布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返回目录

索达吉堪布:入行论广解 第五册 第六十八节课

 

  昨天讲完了“净除成为心之障碍”,今天是第四个问题。

  癸四(成圆满学处之支分)分五:一、精勤修学学处;二、修学多种知识;三、刻意修学利他;四、依止善友善知识方式;五、为了知学处而参阅经典等。

  子一、精勤修学学处:

  为自或为他,何时修何行,

  佛说诸学处,皆当勤修习。

  我们无论是为了自己的利益,还是为了他人的利益,不管在何时何地,修持什么样的法、做什么样的事情,务必要按照佛陀在大乘经典中宣讲的菩萨学处来要求自己,以这些学处为标准,认认真真地精进修习,这是每一个大乘修学者的责任。

  大慈大悲的佛陀,根据众生不同的根基、意乐,在浩瀚如海的经典中,宣说了不同的见修行果法门,从资粮道、加行道、一地菩萨乃至佛果,讲了六度万行、三十七道品以及菩萨的根本学处等等,对每位修学者有不同的要求。作为修行人,我们一方面应按照自己的根基,选择适合自己的法门,精进地修持。另一方面,如同世间智者从幼儿园、小学、中学、高中、大学,一直到最顶峰的学位之前,每个阶段的课程都要学一样,凡是发过大心的人,理应修学一切学处。

  大家不要认为这没什么可学的,千万不能这么想。假如随意轻视菩萨学处,不了解菩萨所应行持之事,自己虽然发了菩提心、皈依了大乘佛法,但平时的所作所为很容易毁犯根本戒或其他学处。为了避免这种情况,我们一定要首先依靠善知识、依靠殊胜论典,让自己懂得大乘教义,这一点十分关键。

  这次通过学习《入行论》,外面普遍有一种反映:很多人原来认为自己什么都懂了,是名副其实的佛教徒,但现在回头一看,当时的行为非常愚痴。今天有一位广东的佛教徒,他说自己通过这次学习,觉得以前的行为特别可笑,当时认为对佛教理论十分精通,现在才发现自己样样都不懂,且很多方面都没有做到。他深深地感到,作为一个佛教徒,没有必要先说一番大话,但实际中却什么都做不到,这完全是一种空谈,没有任何意义。现在,他越来越感觉到闻思修行的重要性。

  如今很多地方有了闻思气氛,这一点我比较欣慰。当然,在家人的学佛团体要像寺院那样,日日夜夜将精力全部放在闻思佛法、研究佛经上,这一点恐怕也不现实。但是作为一个佛教徒,即使你处于滚滚红尘中,也应把握机会闻思佛法,倘若错失良机,这一辈子还有没有机会,大家也可想而知。所以,现在个别人的想法非常对,没有闻思时的行为,的的确确非常可怕,自认为已经学懂了、已经开悟了,但真正用佛经论典来衡量,恐怕只有一种我慢而已,除此之外,不一定有真实的功德。

  佛陀在经典中已经宣说了,大乘行人早上起来怎么做、白天行持的方法、吃饭的方式、走路的姿态、晚上睡觉等,对这些言行举止,都有一些要求。尽管《入行论》讲得不是很广,但如果想学习大乘佛法,先不说甚深的见解和修行,平时人与人之间交往时,怎样对待别人、怎么说话、如何交谈,方方面面、包罗万象都宣说得非常清楚。若将这些知识不是停在口头上,而是一字一句融入相续中,那意义是非常大的。退一步说,即便无法领会所有的内容,将个别的偈颂经常用于生活上、修学中,也会让自己受益匪浅。

  本来,佛陀所讲的行为非常广大,在《华严经·净行品》中,大乘行人日常就有141种行为;《宝云经》中也讲了,作为发心的人,开门时应想打开解脱之门,关门时应想关闭轮回之门,走路、烧火等威仪也有明确观想。但这些如果要一一行持,对我们来讲也有点困难,就算无法全部做到,也应尽量按照这些来要求自己。

