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密宗>> 藏秘>>正文内容

达真堪布:《菩萨宝鬘论》讲记(十)

       

发布时间:2013年02月13日
来源:   作者:达真堪布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返回目录

达真堪布:《菩萨宝鬘论》讲记(十)

 

  为修持成佛要发殊胜菩提心!

  为度化一切父母众生要发誓修持成佛!

  为早日圆成佛道要精进认真闻思修行!

  今天继续给大家讲解《菩萨宝鬘论》。这几天,在学习的过程中,大家应该都感觉到了此论对我们的启发和帮助。这部论典非常殊胜,论典里的窍诀是显密一切经典的精华,我们要好好地用它对照自己,这样才会有进步、有变化。

  居于安闲幽静处,犹如野兽蔽自尸。

  如是应当避散乱,无贪无恋而安住。

  “居于安闲幽静处”,我们作为修行人,应该依止幽静的地方,把自己隐蔽起来。“犹如野兽蔽自尸”,一些野兽快要死亡的时候,会钻进洞里,或找一个比较隐蔽的地方等待死亡,不让自己的尸体被其它动物或人发现。这里讲,要远离散乱。不仅身要远离散乱,心也要远离散乱。

  佛讲心态,主要讲心要远离散乱。但我们若是没有一定的智慧,没有一定的定力,很难远离散乱。所以我们刚开始学佛修行的时候,要远离这些容易让心散乱的环境或者事情,依止寂静处,心自然就能静下来了。

  这些外在的、形式上的东西,都是为了这个心。心若能达到不受外在的影响,有一定智慧与定力的时候,就不需要这些外在的所依和助缘了。但是由于我们现在心没有达到这样了了分明、如如不动的境界,因而需要这些所依和助缘。这样,我们最后才能成就,才能达到目的。

  如果一开始,就让我们放下,不执着,是不可能做到的。所以对于一个刚刚学佛修行的人来说,身尽量要避开或者远离这些不清净的环境与恶友,这非常重要。其实远离、逃避不是最究竟的方法,不是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方法。但是因为我们现在没有定力,一定会受环境和周围人的影响,所以刚开始时选择远离这些是需要的。

  有人认为,自己现在不需要这些助缘,不需要这些形式,直接安住就可以了。确实是这样的,但是你能安住吗?不可能的。因此,我们要尽量远离恶缘,远离这些不好的景象,心才能融入、安定下来。

  我们成就了,就不需要这些外在的形式,也不需要这些所依的对境与助缘了。这是从自己的方面来讲的。但是那个时候为了利益众生,帮助他人,也需要表法。现在有些大德高僧虽然已经功德圆满了,成就了,但是他们的行为还非常精进,每天诵经、磕头、绕佛、打坐。他们这样做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众生。佛菩萨利益众生有四种方法,其中一种就是同行、同事——有共同的行为,做同样的事情。即使你成就了也要表法。如果自己不念经,却让别人念;自己不打坐,却让别人打坐,这样也不太合适。若是你不表法,也饶益不了众生。

  有的人不了解,这些大德高僧、成就者,是佛菩萨再来,怎么还要学,还要修,还要这么精进呢?其实他们是给众生表法。我们的本师释迦牟尼佛在印度,刚开始也成家了,后来他了解了轮回的痛苦,知道不能再继续造业了,于是生起了出离心,毅然离家出走,跑到森林里,给自己剃头,出家苦修了六年,最后在菩提树下成道。这都是给我们的示现和表法。

  依照大乘经典来说,我们的本师释迦牟尼佛,在密严刹土早就成佛了。他在菩提树下示现成佛,是为了我们这些众生。很多大德高僧确实是佛菩萨再来,是成就者,但是每天还要受戒、吃素,精进修行,这都是一种表法。其实对他们来说不需要这些,因为他们已经成就了、证悟了,任何时候都不会被染污,怎么做都可以。

  但是很多众生还不知道感恩。“我们现在要有感恩心,要报答上师三宝!”嘴上是这样说的,但是并没有真正生起这样的心,对上师三宝都没有什么感觉,因为没有真正明白道理。这些佛菩萨、大德高僧们,来到六道轮回里,来到人间,有时候还要受苦,遭遇很多的不幸与灾难。为自己,他们不需要这些外在的形式;为众生,他们需要这些。

  现在有的人觉得:“我现在修得差不多了,快圆满了,不用持戒,不用再修行了。”不懂佛理的人就是这样,以盲引盲。一小部分没有智慧的人,还跟着跑。“他现在的境界肯定很高了,成就肯定很大了,什么都可以做了,可以喝酒吃肉了。”这样想,就有问题了。

