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南传>>正文内容

佛使比丘:人类手册 第九章 佛教与人类

       

发布时间:2013年03月10日
来源:   作者:佛使比丘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返回目录

佛使比丘:人类手册 第九章 佛教与人类

 

  佛教能正确地对待一切事物,并已圆满地具足了各式各样的自我解脱,这不同于求感应或祈祷的宗教。

  各位法律系的同学:

  我已经把佛教的原则有层次地解释了,佛教即是“明了“什么是什么”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程序”。“什么是什么”的真相,是指万物本来是无常、苦、无我的,但由于染执的驱使,令众生沉迷、贪爱、憎恨着万物。在佛教中实践戒定慧的方法,就是断除染执心,染执所紧紧拥抱的对象是色、受、想、行、识,一旦悟出五蕴之实相,就了悟万物,产生厌倦离欲而不再染执,能生活在“合情合理”中,即是终日都充满喜悦,这都是由日常生活中的善行、德行、智行所引发的。

  当心能寂静下来,有轻安感,产生定并不断地透视看清真相,直到生起离欲、解脱、涅槃,这是随着自然因缘法而定。假如我们想要有迅速的方法来修,那就是内观法门了,从有戒清净、心清净、见清净直到逐渐的上升到智见清净,最终将断除各种结 (烦恼),证悟果位。在这系列演讲中,我们都一直指出佛教中最简要的实践道路,也能看出佛教有些什么,同时也提出行持的圆满原则。至于今天最后的两个机缘中,我想对学佛者提出应注意和观察的意见,我将讲解种种宗教的起因及一般人眼中的佛教,以便进一步防止人们对佛教误解。

  当问到什么是宗教发生的原因,所有宗教都有同样的结论:世上一切的宗教,不论是低级或高级,根源都是来自“恐惧怖畏”。但是这些宗教家都将注意力集中于古代不文明、低级的恐惧中,将大自然的种种神秘、深奥现象归为宗教的根源。如此,分析解说也未尝不可。但恐畏是有层次上的不同的,所以现在让我们继续观察下去。

  我们已经明了宗教的由来是恐惧怖畏,就先得思考宗教的行持步伐。每一种宗教都努力地要脱离心灵上的恐惧和危机。而如我所说的佛教即是“明了“什么是什么”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程序”,意思是明了后能脱离危险事件。因此,总括来说:从古至今,自低级宗教到高级宗教,都是为了要脱离危险,或脱离对心灵的危害而产生的,这些宗教是为解除人们天性的恐惧而设的。外在的危险如猛兽或敌人等,人们也惧怕,并且能随机而挣扎、逃脱,而内在心灵的恐畏和危险的产生,则是属于另一部份,人们起初只是接触到外在超自然的事物,如雷击或其他恐惧的事件,原本是自然现象,人们却解说成超自然的。因此就产生新的观念、新的方法脱离险境,这就是宗教最初的根源。

  如果我们打开现在的宗教书本,探求宗教发生的原因,最终结论的共同点是,古人对闪电、雷击、黑暗、狂风、暴雨等现象的恐惧,都是超越古人所能理解的。因此古人就以这些恐惧现象为宗教的发生原因,这些人对危险事件的方式为自我妥协,而做祈祷祭拜;然而现代的聪明人又怎样做呢?宗教师都教导人们以各种各样的祭拜仪式来讨好那些灵物、妖魔鬼怪。这同样是宗教的起因:都源于恐惧布畏,并随着恐惧去行持,这些恐惧感即随着人类文明而提升,现代人对外在大自然的害怕转变为较细微和更高度的恐惧。人们祭拜自己怖畏的天灾,这种宗教最后成为被取笑的对象;曾有人以漫画来讽刺人们俯伏膜拜雷电交加的情形,这是猫狗都不如的可笑复可怜的行为。

  现代人的怖畏逐渐的提升到物质能力所不能协助的恐惧,如生老病死,甚至一般的忧悲苦恼、心中的黑暗,都由于贪嗔痴所致。虽有钱有势,但也不能克服生老病死和贪嗔痴所煎熬燃烧的苦。印度的行者很多,有些行者也追求智慧和真理,他们想寻求战胜生老病死和贪嗔痴的方法,这种行为比膜拜神灵进步,这就是有智慧的宗教生根的地方,更深刻地说,人类因为担心害怕不能进入最高境界,所以发现战胜生老病死的智慧。找到智慧,人们就不再担心害怕了。

