觅寂尊者:巴利经论选译 (二)中部 第一一八呼吸念经
觅寂尊者:巴利经论选译 (二)中部 第一一八呼吸念经
如是我闻: 一时,世尊住在沙瓦提东园的鹿母讲堂,与众多有名的长老弟子们在一起,即:沙利补答尊者、马哈摩嘎喇那尊者、马哈咖沙巴尊者、马哈咖吒亚那尊者、马哈勾提答尊者、马哈咖比那尊者、马哈准达尊者、阿奴卢塔[79]尊者、勒瓦答尊者、和阿难达尊者,以及其他有名的长老弟子们在一起。
那时,长老比库们教诫、教导诸新学比库。有些长老比库教诫、教导十位比库;有些长老比库教诫、教导二十位比库;有些长老比库教诫、教导三十位比库;有些长老比库教诫、教导四十位比库。而那些新学比库受到长老比库们的教诫、教授时,了知了比先前更广大的殊胜。那时,当天正是十五的布萨日,在满月自恣的夜晚中,世尊被比库僧所围绕,露地而坐。
那时,世尊在环视静默的比库僧后,对比库们説:「诸比库,我由此行道而满意。诸比库,我的心由此行道而满意。诸比库,因此,为了到达未到达的,为了获得未获得的,为证知未证知的,你们(应当)精勤地努力。我将留在这沙瓦提直到(咖提咖﹙Kattika﹚雨季)第四个月的口木底(Komudi)满月日。」当乡间的比库们听到:「据説,世尊将留在该沙瓦提直到(咖提咖﹙Kattika﹚雨季)第四个月的口木底(Komudi)满月日。」那些乡间的比库们为了觐见世尊而进入沙瓦提。而那些长老比库们更(努力地)教诫、教导诸新学比库。有些长老比库教诫、教导十位比库;有些长老比库教诫、教导二十位比库;有些长老比库教诫、教导三十位比库;有些长老比库教诫、教导四十位比库。而那些新学比库受到诸长老比库的教诫、教授时,[80]了知了比先前更广大的殊胜。那时,当天正是(咖提咖﹙Kattika﹚雨季)第四个月十五日的口木底(Komudi)满月之布萨日,在满月的夜晚中,世尊被比库僧所围绕,露地而坐。
那时,世尊在环视静默的比库僧后,对诸比库説:「诸比库,此众不閒谈。诸比库,此众不饶舌、纯淨,住立于(佛法的)核心。诸比库,如此的比库僧,诸比库,如此的众是值得供养,值得奉献,值得布施,应当合掌,是世间的无上福田。诸比库,如此的比库僧,诸比库,如此的众是少施而有多(果报),多施而有更多(果报)的。诸比库,如此的比库僧,诸比库,如此的众是世间难得见到的。诸比库,如此的比库僧,诸比库,如此的众是值得为了见到(他们)即使(背着)肩袋而(步)行几由旬的。
诸比库,如此的比库僧,诸比库,如此的众,诸比库,在这比库僧中,有些比库是阿拉汉,(他们的)诸漏已尽、已住(梵行)、应做已办、捨弃重担、已得己利、尽诸有结,以正智而解脱。诸比库,在此比库僧中,确实有如此的比库们。
诸比库,在这比库僧中,有些比库是遍尽五下分结,化生在该处而般涅槃,不由(该处)还来(此)世界。诸比库,在此比库僧中,确实有如此的比库们。
诸比库,在这比库僧中,有些比库是遍尽三结,薄贪、瞋、痴,是一来者,只 来了此世间一次后,[81]将作(证)苦边〔苦的尽头〕。诸比库,在此比库僧中,确实有如此的比库们。
诸比库,在这比库僧中,有些比库是遍尽三结,是预流者,不堕恶趣,决定(趣)正觉的彼岸。诸比库,在此比库僧中,确实有如此的比库们。
诸比库,在这比库僧中,有些比库是致力精勤于修习四念处者。诸比库,在此比库僧中,确实有如此的比库们。
诸比库,在这比库僧中,有些比库是致力精勤于修习四正勤者。诸比库,在此比库僧中,确实有如此的比库们。
诸比库,在这比库僧中,有些比库是致力精勤于修习四神足者。诸比库,在此比库僧中,确实有如此的比库们。
诸比库,在这比库僧中,有些比库是致力精勤于修习五根者。诸比库,在此比库僧中,确实有如此的比库们。
诸比库,在这比库僧中,有些比库是致力精勤于修习五力者。诸比库,在此比库僧中,确实有如此的比库们。
诸比库,在这比库僧中,有些比库是致力精勤于修习七觉支者。诸比库,在此比库僧中,确实有如此的比库们。
诸比库,在这比库僧中,有些比库是致力精勤于修习八圣道支者。诸比库,在此比库僧中,确实有如此的比库们。
诸比库,在这比库僧中,有些比库是致力精勤于修习慈者。诸比库,在此比库僧中,确实有[82]如此的比库们。
诸比库,在这比库僧中,有些比库是致力精勤于修习悲者。诸比库,在此比库僧中,确实有如此的比库们。
诸比库,在这比库僧中,有些比库是致力精勤于修习喜者。诸比库,在此比库僧中,确实有如此的比库们。
诸比库,在这比库僧中,有些比库是致力精勤于修习捨者。诸比库,在此比库僧中,确实有如此的比库们。
诸比库,在这比库僧中,有些比库是致力精勤于修习不淨者。诸比库,在此比库僧中,确实有如此的比库们。
诸比库,在这比库僧中,有些比库是致力精勤于修习无常想者。诸比库,在此比库僧中,确实有如此的比库们。
诸比库,在这比库僧中,有些比库是致力精勤于修习呼吸念者。诸比库,在此比库僧中,确实有如此的比库们。诸比库,修习、多作〔修习〕呼吸念者,有大果、大利益。
诸比库,修习、多作〔修习〕呼吸念者,则能圆满四念处;修习、多作〔修习〕四念处者,则能圆满七觉支;修习、多作〔修习〕七觉支者,则能圆满明(与)解脱。
然而,诸比库,如何修习、如何多作〔修习〕呼吸念而有大果、大利益呢?
