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净土宗>>正文内容

净界法师:佛法修学概要(一)

       

发布时间:2013年02月21日
来源:   作者:净界法师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返回目录

净界法师:佛法修学概要(一)

 

  诸位法师、诸位居士:阿弥陀佛!学人这次奉忏公上人的慈命,来跟大家共同的学习佛法修学概要这个课程,在正式讲课程之前,我简单的说明,我们学习这个课程的目的。基本上我们学习佛法的目的是要离苦得乐。这当中我们要知道为什么会有痛苦、为什么会有快乐的出现,我们才有办法离苦得乐。佛在世的时候,有几位刚出家的比丘,这些比丘在家的时候,都是些作大事业的企业家,出了家以后,当然就学修行止观,但是有时候大家在一起就互相的谈笑,讲到过去在世间上作事业那种境界,讲到得意的时候就哈哈大笑。佛陀在寮房当中天耳遥闻,知道了以后,就来到眼前说,你们什么事情这么高兴在哈哈大笑,比丘就如是如是跟佛陀报告。佛陀就种种的呵责。佛陀就讲一个偈颂,「常在燃烧中,何喜何可笑?由暗之所蔽,何不求光明?」佛陀说我们众生在三界中流转。三界中流转是一个什么情况呢?常在燃烧中。我们三界的果报体,这个身心世界,是一个扰动的境界,一个苦恼的境界,就像火在燃烧一样,若身若心都是扰动的。我们在三界当中,还没出离三界,何喜何可笑?这件事情有什么值得你这样子哈哈大笑的?我们三界的果报体,这种老病死的苦恼,是怎么来的呢?是不是上帝创造的呢?不是的。由暗之所蔽,我们今天会在三界中流转,受到很多的苦恼,主要是由于我们心中的愚痴、无明,颠倒的思想,应该怎么办呢?何不求光明。我们应该在生命在的时候,精神体力旺盛的时候,赶快的学习佛法,追求智慧的光明,来破除我们的黑暗,解脱生死的轮回。追求智慧的光明,这件事情按天台宗的思想,它有两个次第。

  第一个次第就是教,学习佛陀这些圣言的教法。从语言文字的教法当中,使令我们生起正知见,由这个正知见使令有一点惭愧心。由这个因果的道理,我们能够勉强自己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尽一步的从这个教法我们生起观照的智慧,从正见转成正念。这个时候我们心中就是有了光明,来破除我们无明的烦恼,就能够转凡成圣。因此学佛的道次第,由教而观的次第来看,我们刚开始要先学习佛法的教理,就变成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基础。佛法的教理是非常的广泛,今天就以佛法修学概要,扼要的把一些佛法的基本观念,提出来跟大家研究,由正确的教法,引申正确的观行。

  佛法修学概要:将述此义大分为三:这当中分成三科。

  第一科是前言、第二科是正文、第三科是结劝。

  前言分为三科:

  乙一、解释标题:我们刚开始解释标题「佛法修学概要」这六个字。

  乙二、教主略史:我们简单的介绍释迦牟尼佛一生简略的历史。

  乙三、主要教义:佛陀出世说法主要的内容,先作一个大纲的介绍。

  正文的部分有四科:

  乙一、发心篇第一、乙二、正见篇第二、乙三、修行篇第三、乙四、证果篇第四。主要的内容就在正文科。发心篇,我们在这个地方说明修行的目标,我们为什么要修行?我们应该把目标确认出来。这当中讲到发出离心跟发菩提心的一些方法。乙二正见篇就是明白生命的真相,明白缘起的正见。乙三的修行是了解修行的方法。这三科发心、正见、修行,都是因地的,因地的修学。乙四证果篇,这是讲到果地的功德。这当中我们分别小乘跟大乘果位的差别。前面的发心,在这一科、正见、修行是因,正果是果。

  最后

  甲三、结劝。里面分成两科:乙一、结示法要,乙二、总结劝修。把前面的内容作一个总结。我们这一次的课程就是这几个大纲。

  甲一、前言。分为三科。

  初解释标题。二、教主略史。三、主要教义。

  今初。先解释标题。标题有六个字。先解释「佛」。什么是「佛」?

  所谓佛者,梵语佛陀,译云觉者。如【佛地经论】云:[于一切法,一切种相,能自开觉,亦能开觉一切有情,如睡梦觉,如莲花开,故名为佛。]

  我们讲学佛,什么是佛呢?这个地方就作一个定义。所谓佛者,梵语佛陀, [佛]本来的名称是佛陀。中国人喜欢简单,就取一个「佛」字。「佛」就是觉。一个彻底觉悟的众生。他心中的光明、心中的太阳完全表现出来,彻底觉悟了。这以下我们就引用【佛地经论】的一段开示,就是说于一切法,一切因缘所生。它的一切种相,不管是它的种相、别相。都能够自开觉。「自开觉」指的是佛的智慧。「亦能开觉一切有情」指的是佛的悲心。讲一个譬喻,「如睡梦觉,如莲花开,故名佛。」如睡梦觉这个譬喻,我们可以好好的想一想,佛跟众生的差别,一个人是在睡梦当中,一个是觉醒的人。从这个譬喻来看,佛跟众生的差别,有通有别。从通来说,这个人在睡觉,跟他醒过来,这个心是一样的。心识是一样,你现在这一念打妄想的心,是这一念明了的心。你到极乐世界,你一念相应成就无上菩提的时候,你还是这一念心,没有其他的心。你睡觉的时候是那一念心,醒过来还是那一念心。从体性来说,是无差别的。但是从作用上来说,就有迷悟的差别。你睡觉的时候,你是一个颠倒的境界。你也搞不清东西南北,不明白道理,完全凭你的直觉做事,我欢喜怎么做,我就怎么做。你醒过来以后,知道这件事情是对的,这件事情是错的。所以说从睡觉跟觉醒,看得出来佛跟众生,它的共同点是同一个佛性,同一个觉性,它的差别一个是迷一个是悟。所以我们学习佛法就是要改造我们的内心,你内心不改造,你没办法学佛的。你还是用过去的老思想在看事情,你要离苦得乐是没办法的。这个地方「如睡梦觉,如莲花开。」我们应该靠佛法的觉照,来改变我们的思想,把过去颠倒的思想改变过来。使令自己从梦中觉醒过来。「故名佛。」佛就是觉悟的意思。这是一个很简要的解释。