  有些人眼高手低,把自己放在特别高的位置上,觉得自己是大根器,应该修高深法门,不愿从小处着手,所以这个做不到、那个没必要,但自己平时的点点滴滴又不符合佛教的教义。还有一种人,经常自暴自弃:“像我这样的人,肯定做不到,修不了!”自己非常轻辱自己,这也不太好,下面《精进品》中会讲,不管怎么样,你已经获得了人身,有资格行持一切大乘善法。所以,这两种心态都是我们要坚决杜绝的。

  为了自己或者他人的利益,在任何时间、任何地方,一定要以大乘教义来要求自己。当然,法门广大无边,对我们来讲不一定能全部修持,但归纳而言,有些经典中说,唯一要修一种法,是什么呢?就是大悲心。如果你心地善良,以慈爱之心对待众生,始终处于大悲心的状态,这就是菩萨的根本学处,也与愿菩提心有密切的关系。所以,非常希望大家,按照佛陀的教言尽量行持善法!

  子二、修学多种知识:

  佛子不需学,毕竟皆无有,

  善学若如是,福德焉不至?

  一切大乘佛子没有不需要学习的知识,世出世间的所有学问,全部都应一一了解、一一精通。若能如此行持,在菩提心的摄持下,了达一切学处的智者,哪会有不成福德之事呢?绝对不会有。因为他精通万法并非为了自己,而是圆满利他的一种方便,纯粹是为了饶益众生。

  一个人发了无上菩提心后,必须要学习广博的知识,不要认为只要念观音心咒、《金刚经》就可以了,只要在某地闭关专修就可以了。有些人刚出家就有这种心态,有些居士也有这种心态,始终对广大的知识没有兴趣,这是一个大毛病,这种行为相当不好!发了大乘菩提心的人,为了引导不同众生,必须要通达一切知识,比如工巧明、医学明、因明、内明、声明学,以及诗学、辞藻学、天文、历算等小五明。哪怕明天死亡将至,也要只争朝夕地精进学习,诚如萨迦班智达所言:“即使明早要死亡,亦应学习诸知识。”

  若没有修学一切知识的希求心,一方面不能成就遍知佛果,另外也不能饶益一切众生。弥勒菩萨在《经庄严论》中云:“若未通五明,圣者不成佛,为制服摄他,自知而学之。”意思是说,菩萨若未精通五明,不可能获得一切智智的佛果,尤其在利益众生时,为了制服对佛教具有成见者,也为了摄受与佛教有因缘者,菩萨必须通达一切知识,如此才能圆满自他二利。麦彭仁波切在《诗学注释》中也引用过这个教证,并引用佛经进一步说明,大乘行人必须精通五明。

  有些人刚开始皈依佛门,就像声闻一样发自私自利的寂静心,想独自去找一个上师修行,只求自己快点成佛,其他什么都不管,这种心态不符合大乘教义。要知道,不精通五明的佛,整个世界上也没有,智悲光尊者和华智仁波切都说了,只有如所有智、没有尽所有智的一个笨笨的佛,从来也没有听说过。所以,从自利角度来讲,要获得佛果,一定要精通所有学问。

  另一方面,作为大乘修学者,如果要利益众生,没有通达五明及世间知识的话,那怎么摄受他们呢?在你的利众范围内,只能摄受一部分众生,对其他众生就一筹莫展,这是不行的。所以,自己达到一定程度时,不但要精通佛教的内容,佛陀还开许我们研究外道的典籍。大乘行人不能把目光放得太近了,而应从远处考虑,天文地理、商贸农业等知识全部要了解,如此才有摄受众生的智慧和能力。

  我看到国外的观音上师,经常拿一些钟表自己修,有些人采访他时,他说:“我非常欢喜琢磨这些,但有时候弄不好,就把它搞坏了。”然后边笑边说一些自己的经历。依靠他的这种智慧与摄受,后来许许多多的人皈入了佛门。