诸比库,在此有比库前往阿兰若、前往树下,或前往空閒处,盘腿而坐,身体保持正直,现起正念在面前,他只是正念而吸气,只是正念而呼气。(一)吸气长时,他知道:「我吸气长」;或者呼气长时,他知道:「我呼气长」。(二)吸气短时,他知道:「我吸气短」;或者呼气短时,他知道:「我呼气短」。(三)他学:「我将体验全身而吸气」;他学:「我将体验全身而呼气」。(四)他学:「我将平静身行而吸气」;他学:「我将平静身行而呼气」。(五)他学:「我将体验喜而吸气」;他学:「我将体验喜而呼气」。(六)他学:「我将体验乐而[83]吸气」;他学:「我将体验乐而呼气」。(七)他学:「我将体验心行而吸气」;他学:「我将体验心行而呼气」。(八)他学:「我将平静心行而吸气」;他学:「我将平静心行而呼气」。(九)他学:「我将体验心而吸气」;他学:「我将体验心而呼气」。(十)他学:「我将令心喜悦而吸气」;他学:「我将令心喜悦而呼气」。(十一)他学:「我将令心等持而吸气」;他学:「我将令心等持而呼气」。(十二)他学:「我将令心解脱而吸气」;他学:「我将令心解脱而呼气」。(十三)他学:「我将观无常而吸气」;他学:「我将观无常而呼气」。(十四)他学:「我将观离欲而吸气」;他学:「我将观离欲而呼气」。(十五)他学:「我将观灭而吸气」;他学:「我将观灭而呼气」。(十六)他学:「我将观捨遣而吸气」;他学:「我将观捨遣而呼气」。诸比库,如此地修习、多作〔修习〕呼吸念者,则有大果、大利益。
然而,诸比库,如何修习、多作〔修习〕呼吸念而能圆满四念处呢?
诸比库,凡在任何之时,比库在吸气长时,他知道:「我吸气长」;或在呼气长时,他知道:「我呼气长」。当吸气短时,他知道:「我吸气短」;或当呼气短时,他知道:「我呼气短」。他学:「我将体验全身而吸气」;他学:「我将体验全身而呼气」。他学:「我将平静身行而吸气」;他学:「我将平静身行而呼气」。诸比库,那时比库安住于身随观身,热忱、正知、具念,除去世间的贪、忧。诸比库,这是我所説在诸身中的一种身,这即是呼吸。因此,诸比库,那时比库安住于身随观身,热忱、正知、具念,除去世间的贪、忧。
诸比库,凡在任何之时[84],比库-他学:「我将体验喜而吸气」;他学:「我将体验喜而呼气」。他学:「我将体验乐而吸气」;他学:「我将体验乐而呼气」。他学:「我将体验心行而吸气」;他学:「我将体验心行而呼气」。他学:「我将平静心行而吸气」;他学:「我将平静心行而呼气」。诸比库,那时比库安住于诸受随观受,热忱、正知、具念,除去世间的贪、忧。诸比库,这是我所説在诸受中的一种受,这即是对诸呼吸善地作意。因此,诸比库,那时比库安住于诸受随观受,热忱、正知、具念,除去世间的贪、忧。
诸比库,凡在任何之时,比库-他学:「我将体验心而吸气」;他学:「我将体验心而呼气」。他学:「我将令心喜悦而吸气」;他学:「我将令心喜悦而呼气」。他学:「我将令心等持而吸气」;他学:「我将令心等持而呼气」。他学:「我将令心解脱而吸气」;他学:「我将令心解脱而呼气」。诸比库,那时比库安住于心随观心,热忱、正知、具念,除去世间的贪、忧。诸比库,我不説忘念(和)不正知,是呼吸念的修习者。因此,诸比库,那时比库安住于心随观心,热忱、正知、具念,除去世间的贪、忧。
诸比库,凡在任何之时,比库-他学:「我将观无常而吸气」;他学:「我将观无常而呼气」。他学:「我将观离欲而吸气」;他学:「我将观离欲而呼气」。他学:「我将观灭而吸气」;他学:「我将观灭而呼气」。他学:「我将观捨遣而吸气」;他学:「我将观捨遣而呼气」。诸比库,那时比库安住于诸法随观法,热忱、正知、具念,除去世间的贪、忧。当他以慧观见[85]所断的贪、忧后,(他的心倾向于)完全地(中)捨。因此,诸比库,那时比库安住于诸法随观法,热忱、正知、具念,除去世间的贪、忧。诸比库,如此地修习、多作〔修习〕呼吸念者,则能圆满四念处。
然而,诸比库,如何修习、多作〔修习〕四念处而能圆满七觉支呢?
