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南传>>正文内容

帕奥禅师:去尘除垢 四、持恒于圣洁的追求

       

发布时间:2013年02月21日
来源:   作者:帕奥禅师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返回目录

帕奥禅师:去尘除垢 四、持恒于圣洁的追求

  且让我以《增支部‧加威斯经》来开始今天的开示。

  有一次,世尊和一大群比丘在憍萨罗国里游方。当世尊走在大路上时,他在某处看见一大片娑罗树林。看到了那树林,他即离开大路走进林间,而在某处现出微笑。

  当时,阿难尊者心想:「是什么原因令到世尊微笑?诸如来是不会无缘无故地微笑的。」所以阿难尊者即问世尊那是什么缘故。

  当时世尊即说:

  「阿难,这个地方在很久以前是个繁荣的城市,住满了许多人。阿难,当时迦叶佛即住在那城市附近,而加威斯是迦叶佛的在家信徒,但他并不持守戒律。

  当时,由于加威斯的缘故,有五百个人受到激发而成为信徒,但他们也不持守戒律。加威斯心想:『我已经给予这五百人很大的帮助,因为我是第一个振作自己而成为信徒,但我并没有持守戒律,而他们这五百人也没有持守戒律。这只是不相上下而已,一点也没有比他们更好。来吧,我应当为更高层次而努力!』所以加威斯就去找那五百人,说:『各个善士,你们应当知道,从今天起我将持守戒律。』

  阿难,当时那五百人就心想:『加威斯大德的确给予了我们很大的帮助,因为他是第一个振作自己而成为信徒的。而现在加威斯将持守戒律,为何我们不也这么办?』所以那五百位在家信徒就去找加威斯,告诉他说他们也将从那天开始持戒。

  再次,加威斯心想:『这也只是不相上下而已,一点也没有比他们更好。来吧,我应当为更高层次而努力!』所以加威斯就去找那五百人,说:『各个善士,你们应当知道,从今天起我将遵从梵行,舍弃世俗人的性生活。』当时,其它人心想:『为何我们不也这么办?』所以他们也照办了。

  再次,加威斯心想:『这也只是不相上下而已,一点也没有比他们更好。来吧,我应当为更高层次而努力!』所以加威斯就告诉他们,说:『各个善士,你们应当知道,从今天起我将是一餐食者,戒绝吃晚餐,舍弃非时食。』当时,其它人心想:『为何我们不也这么办?』所以他们也照办了。

  过后,加威斯心想:『我已经给予这五百人很大的帮助,因为我是第一个振作自己而成为信徒,我持守戒律,而如今他们这五百人也持守戒律;我遵从了梵行,舍弃了世俗人的性生活,而如今他们也是如此;我成为了一餐食者,舍弃非时食,而如今他们也是如此。这的确只是不相上下而已,一点也没有比他们更好。来吧,我应当为更高层次而努力!』

  阿难,当时加威斯居士就前往迦叶佛之处,而向他说:『世尊,请让我在世尊座下出家,请传授我具足戒!』而加威斯居士获得在迦叶佛座下出家,受了具足戒。

  阿难,在受了具足戒之后,加威斯比丘离群独处、勇猛精进、决意地修行,而在不久之后即证得且安住于梵行至高无上的目标,亲自以智证悟当下即可知见之法──那即是良家子弟舍弃俗家生活而出家真正所追求的目标。当时,他宣布:『生已灭尽,梵行已立,应做皆办,再无后有。』

  阿难,从那时起加威斯比丘即成了众阿罗汉之一。

  阿难,当时那五百人心想:『加威斯大德的确给予了我们很大的帮助,因为他是第一个振作自己而成为信徒的。现在他已剃掉自己的头发与胡须,穿上黄色袈裟,舍弃俗家生活而出家;为何我们不也这么办?』所以,阿难,那五百位在家居士就前往迦叶佛之处,而向他说:『世尊,请让我们在世尊座下出家,请传授我们具足戒!』而那五百人获得在迦叶佛座下出家,受了具足戒。