  《影尘回忆录》中也有一段:倓虚法师有个老同学,是钟表铺的经理。他对出家人很看不起,说:“你们这些和尚,一点活不干,只会消耗,不能替国家生产。如果每个人都去当和尚,一动不动,还成什么世界?”法师说:“你不知道和尚是不能动的,一动世界就不安了!”“我不明白这个意思,你说说看。”“且不说别的,你是钟表铺的经理,知道钟表是怎样形成的吧?”“当然知道了!里面有大轮子、小轮子、油丝、发条,还有许多小零件凑合起来。”“这些东西都安在什么上?”“安在大轴上!”“这些大轮子、小轮子都得动吧?”“对呀。有动得快的,有动得慢的,都得动,一不动就出毛病了。”“那大轴也动吧?”“大轴哪能动?一动钟表就坏了,没有准了!”法师说:“我告诉你吧,和尚就是‘世界的大轴’,和尚不能动,一动世界就乱了。你想,和尚要不为国家祈福,不去改善人心,偏要让他做别的事,如果人心都失去了正常状态,世界哪能不乱呢?”说到这里,他低下头去沉思了半天,说:“算你说得对吧!”

  这个简单的对话,充分体现了倓虚大师特别善于应机施教。《影尘回忆录》中记载,他遇到基督教徒,就用基督教的语言,遇到农民,就用农民的语言,在不同层次人的面前,总有共同语言,“以子之矛,攻子之盾”,恰到好处地说服他们。如果这些都不懂,只知道一点中观唯识,用佛教理论跟钟表经理辩驳,那别人肯定不屑一顾,根本不会对佛法产生信心。所以,先要了解对方的行业爱好,然后用他熟悉的道理和语言来引导,才会有很强的摄受力。

  我们出家人平时在坐车时,常会遇到一些非佛教徒的无理取闹,他明明看到你拿着念珠在念佛,却故意问:“这是什么东西?到底有什么用啊?你为什么没有头发?怎么还戴着眼镜?……”以各种语气来戏弄你。这时候如果你知道他的身份、职业,就用这种方法来反驳他,也许还能让他对佛法产生信心。

  现在有些人认为:“出了家以后,世间上的东西千万不要学,学这些乱七八糟的知识,对自己修行有障碍。”当然,首先你要打好佛教的基础,如果完全跟世间人一样,整天都学这些是不行的,必须要先对佛教产生稳固的定解。第二步,你要度化众生、摄受众生的话,若对社会上的各种知识一窍不通,到哪儿去弘扬佛法都有一定的困难。

  如果你终生都住在寂静的山洞里,不学这些也可以,但你有没有这种因缘,可能要打一个问号。有些人说:“我以后只是自己修行,绝对不会出来的!”但实际上,人的命运并不一定掌握在自己手里。当初我出家离开炉霍时,心里想:“这是最后一次看炉霍了,以后再也不会来这么大的城市了,从今天起我要到山沟里精进修学。”没想到,我来这里以后,去的城市比炉霍更大、更多!

  总之,我们首先要打好佛教的基础,如果该学的因明、中观都不学,却先学一些世间知识,对佛法没有产生不可动摇的定解,这是根本不行的。然后在此基础上,要了解一些世间学问,否则摄受众生也有一定的困难,很多讲义中都说,没有通达一切知识,就不能圆满利他。在我们藏传佛教中,无垢光尊者、麦彭仁波切、华智仁波切等祖师,对医学、天文学、历算、占卜等诸般学问了如指掌。在汉传佛教中,唐代的一行禅师,不仅是名扬中外的天文学家,打卦算命方面也颇有造诣;明朝的妙峰禅师,在建筑方面是一位了不起的专家;还有近代的弘一法师,多才多艺,诗词歌赋、书画篆刻等无一不精。

  因此,若想成为一名大乘修学者,千万不要说什么都不用学。现在有些人经常说:“我们什么都不要学,念一句佛号就行了。”“我是学大圆满的,什么都不用学。”其实麦彭仁波切在《定解宝灯论》里说,要通达大圆满的本来清净,必须先通达中观应成派的见解。无垢光尊者在《七宝藏》中也说了:“想懂得我密法的究竟境界,必须先精通世间的一切知识。”

  所以在大乘佛教中,通达五明到底是什么地位,这一点务必要了解。如果你没有了解,恐怕很多事情不一定圆满。尤其是利益众生和自己成佛,是弥勒菩萨说的两个关键问题,如果没有通达一切知识,既不能圆满利益众生,也不能获得圆满正等觉的果位!

