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界法师:摄大乘论 讲记 第四十八卷
净界法师:摄大乘论 讲记 第四十八卷
好,请大家打开《讲义》第一五七页,「癸四、精进」。
第四八卷
我们这一科是讲到修习六波罗蜜的差别内容。前面一科的忍辱,是「于诸境缘,安住不动」,就是我们对于已经成就的功德,应该要善加保护;否则,如果我们没有安住真理,而跟着感觉走,一旦失控,一念瞋心起,火烧功德林,那就前功尽弃了。所以这个忍辱,是对于已经成就的功德的一个保护措施。这个「精进」呢?它的内涵是针对于你还没有成就的功德,你应该怎么去追求,这个地方是不同。
癸四、精进
精进三品者:一、被甲精进;二、加行精进;三、无怯弱、无退转、无喜足精进。
菩萨对于还没有成就的功德,应该产生三种的「精进」:第「一」个「被甲精进」,这个「被甲」,就是古时候战争之前,你要穿上以铁片做成的衣服,把这个身体先保护起来。这是表示什么意思呢?就是菩萨要成就功德之前,要产生一种坚定的愿望──你要成就什么功德?我发愿要持〈大悲咒〉三万遍、或者〈往生咒〉三万遍,等等。我发愿三个月当中,不管遇到什么环境,我不发脾气,三个月不发脾气。就个是你一定要有一个愿望,因为你没有一个目标愿望,你不可能进步的,这个叫做「被甲精进」。就是你心中一定要有一个很坚定的愿望,而这个愿望要能够超越你现在情况的。第「二」个「加行精进」,你实际的采取行动,有种种的方便、身业、口业的加行,来趋向你的目标,这叫「加行精进」。第「三、无怯弱、无退转、无喜足」,这是把第一个「被甲精进」跟「加行精进」作一个总合,这就是我们在趋向目标的整个过程,一个初、中、后的过程。你刚开始趋向目标的时候,不能有「怯弱」,你说:唉呀!这个〈大悲咒〉三万遍太多了。你对目标刚开始的时候,不能有「怯弱」──勇悍,你相信生命有无量的可能性,这第一个你不能有怯弱。第二个过程,我们知道你要成就功德,过程都不是很顺利的,外在的境缘、内心的妄想,你一定要能够「不退转」,坚持到底。第三个「无喜足」,当这个目标慢慢接近、功德慢慢出现的时候,你不能得少为足,功德还没有成就,你要继续的往前走,你的目标还没有达成,不要对这些路旁小花产生贪着,一定要「无喜足」,一定要把这个功德做圆满为止。这是佛陀劝勉我们:在拟定目标,要成就一个新功德的时候,要有三种心态:「无怯弱、无退转、无喜足」,这是我们要成就一个新功德的三种心态。
「忍辱」跟「精进」,它们二个也不是什么功德,但是它们二个对功德有保护跟增上的作用。所以印光大师说,菩萨道要成功有二大要素:第一个就是忍人所不能忍,你对已经成就的功德要能够忍辱;第二个行人所不能行,你不能得少为足,要不断的进步,对于没有成就的功德要赶快去追求。当然这个地方的「精进」,是对未成就的功德的追求。
席维斯史特龙
我在这个地方讲一个实际的故事,给大家互相勉励,这是真实的事情,这是有关于好莱坞一个国际影星的真实奋斗故事。这个人,他是一个美国籍的伊朗人,后来他在美国出生,但是他是出生在美国的一个贫民窟,一个卑贱的家庭。他的父亲整天喝酒,他的母亲一天到晚赌博,父母亲脾气非常暴躁,动不动就是又打又骂。所以这个小孩他从小在一个非常贫贱,而且不正常的家庭中长大,他心里面累积很多负面的情绪。在这种情况之下,当然他就选择自暴自弃,随顺他过去是一个什么业力,就跟着业力而走,他别无选择。他到高一的时候就辍学了,就放弃学业,整天跟那些年轻人、无业游民到处玩乐。后来到二十岁的时候,有一天他突然间一觉醒过来,他有一个很强烈的感觉,他告诉他自己:我现在的生命有二个选择:第一个,我继续地这样的过下去,我如果这样过下去,我的父亲、母亲现在的情况,就是我的未来;第二个,我必须拟定一个新的目标,重新去开创我的生命。他现在面临二个选择,后来他觉得他应该作出努力,他知道很多人,因为身体的残障,缺手缺脚都能够开创出成功,为什么我四肢健全,我不能作出努力,来改造我的过去呢?他就离开这个家庭。他就想:我要做什么?第一个他没有学历,找工作没有办法;他也没有钱,不能做生意。