诸比库,凡在任何之时,比库安住于身随观身,热忱、正知、具念,除去世间的贪、忧。在那时,他已现起了念,而不忘念。诸比库,凡在任何之时,当比库已现起了念,而不忘念时,(该)比库已开始有了念觉支;当比库在修习念觉支时,(该)比库的念觉支由修习而至圆满。
当他住于如此的念时,他以慧审察、思择该法,而遍观察。诸比库,凡在任何之时,当比库住于如此的念,而以慧审察、思择该法,而遍观察时,(该)比库已开始有了择法觉支;当比库在修习择法觉支时,(该)比库的择法觉支由修习而至圆满。
当他开始以慧审察、思择该法,而遍观察时,(其)精进不退缩。诸比库,凡在任何之时,当比库开始以慧审察、思择该法,而遍观察,(其)精进不退缩时,(该)比库已开始有了精进觉支;当比库在修习精进觉支时,(该)比库的精进觉支由修习而至圆满。
发勤精进者所生起的喜是无染着的。诸比库,凡在任何之时,当比库的发勤精进所生起的[86]喜是无染着的时,(该)比库已开始有了喜觉支;当比库在修习喜觉支时,(该)比库的喜觉支由修习而至圆满。
心喜者的身是轻安的,(其)心也是轻安的。诸比库,凡在任何之时,当比库心喜的身是轻安,(其)心也是轻安时,(该)比库已开始有了轻安觉支;当比库在修习轻安觉支时,(该)比库的轻安觉支由修习而至圆满。
身轻安者的心是快乐而等持的。诸比库,凡在任何之时,当比库的身是轻安而(其)心是快乐而等持时,(该)比库已开始有了定觉支;当比库在修习定觉支时,(该)比库的定觉支由修习而至圆满。
当他的心如此等持时,则成为完全地捨。诸比库,凡在任何之时,当比库的心如此等持而完全地捨时,(该)比库已开始有了捨觉支;当比库在修习捨觉支时,(该)比库的捨觉支由修习而至圆满。
诸比库,凡在任何之时比库安住于诸受(随观受,热忱、正知、具念,除去世间的贪、忧。在那时他已现起了念,而不忘念。诸比库,凡在任何之时,当比库已现起了念,而不忘念时,﹙该﹚比库已开始有了念觉支;当比库在修习念觉支时,﹙该﹚比库的念觉支由修习而至圆满。
当他住于如此的念时,他以慧审察、思择该法,而遍观察。诸比库,凡在任何之时,当比库住于如此的念,而以慧审察、思择该法,而遍观察时,﹙该﹚比库已开始有了择法觉支;当比库在修习择法觉支时,﹙该﹚比库的择法觉支由修习而至圆满。
当他开始以慧审察、思择该法,而遍观察时,﹙其﹚精进不退缩。诸比库,凡在任何之时,当比库开始以慧审察、思择该法,而遍观察,﹙其﹚精进不退缩时,﹙该﹚比库已开始有了精进觉支;当比库在修习精进觉支时,﹙该﹚比库的精进觉支由修习而至圆满。
发勤精进者所生起的喜是无染着的。诸比库,凡在任何之时,当比库的发勤精进所生起的喜是无染着的时,﹙该﹚比库已开始有了喜觉支;当比库在修习喜觉支时,﹙该﹚比库的喜觉支由修习而至圆满。
心喜者的身是轻安的,﹙其﹚心也是轻安的。诸比库,凡在任何之时,当比库心喜的身是轻安,﹙其﹚心也是轻安时,﹙该﹚比库已开始有了轻安觉支;当比库在修习轻安觉支时,﹙该﹚比库的轻安觉支由修习而至圆满。
身轻安者的心是快乐而等持的。诸比库,凡在任何之时,当比库的身是轻安而﹙其﹚心是快乐而等持时,﹙该﹚比库已开始有了定觉支;当比库在修习定觉支时,﹙该﹚比库的定觉支由修习而至圆满。
当他的心如此等持时,则成为完全地捨。诸比库,凡在任何之时,当比库的心如此等持而完全地捨时,﹙该﹚比库已开始有了捨觉支;当比库在修习捨觉支时,﹙该﹚比库的捨觉支由修习而至圆满。
诸比库,凡在任何之时比库安住于)心(随观心,热忱、正知、具念,除去世间的贪、忧。在那时他已现起了念,而不忘念。诸比库,凡在任何之时,当比库已现起了念,而不忘念时,﹙该﹚比库已开始有了念觉支;当比库在修习念觉支时,﹙该﹚比库的念觉支由修习而至圆满。
当他住于如此的念时,他以慧审察、思择该法,而遍观察。诸比库,凡在任何之时,当比库住于如此的念,而以慧审察、思择该法,而遍观察时,﹙该﹚比库已开始有了择法觉支;当比库在修习择法觉支时,﹙该﹚比库的择法觉支由修习而至圆满。
