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南传>>正文内容

杰克·康菲尔德:当代上座部佛教大师 第七章 佛使比丘 ACHAAN BUDDHADASA

       

发布时间:2013年03月09日
来源:   作者:杰克·康菲尔德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返回目录

杰克·康菲尔德:当代上座部佛教大师 第七章 佛使比丘 ACHAAN BUDDHADASA

 

  无论禅修者做的是隔离式的系统训练,

  或是自然的训练方式,

  他必须做在日常生活中

  将毗婆舍那与正念紧密结合。

  有智能的人没有过去或未来,

  他了解自由其实就是知道

  没有获得或失去任何东西,

  不必追求或存有何任东西。

  佛使比丘(Achaan Buddhadasa 1906~1993)或许是当代泰国最有名的法师。他除了是一位佛教传统和经典的大学者之外,也博学许多知识领域。他用泰文及英文写了很多关于禅定、比较宗教学和在日常生活应用佛法的书。在佛使比丘一本钜着《出入息念》(Anapanasati)中,他详尽解说练习正统的呼吸法,从最初级到最后的觉悟,虽然这个方法是他自己修行的重心,但近年来他更倾向以很开放的方式来教授如何把禅定应用于日常活动。他是一位很有包容性的教师,强调所有宗教的核心或真理都是一样的,所以经常引用所有宗教的形象和说法。经由佛使比丘的甚多法义的短论及绝妙的简单谈话,他成为泰国佛教的领袖之一,把泰国佛教从简单的宗教仪式提升到透过不执着而得到和平。

  进入「解脱自在园」(Wat Suan Moke),会感觉人与自然之间有禅宗式的和平与和谐。「解脱自在园」是一座居住少许尼众和三十至五十位比丘及在家众的寺院,它被一个很大而且宁静的池塘和数十亩泰国南部的森林所环绕着,山丘里散布着小茅屋。佛使比丘建立一座大的博物馆,搜集很多佛教国家及其它国家的图像、雕像,透过它们来展示佛法。博物馆中有很多佳作是出自一位从日本禅寺来亲近佛使比丘的西方人,他后来在泰国南部海边的一个洞窟坐禅时死亡,该洞窟和他的笔记充满优美的图画和赞叹觉悟的喜悦。

  跟佛使比丘居住在一起的人可以自由练习各种修行法,他可以独自静坐,修炼严格的呼吸法,如密集的正统练习法,或在佛使比丘的指导下研读典籍。而更普遍的是住在「解脱自在园」的比丘和尼众在寺院中做各种工作时,练习一种动中禅,这是佛使比丘教法的主要焦点──经由每日的活动练习自然禅法,虽然他不否定其它上座部教师所宣传的严格密集禅修法也可获得内观及解脱,但他警告我们,若黏着于任何修炼、禅定法或任何心的特别状态是危险的。

  佛使比丘弘扬自然发展的内观,他不自认为是指导人家修炼的老师,他祇认为是提供舒适居住地方,及提供一些如何允许自然智能开展的良方的好朋友。他的大部分自然修法,是鼓励人们去看清楚,任何欲望如何使他们痛苦。禅修可以帮忙消除错误的知见,让我们愈能看清在不停变动的世界里,追逐身外的个人利益或快乐是无意义的,并且看清实现内心的和平来自无求。这种对正道与道德自然开展的方法、清晰的知见及无私是佛使比丘接近真理的方法。它是一条清晰、简单和没有神秘性,导致智慧之乐及熄灭痛苦的方法。

  佛使比丘会说流利的英语,并有很多西方信徒跟他学习。他由一个很小、很简单的森林茅蓬搬到一间靠近寺院门口较大较永久性的茅屋,并在那里接待很多参访者。他是开朗的及可亲的。关于佛使比丘更详细的资料可看 Donald Swearer 编撰,Westminster Press 出版的 Toward the Truth(《迈向真理》)。

  自然内观法  /佛使比丘 着

  本文将介绍两种训练专注的方法,一种是经由自然方式产生,另一种是经由系统的训练方式产生。两者的效果相同:精神专注而有助于细密的内观。不过,有一点要特别注意,以自然方式产生的专注力,通常已经足够用来内观,而由系统训练所得到的专注力,不但往往超过所需,不知如何加以应用,甚至可能会产生对这种高度禅定的错误满足,当心在高度禅定时,很容易获得极度的快乐,因而黏着在那种状态,或是误以为那就是涅盘的境界。自然方式产生的专注就充份足够作内观,而完全没有任何副作用,也没有系统禅定训练可能产生的缺点。

