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密宗>> 藏秘>>正文内容

索达吉堪布:净土三经释 普贤行愿品释 第4课

       

发布时间:2013年02月01日
来源:   作者:索达吉堪布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返回目录

索达吉堪布:净土三经释 普贤行愿品释 第4课

 

  思考题

  1.为什么要发愿恒常具足宿命通?

  2.为什么要发愿恒常出家?

  3.解释无垢、无破、无穿漏。

  4.解释“于诸惑业及魔境,世间道中得解脱,犹如莲华不著水,亦如日月不住空。”

  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

  顶礼文殊智慧勇识!

  顶礼传承大恩上师!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

  丁二(不忘菩提心之愿)分三:一、回忆宿世常得出家持净戒愿;二、以各种语言宣说佛法愿;三、勤修菩提灭除罪障愿。

  戊一、回忆宿世常得出家持净戒愿:

  我为菩提修行时,一切趣中成宿命,

  常得出家修净戒,无垢无破无穿漏。

  愿我在为了获证大菩提而修行时,不论转生何趣都具足宿命通,愿我恒常出家并修持净戒,戒律无有垢染、破损、穿漏。

  为什么要发愿恒常具足宿命通呢?

  因为有了宿命通,就能回忆前世,如果能回忆前世,修菩提道就不困难了。在座很多人显现上是凡夫,因为没有宿命通,不知道宿世中受过什么苦,所以很难生起出离心。如果大家知道了宿世所受之苦,肯定会生起猛厉的出离心。

  佛世时有一个比丘,每当回忆起前世在地狱的经历,他就万分恐惧,以致于浑身流出脓血。其他比丘受不了他身上的气味,就向世尊反映。于是世尊开许他身穿身巾 ,以免影响他人。如果我们像这位比丘一样知道宿世,一定会认识到:轮回真是太可怕了,从现在开始我一定要希求解脱,否则继续在漫无边际的轮回中流转就太恐怖了!

  寂天菩萨在《入行论》中说:“我未登地前,愿蒙文殊恩,常忆己宿命,出家恒为僧。”如果我们获得了一地菩萨果位,那时就不用担心了,肯定能够回忆前世,但在此之前,一定要发愿生生世世具足宿命通。

  为什么要发愿恒常出家呢?

  一方面三世诸佛都是以出家相示现成道的,一方面出家的功德非常大。《大宝积经》中说:“设满恒沙界,珍宝供养佛,不如一日中,出家修寂静。”《三摩地王经》中也说:“如果有人在数劫中供养诸佛一切上妙资具,另有一人以厌离心向寂静处迈七步,后者的福德胜过前者无量倍。”

  藏地有一种说法,出家最好出到底,如果中间还俗了,还不如不出家。其实这是世俗的看法。按佛教的观点,即便短期出家也有极大功德。在泰国等东南亚国家,人们有短期出家的传统,这样确实积累了很多功德。

  不过,出家功德虽然很大,但出家并不是很容易的,很多人都会遇到障碍。甚至我等大师释迦牟尼佛也是如此。当年悉达多太子出家时遭到了所有亲人的反对,最后他是逃离王宫的。也许以这个缘起,后来很多出家人都是逃离家庭的。尤其在汉地,得到家人支持而出家的情况是很少的,几乎没有父母欢欢喜喜地把子女送到寺院出家。在我看过的影视节目里,基本上没有很成功的人士出家,很多人都是因为遇到挫折、万念俱灰而出家的。当然,人们对出家有这样的误解,一方面有历史原因,一方面也有社会文化的影响。总之,既然出家不容易,我们就要发愿生生世世获得出家身份。

  为什么要发愿守持清净戒律呢?

  因为出家功德虽然很大,但如果戒律不清净,也会有很大过失,所以要发愿守持清净戒律。

  所谓清净戒律,要具足三个条件:一、无垢染,没有小乘的自私自利作意和世间的烦恼;二、无破损,没有犯戒的堕罪;三、无穿漏,没有三轮的执著。这三个条件也有其他解释:一、无垢染,没有轻罪的过患;二、无破损,没有重罪的过患;三、无穿漏,一切学处都圆满守持,比如对居士来说,五戒都圆满守持,不是只守持其中一条。

  总而言之,大家应该清楚两点:

  一、出家的功德非常大。在《大宝积经》中,对在家过患和出家功德有许多对比,如云:“在家多垢,出家无垢。在家多患,出家无患。在家无足,出家知足。”因此,如果具足了因缘,我们最好选择出家。

