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净土宗>>正文内容

净界法师:禅净双修(十六)

       

发布时间:2013年02月20日
来源:   作者:净界法师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返回目录

净界法师:禅净双修(十六)

 

  过去在春秋战国时代有一个大将军,这个将军一生身经百战,从来没有怕过。面对敌人的时候他是带头冲锋陷阵,他不把生命当一回事的,心中只想到如何成功,把对方打败,置生死于度外了。那么这个将军经过几年的征战以后,他退休下来。那国家对他也很好,给他一个很好的房子,安养晚年。这个老将军他就喜欢一个杯子,这个古董杯子,有事没事就拿这个杯子喝喝茶。他不但喝茶,就顺便欣赏这个杯子,越看越喜欢,越看越喜欢。有一天他在用杯子的时候不小心,这个杯子突然间从他的手滑落下来。这个时候他可紧张了,马上跪下去,诶,把杯子接住了,但是全身吓出一身冷汗。这个人我发觉这个人是有善根的,过去生是有这种大乘的善根。他的观照力马上现前,他就思维:我一生征战多年没有怕过,这个杯子掉下去的时候就吓出一身冷汗,为什么?以佛法的角度,这个人心有所住,住在这个杯子上;所以杯子产生变化的时候,他心就跟着变化。他刚刚在喝茶的时候,内心是非常的寂静安详,但是这个杯子是因缘所生法,它是从业力所形成的。业力本身就是一个变化相,这个杯子不是你决定它的存在,是业力存在,业力来决定的。所以这个杯子一滑落的时候,他就开始心动,不是风动,也不是幡动,就是仁者心动。

  所以他知道这个道理以后,他觉得说我不是为了这个杯子而活,就把杯子送给人家,从此以后心无挂碍,无有恐怖。当然从佛法的角度,他不一定要把杯子送出去,他只要把内心的执着放下就好。所以,这当中应当怎么放下呢?我们在修学当中第一件事情,你先从假入空,你遇到一件事情,先把这件事放下,再提起来。我们现在就是一直拿着东西不放,这个问题很严重。拿是一定要拿,但是你要先把它放下,再拿起来。以佛法的角度就是,你观察这个杯子,你从什么地方来?找不到它的实体。以这个空假中三观的智慧,我们面对这个杯子,如果你有这个你很喜欢的杯子,你要怎么观想?你要观想说,你本来是没有这个杯子,你本来没有这个杯子,后来因缘才有的。你遇到什么事情都要说,你本来没有这个东西,后来才有的。你看你看到你儿子就很喜欢,说什么都很喜欢他,你愿意为他做牛做马,让他幸福快乐。当然这个表示你过去生欠他的。那欠他没关系,还债;但问题是你不要障碍我往生啊!那问题障不障碍不是他决定啊,是你自己的执着啊。那怎么办呢?你观想,你本来没有这个儿子,你本来没有的,是后来的因缘才有的。你遇到什么事情,你就告诉你自己,你本来没有这个东西。你说我很喜欢这个讲桌,我告诉我自己,我本来没有这个讲桌,我本来没有这个讲桌,是因缘具足这个讲桌才现前。我们遇到什么事情,你记住一件事,先放下,再提起来,感觉不一样。你遇到任何事情,都告诉你自己,你本来是没有这个东西,在一念心性当中是本来无一物的。那么为什么会有呢?那是后来的因缘的力量才把这个假相现出来。空观就是从假入空,照到一切法的本体。所以如果你平常遇到什么事情会让你心动的时候,你要告诉你自己,我本来是没有这个东西,本来是没有,因缘才有的。所以我们在修学佛法当中,先求放下,然后再重新提起来。当然在空观当中,是把东西放下来。

