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净土宗>>正文内容

大安法师:净宗法语大观 第一编 净宗缘起 一、教起所因

       

发布时间:2013年02月26日
来源:   作者:大安法师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净宗法语大观_大安法师_DOC版下载

大安法师:净宗法语大观 第一编 净宗缘起   一、教起所因

无尽大悲,宣演净土

  尔时世尊①,诸根②悦豫,姿色清净,光颜巍巍。尊者阿难,承佛圣旨,即从座起,偏袒右肩③,长跪合掌,而白佛言:今日世尊,诸根悦豫,姿色清净,光颜巍巍,如明镜净,影畅表里。威容显耀,超绝无量,未曾瞻睹殊妙如今。唯然大圣,我心念言:今日世尊住奇特之法④,今日世雄⑤住诸佛所住,今日世眼⑥住导师之行,今日世英⑦住最胜之道,今日天尊⑧行如来之德。去来现在,佛佛相念,得无今佛念诸佛耶?何故威神光光乃尔?于是世尊告阿难曰:云何阿难,诸天教汝来问佛耶?自以慧见问威颜乎?阿难白佛:无有诸天来教我者,自以所见问斯义耳。佛言:善哉阿难,所问甚快!发深智慧,真妙辩才,愍念众生,问斯慧义。如来以无尽大悲,矜哀三界⑨,所以出兴于世,光阐道教,欲拯济群萌,惠以真实之利。无量亿劫,难值难见,犹灵瑞华⑩,时时乃出。今所问者,多所饶益,开化一切诸天人民。
——《佛说无量寿经》


注 释
①世尊:佛的十种尊号之一。佛陀具备万德,为世人所钦仰,故号世尊。 
  ②诸根:指眼耳鼻舌身五根。
  ③偏袒右肩:披著袈裟时袒露右肩,覆盖左肩,便于服劳,听令使役。表示尊重的礼法。
  ④奇特法:佛所得之净土妙法,难思难议,故云奇特。
  ⑤世雄:佛断一切烦恼习气,于世间最为勇猛。
  ⑥世眼:能开启世人的慧眼,令见正道。
  ⑦世英:佛于世间最为英胜。
  ⑧天尊:天有五种:世天(世间人王)、生天(四王天乃至非想非非想天)、净天(须陀洹至辟支佛)、义天(诸菩萨)、第一义天(佛如来)。佛于如是五天中最为尊上,故称天尊。
  ⑨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
  ⑩灵瑞华:又称优昙跋罗华,为隐华植物。此树开华则有特别之瑞应,故称灵瑞华。诸经论中又常以此华比喻佛出世之难得。 
 译 文

  那时,释迦世尊的眼耳鼻舌身诸根,洋溢着欢愉悦乐,姿态色貌清和净洁,容颜尊胜,光明明耀盛大。尊者阿难,承蒙释迦如来威神加被,即从座位起立,整理袈裟,偏袒右肩,长跪合掌,向佛禀白:“今日世尊,色身诸根欢愉悦乐,姿态色貌清和净洁,容颜光明盛大尊胜,如同清净的明镜,光莹内外,威德容貌明曜盛大。妙德超胜,无与伦比,不可限量。我从侍奉佛以来,从未瞻睹世尊这样殊胜妙绝的颜容光色。唯然,大圣!我内心生起这样的念头:今日世尊住于不可思议的奇特法,今日世雄住于诸佛所住的菩提涅槃,今日世英住于开导教化众生的妙行,今日天尊行持如来威神度生功德。过去、未来、现在佛佛相互系念,想必今日世尊系念诸佛,诸佛亦在系念世尊,否则何以现出如此殊妙的威神光明呢?”于是,释迦本师告阿难说:“阿难!是有诸天教导你来启问佛呢,还是你自己以智慧咨问佛何以现此殊胜奇妙的威神光颜?”阿难禀白:“没有诸天来教我,是我自己由所见的瑞相来向世尊禀问其中的原由。”佛说:“好啊,阿难!你的咨问非常合时称机,显发诸佛深邃的智慧,具有真切微妙的辩才,悲愍忆念苦难的众生,启问这样的慧义。诸佛如来以无有穷尽的大悲,矜怜哀念三界众生,所以出兴于世间,光扬阐发如来的教法,想要拯救拔济一切众生,以离生死苦、得涅槃乐的真实大利惠施给他们。如来出世,无量亿劫,难得遇上,难得见闻,犹如灵瑞华,动经久远,偶尔开放。你今日的启问,具有深广的利益,足以开导教化一切诸天人民。”
【按】
  净土法门,初始乃由释迦本师以悲愿加持,发光现瑞,以阿难尊者为启请者而沛然兴起,本质上亦属无问自说。吾人得闻念佛往生之法,乃是释迦本师,在娑婆世界,示现证得无上菩提,将佛所开悟的境界和盘托出。我等应感恩戴德。

说是一切世间难信之法

  舍利弗!如我今者,称赞诸佛不可思议功德,彼诸佛等亦称赞我不可思议功德,而作是言:释迦牟尼佛能为甚难希有之事,能于娑婆国土,五浊恶世,劫浊①、见浊②、烦恼浊③、众生浊④、命浊⑤中,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⑥,为诸众生,说是一切世间难信之法。舍利弗!当知我于五浊恶世,行此难事,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为一切世间说此难信之法,是为甚难。
——《佛说阿弥陀经》
注 释

  ①劫浊:各种浊恶之法聚集之时。人寿二万岁时,即入劫浊。在减劫中,饥馑、疾病、刀兵等劫生起,衣食等资具衰损,人的道德情操渐次沦丧,是为劫浊。
  ②见浊:末世众生执著于诸恶见而浊乱世间。主要为身见、边见、见取见、戒禁取见、邪见等。
  ③烦恼浊:谓贪、瞋、痴、慢、疑五种根本烦恼,能生其余枝末烦恼,惑乱众生之心。
  ④众生浊:由烦恼导致色心并皆陋劣,名众生浊。
  ⑤命浊:因心果报并皆陋劣,寿命短促,是名命浊。
  ⑥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意译无上正等正觉。乃佛陀所证得之一切种智,超胜二乘之一切智与菩萨之道种智。
译 文

  舍利弗!如我现在这样,称扬赞叹阿弥陀佛不可思议功德的利益,六方诸佛也称扬赞叹我不可思议的功德,而这样说:释迦牟尼佛能够成就极为困难甚为稀有的佛事,能在娑婆世界五浊秽恶的世间,即浊法聚会的劫浊、邪见炽盛的见浊、烦惑增盛的烦恼浊、身心粗鄙的众生浊、寿命短促的命浊中,成就无上正等正觉,并为诸众生宣说这九法界众生难以信受的法门。舍利弗!应当知道我在这五浊恶世,行持这样的两大难事,得到无上正等正觉,为一切世间的众生宣说这信愿持名往生净土的难信之法,实在是一桩很难很难的事情。
【按】
  释尊转述他方诸佛的赞叹:在娑婆秽土成佛难,说净土法门难。释迦本师以深重悲愿成就这二难。我等众生最宜铭心刻骨,死尽偷心,珍重此难得的净土法门,成办往生之胜业,庶不负释尊一片婆心。

韦提希求生净土

  时韦提希,被幽闭已,愁忧憔悴,遥向耆阇崛山①,为佛作礼,而作是言:如来世尊,在昔之时,恒遣阿难来慰问我。我今愁忧,世尊威重,无由得见,愿遣目连、尊者阿难与我相见。作是语已,悲泣雨泪,遥向佛礼。未举头顷,尔时世尊在耆阇崛山,知韦提希心之所念,即敕大目犍连,及以阿难,从空而来。佛从耆阇崛山没,于王宫出。时韦提希,礼已举头,见世尊释迦牟尼佛,身紫金色,坐百宝莲华,目连侍左,阿难侍右。释梵护世诸天,在虚空中,普雨天华,持用供养。时韦提希,见佛世尊,自绝璎珞,举身投地,号泣向佛。白言:世尊!我宿何罪,生此恶子?世尊复有何等因缘,与提婆达多②共为眷属?唯愿世尊,为我广说无忧恼处,我当往生,不乐阎浮提③浊恶世也。此浊恶处,地狱、饿鬼、畜生盈满,多不善聚。愿我未来,不闻恶声,不见恶人。今向世尊,五体投地④,求哀忏悔⑤。唯愿佛日,教我观于清净业处。
——《佛说观无量寿佛经》

