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界法师:摄大乘论 讲记 第六十四卷
净界法师:摄大乘论 讲记 第六十四卷
请大家打开《讲义》第二一六页,「子四、愿智」。这一段是无著菩萨,他以恭敬赞叹的心情,讲出了十六个偈颂,来赞礼佛陀法身的功德,现在我们看第「四」个偈颂:
子四、愿智
第六四卷
这个「愿智」,他的智慧是一种假观的智慧,我们常说遍计本空、依他如幻,这个地方的智慧是观察依他起性的智慧。
无功用无着,无碍常寂定, 于一切问难,能解释归礼。
佛陀观察一切差别因缘的智慧,有五种的功德。第一个「无功用」:佛陀的内心,他不须要假藉作意,就能够任运的了知,生起种种的差别智慧,他的生起是任运的。第二个「无着」:我们凡夫有时候有特殊的因缘有一点禅定、有一点神通,我们看到过去的事情,你看他有什么因缘,有时候会产生贪着,反而构成障碍;佛陀他知道过去、现在、未来的事情,他心中是无所着的。第三是「无碍」:佛陀对于整个因缘法,是通达无所障碍的。第四个「常寂定」:佛陀的内心经常的处在寂静的禅定当中,没有出定跟入定的差别。第五个「于一切问难能解释」:对于众生跟二乘人种种的问题,佛陀都能够善巧的加以解释,使令他明白。这个叫做「愿智」。在大乘佛法当中,古代禅师讲一句话:「根本智易开,后得智难明。」你观察诸法的总相,观察我空、法空的真如,这个从大乘的角度是比较容易的;但是人跟人之间的互动,这个应对进退,这个假观是不容易的。那你得要广学圣贤之道,这个愿智是要累积很多很多的经验的。
子五、四无碍解
这个「四无碍解」,是指佛陀教化众生的善巧方便,前面讲到解脱、胜处、遍处,这都是佛陀内心的解脱功德;这个地方,说佛陀以大悲心教化众生,他必须要假藉「四」种的智慧:所谓的法无碍、义无碍、词无碍跟乐说无碍,四种无碍的智慧。
于所依能依,所说言及智, 能说无碍慧,常善说归礼。
这四种智慧,在本论当中分成二段:一个是所说的,一个是能说的。我们先看所说的,所说的是法跟义:「于所依能依,所说」,什么叫「所说」呢?就是「所依」的法,这个法指的就是法门的施设,比如佛陀讲《楞严经》《法华经》《华严经》,这么多的文句,都是法门的施设,叫「所依」。佛陀是依止什么样的义理来开导呢?这叫「能依」,「能依」就是义趣,大乘佛法的义趣当然都是一真法界、诸法实相,依止一真法界的道理,根据众生的偏好,施设很多法门,这个「能依」是指义理。这个法跟,义叫「所说」,佛陀所宣说的。能宣说的叫什么呢?「言及智,能说」,佛陀要假藉言词,佛陀要通达一切众生的言词,而且要具足种种的智慧,这个乐说「无碍」就是一种智「慧」。具足这四种无碍的智慧,「常」为众生演「说」佛法,开导众生的智慧,这种清净的法身,我至诚的「归礼」。这个「四无碍解」,在弘扬佛法、开人智慧,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我们常说:「开方便门,示真实相」,真实相是没有所谓的法门可言,但是没有这个方便法门,我们没有一个能够悟入真实相。你看我们汉传佛教,当然我们现在有很多人羡慕西藏佛教,但是你看西藏佛教的祖师,他们在注解经论的时候,跟我们汉传佛教是有不同的。你看我们华严宗的清凉国师、天台智者大师智者大师讲《法华经》的时候,那个分科判教──五时八教,他把经典分成三类:第一个华严时,讲顿教法门;《阿含》《方等》《般若》,讲渐教法门;到了《法华》《涅槃》,摄渐归顿,分成三种。我们就很清楚的知道,佛陀这整个经论当中,同样的一个道理,佛陀在诠释的时候,有时候是全盘讲出来、有时候是含蓄的讲一部分,到最后再慢慢的讲出来,你就知道佛陀一代时教他施设的方便。比如我们讲戒律也可以,你看南山律,我们汉传佛教的戒律传承南山律宗。古时候的南传佛教,他讲戒律,他没有讲到戒体的观念;我看藏传佛教,也没有讲到法、体、行、相的观念。就是说,我们今天研究了二百五十条戒、三百四十八条戒,你说这么多戒它的中心思想是什么?道一句!防非止恶。所有制戒的目的,就是培养你的内心能够产生一种自觉的功能、自我觉悟的功能,从错误中得到反省,从错误中来提升自己,这就是戒体──防非止恶,于诸过
