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达吉堪布:前行广释 第一百零五节课
索达吉堪布:前行广释 第一百零五节课
前文已介绍过“愿菩提心”的学处,即自他平等、自他交换、自轻他重。今天开始讲“行菩提心”的学处。
行菩提心一旦在相续中生起,功德就会日日夜夜增上。如《入行论》第一品中云:“即自彼时起,纵眠或放逸,福德相续生,量多等虚空。”生起行菩提心以后,从那时起,即使在某些时刻你并未忆念利他,比如睡眠或放逸时,但善根福德仍会不断增上,其量无有边际,犹如虚空。
学过《入行论》的人,相信都发起了愿行菩提心。而行菩提心的实践,就是实地行持六度万行,度化众生。六度是佛陀度生的唯一方法,不单单是释迦牟尼佛,无量佛陀都是依靠它而利益有情的。下面,我们就开始讲行菩提心的学处。
戊二(行菩提心学处)分六:一、布施;二、持戒;三、安忍;四、精进;五、静虑;六、智慧。
己一(布施)分三:一、财施;二、法施;三、无畏施。
庚一、财施:
财施,有普通布施、广大布施、极大布施三种。
◎ 普通布施
● 普通布施要注意的问题
普通布施,是指把大大小小的身外之物,乃至一把茶叶、一碗青稞,或者一碗米、一包面、一件衣服、一毛钱……都施给其他众生。
布施的时候,首先,自己的意乐一定要清净。若能如此,即使财物不多,功德也相当大。倘若意乐不清净,就算施出去的钱财再多,功德也仍然寥寥无几。所以,布施的财物并无大小、多少之别,关键要看自己意乐是否清净。假如以贪心、嗔心、吝啬心、竞争心去布施,心态就肯定不清净,功德也不会太大。
同时,施物也一定要清净。《宝鬘论》中讲了,倘若布施烟酒、武器等伤害他人之物,此举不但没有功德,反而有极大过失。包括买肉布施给众生,除了极个别特殊情况以外,这也是不合理的。所以,一个简单的布施,其中也有许多差别。
若能做到清净布施,哪怕我们在吃饭时,施一口给旁边可怜的猫狗,如《三十五佛忏悔文》[1]所言“乃至施与畜生一抟之食……”,并将善根如理回向的话,这个功德也无法衡量。《大庄严论经》亦云:“不以钱财多,而获大果报,唯有胜善心,乃得大果报[2]。”
所以,布施果报的大小,不在于表面的形象。有些人给僧众供养几十万,或者去印度或拉萨的时候,把几十万的百元大钞,一张一张撒在路上,让乞丐和行人欢喜若狂。表面上看,他的功德应该很大,但实际上若以炫耀心摄持的话,布施再多也没什么意义。反之,有些人因为条件所限,只能布施一点点财物,但他若是源于菩提心或善心,这个功德就远远胜过了前者。
尤其在布施完以后,大家别忘了还要回向,若能回向无上菩提,任何布施的功德都将变得不同。比如法布施的话,不管是自己讲经说法,还是别人听经闻法,最后都应将此功德回向;无畏布施——放生的话,后面也要念个回向偈。同样,我们作财布施,不能把东西给别人就完了。现在有些人搞慈善活动,只是把整个过程,拿个照相机拍一拍、抬架摄像机摄一摄,然后连一句回向偈都没有,这是相当可惜的。
当然,对非佛教徒来说,不懂这些也情有可原。但我们作为大乘佛教徒,行善后要回向就不能轻易忽略了。这在以前讲的《三殊胜》中也再再强调过,希望大家务必要重视!
