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话文:杂阿含经白话译解 杂阿含经卷第二十六
白话文:杂阿含经白话译解 杂阿含经卷第二十六
六五四、本经叙说有三根〡〡未知当知根、知根具知根。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祗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世尊告诉众比丘说:「有三种根〡〡未知当知根、知根、具知根。」这时,世尊就唱诵诗偈说:
「到了觉知学地时,就会随顺直道而迈进,
运用方法精进勤修习,完善地摄护自心。
如果自己知道生死已尽,也已知道了无碍道;
由于知根而得解脱后,最后能得具知根,
获无烦恼的清净心解脱,一切生死的轮回果报也能灭尽。
三根都已修习具足,就会喜乐于六根寂静,
唯持此最后之身,以降伏一切的魔怨。」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众比丘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都愿遵奉修行。
第六五四经注释:
1、佛光阿含藏注云:「现存杂阿含经卷次参差杂乱,又原卷二十五佚失『念处』(下)『正勤』、『如意足』、『根』(上)等经文,为保存杂阿含经原有之五十卷数,故今从缺」。
2、未知当知根:行者初见道时,欲知所未曾知道的四谛法,而生起之意、乐、善、舍、信、勤、念、定、慧等九根。
3、知根:由修道预流果至阿罗汉等六阶段的圣者,已知道四谛之法,为欲断惑而生之九根。
4、具知根:或作「无知根」,为无学道阿罗汉所生之九根。
5、学地:指行者未证四果阿罗汉,仍在三果以前修学之阶段。
6、无碍道:新译曰「无间道」,二道(无间道、解脱道)之一,即方断惑而不为惑间隔之无漏智。俱舍论二十五曰:「无间道者,谓此能断所应断障」。
六五五、本经叙说有五根││信根、精进根、念根、定根、慧根。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世尊告诉众比丘说:「有(能生一切善法的)五种根。是那五种呢?就是信根、精进根、念根、定根、慧根。」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众比丘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都愿遵奉修行。
第六五五经注释:
1、五根:「根」在巴利语中为「因陀罗」的形容词,即「因陀罗的」「有力的」之名词化。俱舍论第二说「根者是我义,最胜自在光显名根,由此总成根增义。」综言之,能生、有增上力者名曰根。今信等五根能生一切善法,故名曰根。五根详细内容见第六五九经。
六五六、本经叙说若能于五根如实善观察,则能断三结,得须陀洹果,乃至究竟苦边。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世尊告诉众比丘说:「有五种根。是那五种呢?就是信根、精进根、念根、定根、慧根。如果比丘对这五根能够如实完善地观察,能如实完善地观察的话,就能知道对于三结的断除,三结就是所谓的身见结(执身体为实有邪见)、戒取结(执行邪戒而以为正戒)、疑结(怀疑不信正法)。这样就叫做证得须陀洹果(预流果),是不再堕于恶道之法,决定会正确地向正觉之道迈进,只要在人天最多转生七次,一定可以彻底地尽除一切苦恼。」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众比丘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都愿遵奉修行。
六五七、本经叙说如实观察五根,心得离欲解脱,是名阿罗汉。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世尊告诉众比丘说:「如果对这五根如实做观察的话,就能不生起一切的烦恼,内心也远离贪欲而得到解脱,这样就叫做阿罗汉:已尽除所有的烦恼,所应做的事都已做好,远离一切的重担,自己得到了利乐,尽除一切招致生死果报的结缚烦恼,有正智而心灵得到完善的解脱。」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众比丘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都愿遵奉修行。
第六五七经注释:
1、有结:有,乃指生死的果报,其可招致果报的烦恼谓之结。贪、瞋、痴之烦恼,束缚人而使住在生死中,故名结。
六五八、本经略说五根之内容。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世尊告诉众比丘说:「有五种根。是那五根呢?就是信根、精进根、念根、慧根。所谓信根,当知就是四不坏净(对佛、法、僧、戒四者,生不坏的净信)。所谓精进根,当知就是四正断。所谓念根,当知就是四念处。所谓定根,当知就是四种禅定。所谓慧根,当知就是四圣谛。」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众比丘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都愿遵奉修行。
六五九、本经详细说明五根内容。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世尊告诉众比丘说:「有五种根。是那五种呢?就是信根、精进根、念根、定根、慧根。
怎样叫信根呢?就是比丘对于如来生起清净的信心,根本坚固,其余的沙门、婆罗门、诸天、魔王、梵天,以及其它世间的人们,都不能破坏他的信仰之心,这样就叫做信根。(此解说四不坏净,唯举佛耳。)
怎样叫精进根呢?就是对已生起的邪恶不善法,要使它断绝,生起欲愿,方便修习,摄护心念,不断增进;对还未生起的邪恶不善法,要防止不使它生起,生起欲愿,方便修习,摄护心念,不断增进;对于还未生起的善法,要使它生起,生起欲愿,方便修习,摄护自心,不断增进;对于已生起的善法,要能保持不使它忘失,修习增广,生起欲愿,方便修习,摄护心念,不断增进,这样就叫做精进根。(此说明四正勤、四正断。)
怎样叫念根呢?就是比丘能系心于对内身的观察,运用方法,精勤修习,有正念正智,以调伏世间的贪忧;系心于对外身、内外身、乃至受念处、心念处、法念处等处的观察,也是这样的说法,这样就叫做念根。(此说明四念处)
怎样叫做定根呢?就是比丘(初禅定)出离五欲、五盖邪恶不善法,有觉有观,远离了欲界邪恶而生起身心的喜乐,……乃至圆满地安住于第四襌,这样就叫做定根。(此说明四襌定。)
怎样叫慧根呢?就是比丘能如实了知苦的真理,对于苦生起的真理、苦息灭的真理、灭除苦的途径的真理,也都能如实了知,这样就叫做慧根。」(此说明四圣谛。)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众比丘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都愿遵奉修行。
六六○、本经叙说如实观察五根已,若断三结,则得须陀洹果,不断修习,乃至究竟苦边。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世尊告诉众比丘的话,就如前经的内容一样,差别的是:「如果比丘对这五根如实观察后,就能知道对于三结的断除。是那三结呢?就是身见(执此身为实有)、戒取(执邪戒以为正戒)、疑(怀疑不信正法)。这样就叫做须陀洹,他将不再堕于恶道中,决定会正确地向无上的觉道迈进,只要于人天最多转生七次后,一定可以彻底地脱离苦恼。」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众比丘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都愿遵奉修行。
六六一、本经叙说若能如实观察五根,则可证得阿罗汉。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世尊告诉众比丘的话,就如前经的内容一样,差别的是:「如果比丘对这五根如实观察后,就能尽除一切的烦恼,远离贪欲而得解脱,这样就叫做阿罗汉:一切烦恼已灭尽,所应做的事已经做好,远离所有的重担,得到了自己的利益,尽除一切招致生死果报的结缚烦恼,有正智而心灵得到完善的解脱。」
佛陀说文这段经文后,众比丘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都愿遵奉修行。
六六二、本经叙说世尊能如实观察五根及其集、灭、灭道迹,故成等正觉。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世尊告诉众比丘的话,就如前经的内容一样,差别的是:「众比丘啊!如果我对这信根、信根的集起、信根的息灭、信根息灭的方法不能如实知道的话,终究我不能于诸天、魔王、梵天、沙门、婆罗门中,成为一位超出、脱离,心离颠倒的圣者,也不能成就无上的正等正觉。就如对信根的叙述一样,对精进根、念根、定根、慧根等,也是同样的说法。
众比丘啊!因为我对这信根以正智如实观察的缘故,对这信根的集起、信根的息灭、信根息灭的方法,也都能以正智如实观察的缘故,所以我能在诸天、魔王、梵天、沙门、婆罗门众中,成为超出、脱离,心离颠倒的圣者,成就了无上的正等正觉。就如对信根的叙述一样,对精进根、念根、定根、慧根等,也是同样的说法。」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众比丘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都愿遵奉修行。
六六三、本经叙说世尊以如实知此五根之集、没、味、患、离故,得证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世尊告诉众比丘的话,就如前经的内容一样,差别的是:「众比丘啊!如果我对这信根的集起、信根的息灭、信根的爱乐、信根的过患、出离信根等情况,不能如实知道的话,我就不能在诸天、魔王、梵天、沙门、婆罗门等众中,成为解脱,成为超出、脱离,心离颠倒的圣者,成就了无上的正等正觉。同样地,对这精进根、念根、定根、慧根等,也是如此的说法。
众比丘啊!由于我对信根、信根的集起、信根的息灭、信根的爱乐、信根的过患、出离信根等情况,能够如实知道的缘故,所以我能在诸天、魔王、梵天、沙门、婆罗门等众中,成为解脱,成为超出、脱离,心离颠倒的圣者,成就了无上的正等正觉。」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众比丘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都愿遵奉修行。
六六四、本经叙说依比丘对五根之明利、满足程度不同,分别而得阿罗汉、阿那含、斯陀含、须陀洹,或为凡夫。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世尊告诉众比丘的话,就如前经的内容一样,差别的是:「如果比丘对这五根的受持,能够明利、满足的话,就可得证阿罗汉果;如果较此软弱、差一些的话,就得阿那含果(不还果);如果较此软弱,差一些的话,就得斯陀含果(一来果);如果较此软弱、差一些的话,就得须陀洹果(预流果)。受持满足的人,就成就满足的事;受持不满足的人,就成就不满足的事。对于这五根的受持,不会是空无果报的。如果对这五根,一切皆没有受持的人,我说他就是属于外道凡夫之类。」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众比丘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都愿遵奉修行。
第六六四经注释:
1、「若比丘于此五根若利、若满足,得阿罗汉」:巴利英译本相对经文此处作
( By the completion and fulfilment , monks , of these five controlling powers , one is Arahant . ) (大意是:诸比丘!对此五根受持圆满者,则为阿罗汉)。
六六五、本经为第六六四经之详细说明。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世尊告诉众比丘的话,就如前经的内容一样,差别的是:「如果比丘对于那五根的受持,能向上增进,明利满足的话,就能证得阿罗汉的俱分解脱(指智慧与禅定兼备之阿罗汉);如果较此软弱、差一些的话,就成为『身证』的圣者;如果较此软弱、差一些的话,就成为『见到』的圣者;如果较此软弱、差一些的话,就成为『信解脱』的圣者;如果较此软弱、差一些的话,就成为『一种』的圣者;如果较此软弱、差一些的话,就成为『斯陀含』的圣者;如果较此软弱、差一些的话,就成为『家家』的圣者;如果较此软弱、差一些的话,就成为『七有』的圣者;如果较此软弱、差一些的话,就成为『法行』的圣者;如果较此软弱、差一些的话,就成为『信行』的圣者。这样就叫做由于比丘受持五根的因缘,而知其所受果报;由于所得果报的因缘,而知其人所得到的果位。就像这样,受持满足的人,就做成满足之事;受持较减少的人,就做成较减少的事。对于这五根的受持,不会是空无果报的。如果都没有受持这五根的人,我说他是属于凡夫之数。」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众比丘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都愿遵奉修行。