境,能忆、能持、能防。这种观念只有祖师讲得出来,这个施设方便是不容易的,他有这种智慧,把这个法门当中的一个重要思想抓出来。所以这个地方的四无碍解是很重要的,你一定要知道施设方便,怎么样引导众生从颠倒当中,慢慢慢慢的转变,这个都是需要方便的。
子六、六神通
为彼诸有情,故现知言行, 往来及出离,善教者归礼。
这个众生的根机也各式各样:有些人他是法行人,你讲道理、施设法门,他就能够开示悟入佛的知见;有些人是属于信行人,你讲道理是没有用的,你要显显神通,来调伏他的憍慢,特别是外道种姓的众生,那你得要先显显神通的,所以佛陀的法身有时候会显神通。「为彼诸有情」,这个地方很重要,佛陀显神通,绝对不是为了炫耀自己的能力,佛陀显神通只有一个目的──「为彼诸有情」,为了教化有情的因缘,如果没有这种因缘,佛陀是不会显神通的。为了教化有情的因缘,所以佛陀「故现」,这个「现」指的是神足通,神足通能够作种种的变现、能够种种的往来飞行,这叫做「现」。「知言」,这个「知言」叫做天耳通,佛陀能够听到很多很多众生的音声,而且知道这个音声的内容在讲什么。这个鬼神有神通,他听到这个声音,他也不一定知道这个声音是什么意思。所以这个天耳通,佛陀的天耳通叫做「知言」。「行」,这个「行」叫做他心通,佛陀的法身,他那个明了的心性,知道众生心中种种的活动,他有什么样的想法、他有什么样的希望,这叫做「行」。「往」,这个「往」就是过去,佛陀有宿命通,能够知道过去这个众生,他做过什么事情,你从什么地方来?佛陀知道你从什么地方来。「来」,这个「来」是未来,你将往哪里而去?佛陀也能够从你现在的身心世界,作出一些预言。「出离」,这个「出离」是漏尽通,佛陀能够知道众生的烦恼,他断尽了没有,漏尽通。「善教者归礼」,具足六种神通,善于教化众生的法身,我至诚的「归礼」。
子七、诸相随好
这个地方是讲到佛的法身,在有因缘的时候,会现出三十二相、八十随行好。
诸众生见尊,皆审知善士, 暂见便深信,开导者归礼。
佛陀要住持正法、续佛慧命,除了施设法门、显神通以外,要具足相好庄严是很重要的,因为你要让「众生」启发欢喜心,由欢喜心才产生信心,所以「诸众生见尊」,一切有情「众生见」到世「尊」的三十二相、八十种好,「皆审知善士」,都能够如实的了知,不管他是佛弟子、不管他是外道,都知道这个人是一个有功德之人、这是一个有资粮的人,任何人看到佛的三十二相、八十种好,都能够「暂见便深信」,打从内心的欢喜,打从内心的生起清净的信心,来接受佛陀的「开导」,乃至于信受奉行。具足这种三十二相、八十种好的法身,我也至诚的「归礼」。
古时候的禅师,开悟以后有二类:有一类的禅师开悟以后,他外表看起来不能够让他起欢喜心,祖师就说:你不要出去弘法,在里面好好修行就好了。有一类的禅师是有资粮力,他福报够、具足庄严,他才去外面弘扬甘露法门。所以这个相好,在度化众生是很重要的。有人会说:我们应该是依法不依人,弘扬佛法靠的是智慧善巧。但是我必须告诉大家一个真相:依法不依人,那是修行上路的人才有这种观念;一般的居士是依人不依法,他是看到你欢喜,然后他就顺便的听你说法,是这样子的,事实上是这样子的。他看到你不欢喜的话,他后面就不想听下去了。我想我们都是僧众,住持正法、续佛慧命,是我们的本分,当然每一个人对自己生命的规划有所不同,但是如果你今生的规划,是有志于弘扬佛法、开人智慧,你觉得这件事很重要,把众生心中的觉悟开导出来,点起众生心中的光明,是你一定要做的事情。我建议你:你现在在做资粮的时候,你发愿一下:把你今生拜佛、持戒的功德,回向让你的相好庄严。诶,这个很重要,你以后就知道,就是说你摄受众生,他第一个看到你,是看到你的外表,然后接下来听你说法。所以你看,佛陀尚且不能免,佛陀讲的法,那都是要违背众生的心情,因为你讲的道理都是要让他「不能念要他念,不能改要他改」,他凭什么相信你呢?他刚开始要对你起欢喜心。所以说弘扬佛法,除了我们讲四无碍解、六种神通、慈悲喜舍以外,你应该要发个愿,成就让众生欢喜的相好。第「八、四」种「清净」,