  接下来述义,把「觉」作一个详细的说明。这当中有二义跟三义。有两个义理跟三个义理,三义跟二义是有关系的。

  先看三义。一、自觉,二、觉他,三、觉行圆满。「觉」开出来有三个觉。看自觉,「悟性真常,了惑虚妄」,名之为自觉。古德的意思,我们要觉悟两件事,第一个、「悟性真常」。「性」指的是我们的佛性。一开始要觉悟我们这个佛性是真实常住的,虽然我们在无量劫当中造了很多的罪业,起了很多的烦恼,但是并没有染污我们佛性。我们的佛性是清净本然,只要我们努力还是可以恢复我们的本来面目。

  第二个、「了惑虚妄」。了是明白,跟悟的意思一样。明白烦恼是不真实的。我们看二义,第一个觉察,这两个是相对的。

  对「烦恼障」。烦恼侵害事等如贼,唯圣觉知,不为其害,故名为觉。自觉,我们内心自身的觉悟是对治烦恼的,主要是对治烦恼的。烦燥恼动,障碍我们内心的寂静,障碍我们趋向于涅槃,所以叫做障。「烦恼侵害事等如贼」,烦恼比喻作贼,我们可能在三宝当中做很多的功德,我们拜佛、诵经、持咒,内心当中有一些寂静的功德,戒波罗蜜的功德、布施波罗蜜、乃至于般若波罗蜜、禅定波罗蜜的功德。但是我们跟人一接触的时候,起烦恼,贪、瞋、痴烦恼波动。我们前一段加行的用功,完全寂静的功德全部破坏。平常我们在一些烦烦恼恼的境界活动,也不知道什么叫烦恼。但是你在作定课的时候,你就会发觉,你随便起一个烦恼,这件事就不得了。有时候我们在用功当中,几天的功夫相应,只要你一个烦恼没有对治好,让它发动出来,你会发觉伤害力很大。就像说,你好不容易赚了很多钱,放在家里面,贼一来全部把你偷光了,你前面的努力完全白费了。你本来作的很好,身心寂静,法喜充满,你跟人家吵一架以后,你再来作,身也不寂静,心也不法喜,功德都破坏掉了,叫做「贼」。它能够破坏我们的功德,功德法财。

  「唯圣觉知,不为其害,故名为觉。」圣人能够觉悟烦恼的过患,也能够觉悟烦恼的体性。觉悟烦恼的体性是很重要的。就是了惑虚妄,我们修行,它是个心地法门,你了解你内心的本质,这件事情很重要。譬如说,我们刚开始学习佛法,我们认为烦恼是真实的,我们一天起很多很多的烦恼,就疲于应付。当然烦恼一起来,就以持咒、念佛来对治。但是你又能够学习大乘经典,慢慢去体会,佛陀在经典上讲什么道理?我们是一个佛弟子,佛陀在两千五百多年,是讲一些什么事情?「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佛陀是在讲什么事情?佛陀告诉我们一个很重要的观念,就是烦恼没有真实性。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就是你用这样的道理来照你的心的时候,你会发觉烦恼的本质是一种生灭相。当你能够觉察到这一点的时候,你修行就有办法。这个时候你说「佛道无上誓愿成」,你会讲的很肯定,不像以前,佛陀的内心清净,我内心那么多烦恼,我怎么敢说成佛呢?你虽然发这个愿,内心不决定。但是你能透过智慧,慢慢的去观察烦恼,原来烦恼这种生灭相它是不真实的。你内心的本质,原来是「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一个修行人,我觉得他能达到这种境界,虽然不能够马上断烦恼。但是他在修学上就跟以前不一样,他有善巧方便。譬如说,念佛有时候很顺利,佛号一句接一句,有时候就是烦恼一直出现。但是你要能够知道烦恼不真实,烦恼不能障碍你,烦恼就不能构成障碍。所以唯圣觉知,我们在修行当中,跟烦恼对治的时候,你一定要知道,烦恼不是那么的真实,不是那么的坚固。如梦、如幻、如泡、如影,他会生起,然后会生灭,会变化,剎那剎那生灭。这是讲自觉。

  什么是觉悟?就是觉悟烦恼不真实,觉悟佛性是真实存在的。

  第二部分,觉他─运无缘慈,度有情众。

  当我们慢慢的了解到我们内心的本质是清净的、是光明的,烦恼是如梦如幻的,它不能障碍我们,我们不随烦恼而转。这个时候我们会慢慢开始对治它,但是从大乘的角度,还有很多很多无量无边的众生,还是被这个烦恼所系缚,随烦恼而转。我们的大悲心,利用种种的方便,或者是语言、或者是文字、或者是各是各样的方法,来帮助他们也能够觉悟。

  「运无缘慈,度有情众。」这个地方是觉悟,对「所知障」。就是障碍所知的境界,无量无边法门的差别。

  「无明昏寝事等如睡,圣慧一起,朗然大悟,如睡得寤,故名为觉。」前面的觉察是破烦恼障,破我执;觉悟是破所知障,法执。我们讲「烦恼无尽誓愿断」,是讲自觉。「法门无量誓愿学」,约觉他。你要学习一切的法门才能度化无量无边的众生,因为每一个众生根器不同。