  ● 佛教起因

  佛教也是由于怖畏的原因而出现,但不属于愚痴迷信的恐惧,不将妖魔鬼怪等认为自然界的主宰者,或以为天空中有能创造的神。佛教认为更应该怖畏的事是由生老病死所引发出来,被贪嗔痴所燃烧和逼迫的煎熬。佛陀因此出现他圆满地觉悟了战胜恐畏的方法和灭苦的实践方法。佛教译为智者的宗教,因为 BUDDHA 译为智者、觉者和悦乐者,智者不再感到黑暗,确实已明了万物“什么是什么”,所以才能正确的对待万物,不让万物有机会制造问题,或成为迷染的对象,就不再因染执而起痛苦。因此佛教是有智慧的宗教,能成为毁灭苦因的工具。

  这所有的拜祭、祈祷仪式,都不是佛教的,不被佛教所接受的,那是一种滑稽的事不能当作“皈依处”。佛教彻底的否定这种行持,认为神鬼灵物的祈祷祭拜及各种宗教仪式如洒圣水、洗圣水等,这种种的行为都不是皈依处,甚至一般宗教认为是创造万物的神或主宰天地万物、操纵人类的神,佛陀都否定。佛陀曾如此宣说:“智慧的行持,才能获得真正的利益。我们应该远离向天神祈求获得利益的愚蠢行为,因为天上的星月无法帮助我们。”若说灵水能使得人们洗净罪恶、洗净苦恼,那鱼儿、乌龟、虾等水栖生物,会由于这圣水而洗净罪恶苦恼吗?若我们的苦恼可以从膜拜的方式解除,那世上的人都没有苦了!因为每一个人都懂得祭拜、祈求,这并非难事。相反的,人们虽时常膜拜但却仍旧充满着苦,所以说这不是解除苦恼的道路,必须要仔细的观察“什么是什么”的真实相,随着真理对待一切事物,才能熄灭烦恼生存下去,这是佛教徒所应明了的界限,我们不与低级鬼神发生牵连,也不相信这种种的宗教仪式,我们也不依靠外力如天堂等,但我们依靠觉智和自己的能力,这都在显示佛教有另一种解除心灵危险的方法,但却不同于其他宗教的原理和形式。佛教是运用智慧来正确明了“什么是什么”的真相,然后依据真正的法则对待万物。我们没有期望要成为这个、成为那个,必须是依据亲身体验的智慧,不是随意的听信别人,虽然有人来告知,但也不一定要相信,我们必须要先听清楚,认真的思考它的确能实行吗?合理吗?确定后才相信和精进的奉行修持,使得自己获得成果,这就是佛教和其他宗教不同之处。

  所谓的宗教,尤其是佛教,必定是有着各种的角度方向,就好像一个有几十个转角的物体。当我们从这个角度看,就呈现这个形态,当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又是另一种形态,那角度可能是正确的,也可能是不恰当的。有如我们观察一座山,假设有八个方向,从不同的角度可以看到不同的形态,佛教亦是同理。如果有人以他的学识或见解来看佛教,将会把佛教看成另一个形态,人们肯定是相信自己的见解观念的。因此,每一个人的真理就在于他明了和看清真理的程度,决不会比他所明了的为多。因此人们对真理“信念”是各不相同的,因为人们进入问题的真实相有深浅不同,或使用的方法不一样,以及智慧也不尽相同。人们将不能明白那些超越自身理智的知识,也不会把它当成是“真理”;如果他所依据的是别人的真理,在他的内心深处却不承认这是真理。一个人所拥有的真理只是依据他所能明了的多少罢了!真理的阶段将一直在前进着,随着每一天所增加的理论知识及理解能力,直达最终的“真理”。现今的人们有不同的教育程度和信仰,当研究理论,认识佛教的“什么是什么”将会生起各种不同的见解,这是因为佛教有各种圆满的理论,尤其是近代的佛教,增加了很多“理论”,令人摇头叹息。

  我们已经讲过,佛教的精华即是实践“什么是什么”的离苦方法。但是近代宗教的经典却增加了好多东西,一有机会就加进去;不论是那一门的宗教都一样,我们的经典也遭受到同样的命运,因此就有好多新的论调,甚至有些与佛陀所宣说的灭苦无关的都存有着,这些由在家人去请示佛陀有关世间法的基本问题,佛陀也给予合理的答覆,因此在家人应遵循的规矩和道德,才会记载在经典中。虽然在佛出世前,一般的哲理或行者的谚语、瑜伽的谚语、神明的谚语等,如果不违反一般的道德,可止恶行善,佛陀也赞同其为金玉良言,也被记载于后期的经典中。因为后人认为那对那个时代是必要的,为了要使更多的人来信仰和去恶行善,便大量的记载,且过份强调,因而使人沉迷在善业和功德中,这都记载在巴利文经典中。

  ● 佛教?非佛教?