  二、出家后如果不守持净戒,染上了破戒的垢染,过失是相当大的,因此出家人应该守持清净的戒律。

  有些人刚开始出家的心很切,可是出家后在持戒过程中遇到很多障碍,尤其现在是末法时代,世间有许多不清净的法,比如电脑网络上充斥着不健康的内容,有些僧人遇到这些染缘后心变了,最后变成了不伦不类的人。这种情况在末法时代非常多。所以,出家后一定要守持戒律,一方面要经常发愿守持清净戒律,同时要经常祈祷诸佛菩萨赐予加持。尤其是遇到不良对境时,自己刚开始就不要落入不清净的心态中,如果刚开始没有把持好自心,一系列过患就会随之出现,这样越来越堕落,最后的下场一定很可怕。

  这个偈颂非常殊胜,以前法王经常教诫我们,去一些圣地或者见到佛像时,如果有时间就念《普贤行愿品》发愿,如果没时间就念这个偈颂发愿。对很多在家人来说,因为要承担种种责任,即生中可能没有出家的缘分,尤其现在很多人是独生子女,出家后会给家庭和社会带来很多麻烦,在这种情况下,自己一方面以在家身份修持善法,一方面要念这个偈颂为来世发愿。有些人经常对我讲:“我这辈子是没办法出家了,但下一辈子你看到起,我一定会出家!”我不知道“看到起”是什么意思,但他们这样发愿确实很好。

  对出家人来讲,既然有了难得的出家缘分,就应该生起欢喜心和珍惜心。我在厦门大学讲学时,有一个学生问我:“您出家这么多年了,有没有对自己的选择产生过后悔?”我非常肯定地说:“虽然我的修行很惭愧,但是扪心自问,出家以后确实没后悔过,自己总觉得出家是非常光荣的。”

  当然,出家的路弯弯曲曲,这条路确实不太好走。现在有些人想的很简单,认为只要把头发剃掉,就什么烦恼都没有了。其实并非如此。有些人剃掉头发后确实没有烦恼了,可是有些人却不是这样,以前在家时还很不错,剃掉头发以后烦恼反而更重了。所以,虽然出家是一种清净的行为,但因为每个人的业缘不尽相同,所以出家后的情况也有所不同。对于这个问题,大家要有全面的认识。

  现在有些人担心出家人太多了,经常有人问:“出家虽好,但若人人都出家,那谁来养活你们?”我在微博上对此做过答复:“这种想法实在多虑了。这个社会上,各行各业不乏其数,每个人的缘分各不相同,谁也不必担忧:如果人人都去经商,没人务农,谁来种庄稼养活大家?出家也是如此,并非所有人都有这种因缘,故大可不必有此忧虑。”实际上,与其担心出家人太多,还不如担心出家人太少。现在电视、网络等诱惑人的事物越来越多,真正能安住在寂静处守持净戒、修持正法的人越来越少了,照这样下去,我担心再过几百年世界上一个出家人都没有了。

  戊二、以各种语言宣说佛法愿:

  天龙夜叉鸠槃荼,乃至人与非人等,

  所有一切众生语,悉以诸音而说法。

  对于天、龙、夜叉 、鸠槃荼 、人、非人 等所有的众生,我都以他们的语言宣说能获得解脱的殊胜妙法。

  要饶益众生就要宣说佛法,要以佛法饶益众生就要通达各种语言,如果我们只懂一个民族的语言或者只懂一种众生的语言,要广泛弘扬佛法是很困难的。因此,我们应该发愿以各种众生的语言宣说佛法。

  《大宝积经》中说:“世尊能演一音声,有情各各随类解。”当年世尊宣说一句佛法,各种有情都能以自己的语言了解:天人能以天人的语言来了解,饿鬼能以饿鬼的语言了解,不同的人类也能以各自的语言了解。而凡夫人说法的时候,要让不同的众生以各自的语言了解是很困难的。

  《普贤行愿品》的这个偈颂加持力非常大。藏传佛教的很多高僧大德在宣说佛法之前,首先念诵顶礼偈,然后就念一遍这个偈颂,以此缘起,很多肉眼看不见的众生都会来到说法现场,并且能以各自的语言了解所说之法。