第六六五经注释:
1、俱分解脱:为九种无学位之一。钝根之罗汉,唯离烦恼之障,谓之慧解脱;若利根之罗汉,与之俱离一切禅定之障,至于得所谓灭尽定之至极定,是为俱解脱,也即是离慧与定之二障而得自在也。
2、身证:又作身证那含、身证不还。即不还果中,利根之人依灭尽定,得似涅槃法,身得寂静乐之圣者。
3、见到:十八有学之一。声闻乘见道之利根圣者,自思惟法而入此位者之称,是以自己的智见证得法理之圣者。
4、信解脱:十八有学之一。声闻乘见道之钝根圣者,随信他人言教而入此位者之称。
5、一种:又作「一间」,十八有学之一。即不还向(阿那含向)中的一类,断欲界七、八品之惑,命终后受生为欲界的人,或天界一次之后始证入涅槃者。因与般涅槃间隔一生,故云「一间」。
6、斯陀含:十八有学之一。即断欲界六品之惑,往来欲界人天各一次就能般涅槃者。
7、家家:十八有学之一。是一来向(斯陀含向)中的一类,即断欲界的修惑三品或四品者。断三品者,命绝后在人天各受三生;断四品者,在人天各受二生,因重复受生于人天,故云家家。
8、七有:即须陀洹〡〡预流果,也是十八有学之一。得此果者至多人间天上受生七次,必证阿罗汉果,故称七有。
9、法行:十八有学之一。指声闻乘见道之利根圣者,于法能自作思惟,如理修行。
10、信行:十八有学之一。指从他人处听闻佛说之教法而生信仰,随此法修行者。
11、「根波罗蜜因缘知果波罗蜜」:巴利本相对经文此处作「由根之差别有果之差别」。
六六六、本经叙说五根以慧根为首,而摄受其余四根。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世尊告诉众比丘说:「有五种根。是那五种呢?就是信根、精进根、念根、定根、慧根。这五根,一切都为慧根所摄受。譬如堂阁的众材料,以屋栋为首一样,都依倚于栋,因它能摄持众材之故。同样地,这五根也是以慧根为首,因它能摄持其余四根之故。」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众比丘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都愿遵奉修行。
六六七、本经叙说与前经相同,唯多举五根之内容。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世尊告诉众比丘说:「有五种根。是那五种呢?就是信根、精进根、念根、定根、慧根。所谓信根当知就是四不坏净。所谓精进根,当知就是四正断。所谓念根,当知就是四念处。所谓定根,当知就是四禅定。所谓慧根,当知就是四圣谛。这些功德,一切都是以慧根为首,因它能摄持其余四根之故。」
乃至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众比丘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都愿遵奉修行。
六六八、本经叙说成就慧根者能成就其它四根。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世尊告诉众比丘说:「有五种根。是那五种呢?就是信根、精进根、定根、念根、慧根。如果圣弟子成就慧根的话,就能修习信根,依于远离,依于无欲,依于寂灭,而向于舍(身心平衡的寂静状态),这样就叫做信根成就;信根成就,就是慧根。就如对信根的叙述,像这精进根、念根、定根、慧根等,也是同样的说法。所以这五根中,是以慧根为首,因它能摄持其余四根之故。譬如堂阁,是以屋栋为首,被所有材料所依倚,因它能摄持其它材料之故。同样地,这五根也是以慧根为首,因它能摄持其余四根之故。」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众比丘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都愿遵奉修行。
六六九、本经叙说欲成就五根者,当知众生由于无明所着,爱所系,故长夜流转生死。而此五根中,以慧根为首。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世尊告诉众比丘说:「有五种根。是那五种呢?就是信根、精进根、念根、定根、慧根。如果圣弟子想要成就信根的话,应这样去修学:圣弟子无始以来的生死,都是由于被愚痴无明所蔽障,贪爱所系着,所以众生才会在无明长夜里不断受生死的轮回果报,来来往往地流转受生各界,不知根本所在。应知是有因缘所以才会有生死的现象,如果因缘永尽的话,那么就不再有生死的现象了。众生都是被无明大暗的结聚所障碍,有谁能入于般涅槃了呢?只有苦灭、苦息、清凉、没(寂灭不生)才能达此境地。就如对信根的叙述,像这精进根、念根、定根、慧根等,也是同样的说法。这五根之中,是以慧根为首,为慧根所摄持。譬如堂阁,是以屋栋为首,为屋栋所摄持一样。」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众比丘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都愿遵奉修行。
六七○、本经略说五根内容、并以慧根为其首。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世尊告诉众比丘说:「有五根││信根、精进根、念根、定根、慧根。什么是信根呢?就是圣弟子对于如来生起信仰之心,根本坚固,诸天、魔王、梵天、沙门、婆罗门,以及一切世间之法,都不能破坏他的信心,这样就叫做信根。什么是精进根?就是四正断。什么是念根呢?就是四念处。什么是定根呢?就是四禅定。什么是慧根呢?就是四圣谛。这些功德都是以慧根为首;譬如堂阁,是以屋栋为首一样。」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众比丘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都愿遵奉修行。
六七一、本经叙说五根内容,可与六五九经参阅比较。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世尊告诉众比丘说:「有五种根。是那五种呢?就是信根、精进根、念根、定根、慧根。什么是信根呢?就是圣弟子于如来处初发菩提心所得到的清净信心,这就叫做信根。什么是精进根呢?就是于如来处初发菩提心所生起的精进方便,这就叫做精进根。什么是念根呢?就是于如来处初发菩提心所生起的念处,这就叫做念根。什么是定根呢?就是于如来处初发菩提心所生起的三昧(禅定),这就叫做定根。什么是慧根呢?就是于如来处初发菩提心所生起的智慧,这就叫做慧根。譬如堂阁,……余如前面经文所说一样。」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众比丘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都愿遵奉修行。
第六七一经注释:
1、菩提心:菩提旧译为道、新译为觉。求正觉之心曰菩提心。
六七二、本经叙说若多修习五根,则可断除三世一切苦。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世尊告诉众比丘说:「有五种根。是那五种呢?就是信根、精进根、念根、定根、慧根。对这五根能修习又多修习的话,就可断除过去、未来、现在的一切苦恼。」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众比丘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都愿遵奉修行。
就如本篇「苦断」的经文所述,像这究竟苦边、苦尽、苦息、苦没、度苦流、于缚得解、害诸色、过去未来现在一切漏尽等经文,也是同样的说法。
六七三、本经叙说数力及修力,并解说其义。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世尊告诉众比丘说:「有二种力。是那二种呢?就是数力(思择力、思考力)及修力(实行力)。怎样叫数力呢?就是圣弟子坐于幽静的林间树下,做这样的思惟:自身的恶行,将会在现世或后世受到恶报。我如果造作了身恶行的话,我应该自己悔过,他人也要教我悔过,大师也应当教我悔过,有大德的梵行者也应当教我悔过,依法来责备我:恶名四处流布,身坏命终后,将会堕生于恶道地狱中。就像这样,于现世或后世都会有果报。应该断除自身的恶行,修养自身的善行。就如对身恶行的叙述,对口、意的恶行,也是同样的说法,这样就叫做数力。怎样叫修力呢?如果比丘已修学了数力,圣弟子也已成就了数力,随后便会得到修力;得到修力后,修力就会满足。」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众比丘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都愿遵奉修行。
第六七三经注释:
1、恶趣:众生以恶业之因而趣之所,即地狱、畜生等。趣、所往。
2、泥犁:梵语,地狱也。为十界中最劣境界。
六七四、本经叙说数力成就,即能断贪、瞋、痴,修力满足。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世尊告诉众比丘的话,就如前经的内容一样,差别的是:「圣弟子修学数力(思考力)成就后,贪、瞋、痴就会截断、灭尽。像这样的圣弟子依于数力,完全成就数力,随后就能得到修力(实行力);得到修力后,修力就会满足。」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众比丘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都愿遵奉修行。
六七五、本经叙说修力即修四念处。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世尊告诉众比丘的话,就如前经的内容一样,差别的是:「什么是修力呢?就是修习四念处。」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众比丘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都愿遵奉修行。
就如本篇「四念处」的经文所述,像这修四正断、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觉分、八圣道分、四道、四法句、止观等经文,也是同样的说法。
第六七五经注释:
1、四道:见杂阿含卷七第一八六经。
2、四法句:见杂阿含卷七第一八七经。
六七六、本经叙说有三种的三力,详细内容见第六八七经。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祗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世尊告诉众比丘说:「有三种力。是那三种呢?就是信力、精进力、慧力。其次,又有三种力。是那三种呢?就是信力、念力、慧力。其次,又有三种力。是那三种呢?就是信力、定力、慧力。」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众比丘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都愿遵奉修行。
六七七、本经叙说当成就信力、精进力、慧力。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祗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世尊告诉众比丘说:「有三种力,就是信力、精进力、慧力。对这三力,比丘啊!应当如此地去修学:我应该成就这信力、精进力、慧力。」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众比丘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都愿遵奉修行。
像「精进力」的经文所述,念力、定力的经文,也是同样的说法。