  现今只有少许的宗教仪式真正与佛教有关,但其他不必要的仪式还在不断的增加,人们也把它归入佛教,多到太可悲了。譬如以山珍海味供佛,这在佛教的原则中是不可能有的行持,用食物、水果或其他供养佛陀,请“他”来享用,那也是不可能的。但有些佛弟子还很认同它为佛教,而且认为这样做的行者是有严格修行的行者。

  这一类有许多繁文褥节、宗教仪式的现象,笼罩住真理,使佛法已偏离了原本的方向,举个例来说,泰国的短期出家法会都设有吉祥的宴会,邀请人们来助兴,这种仪式普遍在寺庙中和家人举行,没几天又还俗了,有的人因此比以前更讨厌寺庙,各位请想一下,这在佛世时没有的,可是现在却有了。因为如果在佛世时出家,必须获得父母的同意而远离家庭,他已不被家庭承认为家中的一份子,完全和家庭脱离关系,来与佛陀或僧团同住。在有良机时即出家为比丘,有的人一辈子不回家拜访父母,只有很少的人会在适当的情形下回家拜访父母,因为这是古时候出家人的风俗,当离了家就决不回家。有一些宗派直到今天仍保有这样的规矩,即是出家后,不论在什么情形下都不再回家,若回去的话将被取消出家资格,甚至父母亲生病或死亡都无法知道。但是在我们佛教的戒律中,当有合理的理由,还可以回家,虽然如此,也有些人出家之后就不再回去。现在也有一些人不在父母面前出家,而自己却大大的庆祝一番,然后过几天就还俗,还俗后和以前没有两样。虽然这种现象并不好,但是在泰国还把这种吉祥宴会、各种仪式、庆祝典礼等,都当做佛教的特色来欢喜奉行,花光自己的钱或浪费国家的资源也在所不惜。如此,在每个角落才出现各种新的佛教,甚至很多新的派系,原有的佛法或真理,已经被这宗教仪式所覆盖着,直到消失殆尽。佛法的精神消失后,又产生种种新的潮流,如出家已经成为结婚前必需经历的身份,出家典礼成为群众聚会的地方,或有人把握这个机会大捞一笔,而富有起来。虽然如此,它也被称为佛教,如果有谁指责或批评他,将被当做是邪见,是不了解佛教的人。

  可以这么说,其他各种类的事件,几乎都是如出一辙的。再举一个例子来说,以前的人在敬佛日 (送袈裟日) ,绝不能做现在的人所做的仪式。佛陀设敬佛日的目的是在于每一个比丘都能自己裁制袈裟,并在很短的时间内准备好自用的袈裟。如果布料只够做一件袈裟,那就供养任何一位比丘,不一定是住持长老;但是当僧伽们认同某一位比丘有某种德行或适合于他使用,就可以供养他,或者某位比丘缺乏做袈裟的布料就代表僧团供养这袈裟。敬佛日的目的也在熄灭贡高我慢,自以为是长老、小辈、住持或德高望众都好,在这一天,每个人都必须降低自己的身分,而一起劳动,群体一起剪布、缝制、染色、打柴、起火、烧水及做其他的工作,以便能在一天的时间内能制好袈裟。它可能是从垃圾堆或某一个角落拣回来的碎布,把它缝合起来,或在短暂的时间内收集一小片一小片的碎布来缝制袈裟,这就是要熄灭我们的贡高我慢,和自以为了不起的烦恼,也能灭除不懂得自助的愚笨无知,如缝制自己的袈裟。佛陀宣说的袈裟日,目的在此,不必向在家众索取布料,但目前却相反,已演变成太过于讲究华丽而又隆重的仪式,每一个人都放逸自己,寻欢作乐,已不符合那原本目标了,而只是在浪费时间、人力及其他,弄得杂乱无章,不断地以庆祝为借口饮酒作乐。