当他开始以慧审察、思择该法,而遍观察时,﹙其﹚精进不退缩。诸比库,凡在任何之时,当比库开始以慧审察、思择该法,而遍观察,﹙其﹚精进不退缩时,﹙该﹚比库已开始有了精进觉支;当比库在修习精进觉支时,﹙该﹚比库的精进觉支由修习而至圆满。
发勤精进者所生起的喜是无染着的。诸比库,凡在任何之时,当比库的发勤精进所生起的喜是无染着的时,﹙该﹚比库已开始有了喜觉支;当比库在修习喜觉支时,﹙该﹚比库的喜觉支由修习而至圆满。
心喜者的身是轻安的,﹙其﹚心也是轻安的。诸比库,凡在任何之时,当比库心喜的身是轻安,﹙其﹚心也是轻安时,﹙该﹚比库已开始有了轻安觉支;当比库在修习轻安觉支时,﹙该﹚比库的轻安觉支由修习而至圆满。
身轻安者的心是快乐而等持的。诸比库,凡在任何之时,当比库的身是轻安而﹙其﹚心是快乐而等持时,﹙该﹚比库已开始有了定觉支;当比库在修习定觉支时,﹙该﹚比库的定觉支由修习而至圆满。
当他的心如此等持时,则成为完全地捨。诸比库,凡在任何之时,当比库的心如此等持而完全地捨时,﹙该﹚比库已开始有了捨觉支;当比库在修习捨觉支时,﹙该﹚比库的捨觉支由修习而至圆满。
诸比库,凡在任何之时比库)安住于诸法随观法,热忱、正知、具念,除去世间的贪、忧。在那时他已现起了念,而不忘念。诸比库,凡在任何之时,当比库已现起了念,而不忘念时,(该)比库已开始有了念觉支;当比库在修习念觉支时,(该)比库的念觉支由修习而至圆满。
当他住于如此的念时,他以慧审察、思择该法,而遍观察。诸比库,凡在任何之时,当比库住于如此的念,而以慧审察、思择该法,而遍观察时,(该)比库已开始有了择法觉支;当比库在[87]修习择法觉支时,(该)比库的择法觉支由修习而至圆满。
当他开始以慧审察、思择该法,而遍观察时,(其)精进不退缩。诸比库,凡在任何之时,当比库开始以慧审察、思择该法,而遍观察,(其)精进不退缩时,(该)比库已开始有了精进觉支;当比库在修习精进觉支时,(该)比库的精进觉支由修习而至圆满。
发勤精进者所生起的喜是无染着的。诸比库,凡在任何之时,当比库的发勤精进所生起的喜是无染着的时,(该)比库已开始有了喜觉支;当比库在修习喜觉支时,(该)比库的喜觉支由修习而至圆满。
心喜者的身是轻安的,(其)心也是轻安的。诸比库,凡在任何之时,当比库心喜的身是轻安,(其)心也是轻安时,(该)比库已开始有了轻安觉支;当比库在修习轻安觉支时,(该)比库的轻安觉支由修习而至圆满。
身轻安者的心是快乐而等持的。诸比库,凡在任何之时,当比库的身是轻安而(其)心是快乐而等持时,(该)比库已开始有了定觉支;当比库在修习定觉支时,(该)比库的定觉支由修习而至圆满。
当他的心如此等持时,则成为完全地捨。诸比库,凡在任何之时,当比库的心如此等持而完全地捨时,(该)比库已开始有了捨觉支;当比库在修习捨觉支时,(该)比库的捨觉支由修习而至圆满。
诸比库,如此地修习、多作〔修习〕四念处则能圆满七觉支。[88]
然而,诸比库,如何修习修习、多作〔修习〕七觉支而能圆满明(与)解脱呢?
诸比库,在此,当比库在修习念觉支时,依于远离、依于离贪、依于灭,而导至捨遣。(当比库)在修习择法觉支时,(依于远离、依于离贪、依于灭,而导至捨遣。当比库在)修习精进觉支时,(依于远离、依于离贪、依于灭,而导至捨遣。当比库在)修习喜觉支时,(依于远离、依于离贪、依于灭,而导至捨遣。当比库在)修习轻安觉支时,(依于远离、依于离贪、依于灭,而导至捨遣。当比库在)修习定觉支时,(依于远离、依于离贪、依于灭,而导至捨遣。当比库在)修习捨觉支时,依于远离、依于离贪、依于灭,而导至捨遣。
诸比库,如此地修习、多作〔修习〕七觉支则能圆满明(与)解脱。
世尊说这(话后),那些比库愉悦,对世尊所说(的话)欢喜。
~ 第八 呼吸念经 ~
Bhikkhu Santagavesaka 觅寂比库 2007.7.5 .译
《中部注》
[137] 第一一八 呼吸念经注 (MA.118./v,pp.137~44.)