示一切相清净:
子八、四清净
摄受住持舍,现化及变易, 等持智自在,随证得归礼。
这个地方讲示一切相清净,哪四种相呢?第一个,身相清净,这个身相清净,讲「摄受住持舍」,就是说佛陀的生命,他能够自在的「摄受」,不管是「住持」、不管是弃「舍」,他随时可以自己自在的决定。第二个,「现化及变易」,这个地方是讲所缘的国土清净,前面讲色身清净。佛陀的国土也可以作种种的「现化」,这个「现化」是本来没有而使令它现出来;这个「变易」是说本来已经有了,使令它变化,它是一棵树,把这棵树变成房子,叫「变易」:这个是所缘清净。第三个「等持」,这个「等持」指的是心,在禅定当中,佛陀的心可以随心自在的使令这个禅定入住出,得自在,等持清净。第四个「智自在」清净,这个「智自在」是讲佛陀的内心有无量无边的陀罗尼门,能够总摄一切法门得自在。能够成就示一切相清净功德的这个法身,我也至诚的「归礼」。这个示一切相清净是干什么?我们说明一下。前面我们讲诸相随好,当然所谓的好、所谓的相好庄严,其实每一个众生的认定是不同的;所以这个地方,你的相好庄严,你要慢慢的进步到示一切相清净。这个示一切相清净,在菩萨道叫做同事摄,你跟他要能够同事摄。比如说佛陀讲《阿弥陀经》,人道众生见到他,是现出丈六的庄严比丘相;鬼道的众生看到他,是现出鬼王的相貌;蟒蛇看到他,是现出蛇王庄严的相貌。佛陀身心世界种种的变现,所依靠的就是示一切相清净,就是说你的庄严相要能够自动调整,是有变化的,这个叫做示一切相清净。
子九、十力
方便归依净,及大乘出离, 于此诳众生,摧魔者归礼。
这个地方的「十力」,是约着佛陀有破邪显正的这十种力量。我们讲度化众生,有时候他也不是一张白纸,他这张白纸已经被画得乱七八糟,你怎么从他的画纸当中,因势利导,把这个画错的图导正过来?度化众生,这个人完全没有宗教信仰是最好度化,他已经相信外道、相信二乘的时候,你要他发菩提心就很困难了;但是困难归困难,佛陀有「十力」可以导正他。这个地方,「于此诳众生,摧魔者归礼」,魔王跟外道以四个法门来欺诳众生,佛陀以十力来破除,这个十力有四种。第一个「方便」力:这个「方便」就是生起一切法的因缘。天魔外道,他们施设种种错误的因缘,来引导众生,说你持牛戒、持狗戒可以生天;你供养这尊佛,也可以生天:这个都是错误的方便。佛陀开导正确的方便,说明正因缘的「方便」,就是以正方便来破除邪方便,这叫「方便」力。第二个「归依」:天魔外道,他要众生归依天神,你只要归依天神就好了,你造了什么罪业都无所谓的,这其他的事情,天神会帮你趋吉避凶,这种叫做邪恶的归依。佛陀要我们归依心中的善业、归依心中的正法。有一次在美国,有一个美国的年轻人问法王说:法王啊!你相信上帝的存在吗?法王说:我相信我心中的业力。他很善巧的回答这个问题,就是讲归依。我们应该要归依心中的正法、归依心中的业力,不要向外去归依。「净」:这种清净的力量,就是说世间人在整个五欲当中的果报,得到了很多的障碍,开始修习禅定,追求出离。那魔王就说:这个禅定的三昧乐就是涅槃、就是究竟的清净解脱。佛陀开导众生说:这个禅定还是有为之法,你应该在禅定当中修习无常、无我的智慧,才能够成就解脱。所以佛陀用清净力,来提升众生的禅定。「大乘出离」:众生成就出离心以后,魔王、外道、恶知识就会去误导众生说:你啊,根本不是修习大乘佛法的材料,你何必这么辛苦修习六波罗蜜呢?这是没有意义的。这个时候,佛陀以大乘菩提心的出离法,来导正众生的这种颠倒,成就「大乘出离」。「于此诳众生,摧魔者归礼」:魔王、外道以四种法来诳妄众生,佛陀的法身以十种的方便力加以摧伏,这样值得我们「归礼」。这个「十力」,主要是约着破邪显正来说的,就是众生内心已经有邪见了,佛陀转变他的邪见。
子十、四无畏
能说智及断,出离能障碍, 自他利非余,外道伏归礼。
这个地方是说明佛陀的内心,有坚定的信心,无所畏惧。我们看佛陀对四件事情,充满了自信。「能说智」:
佛陀可以在大众当中宣说「我得一切智」,而心中无所怖畏,佛陀的智慧是圆满的。「能说断」:佛陀可以在大众宣布:我已经断尽一切的烦恼,没有剩余了,也能够无所怖畏。这二个是成就自利的功德,能说智、能说断。第三个「能说出离」,这个是约利他。佛陀可以在大众当中宣说一切离苦得乐的法门:布施能够离开了贫穷的痛苦、持戒远离卑贱果报的痛苦,开演种种出离痛苦的法门。第四个「能说能障碍」:这个是宣说障道法门。这个障道法门有时候我们会忽略,就是说,你虽然修行一个正道法门,但是这个功德一直没有出现,就是这个众生有障碍。好象说你生病吃药,但是你没有禁口,吃了一些跟药相抵触的东西,这个药效就表现不出来。我们举一个例子来说:比如说我今天很努力的拜佛持戒,但是好象这个解脱的出离心,一直没办法生起,那就是有贪爱,贪爱的烦恼是障道,障碍出离。你说我整天发大乘的心,但是我这个菩提心一直不能成就,那是有瞋恚,瞋恚是障碍大悲。所以佛陀能够善说这个障道法门。「自他利非余,外道伏归礼」:成就这个自利利他的功德,不是其余外道所能够制伏的,这一个清净法身的四无所畏,我至诚的「归礼」。我们弘扬佛法的时候,除了身相庄严、善巧方便、破邪显正,你内心的一个真实功德是很重要的,因为你要有功德,你才有自信。比如说:你说「愿代众生受无量苦,令诸众生毕竟大乐。」你对这个法,如果你心中还有疑惑,你讲出这句话的时候,有所畏惧;如果你深信不疑,这句话是真理,你真实的归依这个法,你讲出这句话的时候是无所畏惧的。所以佛陀他的内心,他在整个自利利他的时候,他有真实的功德,所以他具足真实的信心,无所畏惧。
子十一、不护念住
这个「不护」指的是三不护,「念住」指的是三念住。(「处众能伏说,迷离」这个「迷」字打错了,应该是「远」离。)
处众能伏说,远离二杂染, 无护无忘失,摄御众归礼。
这是讲到佛陀调御众生的方法。佛陀是怎么样来统理大众呢?统理大众一切无碍,这当中有二个方法:第一个,佛陀成就三不护,就是「处众能伏说」,佛陀处在大众当中,能够降伏众生种种的讥嫌,这个「说」就是讥嫌。为什么呢?因为佛陀成就三不护的功德,也就是说佛陀的身口意自然跟清净的圣道相应,不必刻意的掩饰。我们有时候身业、口业要稍微掩饰一下,否则会有讥嫌。这个如理如法的身口意三业,这是第一个三不护。第二个,「远离二杂染」,佛陀在大众宣说佛法的时候,有人生起赞叹的心,佛陀不生爱着;有人生起毁谤之心,佛陀不生瞋恚;有人不赞叹、也不毁谤,佛陀不生舍离:佛陀能够远离这个爱、瞋二种的杂染,成就三不「护」,成就「无忘失」的功德,以此来调御众生,我至诚的「归礼」。前面是偏重在说法,这个地方是讲统理大众。这个当然也是告诉我们一个方法,当然每一个人在菩萨道的规划各式各样,有些人他立志做个法师、有些人立志做个方丈(哈哈)。如果你立志要做一个方丈和尚,从这个地方来看,有二种功德要成就:第一个,你的身口意要如法,你的身业、口业、意业要如理如法,你这个身教胜于言教;第二个,你的心要平等,你不能够有太严重的爱憎取舍,不可以,你太严重的爱憎取舍,你很难做大家的导师,平等心是成就大众导师的一个根本条件。这个地方讲到你如何来统理大众,一个是平等的心,一个是如法的善业。
子十二、拔除习气
遍一切行住,无非圆智事, 一切时遍知,实义者归礼。
这个地方讲一些等流「习气」,这个「习气」就是一个习惯性的动作,他不一定是有烦恼。我们一个人,大部分的时间,都是活在习气当中──你早上起床,你往哪边走,去拿牙膏、拿毛巾都是固定的,当然这个还不算是什么习气;就是有些东西的习气,是会失威仪的,但是你自己不知道,而且它根本不是跟烦恼相应的,这叫「习气」,这种习气连阿罗汉都不能断;但是佛陀在生命当中那个法身,已经没有这种习气了。「遍一切行住」,佛陀普「遍」在「一切」的「行住」坐卧四威仪当中,他的威仪完全是「圆」满的「智」慧所引导的,佛陀从来没有跟着感觉走的,没有。「一切时遍知」,内心正念正知,这种通达诸法「实」相的佛陀,所表现出这种如理如法的身口意三业,我至诚的「归礼」,佛陀没有失威仪的情况。
子十三、无忘失法