  最后觉行圆满,「穷源极底,行满果圆」。自觉觉它的工作作圆满了,这个就是觉行圆满。

  佛法这个「佛」字,不管是什么宗派,禅宗、密宗、净土宗、三论宗、华严宗、天台宗,说来说去就是要启发你自心的觉悟,你要自心不觉悟,谁也没办法。譬如你这个人,这件事一定要做,明明是一个会让你痛苦的事,你一定要做,谁也没办法,谁也救不了你。你一个人要颠倒,自己要跳火坑,佛都救不了你。所以说你自己要把心中的光明打开,什么事该做?什么事不该做,你一定内心当中有一个觉照的智慧出现。譬如说我们看六祖坛经,五祖要交法位,他要退位,要找一位新的祖师,看那一个人的觉悟最深。神秀大师说:「身如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这个人觉悟的境界也不错,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我们这一念心经常的要擦拭。六祖惠能大师「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从这两句话可以看得知道,这两个人觉悟的境界浅深是不同,明显不同。一个人对内心的本质,他的看法是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他还是在有相的境界活动。时时勤拂拭,你要擦到什么时候才会把无始劫的烦恼给擦干净呢?没有般若的方便,入道多辛苦。六祖大师的意境就高,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直接照到第一谛的境界里面去,内心当中就直接跟真理相应。所以说五祖最后的选择是选给六祖大师,这是对的。佛者觉也。因为他们两个觉悟的意境是浅深的确是不同。而六祖大师所觉悟的比较合乎佛义,跟佛陀比较接近。什么是佛?就是要启发我们自心的觉悟,明白道理。读圣贤书所学何事?明理,使令我们明白宇宙间的道理。我们明白道理以后,在做事就会有一个判断。譬如说,这件事情我现在做,我暂时会得到快乐,对我来生会痛苦的,我会切断不能做。因为我明白还有来生,这个来生是由因果构成的。有一件事情我现在做,我暂时今生会有一点痛苦,勉强自己去拜佛、持戒、念佛,但是我来生会因为这样得到很大的安乐,我会勉强自己去做。别人就说你为什么会做到这一点呢?因为我明白道理,明白因果相续,生命相续的道理,所以明白道理是断恶修善的基础。这个地方为什么佛陀的功德很多,特别以「觉」做基础。因为佛陀一切的善法,就是从这个觉悟的根本所发动的。

  「法」轨持义。「轨生物解、任持自性。」

  「法」有两个意思,第一个、它是一个轨范,使令我们生起对事物的理解。比如说生死这个法,什么是生死呢?它有出生、老、病、死,它有一个轨范。我们就知道什么是生死,就是一个事情的轨范,它的运作使令我们对它生起理解,或者是任持自性,它能够任运保持它的自之体性。譬如说,这个扶尺,扶尺它是个色法,它前一剎那的相状是这样,下一剎那的相状也是这样,它保持它的相状,所以我们一看到它,就知道它是扶尺,它能够任意的保持它的自之体性。当然这个法是各式各样。这个法包括染污的因果,清净的因果,世出世间一切的,我们能够见闻觉知的都叫做法。各式各样的仪轨,各式各样的自性。如果把这个法上面加一个佛字,那就不同。