  在弘扬佛法的时候,我们不能仅限于一种语言。现在有些法师会英语、日语、西班牙语等多种语言,我非常羡慕他们,也很想像他们一样掌握多种语言。从这个角度来讲,我很感谢自己的老师,虽然我的汉语很差,你们经常笑我,我也经常笑自己,但依靠老师的恩德,至少我能用汉语表达自己的一些想法。以前我曾经想学日语和英语,但一直没有成功。甚至前两天我都在想:能不能学一学英语?但我算算自己的年龄,现在我已经是“下午”的太阳了,所以这辈子可能没时间学英语了。作为年轻人,你们应该多掌握几种语言,以便将来弘扬佛法。昨天有一个精通五种语言的居士说他将来想弘扬佛法。以前我还遇到过一些教授,他们也精通多种语言。我非常羡慕他们,如果掌握了多种语言,不敢说天人、阿修罗的语言,至少通达几种人类的语言,弘扬佛法确实方便多了。当然,要弘扬佛法,除了具备语言的能力,还需要坚强的毅力和广大的愿力。

  我们应该发愿,除了以人类的语言宣说佛法,也要以其他众生的语言宣说佛法。法王如意宝曾说:“如果是真正的大菩萨,他们在人类面前会用人的语言说法,在旁生面前会用旁生的语言说法,甚至会变成旁生的形象给人说法。以前有一位名叫智钦丹贝尼玛的大德,他在一首道歌里说,很多乌鸦发出的声音都是能受持智慧分或者方便分的殊胜密咒。喇荣有很多乌鸦,我经常听到它们在大经堂顶上念‘嗡阿吽’ ,这些乌鸦其实是菩萨,它们在给我们宣说妙法。”

  《佛所行赞》中说:“佛说一切施,法施为最胜。”布施包括财布施、无畏布施、法布施,在这些布施中以法布施最为殊胜。讲考班从昨天开始讲考,其实这就是一种法布施,每位讲者都应该以欢喜心作法布施,每位听者接受法布施时也要生起欢喜心。昨天在讲《解义慧剑》时,有一个道友讲了很多了义和不了义的道理;在讲《入中论》时,有一个道友讲了一地菩萨用身体作布施时不会产生痛苦的道理。这些道理我以前学过,但后来已经忘记了,听他们讲了以后我又回忆起这些道理,在回家的路上我一直都在思维这些道理。

  戊三、勤修菩提灭除罪障愿:

  勤修清净波罗蜜,恒不忘失菩提心,

  灭除障垢无有余,一切妙行皆成就。

  1.“勤修清净波罗蜜”,愿我精勤修持清净的六波罗蜜多。如果六波罗蜜多不清净,所获的功德是不大的。什么是清净的六波罗蜜多?《大乘理趣六波罗蜜多经》和《入中论》里面都说,以三轮体空摄持的六波罗蜜多才是清净的六波罗蜜多。所以,大家在行持六度时要具足空性的见解。

  2.“恒不忘失菩提心”,愿我恒常不忘菩提心。《华严经》中说:“善男子,如人护身先护命根,菩萨摩诃萨亦复如是,护持佛法亦当先护菩提之心。”《华严经》中又说:“忘失菩提心修诸善根,是为魔业。”什么是魔业?按照大乘的意趣,就是自私自利心所做的一切事。如果做善法时夹杂有自私自利心,没有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的发心,所做的善法都会成为魔业。

  3.“灭除障垢无有余”,愿我无余灭除一切障碍和垢染。在修行佛道的过程中,我们千万不要染上贪嗔痴等烦恼,要灭尽相续中的八万四千障垢。

  4.“一切妙行皆成就”,愿我成就一切菩萨妙行。凡夫人有各种行为,很多人觉得自己的行为是正确的,但是站在大乘佛法的角度,一个行为是不是妙行,归根结底要看能不能拔除众生的痛苦、赐予众生安乐。换句话说,只有利益众生的行为才是妙行。对于大乘修行人来说,不管人们对你的评价如何,也不管你的身份如何,只要你的行为能利益众生,你就在行持妙行,你就在实践大乘佛教的核心意义。

  上述四个发愿的根本是不忘菩提心,所以大家要朝这个方向努力:如果自己还没有生起菩提心,就让它早日生起;如果已经生起菩提心,就让它日益增上。不管遇到什么事,我们都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菩提心。当别人打骂自己的时候,如果是没受过菩萨戒的人,当然可以“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但作为受了菩萨戒的人,就不应该以牙还牙了,如果那时生起烦恼,眼睛睁得大大的,准备反击对方,那就太惭愧了。小乘行者都要奉行沙门四法 ,作为大乘行者就更应如此了。当然,由于无始以来串习自私自利心,末法时代的有些众生虽然形象上受了菩萨戒,但大乘佛法并没有融入内心,所以经常有不如法的心行,这也是可以理解的。但不管怎么样,学习这个偈颂后,希望大家不要忘失菩提心,一切要为众生着想,不要天天想着自己的事情。如果自己稍微不顺利,马上就愁眉苦脸,马上就开口骂人,行为也不调柔了,那就太惭愧了。