  当时,加威斯比丘心想:『我确实能够随心所欲、轻易而毫无困难地获得这至高无上的解脱之乐。这五百比丘是否也能够同样地获得此乐?』

  阿难,在受了具足戒之后,那五百比丘离群独处、勇猛精进、决意地修行,而在不久之后即证得且安住于梵行至高无上的目标,亲自以智证悟当下即可知见之法──那即是良家子弟舍弃俗家生活而出家真正所追求的目标。当时,他们宣布:『生已灭尽,梵行已立,应做皆办,再无后有。』

  如是,阿难,以加威斯为首的五百比丘在不断地往更高及更殊胜之法努力时,证得了至高无上的解脱。

  所以,阿难,你们也应当如此训练自己:我们将不断地往更高及更殊胜之法努力,以便证得至高无上的解脱。」

  如今,你们也应当听从佛陀的忠言,奋力禅修,以便达到更高层次的清净。如果你们能够轻易地在禅修当中获得很大的进展,你们不可就此感到骄傲,而在还没有达到良家子弟舍弃俗家生活出家真正所追求的目标时,即停止努力,不再前进。反之,如果你们无法轻易地在禅修当中获得很大的进展,你们也不应就此感到沮丧、气馁。禅修者禅修的进度快慢关系到他在过去世所累积的波罗蜜、五根成熟的程度,以及今生的努力。你们应当谨记,禅修并非比赛,所以不应在你们之间作比较。认为自己的修行比别人好是我慢;认为自己的修行跟别人相等是我慢;认为自己的修行比别人差也是我慢。在禅修当中,只有自己的戒清净、心清净及见清净才是重要的。只要是真诚地尽了最大的努力修禅,你们已经是以个人最快的速度向前迈进。

  你们应当保持一颗不执着的心来禅修。在修行导向不执着、厌离与解脱的戒定慧三学时,如果你们是抱着一颗充满执着的心来实行,那你们是不可能证得圣洁的目标的。反之,修得更多你们就离开那目标更远。所以,你们的责任只是全心全意地,以一颗对法至诚恭敬的心来修禅,而让禅修的成果依照因果的法则自动到来。对于这一点,佛陀在《增支部》里已经描述得很清楚;他说:

  「诸比丘,农夫有三项紧急的任务。是哪三项?

  在此,诸比丘,农夫必须赶快耕好农地。过后他必须赶快播下种子。过后他必须赶快把水引进农地,然后再把水源切断。这些是他的三项紧急任务。

  但是,诸比丘,那农夫并没有神力或权力可以这么说:『让我的农作物在今天就长出来;在明天就结果;在后天就成熟。』这是不可能的。只有适当的时刻才能令到它们如此(成长、结果及成熟)。

  同样地,比丘也有三项紧急的任务。是哪三项?那即是修行增上戒、增上心及增上慧。这些是他的三项紧急任务。

  但是,那比丘并没有神力或权力可以这么说:『让我的心在今天,或在明天,或在后天就解脱诸漏,不再有任何执取。』这是不可能的。只有在他修行三学至适当的时候才能令到他的心获得解脱。

  所以,诸比丘,你们必须如此训练自己:我们必须拥有极强的善欲去实行这(戒定慧)三学。你们应当如是训练自己。」

  同样是在《增支部》里,佛陀说进展可分为四种,即:(一)进展辛苦、通达缓慢;(二)进展辛苦、通达迅速;(三)进展轻易、通达缓慢;(四)进展轻易、通达迅速。如果你是属于进展轻易、通达迅速的那种人,那当然是最好不过的了。但如果不幸地你是属于进展辛苦、通达缓慢的那种人,你也不应感到气馁,因为你还是有进展。比进展缓慢更糟的是不乐于禅修,因为不修禅的人根本就不会有任何进展。

  除了佛陀所教的戒定慧三学之外,你们是否晓得有什么方法能够引导你们至断除生死轮回、断除一切苦?没有!因为没有修禅的话人们就不会获得智慧;这就有如佛陀在《法句经》偈二八二里所说的:

  「智慧生于禅修之中,无禅修智慧即退失;

  知晓此二得失之道,且实践以令慧增长。」

  由于戒定慧三学是唯一趣向解脱的道路,所以你并没有任何其它的选择,而只好不断地修禅,修禅,再修禅。除了睡觉的时间之外,你必须持续不断地修禅。你应该尽力保持正念。没有任何向善的努力是白费的。如果你以正确的态度修禅一小时,你就获得了一小时的波罗蜜。如果你修了一天、一月、一年或更久,你就累积了相等于你所付出的努力的波罗蜜。只要保持正确的态度来修禅,你修得更多,心就会越来越清净,而你的烦恼也随之渐渐地退失;这就有如佛陀在《增支部》里形容的一般:

  「就有如木匠或木匠的助手看到自己的斧头把柄上留着自己的手指印时,并不会因此而知道:『今天我已经把斧头把柄磨损了这么多,昨天则磨损了这么多,另一天又磨损了这么多。』反之,只会因它已被磨损了而知道它已被磨损了。同样地,诸比丘,全心全意地在生活中投入于培育心的比丘并不会知道:『今天诸漏已减少了这么多,昨天则减少了这么多,另一天又减少了这么多。』反之,只会因它已减少了而知道它已减少了。

  就有如一艘船在冬天时搁浅在岸边搁了六个月,帆索受到风吹日晒,而在雨季时被雨淋湿,重得垂了下来时,即会很容易地变弱及腐坏。同样地,诸比丘,全心全意地在生活中投入于培育心的比丘的诸结[1]会很容易地变弱及被破坏。」

  所以你不需要担心何时自己才会证悟涅盘。只要你不断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肯定的,在未来总有一天你会达到那圣洁的目标。况且四圣谛是最值得我们追求,以便得以知见它的。为什么呢?从以下佛陀在《相应部》里所说的话当中,你就可以明了其因何在:

  「诸比丘,如果有一个人的寿命是一百年,而且他会活到一百岁,而他们向他说:『善士,来吧!他们将在早上用一百枝鎗刺你,在中午及傍晚时也是如此(各以一百枝鎗刺你)。善士,你的寿命是一百年,而且会活到一百岁,在每天受到三百枝鎗刺戳之下,一百年之后你就会彻知未曾得知的四圣谛。』

  诸比丘,即使是如此,良家子弟为了获得真正有价值之法,也会心甘情愿地接受那种折磨。诸比丘,生死轮回的起点是不可得知的。第一次被鎗、剑及斧砍伤或刺伤而遭受痛苦的体验是不可得知的。然而,诸比丘,我没有说必须遭受如此的痛苦与忧愁才能知见四圣谛,反之,我说是可以愉悦地知见它们的。所以,诸比丘,为了体证『这是苦』就必须付出努力;为了体证『这是苦的因』就必须付出努力;为了体证『这是苦的止息』就必须付出努力;为了体证『这是趣向苦的止息之道』就必须付出努力。」

  为了更进一步描述为何把一世人的时间都用来修行戒定慧三学是非常值得之事,我应当在此引用《相应部》里的另一部经:

  一时世尊住在舍卫城附近给孤独长者的袛园精舍。当时,世尊以指甲挑起了一点泥土,说道:「诸比丘,你们认为是哪一者比较多?是我指甲上的泥土比较多,还是大地的泥土比较多?」

  「世尊,这大地的泥土肯定比较多。跟大地的泥土比较起来,(世尊指甲上的)一小点泥土还不足于它的百份之一,千份之一,或十万份之一。」

  「如是,诸比丘,对于一位拥有正见与觉悟的圣弟子来说,已完全被消灭的痛苦的份量比较多。跟这些已完全被消灭的痛苦比较起来,所剩下的痛苦是微不足道的,甚至不足于它们的百份之一,千份之一,或十万份之一,因为他(须陀洹圣者)最多只会再投生七次。

  诸比丘,证悟法的利益是如此的巨大;获得法眼的利益是如此的巨大。」

  因此,每一位禅修者都必须尽了自己最大的努力,以便能够在今世最少证得须陀洹道果。如果他成功地证得了须陀洹道果,那么他所获得的稀有人生,以及得以听闻正法的稀有机会就不会白费了。到时,他将不会再投生到四恶道,即地狱、畜生道、饿鬼道及阿修罗道。而且他肯定会在未来获得最终的解脱。