  自然内观

  早期的经典,有许多地方谈到,人们在自然的情况下获得不同程度的觉悟,佛陀如此,其后很多的教师也是如此,他们并没有采用后期经论所教的方式,于森林内坐着,专心地练习把注意力集中在某个对象。

  很明显地,佛陀对最早的五个弟子有关无我的谈话,以及后来对上千位弟子有关《火烧之教诫》(^Adittapariy^aya-sutta)的教导,并不是一种系统式的训练课程,然而,弟子们的智能、洞察力就在这些对话中自然地产生。这些例子明白显示,当一个人想要明白了解一个问题时,专注力就会自动、自然地产生,而且其引发的观察力,可以非常深刻而稳定。就像我们做算术时,精神会自动、自然地集中,又如射击,当我们在瞄准目标时,心念会自动地专注、平稳。这就是心念如何自然地专注的方式。由于这种方式一点也没有魔术的、奇迹的或令人敬畏的,我们常常会完全忽视它,殊不知经由此种自然的专注法,多数人就可获得解脱。我们仅仅经由自然专注就可以获得解脱、涅盘、圆满的觉悟。

  所以请不要轻视这种自然就可产生的专注法,它是我们很多人已经拥有或有能力去开发的方法。我们可像古代的修行者一样,即使不懂现代的专注技巧,也可利用它,并因而获得觉悟。

  想对我们身心世界,也就是五蕴有完整的认识,其所需具备之内在觉察力,必须经过几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喜悦、快乐、舒服。把一件事情做好,或是布施(可说是获得功德最基本的方法),都可以得到快乐。再高一层是道德或完全清净的言行,它会带来更大的快乐。比这两种更深入的喜乐来自专注(禅定),即使是最低层次的专注,都能带来很大的喜乐。

  当这种喜乐引发之后,它能够使我们的心寂静下来。通常,我们的心不易自制,不断受到外在各种想法及感受的诱惑而成为奴隶,随境界起伏不定。但是随着内心喜悦的来临,内心的平静、稳定也跟着增加;当稳定度良好时,会产生完全的专注。这时候的精神状态是寂静、稳定、富弹性、收放自如、轻盈、自在,适合于处理任何事情,尤其是清除无明。

  这样的喜乐与宁静并不会使心死寂、顽固如同顽石一样,绝对不会发生这种后果。此时与常人不同的祇是心更平静,更适合思考与内观,身体则没有什么不同。这时心的境界是完全地明朗、冷静、稳定与自制,换句话说,非常适合工作与认识。这正是我们要追求的专注程度,而不是不动如石头的高度专注,这种高度专注不适合了解、分析事情真相,深度集中心念,全然无法透视真相,它是在一种无觉知的状态,不适合作内观,深度禅定是内观的一个主要障碍。当要做内观时,必须离开深定,回到较低程度的禅定,然后才能运用心力。深度禅定祇是工具,我们宁可有适合内观的平静、稳定的心,当我们使用这种平静、稳定的心来内观,会对全体世界有正确的见解。这种内观能力可以自然地产生,就像佛陀弟子亲闻佛陀说法后自然获得一样。这才有助于正确思惟,并带来正见的内观。而它并不需要任何仪式,也没有什么秘密。

  这并不表示内观力可一蹴即成。因禅定力的深浅及运用方式的不同,随时可能获得初果,但不可能一下子就完全觉悟。透过专注与清晰地观察,将能感受到非常特殊、深刻的内观经验。如果获得的是正确的内观智,就能亲身体会事实真相,当练习熟练,体会随之深化,终而对所有的现象都能如实知见。即使获得些微的内观力,也能使人在修行上得到初步成就,至少,也会使人得到圣者的最初果位,假使没有达到这种成就,也能使人有高尚的品德。如果环境配合,而且心念品质足够,甚至可以得到完全的解脱,这完全看因缘。但是,无论成就是高或低,祇要心能自然地专注,内观力就会自动引发,就能更接近事情真相。如果一个修行者在平静、专注的状态下,诚实地去听闻、思考、研究,并希望因此能认识它们的实相,那么他的认识就不会错。他通常会因而获益。

