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昆长老:南传菩提道(上) 第七章:杂集 第十篇:什么是修习波罗蜜之详细与深入的方法?
明昆长老:南传菩提道(上) 第七章:杂集 第十篇:什么是修习波罗蜜之详细与深入的方法?
对于这问题:「如何去圆满波罗蜜?菩萨又是怎样修习波罗蜜的?」,其答案如下:
关于布施波罗蜜
为了众生的利益,菩萨以多种方法圆满布施波罗蜜:致力为众生谋求福利、舍弃自己的肢体与生命、防止将发生在他们身上的危险、给予他们佛法的指导等。
详细的答案是:布施有三种,即:一、物施;二、无畏施;三、法施。
一、物施
物施又可分为两种,即(i)内物施和(ii)外物施。(根据经藏的列举法)可以布施的外物有十种:食物、饮品、衣服、交通工具、香水、花与药膏、座位、床、住所和点灯的物品。这些物品可以再分为更多种,譬如食物可以分为硬食、软食等。
同样地,(根据论藏的列举法)物品可以依据六尘(六所缘)的分法分为六种,即可视物、声音等。这些六尘的物品又可以再分为许多种类,譬如可视物可以是蓝的、黄的等等。
同样地,物品可以分为许多无生命的种类,譬如宝石、金、银、珍珠、珊瑚、稻田、其它适于耕种的地、公园、花园等。而有生命的则可以分为女奴、男奴、牛等。因此有许多可以布施的东西。
如何行外物施?
当菩萨行外物施时,他布施所需之物给需要的人。当他知道某人需要某物时,即使是那人不讨,他也会布施。若他人来讨,他会布施得更多。当行布施时,他毫无条件地实行。
当有足够的物品,他就给每一个人足够的份量。若物品不足时,他则平均分配。
这里有一项须注意的特点:在行布施时,他不布施会带来坏处的物品,譬如武器、毒药与麻醉物。他也不布施没有益处且导致懈怠、忽视与嬉戏的玩乐物。
对于病人,他不布施不适当的食物与饮品,他只布施适当与适量的物品。
同样地,当有人向他讨时,他给在家人适合在家人的物品;给比丘适合比丘的物品。(他不给在家人比丘所用的东西,反之也是如此。)布施时,他不会给亲近的父母亲、亲戚、朋友、同事、孩子们、妻子、仆人及工人带来麻烦。
答应了给优等的东西,他不会给劣等的东西。布施时,他不会期望利益、尊敬、名誉或回报。除了正等正觉之外,他不会期望投生善界、富有之类的善报。他行布施的唯一愿望即是证得正等正觉。
布施时,他不会厌恶受者或所施之物。甚至对于辱骂他的受者,他也绝不以无礼的态度(不会像在倒垃圾般)或恼怒地行布施。他时常具有悲心、尊敬与平静地行布施。行布施时,他绝不相信吵闹的欢呼是吉祥事,而是坚定地对因果有信心。
布施时,他不会令受者自认卑下及须向他致敬,也不会有误导或导致分裂的动机。他只以一颗非常平静的心行布施。布施时,他绝不用粗言恶语,或骄傲地撅嘴,或愁眉不展,而只用爱语、面带笑容及心平和宁静。
每当对某物生起太强的执着或贪欲时,可能是因为它的优等品质,或是因为长期为个人所用,或是自己对有价值与特出的物品有贪欲的性格,菩萨会清楚地觉察此贪念,以及很快地去除它,然后去寻找受者,直到遇到受者与布施了那物品为止。
假设他即将食用一餐只够一人份量的食物时,有人来到向他讨取,在这种情况之下,菩萨会毫不犹豫与尊敬有礼地布施全部给那人,就有如我们的菩萨身为阿吉帝 (Akitti)时所做的一样。
当有人向他讨他的孩子、妻子、奴仆等时,首先会向他的孩子、妻子等解释所建议的布施,只有在他们同意时,他才把这些乐于帮他圆满波罗蜜的人送给他人。但是若知道向他讨取的是非人(例如夜叉、阿修罗等),那他就不会行此布施。
同样地,他绝不会把国家送给为人民带来危害与痛苦的人,而只送给会正当地保护人民的有德之士。这就是行外物施的方法。
如何行内物施?
