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密宗>> 藏秘>>正文内容

索达吉堪布:净土三经释 普贤行愿品释 第6课

       

发布时间:2013年02月01日
来源:   作者:索达吉堪布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返回目录

索达吉堪布:净土三经释 普贤行愿品释 第6课

 

  思考题

  1.解释“我于一切诸有中,所修福智恒无尽,定慧方便及解脱,获诸无尽功德藏。”

  2.对于“一尘中有尘数刹,一一刹有难思佛,一一佛处众会中,我见恒演菩提行”所描述的不可思议境界,你如何从理论上予以解释?

  3.佛的语言具足那些特点?

  4.为什么佛的语言比佛的色身更为重要?这对我们依止善知识有何启发?

  5.以何途径才能趣入诸佛所说之法?为什么?

  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

  顶礼文殊智慧勇识!

  顶礼传承大恩上师!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

  丁十、获无尽功德藏愿:

  我于一切诸有中,所修福智恒无尽,

  定慧方便及解脱,获诸无尽功德藏。

  愿我在一切三有中受生时,所修的福德资粮与智慧资粮恒时无有穷尽,一缘安住的等持、了达万法真相的智慧、利益众生的方便、八解脱等功德无有穷尽,获得无有穷尽的功德藏。

  在受生轮回的过程中,我们不要像世间众生一样毫无实义地感受痛苦,应该精进积累福慧二种资粮。福德资粮是如来色身的因,智慧资粮是如来法身的因,为了获得具足二身的佛果,就要积累二种资粮。如果我们只修福德而不修智慧,或者只修智慧而不修福德,都是不圆满的。佛经中说:“修慧不修福,罗汉托空钵;修福不修慧,象身挂璎珞。” 所以大家应该福慧双修。

  对于功德,我们不要有满足感,如果要有满足感,就应该对有漏的财物满足。说得形象一点,我们在善法方面“胃口”要好,如果什么善法都不想做,说明自己“胃病”很严重。现在有些人是这样的:如果是造恶业,干这个事兴致勃勃,干那个事也非常开心,白天不吃饭、黑夜不睡觉都可以;如果是造善业,做这个事不愿意,做那个事也没兴趣,甚至听一两节课或者做几个小时善法就开始腰酸背痛,各种不适症状都出现了。这就是业力深重的表现。而前辈高僧大德则相反,他们就像《大宝积经》中说的那样,“如水不厌云,如海不厌水,智人亦如是,不厌善增长”,不管念经、修加行、修正行,只要能调伏自相续或者利益众生,任何事情都特别愿意做,而且始终不会感觉疲劳。

  这个偈颂中说:“定慧方便及解脱”,对于大乘行者来说,方便确实特别重要。首先,自己修行需要善巧方便,否则即便整天闭关,效果也不会好。其次,利益众生更需要善巧方便,否则很难利益众生。总之,菩萨的修行不能缺少善巧方便,大乘经论经常提到要具足善巧方便。

  如果没有详细考虑,有些人可能觉得善巧方便没什么,人人都应该具足。其实并非如此。有些人对世出世间法很精通,在弘法利生过程中遇到违缘时能立即拿出应对办法,当身心状况不好时不会苦苦等死,会想尽办法解决问题。而有些人则不具足善巧方便,在做事情过程中要么得罪这个,要么得罪那个,到哪里都让别人看不惯。前辈高僧大德不是这样的,他们在实修时会得罪一些世间人,但在利益众生时根本不会得罪人。所以,有些人还是要具足善巧方便,否则,即使你智慧敏锐,悲心强烈,自信心也不错,可是度化众生时不一定顺利、成功。

  大家都会念《普贤行愿品》,但不知道你们有没有想过它的意义?今后,大家除了要念《普贤行愿品》,还要多思维其意义。《普贤行愿品》中有很多高深的境界,虽然现在我们无法真实行持,但是可以缘它们发愿。比如,对于此处提到的智慧、福德、禅定、方便、解脱,凡夫人虽然都不具足,但只要自己发愿,以三宝的加持力、自己的发心力、法性谛实力,将来一定会现前这些功德。

  丁十一(趣入种种法门愿)分七:一、趣入佛刹愿;二、趣入佛语愿;三、趣入佛法愿;四、一念入于诸劫愿;五、见佛入佛境界愿;六、入净刹愿;七、承事未来诸佛愿;

  从这个科判开始,主要宣讲修行圣者地的发愿。《入中论》云:“由普贤愿善回向,安住极喜此名初。”按《入中论》的说法,只有获得一地菩萨果位以后,才能以普贤行愿善加回向。凡夫人只会念《普贤行愿品》,不会用它真实作回向。比如,对于“一尘中有尘数刹”,我们现在根本不知道是什么境界,只有获得一地菩萨果位时才会恍然大悟:噢,以前我天天念诵这句偈文,原来它是这个意思!

