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南传>>正文内容

帕奥禅师:如实知见 七、问 答(一)

       

发布时间:2013年02月21日
来源:   作者:帕奥禅师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返回目录

帕奥禅师:如实知见 七、问 答(一)

  问1-1:修行安般念(anapanasati)有四个阶段,我们怎样决定何时该从一个阶段换到下一个阶段呢?

  答1-1:佛陀逐步地教导安般念:长息、短息、全息、微息,乃是为了容易明了;实际修行的时候,四个阶段可能会同时发生。例如:当你的定力已经进步到能够持续地专注入出息半小时的时候,你就可以开始专注全息。那时,不论气息长或短,你都应当专注于经过同一点上的全息,即是从开始到结束的气息。然后,若你能专注于长息的全息或短息的全息持续一小时,入出息将会自动变得微细,你就可以改专注于微细的全息。如果入出息不变得微细,则你应只专注于全息,不应故意使气息变得微细,也不应故意使气息变长或变短。如此,四个阶段包含在同一个阶段里。在第四个阶段时,气息只是变得微细,并非完全停止。气息只在进入第四禅时才会完全停止,这是最微细的阶段。

  问1-2:修行的时候是不是一定要有禅相?

  答1-2:修行某些业处(kammatthana)时,如:安般念、十遍禅、不净观 (asubha),禅相是必要的。如果想修行其它的业处,如:佛随念 (Buddhanussati),则不需要禅相。修行慈心观 (metta-bhavana)时,破除人际之间的界限可称为禅相。

  问1-3:有人说,修行安般念时他们的灵魂跑到身体外面去了。是否真的有此情况?或者他们修入了歧途?

  答1-3:专注的心通常能够产生禅相。当禅修者的定力深、强、有力之时,依照他内心所生起不同的想,就会有不同的禅相出现。例如:若想要禅相变长,禅相就会变长;想要它变短,它就会变短;想要它变圆,它就会变圆;想要它变红,它就会变红。如此,修行安般念时各种不同的想都可能发生。他感觉好像自己跑到身体外面去,那只是心生的错觉,但此错觉不是由灵魂所生。这不成问题,不必理会它,只需继续专注于气息。

  专注的心非常奇妙。假如你对安般似相有够强的专注力,当你想将似相送到缅甸的大金塔(Shwedagon Pagoda)时,你会看见一道非常明亮耀眼的光芒射向大金塔而去。同样地,如果你想使自己身上的骨骼离开身体,当你的定力很强时,你会见到骨骼离开你的身体;这只是心变现出来的影像而已,不是真实发生的情况。对究竟名色法尚未具有充分观智的人会以为这是灵魂;事实上这不是灵魂,它只是心生出来的现象而已。

  唯有能够透视内外的究竟名色法 (paramattha-namarupa)时,才能解决灵魂的问题:无论内在或外在,都找不到所谓的灵魂。因此你必须破除名色法的密集 ,以透视究竟名色法。

  「Nanadhatuyo vinibbhujitva ghanavinibbhoge kate anattalakkhanam yathavasarasato upatthati」──「当我们破除密集之时,无我的领悟(anatta-sabba)就会生起。因为有密集的概念,才生起灵魂的概念。」

  要破除色法的密集,首先你必须辨识色聚 (微细的粒子)。然后必须辨识每粒色聚里所存在至少八种的究竟色。若不破除色法的密集,则灵魂的概念不会消失。

  同样地,若不破除名法的密集,灵魂的概念也不会消失。例如:当你的心胡思乱想时,你会认为那个胡思乱想的心是你的灵魂。

  尚未证得观智(vipassana-bana)、道智(magga-bana)与果智(phala-bana)的人,或尚未破除名法密集的人会认为心是他们的灵魂;然而,如果能破除名法的密集,他们将见到心与心所的快速生灭。由于对无常的领悟,无我的领悟将会生起。在《弥醯经Meghiya Sutta》中,佛陀说:「Aniccasabbino Meghiya anattasabba santhati」──「对于无常观智强而有力的人而言,无我的观智也将清楚地显现。」

  当你证得「离行作心」(visavkharagata-citta)时,认为有灵魂存在的邪见就会完全被灭除。行法指的是名色法及它们的因缘;离行(visavkhara)指的是没有行法 (savkhara)的涅盘。涅盘没有行法,但是要透视涅盘(离行)确实需要心识的作用。此心即是道心及果心,亦称为离行作心。而根除邪见的作用是由须陀洹道心来执行。

  问1-4:(安般念)禅相从何而来?依靠什么而生起?

  答1-4:依靠心所依处色生起的大部分心识都能产生呼吸,真正的安般念禅相乃是从呼吸而来。然而,并非所有的心都能产生禅相,唯有深度专注的心才能产生禅相。因此,安般念禅相的生起必须依靠深度专注的心所产生的呼吸。如果该相远离鼻孔,那么它不是真正的禅相。该相之所以能生起,乃是由于定力的缘故,但它不是真正的安般念禅相。能引生禅那的相才是真正的安般念禅相;远离鼻孔的相不能引生禅那,因此它不是真正的安般念禅相。如果专注于那种相,定力通常不能强而有力,而且该相不久就会消失。

  问1-5:七清净与十六观智是哪些?

