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南传>>正文内容

帕奥禅师:朝向永恒的和平

       

发布时间:2013年02月27日
来源:   作者:帕奥禅师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帕奥禅师:朝向永恒的和平

  2000 年时,帕奥禅师受到联合国邀请在2000 年8 月28 日参加「宗教与精神领袖之千禧世界和平峰会」。 帕奥禅师和其他世界宗教成员被邀请「对宗教与精神领 袖能为世界和平所做出的贡献给与针对性的建议」呈上 讲稿及演讲。帕奥禅师呈上了「朝向永恒的世界和平」。 但是由于患病,所以禅师不能出席,其演讲也无法呈献。

  朝向永恒的和平

  帝释天王(Sakka)第一次去见佛陀的时候,他问了 佛陀一些问题,第一问题便是关于战争与和平。

  他说人类、天神和其他众生都有一个愿望。他说他 们的愿望便是:

  「希望我们没有仇恨、没有暴力、没有怨敌、没有 恶意地友善过活。」

  但是帝释天王向佛陀说,虽然人类、天神和其他众 生都有这个愿望,他们却充满仇恨、暴力、怨敌、恶意 地过活。

  每个人都希望能够和平地过活,没有仇恨、没有任 何武器或商业的威胁、没有敌人、没有忧虑和悲伤、没 有瞋恨,但是他们的生活却充满了这些事。为什么会这 样?帝释天王问佛陀:

  「尊者,是什么结束缚他们?」

  佛陀回答:

  1 《长部.帝释问经》(D.ii.8 Sakkapa¤ha Sutta) 「嫉妒结和悭吝结(issàmacchariyasa§yojana)。」 在此佛陀所讨论的「结」是某些态度。 1. 当某人在财富、声望、知识等方面比另一人更加 优越的时候,便会有一种态度产生,即讨厌该人 的成就。

  2. 当某个家庭在任何方面比另一个家庭更加优越 的时候,便会有一种态度产生,即讨厌该家庭的 成就。

  3. 当某家公司在任何方面比另一家公司更加优越 的时候,便会有一种态度产生,即讨厌该家公司 的成就。

  4. 当某个民族在任何方面比另一个民族更加优越 的时候,便会有一种态度产生,即讨厌该民族的 成就。

  5. 当某个国家在任何方面比另一个国家更加优越 的时候,便会有一种态度产生,即讨厌该国家的 成就。

  6. 当某群国家在任何方面比另一群国家更加优越 的时候,便会有一种态度产生,即讨厌该群国家 的成就。

  讨厌其他人的成就的态度是嫉妒(issà)。

  1. 不能忍受把自己的财富、住所、亲戚、声望、知 识等和别人分享是小气和吝啬, 是悭吝 (macchariya)的一种态度。

  2. 不能忍受别人变得和自己一样富裕、有声望、有 知识等是对别人的成就怀恨,是悭吝的一种态 度。

  3. 不能忍受自己的、自己家庭的、自己的公司的、 自己的民族的、自己的国家的、自己这一群国家 的财富、声望、知识等受到别人、受到别的家庭、 受到别的公司、受到别的民族、受到别的国家、 受到别群国家批评、威胁、攻击或毁坏是骄慢, 是悭吝的一种态度。

  导致这两种态度产生的根源是爱自己但不爱别人。 一般上,人们爱自己,爱自己的家庭,爱自己的公司, 爱自己的民族,爱自己的国家,以及爱自己那群国家。 一般上,人们不爱别人,不爱别人的家庭,不爱别人的 公司,不爱其他民族,不爱其他国家,以及不爱别群国 家。这种贪爱自己的东西、瞋恨别人的东西态度是嫉妒 和悭吝的根源。如果断除了这两种原因,也就断除了嫉 妒和悭吝。

  对于嫉妒和悭吝的根源,是可以透过佛陀所教的中 道完全根除、灭尽。中道是三学:

  1. 戒学

  2. 定学

  3. 慧学

  首先人们必须培育清净戒。基本的清净戒是指戒除

  五事:

  1. 戒除任何形式的杀生。

  2. 戒除任何形式的偷盗。

  3. 戒除任何形式的邪淫。

  4. 戒除任何形式的妄语。

  5. 戒除服用任何种类的酒、烈酒或其他麻醉品。 这五戒是基本的清净戒,差不多在一切宗教的正确 修行里都包含了它们。

  如此培育了戒清净后,人们必须实践第二学,即定 学。这是指培育心,令它专注在一个清净的目标:我们 称它为止禅(samatha bhàvanà)。人们可以培育定力达到 很高的境界,我们称它为「禅那」(jhàna)。有好些清净 的目标是人们可以采用来培育这种禅那定的。

  这些禅修目标的其中四种是四梵住( brahmàvihàra):

  1. 慈梵住(mettà):修习此禅达到禅那后,禅修者 对一切众生心怀慈爱地安住:对自己尊敬的人心 怀慈爱,对自己亲爱的人心怀慈爱,对自己没有 爱憎分别的人心怀慈爱,甚至对自己的仇敌心怀 慈爱。这时候他已经破除了不同种类人之间的心 理界限:他毫无例外地对一切众生心怀慈爱。

