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净土宗>>正文内容

净界法师:禅净双修(三)

       

发布时间:2013年02月20日
来源:   作者:净界法师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返回目录

净界法师:禅净双修(三)

 

  看看印光大师他把这个信愿讲出什么条件。你看,他说:净土宗的人绝对不可以悠悠泛泛、敷衍故事。悠悠泛泛是什么意思呢?就是可有可无。往生也很好,没有往生也无所谓。那么念佛虽然很精进,每天有定课,但是呢,心恋尘境,对我们熟悉的娑婆世界隐隐约约还有贪恋的心。比方说,他这个贪恋还不是贪恋杂染法,他贪恋善法,你看:或求来生生富贵家,享五欲乐。你想到你今生造了很多的善业,你曾经持过五戒,护持三宝,你对来生的安乐在念佛过程当中隐隐约约有所期待。或者,或求生天,受天福乐。这个人善业更加的精致,他不但是修五戒,修十善业,他连身口意都非常地严谨。但是不幸的是,他对这样的善业还是有所期待。或求来生出家为僧,一闻千悟,得大总持。这个人所要求的是更清净了,他希望来生能够出家修梵行,有广大的智慧,能够摄持无量的法门,甚至于有大悲心来普利众生。当然,你不能说出家为僧、弘护正法不对,而是你站在净土的角度,你还有这个想法,你就不是叫作有净土了,你就不是叫作信愿具足了。所以什么叫作信愿具足?我们等到后面再详细说明,它有一定的标准的。

  好,我们把这样的一个禅净的思想画成一个表。最下面这个就是我们现在的面貌,不是本来面目,就是你现在的面目。就是你这一念清净心经过一次又一次的轮回,每一次的生命从小到大,你接触很多的人,你遇到很多的事情,凡是你走过的人事都有留下一些痕迹,留下一个业力的种子、一个烦恼的种子。这个就是我们的杂染心,在佛法的角度叫作阿赖耶识,我们一般人修学佛法是依止阿赖耶识修学的。依止阿赖耶识修学,在《楞严经》就是依止生灭心来修学的。什么叫生灭心呢?就是你的心是随外境而动荡的。你有时候修得不错,有时候修得不好。你风平浪静的时候修得很好,逆境现前的时候你就修不好了。因为你的心住在一个生灭心的角度,你太重视你眼前的感受。所以我们很多人为什么念佛会错误?为什么念佛会失败?因为你佛号是建立在一个不坚固的生灭心。我们要强调一个观念:佛号虽然有救拔你的力量,但是你临终的时候要保持心不贪恋、意不颠倒、正念分明,你的心态是很重要的。所以我们在念佛的当中要先改变我们的心态,不要用生灭心来修学,应该是把这个杂染的心提升到清净心。你要安住在你的本来面目,安住在你的清净本性来提起佛号。比方说你盖房子,你这个房子盖得很庄严,上面的建材很漂亮,里面的装潢也很庄严,但是你这个房子是盖在一个地震带,那就完了。你平常没有先调整你的心态就开始念佛,依止生灭心、依止攀缘心来建立佛号,就像一个美好的房子盖在地震带一样,你这个佛号不坚固的。

  我们讲一个实际的公案来说明这个道理。过去在中国的上海有一个姓林的居士,双木林。这个居士他的家族是做买卖的,所以他长大以后就继承家业,做一些生意的买卖,也赚了不少钱。这个林居士在中年以后听到了念佛法门,他就很虔诚地念佛,也发愿求生净土。他把他所赚的钱买下一个很大的花园,叫作颐园,就是我们现在说的念佛堂了。他不但是提供给大家共修,他平常也参加念佛共修,所以他这个人也算是蛮虔诚的一个净土的修学者。到临命终的时候,很多的同修来帮他助念。那么他本身有念佛的善根,有内因力,又有这个外在佛号的牵动,内因外缘具足,所以他刚开始佛号念得不错。

  后来念到一半的时候,他娶两个太太嘛,他大太太是学佛的,但是他小太太没有学佛。他平常对他的小太太心中是有所贪恋。那么他小太太来的时候就开始哭泣啊,说你走了以后我怎么办呢?那么他平常在念佛的时候并没有调整他的心态,他还是依止生灭心嘛,生灭心就是一个情感的心,一个带有情感跟业力的心。所以一个有情感的人,他听到他平常所爱的人的音声,内因外缘的碰撞,这个时候就触动他的烦恼。他的佛号就被破坏了。所以他的小太太在哭闹当中,他本来是很安详的脸色,马上就转成很不好看的脸色,当下就往生了。后来到了香港转世为一只小狗。这个公案大家都很清楚了,在倓虚老和尚的《开示录》里面有提到这个公案。后来这只小狗还托梦给他儿子,把他找回来,送到寺庙去抚养。

  这个意思就是说,这个林先生本身,他在一念的心中建立很多的佛号都没有错,但是他的心态错了,他没有真正调整他的心态。他依止生灭心来念佛,依止攀缘心来念佛,所以临命终的时候有一点风吹草动,这个时候就心随境转了。我们要求的佛号是要很坚固的,我们要求的佛号是能够不随外境而转的,心常觉照、不随妄转。所以诸位要知道,你现在开始调整你的心态还来得及,在死亡到来之前的时候。你用什么心态来念佛,这件事很重要。一个是依止生灭心,一个是依止不生灭心,两种情况。

返回目录

-----------------------------------------------------------------------------------------------------------------

更多净界法师佛学内容推荐

-----------------------------------------------------------------------------------------------------------------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佛教导航@1999- 2011 Fjdh.com 苏ICP备1204078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