  如果修行真正到了一定的层次,真正成就了,他不仅要修行,而且会更精进;不仅要持戒,而且会更严格。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这样做:第一是为了众生;第二对他自己来说,也是一种开心快乐,做起来没有难度。

  我们现在要精进修行有难度,是因为还克服不了烦恼,烦恼一上来就身不由己了。若是要我们严格持戒,日日夜夜求解脱,行住坐卧都修行,有难度。但是对那些佛菩萨再来、成就者而言,精进修行,严格持戒是一种极大的享受,没有什么。所以我觉得,为众生更应该精进修行,表里如一。

  我们不要以盲引盲。一说济公喝酒、吃肉,自己也跟着学。我们不是要学济公的行为,而是要学济公的精神。在他的境界中,没有患得患失,没有取舍,没有得失,没有分别,一切都放下了。这也是在给我们表法。我们在内心当中也应该这样,但行为上不能没有分别、取舍。很多大德高僧,包括我们的佛祖释迦牟尼佛都是那么精进,对自己的要求都那么严格。我们是跟济公活佛学,还是跟佛祖学?其实他们都是在给我们表法。

  很多大德高僧持戒非常严格,不吃肉,不喝酒,这也是在表法;济公活佛看起来持戒不严格,到处喝酒、吃肉,随便跑,也是在表法。我们若是学他们的精神,都要学;若是学他们的行为,就要有智慧。什么意思呢?就是都要放下,精神上不能走偏,见解上不能有偏见。有些大德高僧严格地守持戒律是对的,济公活佛那样做也是对的,就是不能堕入两边。这两种表现都是我们的榜样,一切随缘而做。针对不同的年代、不同的环境、不同的众生,应该有不同的表法。

  行为上,我们不一定跟济公学,也不一定跟那些持戒清净的人学。这是什么意思?这两种表法,在精神上都是平等的。其实真正为众生的时候,喝酒、吃肉是应该的,不吃肉、不喝酒也是应该的。

  佛在世的时候,曾经让舍利子、目犍连去度化王宫里的人,但是都没有成功。后来又派文殊菩萨去,文殊菩萨在王宫里,跟他们一起吃喝玩乐,最后把他们都度化了。只用一种方法,只说一个道理是行不通的。用各种方法,讲各种道理,才能度化不同的众生。

  普贤菩萨的十大愿王里,有一个是“恒顺众生”。必要的时候,恒顺众生才能度化众生。若是跟他硬碰硬,他犟你也犟,很难度化、感化他们。现在很多家庭矛盾重重,就是这样来的。我们不应该这样。度化众生的时候要是能把他直接接引进来最好;若是不能,就跟他走几步,然后再把他接引进来。只要你自己不糊涂,不跟他走远了就行。“我现在跟他走,是为了把他接引进来。”自己要知道这个念,而且不能忘掉。

  佛法里讲的是化解——化解所有的矛盾、冲突与怨恨。十种善业,其中的一个就是化解怨恨。我们作为修行人,与任何人之间的怨恨都要尽量化解,这就是善业。我们不是要跟他一起生烦恼、造恶业,要用善巧的方法,把他接引、度化进来。

  佛讲,我们的父母、儿女是与自己最有缘分的众生。我们对众生要发慈悲心、菩提心,但是要先从自己的家庭做起。寂天菩萨在《入行论》里讲得也很清楚,不是一下子就布施天下所有的众生,若是你的善根、缘分不成熟,发心不到位,刚开始是没有办法布施其他的众生的。

  刚开始时,我们应该从父母、儿女做起,然后再扩大到亲朋好友,接着扩大到一个地区、一个国家,再扩大到整个世界,最后扩大到整个法界。现在有的人修偏了,一说要度化、饶益天下的父母众生,就不管身边的众生了。“我要度化一切众生,我要利益一切众生!”就开始说大话了。

  你连身边这些有缘的众生都不能饶益,还能饶益天下的众生吗?不可能!我们要从自身做起,从家庭做起,尽量化解怨恨,感化众生。人心是肉不是铁,人是可以感化的。你去感化他,他就会支持你,就会跟你学。你现在接触了佛法,懂得了佛法,知道了佛法的利益,他却什么都不知道。这个时候你应该在家里好好地表法,通过自己的变化,让他感觉到佛法真正能够改变人、利益人。人都一样,谁都愿意幸福快乐。这样,你就能慢慢地度化他,就可以把他接引进佛门了。这是一个特别好的方法。

  表法有各种各样的,方便也有各种各样的。我们在生活中、工作中都应该这样做,不能只用一种方法,这样解决不了更多的问题。佛法就像一个大工具箱,里面装满了各种各样的工具,你不能总用一种工具做所有的事情。我们现在所学修的佛法里,什么也不缺,什么工具都有。你自己会不会用,才是关键。

