憨山大师:观楞伽阿跋多罗宝经记(第13-15卷)
憨山大师:观楞伽阿跋多罗宝经记(第13-15卷)
观楞伽阿跋多罗宝经记卷第十三
一切佛语心品第三之三
(◎科前破二执通断二章已竟◎下双遣智境以明无智无得分二◎先遣所观境◎次遣能观智初中又二◎先遣事境◎次遣理境且初)
大慧复白佛言。如世尊所说。以彼彼妄想,妄想彼彼性。非有彼自性。但妄想自性耳。
(记曰。此蹑牒佛言将以兴难也。由佛前云,诸法本无自性,但妄计有自性耳。故此牒之。彼彼,种种也。唐译云。如世尊说,由种种心分别诸法,非诸法有自性,但妄计耳。此牒佛说。下就义立难云。)
世尊。若但妄想自性。非性自性相待者。非为世尊如是说烦恼清净无性过耶。一切法妄想自性,非性故。
(记曰。此难染净俱无成断灭过,将显境空智有,意且先遣事境也。大慧因闻佛说诸法皆无自性,但妄想耳。意谓若诸法但只是妄想分别,而无实体相对待者,斯则绝无诸法之性矣。若果然诸法绝无自性。岂不是世尊说众生染习烦恼,与如来清净涅槃,总皆无性耶。若染净俱无,则堕断灭过矣。夫何故。以世尊说一切法但是妄想分别,无实体故。斯疑境空而心亦断也。非为,犹言岂不是也。下佛答以妄境虽空,圣智实有。)
佛告大慧。如是如是。如汝所说。大慧。非如愚夫性自性妄想真实。此妄想自性,非有性自性相然。大慧。如圣智有性自性。圣知圣见圣慧眼,如是性自性知。
(记曰。此言遍计本无,圆成实有,不堕断灭过也。如是如是者,纵许之辞也。意谓若果如大慧所说,则是断灭过矣。佛谓我说诸法无性者,以彼诸法本来寂灭,非如凡愚分别而有真实事也。故唐译云。一切凡愚分别诸法。而诸法性非如是有。此但妄执,无有性相。故云此妄想自性,无有性自性相然。谓此诸法但是妄想分别有自性耳。其实无有性自性相如其所分别者,故云然也。所言诸法无性者,但无遍计之妄想,岂绝无真性哉。且如自觉圣智实有性自性事。此乃圣知圣见圣慧眼,明知明见有性自性者,非绝无也。谁谓断灭。此则依他遍计执无,圆成实有。但相有性无,情有理无耳。故论云。由彼彼遍计,遍计种种物。此遍计所执,自性无所有。依他起自性,分别缘所生。圆成实于彼,常远离前性。)
大慧白佛言。若使如圣以圣知圣见圣慧眼,非天眼非肉眼,性自性如是知。非如愚夫妄想。世尊。云何愚夫离是妄想,不觉圣性事故。
(记曰。此承上言有圣智事,牒难世尊亦堕有过,此难自语相违也。大慧意谓若离妄想外果有圣智事,许圣知圣见慧眼明知明见,但非天眼肉眼可知可见。而且非愚夫妄想境界者。是则愚夫有能离妄想者,亦可许知见矣。云何愚夫离是妄想,不觉圣性事耶。此大慧意许二乘是愚夫中能离妄想者。如何世尊往往诃其不见佛性。意难自语相违也。此下展转而兴五难,以成堕有之过。)
世尊。彼亦非颠倒。非不颠倒。所以者何。谓不觉圣事性自性故。不见离有无相故。
(记曰。此难凡圣不分也。非颠倒,圣人也。非不颠倒,凡愚也。大慧意谓若圣智实有而非知觉境界者,而凡愚不知,亦可谓圣人矣。故云彼亦非颠倒。争奈凡愚现前不觉,不能明见,此又非不颠倒也。何者。且云有圣智事又非所知之境。今凡夫既不知于所知,不可谓之凡。有而不能知,又不可谓之圣。斯堕凡圣不分之过矣。)
世尊。圣亦不如是见如事妄想。不以自相境界为境界故。世尊。彼亦性自性相妄想自性如是现。不说因无因故。谓堕性相见故。
(记曰。此难圣若有见亦堕凡情也。意谓凡愚执著以自境界为境界。圣人智照不同凡夫。故云圣亦不如是见如是妄想。所以不同者,以不以自境界为境界故。今若圣人实有圣智为自境界者,则不免执著。所谓若存圣解即堕凡情。亦同凡夫妄见矣。所以圣亦同凡者,以彼圣智境界执有自体。许可明知明见故也。且既可知见,则亦同凡夫妄想境界矣。故云彼亦性自性相妄想自性如是现。彼,指圣智境界。何者。以佛法中不论有因无因。但有可知见者,即堕有法。今圣智既有可见,岂不同于凡夫妄见耶。故曰谓堕性相见故。◎上立难◎下出过)