诸有情利乐,所作不过时,
所作常无虚,无忘失归礼。
这个「忘失」的意思,就是佛陀度化众生,他知道时节因缘,绝对不会错过机会的。「诸有情利乐,所作不过时。」在「有情利」益安「乐」的事情当中,佛陀的法身绝对「不」会错「过」适当的「时」机。这个度化众生的时机,一生当中,其实机会不多,出现的机会不多,这个机会你一失掉了,那就比较麻烦,要等到下一次再出现就困难;但是只要你得度的因缘一出现的时候,佛陀随时会出现。为什么呢?「所作常无虚」,所以佛陀只要一采取行动,他这个利益众生安乐的事情,绝对不会徒劳无功的,一个如实会掌握时机的一个法身的功德,我至诚的「归礼」。
这个度化众生跟教化众生是不一样,度化众生要等待时节因缘,教化众生不一定要等待时节因缘。教化者,潜移默化。我们讲:我没有想要改变你,但是我要影响你,这个潜移默化叫教化。但是度化的话,要等待时机。你看《杂阿含经》上说:佛陀有一次领着弟子们,到了旷野当中,有一个大富长者赚了很多钱,他在旷野当中盖一栋很漂亮的房子,佛陀过去跟他打招呼说:唉呀,你在干什么?他说我现在建造一栋很漂亮的房子,我冬天的时候,我住在这个房子的前面,享受阳光的温暖;到夏天的时候,我住在房子的后面,享受这个荫凉。佛陀赞叹他说:你有这样的一个果报,你过去是从善良的因缘而来,但是我希望你能够往善的因缘而去。就讲这句话而已,也没有讲太多话,就走了。走了以后,这个大富长者晚上的时候,他住进房子的第一天,晚上就死掉了;但是佛陀也没有开示出世菩提心的法门。为什么呢?得度因缘没有成熟,先结一个善缘。所以禅师在开示的时候说:对方如果善根具足,你应该广开甘露法门;如果善根不具足,合掌令欢喜。这个很重要。所以我们现在在度化众生的时候,你掌握时节因缘是很重要的,就是说我们经常说「我要去度化众生」,度化的结果呢?二个人结恶缘。你一定要度化他,但是他度化因缘的这个门还没有开,你强迫要它开,完了!这个法门没有度化到,他不但没有接受,还结下恶缘。所以这个地方「无忘失法」,就是说我们应该学习佛陀的无忘失。我觉得度化众生,身为一个菩萨,等待,是一个很重要的一个德行,等待,你要能够等待,一个菩萨不能够善知等待,等待机会的来临,你就很难度化众生。所以这个地方的意思,这个「无忘失」就是佛陀能够等待时机,把握时机。
子十四、大悲
昼夜常六返,观一切世间, 与大悲相应,利乐意归礼。
度化众生最主要的是要有大悲心,佛陀的大悲心是怎么样的一个相貌呢?「昼夜常六返」,佛陀大悲心是不睡觉的,白天三时、晚上三时,他那个大悲的明了心,经常「观」照「一切」众生的得度因缘,内心经常跟「大悲」心「相应」,随时要跟众生拔除痛苦,具足大悲心「利乐」的法身,我至诚的「归礼」。
这个大悲的意思,我过去有亲近过几位长老,从修行的功德,我认为他们各有各的特色;但是我觉得他们在摄受众生的时候有很大的差别。你看我亲近的几位长老里面,有些长老眷属很多,他的信徒台湾、美国那都很多;有些长老没什么眷属,二三个信徒、四五个信徒。后来我常常跟他们谈话,我发觉有一个很重要的因缘,就是说你怎么知道你以后会有多少信徒?你怎么知道?如果你一天当中的修行,你那个明了的心,经常存念众生、经常想到众生,你以后的信徒会很多;如果你的心只有存念三宝,很少想到众生,那我保证你以后的信徒不会多。这个因缘法就是这样,你不要说是神通,你就从你内心当中那个缘起就看得出来。我们说「我为人人,人人为我」,我不知道大家对这句话的因果是怎么看?我们一般的想法是说:人人要为我,所以我为人人。其实这个想法是错误的,这个因果刚好颠倒;应该是我们要先为人人,我们释放出一种善意,然后众生才得到回馈,是这样子的。当然我们不是说一定是以这个眷属来判定一个人修行的标准,而是说如果你以后觉得摄受众生,成就一个广大的僧团,能够有利于弘扬你的法门,那你培养这种存念众生的心情──「我为人人」的心情就很重要,因为你那个「我为人人」的心情生起的时候,你会产生那种感动力,我们人跟人之间的心是互动的,诸位知道吗!我们的心很奇怪,我的心遍满,你的心也遍满,但是又非和合、非不和合,你说它是一,它也不是;说它是二,也不是;但是它是非和合、非不和合,它们各自有它的自体,又互相的牵动,互相的牵动,又觅之了不可得。但是人跟人之间的心,的确是互动的、的确是互动的,这是事实。你经常没有想到他,他也不可能想到你,保证的。所以这个大悲心,是成就眷属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