  那么放下以后,但是这个地方有问题,如果我们把一切法放下了,从了不可得当中坐定,就住在这个放下当中,从今以后没有再提起来,那也有问题了,那堕入无为的深坑,什么都无所作为。你忽略了内心当中可以从空出假,依止大悲心广设方便积集资粮,那只是什么事情都把它放下,那这样子的话,你就不能证得我们真如法界的真如的无障碍之体,不能生起真如无障碍的妙用。所以我们在操作我们这一念心的过程,你先告诉你自己,你本来没有这个东西,然后把这个东西先放下。但是不能只是做到放下,还要把它提起来。但是你放下它是很重要,我们为什么临终会起颠倒?其实你平常就起颠倒,你不知道。其实我们很多的对生命的执取、对眷属的执取,你平常就一直在做,那临命终的时候,你肯定拔不开嘛!你怎么拔得开呢?你平常对身心世界咬得这么紧,怎么可能突然拔开嘛!佛陀说我们临命终的人都是生龟脱壳嘛!我们一般的人死亡的时候,离开人世间,心甘情愿走的很少,都是心不甘情不愿,没办法,业力推动。但是你心不甘情不愿你还得走,你弄得自己很痛苦。因缘和合虚妄有生,因缘别离虚妄名灭,这个水泡会破裂,你心不甘也得走,心甘情愿也得走,你为什么要把自己弄得这么痛苦呢?因为你做不了主的。所以我们平常生活就要告诉自己,这个东西你本来就没有的。这个过程会很复杂,我们等于是先经过空,再生起假。但是你没有经过从假入空,你这个假观就会产生执取了。所以你刚开始不要怕麻烦,先从假入空,先试着把它放下,然后再从空出假,重新去产生假观去面对因缘,找到你的定位,你该做什么还做什么,但是你这个时候经过放下的力量先产生无住,再重新提起来,那心态就不同了,心态就完全不一样。所以我们在操作一切外缘的时候,记住:不要在外在的道场活动,就是法法消归自心,观察这一切的因缘都是我内心所现,而我内心本来没有这个东西,蓦地放下,先把它放下,先从假入空。

  好,我们再看第二个。那当然我们大乘佛法也不能老是放下,还得提起来。那怎么办呢?修假观,从空出假。那从空出假当然它所依止的是一种大悲的愿力了,不是说只是一种我法二执所推动的,而是一种菩萨的悲愿,观察无性缘生。所以当我们提起正念的时候,当然前面的是凡夫的念头,念名满腔是名,念利满腔是利,乃至昼所为,夜所梦,无不趋归于一念之专注,而十界升沉从此出矣!这个地方讲菩萨的假观。我们放下以后,重新提起念头。当然凡夫他没有经过放下的过程,所以他活在我法二执,他认为什么事情都是真实的,就被这个假相所迷惑颠倒了,就追求水泡里面的人生。追求什么呢?追求名。有些人他对财富不是很重视,但是他追求的是社会的地位,受到别人的尊重。那么他心中所忆念的都是名,那么他的生命的造作、他的福报都表现在名这部分;有些人整天忆念钱财,他所造作的善业都不是带他到净土去,也不是带他到无上菩提,他的善业都跑到给他财富这部分去了,就把这个善业转成一个生灭法。乃至于白天所作所为、晚上所梦的事情都是我们一念心的专注的忆念所创造的。甚至于我们未来十法界因缘果报的升沉就是从你念头的忆念想象而变现出来。所以我们知道假观,一念具足十法界。

  过去有一个雕刻师,这个雕刻师他能够把一个木头雕成一只牛,一只马,甚至于天上的飞鸟,都雕刻得栩栩如生,他不用打草稿的。有人就问他说,你怎么能做得到呢?雕刻得这么漂亮、这么生动呢?他说,你不知道啊,我要雕刻之前,我心中要先生出一个相状,先生起一个相状,我要这只马它是怎么跑的,它的相状先出来,我才能够雕的。心中先有相,我才能够有所行动,把那个相雕出来。我们今生的内心的很多的造作,其实已经把来生慢慢雕刻出来了。差不多你一个人到了五十岁的时候,你还不想改变你自己,你一个人从你出生到了五十岁的时候,到了半百,你来生的相貌大概应该被你雕出来了,被你雕出来了。要是有佛菩萨在位的话,一个五十岁的人,他看到你就知道你来生大概怎么样,除非你产生彻底的、很深很深的觉悟,彻底的改变。否则你来生的大概的架构——是什么法界、你是什么正报、什么依报、是怎么回事大概都出来了,雕得差不多了。那么我们来生是今生创造出来的,没有错,是你那一念心创造出来的。那是怎么创造的呢?我们看今天的附表,天台宗的殊胜,它的一心三观即空即假即中,它的假观是不得了的殊胜,智者大师在发明假观的时候——因为他的空观在中观的思想就具足了,所以他老人家的空观其实在佛教的地位并没有很特殊的发明,他只是继承龙树菩萨的自性空的思想——但是天台宗的假观这一点是在佛教界有深重的地位,因为我们在过去很少人从内心的相貌看到你的过去、现在、未来三种的生命,这一点是智者大师的贡献。智者大师根据《法华经》的十如是,他说我们根据内心的相貌,你经常生起什么相貌,你可以知道你过去怎么回事;你可以知道你未来是怎么回事。其实要知道来生并不难,要知道过去生也不难,你看看你的内心世界,你就知道你心中含藏了过去,你的内心也慢慢慢慢隐隐约约在创造未来的雏形。