  子三、刻意修学利他:

  直接或间接,所行唯利他,

  为利诸有情,回向大菩提。

  我们无论直接还是间接,唯一要做的事情就是利益众生。并且自己所做的一切善根,为了利益天下无边的众生而作回向,不是为了自己快乐、发财升官等。

  “直接或间接,所行唯利他”,大乘修学者的所有行为,就是要利益众生。归纳而言,利益众生有两种途径:一是直接利益众生,如放生、讲经说法,或者做财布施、法布施。还有一种是间接利益众生,比如通过闭关或者作意,将自己的善根功德回向,此举虽没有直接度众生,但间接能成为利他之因。大乘经典中说,菩萨的事情是什么?就是利益众生,除此之外,为自己的事情是没有的,包括吃饭穿衣,也是为了利益众生而行。所以,我们应时刻提醒自己这一点,有了这种心态后,自私自利的心会逐渐逐渐减少。

  尤其是戒杀放生,我认为是直接利益众生的最好方法。不管你的心清不清净,只要看到众生生命遭到威胁,通过各种方法,把它从屠刀下救出来,这种功德应该最大。因此,凡是学习《入行论》的道友,自己有机会的时候,应该尽量帮助一些众生。其实,救一个众生也不是特别困难,尤其在大城市里,哪怕每个月到菜市场买一个众生,让它回归到大自然,功德也是不可思议的。

  至于间接利益众生,就是汉传佛教中非常强调的吃素。如果千千万万的佛教徒都吃素,将对整个世界的众生有不可估量的利益。在藏传佛教中,从历史上来看,吃素的传统并不是特别强调,但现在有很多高僧大德,在这方面大力提倡,此现象已有所好转。尤其是我们佛学院,在佛教界算是有一点知名度,如果我们不强调吃素,藏传佛教与汉传佛教的交流上可能会有一定的冲突。为什么呢?现在相当一部分人,评价一个出家人的好坏,并不是看他的见解、行为、戒律如何,第一个条件就是看他吃不吃肉,吃肉的是坏人,吃素的是好人。很多人一看我们穿红衣服的人,就说“吃肉的人来了”,好像这些袈裟全部被鲜血染红了,给别人留下了很不好的印象。当然,如果对众生没有危害,光是一个印象问题,对大乘行人来讲也不是特别重要,但关键的是,我们吃肉的话,间接威胁到众生生命,自己的快乐建立在其它众生的痛苦上,这是绝不能容忍的!

  因此,在我们学院中,我一再强调,凡是在这里常住的人,只要想听我的课,最好不要吃肉。尤其是汉传佛教的一些人,本来有非常好的传统,但是到了藏地以后,没有学到其他知识,只学到吃新鲜的肉、喝新鲜的血。当然,喝鲜血的传统,藏地以前没有,但如果我们的行为不改善,逐渐会不会有也不好说。现在的社会上,吃人肉、吃小孩肉……不太悦意的现象纷纷出现。在这种情况下,人类不仅要保护自己,同时还要保护所有的生命,大乘佛法的精神必须在实际行动中得以体现。

  吃素的有些道友,尤其是居士,可能会给家庭带来各种不便,产生一些冲突,在这方面,你们应视具体情况而定,尽量提倡吃素。当然,我今天并不是要求,凡是听我课的居士也必须要吃素,恐怕很多人不一定能做到。但在我们学院中,五六年前我就开始有这个要求,希望汉传佛教的吃素理念,能在藏传佛教界中有一席之地,这一点希望大家也互相支持。

  作为凡夫人,我以前看到肉也比较想吃,有这种毛病和习气,但现在吃素的时间越长,对肉食的贪执越少。所以,希望大家在直接利益众生方面,尽量地放生;间接利益众生方面,尽量地吃素,这样的话,我们利益众生的行为,一定可以遍地开花。

  “为利诸有情,回向大菩提”,为了利益有情众生,应将一切功德回向无上大菩提。《妙臂请问经》中说:“回向后的善根,永远也不会失毁,犹如大海与盐味无二无别,回向后的善根与如来的智慧无二无别。”所以,我们应将自己的善根回向给所有众生,在回向的时候,一定要发愿:愿佛法兴盛,众生获得安宁!