注 释

  ①耆阇崛山:即灵鹫山,位于中印度摩羯陀国首都王舍城之东北侧,许多重要的大乘方等经典多在此处宣说。
  ②提婆达多:意译天热。为佛世时犯五逆罪,破坏僧团,与佛陀敌对之恶比丘。为世尊叔父斛饭王之子,阿难之兄弟。
  ③阎浮提:阎浮,树之名;提,洲之意。乃盛产阎浮树之国土。此洲为须弥山四大洲之南洲,又称南赡部洲。
  ④五体投地:佛教礼法之一,为所有礼法中之最殷重者。所谓五体,指两手、两膝、头顶。凡礼敬三宝时,必须五体投地,藉此以折服憍慢而表达虔诚。
  ⑤忏悔:忏为梵语忏摩(ksama)之略译,即请求他人忍罪。悔为追悔、悔过之义,即追悔过去之罪。而于佛菩萨、师长、大众面前告白悔过,以期达到罪灭的目的。
译 文

  这时,韦提希夫人被幽禁闭锁在深宫里,心里忧愁,脸色憔悴。她遥向耆阇崛山,对佛行礼,这样说道:“如来世尊!自夫王被囚禁以来,您多次派遣阿难来问候安慰我。我现在十分忧愁,如来威德盛大,我秽质女人,福因浅薄无缘见到,但望您能派遣目连和阿难两位尊者来与我相见。”说完这些话,韦提希悲伤得泪流不止,又遥向佛致诚行礼。正在韦提希顶礼之时,世尊在耆阇崛山,知道了韦提希心中所想,当即敕令大目犍连与阿难,从虚空飞往王宫。世尊也从耆阇崛山隐没,于王宫出现。这时韦提希礼拜完毕,还没有抬起头的时候,就看见世尊释迦牟尼佛,身紫磨金色,端坐在百宝莲华之上。大目犍连尊者侍奉在左,阿难尊者侍奉在右。忉利天王、大梵天王、四大天王及欲界、色界等天众,也随从天王来向佛边,在虚空中遍撒天华,用作供养。当韦提希忽然见到释迦世尊时,羞惭地除去身上的璎珞饰品,踊身而起立,又踊身自投于地上,叹恨深切,对佛号哭。时久方稳定情绪,正身威仪,合掌白佛:“世尊!我自一生以来,未曾造其大罪,未审过去世有何殃咎,而与此儿,共为母子?世尊旷劫行道,烦惑俱尽,未审有何因缘,而与提婆达多共为亲眷?唯愿世尊为我广说没有忧愁烦恼的净土,我愿求往生,不再留恋这个充满五浊十恶的阎浮提。这个浊恶的世界,充满了地狱、饿鬼、畜生三恶道,多是不善的人事所聚集。希望我未来不听到杀父破僧的恶声,不见到做这些事的恶人。我现在向世尊五体投地,祈求哀愍,忏悔罪愆。恳请智慧如日的佛陀,教我安心注想清净刹土。”
【按】

  国太夫人韦提希,平日养尊处优,突然遭遇到儿子阿阇世的恶逆,深感人世剧苦,顿生厌离之心,恳求往生净土,足证苦难即为良师。阿阇世王子的宫廷政变亦是成就其母亲往生极乐的逆增上缘。

念佛人不可思议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今当为汝演说西方安乐世界,今现有佛,号阿弥陀。若有四众能正受持彼佛名号,以此功德,临欲终时,阿弥陀佛即与大众往此人所,令其得见。见已,寻生庆悦,倍增功德。以是因缘,所生之处,永离胞胎秽欲之形,纯处鲜妙宝莲华中,自然化生,具大神通,光明赫奕。尔时十方恒沙诸佛,皆共赞彼安乐世界所有佛法不可思议,神通现化种种方便不可思议,若能有信如是之事,当知是人不可思议,所得业报亦不可思议。
——《阿弥陀鼓音声王陀罗尼经》


  译 文
这时,释迦世尊告诉与会的诸比丘:今当为你们演说西方安乐世界,今现在有佛,号阿弥陀。若有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四众弟子能正信受持阿弥陀佛名号,以此念佛功德,临欲命终时,阿弥陀佛即与菩萨圣众到此念佛人住所,令其得见。此念佛人看见阿弥陀佛及圣众后,旋即生起庆慰愉悦心。由是倍倍增上功德。以这样的念佛因缘,神识所生之处,永远离开胞胎污秽淫欲的形体,纯然处在鲜白微妙珍宝合成的莲华中,自然化生,具大神通,光明朗耀盛大。这时,十方刹土恒河沙诸佛,全都赞叹西方安乐世界中所有佛法不可思议,诸往生者神通妙应变化,教化众生的种种善巧方便不可思议,若能有深信净土之事理,应当知道这具信之人不可思议,由信愿持名,所得往生彼土圆成佛果的业报也不可思议。
【按】

  净土事理因果,全由佛的果觉智慧所施设,是故举体不可思议,闻信不疑者,也属不可思议。念佛法门难信,端在于超情离见。所以我们当在不可思议本位,信解净土法门。

一切诸佛所护念经

  何故名为一切诸佛所护念经?舍利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是经受持者,及闻诸佛名者,是诸善男子、善女人,皆为一切诸佛之所护念,皆得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故舍利弗!汝等皆当信受我语及诸佛所说。
——《佛说阿弥陀经》

译 文

  为何这部经叫做《一切诸佛所护念经》呢?舍利弗!如果有善男子、善女人,听闻到这部经,信受执持,以及闻信诸佛名号功德,这些善男子、善女人,皆为十方一切诸佛之所保护怜念,都能不退转于无上正等正觉。所以舍利弗!你们都应当信受我的法语及十方诸佛的诚言。
【按】

  此经诠显大乘佛法无上心要,并诠显阿弥陀佛无上圆满究竟万德之名号,闻者信愿持名,皆为诸佛所护念,信心功德,微妙难思。

佛陀之悬记

  佛言:我哀愍汝等诸天人民,甚于父母念子。今我于此世作佛,降化五恶①,消除五痛②,绝灭五烧③,以善攻恶,拔生死之苦,令获五德,升无为之安。吾去世后,经道渐灭,人民谄伪,复为众恶,五烧五痛,还如前法。久后转剧,不可悉说,我但为汝略言之耳。
——《佛说无量寿经》
注 释

  ①②③五恶五痛五烧:五恶指杀生、偷盗、邪淫、妄语、饮酒。造五恶者,于现世之中,王法治其罪,身遭厄难,称为五痛。其于未来世三途受报,称为五烧。

译 文

  佛说:“我哀怜悲愍你们诸天人民,超过世间父母怜念其子女。现今我在此娑婆世界作佛,折服杀盗淫妄酒五恶,消除现世遭受五痛的华报,绝灭未来遭受畜生、饿鬼、地狱五烧的苦报。以善业祛除恶业,拔除轮转生死的苦楚,令众生获得五种德性(仁慈、守义、洁净、诚实、智慧)。我涅槃后,经书道法渐次灭尽,人民失去佛法的教化,竞相谄媚虚伪,故态复萌,又造作各种恶业,招致五烧五痛的剧苦,还与佛未出世前的状况一样。如此烧痛苦状,久后日益剧烈,其中种种苦相,难以用言语完全表达,我只是为你们略说罢了。”
【按】
  世尊悬记,触目惊心。人类自古迄今的种种困厄,悉皆为此段经文作注脚。三界火宅,众苦充满,甚可怖畏,无有安隐处。吾等净业行人当生大厌离心,信愿持名,往生安养,才是一了百当之智举。

嘱累弥勒传承

  阿逸多①!如是等类大威德者,能生广大佛法异门。由于此法不听闻故,有一亿菩萨,退转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阿逸多!佛出世难;离八难②身,亦为难得。诸佛如来无上之法,十力③无畏④无碍无著甚深之法,及波罗蜜⑤等菩萨之法,能说法人,亦难开示。阿逸多!善说法人,非易可遇,坚固深信,时亦难遭,是故我今如理宣说。汝等修习,应如教住。汝阿逸多,我以此法门及诸佛法,嘱累于汝。汝当修行,无令灭没。如是广大微妙法门,一切诸佛之所称赞,勿违佛教而弃舍之。当令汝等获不善利,沦没长夜,备众危苦。是故我今为大嘱累,当令是法久住不灭。应勤修行,随顺我教。 ——《大宝积经•无量寿如来会》
注 释