  2. 悲梵住(karu.à):修习此禅达到禅那后,禅修 者对一切众生心怀悲愍地安住:对自己尊敬的人 心怀悲愍,对自己亲爱的人心怀悲愍,对自己没 有爱憎分别的人心怀悲愍,甚至对自己的仇敌心 怀悲愍。这时候他已经破除了不同种类人之间的 心理界限:他毫无例外地对一切众生心怀悲愍。

  3. 喜梵住(mudità):修习此禅达到禅那后,禅修 者随喜他人的成就地安住:他随喜自己尊敬的人 的成就,他随喜自己亲爱的人的成就,他随喜自 己没有爱憎分别的人的成就,他甚至随喜自己的 仇敌的成就。这时候他已经破除了不同种类人之 间的心理界限:他毫无例外地随喜一切众生的成 就。

  4. 舍梵住(upekkhà):修习此禅达到禅那后,禅修 者对一切众生心怀中舍地安住:对自己尊敬的人 心怀中舍,对自己亲爱的人心怀中舍,对自己没 有爱憎分别的人心怀中舍,甚至对自己的仇敌心 怀中舍。这时候他已经破除了不同种类人之间的 心理界限:他毫无例外地对一切众生心怀中舍。 修习四梵住达到如此深的禅那定后,禅修者能够真 正毫无例外地对一切众生心怀平等的慈爱、悲愍、随喜 及中舍地安住。

  这四种梵住的力量远远地驱除了自私的爱和瞋恨。

  任何成功培育了这些殊胜特质的人得享真正的和平。但 是,他只能够在禅修定力强大的时候才得享这种和平, 因为一旦定力减退,梵住也渐渐消失,自私的爱和瞋恨 便可能重现:这种禅那定的真正和平只是暂时性的和 平。这是为何禅修者必须也实践下一个步骤,把暂时性 的和平转变成永恒的和平。

  能确保把暂时性的和平转变成永恒的和平的方法是 修习第三学,即慧学,也就是佛陀所教的观禅(vipassanà bhàvanà)。观禅是分析心和身体,以便能够正确地了知 组成有情的名色法。

  修习了清净戒后,禅修者可以进而修定以便证得禅 那。培育了禅那定后,他的心变得非常强而有力,散发 出非常明亮且能透视的光明。运用这种心生光明,他可 以分析身体,发现身体是由数万亿称为「色聚」(r.pakalàpa) ──色法的聚合体──的微小粒子组成的。据 说它们比肉眼见不到的原子还小上许多倍。

  整个世界里的一切有生命和无生命的色法都由这些 色聚组成:这些微小粒子以极迅速的速度生灭。

  但是观智(vipassanà.a)并非透过知见这些色聚而 产生。如果要令观智生起,禅修者必须分析究竟法;他 必须辨识与分析组成色聚的色法。这么做时,他会见到 每一粒色聚都由四大界组成:

  1. 扩展之界,我们称它为地界(pa.hav. dhàtu)

  2. 粘结之界,我们称它为水界(àpo dhàtu)

  3. 热能之界,我们称它为火界(tejo dhàtu)

  4. 移动之界,我们称它为风界(vàyo dhàtu)

  除了这些之外,组成色聚的还有其他色法,我们称 它们为所造色,例如:

  . 颜色(va..a)

  . 气味(gandha)

  . 味道(rasa)

  . 食素(营养)(ojà)

  为了正确地了知色法,禅修者必须付出足够的精进 力,以便有系统地、清晰地以观智──我们称它为正见 智(sammàdi..hi¤à.a)──来辨识这些究竟法。

  分析了究竟色法之后,禅修者必须有系统地辨识名 法,以便了知名法是由心(citta)和心所(cetasika)组 成的;它们也是以极迅速的速度生灭。

  在我们的禅修中心里,有许多禅修者都能够清晰地 辨识这些究竟名色法。

  清晰地知见究竟名色法一直都是以极迅速的速度生 灭之后,禅修者了知名色法是无常(anicca)的。亲自 知见名色法无常之后, 他也了知名色法因此是苦 (dukkha)的。亲自知见名色法是无常且苦之后,他也 了知名色法是没有自我(anatta)的:自我是不可能无常 且苦的,不是吗?