[78-19] 「如是我闻(Evam me sutam)」-即呼吸念经。
[79-2] 这裡「及其他(abbehi ca)」-即除了巴利(经文)而来的十位长老外,其他众多有名的弟子在一起。据説,当时有大比库僧团,数量无限(aparicchinnaganano)。
[79-5] 「教诫、教导(ovadanti anusasanti)」-即以食摄护和以法摄护。即使在已经以(食和法)二种摄护而摄受后,也以教诫、教导业处而教诫、教导。
[79-9] 「而那些(Te ca)」-而字只是结合(agamasandhimattam)圣典(之词)。
[79-10] 「了知了比先前更广大的殊胜(ularam pubbenaparam visesam sabjananti)」-从圆满戒等先前的殊胜,而了知(证悟)了更广大的遍(kasina)之遍作(parikamma)等的殊胜之意。
[79-15] 「满意(araddho)」-即满足。
[79-18] 「为了到达未到达的(appattassa pattiya)」-为了证得未到达的阿拉汉位。其馀的两句也是此义。
[79-20] 「(雨季)第四个月的口木底满月日(komudim catumasinim)」-由于在后咖提咖月的满月日有白睡莲(kumuda)(花的盛开,所以称为)为口木底(komudi);在雨季四个月结束时,称为第四个月的。
[79-20] 「我将留在(agamessami)」-即我将期待。即是今天(我们)还不要(举行)自恣,只要该(雨季第四个月的大自恣)还未来临,我将只住在这裡,而不前往他处〔离开这裡〕之意。如此是在允许比库们以自恣来摄益时而如此説的。自恣的摄益是指给与白二羯磨。[138]而这(自恣的摄益)(可以)给谁?而不给谁呢?只要是尚未举行〔作者〕的愚痴凡夫,就不给他。如此只是给凡是致力于毘婆舍那的圣弟子,而当他(们)的止或观还弱时。当世尊在遍观察比库们的心行时,在了知了(他们的)止观还弱的情况后,(他想):「假如我今天在住了雨安居即(以当天做为)自恣日,则诸比库将来到这裡,从此,由于较长(的长老)比库们在取了这些比库的住处后,他们(初学比库)将无法生起殊胜(之法);当我离开而去游行时,这些住处将是难得的。若在我未(举行)自恣之时,即使诸比库不进来这沙瓦提,而我也不离开(这裡)而去游行,如此这些比库将没有住处的障碍。当他们在各自的住处而安乐住,在生起了强力的止观时,将能够证得〔生起〕殊胜(之法)。所以在该日不(举行)自恣(而告诉比库们):「在咖提咖月的满月日,我们将(举行)自恣」,而允许自恣的摄益。在获得了自恣的摄益后,假如在他们奉行前往依止导师(或)戒师时,他(们)的那适当之依靠的施主则将前来。在他的(戒师等)面前,(想):「我将取得依止。」(如此)则可以住到热季的最后一个月。 即使如果有(度过)六十个雨安居〔戒腊〕的诸(长老)比库来,也不得取(佔用)他(们)的住处。而且这自恣的摄益,即使才布施一位(比库),也就成了布施一切(的比库僧)。
[79-23] 「进入沙瓦提(savatthim osaranti)」-这是关于凡在每听到:「世尊给了自恣的摄益」后,而正常地住了一个月,在举行了咖提咖月满月的伍波萨他后才进入时而説的。
[80-1] 「比先前更(pubbenaparam)」-这裡,在修了弱的止观[139]而生起了强力的止观时,这称为先前的殊胜;从此,在以等持〔定〕的心来思惟诸行而证得索答般那果……乃至阿拉汉位时,这称为更广大的殊胜。
[80-18] 「值得(alam)」-即适当的。
[80-18] 「几由旬(yojanagananani)」-一由旬只是(一)由旬(而已);即使十由旬也只是诸由旬(而已);从此以上即称为几由旬(yojanagananani)。而在这裡是指即使一百由旬、一千由旬之意趣。
[80-19] 「(背着)肩袋(putosenapi)」-是指称为(装)旅途资粮的肩袋。即适合于可以(装)取该旅途资粮而前往之意。该义也诵成``Putamsena''。有袋子在肩上为肩袋,而以该肩袋。即是以肩膀来搬运旅途资粮的袋子而説。
[80-20] 而为了显示现在这裡有具足如此德(行)的比库们,所以説:「诸比库,有(Santi, bhikkhave)」等。
[81-7] 此中,「四念处(catunnam satipatthananam)」等,是为了显示那些比库(经常)所住〔修习〕的业处而説,在此,(也即)已谈到了世间、出世间的三十七菩提分法。
[82-14] 此中,凡诸比库在修到该道的刹那,那些即是出世间的;在开始(致力于)毘婆舍那者,则是世间的「致力精勤于修习无常想者(aniccasabbabhavananuyogam)」。在此是以想为首的毘婆舍那而説的。由于在此有众多比库以修习〔住〕呼吸业处为主,因此其馀的业处只是略説,而呼吸业处则详细解説,所以説:「诸比库,呼吸念(anapanassati, bhikkhave)」等。此呼吸业处详细的一切行相,(当知)在《清淨道论》(所説)。因此,当知这裡所説的方法,只是(解説)该巴利(文句)之义以及修习方法。[140]
[83-31] 「中的一种身(kayabbataram)」-即我説在地身等四种身的其中之一,即是「我説风身」之意。或者,由「色处……乃至粗段食」的二十五种色之部分,而称为色身。它们当中,在触处所摄的呼吸,为其中一种身。所以如此説。
[83-33] 「因此(Tasmatiha)」-由于随观在四种身中之一的风身,或者在由二十五种色部分(所组成的)色身中之一的呼吸,因此,(呼吸念为)「于身随观身」之意。如此,当知一切处之义。