  ①阿逸多:意译无能胜,即弥勒菩萨。
  ②八难:指不得遇佛,不闻正法的八种障难:1)在地狱难。2)在饿鬼难。3)在畜生难。4)在长寿天难。即色界第四禅中之无想天。5)在北俱卢洲难。贪著享乐而不受教化,称为边地。6)聋盲喑哑难。7)世智辩聪难。8)生在佛前佛后难。
  ③十力:指如来具足的十种力:1)知是处非处智力。2)业异熟智力。3)静虑解脱等持等至智力。4)知诸根胜劣智力。5)知种种解智力。6)知种种界智力。7)知一切至处道智力。8)知宿命无漏智力。9)知天眼无碍智力。10)知永断习气智力。 
  ④无畏:即佛的四无畏:诸法现等觉无畏、一切漏尽无畏、障法不虚决定授记无畏、为证一切具足出道如性无畏。 
  ⑤波罗蜜:意为到彼岸,即自生死迷界之此岸而至涅槃解脱之彼岸。
译 文

  阿逸多!像这样一类具有大威德的菩萨,能够开显净宗以外种种佛教法门,由于没有听闻念佛往生净土的妙法,有一亿菩萨退转无上正等正觉。阿逸多!佛出兴于世间难;众生离八种障难身,也是难得。诸佛如来无上之法,十种力用、四无所畏,自在无碍无著甚深之法,及波罗蜜等菩萨自利利他之法,有辩才善能说法之人,对上述佛教深妙之法,也难以开示。阿逸多!善于宣说净土法门的人,不容易遇到;对念佛法门生起坚固深切的信心,这类的善世良时也难遇到。所以我现在称性契理宣说念佛法门,你们信受修习,应当如佛的教敕而安住。阿逸多!我把这个净土妙法以及其余诸佛法,嘱咐给你,你应当如教修行,不可令此念佛法门灭没。像这样广大微妙的念佛法门,是十方三世一切诸佛所举扬赞叹的,你们不可违逆佛的教敕而弃舍它。否则,你们将不能获得出离生死轮回的善利,业力所牵,将沉沦埋没在无明长夜之中,备受众多的危险困苦。所以我现今为你们作大嘱累,你应当传承弘扬念佛法门,令此法久住世间,永不消失。汝等应当精勤修行,随顺我的教诲,得获大利。
【按】

  世尊将念佛法门殷重嘱累弥勒菩萨,证知弥勒下生成佛时,龙华三会必将宣说。贤劫千佛,亦复如是。佛佛相续,同一悲心,欲令度尽一切众生。一言三复,吾人当随顺佛教,作如来使,弘扬净土法门。

穿越大千猛火求此法门

  阿逸多!是故告汝及天人世间阿修罗等,今此法门,付嘱于汝。应当爱乐修习,乃至经一昼夜,受持读诵,生希望心。于大众中,为他开示。当令书写,执持经卷。于此经中,生导师想。阿逸多!是故菩萨摩诃萨,欲令无量诸众生等,速疾安住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①,及欲见彼广大庄严摄受殊胜佛刹圆满功德者,应当起精进力听此法门。假使经过大千世界②满中猛火,为求法故,不生退屈谄伪之心。读诵受持书写经卷,乃至于须臾③顷为他开示,劝令听闻,不生忧恼。设入大火,不应疑悔。何以故?彼无量亿诸菩萨等,皆悉求此微妙法门,尊重听闻,不生违背。是故汝等应求此法。
  ——《大宝积经•无量寿如来会》

注 释
  
  ①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译为无上正等正觉,即大乘果觉。
  ②大千世界:以四大洲及日月诸天为一小世界,合一千小世界为中千世界,合一千中千世界为大千世界。小千、中千、大千并提,即称三千大千世界,为一尊佛所教化的区域。
  ③须臾:表短时间。《俱舍论》载:须臾表一昼夜的三十分之一,相当于四十八分钟。

译 文

  阿逸多!所以告诉你及与会天人世间阿修罗等,以现今宣示的这个念佛法门,付嘱给你。你们应当经常爱乐修习念佛法门,乃至经于一昼夜,受持读诵此经,生愿往生心。在大众中,为他们演说开示。应当教令众生书写、执持这部经卷。对此微妙经卷,生导师想。阿逸多!所以菩萨摩诃萨,愿欲让无量诸众生等,速疾安住不退转于无上正等正觉,及希望要亲见彼西方净土广大庄严,摄受十方殊胜佛刹诸圆满依正功德者,应当生起大精进力,听闻此念佛法门。假使三千大千世界充满炽猛的烈火,为了求此念佛法门,也将为法忘躯地穿过,不生退避屈服、谄媚虚伪之心。至心读诵、受持、书写这部无上经卷,乃至于短时间为其他众生开示、劝令其听闻,由闻信念佛法门故,不再生起忧愁悲恼。假设入大火中,也不应怀疑后悔。为什么呢?彼无量亿诸菩萨等,悉皆寻求这个甚深微妙的念佛法门,尊重听闻此法,随顺佛语,不生违背。所以你们应当寻求这个念佛法门。
【按】

  大千世界满中大火,亦要穿过听闻念佛法门,足见净土法门利益众生弘深。有智慧者,轻身似尘,重法忘躯,获此妙法,顿超生死。吾人幸闻此法,应生大庆幸心,以此《无量寿经》即吾人出离生死险道之大导师故。

世尊冥加,令选安养

  尔时世尊放眉间光,其光金色,遍照十方无量世界。还住佛顶,化为金台,如须弥山①。十方诸佛净妙国土,皆于中现。或有国土,七宝②合成;复有国土,纯是莲华;复有国土,如自在天③宫;复有国土,如玻璃镜。十方国土,皆于中现。有如是等无量诸佛国土,严显可观,令韦提希见。时韦提希白佛言:世尊!是诸佛土,虽复清净,皆有光明,我今乐生极乐世界阿弥陀佛所。唯愿世尊教我思惟,教我正受。
  ——《佛说观无量寿佛经》
注 释

  ①须弥山:意译作妙高山,四宝合成,耸立于一小世界之中央,周围有八山、八海围绕,而形成一世界(须弥世间)。山形腰细上阔。
  ②七宝:金、银、琉璃、水晶、珊瑚、玛瑙、砗磲。
  ③自在天:音译作摩醯首罗,此天原为婆罗门教之主神湿婆。

译 文
  这时,释迦世尊放眉间白毫光,其光明呈紫磨金色,遍照十方无量世界。以此光明照摄他方刹土,周匝遍照摄归还住于佛的头顶(佛有无见顶相,为佛三十二相之一)。化为金色的光台,形状如须弥山,十方所有诸佛清净微妙的刹土,都在光台中显现,光台犹如彩色屏幕。有的国土,七种珍宝整合成就;又有国土,纯粹是洁净的莲华;又有国土,如自在天的宫殿;又有国土,如同明净晶莹的水晶镜。十方国土,全都在金台中了了映现。有这样无量诸佛刹土,庄严高显,粲然可观,佛神力加持,令韦提希见到。这时韦提希夫人恭敬禀白世尊:“世尊!这些佛土,虽然清净,都有光明,但我现今愿意往生阿弥陀佛的西方极乐世界。唯愿世尊教我观察彼国庄严,契入正定正受的方法。”
【按】

  韦提希夫人发言致请,即是广开净土之门。释迦本师善巧方便,先将他方佛国一一显现于韦提希夫人眼前,任其自选。同时世尊神力加被,密遣韦提希夫人别选西方极乐世界作为栖神之所,用作现在未来众生之究竟指归。

劝父王行念佛三昧

  佛告父王:诸佛出世,有三种益:一者口说十二部经①,法施利益,能除众生无明暗障,开智慧眼,生诸佛前,早得无上菩提。二者诸佛如来有身相光明,无量妙好。若有众生称念观察,若总相,若别相,无问佛身现在过去,皆能除灭众生四重②五逆③,永背三途。随意所乐,常生净土,乃至成佛。三者劝令父王行念佛三昧④。父王白佛:佛地果德,真如实相,第一义空,何因不遣弟子行之?佛告父王:诸佛果德,有无量深妙境界,神通解脱,非是凡夫所行境界,故劝父王行念佛三昧。
  ——《观佛三昧经》

注 释
  ①十二部经:乃佛陀所说法,依其叙述形式与内容分成十二种类。
  即:1)契经。2)重颂。3)记莂。4)讽颂。5)自说。6)因缘。7)譬喻。8)本事。9)本生。10)方广。11)希法。12)论议。
  ②四重:指佛戒律中四种根本重罪,即大淫戒、大杀戒、大盗戒、大妄语戒。
  ③五逆:又作五逆罪。指罪大恶极,极逆于理者,即杀父、杀母、杀阿罗汉、出佛身血、破和合僧。
  ④念佛三昧:或持名或观想所证得的正定正受。

