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佛门龙象>> 历代汉传高僧>>正文内容

智顗大师:中国佛教天台宗创始人

       

发布时间:2013年03月28日
来源:   作者:徐述波 魏泽雄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智顗大师:中国佛教天台宗创始人

  徐述波 魏泽雄

  智顗(yǐ),中国佛教天台宗创始人。亦称智者大师(公元538-598年),俗姓陈,名王道、光道,字德安。其父名陈起祖,母亲徐氏,兄长名陈鍼(zhēn)。

  智顗的祖籍本在颖(yǐng)川(今河南许昌)。西晋末年,为避匈奴之乱,中原士族大批南迁,智顗的先祖也随着迁到江汉流域,居荆州华容县(今湖北潜江西南)。智顗的父亲陈起祖文武双全,才华出众,梁武帝的第七子、湘东王萧绎镇守江陵,统领荆州,对其颇为赏识,列为宾客,推荐其入朝领军,任散骑常侍。萧绎称帝后,封陈起祖为益阳县开国侯。智顗的母亲慈眉善目,品性贤惠,温良恭俭,笃信佛教。

  智顗出生时,有一段神奇的传说。据佛教史传的记述,当时,其母梦见香烟缭绕,五彩飘浮,如云似雾,神光焕然,兼辉邻室。又听耳旁有人说道:“宿世因缘,寄托王道。”由于这种种祥瑞,就给智顗起名“王道”;又因其生伴神光,所以又名为“光道”。

  智顗从小就与佛教结下不解之缘。唐代沙门道宣在《续高僧传智顗传》中说,智顗在幼儿时期“卧便合掌,坐必面西。”即已显示出拜佛礼法的倾向。七岁就来到寺院,拈香合掌,殷勤礼拜,并且听和尚们讲授大乘佛教的重要经典《法华经》中的《观世音菩萨普门品》。

  15岁时,智顗感慨国家多难,战乱纷起,便在江陵城郊的长沙寺里,跪伏在一尊远近闻名的金身佛像前,庄严地发下了弘大誓愿:誓愿作沙门,归依佛法僧,解救众生苦,百折不回头。(据《隋天台智者大师别传》,智顗亲传弟子灌顶著,以下简称《别传》)

  梁元帝承圣三年(公元554年),智顗17岁。尚未从侯景之乱中恢复元气的萧梁王朝,遭到了来自北朝西魏的致命打击。这年十一月,西魏兵攻陷江陵,俘获元帝及王公以下士民数万人,冻馁而死者不计其数。智顗的父母也在纷飞的战火中双双殄(tiǎn)丧。

  面对国破家亡的悲惨遭遇,智顗悲痛不已,感慨万千。虽说:“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福祸”,可怎能料到灾难竟这么快从天而降呢?什么功名利禄,美色好景,都不过是过眼烟云,幻觉泡影。他早就有心跳出这个世俗的世界了,如今双亲已逝,还有什么值得牵系于怀的呢?出家之时,当在今日!

  智顗溯江而上,直奔湘州(辖今湖南一带,治在长沙),来到果愿寺,拜法绪为师,法绪十分喜爱这位聪颖神悟的年轻人,对他归依沙门的坚定决心和虔诚态度非常赞赏,收下了这位弟子,择吉日为其授了“十戒”,取法号智顗。

  受“十戒”之后,智顗便成为沙弥(在佛教僧团中,指已受十戒,未受具足戒,年龄在七岁以上,未满20岁的出家男子)。他一边依从法绪学习佛教的各种律仪和基本理论,一边在实际活动中严格持戒,接受佛教出家生活的考验。在年满20岁时,由法绪主持,受了具足大戒,成为正式的比丘(佛教指和尚)。

  智顗在佛教学问修养上日益长进,进步神速。经过慎重考虑,法绪决定为智顗另寻名师。他亲率智顗渡江北上,拜见名僧慧旷律师。慧旷以精通律藏闻名于世,对佛教经、论也有很高的造诣。智顗虚心跟从慧旷律师学习佛教的经、律、论三藏,打下了坚实的佛学基础。

  智顗在全面学习研究佛教三藏的过程中,日益表现出对《法华经》的特殊兴趣,为了专心研究《法华经》,他辞别慧旷,潜居于衡州大贤山。在那里,智顗除了反复研诵《法华经》外,还对与《法华经》密切相关的《无量义经》《观普贤经》作了研究。这三部佛教经典的基本精神一致,同属于《法华》系列,称为“法华三部经”。在大贤山期间对“法华三部经”的潜心研究,为他后来的创宗事业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公元560年,23岁的智顗结束了大贤山的潜修,慕名前往光州大苏山(今属河南潢川县),投奔名僧慧思门下。

  从陈文帝天嘉元年(公元560年)到陈废帝光大元年(公元567年),智顗在大苏山师从慧思,前后达七年之久。此间,智顗的学问修养有了长足的进步,他不仅确立了“定慧双开”的思想,学到了“一心三观”的禅法,证得了“法华三昧”,而且对《法华》义理也有了更为深入的了解。

  智顗在大苏山期间,不仅深修禅定,精研义理,达到了“定慧双开”,而且还练就了超群的辩才,连他的老师慧思也禁不住称赞说:“纵令文字之师千群万众,寻汝之辩不可穷矣,于说法人中最为第一”。(《别传》)