六七八、本经叙说信力、念力、慧力的内容。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世尊告诉众比丘说:「有三种力││信力、念力、慧力。什么是信力呢?就是圣弟子对于如来有清净的信仰,根本坚固,是诸天、魔王、梵天、沙门、婆罗门,以及其余等类所不能毁坏,这样就叫做信力。什么是精进力呢?就是修习四正断。什么是慧力呢?就是四圣谛。」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众比丘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都愿遵奉修行。
其余二力的经文,都如上说。
六七九、本经叙说有三种四力,并详说觉力、精进力、无罪力、摄力的内容。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世尊告诉众比丘说:「有四种力。是那四力呢?就是信力、精进力、念力、慧力。其次,又有四种力││信力、念力、定力、慧力。其次,又有四种力││觉力、精进力、无罪力、摄力。」
这些经就如前面三力经里所说的一样,差别的是:「怎样叫觉力呢?就是能如实知道善与不善法,也能如实知道有罪、无罪,习近、不习近,卑法、胜法,黑法(恶法)、白法(善法),有分别法、无分别法,缘起法、非缘起法,这样就叫做觉力。怎样叫精进力呢?就是四正断,内容就如前面所广说过的。怎样叫无罪力呢?就是身、口、意皆清净无罪,这样就叫无罪力。怎样叫摄力呢?就是四摄法││惠施、爱语、行利、同利。」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众比丘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都愿遵奉修行。
第六七九经注释:
1、无罪力:即清净力,过恶不善法令不生。
2、「四摄事││惠施、爱语、行利、同利」:四摄事.即四摄法。四摄法内容新译作「布施、爱语、利行、同事」。布施,是用财施或法施,以达度化人的目的;爱语,以温言慈爱的言语待人,以达度化人的目的;利行,以身、口、意诸行利人,以达度化人的目的;同事,与人接近,与其同事,以达度化人的目的。
六八○、本经详说四摄事之最胜行法。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世尊告诉众比丘的话,就如前经的内容一样,差别的是:「最殊胜的布施,就是法施。最殊胜的爱语,就是善男子乐听闻时,能应时地为他说法。最殊胜的行利,就是使不信正法的人,能导他入于正信,建立正信;要成就戒行的人,使之有清净的戒行;悭吝的人,使之能布施;有恶智的人,以正智导他成就智慧。最殊胜的同利,就是对阿罗汉就以阿罗汉道、对阿那含就以阿那含道、对斯陀含就以斯陀含道、对持净戒者就以清净的戒法,而教授于他。」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众比丘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都愿遵奉修行。
六八一、本经叙说无论过去、未来、现在。众生有所取者,皆为四摄事。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世尊告诉众比丘的话,就如前经的内容一样,差别的是:「所有的法,凡是被大众所摄取的,一切都是四摄事法。有人惟取布施,有人惟取爱语,有人惟取行利,有人惟取同利。在过去世时,那些过去世的大众,他们有所摄取的话,也都是这四摄事法;未来世的大众,他们若将有所摄取的话,也是这四摄事法。有人惟取布施,有人惟取爱语,有人惟取行利,有人惟取同利。」
当时,世尊便唱诵诗偈说:
「布施与爱语,或者有践行利行,
以及同利诸行为的生起,都是各自随其所应而行;
用这四摄事来摄持世间,就如车子借着釭才能运行一样。
世间如果没有四摄事,母亲的慈恩,子女也会忘了奉养,
也不再对父亲尊崇,以及谦下奉养服侍他。
因为有这四摄事随顺之法的缘故,
所以才有大德之士,把他的德泽流布于世间。」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众比丘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都愿遵奉修行。
第六八一经注释:
1、釭:车毂中心的铁圈叫釭;车毂纳轴的铁圈,常要涂膏润滑,减低磨损,以利车轮的运转。
六八二、本经叙说如成就觉力、精进力、无罪力、摄力,则得离不活、恶名、众中、死、恶趣等五种恐怖。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世尊告诉众比丘说:「有四种力。是那四种呢?就是觉力、精进力、无罪力、摄力,就如前经(见第六七九经)所说。如果比丘成就此四力的话,就能远离五种恐怖。是那五种呢?就是不活的恐怖、恶名的恐怖、众中的恐怖、死的恐怖、恶道的恐怖,这样就叫做五种恐怖。」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众比丘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都愿遵奉修行。
第六八二经注释:
1、「有四力。何等为四?谓觉力、精进力、无罪力、摄力」:据瑜伽师地论云:「由自利行及利他行为增上故,当知建立有四种力││一、觉慧力,二、精进力,三、无罪力,四、摄受力。能往现法涅槃,名为自义;能往人、天善趣,亦名自义。当知此中,依第一自义,建立觉慧、精进二力,由是二力,能有方便发起正勤。依第二自义,立无罪力;由此三力,一切自义皆得究竟。乐利他者,他义有余,由此增上立摄受力」。
六八三、本经叙说圣弟子若成就四力,则不应畏不活。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世尊告诉众比丘的话,就如前经的内容一样,差别的是:「圣弟子要成就这四力的话,应当做如此地修学:我并不怖畏不能活,我为什么要怖畏不能活呢?如果是身行不清净之行、口出不清净之行、意生不清净之行,造作各种邪贪、不信、懈怠、不精进、失念、不定、恶慧、悭吝而不摄护的话,那么他就应该怖畏不能活。然而我有四力,即所谓觉力、精进力、无罪力、摄力,由于已成就这四力的缘故,我不应怖畏得有如不能活那样的怖畏。像这恶名怖畏、众中怖畏、死怖畏、恶趣怖畏,也是如上所说一样。」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众比丘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都愿遵奉修行。
六八四、本经详说觉、精进、无罪、摄等四力的内容。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世尊告诉众比丘说:「有四种力││觉力、精进力、无罪力、摄力。怎样叫觉力呢?就是智慧、大智慧、深智慧、无上难胜的智慧等,这些就叫做觉力。怎样叫精进力呢?就是对于不善法或不善法之类,黑法(喻不如理之法)或黑法之类,有罪法或有罪法之类,不应亲近法或不应亲近法之类,远离这些法之后,对于其余善法或善法之类,白法(喻如理之法)或白法之类,无罪法或无罪法之类,应亲近法或应亲近法之类,对这些法要生起欲愿,能够运用方法增强精勤修习,以正念正知而修学,这样就叫做精进力。至于无罪力与摄力,就如上所提示之修多罗(契经)的说法一样。」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众比丘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都愿遵奉修行。
六八五、本经略说有五力。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世尊告诉众比丘说:「有五种力。是那五种呢?就是信力、精进力、念力、定力、慧力。」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众比丘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都愿遵奉修行。
六八六、本经叙说当勤加精进,成就五力。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世尊告诉众比丘的话,就如前经的内容一样,差别的是:「众比丘应该这样修学:我应当更加勤劳精进,以成就信力、精进力、念力、定力、慧力。」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众比丘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都愿遵奉修行。
六八七、本经分别说明五力的内容。
我听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世尊告诉众比丘的话,就如前经的内容一样,差别的是:「所谓信力,当知就是四不坏净。所谓精进力,当知就是四正断。所谓念力,当知就是四念处。所谓定力,当知就是四禅定。所谓慧力,当知就是四圣谛。」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众比丘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都愿遵奉修行。
六八八、本经叙说当成就五力。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世尊告诉众比丘的话,就如前经的内容一样,差别的是:「所以,众比丘啊!你们应这样修学:我当成就信力、精进力、念力、定力、慧力。」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众比丘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都愿遵奉修行。
六八九、本经叙说有五学力。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世尊告诉众比丘说:「修学者有五力。是那五种呢?就是修学者的信力、修学者的精进力、修学者的惭力、修学者的愧力、修学者的慧力。」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众比丘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都愿遵奉修行。
第六八九经注释:
1、「有五学力。何等为五?谓信力是学力……慧力是学力」:南传相对经文英译本此处作 These are the five powers of a learner . what five ? The power of faith , of conscientiousness , of fear of blame , of energy and of insight .(有修学者的五力。是那五力呢?就是信力、惭力、愧力、精进力、和慧力)。
2、惭力:于恶自厌名惭,即自己反省而耻作诸恶。
3、愧力:于过羞他为愧,即愧惧他人而怖畏诸恶。
六九○、本经叙说当成就五学力。巴利本本经与前经合为一经。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世尊告诉众比丘的话,就如前经的内容一样,差别的是:「众比丘啊!你们应这样修学:我当成就修学者的信力、成就修学者的精进力、成就修学者的惭力、成就修学者的愧力、成就修学者的慧力。」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众比丘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都愿遵奉修行。
第六九○经注释:
1、「诸比丘!当作是学:我当成就信力是学力……成就慧力是学力」:南传相对经文英译本此处作 Wherefore , monks , train yourselves thus : We will become possessed of the learner’s power called the power of faith ; we will become possessed of the learner’s power called the power of conscientiousness ; we will become possessed of the learner’s power called the power of fear of blame ; we will become possessed of the learner’s power called the power of energy ; we will become possessed of the learner’s power called the power of insight .(比丘们!当作是学:我们应成就修学者的信力;我们应成就修学者的惭力;我们应成就修学者的愧力;我们应成就修学者的精进力;我应成就修学者的慧力)。检视英译本,可见北传之「信力是学力」即英译本之 the learner’s power called the power of faith .