译 文
  佛告诉父王(净饭王):“诸佛出兴于世间,对众生有三种利益:一者口说十二部经,作法施利益,能除遣众生无明烦恼业障,开智慧眼,生到诸佛净刹,迅速成就无上菩提。二者诸佛如来有身相光明,无量妙好。若有众生称念观察佛身,若总相(观佛身全体),若别相(观佛身局部),无论所观的佛身是现在佛还是过去佛,由此观佛的功德,都能除灭众生四重五逆的重罪,永远脱离畜生、饿鬼、地狱的三途苦报,随意所乐,常生净土,乃至成就佛果。三者劝令父王修行念佛三昧。”父王禀白佛说:“佛地果德,真如实相第一义空,为何不遣令弟子修行?”佛告诉父王:“诸佛果德,有无量无边甚深微妙的境界,其间神通妙用,解脱自在,不是凡夫所能行持的境界,宜从简易而究竟的法门入手,所以劝父王修行念佛三昧。”
【按】

  佛陀历劫报亲恩,对父王必定会施设最胜的法门,足证念佛一法乃释尊对父王乃至对一切众生报恩大孝的妙法。

闻行法华经,往生安养刹

  若如来灭后,后五百岁中,若有女人,闻是经典,如说修行,于此命终,即往安乐世界。阿弥陀佛,大菩萨众,围绕住处,生莲华中,宝座之上。不复为贪欲所恼,亦复不为瞋恚愚痴所恼,亦复不为憍慢嫉妒诸垢所恼,得菩萨神通无生法忍。
  ——《妙法莲华经》

译 文

  如果释迦如来灭度后,后五百岁中,若有女人,听闻这部妙法莲华经,依经所说而起修行,在此娑婆世界业报身命终,就能往生阿弥陀佛安乐世界,大菩萨众围绕住处,生在莲华中的宝座之上。不再为贪欲所逼恼,也不再为瞋恚愚痴所逼恼,也不再为憍慢、嫉妒等垢病所逼恼,即获得菩萨种种神通无生法忍。
【按】

  读诵受持法华经,能得往生极乐净土之益,读诵受持其他大乘方等经典,回向亦复如是。足证净土法门乃普门妙法,一切行门无不还入此法界。

念佛往生,成就信心

  复次初学菩萨,住此娑婆世界……心生怯弱,恐不可值遇诸佛菩萨,恐不能成就清净信心,生疑欲退者,应作是念:十方所有诸佛菩萨,皆得大神通,无有障碍,能以种种善巧方便,救拔一切险厄众生。作是念已,发大誓愿,一心专念佛及菩萨。以生如是决定心故,于此命终,必得往生余佛刹中,见佛菩萨,信心成就,永离恶趣。如经中说:若善男子善女人,专念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以诸善根,回向愿生,决定得生,常见彼佛,信心增长,永不退转。
  ——马鸣《大乘起信论》
撰 者


  马鸣(公元100—160),传佛心印,为西天第十二祖,博学三藏,明达内外典籍,依大乘百部经,作《大乘起信论》,是一心二门,阐述大乘圆顿了义,倡导净土胜异方便,启悟后人良多。
译 文


  复次,已解一心真如生灭二门而修信行的初学菩萨,住此娑婆秽土,止观力微,境缘粗恶,心生怯退脆弱,恐惧不能生生世世值遇诸佛菩萨,恐惧不能相续成就清净信心,由是生起疑虑欲退转者,应作如是观念:十方所有诸佛菩萨,悉皆证得大神通,游化十方,无有障碍,能以种种善巧方便,救拔一切流浪三界险途苦厄的凡夫众生。作如是观念已,起心发大誓愿,一心专念佛及菩萨名号。由于生起这样决定信心故,于此娑婆世界业报身命终,神识必得往生他方佛刹中,亲见所念的佛菩萨,得佛加被,成就清净信心,永离三界六趣。如净土经中说:若有具信善男子善女人,专念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以种种福德善根,回向愿往生,如是决定往生极乐净土,常见阿弥陀佛,得佛加持,信心增长,永不退转于无上菩提佛果。
【按】

  马鸣菩萨对此土心生怯弱,修习止观不能保其无退者,更示此念佛之胜异方便,令仗自心中之他佛接引,往生净土,度脱佛心中之自身。诚为我等末法众生之导师。

难行道与易行道

  佛法有无量门,如世间道,有难有易。陆道步行则苦,水道乘船则乐。菩萨道亦如是。或有勤行精进,或有以信方便,易行疾至阿惟越致①者。若人欲疾至不退转地者,应以恭敬心,执持称名号。
  ——龙树《十住毗婆沙论》

注 释

  ①阿惟越致:意为不退转。一、位不退:入圣流,不堕凡夫地;二、行不退:恒度众生,不堕声闻地;三、念不退:心心流入一切种智海,必至成佛之位。

译 文

  佛法有无量的法门,如世间的道路,有难行道,有易行道。陆路步行则艰苦,水路乘船则快乐。菩萨道也是这样。或有法门勤行精进,时间久远才能获得阿惟越致(不退转位);或有法门以信心为方便,容易修行并迅速达到阿惟越致。倘若有想速至不退转地的行人,应当以恭敬心执持称念阿弥陀佛名号,蒙佛愿力,往生极乐。
【按】

  龙树菩萨乃古印大乘佛法集大成者,其难行道(靠自力)与易行道(仗佛力)的判教,独具慧眼,深契佛心。昙鸾、道绰、善导等祖师传承此净宗心要,惠利震旦众生至深且巨。

难行与易行之辨析

  谨案龙树菩萨《十住毗婆沙》云:菩萨求阿毗跋致,有二种道:一者难行道,二者易行道。难行道者,谓于五浊之世,于无佛时,求阿毗跋致为难。此难乃有多途,粗言五三,以示义意:一者外道相善,乱菩萨法;二者声闻自利,障大慈悲;三者无赖恶人,破他胜德;四者颠倒善果,能坏梵行;五者唯是自力,无他力持。如斯等事,触目皆是。譬如陆路,步行则苦。易行道者,谓但以信佛因缘,愿生净土,乘佛愿力,便得往生彼清净土。佛力住持,即入大乘正定之聚①。正定,即是阿毗跋致。譬如水路,乘船则乐。
  ——昙鸾《往生论注》
注 释


  ①正定之聚:三聚之一,指众生中必定证悟者。乃圆教初住以上者。

译 文

  恭谨地依据龙树菩萨《十住毗婆沙论》所示,菩萨求阿毗跋致(不退转位)有二种道:一者难行道,二者易行道。难行道的意思是指:在五浊的世间(劫浊、见浊、烦恼浊、众生浊、命浊),在无佛出现的时代,行者求不退转位,十分困难。这样的困难有多种,概述五点,以显示困难的含义:一、外道(佛教之外的各类宗教)表现出行善的外相,实则心外求道,不能解脱生死大患,淆乱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的菩萨法;二、小乘行人(声闻)唯求自己解脱,对庄严净土、饶益众生,心不喜乐,障碍大慈悲;三、不持戒律的无赖恶人,破坏正法比丘殊胜清净的戒行;四、颠倒善恶因果,能毁坏正法比丘清净的梵行;五、只是靠自力断惑证真,无佛力加持。如此等等的困难事相,触目皆是。譬如陆路,用脚行走则辛苦。所谓易行道,只以信佛因缘,发愿往生净土,乘托阿弥陀佛大愿威神力,便得以往生安养刹土。往生彼土后,得阿弥陀佛威神住持力加被,当即进入大乘正定聚。正定聚即是证入不退转位。譬如水路,搭乘大船则安乐。
【按】

  昙鸾大师上承古印龙树、天亲二菩萨的净土血脉,下开道绰大师、善导大师净土思想之先河。本段所示自力难行道五种障难,衬托他力净土门之殊胜优越。有力地推动了净土法门在中国的播扬。

能令声闻复生无上道心

  声闻以实际为证,计不应更能生佛道根芽。而佛以本愿不可思议神力,摄令生彼,必当复以神力生其无上道心。譬如鸩鸟①入水,鱼蚌咸死;犀牛②触之,死者皆活。如此不应生而生,所以可奇。然五不思议③中,佛法最不可思议。佛能使声闻复生无上道心,真不可思议之至也。
  ——昙鸾《往生论注》
注 释

  ①鸩鸟:传说中的一种毒鸟。喜食蛇,羽毛紫绿色,放在酒中,能毒杀人。
  ②犀牛:体粗大,角是珍贵的药材,有凉血、解毒、清热的作用。传说燃犀角可使水中通明,显出真相。
  ③五不思议:1)众生多少不可思议。2)业力果报不可思议。3)禅定力不可思议。4)龙力不可思议。5)佛法力不可思议。
译 文