子十五、十八不共佛法
由行及由证,由智及由业, 于一切二乘,最胜者归礼。
这「十八不共」分成四种:第一个「行」,佛陀有如理如法的身口意行为;「证」,佛陀能够成就禅定、智慧的功德没有退失;第三个「智」,佛陀有因缘观的智慧,知道过去、现在、未来;「业」,佛陀的身口意随智慧行:这种「行、证、智、业」,是「一切二乘」人所没有的,「最」殊「胜」的,我至诚的「归礼」。这「十八不共」,等于是总结。好,我们看最后:
子十六、一切相妙智
由三身至得,具相大菩提, 一切处他疑,皆能断归礼。
这「一切相」等于是把前面的十五种功德作一个总结。「由」于「三身」──自性身、受用身、变化身的圆满成就,而「具」足大功德「相」的「菩提」,他在「一切处」当中,有任何众生的「疑」惑,佛陀都能够以善巧方便,给他开导、给他「断」除,就是佛陀的一切种智是不可思议的。这个外道曾经要测试佛陀的一切种智说:佛陀啊!前面那棵大树有多少树叶?佛陀说:有多少有多少树
叶。外道就质疑了,过去以后抓了一把,数一数:那现在有多少树叶?佛陀说:现在剩多少树叶。很清楚。佛陀的一切种智,是没有差错的,以这个来总持整个法身。
壬二、六义摄(分二:癸一长行;癸二颂) 癸一、长行(分二:子一乘前标义;子二结叹无上) 子一、乘前标义
诸佛法身,与如是等功德相应。 复与所余自性、因、果、业相应,转功德相应。
现在我们把前面十六种功德会归成六种:第一个「自性」,这个自性约着体性来说;下面的五种约著作用,作用当中「因、果」是偏重自利的功德,「业相应、转」是偏重利他的功德。
子二、结叹无上
是故应知,诸佛法身无上功德。
「诸佛法身」的「功德」是「无上」的,不能再圆满。我们看偈「颂」:
癸二、颂
此中有二颂: 尊成实胜义,一切地皆出, 至诸众生上,解脱诸有情。 无尽无等德,相应现世间,
及众会可见,非见人天等。
第一个赞叹自性功德,「尊成实胜义」,世尊所成就的法身,是跟胜义谛的二空真如相应的,这讲到他所依止的体性是二空真如。他的因是什么呢?「一切地皆出」,他是从十地当中,地地地地的增上圆满的。到果地呢?「至诸众生上」,是讲果功德,这个果地是在所有的九法界之上的。「解脱诸有情」,讲到佛陀的业,佛陀的法身他做什么业呢?就是解脱有情。我们看第五「无尽无等德相应」,这是讲第四相应,佛陀的法身是时空无尽的、恒常相应的,没有断灭的情况。第六是转,什么叫转呢?「现世间及众会可见,非见人天等。」这个转就是转身,佛陀从法身当中,转成受用身跟变化身。「现世间」是转成变化身,来教化人天的众生,示现八相成道。佛陀度化法身菩萨呢?是在大众的法会当中现出受用身,来度化法身菩萨,这个就不是人天众所能够见闻的。这个是以六种的义──自性、因、果、业、相应、转,来总持整个法身的功德。
我们身为一个大乘菩萨,这个法身应该是我们追求的目标,大功德法之所庄严。我们现在的点叫做业报身,当然每一个人的业不同,所以这个果报体也不同;但是我们的目标应该是一样的,就是清净法身。现在的重点就是说,你要先清楚知道──从业报身转成法身,他的一个转变的因缘是什么?这是很重要的。就是说你转了多少是一回事,但是你要知道他的方法,如果你连方法都不知道,那你就不可能转变,你就停留在原地打转。我们这样一路学在《灵峰宗论》开示说:修行人之所以修行不得力,这当中有一个很重要的因素──「眼前活计放不下」。我们可以放弃过去,我们也可以放弃未来,但是我们很难放弃现在。那你很难放弃现在,就失掉了广大的未来,就像《楞严经》上说的:在整个大海当中,你执着一个小水泡,就失去了大海。我希望我们在失的时候要知道:所谓的失就是得。