他想一想:既然没有能力,就找出他自己的兴趣。菩萨在成就功德,一定要成就自己有兴趣的事,先成就第一个功德给自己有信心。他觉得他对表演、演艺工作很有兴趣,他这个时候就去好莱坞应征。但是他先天有一个缺陷,他嘴巴是歪一边,歪得很严重。所有的导演跟他面试以后都说:不可能,你这个嘴巴歪一边,你不可能做演员。他所有的面试都被拒绝,但这个人没有放弃。他说:好,我不能做演员,那我就去好莱坞公司扫厕所(哈哈),你这个导演总要去上厕所,我就有机会跟他们接触,建立一个关系。他就去好莱坞公司应征扫厕所,白天扫厕所,晚上在垃圾堆里面找一个破旧的车子,就住在那个破旧的车子里面。然后他一方面说:我要做演员,我自己要好好的先编剧,编一个剧本让自己来演。他就把所有世间上的那些好的剧本,晚上好好研究,点一个小灯泡,把这些剧本好好研究。他就开始写,写一个人怎么奋斗的一个剧本。这当中,他扫了三年厕所,他只要看到电影公司的人员进来,就把这个剧本给他看。诶,写得不错。他说:那你这个剧本可以卖给我吗?他说:我不卖,我一个条件,我必须做这个剧本里面的男主角。所有的导演说:不可以,你嘴巴歪一边不可能,你今生不可能做演员。他说:你最好趁早放弃这个希望。他在扫厕所的过程当中,每一次都把剧本拿给电影公司,都遭到拒绝。他在三年当中,被拒绝了一千三百七十五次。他曾经要放弃他的努力,但是他告诉自己:如果我放弃了这个目标,我生命就没有存在价值,我未来的生命就像我父母亲现在的情况,我就是一个行尸走肉,那倒不如去死算了。所以他告诉他自己:他生命当中只有二个选择:第一个达成目标,第二个自杀死亡。他有这种必死的决心以后,一切法的逆境,最怕你下定决心,当你下定决心,这个时候生命的环境就有改变。就在一千三百七十六次的时候,他遇到一个导演来上厕所,他把剧本给他看,这个导演说:唉呀!你这个剧本写得太感动了,我愿意用三万五千块把你的剧本买下来。三万五千块对他来说是一个很大的诱惑,他可以放弃他的目标,追求这个小小的功德就不错了,三万五千块等于一百多万台币,他可以在生活上作很多的改善。但是他内心当中「无喜足精进」,他说:我不要一块钱,我一定要做这里面的男主角。结果他的真诚感动这个导演,导演就让他拍这部戏。结果一拍下来,创造了美国票房的奇迹。这个人是谁?就是席维斯史特龙,他演的第一部片就是「洛基」,他后来的片酬一片是二千万美金。好,我们可以回顾这个人的人生奋斗。我们经常会把自己的挫败归咎于因缘如此,反正我就是这种根性,我又能怎么样呢?我们不会去检讨自己没有作努力,这是我们一般人最大的问题。其实生命可以透过你的努力,作很大的改变。为什么呢?因为一切法的本性是空。也就是说,当我们在精进的时候,你要相信一件事情:事在人为。虽然我们因为过去的罪业,会现出很多如梦、如幻的烦恼障、业障、报障;但是我要告诉大家一个事实:这些障碍最怕一件事情,就是你的坚持。有时候我自己在拟定一个目标的时候、我在修加行的时候,我有一种感觉,诸位可能也会有这种感觉,你精疲力尽的时候,其实在障碍你的烦恼,它也精疲力尽(诃──)。你说:诶,烦恼在障碍我,其实对方也精疲力尽。这个时候谁能够战胜对方呢?就是谁坚持到最后一分钟。其实我们在过去的修行当中,很多都是差一点点就成功,结果你放弃了。所以这个地方佛陀告诉我们:「无怯弱精进、无退转精进、无喜足精进」,你相信事在人为,你只要努力,所有的功德都可以成就,这个地方是一个很重要的心态。
癸五、静虑
静虑三品者:一、安住静虑;二、引发静虑;三、成所作事静虑。
前面的四种功德都是一种散乱的状态,这个地方的功德是比较精致的。这个「静虑」的第「一」种功德「安住」,就是我们心中要有一个所缘境,然后面对这个所缘境,专一安住、相续安住,来调伏我们攀缘的心──攀缘过去、攀缘现在、攀缘未来的心。第「二」个「引发静虑」,这个「引发」是「引发」什么东西呢?就是在禅定的心中,能够「引发」种种的神通──天眼通、天耳通、神足通、宿命通、他心通。当然神通是比较殊胜,你一个人心寂静的时候,你对一些事情会有一些比较特殊的直觉,你常常静坐的人,你对于即将发生的事情,也会有一些直觉的判断,这个就是寂静的力量所引发的一种特殊功能。第「三、成所作事静虑」。前面二种静虑都是一种自身的受用,这个「成所作事」就是你在禅定的心中,能够成办很多利益众生的事业,很多菩萨在利他的时候,都是在三昧当中成就。
