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密宗>> 藏秘>>正文内容

索达吉堪布:中观庄严论解说 第七十二课

       

发布时间:2013年01月19日
来源:   作者:索达吉堪布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返回目录

索达吉堪布:中观庄严论解说 第七十二课

 

  有关阿赖耶识的问题,对于我们宁玛巴自宗来讲非常重要。本来中观与密法的见解,或者说藏传佛教和汉传佛教,释迦牟尼佛的所有教法都是圆融无违、没有任何矛盾的,但作为宁玛巴前译派的弟子来说,不论修学显宗还是密宗,都应该受持自宗的观点,按照自己传承上师的教言进行宣说,这一点特别重要。

  同样,所谓的阿赖耶,作为修行人来讲一定要有所认识。麦彭仁波切在前面已经讲述了阿赖耶的几种特点,概括而言,对方认为:凡是能产生后面万事万物整个现相的法,全部是住在阿赖耶之上,在它尚未成熟时以种子的形式存在,也就是种子分,比如我对佛像生起信心,信心的种子便在我的阿赖耶上存留,这种善根在这一世或者更长的时间当中会成熟。一旦种子成熟,就会呈现出身体、住处、受用等形形色色的法,比如我对佛像生起信心的种子成熟以后,以此善根或许我会转生为一个天人,当时我的身体、受用等全部都是在阿赖耶上的种子成熟所致。

  按照唯识宗的观点,我们现在所看见的喇荣山谷实际就是我们的心,这叫做异熟阿赖耶,也就是已经成熟的阿赖耶;相续中正在造作的各种各样的业,就是种子阿赖耶。大家在思维十种善业和不善业的时候,与唯识宗的观点进行比较,非常有助于理解。

  因此,外境虽然并不存在,以经久熏染的习气却可以感受各种各样的显现,就好像梦境之识与串修不净观等之心一样。比如大家现在见到的喇荣山谷,其实是很多众生阿赖耶成熟的一种形象,除了我们的心以外再无其他。正如前面所说,凡是在识前显现的法必定是识,它可不可以显现呢?完全可以显现。就像做梦时会显现山河大地、身体受用一样,而且在梦中进食也可以添饱肚子。或者修持不净观时,见一切显现都是骨架、不净粪的群堆等,这些也会在修行人面前真实显现。

  微尘等外境法虽然根本不可能存在,但从现相上可以存在。唯识宗也承认,现在外境中的柱子等属于无情法,但它的实相并非无情法。一般唯识宗承许在名言中应区分实相和现相,在现相中不承许外境为心。全知无垢光尊者在很多论典中发出太过,如果说现相也是心,大山摧毁的时候自己的心也应该摧毁,森林被火焚烧的时候自己的心也应该被焚烧等等。但从名言实相而言,外境的实相应该是自己心的一种幻变,根本没有真实的一种法存在。

  像有部宗、经部宗那样根本不承认外境是心,也就勿须多费唇舌,但只要承认一切外境是心,就必须承认阿赖耶,否则,外境为心的观点根本无从建立。因为眼识、鼻识等所有转识均是偏堕一方的,比如眼识偏于色法、耳识偏于声音等,除此之外,它们都不能作为住处、身体、受用这一切万事万物的根本,因此,必须承认阿赖耶的存在。如果不承认一切习气的根本——阿赖耶,一切身体、受用、住处等外境各种各样显现的根源也就无从寻觅。

  在这些问题上,大家应该深入细致地理解。其他道友不知道学的如何,从现在讲考的很多道友来看,大多数从字面上理解的还算可以,但真正提出一些问题的时候,在理解上还是有些欠缺,思路还是没有打开。很多人认为没有学过因明的缘故,这也是一个原因,但是我们已经学过像《四百论》、《入中论》等很多论典,如果运用这里面的推理,即使不学因明也是可以的。你们有些人下了课之后就把法本扔到一边,辅导也不参加,有时候背一背颂词,这样根本不够,一定要有一种灵活性,扎扎实实掌握它的内容才是最关键的。

  比如说唯识宗最关键的问题是哪些?所谓的阿赖耶在什么时候承认,什么时候不承认?这些我们基本上已经讲清楚了。即使讲不清楚,我在翻译的时候,应该在文字上没有很大出入,藏文中的内容,百分之九十已经用汉文表达出来了。但是一问你们一些关键问题的时候,有些人还是把问题给我扔回来……很多人光是背一个颂词,对内容根本不理解,这样是不行的。因此,希望你们对每天所学的内容,还是应该闭上眼睛思维,然后把自己的思路打开。我有时候看你们在一些非理的世间语言、行为方面聪明得不得了,眼睛一直轱辘轱辘地转,给人感觉一个比一个聪明,觉得那么多聪明的人是从哪里来的?是不是从天界降下来的?可是遇到中观的时候,眼睛一动也不动,就是直视着前面的虚空,安住在大圆满本来清净的境界当中……这样的话,肯定是不行的,希望大家还是从内容上充分理解。

  此处讲到,所谓的阿赖耶必然是显现种种境、识、身的根本,所以说,没有能够超越明知之心的事物。如果否认这一点,因果存在的所依也就不可能存在了,这是一个很大的过失。

  静命论师总结以上这些观点,通过此处的颂词说:从无始以来,每个众生心的相续中都存留了各种各样的实执习气,依此虽然可以显现出幻化的柱子、瓶子等各式各样的形象,但领受者与所领受的对境二者不可能截然分开。唯识宗的观点即是如此,众生虽然以无明烦恼现前了山河大地等各种各样的显现,但真正观察就会发现,能取和所取根本不可能成为他体的两种法。