失不是断灭,失是追求更好的得,所以一个人安住在失,安住久了以后,你观察失也不可得,无得亦无失,就入空性了。但是你刚开始的时候,给自己一个次第,先安住在失,学吃亏,这个是亲近法身的第一个方法,第一个是得失,我们讲空正见。第二个是大悲心,就是自跟他之间的问题,自跟他。我们的生命努力的方向有二个选择:第一个为自己而活,第二个为别人而活,二种选择。第一个,你为自己谋福利;第二个,你为广大的无量无边的众生谋福利。如果从转依的角度,你应该放弃自己的福利,把生命的精神体力去追求无量众生的福利,以「他」来当做我们的安住点。经常思惟:你就观想前面一个天平,你把我这个自我个体、你今生生灭的生命放在左边,把无量的众生放在右边,然后让你自己去选择,你的精神体力是投注在这个地方?还是投注在那个地方?这个都是你要去思考的。如果你选择放弃自我的个体生命,为众生谋福利,那你的业报身会趋向法身。所以我想我们的下手处,第一个你要思考得失的问题,你要站在什么位置?你要站在失的位置。第二个自跟过来,我们可以知道转变业报身的方法有二个:第一个是空性的智慧。空性的智慧是很高,因为我们心中有所住,那怎么办呢?我想我们可以从得失上先修,得跟失。一个人先安住在失,失舍。蕅益大师他,你要站在他的位置。我总是觉得一个人位置站对了,生命的转变是迟早问题;你的位置站错了,你说你会转变,我不相信。你再怎么用功,因为你位置站错了,你的本质就是错,你顶多就是在原地打转。所以你心中所安住的位置是很重要,你的想法是很重要的。你说你位置站错了,你一天到晚想到自己、一天到晚想要得,你跟法身是没有关系,你不可能成就法身的,那你永远是在业报身打转,因为你站的位置是跟业报身产生感应的。所以我希望我们内心,我们一定会有所住,这个从一个凡位的菩萨来说是一个合理的要求,因为我们不能无住;但是你要住在一个对你自己趋向法身相随顺的位置,你要站在一个好的位置对你是很重要的。你站对了位置,你每一天的用功都是跟法身相随顺;你站错了位置,你是跟业报身相随顺:这个就叫做因缘所生法,这个道理就是这样。所以有些圣贤之道的道理,大家好好体会,在你的生命当中,到底你要站在一个什么样的角度,来经营你今生的生命?这个大家要想一想。好,我们今天的课就讲到这里。
问:法师慈悲,有一个台湾的众生,到马来西亚经商失败,结果跳楼自杀了,这个亡魂要求把他带回台湾,应该怎么做呢?是不是用道教的方式来处理呢?
答:我想道教有道教的方式,我们也尊重;不过佛教的方式是「放蒙山」,或者你就是安排一个牌位。当然,他死掉以后想要回到台湾,那应该是堕入鬼神道,没有错。你要是堕入到畜生道,他也不会想回台湾;到天上去,他也不会想回台湾;到地狱去,他哪里都没办法回去。所以他想回台湾,应该是在鬼神道。所以我想以佛教的方式,「放蒙山」是最好的方式。当然他一定要用道教的方式,我们也表示尊重,因为众生的执着是各式各样的,尊重。
问:性宗是否就是禅宗?
答:我们这样讲,禅宗是性宗的一部分,性宗是很广泛的,天台、华严,只要是直趋真如、直趋心性的都叫做性宗。
问:这个修行要到什么阶位,才能够转定业?常诵念「灭定业真言」应该有所帮助?
答:我想是有帮助。但是你要转定业,你的想法要转变;如果你思想不转变,你说你会转定业,从缘起的角度我们很难相信。因为你的业力,是由你的意乐、你的愿望产生的,我们每一个人都有愿望。你说:我都没有愿望,我只想保持原状。你都没有愿望,这就是你的愿望!你保持原状,我现在活得很好,我现在的生命都很好,我也不想要转变──那这个就是你的愿望。你心中的愿望,会影响到你的业力,愿望的转变来自于思想的转变。所以我们讲:经常听闻佛法,古德讲「有潜移默化之功」。潜移默化是什么意思?我们以前的老师上慧下天老和尚,他说:听闻佛法,就像草里的冬瓜,不见其大,但是每天在长。你看这个人他出了家以后,听了三年五年的佛法,你看他也没什么,但是他改变了。整天这样子熏熏熏,熏久了以后,他的思想改变了;思想改变,他的生命的愿望改变、他的行动改变、他的业力改变。
问:鬼神有五通,他的他心通是否能够听得懂不同的语言?