● 通过咒语加持而布施
在这个世界上,佛陀是善巧方便与大慈大悲的主尊,他依靠无碍的智慧,为我们留下了许多陀罗尼咒[3],如观音心咒、释迦牟尼佛心咒、大悲咒、楞严咒,以及《百咒功德》中的很多咒语。这些咒语,每个都有非常巨大的威力,依靠它的加持,哪怕仅仅布施一滴水、一粒米,也能饶益恒河沙数的饿鬼、非人、罗刹、夜叉等,让它们得到真实的利益。
所以,我们可以站在河边,对着一杯水念些咒语,然后倒入河中;或者,在海边对着一些米,念观音心咒等功德极大的咒语,之后再撒到海里。这样的话,水里的很多水生动物、水神,以及此水域所遍及的众生,直接或间接都能得利。当然,具体是哪个众生得到了何等利益,这唯一是佛陀的境界,不但我们凡夫人无法了知,甚至阿罗汉、菩萨也很难以抉择。
尤其是做素烟、荤烟[4]等佛事,能对空游饿鬼有极大的帮助。这种佛事,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烧焦烟或火施。如今在汉地,不少人总把“火施”与“火供”混为一谈,其实这二者有很大差别。火供,是通过燃烧供品来供养诸佛菩萨,一般在密宗的会供等仪轨中有。以前上师如意宝在尼泊尔,取了“项袋金刚橛”的意伏藏。这个伏藏中专门有个火供仪轨,当时没有取出,后来到了印度北方,突然从上师的智慧中流露出来了,当场由一位法师记录下来,这就是火供仪轨。
火供,主要是用于上供;而火施,则是用于下施。我们通常作的,一般都是火施,而不是火供,即将食品烧掉之后,用来布施空中的饿鬼和非人等。
现在有些藏地的上师到汉地,很喜欢集聚许多居士,在城市边上作“火供”——当然,这并非真正的火供,充其量只能叫火施。结果他们烧着烧着,就引来了消防队。听说上海就有个人,找不到合适的地方烧焦烟,于是在几十层的高楼顶上烧。大家都以为发生火灾了,灭火人员也不敢上去,只好把消防车开到楼下,开始往上喷水。但他们的水,也不可能喷那么高。
其实这是不合理的。昨天我也说了,作任何一种佛教仪式,必须要符合当地的民俗习惯,如果在大城市里条件不允许,那象征性表示一下就可以了,不一定非要去做。
假如你非要烧焦烟,则可在一个小盆里,或在电炉上烧点食物,稍微冒出烟以后,念念仪轨观想利益众生就行了,没必要弄得浓烟滚滚。有些人认为,烟越大就越成功,再加上旁边有敲鼓吹螺的声音,马上就泪流满面:“上师真了不起!这个火焰这么大,说明上师肯定是高僧大德,是诸佛菩萨的化现!”
当然,我这样讲并不是否认这些,认为这样做没有意义,而是提醒大家:做有些事情一定要恰当,否则就会过犹不及。其实,作火施是很有功德的。倘若你在修行的过程中,身体不好、做恶梦、感觉有非人加害,这时候就可以作这些仪式。不过,你不一定要请上师来念,自己念就可以,这不像有些戒律,必须要出家人传,在家人没有资格,而诸佛菩萨的名号和咒语,谁念的话都会得利。
总之,我们不能堕入两边,要么认为这些完全没必要,要么整天做这些而不闻思修行,这都是不合理的。从莲花生大士的传记来看,会供是有必要时才会做。按照宁玛派的传统,每个月的10号和25号举行会供,这对一个寺院来讲,也是最多的次数了。但我听说学会里的极个别人,每个星期天都作会供。说是“会供”,实际上是依靠这种方便,想多吃些水果、多喝点饮料,后来我也发现了他们背后的“秘密”。(众笑)
● 火施如何利益众生
本来有些厉鬼、非人天天杀生,以有情的生命为食,但我们若能通过作火施,让它们享用焦烟味,它们暂时也能得到满足。同时,我们依靠念诵仪轨等法施,令其相续获得解脱,从而不再损害有情,解除了许多众生死亡的怖畏,这也是一种无畏施。
因此,烧焦烟已经具足了三种布施:烧食物是财布施,念仪轨是法布施,以此加持它们不杀生是无畏布施。既然作火施的功德这么大,而且它和水施一样,也是简便易行、事半功倍之法,那么,我们每年进行水施十万遍,平时也不间断作水施和火施,这一点相当相当重要。