这个地方我们说明一下。龙树菩萨的《智度论》上说:这个忍辱是于诸境缘安住不动,这个静虑也是于所缘境安住不动,这个地方有什么差别呢?忍辱的安住是比较粗糙的,禅定的安住是比较精致的,所以这个地方有粗细的差别,是这个意思。
癸六、慧
慧三品者:一、无分别加行慧;二、无分别慧;三、无分别后得慧。
这个地方是讲智「慧」的抉择。这个智慧的成就有「三」种的差别内容:第「一」个是「无分别加行慧」,为了成就无分别智而产生的加行智,其实这个无分别加行慧就是加行智。加行智有三种的差别:第一个闻慧,第二个思慧,第三个修慧。就是我们透过心中一个名言的思惟,而产生智慧。比如说,我们前面说的四寻伺,对于这种名言、自性、差别的一种分别,这样的一种分别,是要假藉名言而产生的,这叫加行智,这个包括闻思修。这个「无分别慧」是讲证,已经证入了真理,就是无分别智证入了真理,这个时候,如如智而入如如理,是能所双亡、诸相叵得,这无分别的根本智现前。第「三」种是「无分别后得」智,就是以无分别智作基础所产生的后得智。其实后得智是有分别,为什么这个地方说无分别呢?这个地方意思是说,它是以无所得为根本而产生的分别。它是分别什么呢?这当中有二个分别:第一个分别佛法的差别,第二个分别众生的根机,这个时候才能够善巧的说法,这个叫做「无分别后得」智。简单的说,智慧有加行智、根本智、后得智三种。前面的五度就像一个人的双脚,福德资粮它是让一个人趋向目标;智慧是一个人的眼睛,当我们趋向目标的时候,我们应该判断──应该往东边去?往西边去?要作一个方向的引导。这个所有的功德,智慧是最重要,因为你的抉择、判断力,如果一念的差错,可能会让自己前功尽弃。
我们讲一个小故事,把这个智慧的重要性作一个说明。优婆 多尊者有一个弟子,出生在一个小国家的乡下地方(因为印度有十六个国家),以前是一个很贫穷的人家,后来他觉得人生是非常苦恼,就拜优婆 多尊者为师父,修习禅定。他长时间的专注,就从初禅到二禅,从二禅到三禅,乃至于到四禅,成就了四禅。而且他在禅定当中,又成就了五种神通,这个时候是一个过人之法,那不得了。他有一天在禅定的时候,他打了一个妄想,他想:我现在有了禅定、又有神通,我如果能够回到我过去的家乡,看看我过去的亲戚朋友,他们会对我很多很多的赞叹。就起这个念头。当然这个念头是一种妄想,他应该要把它消灭,结果他没有选择消灭,他随这个顺妄想,就离开了他的处所,回到家乡。回到家乡以后,他就显神通,很多人看到他显神通,就报告国王,国王很欢喜,就把他请到王宫去作种种的供养。后来他长时间在供养当中,一个人处在富贵的境界,又没有我空、法空的智慧,就容易放逸,就把禅定给失掉了。禅定失掉以后,国王就把他赶出去。没办法,他也没有一技之长,就做一个乞丐。他做乞丐乞讨的时候,又感染细菌,双目失明,做一个乞丐又双目失明。后来有一天,优婆 多尊者在禅定当中知道这件事,就告诉弟子说:诶,我们去哪一个地方看看某某人好不好?大家说:好,这个人有禅定,有四禅又有神通,我们去参访参访他。结果优婆 多尊者到了他的家乡时候,看到有一个人在路旁,又贫穷、又骯脏、双目又失明的乞丐。优婆 多尊者说:这个人就是当初的那个某某人。他本来有四禅、又有神通,一念的差迟,变成一个乞丐又双目失明。所以这个地方就是说:你对于你心中所产生的妄想,你一定要好好地判断:它是一个功德相?还是一个过失相?一定要产生一个正确的判断抉择。当然你要能产生抉择,你要不断的听闻经律论三藏的智慧。所以这个意思就是说:前面的五度是没有眼睛的,如盲;这个六度(智慧)就是一个正确的引导。我们前进到前面有一个坑的时候,要善知回避。印光大师也说:修行人,心常觉照,不随妄转。这句话就是智慧的观照。好,我们看「庚七」的「相摄」,先提出一个「问」:
庚七、相摄(分二:辛一问;辛二答) 辛一、问
如是相摄,云何可见?
