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达吉堪布:中观庄严论解说 第六十六课
索达吉堪布:中观庄严论解说 第六十六课
巳三(破数论派之观点〖说明数论派识为实一不可能〗)分二:一、宣说破斥;二、破遣过之答复。
午一、宣说破斥:
力等性声等,许具一境相,
识亦不合理,三性境现故。
数论外道所承认的二十五谛当中,具有尘、力、暗三种本性的自性声等所缘境,却只承许独一的取境相之识是不合理的。为什么不合理呢?所见对境具有三种本性的缘故,取境之识唯一实体的观点肯定不合理。
下面首先介绍数论外道的历史来源。在世界上第一个国王——众敬王时代,有一位名叫淡黄的仙人出生于世。这位淡黄仙人以香醉雪山为栖身修行之地,通过修持世间道已经圆满了世间禅定,并且获得了相应的神通和神变等功德。随后他根据自己的成就,造了《黑自在六十品》、《五十相》、《三量》、《七关联》等论典。由于将淡黄仙人作为本师[1],以他所造的论典作为正量,因而称之为淡黄派;他们将一切万法归摄在二十五谛当中,所以也称为数论派。
外道所获得的成就,在有关显宗、密宗的论典中也讲到:他们并不具足小乘或大乘的出世间成就,但世间成就的确是有的。《俱舍论》中也讲了世间禅定和出世间禅定、有漏神通和无漏神通等。外道徒虽然未以智慧断除自相续的烦恼障和所知障,但是通过禅定的方式压制自相续中的粗大分别念,由此可以获得相应的世间成就。
《入菩萨行论》、《入中论》等有关中观论典中经常会提及数论外道和胜论外道,正如《入中论自释》中所说,此二者是所有外道的根本。如果遮破了这两种外道的观点,那么,整个常派的观点都可以遮破;如果遮破了顺世外道的观点,则可以驳斥所有断派。现在世间上虽然存在各种各样的邪门外道,但概括起来,全部可以包括在常派和断派当中。
佛教认为:一切万法可以包括在胜义谛和世俗谛中。数论外道则认为:整个万法全部可以含摄在二十五谛当中。他们承许在无情法与识二者中,所谓的神我是一种意识形态,是常法、唯一的、享受者、非作者,总共具有五种特点[2]。这一宗派认为:世俗显现的一切万法的作者是主物,而神我则是享用万事万物的享受者。就像我们所谓的由眼耳鼻舌身组成的“我”领受外境一样。
他们说:主物是一切无情法——除神我与主物之外其他二十三谛的来源,它是常有、唯一的,非为享受者而是作者。由于它的本体是尘、暗、力[3]三者平衡的状态,因而这一宗派承许主物的本体很难通达。
三种功德当中,第一个是尘,也就是忧愁或痛苦,它是嗔心的代表;力就是指快乐,是贪心的代表;暗为等舍,也就是所谓的痴心。他们认为:这三种功德平衡时称为主物,三种功德不平衡时则会显现二十三种现象法。我们也经常说贪嗔痴三者平衡即是阿赖耶的本体或者说胜义;贪嗔痴三者不平衡则会出现各种各样的显现或者说为世俗。
数论外道认为:外界万事万物的因就是主物。有关这方面,《澄清宝珠论》等很多论典中讲得比较清楚。
他们承许主物中可以出生二十三种现象,也就是说,主物中首先现出如明镜般的大或心。此处所说的“心”并非佛教所谓情识的心,它只是具有连接作用的一种法。麦彭仁波切在与扎嘎格西的辩论书中讲到:对于一些现量的法,有些愚者却根本不承认。为什么呢?比如数论外道明明了知所谓的感受——快乐、痛苦等是内心的一种作用和状态,与无情法毫无关联,却还是固执地认为苦乐等由无情法的主物中产生。但是,无情法上怎么会出现快乐和痛苦呢?根本不可能出现。然而,人们由于受到各种宗派的遍计执著所染污,反而将有情法认为是无情法。麦彭仁波切在有些论典中说:就像数论外道一样,明明现量感受苦乐等,仍然矢口否认这种现量可以得到的法,这些人实在是太愚痴了!前面在破顺世外道的时候也是如此,通过教证、理证,以及很多逻辑推理和实例都可以证实前世后世是存在的,但是有些特别愚笨的人根本不承认这一点,这就是极其愚笨的相。