(一种叫信力的修学者之力││修学者的信力);其余四力可类推。
六九一、本经详说五学力的内容。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祗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世尊告诉众比丘的话,就如前经的内容一样,差别的是:「什么是修学者的信力呢?就是对于如来有完善地信仰,根本坚固,一切诸天、魔王、梵天、沙门、婆罗门,以及其余同类之法所不能毁坏。什么是修学者的精进力呢?就是四正断,内容就如前面已详细解说过的一样。什么是修学者的惭力呢?就是羞耻,耻于生起邪恶不善法等所有烦恼之类,受到一切因果的炽然苦报,于未来世而有生、老、病、死、忧、悲、恼苦,这就叫修学者的惭力。什么是修学者的愧力呢?就是对一切可愧的事而感到愧悔,愧悔生起各种邪恶不善法等烦恼之类,受到因果的炽然苦报,于未来世而有生、老、病、死、忧、悲、恼苦,这就叫修学者的愧力。什么是修学者的慧力呢?就是圣弟子运用智慧,成就通达世间生灭的智慧,贤圣超出、厌离、决定思择、正确灭尽苦恼,这就叫修学者的慧力。」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众比丘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都愿遵奉修行。
第六九一经注释:
1、「谓圣弟子住于智慧……是名慧力是学力」:佛光阿含藏注引巴利本相对经文此处作「比丘们!此有具慧圣弟子,以通达生死(或五蕴生灭)、神圣、抉择、真正通达苦尽之慧而成就者,此称为慧力」。
六九二、本经叙说当成就信等五力,意同六九○经。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世尊告诉众比丘的话,就如前经的内容一样,差别的是:「所以,比丘们!应这样修学:我当成就修学者的信力,成就修学者的精进力、惭力、愧力、慧力。」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众比丘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都愿遵奉修行。
六九三、本经叙说若对善法有所变易退减、不能久住的话,他人当以五种白法呵责你;反之,刞会庆慰你。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世尊告诉众比丘说:「如果比丘对于善法有所变易、退减、或不能常久摄持的话,他人就应当用五种白法(清净之法)来呵责你。是那五种呢?就是说因你不能依正信而入于善法,如果能依正信的话,就能远离不善法,而修习一切善法了;也告诉你不知精进、无惭、无愧、无慧以便入于善法;如果能依智慧等善法的话,就能远离各种不善法,而修习一切善法了。
如果比丘对于正法不变易、不退减、常久摄持的话,他人就应当以五种白法来庆慰你。是那五种呢?就是慰勉你能依正信而入于善法;如果能依于正信的话,就会远离不善法,而修习一切善法;也慰勉你能依精进、惭、愧、智慧而入于善法;如果能依于智慧等善法的话,就能远离各种不善法,而修习一切善法了。」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众比丘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都愿遵奉修行。
六九四、本经叙说若比丘还戒、退戒,他人当以五种白法来呵责;反之则会庆慰。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世尊告诉众比丘说:「如果比丘弃学还戒或退戒的话,他人就应当以五种白法(清净之法)来呵责你。是那五种呢?就是告诉比丘因不能依正信而入于善法;如果能依于正信的话,就能远离不善法,而修习一切善法。也告诉他不能依于精进、惭、愧、智慧而入于善法;如果能依于智慧等善法的话,就能远离不善法,而修习一切善法了。如果比丘尽其寿命,修持得纯一圆满清净,梵行清白的话,他人就应当以五种白法来庆慰你,就如前经所说的一样。」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众比丘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都愿遵奉修行。
六九五、本经叙说若欲令恶不善法不生,则唯有依于五力等善法。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世尊告诉众比丘说:「如果比丘不想使邪恶不善法生起的话,就只有正信于善法;如果正信退减的话,便会永远住于邪信,各种不善法就会生起。乃至想要使那些邪恶不善法不生起的话,就只有依于精进、惭、愧、智慧等善法;如果精进力、惭力、愧力、慧力退减,恶慧等不善法永住的话,邪恶不善法就会生起。如果比丘能依于正信的话,就能远离不善法,而修习一切善法;能依于精进、惭、愧、智、慧等善法的话,就能远离不善法,而修习一切善法了。」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众比丘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都愿遵奉修行。
六九六、本经先叙说佛陀与阿罗汉之不同,然后再详说佛有十力。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世尊告诉众比丘说:「如果比丘对于物质的色蕴能产生厌嫌,远离对它的贪欲,使之灭尽,不再生起,而得解脱的话,这样就叫做应供、等正觉的圣者了;对于受、想、行、识等精神现象,也是同样的说法。如果又有比丘对于物质的色蕴能产生厌嫌,远离对它的贪欲,使之不再生起,而得解脱的话,这样就叫做得智慧解脱的阿罗汉;对于受、想、行、识等精神现象,也是同样的说法。众比丘啊!如来、应供、等正觉的圣者与智慧解脱的阿罗汉,有什么种种的差异呢?」
众比丘禀告佛陀说:「世尊您是正法的根本,正法的眼目,正法的凭依,希望您能为我们解说,众比丘闻法后,将会信受奉行!」
佛陀告诉比丘们说:「你们要仔细地听!好好地思考!我将为你们解说。如来、应供、等正觉的圣者,他先前虽未曾听闻正法,但自己却能觉知,于现世中亲自证知,而得到正觉;于未来世又能演说正法,觉悟众声闻弟子,就是所谓的四念处、四正断、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觉分、八圣道分等道法(即三十七道品),这样就叫做如来、应供、等正觉的圣者。他对于所未获得的法都能得到,未制定的梵行也能制定,能完善地证知道,完善地说明道,引导大众,然后声闻弟子们才能成就随法、随道之行,乐于奉行大师的教诫与教授,完善地入于正法之中。这样就叫做如来、应供、等正觉的圣者和得智慧解脱的阿罗汉彼此种种的差异处了。
其次,有修学者的五力与如来的十力。什么是修学者的五力呢?就是信力、精进力、念力、定力、慧力。什么是如来的十力呢?就是如来能如实知道一切事物的道理和非道理,这样就叫做如来的第一种智力。如果成就这第一种智力的话,就是如来、应供、等正觉的圣者得到了先佛最胜处的智慧,能转动清净的梵轮,于大众中像狮子作吼一样地演说正法。
其次,如来对于过去、未来、现在业报现象,能如实知道它的受因与事报,这样就叫做如来的第二种智力。如来、应供、等正觉的圣者成就这第二种智力,就是得到了先佛最胜处的智慧,能转动清净的梵轮,于大众中像狮子作吼一样地演说正法。
其次,如来、应供、等正觉的圣者,对于禅定、解脱、三昧、正受等境界。都能如实知道它的染恶或清净,这样就叫做如来的第三种智力。如果成就这第三种智力的话,就是如来、应供、等正觉的圣者得到了先佛最胜处的智慧,能转动清净的梵轮,于大众中像狮子作吼一样地演说正法。
其次,如来能够如实知道众生各种根性的差别,这样就叫做如来的第四种智力。如果成就这第四种智力,就是如来、应供、等正觉的圣者得到了先佛最胜处的智慧,能转动清净的梵轮,于大众中像狮子作吼一样地演说正法。
其次,如来能够如实知道众生的各种知解,这样就叫做如来的第五种智力。如果成就这第五种智力,就是如来、应供、等正觉的圣者得到了先佛最胜处的智慧,能转动清净的梵轮,于大众中像狮子作吼一样地演说正法。
其次,如来能够如实知道世间众生各种境界,这样就叫做如来的第六种智力。如果成就这第六种智力,就是如来、应供、等正觉的圣者得到了先佛最胜处的智慧,能转动清净的梵轮,于大众中像狮子作吼一样地演说正法。
其次,如来能够如实知道一切众生行道之因所招致之果报处,这样就叫做如来的第七种智力。如果成就这第七种智力,就是如来、应供、等正觉的圣者得到了先佛最胜处的智慧,能转动清净的梵轮,于大众中像狮子作吼一样地演说正法。
其次,如来忆念过去世生命种种事时,能从一生至百千生,从一劫至百千劫,我当时在彼处受生为这个族类,姓这样,名这样,吃这样,这样苦乐的感受,这样的长寿,这样的久住,这样的寿命。我在那里死后,就在这里受生;在这里死后,又在那里受生。有这样的行为造作,有如是的因缘,就有如是业报之处,过去世生命的流转变动,都能如实知道,这样就叫做如来的第八种智力。如果成就这第八种智力,就是如来、应供、等正觉的圣者得到了先佛最胜处的智慧,能转动清净的梵轮,于大众中像狮子作吼一样地演说正法。
其次,如来能以清净的天眼超过凡人之眼,观见众生死时与生时,是妙色或恶色,是下色或上色,是向于恶道或向于善道,随着所造业而受报的情况,都能如实知道。像这个众生由于成就身的恶业,成就了口、意的恶业,毁谤贤圣,领受邪见之业,由于这样的因缘,所以身坏命终之后,堕于恶道,受生在地狱中;而这个众生有身的善行,有口、意的善行,不会毁谤贤圣,领受正见的业法,由于这样的因缘,所以身坏命终之后,受生于天上善道中,像这些情况都能如实知道,这样就叫做如来的第九种智力。如果成就这第九种智力,就是如来、应供、等正觉的圣者得到了先佛最胜处的智慧,能转动清净的梵轮,于大众中像狮子作吼一样地演说正法。
其次,如来已尽除一切烦恼,得到无烦恼的清净心解脱与智慧解脱,在现世中自己知道以身做证:我再生的因果已灭尽,清净的梵行已建立,所应做的事已做好,自己知道此生是最后身,不再流转于生死轮回中了,这样就叫做如来的第十种智力。如果成就这第十种智力,就是如来、应供、等正觉的圣者得到了先佛最胜处的智慧,能转动清净的梵轮,于大众中像狮子作吼一样地演说正法。如此十种智力,只有如来已经成就,这就是如来与声闻弟子的种种差异处。」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众比丘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都愿遵奉修行。