菩萨有两种行内物施的方式:
一、 布施全身:有如为了衣食而卖身为奴去服侍他人的人,菩萨甚至做出献身捐躯地服务众生,完全不期求欲乐或投生到善界,只是希望为众生带来至上的福利与快乐,以及把布施波罗蜜圆满至最高境界。
二、 布施四肢与器官:他毫不犹豫地布施自己的四肢与器官(譬如手、脚、眼等)给与需要的人。有如布施外物一般,他绝不执着于自己的四肢与器官,也不会有一丝的心不甘情不愿。
两个目的
在舍弃自己的四肢、器官与全身时,菩萨有两个目的:
一、 成全受者的心愿与让他获得所需。
二、 通过慷慨与不执着地布施而获得修习波罗蜜的善巧。菩萨在布施全身或任何器官(内物施)时,就有如在行慈善时布施外物一般,想道:「通过这样的布施,我肯定会证得正等正觉。」
在布施时,他只给对受者有益之物。若知道来讨取的是欲伤害他的魔王或他的兵卒,菩萨就不会布施身体或器官,而作此想:「别做这对他们毫无结果的布施。」同样地,他也不布施身体或器官给受魔王魔兵所控制的人与精神不正常的人。除此之外,在其它人向他讨取时,他会即刻布施,因为做这类布施的机会是非常稀有的。
二、无畏施
当众生面临国王、盗贼、大火、敌人、野兽、龙、夜叉、阿修罗等的危害时,菩萨就会布施无畏予他们,保护与解救他们,甚至不惜舍却自己的生命。
三、法施
法施是指以一颗无贪、无瞋、无痴与清净的心,毫不模棱两可地教导真实法。
对于一个有很强的善念想要成为弟子(阿罗汉)的人,菩萨将会向他开示三归依、持戒、防护诸根、知足于食、修习正念、七善法、修止禅与观禅、七清净、四道智、三明、六神通、四无碍解智与弟子菩提,即阿罗汉果。
他详细地阐述以上诸法的素质而做法施,协助尚未建立三归依、持戒等之人建立这些德行。协助已建立这些德行之人更进一步地提升与净化它们。
同样地,对于那些发愿成为辟支佛与圆满佛之人,菩萨向他们详细地解说十波罗蜜的相、作用等,而行法布施。他也详细地阐述菩萨三个阶段的荣誉,即修习波罗蜜时、成佛时及执行佛陀的任务时。他帮助他人建立足以证得辟支佛果与佛果的修行,协助已建立的进一步提升与净化。
根据经藏列举法之十种外物施
关于外物施,当菩萨布施外物时,他作此想:「通过此物施,希望我能帮助众生获得长寿、美丽、快乐、体力、聪明与至上的阿罗汉果。」
同样地,他布施饮品以减轻众生贪婪的饥渴。
他布施衣服以获得金黄色的皮肤和惭愧的庄严。他布施交通工具以获得神通与涅盘之乐。他布施香水以获得无比戒行之清香。他布施花与药膏以获得佛陀的威神力。他布施座位以获得菩提树下的金刚座。他布施床以获得佛陀之睡,即进入第四禅。根据一句格言:「向左躺是贪欲之睡,向右躺是狮子之睡,仰躺是饿鬼之睡,进入第四禅是佛陀之睡。」他布施供旅客休息之房舍等住所,以成为众生的归依处。他布施灯以获得五眼 。
各种布施及所施之物
他布施颜色(rupadana)以获得身光。此身光经常照亮佛陀周围八十腕尺方圆之地,即使是在新月、云盖满天空时的半夜里,而且是在黑暗的密林中,它也明亮如常。他布施声(saddadana)以获得梵天之声。他布施味道以成为一个众生可亲之人。他布施触觉以获得佛之柔和性(Buddha sukhumalata)。他布施药以获得无岁无死的涅盘。他布施自由给奴仆以获得正法之乐。他布施自己的孩子以便众生成为他圣生(出家)的孩子。他布施妻子(例如马蒂王后 )以成为世界之尊。他布施十种珍宝(例如金、宝石、珍珠、珊瑚等)以获得三十二大人相。他布施种种装饰品以获得八十种好。他布施财产以获得正法宝藏。他布施国家以成为法之王。他布施花园、水池与公园以获得禅那、解脱、定力、道与果。他布施双足给与需要的人,以便能够以具有吉祥轮之相的双足走向菩提树。他布施双手,因为他希望得以伸出正法的双手去帮助众生渡过四大瀑流 ,他布施耳、鼻等以获得信根等。他布施眼睛以获得普眼(samantacakkhu),即是一切知智。他布施肉与血,想道:「愿我的身体时刻为众生带来福利与快乐,即使是我在看、听、省思帮助自己的时候。愿它成为帮助世界之物。」他布施头,身体最高的部份,以成为世间至上之人。
在行布施时,菩萨绝不采取不正当的方式,或恶待他人,或由于害怕才布施,或由于羞耻才布施,或使到受者恼怒,或在有上等之物时布施下等之物,或称赞自己与贬低他人,或期望佛果之外的成果,或带着厌恶、讨厌与轻视的心去布施。事实上,他的布施是经过细心的准备、亲力而为、在适当的时刻进行、对受者充满敬意、无分别心,以及在(布施之前、当时与之后)三时皆充满欢喜心。