异境界,非如彼等。如是无穷过。世尊。不觉性自性相故。
(记曰。此释上难义以成过也。谓凡夫境界种种差别,不比圣智境界平等一如,故曰异境界非如彼等。意谓纵许圣智境界一同凡夫,斯则堕多因唯感一果过。如此因异果一,则因果不分,坏三界相,而招无穷过失矣。何者。以坏诸法相,因果混淆,故云不觉性自性相故。不觉,谓不知。犹不辩也。)
世尊。亦非妄想自性因性自性相。彼云何妄想非妄想,如实知妄想。
(记曰。此蹑前妄想无性圣智有知之言以立难也。上三难,通难无所知之境。此一难,难无能知之心。大慧因世尊前云妄想无性。又云如实而知妄想无性者是名圣智。意谓妄相所以无性者,以不觉性自性相故也。若不觉性自性相,则是妄想自性亦不因诸法性自性相而有也。故云亦非妄想自性因性自性相。然妄想既不因诸法而有,是无所知之境矣。既无所知之境,则无能知之心。既无能知之心,则圣智亦无知矣。岂彼无知之圣智,而能分别于无可分别之妄境,而言圣智如实而知妄想耶。故云彼云何妄想非妄相如实知妄想。彼,指圣智也。意难若有可知之境,则妄想不是无性。若无可知之境,则圣智不是有知。且有知,既非真知矣。非真则妄。妄则不如实知。如何世尊说有圣智事如实而知妄想耶。斯则心境互有,进退皆非。又堕自语相违。所谓招无穷过也。)
世尊。妄想异。(二译皆云。妄想相异。)自性相异。世尊。不相似因妄想自性相。彼云何各各不妄想,而愚夫不如实知。然为众生离妄想故,说如妄想相不如实有。
(记曰。此转承上圣智如实知妄想意,以约真妄一异难也。意谓圣智唯一真不二。妄想乃心境多种。故云妄想相异,自性相异。所以妄想种种差别者,因诸法有种种差别,以心因境有故。且因种种境有种种心。各各妄想分别各各诸法。故云不相似因妄想自性相。既妄想心境各各不同。而彼圣智唯一,但能照一境耳。云何于各各心境不妄想,而言如实知耶。若圣智明知明见各各心境而为如实知者,则愚夫分别各各心境,亦应是如实知矣。云何又说愚夫不如实知耶。若圣智果如实而知妄想者,则是圣智实有,而妄相心境亦实有也。世尊何故又为令众生离妄想故,说诸法妄想相不如实有耶。上难圣智若有知,则圣堕凡情。此难妄想若如实知,则凡同圣解。惟此不但真妄不分。抑且又堕多过。何者。若圣智实有,则堕有见。若妄想不实有,又堕自语相违过。以圣智如实知妄想故。◎上立难◎下正显过)
世尊何故遮众生有无有见事自性计著。圣智所行境界计著,堕有见。
(记曰。此因上二难结世尊亦堕有见过也。谓世尊必说圣智事是实有者,则堕执有之过矣。然世尊何故但遮众生于有无见事自性不许计著。而自于圣智所行境界返生计著,而堕有见耶。)
说空法非性。而说圣智自性事。
(记曰。此总结五难,以成世尊亦堕有无二见也。谓世尊说诸法妄想空无自性,是堕无也,说圣智自性事,是堕有也。是则世尊亦堕有无二见。何故但遮众生耶。然上五难,皆常情所疑。所谓如言取义者。大慧愍此,故预为设难,将冀世尊决择,以祛长夜之疑耳。殆非大慧颛愚而起种种谬计也。凡诸难,意皆例此。观者应知。)
佛告大慧。非我说空法非性。亦不堕有见说圣智自性事。然为令众生离恐怖句故。众生无始以来计著性自性相。圣智事自性计著相见。说空法。大慧。我不说性自性相。