[84-10] 「中的一种受(vedanabbataram)」-这是关于在三受中的乐受而説。
[84-11] 「善地作意(sadhukam manasikaram)」-即以体验喜等生起极善的作意。作意乐受(将)成为什麽呢?并不成(什麽),这是开示之首(desanasisam)。就如在「致力精勤于修习无常想」,此中是以想之名的慧而説的;同样地,当知在此是以作意之名的受而説的。
在一个四法的第一句,是以喜为首的受而説的;在第二句的「乐」,只是以同形(sarupa)而説的。在两句心行,从「想和受心所,这些法与心连结,为心行」之语,(和)从「除了寻和伺外,一切与心相应的诸法,即是心行所摄」之语,即是以心行之名的受而説。在以作意之名而摄了该一切之后,而在这裡説:「善地作意」。即使如此存在之时,由于没有此受所缘,因此并不与受随观结合。这不结合,即在解释念处所[141]説的:「由于该乐等事物(或)所缘的具体化,所以他领受到受;由转起该受,只是从通俗上,而取:『我感受』。 」。而且,「体验喜」等义的解释,只是该相关所説的。这即在《清淨道论》所説的:「体验喜有两种方式:从所缘和从不痴。如何从所缘而体验喜呢?他进入有喜的两种禅(初禅与第二禅),在他入(定)的刹那由于获得禅那,则是从所缘而体验喜,因为从所缘而体验的缘故。如何从不痴而体验喜呢?他入了有喜的两种禅(初禅与第二禅)后而出定,思惟与禅那相应的喜是可灭的、破坏的,在他毘婆舍那(观)的刹那而通达(自和共)相,则是从不痴而体验喜。这即是在《无碍解(道)》所说的:『当他了知由吸气长而心专一、不散乱,则现起正念,由于那念及那智而体验该喜。』其馀的句义,当知只以此(同样的)方法。如此只就依由获得禅那,而从所缘而体验了喜、乐(和)心行。如此获得此与禅那相应称为作意的受,为从所缘体验受。因此,此:「那时比库安住于诸受随观受」是善説的。
[84-23] 「诸比库,我不説忘念(和)不正知(Naham, bhikkhave, mutthassatissa asampajanassa)」-这裡,此意趣为-因为以:「我将体验心而吸气」等方法而转起,即使(该)比库(有了)呼吸的禅相所缘,该心的所缘在现起了正念和正知后,从转起「于心随观心」而有此名,并没有忘念(和)不正知[142],是呼吸念的修习者,所以从所缘而体验心等为:「那时比库安住于心随观心」。
[84-33] 「当他以慧观见所断的贪、忧后,(他的心倾向于)完全地(中)捨(So yam tam abhijjhadomanassanam pahanam tam pabbaya disva sadhukam ajjhupekkhita hoti)」-此中,贪只是欲贪盖;以忧而显示瞋恚盖。这四法只就毘婆舍那而説的。而由法随观的该(五)盖节等,则有六种。由能显示以法随观等对(五)盖节等以及这二盖等,而説「贪忧」。
[85-1] 「断(pahanam)」-「以无常随观捨断常想」,如此即是使捨断的智为意趣。
[85-1] 「以慧观见后(tam pabbaya disva)」-以后面的毘婆舍那慧(来观照)该称为无常、离欲、灭、捨遣智为断智。而「以该后面的」,即如此而显示相续的毘婆舍那。
[85-2] 「(中)捨(ajjhupekkhita hoti)」-捨有两种:修行止者(所生起的)捨和(心)专一者所现起的捨。在此即是有俱生的捨和所缘的捨,而所缘的捨即是这裡的意趣。
[85-2] 「因此,诸比库(Tasmatiha, bhikkhave)」-当知由于转起了以「我将观无常而吸气」等方式,不只是在盖等法,在以慧见了而所説的以贪、忧为首的诸法(以及)使捨断智后,而成为中捨,因此:「那时比库安住于诸法随观法」。
[85-17] 「审察(pavicinati)」-他以无常等而审察。其他两句也是此(义)的同义语。[143]
[86-1] 「无染着的(niramisa)」-即无烦恼的。
[86-4] 「轻安(passambhati)」-由止息了身、心的不安而身、心轻安。
[86-11] 「等持(samadhiyati)」-使平等地安住,如获得了安止(定)一般。
[86-17] 「则成为捨(ajjhupekkhita hoti)」-以俱生的捨而成为捨。
如此比库以十四种所执受的身,在该身的正念为念觉支;以该念相应的智为择法觉支;该相应的身、心精进为精进觉支;(该相应法的喜为)喜(觉支);(该相应的身、心轻安为)轻安(觉支);(该相应的)心一境性为定觉支;以这六觉支称为不退却、不超过的中性行相为捨觉支。就如驾马车的车夫,不会以:「这太慢了」,而鞭打之;或者以:「这太快了」而勒住马,只是保持正观看着的方式。同样地,以这六觉支称为不退却、不超过的中性行相为捨觉支。到此是在谈论什麽呢?即谈论了毘婆舍那(每)一心刹那觉支的各种作用(与)相。
[88-3] 「依于远离(vivekanissitam)」等只是所説之义。此中,所执受的呼吸为世间的念;世间的呼吸能圆满世间的念处;世间的念处能圆满出世间的觉支;出世间的觉支能圆满明、解脱、[144]果(与)涅槃。如此由世间而来之处为世间论;由出世间而来之处为出世间论。有长老説:「如此为异处〔有不同的解释方式〕。在此经出世间是在后(句)而来的,即-世间的呼吸能圆满世间的念处;世间的念处能圆满世间的觉支;世间的觉支能圆满出世间的明、解脱、果(与)涅槃。」由明(与)解脱之句,在此即是明、果(与)涅槃的意趣。
~ 第八 呼吸念经 ~
Bhikkhu Santagavesaka 觅寂比库 2007.7.14 .译
《中部疏》
[311] 第一一八 入出息念经疏 (MT.118./II,pp.311~5.)