  戊一、趣入佛刹愿:

  一尘中有尘数刹,一一刹有难思佛,

  一一佛处众会中,我见恒演菩提行。

  在一个微尘中有一切世界微尘数的佛刹,每一个刹土中有难以思议的佛,每一尊佛在无量眷属众会中恒常宣说菩提行,愿我现见此境界。

  对于凡夫人来说,很难想象在一个微尘中有无数刹土,不要说这种境界,连在一个山沟中有无数刹土都很难想象。但如果我们证悟了空性,就会知道:既然微尘是无实有的,世界也是无实有的,一个微尘中当然可以容纳无量世界。《楞严经》中说:“一为无量,无量为一。小中现大,大中现小。于一毛端,现宝王剎。坐微尘里,转大法轮。”正因为万法无有实质,所以这些看似矛盾的现象都可以实现。相反,如果万法真实存在,那么大就是大,小就是小,大不可能现于小中,小中不可能现大,就不可能有“一尘中有尘数刹”的情况了。

  《米拉日巴尊者传》记载,米拉日巴尊者的弟子惹琼巴曾经去印度求学,他在印度学到了很多显密的窍诀。惹琼巴学成回藏后,米拉日巴去迎接他。师徒二人见面时,米拉日巴对惹琼巴态度很一般。惹琼巴有点不高兴,他想:如果换了另一位上师,我此番从印度归来,一定会对我作盛大的迎接和款待。但我这位上师自己的衣着和享用一向都是最起码的,他自己都这样褛衣敝食,哪里还谈得到款待我呢?我从印度学了这么多密乘大法,不应再以苦行方式来修习菩提道了,应该以享受欲乐的方法去修行!他一边想一边生起傲慢心。米拉日巴知道了他心中的邪念,这时路边正好有一个牛角,米拉日巴就让惹琼巴捡起牛角。惹琼巴心想:俗话说“嗔心比老狗还狠,贪心比老丐还大”,用这个话形容他真是恰到好处。这个废牛角既不能吃又不能喝,究竟有什么用处呢?于是他对尊者说:“算了吧!这个毫无用处的东西,还是不要它吧!”尊者说:“捡起这样的东西,还不至于增长贪念,不久也许会用得着它。”说着尊者就捡起牛角。他们继续往前赶路,来到巴姆巴塘的草原中央,这个地方非常空旷,连一个老鼠藏身的地方都没有。这个时候,本来万里无云的天空忽然密布乌云,冰雹狂袭而下。惹琼巴无处躲避,只能用两手紧紧抱着头。过了一会儿冰雹小了,惹琼巴四下张望,却不见了米拉日巴。后来他见到牛角被丢在地上,从牛角中传出米拉日巴的声音。惹琼巴想拾起牛角,可是无论怎样用力都拿不起来。于是他俯下身子向牛角里看,只见牛角并没有变大,米拉日巴也没有变小,可是尊者却坐在牛角里唱歌。惹琼巴心想:看样子牛角里面很大,容下我应该没问题。于是他尝试着钻进去,可是费了半天劲,连头和手都钻不进去。这个时候,他才明白上师的功德不可思议,相续中的傲慢才被摧毁。

  《阿育王传》中记载:阿育王出游时遇到一个七岁的小沙弥,阿育王将小沙弥带到无人处顶礼,然后叮嘱道:“今天我向你顶礼,希望你不要告诉任何人。”这时路上有一个小瓶子,小沙弥以神通飞进瓶子又飞出来,然后叮嘱道:“大王,今天我以神通进出瓶子,希望你不要告诉任何人。”阿育王大吃一惊,从此以后他对任何出家人都很恭敬。