  那怎么观察呢?我们看智者大师他的十如是。在《法华经》当中,观察内心第一个先观察如是相。我们念头一动就会有相状,就会有相状。这个相状在智者大师的判定,他把它分成四种相状。第一个是一种增上的恶念,这个增上就是很坚固的恶念,贪嗔痴的相状。有些人一天当中,他这种恶念的相状特别的深、特别的重,你要他起善念是很难的。这种人,他的内心的相状,有这种相状,这个人大部分前生就是尽做一些杀盗淫妄的事情,所以累积很多这样的相状。这种人要不改,智者大师说,这个人是,未来是趋向于三恶道法界。从这个相状就知道他未来,你大部分的时间都在起贪嗔痴。这是第一种相状,就是三恶道法界的相状,叫增上恶念。第二个是三善道的相状,就是你这个人平常经常生起一种增上的善念,你有一点好的东西,你总是会拨一点跟人家分享,布施的心;想到怎么样去保持、尽量使身口意清净,虽做恶业,能够马上生起忏悔心,试着去保持内心的安忍、忍辱。那么你在整个人事当中,你经常会有这种布施持戒忍辱的善念,虽然也有恶念,但是善念的势力强过恶念的力量,那这个人我们可以判定他来生是到三善道去的。从他的善念的势力强大可以知道这个人来生是三善道的法界。第三种是二乘法界。有一种人他跟人事一接触的时候,他的心是出离心的相状,观三界如牢狱,视生死如冤家,但期自度,不欲度人,他就是出离。那么他对于度化众生、跟人群接触没什么兴趣,但是他也不会贪爱三界的安乐,他把三界当成火宅,他也不喜欢跟你讲话,他也不屑跟你在一起。这种人未来的果报,在成佛之道,他肯定要先证小乘的果位,才慢慢回小向大。这个人他的生命已经趋向于二乘的偏空涅槃,趋向偏空涅槃。第四种相状是菩提心的相状,众生界尽我愿方尽,菩提道成我愿方成。他一方面对于诸佛菩萨的功德,那种万德庄严生起好乐,一方面对于苦恼众生生起悲愍,这个悲愍心跟智慧的心,悲智的心经常在他内心里面活动,这个人以后是直接成佛,大乘种姓!所以我们从你今天一天当中经常所生的相状,你可以判定你来生的因缘是出现哪一个法界,就是如是相。

  第二个,如是性。性就是一种习久成性,你这个形状一而再、再而三地出现,熏习久了,产生一种不可改变的内在的性质,就叫作性。而这个相状只是偶尔出现了,那还不能构成性,性就是不可改变的,很难改变了。你这个水流就是一定要往那里去了,就习久成性。那么把这个相状的数数的出现、一再的生起,变成一种坚固不可破坏的力量叫作性。

  第三个体,体就是把那个外在的相跟内在的性结合起来叫作体,一种色心的结合名之为体。你看有些人的身心世界,他表现为一种善良的自体,你跟在一起,你就感觉到他那种磁场是很温暖的、很慈悲的。有些人他那个身心世界,你从他旁边走过去,那是一种邪恶的自体,身心世界充满了暴戾之气。有些人,你跟他在一起你会有压力,他那个出离心很重的。有些人大悲心的,你跟他在一起,如沐春风。所以我们身心世界它有它的自体,那种相性和合的自体,有善良的自体、有邪恶的自体、有出离心的自体、有大悲的自体。

返回目录

-----------------------------------------------------------------------------------------------------------------

更多净界法师佛学内容推荐

-----------------------------------------------------------------------------------------------------------------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佛教导航@1999- 2011 Fjdh.com 苏ICP备1204078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