《量理宝藏论》中说:两个人辩论,如果实在辩不赢,最好的作法就是恭恭敬敬地跟随他,这就是智者的行为。但有些人非常愚痴,明明没有任何理由来成立自己的观点,却一直说:“这个不对、那个如何如何……”通过各种各样的言词进行狡辩,这就是一种愚者的相。
数论外道说:这样的大或心就如同明镜一样,从外面可以映出对境的影像,由内则会显出神我的影像,所以它是外境和神我之间的一种纽带。实际上,不需要任何纽带,根和识二者具足时同样可以见到外境。但是外道根本不通达这一点,认为中间一定要存在像两面镜一样的法作为连接。
由大中出生三种慢[4]——尘慢、力慢与暗慢,从第一种尘慢中产生所谓的五唯——声触色香味,五唯中出生空风火水地五大。其中,声音是虚空的功德,触是虚空和风的功德,色则是虚空、风以及火的功德……依此类推,由这些因安立为虚空等,就如同白色与甜味聚合的液体称为乳汁一样。从自高自大的力慢中产生十一根,也即眼、耳、鼻、舌、身五知根,自在言说的口、如是授及取的手、行走的足、排泄粪便的肛门、能生欲乐的私处——男根与女根为五作业根,以及能够驾驭一切的意根。暗慢则是尘慢与力慢的助伴。
以上即是数论外道所承许的二十五种所知法。神我与主物变现的二十三种所知法结成有境与境的关系之后,众生就如同昆虫被丝线束缚一样,在整个轮回当中无法获得解脱。这种说法与佛教观点比较相似,佛教承许以贪嗔痴等的束缚,众生一直在轮回中不自在地流转,始终不能解脱。淡黄仙人通过世间禅定,以压制的方式断除了烦恼,并且获得了无色界当中有顶的最高境界,这时已经完全了知欲界和色界的一切过患,最后安住于非常微妙的无色界禅定当中。实际上,他们所谓的二十三种现象与佛教所说的世俗法一样,中观或者大圆满也曾讲过:一切世俗有法全部消失于法界当中。或者说:所有不清净的世俗法最后融入于清净的法界当中。同样,淡黄仙人对于自己所获得的境界作了如下描述:神我一旦认清对境的过患而获得了向内一缘入定的禅定眼再来观看,结果令主物羞愧难当而收回所有现象,神我便与对境一刀两断、逍遥自在而住,完全离开束缚之因的对境,这时已经获得了解脱的果位。
表面来看,这的确是一种解脱,但从佛教的观点来讲,他们不要说菩萨和佛陀的果位,即使阿罗汉的果位也没有得到。因为他们不具足证悟人无我和法无我的智慧,没有依靠二无我的智慧断除自相续中的烦恼障和所知障,因此,这只是一种世间道。麦彭仁波切在下文赞叹说:在世间道中,这一宗派也具有一定的功德,但从出世间角度来讲,即使佛教声闻乘的阿罗汉果,他们也是根本没有。
现在外面有形形色色、各种各样的宗教,比如伊斯兰教、基督教等等,但真正以智慧观察时,不要说圆满正等觉如来的果位,就连小乘断除人我的果位都不具足。当然,表面上他们也会行持十善、承认解脱等,但这些并不是最重要的。大家在学习的时候,如果没有精通其中的要点,可能有些人认为道教、基督教所宣讲的教义也非常不错,他们也会守持戒律,甚至六波罗蜜多全部具足,但是佛教所讲的三轮体空的布施、持戒、安忍……这些一一观察的话,大多数外道都是依靠世间的道来修持。这一点,佛陀早就已经告诉我们:依靠世间道只能暂时压制烦恼,所获得的也仅仅是有漏的神通、神变等。
现在很多人认为:随学哪一个宗教都无所谓,反正都是做好人好事。从世俗的某种概念来讲,这种情况的确存在,但真正去分析的话,里面存在非常大的差别。这一点,具有智慧的人有一定的辨别能力,不会盲目地跟从;没有智慧的人可能觉得没有什么差别,然后也会欣然随学这些宗派。信仰这样的宗教,与不信仰任何宗教的人相比较,当然有信仰要好一些,但从最究竟解脱的角度而言,真的是非常可惜。
我们在这里并不是排斥哪一个宗教,也不是毁谤哪一个宗教,但从古至今,能够以事势理、法尔理等四种理真实成立的,唯一就是佛教。所以,没有学习因明、中观、《俱舍论》的话,很多人可能会像世间人一样,只是行持表面的一些善法,以这种行为舍弃自己的见修行果,这是相当可惜的。