(记曰。此并下文,总答五难意也。然大慧设难虽展转有五。而正意唯难世尊亦堕有无见耳。故此世尊答云。我说空法不堕无见。说圣智事亦不堕有见。然我所以说圣智自性事者。盖为众生闻说诸法无性,遂起断灭恐怖。故我说圣智事是实有。然为令众生离断灭恐怖耳。非我堕有见也。然我所以说空法者。为众生无始以来妄计诸法执有性自性相故。而于圣智离相境界亦执为相见。妄生取著。故我说空法,令其舍离有无二见,非我堕无见也。然我所说,不但说生死法无自性,而圣智事亦无自性相,故云我不说性自性相。此所谓若有若无有,是二悉皆离也。故下文云。)
大慧。但我住自得如实空法。离惑乱相见。离自心现性非性见。得三解脱。如实印所印。于性自性得缘自觉观察住。离有无事见相。
(记曰。此总结答意,以显语不生心也。谓我不说诸法定有定无。但说我所住自得如实证法,令彼闻已,离惑乱妄想相见,不生恐怖,得见真如无相境界,知其所见心外无法,故云离自心现性非性,悟得三解脱门,获如实印印定诸法。然以自觉圣智观察,见法自性,远离有无一切诸著,故云于性自性得缘自觉观察住,离有无事见相。我所说法,为令众生如是而已。非我堕有无见也。故净名曰。说法不有亦不无。以因缘故诸法生。盖如来说法应机破执,原无定法。此三世如来说法仪式也。◎上遣所观事境已竟◎下遣所观理境)
复次大慧。一切法不生者,菩萨摩诃萨不应立是宗。
(记曰。此明一切诸法本自无生,意诫听者不应起见,以显境绝也。然世尊特旨如此猛然而告之者,其来意甚远。盖以一切外道二乘皆堕生灭见网,不能得出。故我世尊于楞伽会上,单显无生,破彼生见。故初卷显理究竟,特云空无生无二离自性相,教之以当依于义莫著言说以结示之矣。及大慧不能离言说相,复以言说第一义等种种疑难,至以常声为请。佛答以无生如幻。而又疑佛自语相违。复特示之以名句形身本无自体,以显如来不说之说。恐彼不达无说之义,复明告以四种记论。因直指之曰,一切法不生,不容起见,以显离言说相。此世尊极尽为人披肝露胆处也。而大慧毕竟生灭不亡,重重起见。业已重重破斥。乃至此上又以相续解脱为请。世尊答曰。一切相续不生。本无相续不相续相。到此不但生灭见枯。抑令圣凡情尽。可谓百尺竿头更进一步矣。而大慧犹然缠绵,甚至疑佛亦堕有无二见。世尊答谓我虽说空有不堕有无。以意不在言故。然我说法以如实印印定诸法,以显语不生心。至此无生之旨,灿然如视白黑矣。而世尊悬鉴闻者,又将随语生解,必执无生以为实有,立定有个无生的主意而起臆见,如此则又堕外道邪见矣。故此急处一提,猛然斥而诫之曰,我说一切法不生者,我诸弟子不应立是宗。以此法中才有丝毫意见,便落生死窠窟,即为佛法中外道矣。故六祖谓永嘉曰,汝甚得无生意。嘉云,无生岂有意耶。祖云,无意谁当分别。嘉云,分别亦非意。祖云,如是如是。)
所以者何。谓宗一切性非性故。及彼因生相故。
(记曰。此征释外道所立不生宗有二种过也。谓外道所计不出断常二见。故所立不生宗有二。谓妄计诸法绝然断灭以为不生。故云一切性非性故。此断见也。又计别有异因能生诸法,谓是作者。如此方庄周所言生生者不生。以由不生者能生万法。正若彼方所言作者不生而为生因故。谓彼若言不生者既为生因,此因即是生相矣。故云及彼因生相故。此常见也。此出彼宗体。下显过。)
说一切法不生宗。彼宗则坏。彼宗一切法不生彼宗坏者。以宗有待而生故。
(记曰。此出彼外道所立宗,有能别不极成过也。佛谓彼外道所立不生宗,彼则自坏不生义。何者。以彼宗有待而生故。谓彼二种不生义,皆有待而然也。断见不生有待者,以待诸法灭尽,方显不生义故。常见不生有待者,以待生法方显不生故。既皆有待,岂真不生耶。故中论云。若法因待成。是法还成待。名虽不生,还成生法。是故彼宗自坏不生义。亦名自教相违。)
又彼宗不生入一切法故。不坏相不生故。立一切法不生宗者,彼说则坏。
