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达吉堪布:金刚经释(二)
索达吉堪布:金刚经释(二)
“稀有,世尊!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
须菩提首先赞叹佛的功德:“真是很稀有,世尊!如来您以最殊胜的护念,护念着大菩萨们;如来正等觉以最殊胜的咐嘱,善为咐嘱诸大菩萨们。”
世间有很多大教主,但他们并没有使众生得到真实的利益,而释迦牟尼佛真实饶益了一切众生,所以此时须菩提由衷赞叹,并感到稀有。如来是佛的十种名号之一,以佛的十种不同功德称佛为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随念三宝经》中对于每种名号的功德都有宣说。此处“菩萨”与《入菩萨行》中的菩萨一致,是指发了菩提心的人。有些论典中说,菩萨是指一地到七地之间的登地圣者,八地以上的菩萨称为“大菩萨”。玄奘大师译为“菩萨摩诃萨”。“摩诃”是大的意思,本来大菩萨是指八地以上的菩萨,但在这里,因为观待凡夫而言,发菩提心的人很伟大,以伟大的缘故可称为“菩萨摩诃萨”。
义净三藏译此句为“如来应正等觉,能以最胜利益,益诸菩萨”,玄奘大师译为“乃至如来应正等觉,能以最胜摄受,摄受诸菩萨摩诃萨”,鸠摩罗什大师译为“如来善护念诸菩萨”。义净法师的译文与藏文比较相合,但几种译本实际意义都是一样。
所谓最殊胜的护念,是指现世当中获得快乐,来世也得安乐。父母或师长以财产名声等来护念我们,但这些都不是最殊胜的护念。佛陀为菩萨们生生世世得安乐,永离痛苦轮回而护念,这才是最殊胜的。结合三大译师的意思:佛以最殊胜的方法令众生今生来世离苦得乐,这就是佛陀以最胜护念护念诸菩萨,以最胜摄受摄受诸菩萨,以最胜利益利益诸菩萨。
所谓最殊胜的咐嘱又指什么呢?印度嘎玛拉希拉(莲花戒)论师说:如来有三种咐嘱,咐嘱诸菩萨。一、善知识咐嘱,佛告诫众生:凡是想今生来世解脱之人,都必须一心一意依止善知识;二、正法咐嘱,如果真正想要离苦得乐,就要依正法修持;三、教言咐嘱,凡欲获解脱者必须依止殊胜教言,饶益无边有情,修持菩提心。嘎玛拉希拉认为,佛就是以这三种咐嘱方式来利益众生的。
佛在世护念利益了当时的菩萨们,那么未来世的人该如何呢?下面须菩提提出了这个问题。
“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
须菩提问:“世尊!世间成千上万发菩提心的善男子、善女人,他们趣入大乘道时该如何住?如何修行降伏自心获得佛果呢?”
“阿耨多罗”译为汉文是无上的意思;“三藐”是甚深圆满,即正等;“三”是正确;“菩提”是觉悟的意思,合起来即无上甚深圆满正等正觉。而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就是发菩提心。
对于须菩提所提的问题以基道果的方式来分析:基是如何发菩提心,而发心即是怎样住;道是如何修,即六度万行怎样修持;果是如何调伏自心而获得圆满的佛果。义净和玄奘两位三藏的译文中都有“云何修持”,藏文中也有这一句。而罗什大师的译文没有,也许是所依的梵文本缺少或是翻译时漏掉的缘故。
看到说法机缘成熟,对于须菩提的问题,佛很高兴回答。
佛言:“善哉!善哉!须菩提!如汝所说,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汝今谛听,当为汝说。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
“唯然,世尊,愿乐欲闻。”
佛夸奖须菩提:“说得好,说得好啊!须菩提,是像你所说的一样,如来能以最殊胜的护念方法,护念诸菩萨,如来能以最殊胜的咐嘱,咐嘱诸大菩萨。须菩提,你现在要仔细听,用心忆持,对你提的问题,我要为你一一解说。发大乘菩提心的善男子、善女人,应这样发心后修行,降伏自心而得到佛果。”须菩提说:“既然世尊这样说,我是很乐意听闻的。”
浅学寡闻之人也许会认为佛说“善哉!善哉!”重复过多,但实际上并无此过。重复的目的在于表明对须菩提所说的话,佛陀完全赞同,而且重叠语气词形象真实地表现了当时的情景,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玄奘大师和义净三藏的译文皆有“汝应谛听,极善作意”。“极善作意”意为谨慎忆持、小心不忘失,《大圆满前行》与《极乐愿文大疏》在闻法规律中讲的“意不持如漏器之过”就是指这一点。许多高僧大德讲经说法时经常引用此文,法王如意宝传法时也常讲:你们应该谛听,不要说话,不然我也没办法给你们传授佛法,释迦牟尼佛当时也要求弟子“汝应谛听”,你们心不专注听闻是不行的。佛经中云:“我为汝说解脱法,当知解脱随自转。”此经主要宣说断除实执获得调伏自心的境界,嘎玛拉希拉论师将整部经的内容综合在三个问题中,即最初发心,中间修持,最后调伏自心,获得色身法身无二的果位。