尤其是火施,最好每天下午念一下。因为下午是鬼神、非人集聚的时间,一些闭关修行的要诀中也说,到了下午,尤其是太阳落山的黄昏时分,念这个仪轨最好不过。
念的时候,首先要准备饼干(或糌粑、面粉)、水两样东西,在食物上浇点水,然后念加持咒“纳美萨瓦达塔嘎达 阿瓦洛格得 嗡桑巴桑巴吽”七遍。接下来是四位如来的名号:
“南无多宝如来”,念此名号能摧毁饿鬼的吝啬恶业,使之福德圆满;
“南无妙色身如来”,念此名号能破饿鬼的丑陋身形,得妙相具足;
“南无广博身如来”,念此名号能令饿鬼咽喉宽大,随意享用所施之食;
“南无离怖畏如来”,念此名号能灭除饿鬼的一切恐怖,远离恶趣之苦。[5](有些人若整天沉溺于焦虑和恐惧中,也可念此如来名号。)
这四位如来的名号,在烧施仪轨中也有,用藏文念的话,是“得因夏巴仁钦芒拉香擦洛,得因夏巴热贼丹巴拉香擦洛,得因夏巴格嘉利拉香擦洛,得因夏巴杰巴檀嘉永色抓沃拉拉香擦洛”。这个仪轨有很大功德,大家以后有条件的话,应该经常念。
● 断除吝啬而行布施
现在有些人,拥有一点财产便死执不放,舍不得用在对今生来世有意义的事上,从来都不愿意布施,也舍不得自己用,还经常跟别人哭穷,说些可怜兮兮的话:“我实在没有钱,太穷了!”这样的人虽然不叫饿鬼,但实际上已经在感受饿鬼的果报了。
从前有一则寓言:两个小鬼要到人间投胎,阎罗王对两个小鬼说:“让你们去做人的话,一个要一生布施东西给别人,一个要一生从别人那里获得东西,你们愿意做什么样的人?”
小鬼甲一听,赶紧跪下来说:“阎王老爷,我要做一生从别人那里获得东西的人。”小鬼乙则默默无言,静静听候阎罗王的安排。
阎罗王把抚尺一拍,判道:“令小鬼甲投胎到人间做乞丐,可以处处向人乞讨东西;小鬼乙投胎富裕人家,时常布施周济别人。”两个小鬼听后,愣了半天,无言以对。
这则寓言,也反映了“舍”与“得”的微妙关系:总是叫着“我要、我要”的人,往往什么都得不到,最后一贫如洗;而总是慷慨布施的人,有“舍”才有“得”,财富会自然而然涌现。
然而,不懂这个道理的人,纵然腰缠万贯、富可敌国,死后也会非常可怜。《增一阿含经》里就讲了一个大富翁,他叫婆提,特别特别有钱,但因为没有子嗣继承,死后财产都被充公。为此,波斯匿王专门风尘仆仆地去拜见佛陀。佛陀问他发生了什么事,一大早就赶过来,国王说了婆提财产充公的事,并说:“我去没收财产时,发现不说其他的,单是纯金就有八万斤。但他生前吃的是粗陋饮食,穿的是污垢衣服,乘的是瘦弱老马。”佛陀告诉他:“这是因为婆提在世时,心被吝啬所控制,不知布施。”
波斯匿王就问:“那他命终后会转生何处?”佛陀回答:“他善根已断,现生于涕哭大地狱。”
波斯匿王又问:“难道他没有一点善根吗?”佛陀说:“没有。他这一世用尽了往昔的所有善根,却又未造新的,所以现在无有丝毫善根,只有在地狱中受苦。”
同样,现在有些人因为前世的福报,拥有一点钱财和快乐,但即生若没有积累福德资粮,后世也会像婆提一样,善根用尽后只有堕落。就像我们手机里的电,今天用的,是以前充的,这个一直用用用,到最后电全部没有了,再不充的话,明天就没办法打了。所以,我们为了来世的安乐,今生务必要积累资粮,否则,一点资粮都没有的话,佛陀也没办法救护你。
我有时候遇到一些人特别有钱,他们认为自己很了不起,却不知钱财就像水泡、就像夏天的彩虹,很快便会消失了。你今天有的,明天或许就没有了,而且就算你积累得再多,死时一针一线也带不走。
要知道,我们所有人终归一死,死期也是不定的。如果说你再过两三百年、五六百年才死,那为今生而盘算一点也可以,但实际上,我们的寿命甚至比不上一件衣服长,这脆弱的生命一旦终结,世上的一切都不会跟随自己,只有善业和恶业才如影相随。
因此,我们万万不要像婆提那样吝啬,而应尽己所能上供三宝福田、下施贫穷乞丐,如米拉日巴尊者所说:“取出口中之食而作布施。”比如你在饭店吃饭时,旁边来了一些乞丐,对你竖着大拇指一直念“嗡玛呢巴美吽”、“南无阿弥陀佛”(藏地的乞丐是这样,但汉地的不念佛号),按照米拉日巴尊者的教诲,你就应该把盘里的部分食物分给他。