  今天一个哈尔滨的居士,也是发了这样的愿。有时候我觉得,这些在家人的心态非常好,不是假装的,也不是故意的。她边哭边说:“我现在没有别的想法,只希望佛法兴盛,让众生早日获得解脱。除了这个以外,我没有什么可想的!”挂了电话以后,我当时就反反复复地观察自己,虽然口头上天天在说这种话,但内心深处我有没有这种愿望呢?

  所以,我们回向发愿的时候,一定要发这种愿。不要天天都是“让我发财”、“让我工作顺利”,这些小小的问题,如果一直惦记着,就不是大乘修行人了。

  在回向的过程中,对境应该是所有众生,甚至怨敌也不例外:以前有位禅师叫无相禅师,有次他超度一个农夫的太太。佛事做完后,农夫问:“我太太从中能得多少利益?”禅师照实说:“佛法如慈航普度、日光普照,不止你太太得利,一切众生无不得益。”农夫不满意道:“可是我太太非常娇弱,其他众生也许会占她便宜,把功德夺去。您能否单单为她诵经就好,不要回向给其他众生?”禅师慨叹农夫的自私,但仍以蜡烛的比喻慈悲开导[55],让他明白回向的道理。后来他稍微有点想通,说:“这个教义很好,但还是请您破个例:我有一位邻居,总是欺负我、害我,把他除去在一切众生之外就好了。”无相禅师以严厉的口吻说:“既曰一切,何有除外?”

  我们回向的时候,如果今天跟某某道友吵架了,始终看不惯他的行为,那么首先要将善根回向给他,然后再回向以他为主的其他众生。千万不要像这个农夫一样,把怨敌拿开再回向,这就不是大乘的回向了。因此,大家在回向时,应把所有众生作为自己的所缘境。

  子四、依止善友善知识方式:

  舍命亦不离,善巧大乘义,

  安住净律仪,珍贵善知识。

  应如吉祥生,修学侍师规。

  纵然舍弃宝贵的生命,也绝不能舍弃精通大乘教义、清净守持菩萨戒的珍贵善知识。

  佛陀在《四法经》中说:“大菩萨在有生之年,纵遇命难,也不能舍弃珍宝般的善知识。”所谓的善知识,也叫做上师,他应具足什么法相呢?此处说大乘上师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善巧大乘义”,即要精通大乘佛法的教义。上师如意宝说:“如果你依止的上师什么都不懂,不要说大乘教义,就连小乘仪轨也不会,那不合理。”所以,首先他要精通大乘的发心、仪轨、教义,能以完整的大乘佛法来引导弟子,具足摄受弟子的能力。现在的有些人,因为各种因缘而依止了很多上师,有些上师除了做个加持、念点佛号以外,什么都不懂。如果他们对你有皈依等法恩,把他们拜为上师,对其恭敬是可以,但真正的大乘上师,必须要精通大乘佛法,这是第一个条件。

  第二、“安住净律仪”。也就是说,他相续中必须具有菩提心,住于菩萨的戒律。如果他连菩提心都没有,那给别人传菩萨戒、讲大乘佛法是没有资格的。华智仁波切在《大圆满前行》中,讲了很多依止善知识的教言,最后归纳的时候说:“概括而言,观察上师归根到底可以包含在观察他是否具备菩提心这一条件当中。如果他的相续中具有菩提心,无论如何都可以依止。”

  所以,在依止善知识的过程中,应观察他是否具足这两种条件,如果具足的话,让他灌顶传法都可以,因为密乘必须在大乘显宗的基础上才能安立。

  《善说海》中引用了《经庄严论》的教言来叙述[56],真正的大乘必须具备七种广大特点。以前讲《修心七要》的时候,已经给大家介绍过,我在这里不广说。

  “应如吉祥生,修学侍师规”,依止善知识的时候,还应效仿《华严经》里的善财童子。在那段经文中,善财童子参访吉祥生与吉祥慧女,他们告诉善财童子如何依止善知识,遵照这种吩咐,善财童子依止了五十三位善知识。在依止的过程中,有些善知识显现为妓女、魔王、痴心特别严重的人,但他仍恭恭敬敬、如理如法地依止,根本没有生邪见,也没有起恶念。所以,我们依止善知识的时候,也应当如是,不管上师显现为何等形象,都要按照《华严经》里所讲的那样,以清净观来依止。