  「佛法--即宇宙人生觉悟之法门。」就是「教法、理法、行法、果法。」

  就是开出来佛法有四个法门。教法能够使令我们生起信心。我们颠倒众生一开始就老老实实的依止佛陀跟祖师的语言文字,这些教。譬如说【楞严经】、【法华经】、【遗教经】,这些语言文字都是教法。从语言文字当中一次一次去体会,一次一次去观照,就能够文以载道。明白这个道理,内心当中生起理法、理解。由这个道理的明白就推动我们的身口,去断恶修善,这是行法。慢慢、慢慢功德圆满了,就趋向于果法,证入了清净的功德。教理行果当中主要的是教法,因为理行果都是由教法生起的,在佛法当中佛陀用乘,车乘来比喻教法。佛在世的时候,须达长者证得了初果。初果就有四不坏信,对佛法僧戒生起不可破坏的信心,生起坚固皈依的心。他就宣布,以后所有的比丘如要任何的物品,都可以到我家来祈求。因为他很有钱,其它的比丘就,我需要一个钵,我需要一件三衣,需要卧具,就到须达长者方去。须达长者的房间很大,不可能一天到晚在门口等。大树有一只鹦鹉,这鹦鹉很聪明,看到比丘来的时候,穿着黄色的衣服,威仪具足,就飞到内院去,跟须达长者说:比丘来了!比丘来了!须达长者就出来,你是比丘,你需要什么呢?我需要一个钵。就给他一个钵。如是如是,过了一段时间以后,这一天佛陀在禅定的三昧当中,知道这一只鹦鹉,今天晚上要死亡,他的业报尽了。佛陀早上跟阿难说:阿难,你今天到须达长者的地方去,跟须达长者祈求一个东西,但是你去的时候,要事先为这只鹦鹉说法,说四谛法门,说苦集灭道这四圣谛法门,你向他讲三遍,然后再跟须达长者要东西。阿难尊者就秉持佛陀的慈命就到须达长者的地方去。这鹦鹉一看到阿难尊者就准备要飞到内院去,阿难尊者说:你先下来,先下来,我有话跟你讲。鹦鹉就先飞下来,阿难尊者说:你知道吗?佛陀说法讲四谛法门,讲苦集灭道,苦集是世间的因果,灭道是出世间的因果。讲苦集灭道,如是的三转四谛法门讲了三遍。讲三遍以后,鹦鹉听了大欢喜,果报体是一个畜生,还是有善根。从地上飞到树下,就讲四谛法门,赞叹四谛的殊胜,就是这样。从下而上,从上而下,就这样飞了七遍,赞叹四谛法门的殊胜,然后就飞到内院去告诉须达长者,说比丘来了。须达长者出来,就是阿难说什么东西就给什么东西,阿难就回去了。回去以后,这只鹦鹉晚上的时候,不小心就被一只狐狸给吃掉。死掉以后,比丘就很伤心,我们过去去须达长者地方的时候,他就为我们通风报信,可是他今天晚上被狐狸吃掉了,到底到那里去了?就去问佛陀,佛陀说:这只鹦鹉他死了以后,他因为听闻佛法生起善心,这一念的善心生到四天王天去了。四天王天死了以后到忉利天,忉利天死了以后,到夜摩天,到兜率天,到化乐天,他化自在天,如是的辗转七遍,享受天界的安乐,天界的安乐受完以后,来到人间遇到佛陀的出世,皈依三宝。因为他跟四圣谛,跟法结缘。在人间一次一次的辗转,最后一生证得辟支佛果。这地方的意思是说,譬如说,我们看外道,一贯道,他也能做慈善事业,他也盖医院。他因为盖医院的因缘,他也生天了,布施的因缘生天了。我们佛弟子在佛堂当中读诵大乘经典,读诵【遗教经】,持戒念佛,也生天了。这两个天是不一样的,外道因为修习善业生天,他天的果报受完以后,他回到人间,什么都没有。佛弟子因为受持佛法以清净的善业而生天,他这个果报是暂时的。善业的力量,法的力量,有一种乘的力量,它动力还在,会继续的引导他往圣道的地方在走。就是说他虽然天人果报受完了,回到人间,但是他善根的力量还在,它会引导他继续的跟三宝结缘,直到这个善根成熟为止。就是佛陀的教法本身有乘的功德,有车乘的功德,这个是佛法不共于外道的地方。【佛遗教经】最后流通分的地方,佛陀临灭度的时候,佛陀说:「其(应)可度者,若天上人间皆悉已度。」我来到这个人间说法四十九年,我观察天上人间善根成熟,我全部度光了。我对于那些善根还没有成熟的怎么办呢?「其未度者,皆悉已作得度因缘。」我把我的教法留下来,把我的语言文字留下来。「自今以后,我诸弟子,辗转行之,则是如来法身常在而不灭也。」我的弟子能够把我这些法语一代一代的传下去,那么就是佛陀没有灭度,佛陀还是继续的住世,就是佛的法身。佛陀所宣说的真理,这些法语在人世间,只要经过弟子们一代一代无尽灯的相传,光明没有消失,就表示佛陀没有灭度。自今以后,我诸弟子,辗转行之,则是如来法身常在而不灭也。这是佛陀最后对诸弟子的一个教戒,当然也有鼓励的性质。虽然佛陀的色身是灭度的,但是佛陀一生所留下的法语,只要我们能够流通到后世,表示佛陀的法身还是在。因为这个法语透过我们的流通,到每一个众生的心中,他就能够启发他自心的觉悟,就跟佛住世是一样。因为你跟佛在一起,佛陀也是为你说法。所以这个地方,佛法的殊胜,它有一种乘的功能,它能够启发我们自心的觉悟。所以这个教法是特别的殊胜,因为有教法,才能引生很多很多的道理,引生很多很多正确的行门,引生很多很多果地的功德,这都是从教法生起的。这个是讲到佛法的功能,宇宙人生觉悟的法门。

  在解释「修」跟「学」。我们的次第应该解释「学」。先解释学,再解释修。

  「研真穷妄,达理生信,名之为「学」。」

  研究我们这个「真」。真实指的是我们这一念清净的佛性。「穷妄」,妄指的是妄想,明白什么是真实的佛性,明白什么是虚妄不实的妄想。对这些道理能够生起信心,这个就是学。这个地方要注意「达理生信」,我们研究道理不要学一般的学者,他只是当作学术研究,他不一定有信心。佛弟子要有一点宗教情操,对佛法的法语要生起信心,这个叫「学」。依止这样的道理,来「磨炼身心,对治习气,名之为「修」。」用佛法这些真理,磨炼我们的身心,来对治我们的习气。磨练身心,对治习气。当然是一段很长很长的时间,就是你明白道理以后,你开始用这个道理,来观照你内心的时候。这个时候就看这个人的刚骨,意志力的问题了。有些人明白道理,他来对治习气很快;有些人明白道理,他进步很慢。这怎么说呢?这有些性格问题,修行的性格要带一点刚骨,当然带刚骨不要带刚气。就是你面对烦恼的时候,你要道理去照它的时候,你一定要坚定自己,不能念要它念,不能断要它断,就是面对烦恼你不要藕断丝连,爱断不断的,这个你修学进度很慢很慢的。我们看看高僧传,蕅益大师、弘一大师,历代的祖师那种性格都是当断则断,就是要有一点刚骨。当然修学的环境也很重要,依众靠众。依止一个僧团,我们有时候修学正念强,有时候正念薄弱。正念薄弱,大众的熏修你不容易放逸懈怠,大众正气的力量,依众靠众。这容易使令我们不易放逸,所以修指的是磨练身心,对治习气,名之为「修」。开始在修正我们的习气。当然这个修是从前面学来的,你一定是明白道理,道理不明白,你一定不知道怎么修的。

  「概要-概-总括大纲。要-删繁取要。」当然佛法的内涵太多,这一次我们找出几个大纲,从发心、正见、修行、证果。这四个大纲,把一些繁杂的删掉,取它扼要的地方。简单解释标题「佛法修学概要」。