  这些是佛教的“毒瘤”,多得不胜枚举,不必一一指出。我要对这些弊病命名为佛教的“毒瘤”,因为这一块一块从佛教所生出来的恶性肿瘤,人们竟无知的把它称为“佛教”。这肿瘤生长出来以后,包裹着佛教,使得佛教的“实质”逐渐的被隐没了。由此佛教就从原始中增加了好多的派系,相信这种情况在每一个宗教都会发生;现在的基督教、回教,或其他的宗教,也由于追随者的加加减减,长出大小不同的毒瘤。而我们的佛教和生活息息相关,使我们更能认识它的本质,接下来,我们就来讨论佛教的现象。

  ● 宏观佛教

  这里值得我们观察思惟的要点,是我们的佛教已经演变到错综复杂,广泛到不能估计,在近代出现了很多大大小小派系,大约有二、三十大派系,也有从情欲发展出来的派系。我们必须不断的注意和详细的认识正确的原始佛教,尤其是不要迷信、沉溺、执取那外在的壳,不要太黏缚着各式各样的仪式,直到成为戒禁取;但是必须是能清净身口,然后成为自净其意的立身处;有智慧的来正确明了“什么是什么”,然后遵循去做。别依据别人说它是佛教就相信,这些“毒瘤”在佛入灭后即长出来了,而且向南北发展,还在不断的发育、茂盛中,直到二十世纪末还散布着大片的毒瘤,这绝不是佛教。外道信徒指着这一块毒瘤为佛教,并评论著,这些是非常可耻、丢脸的。这些都是不合理、不公平的,因为它们不是真正的佛教,但却是佛教的肿瘤。我们必须要互相协助,宣扬佛教,成为别人的归依处,或为自己带来利益。尤其重要的是必须要懂得正确掌握佛教,不被那一块块的毒瘤所污染,也不让它污染佛教。

  (一)道德观

  我们更细微的去观察,能发现更严重的问题,我们必须要更详细的去观察这点:那即是在正确的佛教中虽称为是原始的教理,有各种各样的解说记载在经典中的,使我们不能正确掌握佛教的实质。我觉得有必要和大家说明,在佛教中也有各式各样的立场和原理,当从哪一个立场来看佛教,就形成了一个固定的立场。

  比如,以一个道德家的眼光来看佛教,就只是注意道德这一方面,或只有着道德上的知识,那他将会把佛教看成纯粹是道德罢了!那即是充满着圆满完善的道德言论。因为佛教有谈到功德和罪恶、善恶好坏、正直、孝顺、合作精神等等,这些都被视为道德,而且都记载在经典中,这称为佛教的道德观,而大多数的外国人,由道德入门而喜欢佛教。

  (二)真理观

  佛教的另一个崇高的部分为“真理”。真理即是讲解到大自然深奥隐秘的实相,是超越常人所能发现的,这部分有空性、苦性、无常性、无我性。苦是什么?苦因是什么?灭苦又是什么?灭苦的方法是什么?这是每一个人所应该知晓的,在真理的立场是绝对不变的。

  (三)宗教观

  由宗教立场来看佛教,即是实践戒定慧的原则,而得到解脱的智见,当人们奉行之后就能脱离苦,这就叫做由宗教立场来看佛教,这是人们所期待的果位,也就是出世间法或甘露法,它是一种直接的,自我拔除的实践道路,不只停于知识上的真理而已!

  (四)心理学观

  由心理学的立场看佛教,可看到如后期的经典所讲述的那微妙的、最广泛的心理状态,这些知识使当代许多心理学家也感到困惑,摸不透也难以明了。这些有关心理学的知识是佛陀或佛灭后所说的,谁说的并不重要,我们只要了解,这些知识记载,这都在经典“俱舍论”中,它是一部值得我们夸耀的心理学知识,比起现今的心理学说更为深奥、更加精细。