因此他不会在布施之后感到后悔。他也不会目中无人或轻视受者,而是很友善地对待他们。他明白受者的话,是个平易近人之人。布施时,他会连同布施其它物品,譬如当他想布施食物时,他想:「我将连同食物一起布施饮品、袈裟等其它适当的物品。」当他想布施袈裟时,他想:「我将连同袈裟一起布施其它适当的物品。」因而也布施食物等。对于布施交通工具等也是如此。
每当他想布施颜色时,他也同时布施声音等。在布施声音等时也是如此。
在根据经藏的方式布施十种物品,如食物、饮品等时,这些物品都是可触摸及易于理解的。但是在根据论藏的方式布施感官的目标,如颜色、声音等时,是相当难以理解怎样才算是布施颜色(色施),或是必须有怎样的布施心态才能做到色施。以下将会解释如何实行这类布施。
论藏列举法的六种布施
(一)色施(rupadana)
根据论藏列举法的六种布施,色施是:在获得花、衣服、蓝黄红白宝石等布施之物时,他只把它们当作是颜色,想道:「我将做色施,这是我的色施。」而后把花与衣服当作颜色布施;这种布施是为色施。
当然我们是不可能把颜色与物品分开来做布施,我们必须选择所要的颜色的花、衣服、宝石等做布施,想道:「我将做色施,这是我的色施。」这就是行色施的方法。
(二)声施(saddadana)
声施是通过鼓声等进行的。做声施是不可能以布施莲花的蕊与根或一束蓝莲花给受者来进行的。声施是通过布施可以发出声音的物品,例如鼓或钟。当他想:「我将做声施」的时候,他奏乐或促使他人奏乐以礼敬三宝。或是建立寺院的平台,再去击鼓或是促使他人击鼓,想道:「这是我的声施。」或是布施给法师可润喉之物,如蜜糖、糖浆等。或是报告与邀请大众来聆听佛法。或是对来求法的人讲法与讨论佛法。或是对他人供养食物给比丘或建寺院的善行表示欢喜,或促使他人表示欢喜。这类的布施是为声施。
(三)香施(gandhadana)
同样地,香施是在获得一些有香味的物品(譬如根、枝与粉等)之后,把它们只当作是香味(而不是物品)布施给三宝,想道:「我将做香施。」或者是布施一些香木,如檀香木,而心愿是想实行香施。这类的布施是为香施。
(四)味施(rasadana)
同样地,味施是在获得一些好味的根、蕊等时,把它只当作是味道(而不是物品)地布施给受者,想道:「我将做味施,这是我的味施。」或布施一些好味的食物,譬如饭、玉蜀黍、豆、奶等,这类的布施是为味施。
(五)触施(photthabbadana)
触施是通过布施椅子、床、床单、被单等进行的。在获得椅子、床、床单、被单等柔软舒适的物品之后,把它们只当作是触的素质(而不是物品)地布施,想道:「我将做触施,这是我的触施。」这类布施是为触施。
(六)法施(dhammadana)
法施是指布施法尘 (六尘或六所缘之一)。根据一句格言:「营养、饮料与生命是为法施。」因此法施是通过布施营养、饮料与生命进行的。
更深一层的解释:在获得一些富有营养的食物(譬如牛油与酥油)之后,把它们只当作营养(事实上是法尘)布施,想道:「我将布施法尘,这是我的法尘施。」或者布施八种由果与根所做成的饮料 ,想道:「这是生命施。」他也布施适于延长寿命之物,譬如以餐票布施食物,或带医生去看病人,或消除鱼网、鸟笼与捕兽器,或释放被关的人,或击鼓宣布:「止杀动物,不可卖鱼或肉。」亲自或促使他人保护众生的生命。这类的布施是为法施。
菩萨奉献一切布施的成就为众生带来快乐与福利,直到他们证得涅盘为止。他把这些成就导向成为支助证悟正等正觉的条件,导向证悟阿罗汉果以获得无止竭的欲(chanda)、精进(viriya)、定(samadhi)、慧(pabba)与解脱(vimutti)。
在修习布施波罗蜜时,菩萨培育起对自己的生命与财物无常的领悟力。他也看待这些财物是与他人共有。他连续不断地对众生培育大悲心。在培育大悲心时,他从财物中收聚了功德的精华。有如某人的屋子陷入火海时,自己逃出以保命,以及带出最珍贵之物到安全的地方。同样地,菩萨慷慨无私地布施全部的财物而不留一物,如此得以从不断被欲火等十一种火 肆虐的(人、天、梵天)三界宫殿里解救出自己,以及带出珍贵的财物。布施时,他毫不顾虑布施何物与保留何物给自己,而且是没有分别心的。
(以上是修习布施波罗蜜的方法。)
如何圆满持戒波罗蜜?