(记曰。此出彼宗过之所以,而以正法拣之也。然彼宗所以坏者,以彼宗所立不生堕有无断常等一切法故。且一切法皆是生灭无常。而彼依有无二立宗,其实未出生法。是彼言虽不生,而义实生也。故堕自教相违过。是违自宗也。故云彼宗不生入一切法故。若以正法拣之。然我法以不坏相为不生。以生即无生故。彼以坏相为不生。然既坏相,是无常也。岂真无生耶。然彼坏相者,以断灭为不生,是坏生相也。以不生能生,是坏不生相也。今以我不坏相法拣之。故彼所立一切法不生宗者,彼说则坏。以彼妄计不出有无生法故也。故下文出其所以。)
大慧。有无不生宗。彼宗入一切性。有无相不可得。
(记曰。此言彼宗坏之所以也。谓我说彼宗则坏者。以彼计有无皆不生,故依之立宗。然一切生灭之法,不出有无。是则彼所立宗即入一切法中矣。且诸法本无。若有若无皆不可得。有无既不可得。彼却依何处而立宗耶。是故我说彼宗则坏。故唐译云。彼宗有无法皆不生。此宗即入一切法中。有无相亦不生故。亦不生者,谓有无亦本不有也。)
大慧。若使彼宗不生一切性不生而立宗。如是,彼宗坏。以有无性相不生故。不应立宗。五分论多过故。展转因,异相故。及为作故。不应立宗分。
(记曰。此以正教因相拣彼邪宗以成彼过,结不许立宗义也。若使,犹设使也。佛谓设使彼宗依一切性而立宗。如此则彼宗自坏。以一切法有无性相本自不生故。以一切诸法本自无生。何又用彼立宗耶。故彼不应依之立宗。然彼所立宗,若以正教因明五分勘之,则彼犯多过。以展转因相与宗不合,多异相故。不但因不合宗,而宗自体亦不成就。何者。以彼计作者为不生故。是故我说,教诸弟子于无生义,不应更立宗分也。五分论多过者。五分,即一宗,二因,三喻,四合,五结。多过者。谓宗有九过。因有十四过。同喻有五过。异喻有五过。共有三十三过。其外道所立三支。若以正法拣辩,但有一过未遣,即属邪宗。以因喻秪为成立宗体故。故因不转喻不齐,皆不成宗。故展转因异相,及为所作故,则成多过,故不应立宗。五分义,具载因明入正理论。以义广,恐繁不能备出。知此,则能定佛法纲宗,摧伏邪见。观者应探讨彼论,庶得其旨。)
谓一切法不生。如是一切法空。如是一切法无自性。不应立宗。
(记曰。此总结前义也。向云空无生无二离自性相。今谓不生既不应立宗,则若空若无性都不应立宗。以但有言说,都无实义。凡所分别,皆不如实知见故。)
大慧。然菩萨摩诃萨说一切法如幻梦。现不现相故。及见觉过故。当说一切法如幻梦性。除为愚夫离恐怖句故。大慧。愚夫堕有无见。莫令彼恐怖,远离摩诃衍。
(记曰。此如来教诸菩萨说法之式也。问曰。菩萨于不生法既不应立宗。当说何等法耶。答曰。然菩萨当说一切法如幻梦,现不现故。然幻梦虽现,其实不现。意显诸法虽生,其实无生也。诸法本自不生,而现有生者,非法生也。乃众生见觉之过,妄见有生耳。故当说一切法如幻梦性。不可说诸法实有不生也。然而亦有说不生者,乃为令愚夫离恐怖句故,不得已而以不生句断彼生见耳。以一切法不生,不容有说。起心动念,即堕生死故。然为愚夫说不生者。因愚夫一向坚执有无实法。一旦说如幻梦,便生恐怖,则远离大乘,断佛种姓。苟不以不生句随机而开导之,则于佛法绝分,而菩萨亦失慈悲。故云愚夫堕有无见,莫令彼恐怖,远离摩诃衍。摩诃,此云大。衍,此云乘。菩萨如此说法,则得二通相矣。)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曰。
无自性无说 无事无相续
彼愚夫妄想 如死尸恶觉(唐译云。恶觉如死尸。)
一切法不生 非彼外道宗
至竟无所生 性缘所成就
一切法不生 慧者不作想
彼宗因生故 觉者悉除灭