  对于大成就者们示现的这种境界,一般人是很难理解的。其实这些道理在《华严经》、《大宝积经》等显宗经典中都有宣说,在密宗的《大幻化网》中有更为细致的解释。

  普尽十方诸刹海,一一毛端三世海,

  佛海及与国土海,我遍修行经劫海。

  十方刹海的所有微尘都是如此,每一个毛端包含三世一切佛海和国土海,对于这些不可思议的境界,愿我于未来一切劫海恒时修行。

  “三世海”是从过去到未来的无量时间。时间是无有边际的,过去还有过去,未来还有未来。藏地小孩子讲故事经常说:“从前从前从前……”,“很早很早很早……以前”。语言有一种奇怪的力量,听到这样说以后,人的心好像真的回到了很久很久以前。

  对于横遍十方、竖穷三际的一切刹海中的一切佛海,我们都要发愿以修行趣入,这种修行不是一天两天、一年两年,应该是尽未来一切劫。有些人在我们学院住了五六年,下山后到处向人宣扬:“我在五明佛学院学习了五年”、“我在五明佛学院闭关了三个月”。其实这没什么了不起的。按《普贤行愿品》的要求,应该在无数劫中修行。

  对于“刹海”、“三世海”、“佛海”、“国土海”、“劫海”,凡夫人的分别念是很难思维的。《大方等无想经》云“诸佛婆伽婆,所说微妙法,所为诸众生,悉皆难思议。”我不敢说你们都是凡夫,在你们当中肯定有大菩萨,但如果是和我境界相同的凡夫,对于佛说的广大甚深妙法的确很难思维。但无论如何,我们要尽量以信心来接受这些道理。

  印度某大德造的《普贤行愿品释》中说:“如果能懂得《金刚经》中‘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的意义,就可以理解普贤大愿,因为万法都如梦幻泡影,所以一尘中可以显现如海的佛、佛刹。”我觉得这种说法非常有道理。以“如梦”来讲,比如一个人晚上睡觉,本来他躺在一个小小的房间里,可是梦中却去到一个茂密的森林,本来只是短短的一个夜晚,可是梦中却经过了很多年。请大家想一想:如果万法不是无自性的,而是有真实自性的,肯定不可能有这些看似矛盾的现象;正因为万法是空性的,所以才可以显现这些现象。

  按释迦莫扎论师的说法,本科判显示了一地菩萨的境界。一地菩萨圆满了布施波罗蜜多,具有一刹那震动百世界、面见百如来、度化百众生等功德。对他们来讲,见到一尘中有尘数刹、一一刹有难思佛、一刹那含摄无量劫并不困难。可是对凡夫人来讲,要见到这些境界是很困难的,所以我们应该缘这些境界发愿:愿我获得一地菩萨果位,愿我现前此处所说的一切功德。

  发愿的力量不可思议。有些修行人本来是地地道道的凡夫,但因为他们的发愿力非常强,结果即生中就现前了菩萨的境界,获得了度化众生的威力。我认识的有些高僧大德就是如此,他们刚学佛时很平凡,后来却现前了一般人无法想象的功德,一个人就度化了无量众生,这就是愿力成熟所呈现的结果。所以,只要肯发愿,做什么事情都不困难。善愿如此,恶愿也是如此。我经常想,希特勒肯定以前发过恶愿,当恶愿成熟后,他造下杀害无数人的恶业。所以,我们应该常发善愿,即使自己的发愿今生没有成熟,未来也不会虚耗。

  可喜的是,现在有很多人依靠《普贤行愿品》发愿。每年的新年,藏传佛教各教派的高僧大德和修行人都在印度金刚座举办祈愿法会,共同念诵《普贤行愿品》。原来我跟法王去印度时这种祈愿法会刚兴起,现在已经是一年比一年隆重了。在汉地,也有很多人念《普贤行愿品》,很多寺院都有七天念《华严经》的传统。

  我相信,将来如果因缘具足,在座很多人肯定有弘扬《普贤行愿品》的威力。现在有些道友很不起眼,有时候请假下山办事,回学院时连买车票的钱都没有,可是,“十年寒窗无人问,一朝成名天下知”,当这些人的发愿成熟时,很可能成为天下闻名的大法师。那时不要说有漏的钱财,也许举办十万人的大法会都不成问题,人们挤破头都见不到他的尊容。

  戊二、趣入佛语愿:

  一切如来语清净,一言具众音声海,

  随诸众生意乐音,一一流佛辩才海。

  一切如来的语言极为清净 ,如来的每一句话具足无量音声海,相应所化众生的意乐,每个音声又流出佛的无尽辩才海,愿我趣入具足如此功德的佛语。

  佛的语言具足以下几个特点。

  1.一音具无量音

  世尊初转法轮时说:“诸行无常,有漏皆苦,诸法无我,涅槃寂静”,对于佛说的这个道理,人类能以人类的语言理解,天人能以天人的语言理解,其他众生也能以各自的语言理解。

  凡夫则不具备这样的功德,我们现在说一句话,只有人类能听得懂,其他众生根本听不懂。甚至在人类当中,用四川话说话,只有四川人听得懂,其他地方的人不一定听得懂。

  2.随顺众生意乐

  佛说法时,小乘根机的众生听到的是小乘法门,大乘根机的众生听到的是大乘法门,总之,相应各自根机意乐,每个众生都能够听到相应的佛法。

  凡夫人在说法时,有时候对方不但不接受,反而会生起反感。我自己就有这种情况——本来自己不想得罪人,但经常不小心得罪人,所以有时候我在课堂上不敢说很多话。

  3.每一音声流出无量辩才

  此处的辩才是善说佛法的才能,也就是佛的四无碍解。不是一般所谓的某人辩才很好,可以当律师,可以当法相师。

  结合藏文译本和汉文其他译本来看,本偈颂最后如果有“趣入”的文字,意义就比较圆满了。在不空三藏的译文中,本偈颂最后一句就是“常皆得入佛辩才。”不空的译本和藏文译本比较类似,文末都有《八大菩萨赞》和《速疾满普贤行愿陀罗尼》。复印室给大家发了不空的译文,讲考班的道友可以参考一下。

  (讲考班有些人以前听课从来不作笔记,一直目视虚空打坐,但今年我们要求比较严,所以80﹪的人都作笔记。我不知道其他人听课态度如何,我不太放心在家里或者在网上听课的人,他们也许一边听课一边做其他事。佛语是很深的,有智慧的人心专注都很难听懂,更何况一般的人以散乱心听?所以希望大家听课时要认真。不管你是不是讲考班的人,听课时都要有这种心态:如果让我讲这个颂词,我该怎么讲?听完课以后,至少要搞懂字面意义。我们每天念《普贤行愿品》,如果一点意义都不懂,万一有人问:“你不是天天念《普贤行愿品》吗?你可不可以给我解释这个颂词?”那个时候你不能说:“我今天头痛,你自己看讲义吧。”“我们还是谈点其他话题吧,你最近身体好不好?”这样糊弄别人是不行的。)

  言归正传,如果我们获得了佛的清净语,就能于一音声流出无尽辩才,这样度化众生就方便了,不管在哪里讲经说法,都能让众生得到利益。

  其实,和佛的色身相比,佛的语言更为重要。为什么呢?以释迦牟尼佛来说,他的色身虽然有很多功德,但显现上只在南瞻部洲住世了81年 ,在81年里接触世尊的人并不多。相比之下,如今世尊圆寂已经2500多年了,在此期间有无量众生依靠佛语得到度化。因此,和佛身相比,佛语更为重要。

  同理,在依止上师过程中,与接近上师的色身相比,接受上师的语言更为重要。法王如意宝住世71年,在71年里,不管法王四处巡游还是安住一处,真正见过法王的人并不多,而接受过法王教言的人则非常多。从历史上看,宗喀巴大师、麦彭仁波切等高僧大德住世的时间都不长,当他们的色身住世时,人们不一定都生起信心,可是当这些高僧大德圆寂以后,他们的著作却利益了千秋万代的众生。

  《大宝积经》中说:“一切难思议,诸佛法如是,有能奉信者,是为善住信。”(在一切所知法中,最难以思议的是诸佛所说之法,如果有能信奉佛法之人,此人就善能安住对佛的信心。)我们确实很需要对佛的信心,这种信心要依靠佛语才能延续下去,所以大家应该努力对佛语生起信心。