「先前(pubbena)」-为夺词的具格。而所説的「比更(aparam visesam)」是与先前字的殊胜之境(做比较),所以説:「从圆满戒等」。
「满意(araddho)」-依所教导的修行而满意。
只(获得)该禅那、毘婆舍那、(禅)相,而未到达在(佛)教出家入得殊胜的意趣,而説:「未到达的阿拉汉位(appattassa arahattassa)」。
「口木底(komudi)」-即有白睡莲的。据説当时有白睡莲(花)盛开,因此説:「有白睡莲(kumuda)(花的盛开,所以称为)为口木底(komudi)」。通称的诸白睡莲;只是诸白睡莲为诸白睡莲,而有那些(白睡莲)为「口木底(komudi )」。
「自恣的摄益(pavaranasavgaham)」-在举行了大自恣后而摄益应来的。
「致力于毘婆舍那者(araddhavipassakassa)」-即已开始(修习)毘婆舍那者在增长、努力于毘婆舍那后的毘婆舍那(修行)者。
「诸比库将来到这裡(bhikkhu idha osarissanti)」-在住了雨安居,举行了自恣的仪式而意向于:「我们将礼敬世尊」、「我们将清淨(我们的)业处」,以及「我们将报告所获得的殊胜」。
「这些比库(ime bhikkhu)」-即止观还弱的比库们。
「他们将无法生起殊胜(之法)(visesam nibbattetum na sakkhissanti)」-由于无法获得适宜的住处等。
「没有障碍(apalibuddham)」-即没有其他苦恼。
「不得取(佔用)他(们)的住处(senasanam gahetum na labhanti)」-由于在雨安居中的情况。
「即使才布施一位(比库),也就成了布施一切(的比库僧)(ekassa dinnopi sabbesam dinnoyeva hoti)」,因此当他们每听到了,只在住了一个月之后才进入(舍卫城)。
「值得即适当的(alanti yuttam)」-即适宜的之意。如在能够厌离等。
能够用来装粮食的袋子为「肩袋(putosam)」,把``a''字改成``o''字后,而説成:「旅途资粮(patheyyam)」。
「毘婆舍那而说的(vipassana kathita)」-只是以无常想为首来修习毘婆舍那而説的,并不是只以无常随观而能成就毘婆舍那的作用。
「众多比库(bahu bhikkhu)」-由于他们喜乐于详细的趣,所以説:「因此(tasma)」。
「一切处(sabbattha)」-[312]即在一切段落。
即使在「因此,诸比库,比库随观受」等,以所説的体验喜等来随观受,所以説:「关于乐受而说(sukhavedanam sandhayetam vuttam)」。
以所説的修习念处的作意为:「完全地作意(sadhukam manasikaram) 」。
「此中以想之名的慧而说的(sabbanamena pabba vutta)」-为他们的加行性。
「以作意之名的受而说的(manasikaranamena vedana vutta)」-即以修习的积习对所缘的作意后。
所説的:「除了寻和伺外(vitakkavicare thapetva)」-即它们的语行。
「即使如此存在之时(evam santepi)」-即使假如以属于作意的而説「作意」,如此存在之时并没有与受随观结合,而是以入出息为所缘。
「事物(vatthum)」-即乐等受所转起处的事物(或)所缘的具体化,所以他领受到受。显示此:以见到受一边的情况与对该受随观相结合之意。
「该(etassa)」-即随修的。
「从所缘和从不痴(arammanato asammohato ca)」,是在显示关于所説的「两种方式(dvihakarehi)」而説的。
「有喜的两种禅(sappitike dve jhane)」-顺次地进入俱有喜的初和第二禅。「在入(定)的刹那(samapattikkhane)」-即在进入(禅定)的刹那。「由于获得禅那(jhanapatilabhena)」-即以具有禅那的状态。「从所缘(arammanato)」-即以所缘为首而属于禅那的彼所缘;「而体验喜(piti patisamvidita hoti)」-即体验所缘性。就如当要去寻找蛇时,就应当体验它的洞〔依处〕,在体验它(蛇)后,再以咒(和)阿甘达(agada)药力,就容易捉到该(蛇);同样地,在体验喜所依的所缘,在体验该喜后,就容易执取其自相和共相。
「在毘婆舍那的刹那(vipassanakkhane)」-在见到由毘婆舍那慧的前行和道慧的差别之刹那。「而通达相(lakkhanapativedha)」-通达喜的自相和共相。凡在了知了喜的差别和共通相而成为确实地了知,因此説:「从不痴而体验喜(asammohato piti patisamvidita hoti)」。
现在由于在解説巴利(圣典)的该义,所以説:「这即是所说的(vuttampi cetam)」等。此中,「入息长(digham assasavasena)」-为长的入息为所缘的情况。「了知心专一、不散乱(cittassa ekaggatam avikkhepam pajanato)」-在获得属于禅那的不散乱时,[313]以慧而了知该相应的心一境性。就如体验了所缘为首的喜;同样地,他了知了以所缘为首的该相应法。「现起正念(sati upatthita hoti)」即在现起了与禅那相应的长入息为正念的所缘;即使在现起了以所缘为首的禅那,也只是此名。「由于那念(taya satiya)」-如此现起了如所説的该念及那智而善体验所缘的彼所缘为:「体验该喜(sa piti patisamvidita hoti)」。