  不追求,不存有

  所谓透视事物真相,指的是看清事物的暂时性、不完美与无我,了解到没有任何事情值得追求、存有(being,译按:应是 bhava「有」之译);任何东西都不值得去抓牢、去黏着。即使祇是概念或记忆上的喜欢或厌恶,都是黏着。我们说没有任何事情值得追求或拥有,意思是指没有任何事情值得黏着。「追求」就是把心放在财产、地位、健康或任何喜欢的东西上,「存有」就是固执一个自我形象,并以之区别一个人的状态,如丈夫、妻子、富人、穷人、胜者、败者、人类,或自己。如果我们深入观察,会发现即使认为自己是「我」也毫无乐趣,因为企图成为任何东西都是痛苦的,相反地,如果完全放弃对「我」的黏着,就不会有痛苦、烦恼,这就是前述没有任何事情值得追求或拥有,祇要黏着「我」就必受苦的意义。当存在「我」的概念,必然生起与之相应的、属于这个我的「我所」,因此一个人有了「我的」孩子,「我的」妻子,「我的」这个,「我的」那个等等,然后一个人就有了做为一个丈夫或妻子、主人或仆人等的责任。而维持「我」就会挣扎、受苦,而这些烦恼与挣扎,其实是盲目迷恋或黏着「我」的自然结果。

  如果停止追求、存有,一个人要如何生活下去呢?对不了解的人而言,这样的疑问是很自然的。追求、存有都来自染着、渴求的心,这样的心总以为必有东西值得追求、存有,因此会努力去追求、占有,而这必引来沮丧、焦虑、烦恼、烦躁,至少也会带来很大的精神负担。了解这个道理,我们必须时常保持警觉,时时观察不要去追求、区分「我」的状态,而使心成为外物的奴隶而不自知。聪明的人知道去远离这种不良的影响。

  如果自身能力尚不足以抗拒这些影响,仍应保持注意,确保在追求、区分「我」的状态时,不要有缠结与情绪起伏。

  万物是无常的,没什么价值、不属于任何人。紧抓与黏着任何东西的人,无论是欲望生起之初、追求执取过程中,或是最后取得之时,均会受到伤害。无论那个阶段,祇要有黏着与执取,都会有被链子绑住般的束缚,会领受到痛苦。即使黏着于善事,也会有相同结果;如果一个人做善事时,存有黏着,那么他的烦恼可不会少于做恶事。所以我们在行善时,必须随时保持正念以避免黏着。

  有人会问:「如果没有任何东西值得追求或存有,是否意味我们就不该工作,或不该累积财富、地位和财产?」理解本文主旨的人都能了解,一个具备正确知识与理解力的人,远比一个受制于贪欲而无法开启智能的人,更适合在俗世工作,因此,我们当然可以工作,但要正念现前,不要因贪欲而工作,如此,无论工作的结果是成功或失败,都能顺其自然,心无挂碍。佛陀与他的许多弟子,正是完全没有贪欲,仍然做出有意义的事情,我们可在记载佛陀生平的文字中发现,佛陀一天祇睡四小时,而其余时间则在工作;我们今天有很多人,一天可能花上四个小时以上的时间在娱乐上呢!

  慈悲与智能

  如果背后推动追求与占有的染着心完全消除了,那么剩下来的又是什么力量推动佛陀及其弟子们活动呢?是兼具慈悲的明辨力及智能。即使是支持生理需要的活动,诸如接受食物或吃东西,也是念念分明地做。他们毫无染着,生活中一切活动完全没有贪欲,但是具备一种能力,知道什么是该做的,什么是没有必要做的,就是这种明辨力驱使他们做包括乞食在内的所有活动。如果找到了食物,很好;如果没有,也不会挂心。生病的时候,他们就所知尽力处理,万一得了重病,他们知道死是自然的事,身体终究不受人控制。生或死对他们来说并不重要,两者是平等的。他们没有任何欲望。

  一个人想要自烦恼解脱,这是最好的态度。也就是要有肉体是没有一个「我」在控制的概念,祇有明辨的智能使身体自然活动,这种明辨力能让身心自动自然开展、毫无执取、贪求。佛陀的例子显示,慈悲与明辨力足以让没有贪求的人生机盎然,使人的言行比受制于贪欲的人更好。辨别力被贪欲遮盖的人,因为自私而祇做利于自己的事,相反地,有智能的人,可以完全无私地做事。

  一般人对于「没有任何一件事值得追求或拥有」这句话,无法接受,也不相信,而了解这句话真义的人,却深受鼓舞,因为理解这句话的人,他的心会是事物的主人而不受其控制,处理任何事情,都能深信自己不会成为外物的奴隶。一个人不能把事情处理好,常常是由于太在意得失,出发心是贪;贪的结果是不能好好掌握自己,不能保持恒心、诚实与平常心。每一个失败、毁灭的例子,根本原因都是不能控制贪欲所造成的。