(记曰。此通颂五难章空无生无自性,本离言说相离心缘相,以明外道不应立宗也。无事即空。以诸法本空,故无相续。但愚夫妄想于不实计实。如此恶觉,如死尸无知,徒增秽污耳。是则空无自性,不可思议。而不生义,岂容外道妄计而可宗之耶。以彼所立不生,至于毕竟断灭无所生法。以不达缘生无性,无性缘生。故云至竟无所生,性缘所成就。下句性字,义贯上句读。又所成就所字,作不字看。故唐译云。以彼所有生,非缘所成故。然一切法不生义,唯在有智者忘心默契而已。不应作想。况彼宗,因生相而立,岂真不生耶。故觉者悉除灭。以彼不生,亦生相故。)
譬如翳目视 妄见垂发相
计著性亦然 愚夫邪妄想
施设于三有 无有事自性
施设事自性 思惟起妄想
相事设言教 意乱极震掉
佛子能超出 远离诸妄想
(记曰。此颂诸法本无,但妄想有,以诫佛弟子不应起见也。空中本无毛轮,而因翳目有之。以喻真中本无三界诸法,而因妄想计之。愚夫但执假名,动乱心识。具正知见者,当远离也。故唐译云。三有唯假名。无有实法体。由此假施设。分别妄计度。假名诸事相。动乱于心识。佛子悉超过。游行无分别。)
非水水想受 斯从渴爱生
愚夫如是惑 圣见则不然
圣人见清净 三脱三昧生
远离于生灭 游行无所有
修行无所有 亦无性非性
性非性平等 从是生圣果
(记曰。此颂明三界之相不异,圣凡之见乃殊也。然三界本无实法,而愚夫妄见为实有者,如阳焰非水而作水想,是从渴爱所生也。愚夫如此。圣智岂然之哉。以圣见清净,故所见三界空洞无物,即此便证解脱三昧,远离生灭矣。唐译云。常行无相境。修行无相境。亦复无有无。有无悉平等。是故生圣果。由凡夫所见差别,故有业果相续。圣人所见三界不异,故生圣果耳。故经云。不如三界见于三界。)
云何性非性 云何为平等
谓彼心不知 内外极漂动
若能坏彼者 心则平等见
(记曰。此颂征释上义,以明圣凡平等也。谓三界是一,云何凡愚见有无,云何圣人见平等。以彼愚夫不了三界本空,妄计心境以为实有,故内外极漂动。若能了此,则当念平等矣。平等,寂灭之异称。所谓未达境唯心,起种种分别。达境唯心已,分别即不生。◎上遣所观境已竟◎下遣能观智)
尔时大慧菩萨复白佛言。世尊。如世尊说如攀缘事智慧不得。是施设量建立施设。所摄受非性。摄受亦非性。以无摄受故。智则不生。唯施设名耳。(唐译云。如佛所说,若知境界但是假名,都不可得,则无所取。无所取故,亦无能取。能取所取二俱无故,不起分别,说名为智。)
(记曰。上辩妄想无性已,此大慧理佛一往所谈圣智境界,以辩圣智无知也。魏译云。如世尊说,智慧观察,不能见前境界诸法。乃至如实觉知,无法可取,亦无能取。是故智亦不能分别而取。故云智则不生。然攀缘事,乃前境界。诸法,所谓相也。前云不得相是智,而智所以不得相者,以一切境界,但是妄想施设建立,本无所取能取性故。既无可取之境,纵有真智,又何从分别而取之耶。故云以无可取故智则不生。殊不知妄想境界如暗,智慧如明。明来则暗自去。非是有暗与明作对也。是故所言圣智无知者。由无所知之境,则了境之智亦亡。以无能所取相,故云不得相耳。所谓唯如如智独存。殆非绝然无知也。如此,大慧似乎不会圣智不得相义。将谓有境相对,如何不得。必欲知境方名为智。故此起疑,乃牒举前义将以致难也。此牒义。下致疑。)
云何世尊。为不觉性自相共相异不异故智不得耶。为自相共相种种性自性相隐蔽故智不得耶。为山岩石壁地水火风障故智不得耶。为极远极近故智不得耶。为老小盲冥诸根不具故智不得耶。
(记曰。此致疑也。不觉等者,谓全然不知彼境界也。自相等隐蔽,犹言隐没不现,谓全无可知之境作对也。山岩等障。谓知不透彻也。极远,自力难到。极近,细而难知也。诸根不具,谓盲冥无知。老小,谓不能一一尽知也。大慧疑智不得相,莫不以此五者为不得耶。下致难。)