  即使是为了获得世间的成就,人们也都必须努力奋斗。至于为了获得崇高的出世间成就,那应该付出多少努力呢?当然是需要更多的了。你应当记得,即使佛陀的某些大弟子也都需要非常精进地修行才能获得解脱。举例而言,拉达巴拉尊者[2](Ven. Ratthapala)精进地修了漫长的十二年,而《中部‧拉达巴拉经》还把它形容为「不久之后」。佛陀的独生子罗候罗尊者[3]也必须奋斗了十三年才证得阿罗汉果。而我们又是谁,岂可只是修禅修了几天或几个月就感到失望?为了获得这崇高的出世间利益,我们必须付出最大的精进力;这就有如佛陀在《相应部‧因缘品》里所说的:

  「诸比丘,最高之法是不能透过下等的(精进)证得的,而是透过最高的(精进)才能证得最高之法。圣洁的生活是最殊胜的。现在导师已出现在你们的面前。所以,诸比丘,你们应当激起精进力,以便获得未曾获得之法、证得未曾证得之法、觉悟未曾觉悟之法。这样我们在这世间的生命才不会毫无所得,而是有成果的。同样地,即使我们所接受的衣、食、住、药(四种)必需品是微薄的,都会对施主们非常有益及有成果。为了这一点,诸比丘,你们必须如此训练自己:为了自己的利益,我必须毫不厌倦地奋斗;为了别人的利益,我必须毫不厌倦地奋斗;为了(自己与别人)两者的利益,我必须毫不厌倦地奋斗。」

  因此,为了自己与别人的利益,我们必须很有毅力地坚持下去,不断地为圣洁的目标而奋斗,直到这一生的最后一口气都绝不放弃。

  在此,且让我以《法句经》的一首偈来结束今天的开示:

  「智者精进于禅修的一天,

  好过怠惰之人无自制无慧的百年生命。」

  在此,「自制」是指近行定及安止定,而「慧」则是指观智及道智。若人以近行定或安止定为基础来修行观禅,他就会证得观智。修观禅越多,他就会看到诸行法更多的过患,而自然地对它们感到厌离。当其观智成熟时,他就会先证得须陀洹道,而从那一刻开始,就不会再堕入四恶道。若能更进一步地证得斯陀含道,他的欲欲结及瞋恨结就会被减弱。若能更进一步地证得阿那含道,在来世他将会脱离十一个欲界。若能够证得最高的圣道,即阿罗汉道,他就会解脱欲、色及无色三界,而在死时证入般涅盘。这是为何「智者精进于禅修的一天,好过怠惰之人无自制无慧的百年生命。」

  愿你们过个具足戒行、明智及禅修的一生。

  --------------------------------------------------------------------------------

  [1] 中译按:「结」一共有十个,即:身见、疑、戒禁取见、欲欲(对欲乐的欲求)、瞋恨、色界欲(对色界生命之欲)、无色界欲(对无色界生命之欲)、我慢、掉举与无明。须陀洹道断除首三结;斯陀含道减弱欲欲及瞋恨;阿那含道进而断除它们;阿罗汉道则断除其余五结。

  [2] 中译按:拉达巴拉尊者是世尊的八十位大弟子之一。世尊在《增支部.一集》里称他为「基于信心而出家第一」的弟子。《中部‧拉达巴拉经》中述及他为了获得双亲同意他出家,而向双亲说自己只有两个可能性,即:死在当地,或获得同意出家。然后他就躺在地上绝食,也不说话。其双亲尝试劝他们这从小娇生惯养的独生子打消出家的念头,但失败了。他们再叫他的朋友们来说服他,但也失败了。七天后,他的朋友们见他快要死了,就向他双亲说:「伯父,伯母,拉达巴拉在说了『我当死于此地,或获得允许出家』之后,即躺在地上。现在,如果你们不让他出家,他就会死在这里。但如果你们允许他,在他出家之后,你们还可以见到他。而如果他不满意出家的生活,到时他不回到家里,又会去哪里呢?所以,你们就答应他出家吧!」因此,其双亲只好让他出家。

  [3] 中译按:罗候罗尊者也是世尊的八十位大弟子之一。世尊在《增支部.一集》里称他为「乐于接受教导第一」的弟子。每个想要成为佛的大弟子之人,都必须在得到一尊佛授记之后,再累积波罗蜜长达十万大劫之久。

返回目录

----------------------------------------------------------------------------------------------------------------

更多帕奥禅师佛学内容

-----------------------------------------------------------------------------------------------------------------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 还没有任何项目!
  • 佛教导航@1999- 2011 Fjdh.com 苏ICP备1204078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