第六九六经注释:
1、阿罗诃三藐三佛陀:阿罗诃,意为应供;三藐三佛陀,意为正遍知者、正等觉者。
2、如来初力:又称「处非处智力」。即能知一切事物的道理和非道理的智力。
3、第二如来力:旧称「知业报力」,新称「业异熟智力」。即能知一切众生三世因果业报的智力。
4、如来第三力:旧称「知一切诸禅三昧力」,新称「一切静虑解脱三摩地三摩钵底出离杂染清净智力」。即能知各种禅定及解脱三昧等的智力。
5、如来第四力:旧称「知他众生诸根上下力」,新称「根上下智力」。即能知众生根性的胜劣与得果大小的智力。
6、第五如来力:旧称「知他众生种种欲乐力」,新称「种种胜解智力」。即能知一切众生种种知解的智力。
7、第六如来力:旧称「知世间种性力」,新称「种种界智力」。即能普知众生种种境界不同的智力。
8、第七如来力:旧称「知一切道智处相力」,新称「遍趣行智力」。即能知一切众生行道因果的智力
9、第八如来力:旧称「知宿命力」,新称「宿住随念智力」。即能知众生宿命及知无漏涅槃的智力。
10、第九如来力:旧称「知天眼力」,新称「死生智力」。即能以天眼见众生生死及善恶业缘而无障碍的智力。
11、第十如来力:旧称「漏尽力」,新称「漏尽智力」。即能于一切妄惑余气,永断不生,能如实知之的智力。
六九七、本经叙说婴儿小时,乳母随时照顾,及其长大,便即放舍。同样地,诸声闻始学时,智慧不足,如来以法随时教授,若久学智慧深固则放舍。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世尊告诉众比丘说:「譬如婴儿,父母生下来后,将他托付给乳母。乳母随时抚摸,随时洗浴,随时喂乳,随时照拂他。如果乳母没谨慎看顾的话,这婴儿就会拿着杂草或泥土等各种不干净的东西塞在口中,乳母就应当赶紧教他把这些东西除去;能及时除去口中杂物则更好,如果婴儿不能自己除去的话,乳母就应当用左手扶着他的头,用右手去探取哽在喉中的杂物,婴儿当时虽然痛苦,乳母还是要不顾他的痛苦,用手去探取哽在喉中的杂物,那也是为了要使这婴儿得到长夜安乐的缘故。」
佛陀告诉众比丘说:「如果婴儿长大后,对各种事物有所认识辨别了,他还会拿起杂草或泥土等各种不净的东西塞在口中吗?」
比丘答佛陀说:「不会的,世尊!婴儿长大后,他有所认识辨别了,尚且不愿以脚去踏触各种不净的东西,何况是将它塞在口中!」
佛陀告诉比丘说:「婴儿还小时,乳母会随时料理照拂,等到他长大后,成就智慧了,乳母便会放任不管,不再勤于照拂他,因为他已经长大,自己不会任意而为的缘故。同样地,比丘啊!如果是刚开始学习的声闻弟子,由于他的智慧还未具足,所以如来就会依法随时教授而照拂他;如果是已经长久学习,智慧深固的的弟子,如来便会放任不管,不再随时殷勤教授他了,因为他已成就了智慧,不会任意而为的缘故。所以,声闻弟子有五种学力,而如来已成就十种智力,就如前经所详细说明的一样。」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众比丘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都愿遵奉修行。
六九八、本经略说如来六种力。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世尊告诉众比丘说:「如来有六种智力,如果成就这六种智力,就是如来、应供、等正觉的圣者得到了先佛最胜处的智慧,能转动清净的梵轮,于大众中像狮子作吼一样地演说正法。首先就是能够如实知道一切事物的道理和非道理,这样就叫做如来的第一种智力。
其次,如来对于过去、未来、现在,皆依业法受报的情况,都能如实知道,就如前面已详述过的一样,这样就叫做如来的第二种智力。
其次,如来对于禅定、解脱、三昧、正受都能如实知道,就如前面已详述过的一样,这样就叫做如来的第三种智力。
其次,如来对于过去世生命中的各种事情,都能如实知道,就如前面所详述过的一样,这样就叫做如来的第四种智力。
其次,如来清净的天眼超过于人眼,他能观见所有众生于此死后而受生于别处的情况,就如前面所详述过的一样,这样就叫做如来的第五种智力。
其次,如来的结缚烦恼已灭尽,得到了无烦恼的清净心解脱与智慧解脱,就如前面所详述过的一样,这样就叫做如来的第六种智力。」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众比丘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都愿遵奉修行。
第六九八经注释:
1、以业法受:原作「心乐法受」,今依杂阿含经论会编改正。
六九九、本经叙说若有来问六力者,则世尊将依六力之知见为其解说。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世尊告诉众比丘的话,就如前经的内容一样,差别的是:「如果有人来问我有关如来处与非处智力的话,我就会依如来处与非处的智力所知、所见、所觉,而成等正觉等事,来为他解说。
如果又来问我有关如来自己依业受报的智力等事,我就会依如来自己依业受报的智力所知、所见、所觉,而成等正觉等事,来为他解说。
如果有人来问我有关如来禅定、解脱、三昧、正受的智力等事,我就会依如来禅定、解脱、三昧、正受的智力,来为他解说。
如果有人来问我有关如来宿命更替的智力等事,我就会依如来宿命更替的智力所知、所见、所觉,来为他解说。
如果有人来问我有关如来天眼的智力等事,我就会依如来的天眼智力所见,来为他解说。
如果有人来问我有关如来漏尽的智力等事,我就会依如来漏尽的智力所知、所见、所觉,来为他解说。」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众比丘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都愿遵奉修行。
第六九九经注释:
1、业受:原作「乐受」,下同,今依杂阿含经论会编改正。
七○○、本经略说七力,并言成就七力,则能尽诸有漏。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世尊告诉众比丘说:「有七种力。是那七种呢?就是信力、精进力、惭力、愧力,念力、定力、慧力。」
当时,世尊就唱诵诗偈说:
「信力与精进力,惭力及愧力,
还有正念力、正定力、正慧力,这些就叫做七力;
成就这七力的人,就能尽除一切的烦恼。」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众比丘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都愿遵奉修行。
七○一、本经叙说当成就七力。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世尊告诉众比丘说:「有七种力。」就如前经的内容一样,差别的是:「所以,比丘啊!你们应当这样修学:我当成就信力,像这精进力、惭力、愧力、念力、定力、慧力等,也应当要修学成就。」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众比丘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都愿遵奉修行。
七○二、本经叙说若成就七力者,疾断诸有漏。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世尊告诉众比丘说:「有七种力。」就如前经的内容一样,差别的是,当时,世尊唱诵诗偈说:
「信力、精进力,以及惭力与愧力,
还有念力、定力和慧力,这些就叫做七力;
成就七力的人,就能很快地断除一切的烦恼。」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众比丘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都愿遵奉修行。
七○三、本经详说七力的内容。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世尊告诉众比丘说:「有七种力。是那七种呢?就是信力、精进力、惭力、愧力、念力、定力、慧力。什么是信力呢?就是对于如来所生起的信心,深入坚固,是诸天、魔王、梵天、沙门、婆罗门,以及其余同类之法所不能毁坏,这样就叫做信力。什么是精进力呢?就是四正断,就如前面经文已详说过的一样。什么是惭力呢?就是对邪恶不善之法感到羞耻,就如前面经文已详说过的一样。什是愧力呢?就是对于可愧的事情感到愧悔,愧悔生起邪恶不善之法,就如前面经文已详说过的一样。什么是念力呢?就是四念处,就如前面经文已详说过的一样。什么是定力呢?就是四禅定,就如前面经文已详说过的一样。什么是慧力呢?就是四圣谛,就如前面经文已详说过的一样。」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众比丘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都愿遵奉修行。
七○四、本经叙说有八力。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世尊告诉众比丘说:「有八种力。是那八种呢?就是王者的自在力、大臣的断事力、女人的结恨力、婴儿的啼泣力、愚人的毁呰力、黠慧人的审谛力、出家人的忍辱力、多闻人的计数力。」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众比丘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都愿遵奉修行。
第七○四经注释:
1、断事:裁定事情。
2、毁呰:诋毁恶骂。呰,音ㄗˇ。
3、黠慧:聪敏,黠,音ㄒ一ㄚˊ
4、计数:思量、策画。
七○五、本经解说八力的内容。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世尊告诉众比丘的话,就如前经的内容一样,差别的是:「所谓王者的自在力,就是王者常显现自在的威力。所谓大臣的断事力,就是大臣常显现判断事情的功力。所谓女人的结恨力,就是女人的特性,常显现结恨的力量。所谓婴儿的啼泣力,就是婴儿的特性,常显现啼泣的气力。所谓愚人的毁呰力,就是愚人特性,常遇事则显现诋毁诃责人之力。所谓黠慧人的审谛力,就是有智慧的人,常显现出对真理了解的能力。所谓出家人的忍辱力,就是出家人常显现忍辱的耐力。所谓多闻人的计数力,就是多闻之人,常显现思惟策画的能力。」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众比丘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都愿遵奉修行。