  丁三、无垢行之愿:

  于诸惑业及魔境,世间道中得解脱,

  犹如莲华不著水,亦如日月不住空。

  愿我从一切烦恼、有漏业 以及魔境等世间道中解脱,犹如莲花虽在水中却不沾水,又像日月不滞于空自在运行。

  为什么要从烦恼、有漏业及魔境中解脱呢?如果一个人被贪嗔痴等烦恼束缚,那么这个人是不会自在的,肯定是极其痛苦的。此外,如果一个人被有漏业或者魔境束缚,这个人也不会有真正的快乐。所以我们应当发愿从这些世间道中解脱,如果现在经常这样发愿,将来发愿成熟时就会通达人无我和法无我,那时自己就能远离一切世间的束缚。

  对于从世间道中解脱的菩萨,这个偈颂用了两个比喻进行描述。

  1.莲花喻。菩萨虽然住在轮回中,但他们不会受到任何染污,就像莲花虽在水中但不沾水一样。弥勒菩萨说:“观法如知幻,观生如入苑,若成若不成,惑苦皆无怖。”(菩萨观一切万法如同幻化,观在轮回中投生如同入于花园,不管自己的事业成功还是不成功,都不会产生烦恼和痛苦。)还有些经论中说,为了度化众生,菩萨会示现各种身份,有时候变成屠夫,有时候变成妓女,有时候变成乞丐,虽然外相显得很不清净,但实际上他们的内心一尘不染。很多禅宗和大圆满的祖师就是这样的,从表面上看,他们和世间人一样,也要吃饭、穿衣、走路,有时候还会生病,但他们的内心早已超离了世间的束缚。

  2.日月喻。菩萨的弘法利生事业无有任何阻碍,就像太阳和月亮不停滞于空中。此外,菩萨利益众生时没有分别执著,就像太阳没有刻意想给予世间温暖和光明,可是它的光芒却普照大地,自然而然成熟一切万物。

  和菩萨相比,凡夫人有很多痛苦:生病的痛苦,压力大的痛苦,发心不成功的痛苦,与人交往不顺利的痛苦,甚至吃饭不如别人也痛苦……实际上,万法唯心所造,一切苦乐悉皆如梦如幻,烦恼和痛苦实际上是不成立的,别人对你的辱骂或者赞叹都是无利无害的。当然,如果是没有修证的人,虽然嘴上会说这些道理,但是身体不好、心情不好时照样痛苦不堪。如果是有修行境界的人,一切成败、美丑、好坏对他们而言都如同浮云或者游戏,不会有任何得失的苦乐,即使有苦乐也是示现,做什么事都没有烦恼,弘法利生也非常顺利。

  每次见到法王如意宝,我都有这种感慨:跟我们比起来,大菩萨多么快乐啊!拿讲经说法来说,我们这些人要辛辛苦苦备课,而法王根本不需要备课——我在法王家从没见过他备课,倒是经常见到他拿着念珠躺在床上休息。可是老人家一讲起课来,教言的甘露就源源不断流出来。以前法王在印度南方的朗卓佛学院讲《定解宝灯论》,朗卓寺有一千多僧人,他们特别喜欢辩论,也很喜欢挑毛病。当时法王显现上眼睛看不见文字,我有点着急:《定解宝灯论》很难解释,里面的科判也很复杂,要给那么多僧人讲课,如果提前不做准备,到时候怎么讲呢?学过《定解宝灯论》的人都知道,这部论典特别难,如果事先没有准备,讲起来是很困难的。于是我问法王:“您要不要提前备课?我给您读一遍讲义吧?”法王说:“马老了就无法驯服了,现在要备课也已经晚了。”于是没做任何准备。可是法王一开讲,我顿时放下心了,他老人家讲得特别精彩,每次都讲一两个小时,听课的人都心服口服。这时我才明白:法王跟凡夫人确实不同,他老人家的智慧完全是自然流露的。

  所以,真正的大菩萨非常自在,可以说是犹如日月不住空。而凡夫人则不同,做一点点事情都很困难。尤其是心力脆弱的人,早上起床很困难,做饭很困难,背诵经论很困难,看书也很困难,这也做不来,那也做不来,每天处于失败和苦恼中,成功和开心的时候非常少。当然,这些凡夫人还是要振作起来,只要经常按照普贤行愿来发愿,总有一天会成为自在的大菩萨。