「其馀的句(avasesapadanipi)」-即「出息长」等句。如此则能显示在《无碍解(道)》所説之义与此经相结合。「如此(iti)」等所説的。 如此只就如由获得禅那,而从所缘而体验了喜、乐(和)心行。以此结合从可以获得的作意,从获得而説:「获得与禅那相应称为作意的受(jhanasampayutte vedanasavkhatamanasikarapatilabhena)」。
「入出息的禅相(assasapassasanimittam)」-即获得依于入出息的似相为所缘;在转起现起了正念和正知后,而体验了以所缘为首的彼所缘,此则成为于心随观心。由于如此心随观也只是由正念和正知的力量,因此説:「并没有(na hi)」等。
以此捨断或者自己捨断为「所断(pahanam)」智。「以忧而显示瞋恚盖(domanassavasena byapadanivaranam dassitam)」-即从其一义〔同义〕的情况。
「该(tassa)」-即(五)盖节。「断智(pahanakarabanam)」-即捨断智。「相续的毘婆舍那(vipassanaparamparam)」-以顺次的毘婆舍那而説。
「修行止者(samathapatipannam)」-对修行中立止(禅)相的心之(中)捨。「从一边现起(ekato upatthanam)」-离去相对边一性〔单一状态〕的现起。「有俱生的捨(sahajatanam ajjhupekkhana hoti)」-不从事策励、抑制或使喜悦,而对诸所缘的中捨;即以:「凡当捨断所现起者时,而获得捨」,如此转起所説的中捨而行道。「(不)只是在盖等法(kevalam nivaranadidhamme )」-见了只是捨断盖等法,或者确实以慧见了那些捨断智而成为中捨;这即是世尊所説的:「诸比库,法尚应捨,何况非法。(ma. ni. 1.240)」
「他以无常等[314]而审察(aniccadivasena pavicinati)」-即他以无常等方式而审察、视察。「无染着的(niramisa)」-即没有烦恼染着的。
「止息了身、心的不安(kayikacetasikadarathapatippassaddhiya)」-即身、心到达善的状态而已镇伏住了。
由诸俱生法以一自性而转起为:「以俱生的捨而成为捨(sahajata-ajjhupekkhanaya ajjhupekkhita hoti)」。
在那身转起诸身所缘的念为前分的念觉支;其馀的也是此种方法。
当生起了喜俱的心而接近、执着(与)懈怠,从此就退却、超过(与)掉举;当没有那两者时,由觉支成为捨的状态而「不退却、不超过之中性行相性(anosakkana-anativattanasavkhata majjhattakarata)」。
而现在的「就如(yatheva hi)」等只是以其中性行相的譬喻来説明。「或鞭打之(tudanam va)」-即以鞭(打之)。「或勒住马(akannhanam va)」-即以(马)绳(勒住马)。「不会(natthi)」-即没有所应做的。
「(每)一心刹那(ekacittakkhanika)」-即以毘婆舍那所俱生的每一个心。「各种作用(与)相(nanarasalakkhana)」-即各种作用和各种自性。
「只是所説之义(vuttatthaneva)」-即在《一切漏经》注释(所提到的)(ma. ni. attha. 27):转起在入出息所缘反覆〔每当生起〕的念,而取以所缘为首的彼所缘诸法;而该一相续世间心所相应的为「世间的(lokiya)」;在增长它们时,即圆满世间的四种念处。
「明、解脱、果(与)涅槃(vijjavimuttiphalanibbanam)」-当知那些诸解脱果的状态为烦恼涅槃;而只以证得不死大涅槃的诸明、解脱为如此所説所当证得的。而使所缘圆满的也只是由于不死(涅槃)的威力。
在此经即使谈论了世间的觉支,到此也取了出世间的(觉支);而「由世间而来之处为世间论(iti lokiyassa agatatthane lokiyam kathitam)」义的解释为在注释书所谈论的。
「长老(thero)」-即是大护法长老。
「如此为异处〔有不同的解释方式〕(abbattha evam hoti)」-在不同的诸世间、出世间法以不同的方法,在所引的经是如此地取为世间的;而在此当説取出世间的。
「是在后(句)而来的(lokuttaram upari agatam)」-即「圆满明(与)解脱」,如此在后(句)即取説为出世间的;因此,当説只有世间的觉支为圆满明(与)解脱,[315]而取了由取明为出世间的觉支;因此,在此当取长老所説之义。其馀所説的方法只是容易了解的。
~入出息经疏 阐明缩义已结束~
Bhikkhu Santagavesaka 觅寂比库 2007.7.16 .译
----------------------------------------------------------------------------------------------------------------
----------------------------------------------------------------------------------------------------------------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