若想在物质上给予他人援助,我们首先必须赚取财物。同样地,为了给众生穿上戒行的装饰,菩萨首先清净自己的戒行。
有四种净化戒行的方式:
一、净化自己的倾向;
二、从他人处受戒;
三、不犯戒;
四、忏悔所犯的戒。
一、 由于清净的倾向,某人会自然地厌恶邪恶之事。通过激起对造恶的羞耻心(惭),他的戒行变得很清净。
二、 同样地,当某人从他人之处受戒过后而作此想:「我从这位导师处受戒。」而且由于对众生的尊敬,他激起对造恶的恐惧心(愧)而使戒行清净。
三、 当具备了惭愧心,他就不会去犯戒。由此他的戒行变得很清净与圆满。
四、 若是由于疏忽而犯了一两个戒,那么,由于自己的惭愧心,他即向其它比丘忏悔或实行别住(parivasa)与摩那埵(manatta)的处罚来补救,以使戒行再次清净。(在犯了僧残戒后,比丘必须实行别住与摩那埵的处罚。在家人与沙弥则必须再次受戒以恢复已失去的戒。)
止戒(Varitta Sila)与行戒(Caritta Sila)
通过以上四个方式净化的戒行可分为两种,即止戒与行戒。
一、 止戒(止持戒)是不做佛陀和其它圣人所禁止的事,说道「这是错的,是不应做的,是应被禁止的。」因此不造杀生等十恶业是为止戒。
二、 行戒(作持戒)是向应受尊敬的导师、双亲、善友等致敬,以及向他们实行无可指责与有益的责任。
菩萨如何持止戒?
(a) 菩萨对众生有大悲心,即使在梦中也不会对众生有瞋恨心,因此他戒杀生。
(b) 由于他时刻献身助人的精神,他对待别人的财物就有如在握着一条毒蛇,是不会有不正当的倾向的。
(c) 身为比丘或隐士时,他修习梵行。他不单只避免同妇女行房事,也避免《增支部》提到的色欲七小束缚,即:
(i) 乐于女人的抚摸;
(ii) 乐于和女人嬉笑;
(iii) 乐于和女人眼对眼互相注视;
(iv) 乐于隔墙听女人的笑声、歌声与哭声;
(v) 乐于回忆过去与女人相处的欢乐;
(vi) 乐于观看他人享受欲乐及希望获得这种快乐;
(vii) 希望投生天界地修梵行。
基于他连色欲的七小束缚都避免,对他来说破邪淫戒是不可能的。他从很久以前即已戒绝邪淫。
在身为在家人时,菩萨绝不放纵甚至只是一个对别人的妻子生起欲念的念头。
(d,e,f,g)说话时,他避免四种不正当的语言,而只说真实的话、有助于朋友之间和平相处的话、友善的话、及在适当的时候讲适度的佛法。
(h,i,j)他的心没有贪婪(这贪婪是指贪图他人之物)与瞋恨(这是指想害人之心),以及时常信受正见,具有众生自业智 (kammassakatabana)。他对修习正法的隐士有信心与善意。
由于他避免导致投生恶道的恶业,也由于他通过身语意的清净而建立导向天界与涅盘的善业,菩萨希望众生获得福利与快乐之愿得以很快地实现,也获得圆满的波罗蜜。
戒止行恶的好处
通过不杀生(panatipata),菩萨布施无畏给众生。他毫无困难地培育慈心与获得它的十一种利益。除了获得健康、长寿与快乐的益处,他也获得特出的大人相,譬如长与尖的手指和脚趾。他能去除瞋恨的习气。
通过不偷盗,菩萨获得不会被五敌毁坏的财富。他不会令别人起疑心。他友善、亲切、值得信任、不执着于财富、具有舍弃财富的倾向,以及能够去除贪欲的习气。
通过不邪淫,菩萨保持谦虚、身心平静、对众生友善与亲切、不被他们厌恶。他有良好的声誉。他对女人不会有执着与强烈的贪欲。由于认真地倾向于出离,他得以去除贪欲的习气。
通过不妄语,菩萨受到众生很高的敬仰、信任与依靠。他的言语易被接受、对大众有很大的影响力;他对天人友善与亲切。他有香甜的口气。他在言语与行为上有良好的克制。他获得特出的大人相,譬如身体上的每一个毛孔只有一条毛等。他能去除烦恼的习气。
通过不两舌,菩萨获得不能被毁坏的身体和不能被奸计分裂的弟子及随从。他对法有不动摇的信心。他是一个稳定的朋友、对众生亲切,以及得享少烦恼的好处。