  陈光大元年(公元567年),30岁的智顗依依不舍地告别了慧思,率领法喜等27人南下陈都金陵(即今南京)。

  其时,正是陈王朝的鼎盛时期。陈北退周兵,南平叛将,江南之地尽入版图,再加上陈朝诸帝崇倡佛法,大建寺庙,帝都之内,一时名僧云集,讲论不绝,其佛教发展势力虽然不及梁代强盛,但也颇呈中兴之势。

  经过两年默默无闻的艰苦努力,智顗终于以其高超的禅法、深刻的义理和感人的德行,渐渐闻名于京师。他所宣扬的《法华》学说,不仅赢得了金陵僧俗的敬服,而且也博得了朝廷的支持。据《别传》记载,当智顗在瓦官寺开讲《法华经》时,陈宣帝敕令停朝一日,高官云集,王公毕至,“朱轮动于路,玉佩喧于席,俱服戒香,同餐法味。”

  陈宣帝太建七年(公元575年),智顗决定离开京师,远赴天台。主要原因有三:一是“徒众转多,得法转少,妨我自行化道”;二是“蒋山(即钟山)过近,非避喧之处”;三是天台地胜,利于修养。(据《别传》)

  这年九月,智顗率领弟子慧辩等20余人,辞别陈都金陵,来到梦寐以求的浙江天台山。

  天台山位于浙江中部,东海之滨,为仙霞岭的中支。天台山不仅以其旖旎多姿的自然风光闻名天下,而且也以其超绝独特的文化景观著称于世。与古都文化和其他名山文化不同,它以宗教文化为主体。天台山神奇幽谧的自然环境为宗教文化的滋生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智顗通过天台山的长期止观习修,总结了慧思定慧双修的佛教思想,逐渐形成了自己的一套止观学说的理论体系。他在天台山为重病的长兄陈鍼写成了《修习止观坐禅法要》(又称《童蒙止观》),劝其修习止观,以祛病健体。兄依此修学,果延15年寿。智顗后来出山宣讲的《摩诃止观》《法华玄义》《法华文句》等“天台三大部”的理论思想,主要是在天台山修持过程中开始形成的。

  陈至德三年(公元585年),陈后主三次传诏,迎请智顗来金陵讲经说法,“四事供养,礼遇殷勤。”智顗应请,在太极殿讲《大智度论》,又讲《仁王般若经》,陈后主亲筵听法。“天子欣然,百僚尽敬。”

  陈祯明三年(589年),隋军南下,陈朝灭亡。智顗“策杖荆湘”,以避兵乱。

  隋开皇十一年(590年),晋王杨广亦崇信佛法,在江都(杨州)致书遣使反复敦请,智顗才赴江都。十一月二十三日,在金城殿设千僧会,为晋王授菩萨戒,并奉送给他一个响亮的法号,名曰“总持”。所谓“总持”,按照佛教的说法,是指成就功德、修行圆满的一类菩萨。晋王感激地作了回报,他说:“大师传佛法灯,称为智者。”(《别传》)智顗“智者大师”的称号由此而来。

  为晋王授戒以后,智顗便离开江都,先后在庐山、潭州、南岳、荆州等地弘法,宣传他的止观修学思想。

  隋开皇十三年(公元593),智顗来到家乡荆州当阳玉泉山,为“报答地恩”,在玉泉山建立精舍,隋文帝闻知,敕赐“一音”,后改称“玉泉”。

  同年,智顗在玉泉寺开讲《法华玄义》。次年,又在此开讲《摩诃止观》。至此,完成了天台宗思想体系的完整建设。

  玉泉寺是智顗晚年弘法的重要场所,一时法席之盛,不减当年的瓦官寺。

  开皇十五年(公元595年)春,57岁的智顗,奉晋王之请,再到江都,住禅众寺。在晋王的再三请求下,写成了《净名义疏》的初稿。

  次年春,再返天台,重整寺院。

  开皇十七年夏,晋王遣使入山迎请智顗入江都。智顗散去各种什物,给那些贫困的人。又将天台山下拟建寺院的图样作了筹划,并且叮嘱弟子说:“若造寺——依此法。”于十月十八日随来使出山。十一月行至石城大佛寺(今浙江新昌县西南),智顗“气疾兼笃,不能复前”,于是停留在此。晋王闻讯,遣医李膺前往诊治。十一月二十一日,智顗在病榻上口授《遗书》与晋王,又口授《发愿疏文》。二十四日(公元598年1月7日)未时寂然入灭,享年60岁。

  按照智顗遗嘱,天台僧众将其安葬在佛陇修禅寺西南金地岭与银地岭分水之处,墓上建立石塔,又在其地建立寺院,寺名“定慧真身塔院”,又称“智者塔院”。北宋祥符元年(公元1008年)改名为“真觉寺”。现今塔、寺并存,前往凭吊者络绎不绝。

  晋王得遗书,悲痛异常,并作了《答遗旨书》和功德疏,派遣使者进山慰问智顗的弟子们。第二年,又派司马王弘于天台山麓依图造寺,初名天台寺。大业元年(公元605年),杨广即帝后,改名国清寺。

  (作者单位:湖北省潜江市民族宗教事务局)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上一篇:法藏大师专页
下一篇:吉藏法师专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