  遇到不同的问题,应该用不同的工具,用不同的方式和方法解决。我们有时候也用一些方法,但是却解决不了什么,因为用得不恰当,没有把这些方式和方法全部利用起来。佛法里什么方法都有,主要看你会不会用。

  学佛修行的过程中,表法很重要。现在有些人总是装,装自己境界高,装自己有成就,对一些细微的行为不在乎,还觉得对自己来说没什么影响。不可能没影响,这种人最值得怀疑,这种人的修行绝对有问题。因为他没有真正明白佛讲的道理。大家一定要注意,现在这样的人很多,装大成就者,到处造业。

  大家应该保持清醒。我们是要将一切观为清净圆满,但不是盲目跟别人跑,也不是跟谁都结缘。有的人觉得:“一切境,一切缘,一切是佛嘛!”然后给这个人磕头,给那个人磕头;跟这个人结缘,跟那个人结缘。这就过分了,又修偏了。有的人觉得自己的境界高。你的境界再高,也高不出我们的佛祖释迦牟尼佛。佛祖当初在世的时候,这样做过吗?到处去结缘了吗?没有。这都是有标准的。你学佛修行了,成就了,就什么标准都没有了吗?

  空性是空性,缘起是缘起。从自性清净的角度来讲,都是佛,都是平等的;从断证圆满的角度来讲,还是有分别——有些是佛,有些不是佛。佛在经中讲了,密宗里也讲了,所有的色身都是佛身,所有的音声都是咒语,所有的起心动念都是圆满智慧,这就是密宗的三昧耶。

  完全是清净的、平等的,这是从性上、体上,从自性清净的角度讲的。佛有两种,一种是自性清净的佛,另一种是断证圆满的佛。我们现在所依止的是断证圆满的佛,我们追求的是断证圆满的功德,我们的目标是成为断证圆满的佛。我们都是自性佛——自性清净的佛,这个没有什么分别,都是平等的,但我们不是断证圆满的佛。断是断烦恼,断疑惑。证是证自性,证佛性,证真理。我们现在的断证还没有圆满。

  什么都有标准。你学佛修行了,解脱成佛了,就没有标准了,没有秩序了吗?不可能吧?佛讲的这些道理是真理,是最可靠的。你靠佛法,依止佛法不会错的。佛法里讲的善恶标准是,在贪嗔痴的状态下所做的一切,包括每一个起心动念都是恶;在不贪、不嗔恨、不愚痴的状态下所做的一切,包括每个起心动念都是善。所以我们不应该犯糊涂,不应该以盲引盲,不要再造业。就算是造业,也不要拿佛法来造业!有些人总是在贪嗔痴的状态中,哪有这样的修行,哪有这样的修持方法?大家真的应该注意。若是以佛法来造业,这种恶业和一般的恶业不一样,缘起非常不好,生生世世都会遇到这样的因缘,很危险,很可怕啊!

  首先是身体尽量远离散乱,最终目的是让心远离散乱。我们现在连出离心都没有生起来,菩提心就更不用说了。尽量把自己的身口意关闭起来,这样会少造恶业。等你有了出离心,有了菩提心以后,可以随缘,可以出去表法。因为有出离心了,就有保护自己的能力了。不贪恋了,就不会陷进去了,就不会染污自相续了。出离心是保护自己的,菩提心是利益他人的。我们是要度化众生,利益众生,如果你有出离心的盔甲,再去利益众生就很安全了。

  时时誓愿当坚定,若生懒散懈怠时,

  则应对己作呵斥,诚心忆念自禁戒。

  “时时誓愿当坚定”,一般的情况下,不能轻易立下誓言。既然立下了誓言,宁可舍弃生命,也不能舍弃誓言。大德高僧们所立下的誓言,就像刻在石头上的字一样,即使刮风下雨,也不会消失。他们立下誓言的时候,一定会前后、仔细、谨慎地观察思考。你们修行为什么不坚定?就是因为不明理。若是明理了,有坚定的誓言,有坚定的信念了,一切善神护法都会护持你。

  麦彭仁波切在《二规教言论》里讲,信念坚定、誓愿坚定的人,不用说人,连天魔外道都怕他,善神护法都不敢不保护他。现在有些人就非常有威力,别人都不敢接近他。我们的上师如意宝就是这样的人,每个弟子都非常怕他,到他老人家面前说话都发抖。在其它地方再有名气,再有德性,再有成就的人,来到上师如意宝面前,也不敢抬头,吓得说不出话来。这就是威力呀!