通过不恶口,菩萨对众生友善、有愉快与亲切的性格、言语温和、受众生所敬仰。他获得有八种素质的声音 。
通过不绮语,菩萨对众生友善与亲切、受他们敬仰。他只说适度的话。他的言语易于被接受及对众生有很大的影响。他拥有大权与能够善巧地立刻回答他人所问的问题。他只用一种语言,即摩揭陀语(Magadhi),也即圣者之语来回答。(单只用摩揭陀语来回答也可让一百零一个不同语言与种族的听众明白。)
通过不贪婪,菩萨毫无困难地实现所愿。他能根据所喜的获得优越的财富。他受富有的国王、婆罗门与在家人所敬仰。他不会被困境折服。他的眼、耳、鼻、舌与身五根没有缺陷。他成为无上士。
通过不瞋恨,菩萨成为一个亲切的人、受到众生爱戴。他很容易地激起别人对他的信心。他的本性不粗野、常住于慈心及拥有极大的力量。
通过不接受邪见而培育正见,菩萨获得善友。即使是受到斩头的威胁,他也不愿造恶。他持有自己是己业的主人之正见(自业智),因此不会迷信于预兆 之论。他对正法与佛陀有坚定的信心。(有如天鹅不会在粪堆里取乐)除了正见之外他绝不会乐于迷信。他对无常、苦与无我三相有全面(亲身体验)的理解。在最后一生成佛时,他获得了无碍智(anavaranabana),即是可以毫无障碍地得知所有想知道的事。还未成佛时,在每一世他投生的地方,他都是最主要的人物,获得最好的幸福。
「戒行是各种成就的根基与来源,是佛陀一切素质的来源,是诸波罗蜜的起点。」如此地省思与具备了高层次的戒行,菩萨培育起念力与对四事保持明觉。四事是:一、克制身语的行为;二、防护诸根;三、清净的正命;四、善用四种必需品(即袈裟、食物、住所与药物)。他充满敬意与小心地修习持戒,视利益与名声为伪装成朋友的敌人。
(这是如何修习止戒的方法。)
菩萨如何修持行戒
菩萨对朋友时常保持欢迎,有敬意及有礼地合掌问候与招待他们。对病人他亲自周到地服侍。听了佛法之后他表示欢喜。他赞赏有德者的美德。对别人的折辱他耐心地忍受,以及不断重复地回忆他们对他的恩惠。他随喜他人的善行,而奉献自己的善业以证得正等正觉。他时刻不忘修习善法。若他做了错事,他会承认(不会尝试隐瞒)及向法友忏悔。他修习越来越多的法,成就也越来越高。
同样地,采取自己可接受,同时又可惠益众生的方式,他善巧又精进地为众生服务。当他们受到疾病折磨时,他会尽力去解除他们的痛苦。当不幸(vyasana)降临在他们身上,譬如危害到他们的亲戚、财富、健康、戒律与信仰时,他带给他们安慰和消除他们的痛苦。他正义地指出他们需要被纠正的不当行为,带他们脱离邪恶而建立善行。对于应受支持的人,他正义地给予援助。
在听到过去的菩萨如何付出最高尚的努力圆满最难实行、具有不可思议的力量和肯定为众生带来快乐与福利的波罗蜜、舍离与善行时,菩萨也完全不害怕、不气馁与不灰心。
他省察:「过去诸菩萨也跟我一样只是人而已,然而通过持续不断地修习戒定慧而达到正等正觉。跟过去诸菩萨一样,我将实行完整的戒定慧三学。如此,在完成同等的三学之后,最终我将证得同样的目标,即正等正觉。」
因此,以信心为先躯,再通过不气馁的精进,他实行成就戒学等。
同样地,菩萨不会宣传自己的善行,反之,他不隐瞒地承认自己的过错。他少欲知足、乐于隐居而不混杂于社会之中。他忍受种种苦难、不对任何事物起贪欲或烦躁的反应。他不傲慢自大、不恶意地说骂人的话、也不说废话。他安宁、平静与脱离不正当与虚伪的生活。
他具有正当的身语行为与禅修的业处。对最微小的过错,他也看出它的危险,因此很严谨地持戒。由于对身体与生命没有执着,他全心全意只为了证得正等正觉与涅盘,同时不断地投入于善行。他不会对身体与生命有最微小的执着,反之他舍弃它们。他去除会败坏德行的污染因素,例如恶意、怨恨等。
他不会对小小的成就感到自满,而不断地为更高层次的目标奋斗。由于这样的精进,他的禅那等成就不会退减或停滞不前,而不断地朝向更高的境界成长与迈进。