  小乘声闻取证偏空涅槃,算来不应更能生长佛道的根芽。而阿弥陀佛以本愿不可思议神力,摄令此类声闻生到西方净土,必定当以威神愿力令那些声闻生起求证佛果的无上道心。譬如鸩鸟进入水域,其中的鱼蚌全都死亡;犀牛入水以角触之,死去的鱼蚌又都复活。如此不应生还而得以生还,所以可称为奇特。但五种不思议中,佛法最不可思议。阿弥陀佛能使小乘声闻复生大乘菩提心,真是不可思议到极点了!
【按】

  净土妙法具大不可思议威神作用,令定性声闻生起上求下化的菩提心,可谓起死回生。举一反三,念佛神妙力,何可胜举。
广开净土之要门

  故使大悲隐于西化,惊入火宅之门,洒甘露润于群萌。辉智炬则朗重昏于永夜……依心起于胜行,门余八万四千①。渐顿则各称所宜,随缘者则皆蒙解脱。然众生障重,取悟之者难期。虽曰教启多门,凡惑无由遍揽。遇因韦提致请,我今乐欲往生安乐;唯愿如来,教我思惟,教我正受。然娑婆化主,因其请故,即广开净土之要门;安乐能仁,显彰别意之弘愿。其要门者,即此《观经》定散二门②是也。定即息虑以凝心,散即废恶以修善。回斯二行,求愿往生也。言弘愿者,如《大经》说:一切善恶凡夫得生者,莫不皆乘阿弥陀佛大愿业力为增上缘也。又佛密意弘深,教门难晓。三贤十圣③,所弗窥测;况我信外轻毛④,敢知旨趣。仰惟释迦此方发遣,弥陀即彼国来迎。彼唤此遣,岂容不去也。唯可勤心奉法,毕命为期;舍此秽身,即证彼法性之常乐。
  ——善导《观经四帖疏》
注 释

  ①门余八万四千:大乘佛法的正门是念佛求生净土之法,通途八万四千为门余。此乃善导大师独特的制教。
  ②定散二门:定善门指前十三观,散善指净业三福与九品往生。
  ③三贤十圣:圆教三贤位是指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圣是指从初地到十地菩萨。
  ④信外轻毛:轻毛任随风吹,忽东忽西,比喻心力劣弱而进退不定。十信位之外的凡夫,称信外轻毛,亦称毛道凡夫。
译 文

  (众生烦惑厚重,佛性无以显照,枉受轮转之苦)。故使大悲释尊由本垂迹施设教化,惊入三界火宅,遍洒佛法甘露,滋润众生干枯的心田,点燃智慧宝炬于无明长夜,令凡夫于沉迷暗梦中觉醒。……众生闻信佛法,依自心乐欲生起佛法的修行。门余八万四千,权渐之法与圆顿之法各称众生不同的根机与时宜,随缘修行者皆蒙解脱生死之法益。
  然末法众生业障深重,对通途自力法门,难于明了悟证。虽然教化众生之法甚多,具缚凡夫无力遍学总持。幸遇韦提希夫人因儿子恶逆因缘,至诚向释尊请法:我今乐欲往生阿弥陀佛安乐世界,唯愿释迦如来,教我思惟,教我正受,以成办往生净业。然娑婆教主释迦牟尼佛,因韦提希请法之缘,即广开往生净土之要门。安乐世界阿弥陀佛,始终冥加显彰深妙奇特之弘愿。言释尊其要门之义,即此《观经》定善十三观与散善三福九品。定善即息止思虑以凝定心性修观想,散善即持戒止恶以修善。将此定散二行之功德,回向求愿往生极乐世界。言阿弥陀佛弘愿之义,如《无量寿经》说:一切或善或恶的凡夫,得以往生极乐净土,悉皆乘托阿弥陀佛四十八愿福慧功德力为增上缘得以成就。
  又佛由本垂迹,由实法开权法,随顺众生施化种种法门,密意弘深,真义难以晓知。三贤十圣的菩萨,亦无能窥探测量佛的智慧。何况我这十信外的轻毛凡夫,何能了达佛陀施设教法之宗旨归趣呢。只得仰信顺从释迦在此娑婆世界的发遣,虔感阿弥陀佛于极乐世界的迎接。弥陀呼唤,释迦发遣,吾辈凡夫岂能滞留三界而不去。唯可勤心奉持念佛法门,尽形寿修持,舍此业报秽身,往生彼土,蒙阿弥陀佛愿力加持,即可证得法性之常乐我净。
【按】

  善导大师这段开示,精辟地昭示出净土法门缘起的原始要终。净宗正门之余的八万四千法门,难明难悟,无由遍揽,吾辈信外轻毛凡夫,仰唯两土世尊彼唤此遣,方可了生死成佛道。如是悲切教诲,我等将刻骨铭心,依教奉行。又释迦本尊演说的要门,始终贯摄着阿弥陀佛的弘愿。隐显互成,相得益彰。

急救溺水之人

  然诸佛大悲于苦者,心偏愍念常没众生,是以劝归净土。亦如溺水之人,急须偏救;岸上之者,何用济为?
  ——善导《观经四帖疏》
译 文

  然而诸佛如来对一切苦难者施以大悲的救度,佛心偏急哀愍护念常沉没在生死苦海之中的众生,所以劝勉他们归投西方净土。这也如同溺水之人,急切地需要救助,以免其灭顶之灾;而站在岸堤的人(喻已破见思惑的圣者),何须急切救济呢?
【按】

  净土法门,六字洪名,乃万病总持之阿伽陀药,如起死回生之妙丹,对重病垂死者,急需灌服。是故释迦弥陀为诸众生作不请之友,婆心悲切。我等垂死之凡夫,宜感恩戴德。

约时被机,劝归净土

  教兴所由,约时被机,劝归净土。若教赴时机,易修易悟;若机教时乖,难修难入。是故《正法念经》云:行者一心求道时,常当观察时方便。若不得时,无方便,是名为失,不名利。何者?如攒湿木以求火,火不可得,非时故;若折干薪以觅水,水不可得,无智故。其圣道一种,今时难证,一由大圣遥远,二由理深解微。是故《大集月藏经》云:我末法时中,亿亿众生起行修道,未有一人得者。当今末法,现是五浊恶世,唯有净土一门,可通入路。
  ——道绰《安乐集》

译 文

  教法兴起的缘由,应观察时代特点与所被众生的根机,由此而劝令往生极乐净土。如果教法适合时代与行人根机,就容易修行,容易开悟;如果根机、教法与时代三者乖违,行人便难以修行,难以证入。所以《正法念经》说:“行人一心求道时,常当观察时方便。若不得时宜,没有善巧方便,这叫做过失,不能利益众生。”什么原因呢?犹如钻湿木来求火,火终究得不到,因为湿木不是取火的时候;若折弯干燥的薪柴来寻觅水,水终究得不到,干柴中无水故。表明没有观察时机的智慧。以此推论,自力断惑证真的圣道门,现今时代难以悟证,一是由于佛陀灭度,已经很久;二是由于佛典理路深邃,凡夫悟解微浅。所以《大集月藏经》说:“在我的末法时代中,亿亿众生起行修道,没有一人能证道果。”当今正值末法,现是五浊恶世,这时唯有念佛往生净土的法门,可以通入涅槃解脱之路。
【按】


  道绰大师仰承龙树与昙鸾的判教思想,从末法时代与众生的根机特点,开示自力圣道门,难修难悟,佛力念佛门,易修易悟,是以倡导劝归净土,对后来的净土教门影响甚大。

为破三轮故说净土

  此经所由,为破三轮故。三种轮者:一为破无常轮。有情无情皆是无常,令生觉悟,舍无常故。二为破不净轮。有情无情皆是不净故,生皈净土,莲华化生,舍胎胞血肉之身,破有情不净也。所居净土,无诸秽恶,破器世间不净也。为破不净轮故。三为破苦轮。诸众生为苦逼迫故,令归净土,除此苦故。为破此等三种轮故,故说此经。
  ——窥基《阿弥陀经通赞疏》

撰 者

  窥基(632—682)法相宗初祖,十七岁出家,禀性聪慧,奉敕为玄奘弟子,参与译经,通达因明之学与五性之宗法,著述甚多。

译 文

  《佛说阿弥陀经》缘起之因由,为破遣三轮故。何谓三种轮?一为破无常轮:有情众生与无情器界,皆是无常败坏,净土法门令众生觉悟极乐真常,舍弃秽土无常故,兴起此经。二为破不净轮:有情众生与无情器界,皆是不净污秽故,净土法门令众生信愿持名,往生净土,莲华化生,清虚之身,无极之体,舍弃业报胎胞血肉之身,破除有情众生的不净。所居的极乐净土无诸污秽弊恶,即破除器世界的不净。为破不净轮故,兴起此经。三为破苦轮:三界六道一切众生,为种种苦难所逼迫,令众生信愿持名,往生净土,解脱众苦故。释尊大悲为了破遣上述三种轮故,所以观察机缘成熟,称性宣说这部阿弥陀经。