  答1-5:七清净是:

  一、 戒清净(sila-visuddhi);

  二、 心清净(citta-visuddhi);

  三、 见清净(ditthi-visuddhi);

  四、 度疑清净(kavkhavitarana-visuddhi);

  五、 道非道智见清净(maggamaggabanadassana-       visuddhi);

  六、 行道智见清净(patipadabanadassana-visuddhi);

  七、 智见清净(banadassana-visuddhi)。

  十六观智是:

  一、名色分别智(namarupa-pariccheda-bana);

  二、缘摄受智(paccaya-pariggaha-bana);

  三、思惟智(sammasana-bana);

  四、生灭随观智(udayabbaya-bana);

  五、坏灭随观智(bhavga-bana);

  六、怖畏现起智(bhaya-bana);

  七、过患随观智(adinava-bana);

  八、厌离随观智(nibbida-bana);

  九、欲解脱智(mubcitukamyata-bana);

  十、审察随观智(patisavkha-bana);

  十一、行舍智(savkharupekkha-bana);

  十二、随顺智(anuloma-bana);

  十三、种姓智(gotrabhu-bana);

  十四、道智(magga-bana);

  十五、果智(phala-bana);

  十六、省察智(paccavekkhana-bana)

  现在你知道这些观智的名称了,你能够体验到它们吗?不能。这就是为什么只知道理论是不够的,你还必须非常精进地修行,才能领悟它们。

  (编者注:在这次问答的结尾,禅师对五盖作了以下的补充。)

  现在我要简略地解说五盖(nivarana五种障碍):第一种盖是贪欲(kamacchanda),它是对人或财物的贪爱,是想获得感官对象的欲望。举例而言,你也许会贪爱自己所住的房间。在静坐时你会想:「哦!如果我的房间漂亮美观,那该多好!」或者你会想:「哦!如果整个房间归我一人使用,那该多好!」如果被贪欲所征服,你将无法妥善地专注于修行的对象。你必须秉持强而有力的正念与精进,阻止贪欲生起。

  第二种盖是瞋恨(byapada),它是对人或物的愤恨或不满。例如:坐在你身旁的禅修者坐下之时衣袍弄出噪音,你可能会生气,并想:「哼!为什么他弄出这么多噪音!」如果你的心被愤恨或不满所征服,你也将无法妥善地专注于修行的对象。

  第三种盖是昏沉睡眠(thina-middha)。如果心力薄弱或对修行的对象提不起兴趣,则昏沉睡眠会发生。然而,有时昏沉睡眠也可能因为疲劳或睡眠不足所引起。

  第四种盖是掉举与后悔(uddhacca-kukkucca)。如果你的心情扰动不安(掉举),就好像一堆灰烬受到石头投击时,灰烬将会扬起而到处散落;同样地,心情掉举时,心也是到处流散。修行时你不应松懈而让心离开修行的对象。如果你那么做,掉举不安将会产生。后悔是悔恨以前曾做坏事或未做好事。对此,同样地,你必须秉持强而有力的正念与精进,阻止掉举与后悔产生。

  第五种盖是怀疑(vicikiccha),即怀疑下列对象:

  一、佛;

  二、法;

  三、僧;

  四、三学:戒、定、慧;

  五、过去的五蕴(khandha);

  六、未来的五蕴;

  七、过去与未来的五蕴;

  八、缘起(paticcasamuppada)。

  如果对定学有怀疑,你将无法修成禅定。例如,你也许会怀疑:「修行安般念有可能达到禅那吗?专注安般念的禅相真的能成就禅那吗?」如此的怀疑将使你无法专心培育定力。

  五盖与禅那是互相对立的。

  每个人都有心,善心能产生善果,不善心能产生恶果。专注的心能产生禅相,真正专注于禅相的心能产生禅那。如果该禅那一直到死亡时还保持完全稳定,则它能使禅修者投生于梵天界。以禅那为基础而与观智相应的专注心能产生道智与果智;该道智与果智能透视涅盘。如果那道智与果智是阿罗汉道智与阿罗汉果智(arahatta-maggabana, arahatta-phalabana),那么死后你将进入般涅盘。

  但是与五盖相应的心(如:贪欲、瞋恨等)会使人投生于四恶道。所以心能使人达到更高的境界,乃至证悟涅盘,也能使人堕落于四恶道中受苦。你喜欢那一种呢?因此你应时时保持一颗善良的心,使心脱离五盖的污染,努力修行以趋向涅盘。

  不净观-观察身体不净可厌的修行法门;能够止息贪爱。(清净道论‧第六品)

  佛随念-忆念佛陀功德的修行法门。(清净道论‧第七品)

  慈心观-愿一切众生得到安乐的修行法门;能够止息瞋恨。(清净道论‧第九品)

  本段根据开示的录音带补入。

  究竟名色-以正确的方法分析名色,直到不可再分的究竟实质部份;乃是身心现象的真实成份。(Com M AbhⅠ.2 p.25)

  密集ghana-当名与色相互资助而生起时,因为误解它们为整体,故有密集的概念产生。若能以智能将它们分析到基本成份,它们将如被手所捏的泡沫一般地粉碎;它们是因缘条件组成的。

  色聚rupakalapa-色法不能单独生起,必须成群生起,这种色法的集团称为色聚。色聚中的色法一起生起,也一起消灭。(Com M AbhⅥ.16 p.252)

  行savkhara-(一)、由因缘条件和合所产生的事物。(二)、心所(如:行蕴)。(三)业;行为。在此指第一种含义。(Com M Abh p.392)

  以下两段依据开示的录音带补入。

返回目录

----------------------------------------------------------------------------------------------------------------

更多帕奥禅师佛学内容

-----------------------------------------------------------------------------------------------------------------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 还没有任何项目!
  • 佛教导航@1999- 2011 Fjdh.com 苏ICP备1204078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