首先需要明白如何发菩提心。
佛告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降伏其心,所有一切众生之类——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若有色、若无色,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非无想,我皆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
世尊告诉须菩提:“凡是趣入大乘发菩提心的人,应该这样发心修持降伏自心:所有一切有情类所摄,包括从卵而生,从母胎而生,以及湿生、化生的众生;或者有色、无色界所摄的众生;乃至有想天,无想天,非非想天的众生;三界轮回的一切有情我皆度化,使他们离开轮回的痛苦,获得最殊胜究竟圆满的涅槃。虽然这样度化无量无数无边的众生,但在实相中无有任何众生灭度。”
发心分世俗菩提心和胜义菩提心,世俗菩提心又可以分为愿菩提心和行菩提心。发心令无边无际的众生获得无上佛果,以世俗而言是菩萨最大的责任。对于大乘学者来讲,如果没有发心做基础,那么一切善根不能增上。因此,入大乘者首先要发愿菩提心,愿所有有情都得到一切智智的果位。
卵生是从卵当中出生的有情,包括许多飞禽及龙王和龙界的众生,人当中也有卵生的,如一位名萨嘎拉的居士,他的孩子全部都是卵生。另外,民间传说格萨尔王也是卵生。一天下大雪,当时身为仆女的母亲,因为生孩子没有去主人家干活,她的主人非常生气,拿着刀子来到她家。看到格萨尔王的母亲还睡着,他拉开被盖,见里面有一个如大鸡蛋的东西,举起刀就砍。卵蛋破开,一个孩子飞到了天上;格萨尔王的膝盖被刀子稍微接触了一点,所以他不能飞,落在了帐蓬上;另一个仙巴被扔到河里,这是格萨尔王三兄弟的传说。《佛教科学论》讲克隆绵羊的时候,也提到人有各种产生的方式。
大多数旁生是胎生,《俱舍》中说饿鬼也大多是胎生。湿生是众生类中比较多的一种,夏天的虫类多数是湿生,人当中也有湿生,如阿那律的脚上所生的七个孩子都是湿生。初劫的时候人和天人都是化生,非天与地狱的众生也是化生,初劫外也有些化生的人,例如莲花生大士,也有说圣天论师是化生。
有色指欲界和色界的众生。按照俱舍所说,欲界和色界众生都有色相,依靠五种欲妙有实质的身体,执著较大的是欲界众生,色界众生没有欲界众生粗大的执著,但还是有色界较细的执著。色界众生不同于欲界众生有实质性的身体,但是有光身。无色界的众生,虽没有接触性的色相,但有一个意识的色相,这种意识的色相非常微细的缘故称为无色界。
四禅天中的广果天称为有想天,此处众生没有欲界和色界那样粗大的分别念,但仍有色与分别念,因此叫有想天。无想天指广果天旁边的一部分天人,《俱舍》中形容广果天像城市,无想天就像城市旁边的寺院。无想天的天人最初的时候有一种分别念,最后死亡的时候也有一个分别念,除此以外中间几大劫的时间不生任何分别念。“非有想非无想”是四无色界中最高的天界,也称非想非非想天或有顶天,虽然这里没有欲界和色界粗大分别念,但它还属于三界轮回,还有非常细微的一种意识形态的分别念。按《俱舍》所说,非想非非想天并非没有真实的分别念,他们会有极微细贪执禅定的分别念。
以上九种不同的众生,可以包括所有类型的众生。大乘菩萨应该愿以上所述的所有众生都获得无余胜妙寂灭之果,身体和分别念全部融入正等觉的涅槃境界。
虽然已经灭度如是三界四生所摄的一切有情,但在究竟胜义谛中,却犹如虚空,即所灭度者和能灭度者都不存在。《现观庄严论》中云:“发心为利他,求正等菩提。”“智不住诸有,悲不滞涅槃。”即发世俗菩提心,以大悲心不离世间;发胜义菩提心,以般若智慧不住世间。胜义菩提心什么时候在自相续生起,什么时候才可以算作真正的菩萨,如《入中论》云:“从此由得彼心故,唯以菩萨名称说。”按世俗谛,须菩提的问题可以如是回答:发世俗菩提心为住,度化天边无际的一切众生为修持,依靠发菩提心随时随地来调伏自心。按胜义谛回答:在胜义当中没有众生可度化为住;修的时候,安住这样的境界;最后分别念融入法界,真正现前胜义菩提心的本来面目乃是调伏自心。总之,世俗中可以度化无边的众生,胜义中一切众生又无有可度。
----------------------------------------------------------------------------------------------------------------
----------------------------------------------------------------------------------------------------------------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