有关数论外道的观点,全知无垢光尊者在《宗派宝藏论》里面讲得比较广。有些人也许会想:我们整天学习外道有什么用啊?我们也不是外道……。实际上,学习外道还是非常有必要的,学习外道的观点以后,真正具有智慧的人就会详细辨别佛教与外道的不同,也就不会舍弃自己纯正的观点和行为。
麦彭仁波切对数论外道的观点分析时说:这一宗派实际是将阿赖耶误认为主物, 意识误解为神我,主物的境界中出生现象的道理就如同从阿赖耶中出现识的道理一样。
佛教认为:阿赖耶是一切万物的来源,器世界和有情世界全部是由阿赖耶中显现出来的。按照唯识宗的观点——阿赖耶属于有情心识,但数论外道认为,能够变现一切万事万物的自性主物是一种无情法。
虽然如此,麦彭仁波切还是对这一宗派赞叹说:这一宗派的教义与假相唯识最为接近,在外道之中算是最好不过的宗派,而且仅仅就它自宗的角度而言,也存在一些耐人寻味的可贵之处。当然,与佛教相比较,他们的观点根本不如小乘宗,但从外道的观点来讲,这一宗派所宣讲的道理与一切万法的现相和实相比较贴近,因此,还是具有难能可贵之处。
由于数论师承许一切对境具有喜忧暗三德的自性,针对这一点便可明确指出:色声香味触等任何一法均具有喜忧暗三德,由此可以了知,执著的心识绝对不可能成为实有独一无二的本体。因为你们承认外境具足三种功德的缘故,有境识又怎么会成为唯一实有呢?所缘是三,能缘的心识也应该是三。因此,你宗所说的唯一心识根本不能成立。
午二、破遣过之答复:
若许事体三,识现唯一相,
与彼不同现,岂许彼取彼?
对于上述过失,数论自宗并不承认,他们说:事物的本体虽然具有三种功德,但能缘的识只显现唯一的相。这种观点是不合理的,如果有境与对境不相同,又怎么能缘取这一对境呢?根本不能缘取。
对方是这样认为的:有境是实有唯一的,对境则是三个,二者以截然不同的方式来取境。
对此观点驳斥说:如此一来,又怎么能承许这一识就是取对境的有境呢?因为识只有一个,对境却有三个,比如对境上有白色、红色、蓝色,那么,识面前显现一种颜色还是三种颜色?如果说是三种颜色,那么识也应该承许为三个,否则,境和有境就会相违。
数论师再次解释说:对境虽然具有三德的自性,但识只是缘三德中成分最多的那一德。以声音为例,声音虽然完整具足痛苦、快乐、等舍三德,但其中快乐的成分占大多数时,听到的便是快乐的声音。或者说白色、红色、黑色,哪一个对境的颜色多一点,识就只会缘取那一对境。
这种说法显然不合理。一块花布上虽然黑色多一点、白色少一点、蓝色特别少,识仍然会在同一时间内全部见到,根本不会漏见哪一种颜色,这一点现量可以了知。因此,由于众生的种性、信解、修道各不相同,对于同一个声音,也会出现“非常好听”、“特别难听”、“可有可无”的不同想法。外境上如果真正存在三种德的自性,而且其中某一成分多就只会缘取它,那么,缘同一个声音,所有的人都应该痛苦,或者全部都应该快乐,但这是根本不合理的。
对方反过来说:由于少部分不显现而不被识取受。
这也是不合理的。正因为外境如何显现、识也会原原本本地如此执著它,所以才称其为执著此外境的识。如果与对境格格不入——外境是三种颜色、识只有一种的话,也就不是执著此外境的有境了;同样,因为声音是三德的自性,仅仅缘取为一的识也就不能成为取这一声音的识。
由于上述宗派不具足诸佛菩萨断除人我和法我的智慧,仅仅以凡夫观现世量分析安立,因此称其为论议派或者寻伺派。这以上论议五派的观点已经宣说完毕。
----------------------------------------------------------------------------------------------------------------
----------------------------------------------------------------------------------------------------------------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