答:我看未必。他可以听得到声音,但是不一定知道里面的内容,不一定。
问:「楞严咒」是否只可以在清晨念,或者随时都可以念?
答:这个都是随可以时念的。印光大师在《文钞》上说:就算是生小孩的时候,你在紧急情况,都可以念观世音菩萨,小声念不要大声念,就是不恭敬的地方小声念。你上厕所的时候可不可以持〈往生咒〉?可以念,为什么不能念?但是不恭敬的地方不要出声,就差在这个地方。没有哪一个法门是受外境影响的,因为你这个法门的修行是在心中的道埸,但是为了尊重这个法门,在不恭敬的地方,不要出声,如此而已,念是一定要念的。
问:我们回向给一个人的时候,并不认识他,这样子的回向是否有效果?
答:你要是不认识他,你起码要知道他的名号。我看忏公师父放蒙山的时候,他都是放相片的,持名、观像,最好是有一张相片,然后再有一个名字,那是更好。
问:一个注重世间人格的人,在学佛以后,是否比一个不重视人格的人,更会生起厌离娑婆、欣求极乐的心?
答:这个也不能这样讲。他有世间的品德,他不一定有出离心。智者大师说:众生有四种:根利遮重,他这个人在家的时候乱七八糟,但他出家以后修行,直接发
菩提心,根利遮重;你看有些人他的善业很强,他根钝遮轻,他善根很钝,但是你要他发菩提心很困难、发出离心也很困难,但是他修习善业。所以这个是没有直接关系的,善根跟遮障这二个是独立的。
问:法师刚才上课的时候开示,以清净的愿力舍掉现在,才能得到未来,舍掉现在的色身,才能得到未来的色身,色身很快就会改变,请问改变指现世或来世呢?
答:如果你的愿力很坚定,而且你作了很大的加持,你今生就会有一些微细的改变,花报。诸位你有没有把你们过去在家的相片拿出来看一看,你跟现在的相片看一看有没有什么差别?当然有些人改变很慢,那表示你这个人执着过去,你执着心很重。你如果一直执着的话,我看你要改变很难。改变的目的来自于「无住」,所以有时候改变的速度快慢,除了你的资粮力以外,你的智慧还是有关系的,不过你今生就会有一些花报,当然来生的改变就更大了。那如果你能够看得到来生,可能你自己都不认识了,那当然这个一切法是无常变化的。
问:如果以增上生来为未来生命作规划,我们应该如何发愿跟回向?
答:如果你来生是样来人世间继续修行,你一定要发愿来生做人,你到三恶道去你就完了,你到天上去你也完了,所谓完了就是菩萨道完了,你要发愿做人。第二个你来生要遇到善知识,这个非常重要,你遇不到善知识,你也完了。所以在台湾有些人弘扬这个圣道法门、增上生的,他很强调归依上师,他归依上师是摆在归依佛、归依法、归依僧前面。就是说你来生再来的时候,希望你不要忘记我,我要跟你在一起。当然临命终我们是到净土去,是忆念阿弥陀佛;那你如果是求增上生的人,那忆念上师、忆念三宝就很重要。你要是生长在一个没有三宝的地方,你就完了。有三宝的住世,你遇不到一个跟你有缘的上师,那你修行也是障碍重重,所以愿得好师,愿得三宝的住世,善得人身,这都是你要去发愿的。
问:这样的安排,有流转的危机,生命的增上凭借的是什么?
答:是有流转的危机,凭借的就是你坚定的愿力,愿力不可思议。所以我们讲「一切法无我」,今生的我跟来生的我不一样,是不是!你说西藏喇嘛,一世、二世这二个是不一样,「未曾生我谁是我?生我之后我是谁?」那你说,这个生命跟这个生命转变了,那他们二个之间有什么共同点?诸位知道吗?他们二个有共同愿力,那个愿望在,就是他这一世,他所要完成的愿望,到了第二世的时候,那个愿望继续,到了第三世愿望继续,虚空有尽,我愿无穷,所以菩萨可以放弃自我,但是菩萨不能放弃愿力,菩萨放弃愿力,他菩萨道的生命就结束了。他那个生命的变化,他所凭借的是那个坚定愿力的相续。那你说我这个人愿力很薄弱,很薄弱那你先到净土去。所以你要求增上生,你的愿力就是贯穿二个生命的一个共同点,就是你要发很坚定的愿,靠着你的愿力,把前世的生命跟今世的生命贯穿起来,他凭借就是愿力。
好,我们今天讲到这个地方。向下文长,付在来日,回向。
-----------------------------------------------------------------------------------------------------------------
-----------------------------------------------------------------------------------------------------------------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