世尊。若不觉自共相异不异智不得者。不应说智。应说无智。以有事不得故。
(记曰。此一难也。谓若全不知彼境为不得者。此则不名智,应名无智。以有境界而不知故。)
若复种种自共相性自性相隐蔽故智不得者。彼亦无智。非是智。世尊。有尔焰故智生。非无性会尔焰故名为智。
(记曰。此二难也。谓若全无可知境界作对为不得者,此亦非智。何者。以有所知之境故智生。非无能知之性会彼所知之境而便以为智耶。故唐译云。此亦非智。以知于境说名为智。非不知故。尔焰,所知也。)
若山岩石壁地水火风极远极近老小盲冥诸根不具智不得者。此亦非智。应是无智。以有事不可得故。
(记曰。此合三四难也。谓在世界,则山岩石壁四大等事。或极远而目力不到。或极近而墙壁遮障。四大拥逼。此则知不透彻。在众生,则老小盲冥无所识知。或诸根不具不能尽知。若以此等为不得者,此亦非智,应是无智。以有事不可得故。唐译云。彼亦非智。以有境界智不具足而不知故。此大慧意,盖以不得前境为无智,必欲见境方为智也。故下破之。)
佛告大慧。不如是。无智应是智。非非智。我不如是隐覆说攀缘事智慧不得。是施设量建立。
(记曰。此斥答所疑为非量也。佛意谓岂不得前境便为无智耶。应知此无智实是智。非无智也。然我所说智不得相者,不是说实有前境迭相隐覆故言智慧不得也。若计有前境得相隐覆故智慧不得者,是妄想施设建立,非智慧也。◎上斥非◎下正答)
觉自心现量,有无有,外性非性,知而事不得。不得故,智于尔焰不生。顺三解脱,智亦不得。非妄想者无始性非性虚伪习智作如是知。是知,彼不知。故于外事处所相性无性妄想不断。自心现量建立。说我我所相摄受计著。
(记曰。此正答实义也。佛言,我所说智不得者。以我觉了一切外法若有若无,皆无自性。唯是自心现量,皆悉空寂。以无境界与智为对。我知如此事。故言智不得也。故云,觉自心现量有无外性非性,知而事不得。而,犹如此也。然既无当心之境,境如矣。亦无了境之心,心如矣。心境皆如,俱不可得。以心境俱不可得故,智于尔焰不生。尔焰,所知之境也。境不可得,则境不生。心不可得,则智不生。心境无生,则顺三解脱矣。三解脱,谓空,无相,无愿。顺,入也。然三解脱,非智不入。既入已,则智体亦忘。故云智亦不得。此所谓圣智无知也。然智无知处,殆非妄想愚夫以无始虚伪戏论熏习之智能作如是知也。此亡知之知,非彼所知。故云是知彼不知。由不知无知之知,故于外境界形相,有无妄想分别,相续不断。故魏译云。为离如是虚妄心故,说一切法唯自心见。执著我我所故。故云自心现量建立。说我我所相摄受计著。)
不觉自心现量,于智尔焰而起妄想。妄想故,外性非性,观察不得,依于断见。
(记曰。此责大慧不如实知,而起无智断灭之见也。由不达我我所诸法自心现量,故于智于境起于妄想。以妄想故,观察若有若无不得实义,遂于智境依断灭见而起分别。是皆不善二通,不达实义,故妄兴邪智也。故下文以二通结责之。)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有诸攀缘事 智慧不观察
此无智非智 是妄想者说
(记曰。此总颂斥疑也。谓若实有攀缘境界,而言智慧不观察,即妄分别。以无智为非智者,此皆是妄想愚夫所说,非明智也。)
于不异相性 智慧不观察
障碍及远近 是名为邪智
(记曰。此合颂三问,总斥为邪智不正见也。)
老小诸根冥 而智慧不生
而实有尔焰 是亦说邪智