七○六、本经叙说漏尽比丘有八力││离欲及修习四念处、四正断、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觉分、八圣道分。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舍利弗尊者去到世尊住处,向世尊顶礼后,退坐一边,问佛陀说:「世尊啊!尽除烦恼的比丘有几种力呢?」
佛陀告诉舍利弗说:「尽除烦恼的比丘有八种力。是那八种呢?就是尽除烦恼的比丘,他的心会顺趋于远离、流注于远离、输向于远离,顺趋于出离、流注于出离、输向于出离,顺趋于涅槃、流注于涅槃、输向于涅槃。如果见到五欲(色、声、香、味、触),就会像见到火坑一样;有这样的知见后,对于贪欲的意念、贪欲的感受、贪欲的染着等,内心就不会永远依止它,而会修习四念处、四正断、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觉分、八圣道分等法。」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众比丘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都愿遵奉修行。
第七○六经注释:
1、漏尽比丘有八力:南传相对经文为增支部八集第三居士品之第二十八经「力」,但说法稍异。其所述八力为:一、漏尽比丘以如实正慧善观一切诸行是无常。二、漏尽比丘以如实正慧善观诸欲如火坑。三、漏尽比丘其心趣向于离、倾向于离、临入于离、住于离,欢喜出尽一切漏所生之法。四、漏尽比丘修习、善修四念处。五、漏尽比丘修习、善修四神足。六、漏尽比丘修习、善修五根。七、漏尽比丘修习、善修七觉支。八、漏尽比丘修习、善修八圣道。
七○七、本经内容参阅第七○六经。
就如「尊者舍利弗问经」的内容所述,有「异比丘问佛」的经文,也是同样说法。
七○八、本经内容参阅第七○六经。
有「问诸比丘经」,也是同前经一样的说法。
七○九、本经叙说有九力。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世尊告诉众比丘说:「有九种力。是那九种呢?就是信力、精进力、惭力、愧力、念力、定力、慧力、数力(思考力)、修力。」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众比丘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都愿遵奉修行。
七一○、本经详说九力的内容。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世尊告诉众比丘说:「有九种力。是那九种呢?就是信力、精进力、惭力、愧力、念力、定力、慧力、数力、修力。什么是信力呢?就是对于如来所生起的正信之心,深入坚固,就如前面经文所说过的一样。什么是精进力呢?就是四正断,就如前面经文所说过的一样。什么是惭力呢?就如前面经文所说过的一样。什么是愧力呢?就如前面经文所说过的一样。什么是念力呢?就是系心于对内身的观察,就如前面经文所说过的一样。什么是定力呢?就是四禅定。什么是慧力呢?就是四圣谛。什么是数力呢?就是圣弟子在幽静的房内或树下,做这样的修学:如果造作身、口恶行的话,在现世或后世将会受到恶报,就如前面经文所说过的一样。什么是修力呢?就是修习四念处,就如前面经文所说过的一样。」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众比丘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都愿遵奉修行。
七一一、本经略说十力。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世尊告诉众比丘说:「有十种力。是那十种呢?就是王者的自在力、大臣的断事力、造机关人的工巧力、盗贼的刀剑力、女人的怨恨力、婴儿的啼泣力、愚人的毁呰力、黠慧人的审谛力、出家人的忍辱力、多闻人的计数力。」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众比丘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都愿遵奉修行。
七一二、本经详说十力。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世尊告诉众比丘的话,就如前经的内容一样,差别的是:「所谓王者的自在力,就是王者常显现自在的威力。所谓大臣的断事力,就是大臣常显现断事的功力。所谓造机关人的工巧力,就是制造机关的人,常显现他的工巧力。所谓盗贼的刀剑力,就是盗贼一定会显现刀剑之力。所谓女人的结恨力,就是女人的特性,常会显现结恨之力。所谓婴儿的啼泣力,就是婴儿的特性,常会显现啼泣之力。所谓愚人的毁呰力,就是愚人的特性,遇事则会显现诋毁诃责人之力。所谓黠慧人的审谛力,就是有智慧的人,常会显现了解真理之力。所谓出家人的忍辱力,就是出家之人常显现忍辱之力。所谓多闻人的计数力,就是多闻之人常会显现思惟策划之力。」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众比丘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都愿遵奉修行。
七一三、本经叙说如来有十力,参阅第六九六经。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世尊告诉众比丘说:「有十种如来的智力,如果成就这十种智力的话,就是如来、应供、等正觉的圣者得到了先佛最胜处的智慧,能转动清净的*轮,于大众中像狮子作吼一样的演说正法。是那十种呢?就是如来能如实知道一切事物的道理和非道理,这样就叫做如来的第一种智力,……乃至尽除一切烦恼,就如前面经文已说过的一样。」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众比丘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都愿遵奉修行。
七一四、本经叙说若有问如来之力者,则如来将依所知、所见、所觉,为彼解说,参阅六九九经。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世尊告诉众比丘的话,就如前经的内容一样,差别的是:「如果有人来问我有关如来处与非处(知道一切事物的道理与非道理)的智力的话,我就会依如来处与非处的智力所知、所见、所觉,而成等正觉等事,来为他解说。……就像这样,乃至问有关如来漏尽的智力等事,就如前面经文已详说过的一样。」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众比丘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都愿遵奉修行。
七一五、本经叙说一切法皆由如来无畏智所生,如来已成就五学力及十种如来力,故教诫比丘,皆可使之得到胜进处。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世尊告诉众比丘说:「如果对于所有一切法,各个都能意解作证,这都是由如来的无畏智所生的。如果比丘来听闻我的言教,不谄曲也不虚伪,心地质直,那么我就会教诫、教授他,为他说法。在早晨为他教诫、教授说法,到了中午时,他就能得到胜进之处;如果是在日暮之时,为他教诫、教授说法,那么到了翌日早晨,他就可得到胜进之处。如此地教授后,他就会生起正直之心,真实时,就知道是真实;不真实时,就知道是不真实。上则知道是上;是无上就知道是无上,凡是当知、当见、当得、当觉之法,他都能了知,这样才是正确的。
有所谓五种修学者之力与十种如来之智力。什么是五种修学者之力呢?就是信力、精进力、念力、定力、慧力。如来有十种智力,是那十种呢?就是如实知道处与非处(一切事物的道理与非道理)的智力,……就如前面经文对十力所详说过的一样。如果有人来问我关于如来处与非处智力的话,我就会依如来处与非处的智力成等正觉的所知、所见、所觉,来为他解说。……乃至来问我关于如来漏尽的智力等事,我也会这样地为他解说。众比丘啊!如来处与非处的智力,我说是定,而不是不定,……乃至如来漏尽的智力,我也说是定,而不是不定。定就是正道,不定就是邪道。」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众比丘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都愿遵奉修行。
第七一五经注释:
1、上则知上:瑜伽师地论云:「乃至有顶,皆是有上,能正了知是为有上。」有顶,一指色界之第四处色究竟天,此在有形世界之最顶,故称有顶;二指无色界之第四处非想非非想天,是位于世界之最顶,故称有顶。此应指无色界之非想非非想天。
2、无上则知无上:瑜伽师地论云「涅槃无上,如实了知是为无上。」可知「无上」即指涅槃而言。
七一六、本经叙说若不正思惟,则会生起五盖,乃至增广;也不能生起七觉支,乃至会退失。若正思惟,则不起五盖,而起七觉支。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世尊告诉众比丘说:「如果不能正确思惟的话,那么未生起的贪欲烦恼就会生起,已生起的贪欲烦恼会使它更为增广;未生起的瞋恚、睡眠、掉悔、疑等烦恼也会生起,已生起的瞋恚、睡眠、掉悔、疑等烦恼也会使它更为增广。未生起的念觉支就不会生起,已生起的念觉支就会退失;未生起的择法、精进、猗、喜、定、舍觉支也不会生起,已生起的择法、精进、猗、喜、定、舍觉支也就会退失。