同样地,菩萨帮助盲人去到目的地或引导他们走上正确的路。对于聋哑之人,他以手势与他们沟通。他提供椅子或交通工具给残障人士,或在有必要时亲自背他们到目的地。
他勤奋地致力于令无信心的人建立信心、懒惰的人培育起精进力、没有正念的人培育起正念、烦躁与多忧虑的人培育起定力,及愚痴迷糊的人培育起智慧。他努力使受到五盖干扰的人得以克制它们,也使受贪欲、瞋恨与残忍的恶念压迫之人得以去除这些压迫力。
他感恩帮过他的人,以亲切的言语来问候他们、以同等或更多的份量来回报他们、及在他们遭遇不幸时成为他们的良伴。
明了了众生各种不同的本性,他帮助他们解脱恶法与培育善法。他亲近他们以实现他们的需要与愿望。[这是指和他们作朋友以帮助他们远离恶法而建立美德。他通过四摄法来达到目标,即布施给予喜欢接受布施的人、说爱语给喜欢听友善的话之人、展示一个有益处的生活(有益处、向善的行为,即利行)给认同这类生活的人、以平等心对待喜欢别人对待他们有如对待自己一样之人。]
同样地,在帮助他人的时候,他不会伤害他们或与他们争吵、不会羞辱他们或让他们感到后悔。他不会轻视或专门挑出他人的缺点。在与人相处时他不自居高尚、不会傲慢而能保持谦虚。
他不对别人保持优越的态度,却也避免在不当的时候与他们相处或过度的亲切。他只在适当的时间与地点跟值得交往的善友相处。他不在某人的朋友面前提起那人的坏处,或在某人的敌人面前称赞那人。他不跟不适于交往的人有密切的关系。
他不拒绝适当的邀请,却也不过度地纵容他人的要求。他不接受超过他所需的份量。通过讲解信的功德,他鼓励有信心的人,使他们感到欢喜。同样地,对于具有戒行、勤学、布施和智慧的人,他讲解以上的素质以鼓励他们,使到他们感到喜悦。
若菩萨成就了禅那与神通,通过这些力量,他激起怠惰(于修善行)之人的恐惧,显现给他们看到某些恶道的恐怖;他使到那些没有信心与其它美德之人建立信心等,以及带领他们接触佛法。他帮助那些已具有信心等美德之人达到成熟。
如此,菩萨的行戒有如无量善行的「洪水」一般,一世又一世地变得越来越大。
(以上是修习持戒波罗蜜的方法。)
如何修习出离波罗蜜?
如前所述,出离波罗蜜是以大悲心与方法善巧智为基础、欲脱离欲乐与生命界的心与心所。它的前提是对欲乐与生命界的不圆满感到厌恶及悚惧智。因此,菩萨首先以过患智如实地观照欲乐与生命界的不圆满。
他如此观照它们的不圆满:「由于在家生活是诸多烦恼的住所;由于有妻子儿女等约束是自己修善的障碍;由于牵涉与受束缚在种种活动当中,譬如经商与耕种,因此它不是一个可以获得出离之乐的适当地方。」
人们的欲乐就有如在利剑尖端上的一滴蜂蜜,实是危害多于享受的。这些享受都是很短暂的,就有如电影片段的影像。只有像疯子的服装扭曲般(的混乱)知觉才会享受它们。它有如掩盖一堆粪的掩饰物般具有误导性。有如舔舐手指上的水份一般难以满足。它们有如饥饿过度的人吞食的食物一般,带来许多的不幸与具有危害性。有如钩上之饵带来过去、现在与未来诸苦。有如焚烧之火的炽热。有如树胶之黏。它有如凶手的斗篷,掩饰了凶器。首先省察了欲乐与生命界的坏处,再省察脱离它们(指出离)的好处之后,菩萨致力于修习出离波罗蜜。
由于出家是出离波罗蜜的根基,在没有佛法的时候,为了修习此波罗蜜,菩萨就在相信业力与相信作业的修行者之下出家为隐士。但是,若佛陀出现,他将加入比丘僧团。
出家后,他培育止戒与行戒;为了清净这些戒行,他再修持头陀行。
菩萨以受头陀行加持的净戒水洗掉内心的烦恼,而具备了无可指责的清净身语业。他对任何所获得的袈裟、食物与住所都感到知足。跟从了圣者的四个传统 (ariyavamsattaya)之前三项之后,他致力于获得第四个,即乐于禅修(bhavanarama),而从四十种业处当中选修一个适合的,直到证得近行定(upacara)与安止定(appana)。证得禅那时,菩萨即成就了出离波罗蜜。
(有关四十种业处的深入解释,可以参考《清净道论》)
(以上是修习出离波罗蜜的方法。)
如何修习智慧波罗蜜?