  乙二,教主略史。

  这一段,我们简要的介绍释迦牟尼佛,他一生的历史。我们身为佛弟子对于佛陀的历史,应该有一些基本的认识。这一科根据无量寿经的解释,把它分成三大科。

  第一、总标,第二、别明,第三、结叹。

  现看第一个总标《无量寿经云》:「于无量世界,现成等觉。」

  这一段是对佛陀的出世,我们做一个总标。佛陀是一个什么样情况出世的呢?于无量世界,现成等觉。这个地方讲到佛生,在天台宗智者大师,佛陀的出世有迹门跟本门的差别,本门指的是佛陀的法身跟报身,清净的法身跟无量功德庄严的报身。法身报身是佛陀自受用的境界,佛的法身报身,安住在大般涅槃常乐我净的功德,是自己受用,不共于九法界众生。但是佛的法身报身,我们九界众生不能见闻觉知怎么办呢?佛陀的大悲心再变现出一个应化身,就是世间有老病死的应化身,叫做迹门。譬如说,天上的月亮,它是经常存在的。我们这个地面上则「千江有水千江月」,那一个地方有水,就能够反映出月亮的影子,水面上的月亮就是佛的应化身,迹门。天上的月亮就是本门,佛的自受用的功德。佛陀的法身报身,他是不必等待因缘的,众生得度与否,他永远是存在。但是佛陀要成就一个应化身,这件事就不简单。佛陀的出世,这不是单方面的,一定是这一类的众生,他的善根,成熟了,才能招感佛陀的出世。所以佛陀的出世,除了佛的悲心以外,还牵涉到众生的因缘。就是这一类的善根成熟了,才能够招感佛陀出世。蕅益大师【灵峰宗论】说,以理论来说,一尊佛就能度尽无量无边的众生,他的能力是无限量的。但是为什么要那么多尊佛来度呢?这是因缘的问题。「佛度生,生受化,期间浅易难深总在业。」有些人因为释迦牟尼佛得度,有些人在释迦牟尼佛的教法当中,只是栽培个善根,他要等到弥勒菩萨得度。有些人只是在释迦牟尼佛得一个善根,他要到阿弥陀佛国,见阿弥陀佛得度。得度与否,就是你跟这个佛的因缘,浅深问题。我们为什么经常拜佛?什么叫皈依?礼拜、赞叹、供养,就是结一个缘。因为以后阿弥陀佛是不是能够救拔我们,这个就是一个缘的问题。从佛本身来说,佛陀自受用法身报身,他内心当中是没有什么的。所以说我们临命终的时候,是不是蒙佛接引,是不是佛陀应化身会出现,这当中就是一个因缘的问题,我们跟佛陀结了缘是不是够深。一切法因缘生,不管是善法、恶法都是这个道理。所以释迦牟尼佛他的功德,「于无量世界,现成等觉。」这个地方是赞叹佛陀功德是无限量的,他的能力能够在无量无边的世界同时示现成就佛道,他有这种能力的。当然这件事情是不是出现,就有众生的因缘。这个地方是个总叹,总叹佛陀的功德是无量的功德。

  别明是就约着释迦牟尼佛,在二千六百多年前在印度示现的这一段因缘,就着大力的因缘,前面是讲佛的真实功德,以下是讲释迦牟尼佛,在二千六百多年前,其中一个因缘。我们看释迦牟尼佛最初的一个八相成道。

  一、入胎相。

  「父净饭王,母摩耶夫人。经云:「处兜率天,弘宣正法。舍彼天宫,降神母胎。」佛陀的出世,当然是个大因缘,他当时出世父亲是在中印度迦毘罗卫国的国王,叫净饭王。母亲是摩耶夫人。当时的情况,我们看经典,处兜率天,弘宣正法。佛陀在入胎之前。「处」是安住,安住在这个兜率天。为天人来弘宣正法。贤劫千佛的补处菩萨都在兜率天。为什么呢?【涅槃经】解释,色界、无色界天禅定太深,这个天暗钝,禅定高的人不愿意听佛说法,他内心愿意寂静住,所以这种人禅定高,痴心重,很难教化的。佛陀不在上二界说法。六欲天明了性是比较高,其它天太放逸了,诸天的境界太过放逸。因为诸天一生没有老、没有病,身体健康、身相庄严、又具足神通,他也不必工作,整天就是玩乐。这玩乐的境界使令他不想要学习佛法,只有兜率天例外。因为兜率天有外院跟内院,外院的放逸情况跟诸天一样。但是兜率天的内院,很多很多的圣贤在里面,很多很多善根成熟的众生在里面。贤劫千佛,释迦牟尼佛是第四尊,佛要出世之前,一定在兜率天,因为那个地方有圣贤的聚会。

  兜率天,弥勒菩萨现在是在那个地方说法,因为贤劫千佛都是。释迦牟尼佛如此,弥勒菩萨也如此。弥勒菩萨现在是在兜率天等待,我们这个娑婆世界善根成熟的因缘。你看太虚大师、玄奘大师、窥基大师,历代很多的大德都是往生兜率天。兜率天,他的理由是在三界当中最净,有弥勒菩萨的说法,容易栽培善根。但是它跟净土比起来还是有差别,什么差别呢?这个地方智者大师提出两点,在净土的释疑论,第一个从国土的庄严上来看,兜率天是一个秽土中的净土,它的本质还是秽土。因为兜率天的本身还是一个有漏业所感的,它的色声香味触法,本身还是有漏的。我们如果万一不小心从内院当中跑到外院去,我们看到外院的放逸境界,我们内心还是会生贪烦恼。它本身是个秽土,因为有弥勒菩萨说法,所以是净土。极乐世界不同,极乐世界的色声香味触法,你到极乐世界的七宝池、八功德水去游泳、喝水,或者在宫殿里面住,看看宫殿的美妙,听听声音,自然皆生念佛念法念僧之心。因为极乐世界的六尘,它不是众生的业力所感,它是阿弥陀佛的清净法身所变现的,这是不同的地方。国土的庄严有差别,一个是纯净土,一个是秽土,这个地方有差别。