  (五)哲学与科学观

  如果从另一方面去看,在佛教中还有哲学和科学上的知识。关于哲学,我定义为一些不可以证明、不可以从试验中得出结论,但可运用一些理论原则来认清,这称为“哲学”。如果可以亲自证明或利用物质的实验来证明,或者用“慧眼”来看清,则称为“科学”;如十二因缘法等深奥的知识,当我们还未悟出“法性”十二因缘即是哲学,但若已悟出“法性”,它即演变成科学了。又如无常、苦、空、无我,这些佛教徒熟悉的字眼,人们最多只能把它们当成是哲学上的词句,不能演变成科学,但在阿罗汉的层次,它即转变为科学,因为他是以自己的心境去看清万物,而不须借用因果理论来推论。我们可以分成两个观点来看佛教的一些原则,对一般人来说是哲学的,对阿罗汉来说则是科学。但无论如何,在佛教中,有某些部份是纯属于科学的,那即是现今的人可用理智来证明或运用各种科学的测验方式来证明,特别是四圣谛等,如果有人以理智来研究探讨真理,它将会表现出科学状态,因为有些佛教原理并不像哲学那么抽象,这些不抽象的佛教原理是科学立场的。

  (六)文化观

  如果要依照现代人所喜爱和崇拜的文化来观看,将会发现在佛教中有几个重点,都符合身和心的文化原则。有一部份的教诲适合普通文化,更多的教诲直接的属于佛教徒的文化,比起一般文化更为优良高尚。由于佛教中的法则有不同的立场,有道德上的立场、真理上的立场、文化上的立场、科学上的立场、哲学上的立场、心理学上的立场和更特别的是逻辑学的立场,那是一种没有固定式的哲理,比比皆是的立场尤其是在佛教的“俱舍论”中。

  但是无论如何,我要认真地说,在这众多的学说中,所必须注意的是在宗教立场的佛教。如前所说的,在宗教眼光中是扼要的实践佛法,以了解万物的真相,直到能从沉迷染执中拔除出来,这一情形称为“佛教的真面目”,因此我们称为宗教立场的佛教。如果把佛教当做是真理或甘露法的立场来看,很多将会感到惊讶,以宗教的眼光来看佛教会比较实际,用那简要而立刻可以实践的方法,来审察万物皆是无常、苦、无我,没有什么值得拿取,也不值得成为;或审察到底有那一种事物执着后不会带来苦的?审察到内心已厌倦离欲,不再沦为万物的奴隶了,能自在的超越万物。能运用自己的智慧来支配万物。或虽然还生活于人世还有这个身,会以主人的身份去拿取、成为等,也都能看出它全是假有,不应沉溺染执。一位有觉智的人要常常的觉察万物的真相和没什么能执取为“我”、“我所有”的,这才是真正进入佛教,它比普通的道德更有效,比那还不能实践而又深奥难明的真理来得好;比那推想、思考理论上的哲学,好争辩而不能熄灭任何烦恼的哲学来得好;比那为社会带来优良风范、可敬的行善更好。

  (七)艺术观

  最后一项是艺术的立场,艺术和佛教的立场应有所牵连,这里指的是生活中的艺术,即是生活中的行为都很温和和慎重,举止安详庄严,是一个可敬的人,能吸引众生。我所指的艺术不是伪造品,而是正确、净洁的艺术,这种艺术的行为自然会吸引着众生,不必勉强众生,众生就会跟随效仿,希望我们都可以佛教的做人艺术为做人的法则,使我们的身口意都圆满完善,任何人看了都会激发起恭敬的欢喜心,而依照着去做。我们必须以戒的清净来建立基本的完善圆满,定的圆满即是心平气和,适宜心灵上工作的进行,最圆满完善的是有着可以看清万物的智慧,了悟“什么是什么”,直到不再因万物而生起苦。当一个人的生命中拥有这三种完善,即成为一位最高尚有艺术生活的人,将会吸引周围的人欢喜信受,但无论如何,这奉行着的艺术决不会脱离佛教本意,因为这圆满的清净、光明、寂静的生活,将是佛教的真面目。我发觉到西洋人对佛教最感兴趣的是做人的艺术,因此才与各位谈到艺术的立场,希望能为佛教徒带来利益和快乐。

  最后,我要恳请各位注意另一个特别的部份,即是当我们进入佛教的实质,能运用这艺术来支配生命时,好的方面能使我们以佛法来排遣生活,而不再寂寞空虚,继而产生厌恶或怖畏感。人们常说,如果烦恼熄灭后,生活将平淡没有趣味,或说没有欲望追求,我们将不能做任何事了,会成为一个无法思考的人。但实际上能真正奉行佛教艺术生活的人,将时时的能游戏在佛法中,生活在悦乐当中。我们应该做一位胜利者,四周的人、事、物,当它们进入我们的眼耳鼻舌身意时,必定会战败,而且被我们降服。我们应该战胜万物,不让它们带来污垢和迷惑。我们应常常有这样的观念,把佛教看成是精神的娱乐场所。