  了解真相

  了解事情的本质、真相是每个佛教徒的目标,藉此才可获得解脱。无论我们追求的是世俗的利益、财富、地位、名声;或来生的利益,如生天堂;或超俗的利益,如涅盘,唯一的方法是正确的知识与内观。内观使我们成长并开启智能。除了透过内观,没有别的方法可使我们净化。解脱之钥就在明白地观到万物无常,没有价值可言。我们本身及所拥有的任何东西祇不过是俗世的名相,祇是相对真理。一般所说的「这个」、「那个」,祇是因为社会以名称、职业等方式来做区别而已,本身不是绝对真理,我们决不能相信我们就是「这个」或「那个」,一如世俗、相对真理的看法,否则就会像被蒙了眼的蟋蟀一样,因为无法辨别方向而迷惑,甚至相互残杀至死。人类如果被贪与邪见蒙蔽,就像眼睛被遮盖的蟋蟀,会因迷失方向及慌乱而做出与眼睛无碍时完全不同的事,如相互残杀。所以我们不要盲目地黏着于相对真理,因为它们除了沟通之外,别无意义。我们必须了解身心的实相,尤其是要了解其暂时性、苦迫性与无我性,并确定能随时保持不黏着的状态。

  至于我们感觉上不可或缺的金钱、地位等,我们也要视为相对真理,才能自习惯的「这个属于某某」、「那个属于某某」的成见中解放出来。自然的法则会处理「属于」的问题,我们不必受制于「我的」概念;我们「拥有」事物,祇应为了一时方便,不要真的有占据的想法,才不会反而成为它们的俘虏;当我们确实领悟这个道理,外物就会是我们的仆人,而为我们所用;相反地,我们的心念若是贪求、黏着的话,就会很在意得失,我们就会为外物所控制,宝贵生命就会消耗在追求与害怕失去地位、名誉、财产及任何东西上,成为真正的仆人、奴隶。主人、奴隶之别祇是一念之差,我们应该小心。总之,我们面对外境时,最好确认自己保持独立、清楚,不被外境牵着鼻子走,否则,我们就会处于不利的位置上,当我们执着的东西消失时,我们就会痛苦,而万物必然会消失。

  当我们确实领悟到,没有任何东西值得追求或存有,离执的益处会随着内观的深浅而有程度不同的显露,这些益处是执着松动的表征,表示长久以来我们追求自奴隶状态解脱的目标终于开始有了成绩,这样的觉醒、领悟祇有在一个人厌倦黏着的时侯才会发生,一旦领悟了,就自然、自发地自缠结中解脱出来,这种情形就好象一个人被绳子绑紧,而现在要松绑了;也好比衣服上的污点,因浸泡、冲洗而清洁。此种自黏着于世界或物体的状态中突破的过程,佛陀称为「解脱」,这个阶段虽然不是解脱的最后阶段,却是趋向解脱最重要的阶段。而且,肯定可以完全自烦恼解脱出来。

  苦的止熄

  对物质、感受与概念的黏着一旦消除,就不再是世界的奴隶;以前受到贪、瞋、痴干扰的情形不再发生,开始成为纯净,无染的人。自贪爱世界中突破,可达到纯净、自然的状况;获得此种实在的纯净,会带来真正的平静、冷静,而不再慌乱、争执、烦恼。佛陀称呼这种自苦与不平静中解脱的状态为「和平」,这是一种在任何状况都能保持冷静、泰然的境界,也是日常生活体验涅盘的方式。

  涅盘被翻译为「苦之消失」,若从另个角度看,又意味「熄灭」、「不受后有」;所以,涅盘包含两个非常重要的意义,一个是指烦恼、苦之消除,不再有任何形式之束缚与限制,另一个是熄灭的意思,就是不再有引起未来烦恼的燃料。综合这两个意义,其实就是一种完全解脱的境界。涅盘还有别的解释,如痛苦的熄灭、染着的完全消除,或所有追求的中止。

  虽然许多教派都使用涅盘这两个名词,然而他们对这两个名词的解释并不同,例如,有的认为高度禅定就是涅盘,因此,用涅盘来表示平静、冷静;可是有的甚至把完全地专注于肉欲的享乐视为涅盘。