《摩诃迦叶度贫母经》亦云:“若能减身口,分铢以为施,长夜得解脱,后生得豪富。”意思是说,如果我们能减省自己的受用,分出一点点施给众生,以此善根,长远来说,自己可从轮回长夜中获得解脱;暂时而言,生生世世会成为富豪,不受贫穷之苦。
如今我们看到的乞丐或穷人,其实就是前世未造善根,才成了今天这个样子。所以,当我们稍微有点福报时,应该在自己享用的同时,分一些给其他可怜众生。否则,始终围绕着自私自利的心,受它控制,那即使一个人拥有整个南赡部洲的所有财富,也不会感到满足。
现在有不少这样的人,有了一千万就想:“上师三宝加持,等我赚到三千万,一定作供养、布施!”但真的赚了三千万,又想等到赚六千万再好好做功德。他们一直发愿却不见行持,不肯从腰包中拿出分文来上供下施,常常抱着“我以后得到更多财富时再作供施”的念头,这也可以说是许多吝啬者的通病。
● 出家人如何看待别人的供养
一般来讲,以财物作布施,主要是对在家菩萨而言的。《大智度论》[6]中也说:布施有法施和财施两种,出家人主要是法布施,在家人主要是财布施。当然,这也是就多数而言的,如果有些在家人没有钱,那也可以学习出家人,从法布施上入手。而作为出家人,唯一要修学知足少欲,住于深山静寺,历经苦行实修圣道三学。
但现在已经有了颠倒的迹象。有些出家人天天到处去化缘:“我要供养,我要做功德,求求大家一定要给我钱……”在这个过程中,经常发生一些不好的现象,因为他们完全不是在利益众生,好多掺有自私自利的心。而有些施主也特别笨,一直非常信任他,把自己所有的财产都给他不说,还劝其他人也纷纷解囊。直到有一天知道了真相,又开始为了钱把上师告上法庭,此时自己也特别烦恼和痛苦。
其实不应该这样。佛教中的信心,必须以长期观察为前提。就像世间的孩子找老师,明智的父母绝不会草率,而会先打听好这个老师的德行怎样?教学质量如何?……我们依止上师也是如此,如果事先根本不作观察,仅凭一时冲动就供养了全部财物,以后见到上师的过失,若能不生后悔,安住在大圆满的境界中当然很好,但一般凡夫人肯定做不到。
不过,如今这种情况稍微好一些,不少人通过学习懂得了很多道理,也就不那么容易上当受骗了。其实,现在汉地的这种状况,跟以前藏地有点像。当年阿底峡尊者来藏地之后,藏人很喜欢供养印度僧人,虽说藏地并不富裕,但从历史上看,应该比印度强。当时只要是来了个印度人,藏人就拿金子、粮食去供养,也不知道要观察上师,对此阿底峡尊者在不同论典中都呵斥过。
当然,真正的供养,还是非常有功德的。现在汉地许多人的信心很清净,为藏地学校和寺院做了不少帮济,这一点相当好。但也有人事后心生后悔,这方面我也听过一些“故事”。不过,就像我常说的,某些不如法的现象,不能归咎于藏传佛教,也不能归咎于汉传佛教,佛教本身是纯洁的,只不过极个别人的行为过分而已。
我曾在《藏密问答录》中也讲过,之所以出现这种现象,原因应该有两方面:一、这个出家人自身的行为不如法;二、在家人欠缺智慧,不作观察就供养。尽管供养出家人本来很有功德,但你碰上的若是个假出家人,那供养得再多,对自他也无利。所以,大家需要学习佛法以懂得基本取舍,否则,作了布施却没有意义的话,这是非常遗憾的。
现在有些出家人,放弃本该行持的善法,整天周旋于经商、务农等俗事中,通过欺骗的手段和方式赚钱,然后再去上供下施。他们自以为是在做功德、修善法,但实际上,发心不是为了利益众生的话,这种做法没有任何实义。
尤其是打着佛教旗号,把佛法当成买卖品,这只能造下万劫不复的恶业。单巴仁波切也说:“若不如法而行法,正法反成恶趣因。”这是我们最要谨慎的地方!比如一个人化缘修佛塔,目的并不是想修塔,而是想以此名义借机敛财,这就特别可怕了。这种人在居士中有,出家人中也有。他们之所以这样做,也许是不了解佛教,也许是了解一点但不在乎因果,甚至刚强难化的人觉得什么都无所谓,下地狱就下地狱吧,谁也拿他没办法。这样一来,由于没有智慧、不知辨别,正法便成了自己堕落的因。