  其次,就往生的因缘来说,智者大师说,你要到兜率天去,不是散乱心能去的,深入正定,行众三昧,方能往生,起码要有未到地定,不是散乱心能够去的,兜率天要有未到地定。净土法门,它不是。因为净土法门,它有弥陀第十八愿,弥陀愿力的摄持。「设我得佛,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愿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有弥陀本愿的摄持。你看十方国土,没有一个地方说,你到我这个地方来,我教主来接你,没有这回事情。你要来,凭本事自己过来,十方国土都是这样子。你去药师佛国土,东方有阿閦(chù)鞞(pí)佛,须弥相佛,无量无边的佛世界,清净庄严的世界,你一定自己去,只有弥陀净土的弥陀第十八愿特别,他来到我们凡夫的世界带我们去。所以善导大师赞叹第十八愿是愿王,根本的愿王在这个地方。如果弥陀没有这个愿,弥陀净土不能三根普被。所以这个地方讲往生的因缘也有差别,就是有没有来接引这件事有差别。所以说兜率天的净土虽然弘扬一时,但是没有我们中国弥陀净土那么的深广。第一个是国土的庄严有差别。第二个往生的因缘有差别。

  经云:处兜率天,弘宣正法。释迦牟尼佛,他也遵循贤劫千佛的轨则,在兜率天等待因缘,在那个地方为天人说法。

  舍彼天宫,降神母胎。等因缘成熟了,就舍弃天宫,降神母胎。坐六牙白象,在摩耶夫人睡觉的时候,降神母胎。释迦牟尼佛诞生的时候是乘六牙白象。【大智度论】解释这件事,六牙白象在印度是有的,六牙白象是象王,这种象是个宝。他作象的时候,无所畏惧,这种象。不管他大他小,他作象的时候,他往前冲,敌人的毒箭射他,他全身中满了箭,他无所谓,他绝对不会倒的。这个白象只有射伤他,不会倒的。一定要等到战争结束了,他才会倒地死亡。战争没有结束,六牙白象他不会倒下去,而且他不会退后的。心力不可思议。这个白象的心力不可思议。这是比喻一位菩萨来到众生的世界,行六波罗蜜的时候,虽然众生苦恼的世界要障碍他,不能障碍的。比喻菩萨行,菩萨道无所畏惧,就像六牙白象一样。好像普贤菩萨就是乘六牙白象。释迦牟尼佛他处兜率天的时候,来到母胎也是乘六牙白象。所以有的寺庙,你看菩萨乘六牙白象,不一定是普贤菩萨乘六牙白象,不一定。有的是供奉释迦牟尼佛当来下生那个时候,也可能供养弥勒菩萨,当来下生弥勒菩萨,因为三世诸佛来降神母胎,都是乘六牙白象的。表达佛陀来到众生的世界,度众生是无所畏惧的。这个是讲到入胎相。

  二、出生相。处胎当然是十个月的处胎。

  佛出生的时间在公元前六百二十三年,根据南传上座部。公元前六百二十三年。我们现在是公元二千年,加起来是二千六百二十三年,这国际所公定。我们中国佛教是三千零多年,但是根据国际南传、藏传,他们公定是以这个为主,以公元前六百二十三年,佛陀灭度已经二千六百二十三年为主。台湾是3030年,当然考据的东西都是有差别的。这个地方是根据南传,一般国际上公认的是这个年度。

  他出生的地点是在中印度迦毗罗卫国,那个时候摩耶夫人正在一个花园,岚毗尼园散步,她在散步的当中,看到一棵很大的树叫无忧大树。无忧树有一棵花,她用手去摘花的时候,从右胁而生。如云如雾,从右胁生。

  这是出生的地点,在花园当中出生。经典上是这样讲,如云如雾。古德的意思,佛陀的色身是特别的尊贵。所以他必须从右胁生。

  他姓释迦名悉达多,他的种性是释迦。名悉达多,为什么叫悉达多呢?悉达多翻作中文叫吉祥。因为佛陀出世的时候很多吉祥的瑞相。

  『经云:「从右胁生,现行七步。光明显耀,普照十方,无量佛土,六种震动。举声自称,吾当于世,为无上尊。释梵奉侍,天人归仰。」』

  佛陀出生的情况,前面说过是从右胁生,如云如雾,就出生了。

  「现行七步」,有两件事出现,第一个、光明显耀,普照十方。有光明相,佛陀的智慧有光明相。第二个、无量佛土,六种震动。震动相。光明是显现生善,震动显现破恶。佛陀的出世对众生有生善破恶的功德。

  他也讲话,佛陀说,「举声自称」。佛陀为自己授记,「吾当于世,为无上尊。」我来这个世间的目的,我不是来干什么,我是来这个地方成就无上佛道的。「释梵奉侍,天人归仰。」当然我们凡夫的眼睛什么都不知道,天人就不同。天人有他心通,他跟有福德的人一接触,他就知道这个人不可思议。他虽然不知道这个人是佛,他知道这个人是大功德的境界,诸天是知道的。所以释迦牟尼佛的出世,释提桓因、大梵天,都来奉侍,拿着宝盖奉侍。诸天在虚空当中,歌颂赞叹佛陀的功德。天人对善恶非常清楚的,崇重贤善,轻拒暴恶。他跟我们人不同,我们人有时候不讲道理的,你好是你的事,我不一定要赞叹你。但诸天不同,诸天对于善恶非常清楚,诸天还是有道德的,他只是不能断除无明而已。诸天只要一跟你接触,你要是善的,他一定恭敬你,不必你跟他讲什么。他看到你内心当中很邪恶,你跟他讲什么,没用,他一定呵责你。所以诸天善恶清楚,道理分明。所以佛陀的出世,招感释提桓因跟大梵天的奉侍,天人归仰。看得出佛陀大功德的境界。

  三、童子相。『经云:「示现算计,文艺射御。博综道术,贯练群籍。」』佛陀在小时候,他也是接受教育。印度当时的算数,程度很高。九十六种外道有一个数论派,专门研究算数的。印度的数学在全世界,是文化最高的,所以他也学算数,文学、技术、乃至于各式各样的武术他都学习,这讲到世间的文武。以下讲印度的道家博综道术,贯练群籍。对这些印度九十六种外道的学问,也是博学。「综」是融通。印度这些修学的方法。而且能够贯通义理,熟练他的文字。这些经典,「贯」贯通义理。「练」熟悉文字。佛陀一开始也是接触世间的学问,世间的道术。