  我们现在每个人心里不愉快的时候,其实都是对外境执著而造成的;人与人之间发生冲突,也是为了“我”,这就是凡夫。菩萨为了众生有时候可能也会示现打架、吵架等现象,但凡夫人在身体和语言上发生的很多争斗,归根结底就是为了“我”,对所谓的自我如果没有实执,现在的社会一定会非常平和。所以应该了知:“我”根本不存在,人们只是错误的将幻化自性的“我”执著为实有而已。

  正如此处所说,尽管表面上似乎现为对境与有境,其实是由心迷乱或错误而导致的无而显现,就如同幻术、梦境、寻香城、旋火轮、幻化、水月等。以上已经对唯识宗的观点作了比较详细的介绍。

  寅二(观察彼理)分二:一、观察彼等之功过;二、遣除过失之部分。

  卯一、观察彼等之功过:

  彼宗虽善妙,然许此等法,

  真性或未察,似喜请慎思!

  唯识宗承许一切万法在外境中根本不存在,在名言中应该依靠这种观点来承许,这一点的确是非常好。但是,他们认为胜义中有一种自明自知的依他起识真实存在,这是此宗最大的过失。对此应该反问他们:你们所许的依他起识,是在胜义中承认,还是世俗中未经观察时似乎存在呢?

  颂词中主要以一种反问的方式来说明。唯识宗的这一观点,如果以名言理进行分析是可以成立的,而且,这是遣除外境以及内道有部、经部将能取所取耽著为异体的低劣见解的一种善妙对治,所以说,这种见解的确非常好!总义当中也引用《楞伽经》等确凿可靠的教证,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然而,你们到底是承许识所显现各种各样行相的这些法在真实义中如此,还是单单在未经观察的这一侧面成为似乎令人欢喜的本性呢?对于这一问题,希望你们一定要慎重思考、观察。

  唯识宗的观点的确存在非常善妙的一面,但是这种观点的不足之处,大家也一定要分析清楚。这一点,不仅仅在翻开法本的时候,即使没有法本也应该了然于胸。不然,我们把所学习过的法本全部背着到处走的话也很困难。以前的很多高僧大德经常将自己的身体作为一本书函,将自己的前面和后面用两个书夹捆绑起来,以这种方式与其他人辩论,以此说明自己就是一本书,全部都是智慧的宝藏。但现在的很多高僧大德都把目光放在了弘法利生和金钱上,其他普通的僧人则把目光放在了电视、电影上,真正在闻思方面下功夫的不是特别多……

  在对唯识宗发出上述反问时,麦彭仁波切对他们的观点作了解释。事实上,唯识宗并非只是从未经观察的名言角度安立这一观点,他们认为:在胜义中那一识的本体也成立。这就是他们观点的不足,以下对这种观点进行遮破。

  卯二(遣除过失之部分——破识成实)分二:一、破真相唯识之观点;二、破假相唯识之观点。

  辰一(破真相唯识之观点)分三:一、破相识各一之观点;二、破相识等量之观点;三、破异相一识之观点。

  巳一(破相识各一之观点)分二:一、宣说相违;二、说明无法断除相违之理。

  午一、宣说相违:

  设若真实中,识将成多种,

  或彼等成一,违故定各自。

  按照真相唯识宗的观点来讲,所谓相识各一的观点,不仅在胜义中不成立,即使在名言中也是极其低劣的。

  假设从真实义的角度,认为外境与有境的数目等量为一的话,实际是非常不合理的。因为以现量可以见到外境的各式各样,比如花布具有各种颜色,这一点以眼识完全可以现见,所以,外境有很多的缘故,心识也应该变成多种多样。或者,既然你们承认心识一体,外境花布各种各样的颜色也应该成为一体。实际上,一和多完全相违的缘故,所取有多少,能取也应该有多少。

  因此,按照上面所说,观察对方所承许的识到底是在名言中还是在胜义中也承认时,如果对方说:“即便在真实义中识也存在。”此观点便已成为所破之处。唯识宗在名言中承许万法唯心这一点,即使中观宗也是承认的,然而,不论假相唯识还是真相唯识,只要承认实有的识在胜义中也存在,这一点就必定是需要遮破的。

  虽说凡是唯识宗就同样承认心在胜义中成立这一点,但也分承认此等现象是心的真相唯识与否认行相是心的假相唯识两种。《入行论·智慧品》中已经讲过,所谓的真相唯识宗承认外面的山河大地等全部是自己的心,而假相唯识宗不承认外境是心,他们认为迷乱显现就如同毛发一样存在。

  无论真相唯识还是假相唯识,他们在相、识二者多少的问题上,出现了相识各一、相识等量与异相一识三种不同观点,这一点与经部宗十分相似,与之不同的是,经部宗承认能指点出行相的隐蔽分外境单独存在,唯识宗则认为所显现的行相只是假立为对境,不承认心以外还存在一种外境。

  在这三类观点当中,首先,“相识各一”的观点即使在名言中也不合理。因为心与相如果是一体,那么,外境行相存在白色、红色、蓝色等各种不同那样,识也应该有取白色、取蓝色等种种不同行相。或者,就如同识被许为一体那样,外境行相也应该成为一体而非多种了。否则,一个是多体、另一个非为多体的二者相违的缘故,相与识必然成为各自分开的异体,如此一来,承认是一显然也就没有任何意义了。

返回目录

----------------------------------------------------------------------------------------------------------------

更多索达吉堪布佛学内容

----------------------------------------------------------------------------------------------------------------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