由于智慧之光不能与愚痴之暗共存,修习智慧波罗蜜的菩萨避免导致愚痴的原因,譬如对善法反感(arati)、怠惰、昏沉(无正念)地伸手等,而精进地致力于获得更广泛的智慧、各种禅那等。
智慧有三种:一、闻所成慧(sutamaya pabba);二、思所成慧(cintamaya pabba);三、修所成慧(bhavanamaya pabba)。
一、闻所成慧
为了把(也称为闻谛的)闻所成慧带至成熟,菩萨以方法善巧智为根基,而具有正念、精进与智慧地细心读、听、学、记、问和分析探讨,以培育闻所成慧。闻所成慧的整体组合是:
(i)五蕴、十二处、十八界、四圣谛、廿二根、十二因缘、由四念处等所组成的三十七菩提分,以及善恶等各种法的排式。
(ii)无可责备、有助于为众生带来快乐与福利的世间知识。如此菩萨培育了闻所成慧而成为智者,成就自己,也为他人建立智慧。
同样地,为了服务众生,菩萨培育了可以即刻在当地找到适当方法的智慧,也即是方法善巧智。运用这种智慧,菩萨有能力在与人交往的时候明了有助益的因素与导致破坏的因素。
二、思所成慧
同样地,菩萨通过深入地省察五蕴等究竟法,以培育思所成慧。(细心地读、听、学与记五蕴等诸究竟法为闻所成慧。先思考而后省察已读、已听、已学与已记的诸究竟法是思所成慧。)
三、修所成慧
同样地,在透彻地了解五蕴等究竟法的特相与共相,而建立了俗谛的知识之后,菩萨进而修禅以便获得前面部份的修所成慧(通过禅修而亲自体证的智慧),即是前九个观智,譬如观察有为法无常、苦、无我的思惟智。
如此地修习观智,菩萨全面地观到身外与身内之物皆只是名色的现象而已:「这组自然现象,只是名色而已,根据因缘而生灭。事实上,并没有造作者或被造者。名色在生起之后肯定会消失,因此它是无常的。由于它不断地生灭,因此它是苦的。它是无可控制的,因此它是无我的。」如此地观照内外物的实相,他舍弃了对它们的执着,也助他人做到这一点。
在未成佛之前,菩萨基于大悲心去帮助众生进入三乘行道(patipatti,通过这三乘行道,众生可以成就三种菩提),或帮已进入行道之人达到成熟。
对于他本身,菩萨致力于获得禅那的五自在与诸神通。由于禅那与神通的定力之助,他达到智慧的顶峰。
[关于修习禅那、神通与十种观智的方法,可参考《清净道论》。有一点值得注意的是,《清净道论》解释佛弟子的智慧进展直到证得道的阶段。然而此书所讨论的是发心修菩萨道者的智慧进展;他们注入于禅修的一切精进力必须以大悲心与方法善巧智为基础,再停留在属于第六阶段的行道智见清净,也即是在证得圣道之前。道也被称为智见清净。关于十个观智,菩萨的智慧进展只能达到行舍智(savkharupekkhabana)的第一部份,即是只能获得首九个观智。]
(以上是修习智慧波罗蜜的方法。)
如何修习精进等波罗蜜?
一个为了打败敌人的将军会毫不间断地奋斗,如是,欲依靠自力而不依赖他人的帮助克服烦恼敌,以及带领众生进行同等征服行动的菩萨,需要时时刻刻皆精进于圆满诸波罗蜜。
因此菩萨不断具有正念地省察:「今天我累积了什么菩提资粮与智慧?今天我帮了他人什么?」每天如此省察,他精进地致力于为众生服务。
为了帮助众生,他很慷慨地布施自己的财物,包括生命与肢体。无论是什么言行,他的心只是倾向于正等正觉。无论获得什么功德,他也奉献给唯一的目标,即正等正觉。
即使是上等与稀有的欲乐目标,他的心也不执着而倾向于出离,更别说是下等与普通的欲乐目标。
在做每一件事时,他都培育与运用方法善巧智。
他时刻精进地为众生的福利而努力。
他有耐心地忍受所有可喜与不可喜的感官目标。
他坚持真实,即使受到生命威胁也不动摇。
他毫无分别心地对一切众生散播慈悲。有如一个父亲愿意承担孩子们的痛苦,因此他愿意承担一切将降临于众生的痛苦。
他对众生的善行都感到欢喜。他时常省察佛陀的伟大与无边的力量。无论是造作任何言行,他的心只倾向于正等正觉。
如此这般,菩萨持续地献身于布施等诸善行,而日复一日地累积了无可匹比的功德。
而且,他舍弃自己的生命与肢体去帮助与保护众生;他寻找与实行各种方法来减轻众生的种种痛苦,譬如饥饿、口渴、寒冷、炽热、风吹、日晒等。
他无分别心地希望一切众生能够获得种种身心舒适的快乐,譬如消除上述诸苦而得来的快乐;住在愉人的公园、花园、宫殿、池塘、森林之乐;佛陀、辟支佛、弟子与菩萨出家后体证禅那之乐。
(至目前为止,所述的一切活动都是在菩萨还未证得禅那时所做的。)
当他成就禅那时,他致力于让他人也可体验喜、静、乐、定及如实知见的智慧,就跟他所体验的一样。
而且,他明白众生无助地沉沦在生死轮回之苦、烦恼之苦、令众生逗留在轮回里的诸行业之苦。