  四、纳妻相。『经云:「游于后园,讲武试艺。现处宫中,色味之间。」』这个地方讲佛陀纳妻。当中有一段因缘。佛陀出世的时候,净饭王就召集了五百个仙人,为太子看相。印度卜卦的技术很兴盛,把山中五百个仙人召集起来为太子看相。五百个仙人看完以后,就作一个共同的结论。说:这个小孩子不得了,具足三十二相。在这三十二相当中,表示这个人在家决定是转轮圣王,统理整个印度。如果他出家,一定能够成就无上佛道。净饭王就说:「你看得出来,他到底会在家,会出家呢?」「这个我们看不来,这个太微细了。」「谁能够看得出来呢?」五百仙人说:「山中还有一个更高明的人,阿私陀仙人。但是他平常不出现的,我们看不到他的。」「看不到他怎么办呢?」他说:「我们如果有问题要问他,我们五百个仙人共同忆念他的名号,他就出现了。」这个人可能不是色界,无色界人,平常没有身相的。

  五百仙人就忆念阿私陀仙人的名号。阿私陀就出现。出现以后,国王说:「请您老人家,为我儿子看看相。看他到底会在家,还是出家。」阿私陀仙人一看以后,痛哭流涕。他说:太子决定要出家的。说:「怎么知道呢?」他说:转轮圣王有三十二相,但是没有八十种好。你看太子他每一个相,长的恰到好处。一一相具足八十种好,这是不共于转轮圣王的地方,你看眉毛,他三十二相,但是每一相当中又特别的精妙。他决定出家的,而且他决定要成就佛道的。「你为什么要哭呢?」他说:「我今生已经一百二十岁了,我的寿命也没有多久了,我不能等待佛陀的出世,蒙佛陀的说法,宣说真理来开发我的智慧,我为我自己感到悲伤。」所以我看到这段故事,不容易。阿私陀仙人生在佛的时代,要见佛一面都不容易。「佛在世时我沉沦,今得人身佛灭度;忏悔自身多业障,不见佛陀金色身。」我们一个人在生命当中能不能见佛,这跟佛陀没关系。我们自己跟佛陀结的缘不够深,忏悔自身多业障。阿私陀仙人看了就很悲伤,好不容易有佛陀的出世,太阳的光明出现,但是我要死亡。这样子的预言,就让净饭王一个警惕。

  净饭王是个世间人,希望佛陀能够继承王位,把我迦毗罗卫国发扬光大,能够统领四印度的,作转轮圣王才好。因此净饭王就盖了四个宫殿,春夏秋冬。春天住这宫殿,夏天住这个宫殿,冬天;秋天。希望能用舒适的环境来引诱太子使令他不出家,乃至于在太子十七岁的时候,就为太子纳妻。

  「游于后园,讲武试艺。」就是要比武,为什么要比武?因为当时净饭王看到隔壁国家,有一个国王叫持杖的一个女儿叫耶输陀罗。

  耶输陀罗,容貌端正,具足德行。因为当时有八个国王同时向她求婚,持杖国王想,我要答应一家得罪七家,那不得了。七个国家来打我,我国家要灭亡。怎么办呢?公开比武,谁得胜就嫁给谁。公平。

  游于后园。比武的地方,在后花园比武看谁得胜,当然是释迦牟尼佛得胜。用射箭的方式,箭靶摆在四十里的地方、六十里、八十里、一百里。我看【大藏经】,提婆达多有参加,提婆达多他把箭拿起来,射到八十里。其它射到六十里,提婆达多射到八十里的箭靶,佛陀的箭摄到一百里,结果就释迦牟尼佛得胜。下面这一段很重要,「现处宫中,色味之间。」这个现就是示现。示现处在王宫当中。色是色尘,歌舞唱伎。味就是饮食,美好的饮食,美好的这些色尘。我们对于佛陀纳妻这件事情的看法,一个四果的圣人,他内心当中跟色声香味触法一接触的时候,「如鸟飞虚空,踪迹不可得。」他能够对一切法不受。阿罗汉不管染污的境界,清净的境界,一接触,他心中不受。他的心是「游于毕竟空」,何况是佛陀呢?一个区区的四果尚且有这种境界,佛陀怎么会是去受用色味这种境界呢?所以这个地方就有一个「现」,示现。就是说,佛陀内心当中的境界是游于甚深法性三昧。但是他必须要经过这个阶段,才告诉众生,五欲是苦的。一定要经过纳妻的因缘,最后才会选择出家。这让众生知道佛陀有经过五欲的过程,最后他才觉悟,原来爱是苦本。

  五、出家相。『十九岁出家,参访五年,苦行六年,在三十岁的时候成道。』

  佛陀是十七岁纳妻,在两年当中的因缘就出家。十九岁出家,出家以后,有两个阶段,第一个、他先苦行林,参访外到仙人参访了五年。五年当中学习四禅八定。从初禅、二禅、乃至于四空定,全部都学会。后来觉得禅定不究竟,如石压草。内心当中只有禅定,没有空性的智慧,不能解脱生死,就离开了苦行林,自己修苦行,自己修了六年。总共是出家十一年,就在三十岁的时候成道。

  『经云:「见老病死,悟世无常,弃国财位,入山学道。服乘白马,宝冠璎珞,遣之令还。舍珍妙衣,而着法服,剔除须发,端坐树下,勤苦六年,行如所应。」』

  这当中有两段。第一段讲到出家的因缘。佛陀在一个美妙的富贵家庭为什么出家呢?见老病死,悟世无常。见到真理,诸行无常。【藏经】上说,释迦牟尼佛在太子的时候,当然春天,这个气候有他适合的宫殿,夏天炎热,有他适合的宫殿,春夏秋冬,都有适合的宫殿。五欲的境界都是非常的美妙。有一特殊的因缘,释迦牟尼佛到城外去游玩,见到四种人。