  佛陀对涅盘的定义是:由于看清世界万物的真相、本质,而自束缚、烦恼、苦解脱,同时放弃所有的黏着。由此,我们必须了解,透视事物真相,并尽力以各种方法培养此种观察力的价值。培养观察力的方法之一,是借着日夜净化精神而得到喜悦,因而自然地激发内观力,直到观察力的品质渐渐达到可以看清万物本质、真相为止;另一种培养观察力的方法,是借着有系统的专注力训练来开发,这一种方法对有些人很适合,在适当的条件下能得到快速的进步,但是第一种的自然方法,可以在任何时间、环境下练习,祇要生活简单、诚实,就能渐渐引发喜悦、平静及观察事物真相的能力,自习气染着中净化,终而获得涅盘寂静,借着这种方法,日复一日、月复一月、年复一年,我们可以很自然、平稳地真正体会到自烦恼解脱的自由,渐渐接近完全的自由、内在的圆满、涅盘。

  综观自然专注与内观的方法,我们可以看到这种方法可以使人于每天的生活中体验「没有任何事物值得追求或存有」这句话而获得涅盘、自由。任何想要体会涅盘的人,必须努力净化自己,发展个人良好的德行,在这样的净化中,我们会发现自己无论工作或休闲都充满喜悦,由此喜悦自然引发精神的明净、鲜活和宁静,心更能自然、自发地做正确思惟与观察,此时的观察能使我们真正看到,没有任何事物值得追求或存有,自然会放掉过去紧抓、黏着的习气,能够自以前观念中的「我」、「我所」挣脱出来,所有的盲目渴求因而止息,烦恼便不再有任何栖息落脚处,灭苦的目标于是完成。这是我们每个人都能用自然的禅修方式获得的成就。这种超越黏着、超越「我」、「我的」的内在寂静,就是修行的最后目标,也是佛陀所证的自在境界。

  毗婆舍那

  为了使有关内观训练的讨论更完整,我要对佛陀没有教导,而由后来的老师开发出来的系统学习法加以说明。这种方法对不能自然地体会无常的初学者很适合,然而这并不表示,经由此种方法达到的效果中有任何是自然方法所不能达到的,因为若是仔细查阅经典,会发现自然的方法是唯一谈到的方法。有些人感觉自然方法不易了解,以为祇有大智能的人才能学,凡夫如何能学呢?于是就有老师发展出系统的学习法,由最简单的步骤开始,一步一步地引导学习者。

  这些开发内观力的系统练习法,我们称之为「毗婆舍那」,毗婆舍那或内观与研究或知识上的学习不同。两者相辅相成。毗婆舍那是内在的训练,是一种严格的心智训练,与书本知识无关。早期经典并没有直接关于毗婆舍那与知识学习的内容(译按:《大念处经》、《念处经》等应是毗婆舍那的根本经典),后期的书籍才有谈到,然而,毗婆舍那确实是道地的佛教修行法,其目的是要消除烦恼,它的基础是直接、持续、专注地内观,古代的老师们为了向人们解释毗婆舍那,常考虑下列几个问题:

  什么是毗婆舍那的基础?

  毗婆舍那有哪些特点?

  有哪些活动可称之为毗婆舍那?

  学习毗婆舍那最后能达到什么成果?

  毗婆舍那的基础是戒与定,毗婆舍那的意义是明晰的内观,是在充满喜悦和心无染着时的无碍观察。守戒清净时,喜乐即生起;守戒是一个预备工作。经典记载,修行可分为七个阶段,守戒是第一个阶段,涅盘是最后的结果。

  当守戒圆满时,也就是身体、语言的活动都已宁静平和时,自然就导致精神的宁静,接着才会依序引发更高的修行阶段:正见、不疑,知道什么道路是该走与不该走的,知道而且清楚看到道迹,最后是具备完全之直观能力,这后面五个阶段构成了毗婆舍那,前面二个净化身心的阶段祇是进入毗婆舍那的必经之道而已。

  目前,有许多老师教导系统式内观,这种练习首先是专注训练如数息法,然后才教毗婆舍那或内观;有些正式的禅定训练则开始就教内观。想要学习有系统的训练,学习者通常会到一处专门的禅修中心或安静的地方住一段时间,在这段期间,唯一的功课是密集的禅修训练,努力发展足够的专注力与察觉力,平衡精神活动,学习去经验超俗的生活、涅盘。无论禅修者做的是隔离式的系统训练,或是自然的训练方式,他必须做到在日常生活中将毗婆舍那与正念紧密结合。有智能的人没有过去或未来,他了解自由其实就是知道没有获得或失去任何东西,不必追求或存有任何东西。

  愿众生能以此正见获得真正快乐与解脱。

返回目录

----------------------------------------------------------------------------------------------------------------

更多杰克·康菲尔德佛学内容

-----------------------------------------------------------------------------------------------------------------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 还没有任何项目!
  • 佛教导航@1999- 2011 Fjdh.com 苏ICP备1204078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