  这个威力是从哪里来的?是从坚定的信念、坚定的誓愿里来的。这种人既然发誓、发愿了,纵遇命难也不会舍弃,不会改变,甚至会用生命来捍卫它。坚定的信念是值得我们用生命来捍卫的。若是你做不到这些,我在这里可以肯定地说,你还是没有信念,没有信仰。用生命来捍卫信仰,这是一个很大的功德和威仪。能够这样做,不用说人,连天人都会保护你。人都会崇拜、信赖、喜欢这种人。所以我们作为修行人,任何时候都要人格稳重、信念坚定。

  上师如意宝有两句教言:“在任何时候,既不扰乱他人的心,也不动摇自己的决心。”希望大家都要记住。我们是要恒顺众生,利益众生,帮助众生,但是不能动摇自己的决心,不能舍弃自己的誓言。这两句教言并不矛盾。有的人说:“我是为了恒顺众生,为了帮助他人。”然后舍弃了自己的誓言,动摇了自己的决心。这种人很难有成就。

  世间什么人都有,在你生活、工作的过程中也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机缘,但不是都要发誓、发愿去做的。人都有自己的责任和义务,尽自己的本分就好了。该发誓的时候一定要发誓,该付出的时候一定要付出。这是要坚定地、持之以恒地做的。有些人心情好了就做,心情不好了就不做;愿意了就做,不愿意了就不做。不应该这样。

  “若生懒散懈怠时,则应对己作呵斥。”我们现在经常懈怠、散乱,但是从来没有呵斥过自己,反而还安慰自己,原谅自己。“今天太累了,早点休息吧;今天身体不舒服了,早点休息吧。”我们作为修行人,不应该这样,而应该以正知正念来守护三门。一要懈怠或散乱了,就呵斥自己:“你不是要解脱吗?不是要为众生成佛吗?这样舒舒服服、轻轻松松的,能解脱,能成佛吗?”

  佛讲过,自己才是自己的监督者,自己才是自己的怙主。我们应该监督自己,做自己的善知识,支持自己,不依靠别人。“你又散乱了!”然后给自己点惩罚。“今天你又懈怠了,晚上不准睡觉,多念几部经,多修几个小时的法。”我们应该这样。如果晚上懈怠了,早上就要呵斥自己:“昨天晚上你说干了一天的活,很疲惫,就没修除障法,没有禅修,早早就休息了。这样能解脱,能成就吗?应该早点起来!”然后让自己早起几个小时学修。

  我们的身体是暂时得到的一个工具,我们要把它利用起来,用它来修善业,不应该用它来造恶业。这个身体是一个不净的口袋,而且很快就会失去,不要太执着它。《入行论》里讲,精进的时候,或者是能利用它弘法利生,让它为众生做事的时候,它是个好东西。这时应该好好地保养它,可以吃得好一点,穿得好一点,让它多休息,给它一点奖励。若是它不听话,总去造业,懈怠或散乱的时候,应该狠狠地呵斥它、惩罚它。怎么惩罚呢?也不用别的方法,就是让它多念几部经,多修几个小时的法。就这样去利用这个人身。

  “诚心忆念自禁戒”,什么叫“自禁戒”?我们现在正在学佛修行,这里有很多修行的戒律与善恶的标准。我们应该时时发自内心,诚心诚意地忆念这些戒律和标准,用这些来衡量自己。现在很多人都说:“我觉得自己很善良,没做过什么恶事。”这是你自己认为的,你还不懂真正的善恶标准。我们现在为什么要学习佛法呢?就是因为不知道善恶的标准。若是知道了,就没有必要学习了。

  佛法里有善恶的标准,有做人的标准。你认为的标准不一定是正确的,因此我们必须用佛法来衡量自己。拿佛法当镜子照自己,才能照出自己的真面目;拿佛法当秤称自己,才能称出自己善恶的重量。之前你自己看不出来,也衡量不出来。我们为什么每天都开示,都讲这些经论?因为我们都需要这些标准,需要这些工具。我们要用这些工具来保护自己,改变自己,这样才能彻底解脱。

  今天就讲到这里。祝愿大家吉祥圆满,扎西德勒!

  此福已得一切智,摧伏一切过患敌。

  生老病死犹波涛,愿度苦海诸有情!

  以佛所获三身之加持,法性不变真谛之加持,

  僧众不退意乐之加持,如是回向发愿悉成就!

  达雅塔,班赞哲雅阿瓦波达呢耶所哈!

返回目录

----------------------------------------------------------------------------------------------------------------

更多达真堪布佛学内容

----------------------------------------------------------------------------------------------------------------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 还没有任何项目!
  • 佛教导航@1999- 2011 Fjdh.com 苏ICP备1204078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