其实,人们造业无非为了点财产,但这些世间财产即使堆聚如山,也还是无常的,为什么要为它而造这样的恶业呢?诚如《正法念处经》所云:“世间财如山,一切皆无常,云何为财物,如是作恶业?”所以,以三宝为对境所得到的财物,一定要谨慎取舍,切莫随心所欲。比如有些信众供养的财物,必须要专款专用,不能想什么就做什么。如果是发心印经书的,就一定要用于印经书;如果是修佛塔的,就一定要用于修佛塔……不然,你把修佛塔的钱拿去建房子,即生也许没有马上现前果报,但来世乃至生生世世,肯定要用自己的血肉偿还的,这方面的果报特别可怕。
总之,作为一个出家人,最大的功德就是知足少欲、闻思修行,有能力就去作法布施,用自己所得到的佛法利益众生。而不要天天化缘募捐,见别人一句佛法也不讲,张口闭口就是“人民币”,来一个要钱,再来一个还是要钱,这样对佛教有极大危害。对很多人来说,一见面就提钱的话,想弘扬佛法是非常困难的,这也是我们多年来的经验。虽然用钱做功德的地方是有,但在家居士供养应出于自愿,最好不要有吝啬心。有些人也不应该强迫别人:“你非要捐啊!拿来拿来,全部拿来我去供养……”哪有这样的!每个人应该用自己的心去掂量,即便是行善,也要给人家自主的空间。所以,现在很多不如法的行为,一定要改过来!
◎ 广大布施
广大布施,是指将自己拥有的骏马、大象或轿车、飞机,以及儿女等最为爱执之人、珍贵稀有之物施予他众。
这种布施,佛陀在因地时经常行持,像义成王子的公案中就讲了很多。
不过,有些经典里也说,要布施儿女的话,除非有特殊密意,否则一定要儿女愿意,这样才可以进行布施。
◎ 极大布施
极大布施,是指布施自己的身体、生命、四肢、头目脑髓等。比如,大勇王子将自己的身体布施给母虎、龙猛菩萨将头布施给乐行王子、蔓德贤公主将身体施给母虎等等。
(这种布施,《入行论》说是一地菩萨以上的境界,我们凡夫人很难做到。不过现在的器官捐献,也算是一种极大布施。)
大勇王子,是释迦牟尼佛的一个因地。他舍身饲虎的故事,在《白莲花论》、《贤愚经》、《菩萨本生鬘论》中都有宣说。故事情节是这样的:
一天,释迦牟尼佛来到一座森林中,对众眷属说:“你们是否想见我因地苦行时的稀有舍利?”眷属们说:“想见。”佛陀就以手压地,大地六种震动后,涌出一座七宝佛塔。佛陀起身作礼右绕宝塔,并让阿难开启塔门,取出一个七宝函,函中有洁白的舍利。佛陀将舍利拿给眷属看,并说偈云:“菩萨胜功德,勤修六度行,勇猛求菩提,大舍心无倦。”
眷属们问:“佛陀您胜出三界,为何右绕此舍利?”佛陀回答:“这次因地的行持,对我成佛有非比寻常的意义,为了感念其恩德,所以右绕致礼。”之后,僧众祈请佛陀宣讲因地的故事。佛陀说:
在无量世以前,有一位国王生有三个王子。一天,三个王子到森林中游玩,见到一只饥饿难耐的母虎。大王子说:“这只母虎因守护七只小虎,不能寻觅饮食,已经奄奄一息,会不会吃掉小虎?”二王子说:“母虎很快就要死了,怎么能救它一命呢?”这时小王子萌生舍身饲虎之念,便对二位王子说:“兄长们请先去,我随后便到。”
送走两位兄长以后,小王子以悲愿力增益其心,脱去衣服挂到树上,躺到母虎旁边,把自己的身体喂给它吃。但母虎因饥饿过度,根本没有吃的力气。于是王子用干竹刺破自己脖颈上的血管,让母虎舔血以恢复体力。这时大地六种震动,天上降下种种妙花及妙香。母虎喝过血后力气稍长,将王子身上的肉吃光了。两位王子返身寻找小王子时,那里只留一堆遗骨,身肉已经布施干净了。
佛陀说:“那位小王子大勇菩萨,就是我的前世;两位兄长,一位是弥勒菩萨,一位是文殊菩萨。”
佛陀舍身饲虎之地在尼泊尔,现在叫“老虎洞”。以前我随上师如意宝到过那里,在佛塔旁边,老人家的觉性智慧中,流露出一些偈颂和教言,我亲自记录了下来。内容不多,但加持力非常大,我本想翻译出来,但一直没有机会。如今二十年都过去了,有时候人生过得特别快。