众生皆我弥陀愿力所持

  阿弥陀佛慈悲愿力,遍周法界,普接众生,作大摄受,不令漏失。阿弥陀佛阴入界①身,遍同法界,普示众生,令彼了悟,不令退转。是故十方世界一切众生,皆我弥陀愿力所持。犹彼慈母,爱惜婴儿,怀抱乳哺,不令失念。父母爱儿,但止一世,报尽则休;佛念众生,世世不舍。以是义故,能于我佛大愿之中,一称其名,灭八十亿劫生死重罪,信有旨矣。
  ——妙叶《念佛直指》
注 释


  ①阴入界:即五蕴、十二处、十八界的略称。十法界悉具阴入界三科。

译 文

  阿弥陀佛的大慈悲愿力,普遍周满法界,普遍平等接引众生,作大摄受,不令漏失任何一个众生。阿弥陀佛的光明身相,普遍等同法界,普遍示现在众生心目中,令彼众生了悟佛的愿心,不令众生疑悔退转。所以十方世界一切众生,都由我阿弥陀佛大悲愿力所摄持。犹如慈母,爱惜婴儿,怀抱乳哺,不令婴儿失却正念。父母钟爱儿女,只能止于一世,业报命终无以为继;而阿弥陀佛怜念众生,生生世世不相舍离。因为这个义理,一切众生能在我阿弥陀佛的大愿之海中,一称万德名号,即能灭除八十亿劫生死重罪,如是妙用,确实深有奥旨。

十大因缘兴起净土法门

  先明总者:谓如来唯为一大事因缘出现于世,则一代时教,总其大意,唯欲众生开示悟入佛之知见。今此经者,直指众生以念佛心入佛知见故。别则专就此经,复有十义:一大悲悯念末法,为作津梁故;二特于无量法门,出胜方便故;三激扬生死凡夫,令起欣厌故;四化导二乘执空,不修净土故;五勉进初心菩萨,亲近如来故;六尽摄利钝诸根,悉皆度脱故;七护持多障行人,不遭堕落故;八的指即有念心,得入无念故;九巧示因于往生,实悟无生故;十复明径路修行,径中之径故。 
——莲池《弥陀疏钞》
译 文


  首先应当阐明佛法兴起因缘的总义,谓诸佛如来只为一大事因缘而示现于世间,那么释迦本师的一代时教,总括其大意,唯是希望众生全都能开佛知见,示佛知见,悟佛知见,入佛知见。现在这部《佛说阿弥陀经》,就是直指众生以念佛心入佛知见故。  
  兴起因缘的别义,则专门就此《佛说阿弥陀经》而言,又有十层深义:一者释尊以同体大悲心,悯怜末法众生,以此念佛法门作为救度的桥梁故;二者释尊特别在无量法门当中,拈选这个殊胜方便法门故;三者释尊广说西方净土依正庄严,意在激扬策励生死凡夫生起厌离娑婆、欣求极乐之心故;四者能善巧化导执著偏空的声闻、缘觉二乘行人,回小乘心向大乘法,令其念佛求生净土故;五者勉励劝进初发心菩萨,亲近阿弥陀如来不遭退堕故;六者以一法门广摄利根、钝根众生,都能获得度脱故;七者以弥陀本愿力,慈护摄持具有众多烦恼罪障的凡夫众生,不再因恶业堕落三恶道故;八者信愿持名,即凡夫生灭心,得入无念实相故;九者善巧开示因于往生事相,真实悟入无生理体故;十者反复阐明此念佛往生净土法门,乃成佛之中的捷径,而持名念佛往生,又是捷径中的捷径故。
【按】

  莲祖以华严义理境界诠释阿弥陀经,上述十大净土法门缘起,广大精微,直揭佛心愿力奥藏力用,吾人宜深体味,通身靠倒。

三重大悲悯念末法众生

  大悲悯念末法为作津梁者:佛成道时,已当浊世;况今末法,正入斗争,转展陵夷。后之又后,皆赖此经神力,救拔余生。岂非至极悲心,预垂济度!略而计之,大悲有三:一者佛在世时,怜此五浊,说难信法,是为第一重大悲悯念众生;二者佛灭度后,福慧日浅,罪障益深,故说此经,咸令未来虽不见佛,佛灭法存,但有信者,速超生死,是为第二重大悲悯念众生;三者如大本言,佛灭久远,当来之世,经道灭尽,独留此经住世度生,最后方灭,则知滔天之际,尚作慈航,大夜方沉,犹称法炬,是为第三重大悲悯念众生也。
  ——莲池《弥陀疏钞》
译 文

  所谓释迦本师以大悲心悯念末法众生,以一句弥陀名号作众生度过生死苦海的桥梁,其大意是说:释尊在人寿百岁时,出兴世间,示现八相成道,此时已久经浊世(人寿二万岁时,即入劫浊),更何况值此末法,正入斗争坚固时期,佛法日渐衰落,每况愈下。未来的时日(乃至人寿十岁的刀兵劫时),全都仰赖这部《阿弥陀经》的神力,救济劫难幸存的生命,这岂不是世尊以至极悲心,预先宣示济度的方法!
  概略言之,大悲悯念众生有三重涵义:一者佛在世时,悯念五浊恶世的众生,宣说一切世间极难信的净土法门,令有缘众生闻信发愿持名,疾超生死,这是第一重大悲悯念众生;二者佛灭度后,众生的福德智慧日趋浅薄,罪障日渐深重,所以释尊宣说这部《阿弥陀经》,令未来所有的众生,虽然没有遇到佛世、见到释尊,但佛灭度了,其教法仍存在于世,只要有信受念佛法门者,便可迅速超越生死,这是第二重大悲悯念众生;三者如《无量寿经》所说:“佛灭度后久远的时代,未来的世间,佛的经卷道法全都灭尽,那时,佛以神力加持,唯独留下这部《阿弥陀经》(与《无量寿经》属同部经,一为小本,一为大本),住在世间广度众生,直到法灭后一百年才灭没。”由此可知生死苦海恶浪滔天之际,净土法门尚能作为济运苦难众生的慈航,众生性天昏迷无明大夜之时,六字洪名还足以称为灼破暗冥的法炬,这是第三重大悲悯念众生。
【按】

  莲祖阐述的净宗十大因缘兴起的第一科,拈示三重大悲悯念众生之文,深契佛心。吾辈净业行人应体会佛祖的悲心,随顺佛语,死尽偷心,念佛求生西方,庶几报答佛恩于万一。

急救众生,唯恐不及

  救世最急者:末世众生,根钝障深,解脱禅定,甚难可得。佛以大悲出此一门,横截生死。急救众生,唯恐不及,故不待请。譬如有人,卒患恶疡,命在呼吸。比有良方,依之修制,延缓日时,药未及成,命已先殒。现有成药,入口即活,有仁心者,即应速与。尚何俟其礼聘殷勤,然后投剂。佛救众生,意亦如是。
  ——莲池《弥陀疏钞》

译 文

  所谓念佛法门作为救济世人最为紧急者,是说:末世的众生,六根暗钝,业障很深,解脱烦恼修习禅定,很难得到成就。所以释尊以大悲心宣演这个念佛往生的法门,仰靠佛力,截断生死急流。佛急救沉沦的众生,援手唯恐不及,所以不待启请而宣说。譬如有人(喻六道众生),突然患上险恶的溃疮,生命在呼吸间(喻众生生死轮回,无常迅速)。依照已有的良方,抓药炮制,程序繁多,延缓时日,没有等到药制成,病人或先已命终(喻其余法门,未易成就,功行未圆,无常已至)。现有已制成的良药,一入病人口中,就可活过来(喻念佛法门速超生死),有仁爱之心的人,就应该迅速给他。何须等待病人殷勤礼拜聘请,然后才给予治病的妙剂呢(喻如来大慈,即应速告,无须俟其殷勤启请)?佛救度众生,意思也是这样。
【按】

  吾辈乃命在呼吸之危重病人,亟宜速服阿弥陀佛十劫以前研制而成的妙药——六字洪名,起死回生,顿证菩提。

不说念佛法门,万古永同长夜

  此之妙法,若如来曾不闻宣,则万古永同长夜,终无有人念佛求生,故叹其难信者。见不信者之自弃,能信者之有缘,令一切众生悲伤绝分,而欣幸得闻故。今之信净土者,皆因佛说而发起也。虽今不信,一历耳根,永为道种故。
  ——莲池《弥陀疏钞》