如果比丘能正确思惟的话,那么未生起的贪欲烦恼就不会生起,已生起的贪欲烦恼就能使它息灭;未生起的瞋恚、睡眠、掉悔、疑等烦恼也不会生起,已生起的瞋恚、睡眠、掉悔、疑等烦恼也就能使它断灭。未生起的念觉支就会生起,已生起的念觉支,就会使它更为增广;未生起的择法、精进、猗、喜、定、舍觉支也会生起,已生起的也会使它更为增广。」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众比丘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都愿遵奉修行。
第七一六经注释:
1、贪欲盖:即贪欲烦恼。盖,为烦恼之异名,覆盖之义。谓贪欲能覆盖行者清净的善心,使善心不得开发,故叫贪欲盖。瞋恚、睡眠、掉悔、疑等四盖亦同,合为五盖。
2、掉悔:掉是掉举,指浮动不安之心理状态,悔是追悔。掉举与追悔,都会散动心志,共为不使心安定之烦恼。
3、念觉支:七觉支之一,七觉支为五根五力所显发的七种觉悟。一、念觉支,即时刻观念正法,而令定慧均等。二、择法觉支,即以智慧简择法的真伪。三、精进觉支,即以勇猛心,力行正法。四、猗(轻安)觉支,即除去身心粗重烦恼,而得轻快安乐。五、喜觉支,即心得善法,而生欢喜。六、定觉支,即心惟一境,而不散乱。七、舍觉支,即舍离一切分别,以佛法观点平等待物,心无偏颇。
七一七、本经叙说五盖为五退法,七觉支则为不退法。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世尊告诉众比丘说:「有五种退减之法。是那五种呢?就是贪欲、瞋恚、睡眠、掉悔、疑等五盖烦恼,这些就是退减之法。如果修习七种觉支,多多地去修习,使它增广,这就是不退减法。是那七种呢?就是念觉支、择法觉支、精进觉支、猗觉支、喜觉支、定觉支、舍觉支,这些就叫做不退减法。」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众比丘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都愿遵奉修行。
七一八、本经叙说贪欲等五盖能为黑暗,不能转趋涅槃;七觉支则能作大明,能转趋涅槃。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世尊告诉众比丘说:「有五种法,能产生黑暗,能使人见解不明,能使人愚痴没有智慧,或使人智慧减弱,使人无明,不能成为等正觉,不能转趋于涅槃之境。是那五种呢?就是贪欲、瞋恚、睡眠、掉悔、疑等五盖烦恼。这五种烦恼能产生黑暗,能使人见解不明,能使人愚痴没有智慧,使人无明,不能成为等正觉,不能转趋于涅槃之境。
有七种觉支,能产生大光明,能使人见解正确,增长智慧,成为智慧明达,成为等正觉,而转趋于涅槃之境。是那七种呢?就是念觉支、择法觉支、精进觉支、猗觉支、喜觉支、定觉支、舍觉支。这七种觉支能产生大光明,使人见解正确,增长智慧,成为智慧明达,成为等正觉,而转趋于涅槃之境。」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众比丘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都愿遵奉修行。
七一九、本经叙说五盖会烦恼于心,令智慧羸弱,不能转趋涅槃;七觉支则能增长智慧,转趋涅槃。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世尊告诉众比丘说:「有五种障盖,会使人内心产生烦恼,智慧减弱,是障碍智慧生长之法,使人无明,不能成为等正觉,不能转趋于涅槃之境。是那五种呢?就是贪欲盖、瞋恚盖、睡眠盖、掉悔盖、疑盖。这五种障盖,皆能盖覆智慧,使人内心产生烦恼,智慧减弱,是障碍智慧生长之法,使人无明,不能成为等正觉,不能转趋于涅槃之境。
至于七觉支则不会覆盖智慧,也不会使人心生烦恼,它能增长智慧,使人智慧明达,成为等正觉,而转趋于涅槃之境。是那七种呢?就是念觉支等,就如前面经文已说过的,……乃至舍觉支。这七觉支,不会障碍智慧,不会覆盖智慧,也不会使人心生烦恼,它会增长智慧,使人智慧明达,成为等正觉,而转趋于涅槃之境。」当时,世尊就又唱诵诗偈说:
「贪欲盖与瞋恚盖,还有睡眠盖、掉悔盖和疑盖,
如此五种盖,会增长一切的烦恼。
这五盖会覆盖世间,染着太深就难以度脱,
障蔽了众生的智慧,使众生不能看见正道。
如果得到七觉支,就能为我们照明正道,
只有这样的说法才是真理之言,是等正觉的佛陀所说。
这七觉支是以念觉支为首,择法觉支是正思惟法义,
还有精进觉支、猗觉支、喜觉支、定觉支、舍觉支。
这七种觉支,乃是佛陀的正道,
如果随顺这位大仙人(指佛陀)的正道,就能脱离生死的怖畏。」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众比丘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都愿遵奉修行。
第七一九经释:
1、有五障、五盖:汉译南传大藏经相对经文此处作「障盖有五种」。障,障碍,言烦恼能障蔽智慧的生长。盖,盖覆,也是烦恼之异名,烦恼能盖覆人的智慧。
七二○、本经叙说五盖如五种大树,以增长故,能令善心荫覆堕卧;若修习七觉支,则能转成不退。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世尊告诉众比丘说:「善男子舍离了一切世俗事务,出家学道,剃除了须发,穿著袈裟,正信佛法,以俗家为非究竟归处,而出家学道。这样出家后,而这其中却有一种愚痴的人,他依住于聚落城邑,早晨就穿著法衣拿着钵,进入村中乞食。可是他却不善于护身,不能守住六根的门户,不能摄住心念,一看到年轻美丽的妇女,就心生染着,不能正确思惟,心驰于所取着的外相,趋向色欲之想,被炽盛的欲火,烧心烧身,于是返俗还戒,而退失了道心。像这样原本厌离俗务,出家学道,然而却反被染着,增加许多的罪业而破坏了自己的道心,沉沦没溺于欲海之中。
有五种长得高大的树木,它的种子很小,然而它的树身却能生长得很高大,把其它的丛杂小树障蔽住,在大树的荫蔽下,小树因此枯萎而无法生长。是那五种树呢?就是揵遮耶树、迦捭多罗树、阿湿波他树、优昙钵罗树、尼拘留他树。同样地,我们也有五种心树,种子极微小,然而渐渐长大后,却能荫覆一切的枝节(指人的行为操守)使一切枝节在它的荫覆下而隳倒。是那五种呢?就是贪欲盖渐渐增长,瞋恚盖、睡眠盖、掉悔盖、疑盖渐渐增长,因为这五盖增长的缘故,使善心因被荫蔽而隳堕。
如果修习七觉支,多多修习后,就能转成不退转的道心。是那七种呢?就是念觉支、择法觉支、精进觉支、猗觉支、喜觉支、定觉支、舍觉支。这七种觉支,修习多修习后,就能转成不退转的道心了。」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众比丘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都愿遵奉修行。
七二一、本经叙说听闻正法可断五盖;修习七觉支,则能转进满足。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
佛陀说:「如果比丘能专一心意,仔细听闻正法,就能断除五种烦恼之法;修习七种觉法,就能使它向上转进而得满足。是要断除那五种烦恼之法呢?就是贪欲盖、瞋恚盖、睡眠盖、掉悔盖、疑盖,这些是要断除的五种烦恼之法。什么是应修习的七种觉法呢?就是念觉支、择法觉支、精进觉支、猗觉支、喜觉支、定觉支、舍觉支。修习这七种觉法,会使人向上转进而得满足。」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众比丘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都愿遵奉修行。
七二二、本经叙说能专精听法者,则能断五盖,修七觉支,得心解脱与慧解脱。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世尊告诉众比丘说:「圣弟子如果能以清净的信心,专心听法的话,就能断除五种烦恼之法,修习七种觉法,使他得到满足。什么是五种烦恼之法呢?就是贪欲盖、瞋恚盖、睡眠盖、掉悔盖、疑盖,这五盖就会断除。什么是七种觉法呢?就是念觉支、择法觉支、精进觉支、猗觉支、喜觉支、定觉支、舍觉支。这七种觉法修习满足而有净信的话,就叫做得到心灵的解脱;如果是有智慧的话,就叫做得到智慧的解脱。要是被贪欲染着内心的话,就不能得到心灵的解脱,也不能得到安乐;被无明染着内心的话,智慧就不能得到清净。所以,比丘啊!能远离贪欲的话,就能得到心灵的解脱,能远离无明的话,就能得到智慧的解脱。如果比丘远离贪欲,心灵得到解脱的话,就能以自身作证;如果也远离无明,得到智慧解脱的话,这样就叫做比丘断除了爱缚、结使、我慢的烦恼,而得到觉证,彻底地脱离苦海了。」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众比丘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都愿遵奉修行。
七二三、本经叙说无畏王子请佛陀评断无因论,佛答以众生清净或烦恼皆有因缘,五盖即烦恼之因缘,七觉支即清净之因缘。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王舍城的耆阇崛山中。
那时,有位无畏王子,天天外出,四处悠游参学。有一天,他来到佛陀住处,与世尊见面,彼此问讯慰劳后,退坐一边,向佛陀问说:「世尊啊!有些沙门和婆罗门他们持这样的见解,这样的说法:『是无因、无缘而众生有烦恼,是无因、无缘而众生得清净。』世尊您又是持什么看法呢?」
佛陀告诉无畏王子说:「沙门、婆罗门他们这种说法,是缺乏思惟的说法,是愚痴、不加辨别、不善的说法。他们不知思惟,不知衡量,持这样的说法:『是无因无缘而众生有烦恼,是无因无缘而众生得清净。』为什么呢?因为是有因、有缘,众生才会有烦恼,有因、有缘,众生才能得清净的缘故。是什么因、什么缘,众生而有烦恼呢?【是什么因、什么缘,众生而得到清净呢?】就是众生有强烈的贪欲,对于他人的财物,或对于他人的各种器物生起贪欲,说这件东西是我所有才好,不能远离对它的爱乐。至于对其他的众生生起瞋恨心、凶恶心,用心计较如何去打人、绑人、制伏人,以不合理的事加之于人,造成各种灾难,这是不能舍弃瞋恚;身嗜睡眠,精神懈怠;内心浮动,不得寂静;心常疑惑,对过去疑惑、对未来疑惑、对现在也疑惑。无畏啊!就是这样的因、就是这样的缘,所以众生才会有烦恼。」
无畏告诉佛陀说:「瞿昙啊!只要有一分的障盖,就足以烦恼此心了,何况是一切的障盖!」无畏又问佛陀说:「瞿昙啊!是什么因、是什么缘,众生而得清净呢?」