这个六波罗蜜多跟其他的善法,应该怎么样互相来「摄」受呢?前面我们是偏重在六波罗蜜本身的功德,这个地方是讲六波罗蜜跟其他的善法,彼此间互相融通的情况。我们看回「答」:
辛二、答(分二:壬一标;壬二释) 壬一、标
由此能摄一切善法。
壬二、释
是其相故,是随顺故,是等流故。
这个回「答」当中有二科:第一个先作一个总「标」。就是说六波罗蜜虽然只有六个法,但事实上,它的内涵
是总「摄一切」世间、出世间的「善法」因果。怎么说呢?「是其相故,是随顺故。」从因地上来说,「是其相故」,因为六度本身就是一个善法的体相。因为布施它所代表的就是无贪的相貌,你一个人经常布施,你内心就形成无贪的相貌;你经常持戒,内心就无过,没有过失;忍辱,你内心就会创造安稳的相貌;精进就是增上的相貌;禅定就是安住的相貌;智慧就是抉择的相貌。所以六度它本身就是一个善法的体相,这第一个。第二个「是随顺故」,六度本身不但是一个善法,他也因为这六种善法,能够「随顺」引生其余的善法。比如说惭愧,你因为有智慧,你也可以引生惭愧;信心也是这样,不放逸也是一样。就是说,虽然善法无量,但是我们只要具足这六种善法的根本,你自然能够「随顺」引生其余的一切善法。这就是所谓的「是其相故,是随顺故」,这个是约着善良的因地来说的。从果报呢?「是等流故」,所以它也能够引生一切世出世间的因果,因为它这个所有的因果,都是福德、智慧「等流」所引生的,没有一个功德离开福德、智慧另外有功德的,不可能,所以它是福德跟智慧的「等流」所引生的果报。所以这样子讲,你修习六度就具足了一切的善法,它的宗旨是讲这个意思。
庚八、所治(分二:辛一问;辛二答) 辛一、问
如是所治摄诸杂染,云何可见?
前面是讲到生善,这个地方讲破恶。六波罗蜜它所对
「治」的这个「杂染」法,之间相互的关系「云何可见」?我们看看这个回「答」:
辛二、答
是此相故,是此因故,是此果故。
「是此相故」,就是说这个六度本身,就是能够对治六种的杂染相。比如说,布施它能对治这个悭吝的相貌,你经常把这个多余的东西布施出去,你就能够对治你内心产生的悭吝相貌;第二个持戒,它能对治恶戒的相貌;忍辱能够对治瞋恚的相貌;精进能够对治懈怠的相貌;禅定能够对治散动的相貌;智慧能够对治恶慧的相貌:六度本身就是有对治六种杂染相,叫「是其相故」。「是其因故」,其实其他的杂染相都是从这六种相引生的,就是这六种相引生出来的其他杂染相。换句话说,你把这六种杂染相去掉,其他杂染相自然消失。「是其果故」,一切的痛苦也是由前面的「因」所引生,「因」消失,这个果报自然消失。这个七跟八这二科的意思就是说,我们在因地发愿的时候,是誓断一切恶、誓修一切善;但是你要知道:修行是要掌握它的根本跟枝末,「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不是你盲目的去修行善法就能够具足善法,不是这个意思。它的善法是相通的,「此生故彼生,此有故彼有」;恶法也是相通,「此灭故彼灭,此无故彼无」。所以我们在断恶修善的时候,一个菩萨刚开始只要掌握六度的修学,你就具足断除一切恶法、具足修习一切善法,这二段是这个意思。就是你不要在六度当中另外追求,这个六度就具足了。我们看「庚九、胜利」:
庚九、胜利(分二:辛一问;辛二答;辛三结) 辛一、问
第九是讲到功德利益,我们先看「问」的地方:
如是六种波罗蜜多,所得胜利,云何可见?