  第一个是见到老人,他看到这个人容貌丑陋,体力衰微,拿着拐杖一拐一拐的。第二个看到病人。躺在地上,全身颤抖。第三个更可怕看到死人。四个人扛着一个死人,眷属在一边哭泣。他就就想,我现在是种种的快乐,但是有一天老病死这三个法,迟早在我的身心要出现的。这个时候,他看到一个出家人,威仪具足,身心寂静。这一对比起来,他就生起了出家的念头,就是见老病死,悟世无常。基本上,我们追求安乐,学佛离苦得乐。但是我们看经典上,佛陀不赞叹人天的安乐,虽然它也是善业所感,五戒十善得到身体的健康、眷属的恩爱,得到种种财富地位。但是这人天的快乐。在【瑜伽师地论】上说有三种障碍。

  第一个、烦恼会障碍你。你在受用世间乐的时候,你心中扰动,贪瞋的烦恼扰动。你心不寂静,能够算安乐吗?在佛法的意思,安乐一定是以寂静作基础。一个人生病,吃再好都没有用。你内心当中在受用欲乐的时候,有烦恼活动,烦恼破坏你的安乐。

  第二个、业障。你在受用五欲的时候,容易造罪业,杀盗淫妄的罪业。业力破坏你安乐。一个造罪的人,心不安。这个很明显的,你去佛堂拜佛诵经,造这个善业,你心安。你造亏心事,但没有人知道,但是你就是心不安。这个罪业在你心中,他就是让你不安,违背我们的佛性。所以罪业破坏我们的安乐。

  第三个、报障。你果报体会老病死,当你老出现的时候、生病出现的时候、死亡出现的时候,破坏你的安乐。世间的欲乐,譬如美食夹杂毒药,初虽美味终成大患。就是说世间的安乐,它虽然是甜美的食物,但是这当中有三种毒药,一、烦恼。二、罪业。三、老病死。你刚吃的时候很甜美,但是迟早为这毒药所害。为烦恼所害、为罪业所害、为老病死所害。佛陀告诉我们,三界是苦的,意思就是在这个地方,因为它无常。无常就是苦。诸行无常,就是苦。为什么呢?

  经典上讲一个譬喻,一条船在大海上开的很快,船上的人,在那地方唱歌、跳舞、又吃又喝的,很快乐。但是这条船的掌舵者,不在了,这条船已经失去控制,一直往前冲,它迟早会撞到暗礁的,迟早的,因为已经没有掌控者。比喻说,我们虽然得到暂时的安乐,但是我们善业的力量迟早结束的,随时罪业就会出现。「饶你千般快乐,无常终是到来。」因为你没有主宰性,「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无我就是说,你在受用安乐的时候,你不知道它随时会消失,你没办法控制的,你没有主宰性,你没有自主性,老病死随时出现。所以佛陀最后赞叹涅槃寂静,只有涅槃才是安乐处,只有净土才是安乐处。所以太子的智慧,他能够在世间的五欲当中,能够觉悟。见老病死,悟世无常。这个不容易,觉悟到世间无常。

  由于这样的觉悟,他就采取了行动。弃国财位,入山学道。放弃无常败坏的国王、财富,梦幻泡影的境界,入山去追求出世的圣道。这是他出家的因缘。服乘白马,宝冠璎珞,遣之令还。他出家的时候,骑着白马,有一个马夫,跟着佛陀出去。到深山的时候,一开始参访苦行林。到达以后,太子就脱下自己带着的宝冠,璎珞,美妙的服装,交给车夫带回去。,「舍珍妙衣,而着法服。」把珍贵的衣服脱下来,穿上坏色衣,像个修道人的样子。

  「剔除须发,端坐树下。」拿剑,头发剃掉,胡须也剃掉,端坐树下。

  「勤苦六年。」这地方讲的比较略,一开始先参访五年,先参访外道,然后修习禅定,然后再勤苦六年。

  「行如所应」,行为相应于一个修行人所应该修的梵行。佛陀一开始的情况,先修禅定跟苦行,然后觉得这不究竟以后,才思维缘起。思维此生故彼生,此有故彼有,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从十二缘当中才觉悟缘起性空,从空性的智慧里面,相应我见的颠倒。

  问:?

  答:这个地方「等觉」,不解释作等觉菩萨,就是正等正觉。这个地方的等觉是正等正觉。所以说佛法的名相要看它的定义。这是示现。观音菩萨跟地藏王菩萨,他们的本门都不可思议,都绝对不是菩萨。地藏王菩萨也不可思议,地藏经讲到他成就佛道以来无量无边劫。从本门来说,佛陀的法身报身,永远是法身报身,得道以后永远不会失坏。但是佛陀要示现佛身,需要特殊因缘。就是说现在这个娑婆世界因缘是跟释迦牟尼佛有缘,地藏菩萨不能现佛身,因为一世不能有两尊佛。两尊佛,听谁的呢?一世无二佛。所以我们讲大妄语,你说你成佛,中品戒。不可能,是不是?妄语戒,你说我是一个菩萨再来,上品戒。你说我是一个佛再来,中品戒。你说你是一个佛再来,没有一个人会相信,这不可能的事情。佛陀要示现佛身,一定是佛陀跟这些众生因缘都成熟。你想想看,这一尊佛出现了,结果没有人跟他出家,就是跟这个佛有缘的众生,他出家的善根没有成熟,这个不是很奇怪?

  问:?

  答:我们可以知道,不要说地藏王菩萨,那些阿罗汉都不可思议。

返回目录

-----------------------------------------------------------------------------------------------------------------

更多净界法师佛学内容推荐

-----------------------------------------------------------------------------------------------------------------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佛教导航@1999- 2011 Fjdh.com 苏ICP备1204078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