佛陀告诉无畏说:「如果婆罗门有了一个胜念,决定使它成就,经过长久的行作,长久的宣说,而能随时忆念的话,就应该在这个时候修习念觉支;修习念觉支后,念觉支就会满足。念觉支修习满足后,就要对于法选择分别思惟,这时就应修习择法觉支;修习择法觉支后,择法觉支就会满足。能选择分别思量法后,就应运用方法,精进努力,这时就应修习精进觉支;修习精进觉支后,精进觉支就会满足。能运用方法,精进修习后,内心就会生起欢喜,远离摄取各种事物之想,这时就应修习喜觉支;修习喜觉支后,喜觉支就会满足。喜觉支修习满足后,身心就会感到轻安,这时就应修习猗觉支;修习猗觉支后,猗觉支就会满足。身心得轻安后,就会爱乐它,爱乐之后,心就能定(专心一境),这时就应修习定觉支;修习定觉支后,定觉支就会满足。定觉支修习满足后,就能灭除人世的贪忧,而生起舍心(身心平衡的寂静状态),这时就应修习舍觉支;修习舍觉支后,舍觉支就会满足。就像这样,无畏啊!由于有如此的因、如此的缘,所以众生得到了清净。」
无畏告诉瞿昙说:「如果有一分的觉支修习满足了,就足可使众生得到清净,更何况是修习一切的觉支!」无畏又问佛陀说:「瞿昙啊!这一段经文应该取什么名称呢?又应如何奉持呢?」
佛陀告诉无畏王子说:「应当把这段经文叫做觉支经。」
无畏告诉佛陀说:「瞿昙啊!您所说这些是最为殊胜的觉悟之因。瞿昙啊!我是一位王子,虽身处安乐,但还是常去追求安乐之道,我很少出入这里,今天上山来,身体感到很疲惫,能听闻到瞿昙您讲说觉支经,我已忘去了一切的疲劳。」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无畏王子听闻佛陀的说法,内心欢喜不已,就从座席起来,向佛陀顶礼后离去。
第七二三经注释:
1、无畏王子:是摩揭陀国,频婆娑罗王之子,阿阇世之弟,初归依尼干子,后归依佛。
2、〔何因、何缘众生清净?〕:依前后文意,此句疑为衍文。
3、如是因、如是缘众生烦恼:此句下原有「如是因、如是缘众生清净」的句子,今依杂阿含经论会编予以删除。
杂阿含卷第二十六经终
他因成就了贤圣的戒律,善于摄护六根的门户,与人周旋交往,瞻视屈伸,或坐、或卧,或眠、或觉,或语、或默,都能保持正确的智慧。他成就了如此的圣戒,能守护根门,有正智正念,乐于寂静远离,在空处、树下、幽静的房里独坐,正身正念,系心安住,断除了世间的贪忧,远离贪欲,净除贪欲;也断除了世间瞋恚、睡眠、掉悔、疑惑的覆障,远离了瞋恚、睡眠、掉悔、疑惑的覆障,净除了瞋恚、睡眠、掉悔、疑惑的覆障。为了断除使心力与慧力羸弱的五盖烦恼,以及一切会障碍趋向涅槃之法,所以,要系心于对内身的观察,运用方法,精勤修习,有正智正念,以调伏世间的贪忧;对于外身或内外身,也同样要系心做观察。受念处、心念处、法念处,也是同样的说法,这样就叫做比丘修习四念处。」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众比丘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都愿遵奉修行。
六五一、本经叙说内容与前经相同,所差别者,言学戒成就与修习四念处,如鸟之双翼。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世尊告诉众比丘说:「你们应该修习四念处。」余如前经所详说的一样,差别的是:「……乃至如此地出家后,住于僻静之处,摄受波罗提木叉(戒律),防护戒行,具足戒行,对于细微的小罪生起大怖畏,受持学戒,离杀、断杀、不乐于杀生,……乃至一切的业行,都如前面所说。比丘衣钵随身,要像鸟的双翼一样,这样地去成就学戒,修习四念处。」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众比丘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都愿遵奉修行。
六五二、本经叙说舍利弗因病涅槃,阿难为此愁忧苦恼,佛陀告以生者必灭之理,勿徒悲伤。当修习四念处,自洲自依,法洲法依。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王舍城的迦兰陀竹园里。那时,舍利弗尊者住在摩竭提国的那罗聚落中,为重病所苦,由纯陀沙弥侍候照顾他。
那时,舍利弗尊者因病而入于涅槃了。
这时,纯陀沙弥供养舍利弗尊者后,取火葬遗余的舍利,担持着舍利弗生前的衣钵,来到王舍城。他收好了衣钵,洗完脚,就去到阿难尊者住处。向阿难尊者顶礼后,退坐一边,禀告阿难尊者说:「尊者您该知道:我的和尚(老师)舍利弗尊者已入涅槃了,现在我拿他所遗留的舍利及衣钵来了。」
阿难尊者听闻纯陀沙弥的话后,就去到佛陀住处,禀告佛陀说:「世尊啊!我现在全身就如离散一样的酸软无力,对于四方也无法分辨,失去了平日的辩才,因为纯陀沙弥来告诉我说:『和尚舍利弗尊者已入于涅槃,就拿着他所遗留的舍利及衣钵来了。』」
佛陀说:「怎样呢?阿难啊!舍利弗是持所受的戒身入于涅槃的呢?还是以定身、慧身、解脱身、解脱知见身入于涅槃的呢?」
阿难答说:「不是的,世尊!」
佛陀又告诉阿难说:「如果是持所受的法,那是我自己所知道,因为这是已成等正觉的我所说,舍利弗是依所谓的四念处、四正断、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觉支、八道支等道品而入于涅槃的吗?」
阿难告诉佛陀说:「不是的,世尊!虽然他不是持所受的戒身,乃至持三十七道品法而入于涅槃,然而舍利弗尊者他持戒多闻,少欲知足,常行远离之道,运用方法,精勤修习,摄念安住,一心于正受禅定之境;他有敏捷的智慧、深利的智慧、超出的智慧、分别的智慧、大智慧、广智慧、甚深的智慧、无等的智慧,成就了如此的宝贵智慧;他能视、能杀、能照、能喜舍、能赞叹,为大众说法。所以,世尊啊!我是为了法的缘故,为了受法者的缘故,而愁忧苦恼!」
佛陀告诉阿难说:「你不要愁忧苦恼。为什么呢?因为所有或产生、或现起、或造作的事物,都属有为会败坏之法,那能不坏灭呢?想要使它不坏灭,那是不可能的!我以前已经说过,一切所爱念的各种东西,以及适意的事情,一切都是乖离之法,不可能常保的。譬如大树,它的根、茎、枝、叶、花、果都长得很茂盛,大的枝干必会先断折;又如大宝山,它那高大的山岩也一定会先崩坏。同样地,如来的大众弟子中,大声闻弟子也会先入于般涅槃。如果那地方有舍利弗驻锡的话,在那儿我就比较没有事;而在于那地方,我就不会觉得空虚,也是因为有舍利弗的缘故,我先前已说过其原因了。阿难啊!你现在应依照我先前所说的,所有可爱念的各种适意的事物,都是别离之法,所以你现在就不要太过愁苦了。阿难啊!你应该知道:如来不久之后也将逝去。所以,阿难啊!你应当以自己为洲渚而依止自己,以法为洲渚而依止于法;不以他人为洲渚,不依止于他人。」
阿难问佛陀说:「世尊啊!怎样叫自己的洲渚而依止于自己呢?怎样叫法的洲渚而依止于法呢?怎样叫不以他人为洲渚,不依止于他人呢?」
佛陀告诉阿难说:「就是比丘能系心于对内身的观察,运用方法,精勤修习,有正智正念,以调伏世间的贪忧;也同样地能系心于对外身、内外身而去做观察。对于受念处、心念处、法念处,也是同样的说法。阿难啊!像这样就叫做自己的洲渚而依止于自己;法的洲渚而依止于法;不以他人为洲渚,不依止于他人的洲渚。」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众比丘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都愿遵奉修行。
第六五二经注释:
1、疾病涅槃:「汉译南传大藏经」想对经文此处作「因患重疾病而困苦」。
2、举体离解:全身就如离解一样,比喻由于过度悲伤而使全身失去平衡之意。「汉译南传大藏经」相对经文此处作「我身惶惧」。
3、四方易韵:「汉译南传大藏经」相对经文此处作「四面不明」。
4、持辩闭塞:言失去了平日之辩才。「汉译南传大藏经」相对经文此处作「不辨诸法」。
5、自洲:他经或作「自灯」,都是以自己为依凭的意思。
六五三、本经叙说舍利弗、大目揵连涅槃后,众会空虚,佛陀乃为大众讲说生者必灭的道理、并劝大众应自洲自依,法洲法依,修习四念处。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摩偷罗国跋陀罗河边的伞盖庵罗树林中,舍利弗尊者与目揵连尊者刚入于涅槃不久。那时,世尊在于月的十五日布萨(说戒忏过)时,在于大众前铺座而坐。
这时,世尊观察众会后,告诉众比丘说:「我观察大众,看后觉得众会很空虚,因为舍利弗和大目揵连已入于般涅槃的缘故。我声闻弟子中,只有这二人善能说法,能教诫律,教授正法,具足圆满的辩才。有二种财,就是钱财和法财。钱财就要从世人中去求取;法财则要从舍利弗与目揵连处求得,至于如来,则已离开世财和法财了。
你们不要因为舍利弗和目揵连已入于涅槃,所以就愁忧苦恼。譬如大树,它的根、茎、叶、花、果都长得很茂盛,那大的枝干一定会先断折;又譬如大宝山,它那高大的山岩也一定会先崩坏。同样地,如来的大众之中,舍利弗和目揵连二位大声闻弟子也一定会先入于涅槃。所以,比丘们!你们不要再生起愁忧苦恼了。这世上有什么缘生法、现起法、造作法、有为法、坏败之法是不会磨灭的呢?想要使它不坏灭,那是不可能的事!我先前就已经说过了,一切可爱的事物都会归于离散,我在不久的未来,也将逝去。所以你们应该知道:要以自己为洲渚而依于自己;以法为洲渚而依于法;不以他人为洲渚,不依止于他人。就是要系心于对内身的观察,运用方法,精勤修习,有正智正念,以调伏世间的贪忧;同样地,也要系心于对外身与内外身的观察。对于受念处、心念处,法念处,也都能运用方法,精勤修习,有正智正念,以调伏世间的贪忧。这样就叫做以自己为洲渚而依止于自己;以法为洲渚而依止于法;不以他人为洲渚,不依止于他人。」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众比丘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都愿遵奉修行。
杂阿含经卷第二十四终
-----------------------------------------------------------------------------------------------------
-----------------------------------------------------------------------------------------------------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