我们透过前面「六」度的修学,包括心理的准备意乐,乃至于实际的行动,这样子有什么功德呢?
辛二、答(分二:壬一明世间胜利;壬二出世胜利) 壬一、明世间胜利
回「答」的地方有二科:「一、明世间胜利;二、明出世胜利」。先看「世间」的功德:
谓诸菩萨流转生死,富贵摄故,大生摄故,大朋大属之所摄故,广大事业加行成就之所摄故,无诸恼害、性薄尘垢之所摄故,善知一切工论明处之所摄故。
这个「菩萨」,他「流转生死」,表示说他还没有成佛,他还是一个因地菩萨。因地「菩萨」依止菩提心跟空正见修习六度,他因为布施的功德,能够「富贵摄故」,他在流转当中,成就大国王、大富长者的「富贵」,他不会堕落到贫穷的因缘。我们之前讲《八大人觉经》,菩萨要避免在贫穷的因缘当中出生,因为贫苦多怨、横遭恶缘。因为你有富贵,才能够产生广大利他的事业,这个后面会讲到为什么,因为他这不是为了自利,菩萨要让自己庄严,所以佛陀告诉我们布施。第二个「大生」,那更重要,这个「大生」就是成就圆满尊贵的色身。菩萨做一个卑贱的色身,因为破戒,结果做一只蚂蚁、一只小狗,你怎么能够让众生对你有信心?所以这个地方就是说,你一定要得到尊贵身,而且是圆满的尊贵身,不能有欠缺。你要少一只手,有一点欠缺,这样的话也就不庄严。当然持戒能够使令我们在流转当中,成就圆满不欠缺的尊贵身。第三「大朋大属之所摄故」:因为菩萨修学忍辱,能够招感广大的同参道友、广大的眷属来跟他和合,成就一个广大的弘法事业,这当中很重要。我们一个菩萨的能力是有限的,这个时代已经不是单打独斗的时代了,是一个如何能够结集大家同见同行,来创造广大功德。而这个时候,主事者的忍辱、包容、胸量就非常重要,你有这种胸量,就能够招感广大的眷属,能够成就广大的事业。第四「广大事业加行成就之所摄故」:菩萨面对广大的事业,能够作种种的加行,使令它成就。我们前面说过,他能够没有怯弱、没有退转、没有喜足,做什么事有始有终,绝不放弃。这个地方的绝不放弃,我希望我们平常就从小事情就训练自己有始有终。比如说你自己测试你自己,你内心是不是有这种坚持到底的功能,你可以测试一下。你拟定一个目标,我要拜一百部的《八十八佛》,你试试看,马上能够测出来。就是说我不管怎么样,好拜坏拜不管怎么拜,我一定要把它拜完。你先养成做什事都有始有终的习惯,这个对大家非常重要,重点还不在于你所成就的功德,重点是你要培养那种做什么事都有始有终的决心,这样你以后才能够在菩萨道,成就广大事业的加行。第五「无诸恼害、性薄尘垢之所摄故」。所有的「恼害」都是内心烦恼的「恼害」,一个人经常禅定静坐,没有恼害。「性薄尘垢」,这个「性」是内心当中,他的「尘垢」(这个「尘垢」指的是妄想)淡薄,当然这个烦恼是从妄想引生的。怎么知道烦恼是从妄想引生的呢?你看三界当中,欲界、色界、无色界,妄想打最重的是什么界?欲界,它的烦恼也最重。你看色界、无色界很少打妄想,他是在禅定当中,都是在无记的状态。所以一个人经常打坐,利根人是把心安住在一个所缘境,虽然烦恼没有断,但是他不动;退而求其次,中下根人,我一定要打妄想,有妄想就有烦恼,再来对治烦恼,也不错,至少我知道对治;真正高明的是,我根本让烦恼没有活动的空间。那你要知道为什么有烦恼?因为你有妄想。为什么会有妄想?就是你散乱。所以这个禅定,你一个经常打坐的人,你会发觉妄想比较淡薄,所有贪瞋痴的烦恼也跟着淡薄,这个禅定有这个好处。你一个人心淡薄,你作什么加行就会比较顺利了。第六般若,「善知一切工论明处之所摄故」,你能够通达这个「工论明处」,就是五明:工巧明、医方明、声明、因明跟内明,通达一切世间法跟佛法的智慧。这地方是讲到世间的功德,我们看「出世」间的功德:
壬二、明出世胜利
胜生无罪,乃至安坐妙菩提座,常能现作一切有情一切义利。
这个「出世」的功德有二方面:第一个从自利的角度来说,「胜生无罪」。在流转生死当中,菩萨因为修习前面的五度,产生一个圆满尊贵的果报,菩萨面对这个果报,能够「无罪」,不会产生放逸。「乃至」在成佛之前,他出现很多很多富贵的果报、庄严的果报、广大的眷属等等,菩萨都能够安然的通过去,「乃至」于成佛为止。从利他的角度,「常能现作一切有情一切义利」,他能够善巧方便,以他的出世智慧,来成办众生的「义」跟「利」。这个「利」是偏重让他今生的安乐,「义」是来生的安乐。
辛三、结
是名胜利。
这个就是六度的世间跟出世间的功德。这个地方,六波罗蜜的殊胜,它不共于一般世间法的地方,应该是在出世间的「胜生无罪」。修行人有二种人:第一种人,他不想起烦恼,不想起烦恼他怎么办呢?他逃避果报,灭色取空。我不敢去碰触我的烦恼,就产生远离了,趋向于偏空涅槃。第二种人,他知道我不能起烦恼,但是我不必去排斥这个庄严的果报。他广泛的修习布施、持戒,而且这个果报现前的时候,他能够「百花丛里过,片叶不沾身」。当然有些人是根本不想从「百花丛里过」;但是诸位要知道,如果你的目标最后是要成佛,那你一定要从百花丛里走过去,因为你成佛一定要修六度,六度它一定会产生庄严的果报。这个时候,菩萨为什么能够走得过去呢?我们说过,因为菩萨他内心当中,有菩提心跟空正见,他有一个目标。他有空性的观照,他知道这个只是一个生灭之法,他要的是后面的摩尼宝珠,所以他有一个更深的思惟。所以重点不是我们把这个环境给切断了,不是这个意思。所以这地方六度功德,最主要的解脱就是「胜生无罪」,菩萨面对这些这功德,他能够不产生罪过;当然他不产生罪过,他是有菩提心跟空正见的引导。好,我们看第十科,最后一科「互」相「决择」:
庚十、互决择(分四:辛一举互决择意问多种;辛二显具一切 引经证答;辛三乘征意趣;辛四答互助成) 辛一、举互决择意问多种
如是六种波罗蜜多,互相决择,云何可见?
前面的六度都是单一个别修行;这个地方是说「六」度彼此之间,应该怎样「互相」融通?怎样互相资助呢?提出一个问题。
辛二、显具一切引经证答
世尊于此一切六种波罗蜜多,或有处所以施声说,或有处所以戒声说,或有处所以忍声说,或有处所以勤声说,或有处所以定声说,或有处所以慧声说。
佛陀在「一切六波罗蜜多」的菩萨道上,他「有」的地方说这个法门事实上它的内容是具足六度的,但是佛陀就说:这个是布「施」,佛陀以布施来代表这个法门的修学;「有」时候佛陀说:这个就是持「戒」,其实这个法门是六度都具足,但是佛陀以持戒来作总摄;或者是以忍辱,或者禅定、或者精进、或者智「慧」。
辛三、乘征意趣
如是所说,有何意趣?
