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隆大师传:22、第一次访问仰光时回答前总理吴努(U Nu)的提问
宣隆大师传:22、第一次访问仰光时回答前总理吴努(U Nu)的提问
在 1948 年 9 月 2 日星期四下午 8 时左右,吴努先生来见宣隆大师,并向大师请教了一些有关佛法义理与修行的问题,吴努先生是前任总理,也是缅甸佛法弘扬协会(Buddha SāsanaNuggaha Association)的一名会员。以下是当时问答的一些零星记录:
〔问〕 大师!请问那一千五百种烦恼(内心的污染)潜藏在我们身内哪个地方?
〔答〕 你若想知道就要去了解生(Jāti),生潜伏于有情众生之中。
〔问〕 我应如何去了解生呢,大师?
〔答〕 有所谓地、水、火、风等四大元素,当识(Consciousness)生起时、感觉也生起时,
此四大元素就会和合在一起,那就是生;你试去了解生,就会开始了解你所问的东西了。
〔问〕 请大师慈悲,为我解说什么是涅槃(Nibbāna)?
〔答〕 你若想了解涅槃,就要去了解(有为法之)坏灭(Bhaṅga)方面。
(注:有为法是指因缘和合之法。)
〔问〕 请问大师,我应如何去了解(有为法之)坏灭(Bhaṅga)方面呢?
〔答〕 当禅修者勤奋地留意观察自身并建立起足够的定力时,他将会清楚地辨识到心、心所与色身,当他了解到它们皆是苦时,就会去审查一切悲痛的原因,不久之后,他将会了解到那个原因就是贪爱或渴求。就在他了解那一刻,道智就把所有潜伏的污染(烦恼)消除了,一直持续不断之生-住-灭(1)的过程亦会随即突然中断,停止作用。
那个灭的真理就是我先前所指的(有为法之)坏灭(Bhaṅga)方面。
〔有关涅槃的讨论到此完毕〕
〔问〕 大师!你说过触(Touch)与觉察(Awareness),究竟觉察是自己发生的,还是与其他因素一起发生的?
(译者注:宣隆大师说过,当(六根对六境)有接触时,你会觉察到它。)
〔答〕 觉察需要其他因素才会发生。
〔问〕 大师!请问那些因素是什么?
〔答〕 觉察(Awareness)需要感觉(Sensation or Vedanā)、想(Perception or Saññā)与识(Consciousness or Viññāṇa)等三者合并时才会发生。
〔问〕 有因素做成它们的合并吗?
〔答〕 有的。
〔问〕 可否请大师把它说出来?
〔答〕 是行(Saṅkhāra)或意志活动使感觉、想与识等三者作好合并准备,令三者在地、水、火与风等四大元素所构成的根门上聚合(触),最后导致觉察与感觉生起,简言之,即意识到觉察与感觉。
〔有关识(Consciousness)的讨论到此完毕〕
(大师为善信们破解了一些当时民间流传的谜语)
〔问〕 请大师为我们破解一些民间的流传谜语,其中一个说:
「人间有四棵树,洒冷水可令某些东西枯萎,洒暖水可令某些东西生长。」
〔答〕 你们听过三个世间吗?我是说人世间、天神世间(the world of Devās)与梵天世间(theworld of Brahmās)〔听过,大师!。〕
佛陀是在哪里出现的,你听过吗?〔听过,是在人世间,大师!〕
是的,过去世出现的佛陀有如恒河沙数,数之不尽,他们都是因为体证四圣谛而达致无上正等正觉的,于是根据这个事实,便出现「人间有四棵树」的传言了;「洒冷水可令某些东西枯萎」的意思是:要消除贪瞋痴等烦恼就要修习八圣道;「洒暖水可令某些东西生长」的意思是:欲令贪瞋痴等烦恼生长,你可把那些污染法的暖水洒在自身上面。
〔问〕 请大师破解另一个民间流传的谜语:
「宽阔的树林内没有木材,宽阔的河流中没有水,六兄弟中没有姐妹。」
〔答〕 佛陀与圣者们在欲界、色界与无色界等三界中生活,由于他们已排除所有污染(烦恼),可说已耗尽作为世俗人所需的燃料或木柴,因此,对他们来说,已无燃料或木柴了。世俗人的内心经常执取六尘,持续不断有如河流流水;可是,在佛陀及圣者们的心中已无这类流水了;这就是「宽阔的河流中没有水」的意思。虽然佛陀与圣者们皆有六根,但他们都不会沉迷于六尘的,那就是「六兄弟中没有姐妹」的意思。
(注:六尘是指色、声、香、味、触、法。六根是指眼、耳、鼻、舌、身、意。)
〔问〕 大师!以下的谜语又如何,请告诉我们?