译 文

  这个念佛往生净土的妙法,假若释迦如来不曾亲证也不慈悲宣说,那么娑婆世界万古永同长夜,最终没有一人能念佛生到极乐,所以释尊慨叹净土法门是一切世间极难信法。释尊见到不信净土法门的人自暴自弃,能信此法者乃是善根深厚的有缘者,令一切众生杜绝悲伤自弃,而油然生起欣幸得闻此法。现今能信受净土法门者,全都是因释尊慈悲宣说而发起。即使现在听了不信,但弥陀名号,一历耳根,永将成为未来得度的道种。

以折摄二门令起厌欣

  激扬生死凡夫令起欣厌者:以诸众生沉迷自性,甘受轮回,旷劫至今,曾无省励,故示苦乐两土,爰开折摄二门,激之扬之,俾欣俾厌。胜心既发,净业斯成。于是无苦乐中,示苦示乐。苦以折伏,乐以摄受。折则激其顽迷,而令起厌离;摄则扬其懈怠,而俾生欣乐。然后久在泥涂,始嫌污秽;乍闻净妙,浚起愿求。此大火聚,彼清凉池,炎烧众生,不得不避此而趋彼矣。方便度生,法自应尔。
  ——莲池《弥陀疏钞》
译 文


  所谓激扬生死凡夫令其生起欣求极乐、厌离娑婆心者,是说:因为诸众生无量劫以来,自性沉没迷失于无明烦恼中,甘心遭受轮回之苦,旷劫以来以至于今,不曾有丝毫的省觉惕厉,所以释尊宣示此娑婆实苦、安养极乐的真相,用以开出折伏与摄受二门,激活举扬,俾令众生生起欣极乐、厌娑婆之心。厌欣心既发,念佛往生的净业才能成就。于是释尊在无苦无乐之法性中,示苦示乐。以苦厄来折伏刚强众生,以乐境摄受行人。折伏则激荡其愚顽痴迷,而令生起厌离秽土心;摄受则扬除其松懈怠慢,而令生起欣乐净土心。欣厌心生起后,才能觉照到,曾长久地处在三界泥涂,现今才开始嫌其污秽;刚听闻净土胜妙,深心求愿往生。此土如大火聚,彼国乃清凉池,三界火宅炎烧逼恼众生,不得不回避此土而趋向彼土。世尊善巧方便救度众生,法尔自然应该如此施设。

蒙佛护念不遭魔事

护持多障行人不遭堕落者:末世修行,多诸障难,一亏正见,即陷群邪。彼佛愿力加被行人,大光明中,不遭魔事,以阿弥陀佛及十方佛常护念故。从今发心,直至道场,自始至终,吉无不利。正念现前,智照精朗,一切天魔心魔不得便故。
——莲池《弥陀疏钞》

译 文

  所谓护持多诸障难的行人不遭受堕落者,是说:末法时期发心修行佛道,有诸多的障碍魔难,行人一旦亏失正见,当即陷入群魔邪见,难以自拔。阿弥陀佛以大悲愿力加被行人,令其在弥陀名号光明当中,不遭受魔事,因为阿弥陀佛及十方诸佛,无时无刻不在护念行人故。所以使他们从初发心直至坐道场成菩提,自始至终,吉祥如意。名号正念自现,即智慧朗照精明,能念之心光与所念佛号之光明交融,一切天魔心魔,不能得便侵扰净业行人。

佛自唱依正名字为发起

  净土妙门,不可思议,无人能问,佛自唱依正名字为发起。又佛智鉴机无谬,见此大众应闻净土妙门而获四益①,故不俟问,便自发起。
  ——蕅益《阿弥陀经要解》
注 释


  ①四益:即四悉檀利益。世界悉檀——欢喜益;为人悉檀——生善益;对治悉檀——灭恶益;第一义谛悉檀——入理益。
译 文


净土妙门,但信愿执持弥陀名号,即得横超三界,带业往生,速疾成佛。其事理因果,全属不可思议,非此界众生智力所能知能问,释尊乃自己宣说依报极乐世界与正报阿弥陀佛二种名字,以为《阿弥陀经》的发起序。又释尊以妙观察智洞见现前大众,应闻净土法门,而得四悉檀之益(第一,闻佛说有西方极乐世界,清净庄严,国中有佛,现在说法,心生欢喜。第二,闻说欲生彼国,亲见弥陀,只要执持名号,即为多善根福德因缘,则知念佛即能生善。第三,依教专持名号,念念相续,而得灭除身口意三业之恶。第四,教令持名念佛,念到日久功深,豁悟实相第一义谛之理,即得理一心不乱。是谓四悉檀利益),是故释尊不等待弟子启问,便自发起。
【按】

  蕅祖自述“名字位中真佛眼”,表证其见解与佛同齐。蕅祖深契佛心,昭示净土法门,无问自说,乃释尊以无尽大悲,为诸众生作不请之友,惠予众生离生死苦得涅槃乐之大利。

释尊见此行此说此

  故一声阿弥陀佛,即释迦本师于五浊恶世,所得之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今以此果觉,全体授与浊恶众生,乃诸佛所行境界,唯佛与佛能究尽,非九界自力所能信解也。……设非本师来入恶世,示得菩提,以大智大悲,见此、行此、说此,众生何由禀此也哉!
  ——蕅益《阿弥陀经要解》
译 文


  所以一声阿弥陀佛名号,就是本师释迦牟尼佛在娑婆秽土五浊恶世当中,现量亲证的无上正等菩提妙法。现在释尊以无尽大悲,将此果地妙觉,和盘托出,毫无保留地授与我等浊恶凡夫。此念佛一法,乃是十方三世诸佛所行的境界,只有佛与佛方能究竟洞彻,不是九法界众生靠自力所能信奉理解的。……如果不是释尊本师来入娑婆世界浊恶世间,示现证得菩提,以一切种智、同体悲心,见证净土殊胜奇妙,修行念佛一法,并慈悲宣说这个念佛法门,那么我等众生怎么能听闻禀受如是妙法呢?
【按】

  “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名曰极乐,其土有佛号阿弥陀,今现在说法。”此乃释尊于菩提树下现量证悟的境界,亦是成佛之法。释尊以同体大慈悲心予以宣说,吾人如能信受,即是以佛知见为己知见。信愿持名,当生了生死成佛道。直捷圆妙,无余无欠。蕅祖这一诠释可谓惊天动地,吾人不可草草读过。

念佛乃法界缘起

  诸佛本从法身垂迹,固结缘种,若世出世,悉不可思议。尊隆于教乘,举扬于海会,沁入于苦海,慈契于寂光,所以万德钦承,群灵拱极①。当知佛种从缘起,缘即法界②。一念一切念,一生一切生。一香一华,一声一色,乃至受忏授记,摩顶垂手。十方三世,莫不遍融。故此增上缘因,名法界缘起。
  ——蕅益《阿弥陀经要解》
注 释

  ①拱极:如众星悉皆拱卫北斗星。
  ②法界:指众生之心性,此心能生世间、出世间等一切诸法,故称为法界。
译 文

  阿弥陀佛本从法身垂示十劫成佛之迹,必定与众生广结法缘,令未种善根者种,已种者增长,已增长者成熟,已成熟者解脱,不断佛种,若世间出世间之功德利益,悉皆不可思议。信愿持名,横超生死,圆证三不退,补处菩萨甚多。乃一代时教八万四千法门中,最胜尊隆,十方诸佛于本土同音赞叹宣说。释尊亦遍洒净宗甘露法雨,流入娑婆苦海众生的心中,令其信愿持名,念念灭除八十亿劫生死重罪。由事持而达理持,则慈契于寂光真如实相。所以十方诸佛万德慈尊,悉皆伸出广长舌相,钦承赞叹。极乐世界诸上善人,皆拱卫阿弥陀佛,如众星悉皆拱北。十方无量菩萨亦皆愿生极乐,亲觐弥陀。
  当知众生本具之正因佛性,必藉了因佛性之慧解与缘因佛性之修持,方能开启。了因之慧解与缘因之修持,即是全体法界。阿弥陀佛是法界藏身,故念一佛,即念一切诸佛;极乐是法界藏土,故生极乐一土,即生一切诸佛国土。极乐净土中一香一华,一声一色,乃至阿弥陀佛接受吾人忏悔,授他方菩萨成佛之记,予众生摩顶加持,垂金色手臂接引众生,一一无非全体法界,一一皆横遍十方,竖穷过去、现在、未来三际。互遍互融,事事无碍。故此念佛增上缘因,有大力用,得生净土,即名法界缘起正理。
华严奥藏,法华秘髓