他如此看待苦难的众生:他清楚地看到地狱的众生长期持续不断地体验极端的痛苦,被砍、切、研磨成粉与烈火焚烧。
他清楚地看到生为动物的众生时刻受到互相仇恨、压迫、伤害、互相残杀或为人所用的极大痛苦。
他清楚地看到身为饿鬼的众生受尽烈火折磨,受尽饿、渴、寒风、烈日等的苦楚,食用人们呕吐出来的食物、痰等,以及不断地痛哭与悲伤。
他清楚地看到某些人类为生活劳苦,犯罪时被罚斩掉手足等,丑陋难看,深陷于痛苦的泥坑,跟地狱众生的痛苦并无差别。有些人在饥荒时遭受的饥渴就跟饿鬼一样地痛苦。某些质量弱的人则受强者征服,被压迫去为他们服务,以及必须依靠主人生存。他视这苦与动物所受的一模一样。
他清楚地看到六个欲界的天神(被人类认为只有快乐而没有痛苦)在吞食「欲乐之毒」与受尽贪瞋痴之烈火焚烧,而遭受心烦意乱之苦,有如干柴烈火受到风的助力,而不曾有一刻的宁静,只是不断地挣扎着活下去。
他清楚地看到色界与无色界的梵天在享尽最长的八万四千大劫天寿后,还是逃不过无常的自然法则,而掉入无敌的生老病死轮回之苦海里。这就像强健的鸟,在飞至遥远的天边时必有力尽的一刻,或有如一个有神力之人射往天空的箭,最终还是会掉下来。
这般清楚且透彻地看到众生之苦后,菩萨的内心生起了悚惧感,而毫无分别心地对三十一界的众生散布慈悲。
菩萨毫无间断地以身语意至善之业来圆满诸波罗蜜,恒心地彻底奋斗,以便所有的波罗蜜都可达到最高峰的境界。
再者,负责把他带往佛果(即不可思议、无上、无边、无染与诸清净美德之库)的精进力有不可思议的力量。普通人甚至不敢听闻菩萨所付出的精进力,更别说亲自去实行它。
更深入的解释:只有通过精进力,菩萨才得以培育、累积与成就种种证得正等正觉的条件,即:三愿(成就佛果之愿、解脱之愿、越渡苦海之愿);四佛地;四摄法 ;大悲心;省察佛陀的美德以得知成就佛界的殊胜因缘;在诸行中不受渴爱、我慢与邪见的污染;视众生为自己的亲生孩子;在为佛果奋斗时不会因娑婆世界之苦而感到厌倦;施舍一切可供布施之物;在布施方面不会自大地作此想:「在这宇宙里,无人可以在布施方面与我匹比。」;致力于培育增上戒、增上定、增上慧;对修习诸善法有不动摇的决心;喜爱和乐于善行;倾向于三种远离 ;致力于培育禅那;不会认为修习无可指责之法到了某个程度就够了;善意地教导所闻之法;勇猛精进于实行圆满诸波罗蜜;具有勇猛的坚毅恒心;不受他人的指责与折辱所困扰;建立了不可动摇的真实;掌握禅那的五自在;获得诸神通之力;观照诸行的无常、苦、无我三相;通过修习四念处等以培育证悟四出世间道智的资粮;成就九个出世间法 。只有通过精进力,才能实行致力于培育、累积与实践种种菩提资粮。因此从发愿到开悟成佛的期间,菩萨彻底、不间断、勤奋而不懈怠地致力于圆满精进波罗蜜,以便能够不断地提升至更高善法之境。
当他成就了精进波罗蜜的勤勇(parakkama,前进力)之后,跟随在后的忍辱、真实等诸波罗蜜,以及之前的布施、持戒等诸波罗蜜,也由于修习诸波罗蜜的精进力而达到圆满。因此,应该如此地理解忍辱与其余波罗蜜之修习法。
因此,以种种方法布施来利益及带给众生快乐是修习布施波罗蜜的方法。
不毁坏而保护众生的生命、财物与家庭;不离间;说爱语;说有益的话(不说废话)等是修习持戒波罗蜜的方法。
同样地,接受众生布施的四资具(cattaro paccaya,即袈裟、食物、住所与药物),以及行法布施等善法是修习出离波罗蜜。具备方法善巧智地提供众生福利是在修习智能波罗蜜。热忱地致力于实行此善巧,面对种种困难也绝不退缩是修习精进波罗蜜。耐心地忍受众生对己的折辱是修习忍辱波罗蜜。不欺骗而遵守援助众生的承诺是修习真实波罗蜜。即使是在为众生服务时有损于己也保持不动摇的决心是修习决意波罗蜜。重复地省思众生的利益与快乐是修习慈波罗蜜。在受到别人帮助或为难时保持不受动摇是修习舍波罗蜜。
因此,菩萨致力于累积无上的善业与智慧,是不与普通人共有的。他为了无边众生而彻底细心地修习以上诸波罗蜜的条件。简而言之,这种种修行可称为修习「成就波罗蜜」
----------------------------------------------------------------------------------------------------------------
-----------------------------------------------------------------------------------------------------------------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