「还未坐下脚已伸直,还未破晓黎明已到,还未煮饭米已煮熟,米还在煮人已吃下,布还在织裙已造好,裙还在缝已穿在身。」
〔答〕 它们都是指思想(Vitakka)之快速与善变。
〔问〕 传说正等觉的佛陀可以帮助 20 阿僧祇(Asaṅkheyya)80 克若尔(Crores)与 10 万人达致涅槃,如果属实,那么众生的数量会否减少?
(注:阿僧祇,一个极之大的数字单位,相当于 1 后加 141 个 0。克若尔,是印度、
巴基斯坦等国独特的计量单位。一个克若尔等于一千万。)
〔答〕 答案可以是,也可以不是。
〔问〕 大师!请问你这么说是什么意思?
〔答〕 当我说「会有减少」时,那意思就好比说,在你的屋子中如果有十个人,若有五个人离开了,结果屋子里的人数就会减少一样。当我说「没有减少」时,我是指,在胜义谛或真谛中,心、心所、色身与涅槃等四种胜义法(究竟法)仍是保持不变的。
〔有关阿毗达摩(Abhidhamma)的讨论至此完毕〕
〔问〕 当比丘伤害自己,令自己流血,他是否已犯戒了?
〔答〕 是的,他已犯戒。
〔问〕 我知道在佛陀时代,有一位比丘自割喉咙,他在痛苦之中证得阿罗汉后便死去了,那比丘是在犯戒后证得阿罗汉吗?
〔答〕 他有证得阿罗汉,但他并没有犯戒。
〔问〕 现代的比丘若伤害自己,令自己流血,他算是犯了戒的。那位比丘为什么可以豁免?
〔答〕 那位比丘可以豁免。让我打个比喻来解释,例如,当你没有为自己的对象定下规则,没有向人宣说:「不准任何人擅自取走」,假如我在你定下规则之前把它取走了,我有犯错吗?
〔没有,大师!〕
如果我在你定下规则之后取走它呢?
〔那么,大师!你便有错了。〕
这与那证得阿罗汉的比丘情况一样,他并没有犯戒。
〔是的,大师!我明白了。〕
〔有关戒律(Vinaya)的讨论至此完毕〕
〔问〕 大师!请容许我问一个问题,在长部(Dīgha Nikaya)内之大品经文(Mahā Vagga Pāḷi)中,我们读到有关佛陀的舍利(relics)是被婆罗门东林(Brahmaṇa Doṇa)所分配的,而那经文据说是由佛陀所说的,究竟舍利的分配是发生在佛陀入灭前,还是在佛陀入灭后?或者是由谁去分配那些舍利的?
〔答〕 是谁说「如是我闻」的?
〔非常好!我明白了!〕
〔有关经文(Suttana)的讨论至此完毕〕
〔问〕 大师!可否告诉我们有关比丘应了解的五法?
〔答〕 它们是:
(1) 比丘应了解自己的志向或抱负(aspiration)。
(2) 他应了解自己的活动范围(sphere of activity)。
(3) 他应了解自己的坚持(upholding)。
(4) 他应了解要不断修习自心(the constant exercise of his mind)。
(5) 他应了解自己要达到的终极目标(Culmination)。
在这里,
(1) 志向或抱负是指:比丘要立志获得心境安宁(Peace)。
(2) 活动范围是指:他要致力求取智慧(Paññā)。
(3) 坚持是指:他要坚持维护戒、定、慧三学。
(4) 不断修习自心是指:他要不放逸地令自心保持知足、摆脱欲望(与担忧等)。
(5) 终极目标是指:他最终要达到的涅槃。
上述的五法就是比丘所应了解的。
----------------------------------------------------------------------------------------------------------------
-----------------------------------------------------------------------------------------------------------------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