  学习这个偈颂后,我们要发愿:愿我趣入佛的语言海,愿我具足佛的辩才。退一步讲,如果没有佛的辩才,应该有大菩萨的辩才,如果没有菩萨的辩才,也应该有善知识的辩才。

  很多善知识不仅具足无伪的菩提心,也具足超胜的辩才。昨天我听了一张法王讲课的光盘,在听光盘的过程中,我一直有这种想法:当年自己依止法王时确实没有发现上师的如海辩才和智慧,有时候还觉得法王和自己是一样的,甚至会产生邪见——法王这个地方说错了,这个地方又念错了。现在自己才知道,真正的善知识来过这个世界,虽然他的色身已经离开了,可是他把最珍贵的法宝留在了人间。

  最近,我以长行散句形式翻译了法王的《无常道歌》,每天在微博上发布一段,算是和佛友们分享上师的智慧。这首道歌非常殊胜,通过其中一段内容,也能对无常生起深刻的理解。如云:“秋天,朵朵白云亲密地堆积在一起,像层层叠叠的雪山峻岭,刹那之间却又消失于虚空,不留下一丝痕迹。这一切的一切,难道不都是在向厌世者们喻示着:‘今生今世的一切荣华安乐,都是漂泊不定、不可信赖的’吗?”如果你深深思维这段道歌,内心肯定会对无常有深刻的感悟。

  这个科判显示了二地菩萨的境界。二地菩萨圆满了戒律波罗蜜多,他们相续中有清净的戒律,无有任何破戒的垢染,所以叫做无垢地。

  戊三、趣入佛法愿:

  三世一切诸如来,于彼无尽语言海,

  恒转理趣妙法轮,我深智力普能入。

  三世一切如来以无尽语言海恒时转动妙法轮,愿我以甚深智慧力能普遍深入这些妙法。

  智慧非常重要,有了智慧才可以趣入诸佛所说之法,否则很难趣入佛说之法。甚至幼儿园老师“转法轮”时,智力太差的孩子都听不懂。所以我们要发愿:当诸佛为众生广转法轮时,自己要以甚深的智慧趣入佛说之法。

  当然,要趣入诸佛所说之法,除了需要甚深的智慧,还需要强烈的信心。为什么呢?因为佛法是如来的境界,它是甚深不可思议的,如《大乘密严经》云:“呜呼大乘法,微妙不思议”。所以,凡夫人以自己的智慧很难趣入微妙不思议的佛法。但如果有了强烈的信心,虽然佛法甚深不可思议,还是有趣入的机会。如《佛说华手经》云:“诸佛难思议,法亦难思议,若能信此者,报亦难思议。”

  《普贤行愿品》中讲了很多不可思议的境界,要接受这些境界是需要信心的。我经常想,只有纯粹的大乘佛教徒,尤其是根机比较好的人,才可以接受《普贤行愿品》。如果是一般的烧香拜佛者或者对大乘佛法半信半疑者,恐怕连读都不愿意读这样的经典,即使勉强去读也很难接受里面的甚深境界。

  当年释迦牟尼佛初中后三转法轮时,我们没有缘分亲自听闻,但现在我们有机会学习世尊的教法,还算是非常幸运的。在此过程中,如果暂时不能通达佛法的意义,就要发愿早日获得圣者的果位,那时就能趣入佛法的甚深境界了。如果现在我们天天依靠《普贤行愿品》发愿,总有一天会实现自己的心愿。就像小孩子天天念《弟子规》、《千字文》,长大以后就会明白:原来我天天念诵这些典籍,这对我的成长确实是有利的。同样,将来我们登地以后,一回忆就会知道:原来我在一个经堂里天天念《普贤行愿品》,这对我成就菩萨果位确实是有帮助的。所以,大家现在应该不断地按照《普贤行愿品》发愿。

  这个科判显示了三地菩萨的境界。三地菩萨圆满了安忍波罗蜜多,他们通达诸佛所说之法的甚深意义,能以智慧日光遣除众生的无明黑暗,所以叫做发光地。

  回向偈:

  所南德义檀嘉热巴涅   此福已得一切智

  托内尼波札南潘协将   摧伏一切过患敌

  杰嘎纳齐瓦隆彻巴耶   生老病死犹波涛

  哲波措利卓瓦卓瓦效   愿度有海诸有情

返回目录

----------------------------------------------------------------------------------------------------------------

更多索达吉堪布佛学内容

----------------------------------------------------------------------------------------------------------------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 还没有任何项目!
  • 佛教导航@1999- 2011 Fjdh.com 苏ICP备1204078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