  此大乘菩萨藏摄,又是无问自说,彻底大慈之所加持,能令末法多障有情①,依斯径登不退。故当来经法灭尽,特留此经住世百年,广度含识。阿伽陀药②,万病总持。绝待圆融,不可思议。《华严》奥藏,《法华》秘髓,一切诸佛之心要,菩萨万行之司南,皆不出于此矣。 
——蕅益《阿弥陀经要解》
注 释


  ①多障有情:末法众生三障具足:一惑障(粗细烦恼之惑),二业障(有漏无漏之业),三报障(依惑业所感果报)。既具三障,故名多障有情。 
  ②阿伽陀药:意谓万病总持,只此一个药方,遍疗一切身心疾病,且疗效极灵。
译 文


  这部《阿弥陀经》是大乘菩萨藏所摄,又是释尊观察众生根机成熟,无问自说,是彻底大慈之所加被摄持,能令末法时期多诸障难的众生,依这部经所示的念佛法门,带业往生,直捷登入不退转地。所以将来经法相继灭后,特留《阿弥陀经》住世一百年,广度一切有情众生。持名一法如阿伽陀药,能治众生一切身心烦恼疾病。念佛法门,绝诸对待,圆融无碍。言语道断,心行处灭,不可思议。《华严》深奥之藏(十大愿王导归极乐),《法华》秘密之髓(一称南无佛,皆已成佛道),一切诸佛的心要,菩萨六度万行的指南,都不出这部《阿弥陀经》之外。
【按】

  华严全圆,法华纯圆,乃大乘无上圆教,而其奥藏秘髓悉不出净土法门之外,足证念佛一法圆收圆超一切法门。

指归安养之三种原由

  然十方诸佛,净土无量,经论偏指归极乐者,略有三意:一为彼佛与此土人最有缘故。无贵贱、无贤愚、无幼艾①,皆知阿弥陀佛号,若有苦屈,启口发声,无不称其名者。二为法藏比丘愿力胜故。摄二十一亿清净佛土诸庄严事,总为极乐世界一刹庄严。发四十八宏誓愿,广接十方念佛众生,来生其国。盖诸佛果德,虽实平等,因中愿力,任运摄生,无差别中有差别故。三为阿弥陀佛即法界藏身,极乐世界即莲华藏海②。见一佛即是见无量佛,生一刹即是生无量刹,念一佛即是念一切佛,即为一切佛所护念。以法身不二故,生佛不二故,能念所念不二故也。
  ——截流《净土警语》
注 释


  ①艾:即苍白色。古代用为对老年人的尊称。
  ②莲华藏海:又作莲华藏世界海,系毗卢遮那如来无量劫来所成就的清净庄严世界。其构造之宏丽、刹土之无量、众生之无数,佛力之神妙!悉皆不可思议。
译 文

  然十方诸佛,净土无量无数,千经万论偏重指归极乐世界的原由,概略而言有三个意思:一者阿弥陀佛与娑婆世界众生最有缘故。无论贵人贱人、贤者愚夫、幼童老人,都知道阿弥陀佛名号,如果遭逢苦厄屈辱,启口发声,没有不称念阿弥陀佛名号的。二者法藏比丘愿力殊胜故。摄取二十一亿清净佛土诸庄严事,汇总为极乐世界一刹庄严。发起四十八宏深誓愿,广接十方念佛众生,来生安乐国。
  十方诸佛果地功德,虽然真实平等,但因地各自所发的誓愿力不同,果地自然摄受众生,无差别中却有差别。三者阿弥陀佛即法界藏身,极乐世界即莲华藏世界海。由一即一切相融互摄故,见阿弥陀佛即是见无量诸佛,生极乐刹土即是生十方无量刹土,念阿弥陀佛即是念一切诸佛,即为十方一切诸佛之所护念。因为诸佛所证法身不二故,众生与佛不二故,能念之心与所念之佛号不二故。

一代时教总一大念佛法门

  此一念佛法门,如天普盖,似地普擎,无有一人一法能出其外,不在其中者。总佛一代时教,三藏十二部,半满①、权实②、偏圆③、顿渐④种种法门,无非显示唯心自性,圆成无上妙觉而已,得非总一大念佛法门耶?不唯宗教两门如是,即普天之下,士农工商,诸子百家⑤,纵不欲念佛、不知佛者,亦不能出于念佛法门之外。以彼去来动静,咸率此道,百姓日用而不知也。所谓一气不言含有象,万灵何处谢无私;夹路桃华风雨后,马蹄无地避残红。
  ——彻悟《彻悟禅师语录》
注 释


  ①半满:佛教中,以半字教喻为小乘声闻的九部经,以满字教喻为大乘方等经典。
  ②权实:权教,又作方便教。即佛随顺众生意,以方便权宜所施设的教门。实教,又称真实教,即佛随自意内证之实义而发挥的教法。
  ③偏圆:偏者,偏僻之理,偏于空乃至中。圆者,圆满具足一切。就大、小乘而言,则小乘为偏,大乘为圆。
  ④顿渐:不依次第,快速到达觉悟的教法,称为顿教;依顺序渐进,经长时间修行而觉悟者,称为渐教。
  ⑤诸子百家:先秦至汉初各个学派的总和。诸子指各派的代表人物,如儒家的孔子、孟子,墨家的墨子,道家的老子等,亦指他们的代表作。百家指各学派。
译 文


  这一个念佛法门,如天空普盖一切,似大地普擎万物,没有一人一法能出念佛法门之外,没有一人一法不在念佛法门之中。总括佛的一代时教,三藏十二部,半字教与满字教、权教与实教、偏教与圆教、顿教与渐教种种法门,无非显示唯心净土、自性弥陀,圆满成就无上妙觉而已,岂非通途八万四千法门总归为一大念佛法门耶?不仅宗门教下两大行门是一大念佛法门,就是普天之下,士农工商,诸子百家,他们纵然不想念佛,还没有听到佛,但也不能出于念佛法门之外。因为他们去来动静,悉皆仰承无量光寿之恩力,百姓每日承佛恩力却浑然不知。所谓一气默尔不言却含育万有之象,所有的众生何处谢绝这无私的庇佑?路两旁的桃华经风雨吹落地面后,过往的马蹄无可回避残落的华瓣。

群星拱北,万水朝东

  原夫诸佛为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所谓大事因缘者,无非欲令众生开示悟入佛之知见,直下成佛而已。第以众生之根性不一,故如来之教法万殊。是以一代时教,随机演畅。法门虽浩若尘沙,而行人依教修持,究竟归元,皆证即心自性。然于尘沙法门之中,求其不离事修,全彰心性,三根普被,利钝全收,上上根不能逾其阃,下下根亦可臻其域,高超一切禅教律,统摄一切禅教律,下手易而成功高,用力少而得效速,最利末法,直出五浊者,无如净土持名念佛之殊胜超绝也。诚所谓九界众生离此法,上不能圆成佛道;十方诸佛舍此法,下不能普利群生。所以千经万论,处处指归;往圣前贤,人人趣向。若群星之拱北,万水之朝东也。
  ——印光《印光法师文钞》
译 文


  推原诸佛如来为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间。所谓大事因缘,无非欲令众生开、示、悟、入佛的知见,直下成就佛果而已。但由于众生的根性不一,所以如来施设的教法亦千差万别。因此释尊一代时教,随众生根机而演畅。法门之多虽然如同微尘恒沙,而行人依教修持,究竟指归心性本元,全都契证即心自性。然在微尘恒河沙法门之中,求其不离事相修持,便可全部彰显心性,上中下三根普被,利智钝愚全收,上上根的智者不能超越念佛的范围,下下根的愚夫也可进入净土领域,高超一切禅教律,统摄一切禅教律,下手容易而成功很高,用力很少而得效很快,最能利益末法众生,径直出离五浊恶世的法门,没有比净土持名念佛更为殊胜超绝的。诚所谓九法界众生离了这个念佛法门,上不能圆满成就佛道;十方诸佛舍去这个念佛法门,下不能普遍利益众生。所以千经万论,处处指归西方;往圣前贤,人人趣向极乐。如同群星拱卫北斗,好似万水汇归东海。
【按】

  印祖传承中国净土宗历代祖师家风,仰体佛心,善观时宜,了知净土念佛法门,深契末法众生之机,故一生不谈玄说妙,一味平实,专修专弘净土。一部文钞教化众生,功德无量。

返回目录

----------------------------------------------------------------------------------------------------------------

更多大安法师佛学内容

----------------------------------------------------------------------------------------------------------------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佛教导航@1999- 2011 Fjdh.com 苏ICP备1204078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