  依止上师的方式,《华严经》中讲了种种比喻[57],如大地、金刚、笤帚……以这些心态来依止,不管上师对你什么态度、对你什么行为,自己都能够接受。但有些人就不是这样,上师稍微说一句话得罪他,他就不发心了,马上收拾东西要离开。这种人整天都要哄着他,把他当作领导来对待,如果一句话没有对、一件事情没有对,他就给你脸色看。这不叫依止善知识,依止善知识的基本方法,他根本不懂!真正的依止,应该像仆人、家犬一样,纵然受到百般欺负侮辱、不公平待遇,也始终没有厌烦心、嗔恨心,一直如理如法地依止,一刹那的恶念也不起。只有这样,最后自己一定会获得证悟的。

  古大德的教言开示中也是这样讲的。金厄瓦说:“身体的核心是心脏,如果没有心脏,人就成了一堆血淋淋的肉。同样的道理,修法的核心是上师瑜伽,若没有上师瑜伽,所有的法只不过是一纸文字而已。”我们在修行过程中,如果没有善知识的引导,大乘境界不可能在自相续中真实地体现。所以,梅觉巴大师说:“度母是绿色也可以,观世音菩萨是白色也可以,金刚手是黑色也可以,这些怎么样都可以,但我忆念上师的心,一刹那都不能离开,若能如此,我离成佛不会太遥远。”

  以前的有些大德,一提起自己的上师,就激动不已,以致无法完整地说出上师名字。他们有时候会说:“你们很伟大,能说出我上师的名字。我根本没办法,从来没有完整地说出过。”所以,真正的修行人,应依靠这种信心来依止,这样相续中才会得到真实的法益。

  现在有些人依止善知识,要么凭感情、要么凭人情,这种方式只不过是一种交易而已。现在的上师倒是比较多,但大乘见修行果的真正教义,有些也不一定讲得来,让弟子完全明白的非常少。甚至有些上师,不但自己不能讲,还让弟子不要学这些,只念“嗡玛呢吧美吽”就可以了。这样的话,那这些上师是不是故意害弟子啊?父母不让儿子读书,会不会有点可惜啊?只要是懂道理的父母,都不愿让自己孩子成为文盲,不管在哪个老师门下,还是应让孩子读一点书。否则如果成了文盲,我作为一个父母的话,肯定很心疼。而有些上师,好像对弟子一点都不心疼,他们什么道理都不懂,还让他们这样下去,我有时候觉得非常可惜。其实,如果自己没有能力,就应该介绍他们在别的地方好好学习大乘佛法,这对弟子有很大的利益。

  子五、为了知学处而参阅经典等:

  此及余学处,阅经即能知,

  经中学处广,故应阅经藏。

  本论所讲的这些学处,以及佛陀所开示的其他学处,通过阅读经典便能一目了然[58]。如《华严经》、《宝积经》、《宝云经》、《四法经》当中,对大乘菩萨的学处有非常广泛的宣说,故应勤于阅览这些经藏。

  可是,现在的很多寺院,将《大藏经》供在藏经楼,几百年来一直没有人去阅读,这一点十分可惜。相比之下,藏传佛教可能稍微好一点,各个寺院中阅读、念传承的情况倒是有,但要完全精通所有的经典,也有一定的困难。

  《大藏经》有一百零三函,我以前经常想,这一生若能通读一遍,该多好啊!虽然心里很想读,但也不敢随便发愿,所以,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做到,不知道临死之前,自己有没有这个缘分。

  其实,我们现在的佛弟子确实应该惭愧,佛陀给我们留下了那么多的经典,可是除了一两部以外,我们对其他的经典一无所知。因此,有机会的话,大家还是应该多看一下。毕竟大乘菩萨的所有学处,在这些经典中讲得非常广,我们应想尽办法加以学习,然后严格要求自己,以期成为真正的大乘修行人!

返回目录

----------------------------------------------------------------------------------------------------------------

更多索达吉堪布佛学内容

----------------------------------------------------------------------------------------------------------------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