  这个偈颂和法王的弘法利生事业有一种特殊的因缘。1987年,法王带领一万多藏人朝拜五台山,当时法王每天在塔院寺讲课,每次讲课前僧众们都要念《普贤行愿品》。有一天在去讲课的路上,法王想观察一下未来的缘起。当法王左脚踏上法座的梯子时,僧众刚好念到“于诸惑业及魔境,世间道中得解脱”,当法王登上法座时,僧众念到“犹如莲华不著水,亦如日月不住空”。法王认为这个缘起非常好,他老人家亲口说,这意味着他的弘法利生事业就像日月不滞空那样任运无碍。(其实每个人在闻思修行或者弘法利生方面都有缘起,虽然没有法王那样殊胜的缘起,但各自也有一定的缘起,大家可以观察这些因缘。)

  丁四、利益有情愿:

  悉除一切恶道苦,等与一切群生乐,

  如是经于刹尘劫,十方利益恒无尽。

  愿我拔除一切恶趣众生的痛苦,平等给予一切众生安乐,如是经于佛刹微尘数劫在十方世界以三乘佛法利益一切众生。

  《四无量心仪轨》中说:“愿诸众生永具安乐及安乐因,愿诸众生永离痛苦及痛苦因,愿诸众生永具无苦之乐我心愉悦,愿诸众生永离贪嗔之心住平等舍。”地藏王菩萨说:“地狱不空,誓不成佛,众生度尽,方证菩提。”我们也要像这样发愿:愿我将一切众生安置于无上圆满正等觉的果位,遣除他们的一切痛苦,给予他们究竟的安乐。

  要让众生离苦得乐,自己首先要具足大悲心。《大宝积经》中说:“为利一众生,住无边劫海,令其得调伏,大悲心如是。”如果有了大悲心,在轮回中住无量劫都是可以的,如果没有大悲心,要长期利益众生是很困难的。在发心人员当中,有些人因为有大悲心,所以能常年如一日地做事情,十年、二十年如如不动。而有些人刚开始热情很高:“我要去发心喽”、“我要去利益众生喽”……可是过一段时间就退了,这就是没有大悲心的缘故。

  如果有强烈的大悲心,在利益众生过程中会特别坚强,遇到任何痛苦都不会在乎。前一段时间,有些发心人员因为特殊情况而不能回学院,有些人对我说:“现在不能回学院,我该怎么办啊?”我说:“如果你的大悲心很强,就不会在乎这些事情。”

  佛经中记载,释迦牟尼佛在因地时,为了让一个众生种下善根,在多少劫中努力都不生厌倦心。相比之下,现在有些人明知自己做的事情对很多众生有利益,本来应该珍惜这种百千万劫难得的机会,可是他们却把这种机会当做压力和束缚,总是觉得:没想到我要接触这么多众生,现在我好痛苦啊,我当初的选择可能错了。这就是没有大悲心的表现。如果这些人有强烈的大悲心,根本不会厌倦利益众生。

  作为菩萨,如果为了自己的利益,即便身处解脱凉室也如同身处火坑,如果为了众生的利益,即便在无间地狱也觉得非常欢喜。在《经庄严论》中,有许多这方面的教证。大家应该多看这些教证。

  阿弥陀佛和释迦牟尼佛在因地时曾经发愿要在百千万劫中利益十方一切众生,当他们获得佛果后,确实有无量众生依靠他们灭尽了烦恼、获得了解脱。虽然现在我们是初学的凡夫,没有广利众生的能力,但只要经常像阿弥陀佛和释迦牟尼佛一样发愿,将来也一定能利益无量众生。我们学院的有些大法师就是如此,以前他们是很普通的人,但是依靠强大的发愿力,后来利益了无量的众生。

  大家的发愿千万不要搞错,现在很多人发愿是为了个人和家庭,甚至有些出家人发愿也很自私:听说极乐世界很安逸,我一定要往生极乐世界!极乐世界确实很安逸,但那里的菩萨并不是天天吃喝玩乐,他们都有利他心,他们是很忙的。如果一个人没有利他心,天天像猪八戒一样吃吃喝喝,那不知道能否往生极乐世界。即便往生到极乐世界,如果什么事情都不做,恐怕也会不适应吧。

  回向偈:

  所南德义檀嘉热巴涅   此福已得一切智

  托内尼波札南潘协将   摧伏一切过患敌

  杰嘎纳齐瓦隆彻巴耶   生老病死犹波涛

  哲波措利卓瓦卓瓦效   愿度有海诸有情

返回目录

----------------------------------------------------------------------------------------------------------------

更多索达吉堪布佛学内容

----------------------------------------------------------------------------------------------------------------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 还没有任何项目!
  • 佛教导航@1999- 2011 Fjdh.com 苏ICP备1204078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