大勇王子舍身的地方,就在佛塔的附近,洞里有一些壁画。你们以后若去尼泊尔朝拜,也应该去那里看看。记得从加德满都的夏绒卡秀大塔到那里,只要三个多小时的车程。以前还是土路,弯弯曲曲不好走,但听说现在已有了水泥路。从“老虎洞”直接可以到洋列秀的阿斯山洞,也就是莲花生大士闭关、法王如意宝取金刚橛伏藏的地方;回来的路上,还可以看到一座山,那是当年王子皇宫的所在地。
这段历史是在久远劫之前发生的,也是释迦牟尼佛因地的真实故事。据历史记载,大勇菩萨当年的遗骨,被烧成骨灰之后,一部分造了现在的佛塔,一部分就是释迦牟尼佛后来给众人看的舍利。
试想,佛陀在因地时看见动物快饿死了,就把身体布施给它,而我们有些大乘行人,竟然对一些可怜之人又恨又打,这实在是难以想象。对比佛陀因地的感人故事,我们作为后学者、作为大乘修行人,确实应该感到惭愧。
上师如意宝在1986年曾讲过《贤愚经》,里面的这则公案,给大家的感受最深。当时我默默发愿,希望以后能到佛陀舍身饲虎的圣地,后来果真如愿以偿了。这个地方,只是森林中的一个山洞,现在它已成为历史,并作为圣地为后人所铭记。听说噶玛巴的上师创古仁波切,在那儿附近建了一座庄严的寺庙。以后你们去尼泊尔,一定要去“老虎洞”。三个多小时的车费,对朝拜印度的人来讲,应该没问题。世间人常爱去皇宫、博物馆参观文物,对于这些,我们佛教徒不见得有兴趣,而佛陀亲自加持过的地方,去朝拜是非常有意义的。
以上广讲了释迦牟尼佛因地时的极大布施。龙猛菩萨施头颅给乐行王子、蔓德贤公主施身给母虎的公案,在《入行论》的讲记中都有,这里就不展开讲了。
当然,这些行为除了得地菩萨之外,凡夫人一般不能直接行持。但我们现在可以在心里观想:将身体性命及一切受用,无有贪执地施给众生。尤其在生病时,可以观想将身体、善根等一切,只要众生需要,自己全部布施,并念诵古萨里的偈颂来修持。这对我们而言,也算是一种身体布施。
同时,我们还应该尽量发愿:“现在我不能布施身体,以后一旦有足够的修行,我也要像释迦牟尼佛、文殊菩萨、弥勒菩萨、龙猛菩萨那样,将身体直接布施给众生,毫无贪求与执著。”以如此方式修行,是《入行论》中所强调的。
但不管怎样,我们就算没有获得上述境界,也不能为了自己而杀害众生,这不是佛教徒的行为,大家至少要明白这一点。然后尽量地不杀害众生、不损害众生,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帮助众生。
帮助众生,最能体现一个人的修行。我们不应该高高在上,认为“我是修行人,我是上师,不能做这些”,其实佛菩萨的真正行为,就是视众生无有高低之别,平等地给予帮助。比如你在路上遇到一个老年人,他实在走不动了,你就应该去扶一把。这时候不要找一些理由:“我是什么身份!出家人怎么能扶在家人?”其实我们最恰当的身份,就是“众生的仆人”,是真正的仆人,不是口头上或名义上的。当然,这种帮助也不是做给人看的,如果上师看见、管家看见、别人看见,我能得到表扬,就去帮一帮;如果谁都看不见,我才不愿意去做,不能这样。只要对众生有利,哪怕是一点一滴,我们也要去做,这才是大乘菩萨的行为!
----------------------------------------------------------------------------------------------------------------
----------------------------------------------------------------------------------------------------------------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