这是什么道理呢?佛陀为什么有时候用一个法门来总摄其他法门呢?这当中「有」什么深「意」呢?我们看「辛四」的「答互助成」:
辛四、答互助成
谓于一切波罗蜜多修加行中,皆有一切波罗蜜多互相助成,如是意趣。
表面上我们讲六度是各别的修学,但事实上,当我们实际操作的时候,其实在某一个波罗蜜当中,都具足了其余的「波罗蜜多」来「互相助成」。我们举一个例子,比如说布施,布施你一定要持戒,你这个布施才能够如法的布施、才能够无过失的布施。你布施难道不须要忍辱吗?你布施的过程当中,内心会有障碍、外在环境会有障碍,那你一定要安忍,才能够把布施做圆满。布施一定要精进,你动不动就放弃了,你怎么布施呢?禅定,你不能有太多的躁动。智慧当然最重要,你要知道怎么布施,才能够给众生得到最大的利益。其实持戒也是这样,你要持戒,难道你持戒不须要忍辱吗?你不忍辱,持戒可以持得庄严吗?持戒的人整天散散乱乱的,可以把戒持得好吗?你要做一些定课,你心安住不动。你持戒一定要有智慧,没有智慧就是强压,没有得到真理的疏导,你持戒能够持多久呢?所以,其实六度是「互相助成」,它本身有所偏重,有一个地方是主,但是其他的地方是要「互相助成」。这个地方是佛陀告诉我们:其实六度是互相资助的。就是说你在规划你生命的时候,你可能会以其他的一个度,当作你的生命的主修,但是其他的五度是不能忽略的,因为它会互相牵动,这叫做「互相抉择」。我们看最后一科,六波罗蜜的最后一科:
己二、颂结集施
此中有一个嗢柁南颂:
《大乘庄严经论》当「中」有一个「颂」,把前面的六度作一个总结:
数相及次第,训词修差别, 摄所治功德,互决择应知。
我们这一科讲到菩萨六波罗蜜的行动,第一个讲到「数」,这个数目是怎么安立的;第二个讲「相」,六波罗蜜它有什么殊胜的相貌?有六种相貌;「次第」,这个六度的次第为什么这样安排?第四「训词」,这个六度的名称,所代表的意义是什么?第五个「修」,我们前面说过,你要依止三种作意──爱重作意、随喜作意跟欣乐作意,这三种作意主要是成就内心的意乐;「差别」,这个地方讲六度修行的差别内涵;「摄」,这个地方讲六度是如何摄一切的善法?「所治」,六度是如何能够对治一切的恶法;「功德」,六度所成就的一切世间、出世间的功德;「互决择」,六度应该如何的互相帮助,使令它圆满?这十项,我们可以分成三段:「数、相、次第、训词、修」,是我们修习六度的一个心理准备,你应该准备什么样的心态?六种意乐、三种作意,把心理准备好;「差别、摄、所治、功德」,是实际的去行动,去创造六度的因果;第三个「互决择」,是你在创造的过程当中,如何相互帮助,使令六度的功德疾速成就,你要善用其他的度,来资助你所主修的这个波罗蜜,这当中如何互相资助。
我们可以这样讲:一个菩萨,你整个誓断一切恶、誓修一切善、誓度一切众生三大誓愿,六波罗蜜六个法门就全部具足,本论就是明确有这个意思。这一科叫做「彼入因果」,就是我们要悟入无上菩提的因跟果。这个因有二个:就是你的菩提心跟空正见;这个果是六波罗蜜。因果的意思是说:因为你有菩提心跟空正见的根本,产生六度,由六度又引生你菩提心跟空正见的提升,展转的相续,创造一个善良的循环,一种清净的因果,这叫「彼入因果」。「此生故彼生,此有故彼有」,这个就是「彼入因果」这一科的大意。这一科对于六度的事先准备,它的过程跟修行、跟它相互的应用,讲得相当的详细。这一科我们学完,我们应该就知道怎么来规划你今生的菩萨道。每一个人的菩萨道是有差别的,所以佛陀他也不强迫你一定要怎么修,但是他把一个原则、相貌、结果告诉你,你到底要规划一个什么样的人生?你的目标在哪里?你要什么样的结果?从这一科当中,你就知道:我的生命是有限的,真正可以用的几十年;但是功德是无量的,我应该先追求什么样的功德?然后对于我还没追求的功德,应该用什么心态?这个都是你要作一个明确的规划。生命绝对不能漫无目标的一天过一天,这个是非常危险的。你没有目标,你这个人的生命是不确定的,没有力量,譬如空中的羽毛,随风到处飘荡。你有目标,你在过程当中,用你的目标来判断──这个到底是不是你要的东西?跟你目标是相随顺或相违背?所以你要赶快知道,你到底要追求什么?你如何规划一个属于你自己的六度?这个是非常重要的。当然我们从经论上来看,佛陀没有明显说你要怎么做,但是他把原则告诉你、把道理告诉你,你应该从这个道理当中,去规划属于你个人六度的修学次第,本论是这个意思。好,我们今天讲到这个地方。向下文长,付在来日,回向。
-----------------------------------------------------------------------------------------------------------------
-----------------------------------------------------------------------------------------------------------------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