  了知一切色法与一切名法是无常、苦、无我是了知 「苦圣谛」(dukkha§ ariya-sacca§)。

  但是已经以慧眼清晰地辨识和分别了这些究竟名色 法的禅修者所需要了知的多过仅只了知一切名色法是无 常、苦、无我的:这种了知不足以带来永恒的和平。他 必须也了知名色法之间的关系。

  禅修者必须以自己的慧眼辨识色法与名法如何因为 对究竟法的无明(avijjà)、爱(ta.hà)、取(upàdàna)、 行(sa.khàrà)与业有(kamma-bhava)而生起。他不能 只是在佛陀所教的理论上明白这些因果关系,而是必须 也以自己的正见智透视真实法。

  在我们的禅修中心里,有许多禅修者都能够以自己 的智慧透视及清晰地辨识这些因果关系:他们了知苦圣 谛是因为「苦集圣谛」(dukkha-samudaya§ ariya-sacca§) 而生起。

  以智慧透视这两种圣谛之后,他了知男人、女人、 个人、人类和天神在究竟上是不存在的:在究竟上,只 有诸因和诸果存在。名色法只是由诸因造作形成的行法 (sa.khàra dhamma)。正如刚才解释的,这些行法以极 迅速的速度生灭:这是为何我们称它们为无常法(anicca dhamma)。由于它们都因此一直遭受极迅速的速度生 灭,因此它们是苦法(dukkha dhamma)。由于是这样无 常且苦的,它们没有包含或藏着任何人或自我,这就是 说它们没有实质,是无我法(anatta dhamma)。这透视 无常、苦、无我真实本质的智慧称为「观正见」(vipassanà sammà-di..hi)。

  完全地培育了观正见,便会生起「圣道智」(ariya magga ¤à.a):这是清晰地透视涅槃──无为界──的智 慧。了知无为涅槃是透视至上无比之乐及永恒的和平:

  我们称它为「苦灭圣谛」( dukkha-nirodha§ ariya-sacca§)。透视涅槃的圣道智包含八个道支:

  1. 正见(sammà di..hi)

  2. 正思惟(sammà sa.kappa)

  3. 正语(sammà vàcà)

  4. 正业(sammà kammanta)

  5. 正命(sammà àj.va)

  6. 正精进(sammà vàyàma)

  7. 正念(sammà sati)

  8. 正定(sammà samàdhi)

  这八支是「导致苦灭的道圣谛」( dukkha-nirodhagàmin.- pa.ipadà ariya-sacca§)。

  圣道智有灭除心的烦恼(kilesa)的力量,心的烦恼 是苦的真正原因。圣道智一共有四个,每一个生起时, 便有某些烦恼被灭除〔或减弱〕:第四个圣道智生起时, 一切烦恼完全灭尽,这就是说自私的爱和瞋恨也都已经 被灭尽了。当自私的爱和瞋恨不复存在,嫉妒和悭吝也 不复存在。

  当嫉妒和悭吝不复存在,禅修者自己已经证得永恒 的和平。但是,如果世界上的大多数人民都能够付出这 样的精进力,以便为自己证得永恒的和平,那么全世界 永恒的和平将是不可否认的事实。

  当嫉妒和悭吝不复存在,便没有人会讨厌别人的财 富、声望、知识等等,反之会随喜别人的成就。而且没 有人会觉得不能忍受把自己的财富、住所、亲戚、声望、 知识等等和别人分享,反之每个人都会很高兴地、很慷 慨地把自己所有的东西和别人分享。没有人会觉得不能 忍受别人变得和自己一样富裕、有声望、有知识等等, 反之每个人都会随喜别人的成就。当每个人都随喜别人 的成就、很高兴且慷慨地把自己所有的东西和别人分享 的时候,肯定没有人会批评、威胁、攻击或毁坏别人: 肯定会有永恒的世界和平。

  这种可感觉到的真实世界和平是当下就可以达到 的,如果世界的人民持守戒学的五戒。这就是说如果他 们自己戒除五种事:

  1. 戒除以任何借口来进行任何形式的杀生。

  2. 戒除以任何借口来进行任何形式的偷盗。

  3. 戒除以任何借口来进行任何形式的邪淫。

  4. 戒除以任何借口来进行任何形式的妄语。

  5. 戒除以任何借口去服用任何种类的酒或烈酒。

  这是佛教修行的第一个步骤,差不多在一切宗教的 正确修行里都包含了它们。如果所有的世界人民都修习 禅定,培育慈、悲、喜、舍,世界和平这项无可否认可 以达到的事实将会持续更长久:但它还是暂时性的世界 和平。然而,如果所有的世界人民都培育道智,这项无 可否认的事实将会是无法摧毁、永恒的世界和平。

  这些有关逐步地证得个人和平的事并非只是理论上的概念,或只是哲学或玄学的理念。它们是任何修习戒 定慧三学的人都可能证悟的真实法。在许多世纪以来, 有许多人修习这三学,而且成功地为自己证得了所追求 的和平:戒的初步和平、禅定的更长久和平及慧的永恒 和平。现在,这三学还是一样可以实践,任何愿意真诚 地、精进地追求永恒和平的人还是一样能够享受其成果。 为了让大多数的世界人民得享这种个人的永恒和 平,而因此达到永恒的世界和平,我仅此真诚地呼吁每 个人都实践佛陀所教的圣洁修行。 愿一切众生证得永恒的和平。

  帕奥禅师

----------------------------------------------------------------------------------------------------------------

更多帕奥禅师佛学内容

-----------------------------------------------------------------------------------------------------------------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 还没有任何项目!
  • 佛教导航@1999- 2011 Fjdh.com 苏ICP备1204078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