  ● 精神乐园

  有人说佛教的办公室在道场和寺院中,这些地方即是精神的娱乐场所,人们可以从这些地方获得精神上或意识上所需求的粮食。那些被烦恼驱使的人,也必须有眼耳鼻舌身的粮食,但必需适当的寻找更高境界的人,不需要眼耳鼻舌身的粮食。因为他们已有了清净心,已自由自在了,他们能游戏于佛法之中,当他安住在事物之中,喜悦就自然流露了。

  圣人的境界也是这样的,他的人已轻安寂静下来了,烦恼已不能再来动摇他,他已彻底看清万物“什么是什么”,对于任何的事物,已不再动摇、散乱了。不像那些坐立不安,“晚上是烟,白天是火”的人,他们那有寂静安乐可言呢?晚上,他翻来复去不能入眠,躺下之后就想要追寻这个、想要获得那个,他所要求的,这就形成内心浓浓的烟。因为是深夜不能自由的活动,所以必须要忍耐着烟薰一般的煎熬,当天一亮就马上随着昨晚所薰的欲望去贪恋追求,这就称为:“晚上是烟,白天是火”,这些都是属于心识不能轻安宁静的状态,不被佛法粮食所滋养,只是随着烦恼欲望的驱使力去造作。这种人可说“活生生的陷入地狱”。晚上被烟薰的状态即是一整夜都烦闷热恼,白天是火烧,即是一整天整个身心都被那热哄哄的心燃烧到又热又烫,那要如何才能寂静下来呢?如果我们一辈子的生活都是晚上是烟薰,白天是火烧,认真地想一下,这个人会变成怎样呢?他的一生都会遭受苦的折磨,从出生直到进入棺材,也没有智慧熄灭烟火了。他必须是要依靠佛陀这有智慧的人协助,解除这“晚上烟薰,白天火烧”的情形,减轻的程度如何都要看他对一切真相的明白多少来决定。

  如果我们对自己想要拿取、成为的正贪爱着,能当下看清它是无常、苦、无我的,如此,不论在任何一种的情形下,都能心平气和,清凉寂静,这就是更高境界的消遣娱乐,能获得法喜充满的法味。因此我要说明这观念,以便看出佛教是精神上、心灵上的娱乐场所。

  你们在学习研究时,把佛教看成是低级的哲学、道德、礼学、艺术、文化也好,或者以高级的真理或甘灵法的立场来看也好。但是,最大的利益必定是从宗教的立场来观察佛教,除此以外的部份是些肤浅的知识,它不能直接地谈到精神或心灵,又能给予你们知识和理论,最多只使你们成为哲学家,不能解除任何的烦恼。如果我们要成为一个清净、光明、寂静的学佛者,就必须直接进入“佛教的宗教”或“精神乐园”,才能使每件事有着佛教本质的法喜。

  这一切都是在指出我们佛教有着各种立场,各种角度看法,有如从各种角度去看一座山,将会看到不同的形态、利益,这都依观者的观念而不同。虽然佛教的起因也由于怖畏,但不是愚痴原始人的怖畏,要祈求各种鬼神或奇异的自然现象,相反的,所怖畏的是不能获得人类所应拥有的最完善的事物“涅槃”,能超越生老病死苦的逼迫,这就是各位所常见到的。真正的佛教不是书本、经典、宗教仪式,不是人们的告知和传说,不是依照道理来构思。真实的佛教是身口意的修习,怎样去熄灭烦恼。真正的佛教不必和书本、经文、宗教仪式及外在事物如神明、宇宙等发生牵连。但却把内在身口意的无明烦恼彻底熄灭,直到产生光明的的智见,自己能正确的做事,从始至终都没有苦,这才值得我们要理解的真正佛教;千万别迷失,把遮盖着的皮壳当成是佛教!

返回目录

----------------------------------------------------------------------------------------------------------------

更多佛使比丘佛学内容

-----------------------------------------------------------------------------------------------------------------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 还没有任何项目!
  • 佛教导航@1999- 2011 Fjdh.com 苏ICP备1204078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