(记曰。此颂第四问,合前三问中,皆以有所知境界方名为智之义,总斥之曰,此亦为邪智。然若实有尔焰,是亦邪说。足知所知障空也。◎此上二执已破二障已净智行已圆◎下明忘言顿证以显果海离缘)
观楞伽阿跋多罗宝经记卷第十四
一切佛语心品第三之四
(◎此上二执已破二障已净智行已圆◎下明忘言顿证以显果海离缘)
复次大慧。愚痴凡夫,无始虚伪恶习妄想之所回转。回转时,自宗通及说通,不善了知。著自心现外性相故,著方便说。于自宗四句清净通相,不善分别。
(记曰。此总结示果海离缘,故责大慧于第一义谛自觉圣智,妄起分别,随语生解,横生邪执,谬解佛意。良由不善二通相故也。自觉圣智,离心缘相,离言说相。然虽非有言,不是无语。故佛所说圣智无知等者,正欲闻者离言观义,忘知契心耳。何其闻者犹然随言妄生邪解,斯皆无始虚伪妄想恶习之所回转。而于自宗说通不善了知,但执外境以为实有。故著方便言说,而不能善入清净实相离知境界也。论云。现前立少物,谓是唯识性。以有所得故,非实住唯识,以境智未忘故也。世尊至此偶以二通结责者。意谓前者我已教诸三乘修行之士,当善二通相,不可随言取义矣。意责大慧何其不体佛意,尔乃又执言说假名,而兴种种邪执耶。故教以忘言契证也。来意如此,故以二通结责之。◎已上二障已净二执已破二死已亡而结责以忘言契证以示自利功圆◎此下示利他行且先双结二利行)
大慧白佛言。诚如尊教。惟愿世尊为我分别说通及宗通。我及余菩萨摩诃萨善于二通。来世凡夫声闻缘觉不得其短。
(记曰。此大慧因佛斥责不善二通,而于圣智妄起分别,故此责躬请教二通也。问曰。二通前已发明。今复重请者何也。答曰。前因外道二乘妄起断常二见,盖由不了唯心现量境界。大慧,特请宗通相示彼知之,令开正见。而世尊因曰,彼等不独不善宗通相,而亦不善说通相,故随语生解,特说二通之相,令彼外道二乘以便修行,不堕邪见。意在破外道二乘二见,令知离言之行故也。此因大慧蹑妄想无性之言以起五难。蹑圣智不得之言以起四疑。是皆不了唯心,不达方便言说,而复随言取义,将谓实有境智可得。故佛责以不善二通作如是见。故此大慧特请二通,将以依教奉行说法利生,以断二乘之疑。意在遣心境,空境智,是以妙行契妙境也。前有相字,乃示彼令知,以便自利。今此二通,意在必行,且便利他。观者应知,庶得语义,不生异见耳。前乃忘言之行,此乃离言实证也。)
佛告大慧。善哉善哉。谛听谛听。善思念之。当为汝说。大慧白佛言。唯然受教。佛告大慧。三世如来有二种法通。谓说通。及自宗通。说通者,谓随众生心之所应,为说种种众具契经。是名说通。
(记曰。此说通意在利他也。梵语修多罗,此云契经。谓契理契机也。契理,则妙符中道。契机,则巧被三根。以一经言含多义,故云众具契经。谓理无不该,机无不摄也。)
自宗通者。谓修行者离自心现种种妄想。谓不堕一异俱不俱品。超度一切心意意识。自觉圣境界,(唐译云。于自觉圣境界。)离因成见相。(二译皆云。离诸因缘相应见相。)一切外道声闻缘觉堕二边者所不能知。我说是名自宗通法。
(记曰。此自宗通意在自利也。以自通乃离心意识境界。故非外道二乘所可知也。离因缘相应见者,谓心境皆离故。)
大慧。是名自宗通及说通相。汝及余菩萨摩诃萨应当修学。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谓我二种通 宗通及言说
说者授童蒙 宗为修行者
(记曰。菩萨有二利之功。故说通应机说法,故云授童蒙,谓凡夫颛愚如童蒙也。宗通,自修行,谓修如实行故。◎上自他二行已竟◎下专请利他行)
尔时大慧菩萨白佛言。世尊。如世尊一时说言。世间诸论种种辩说,慎勿习近。(二译以世间诸论,作卢伽耶陀。此翻左世,亦云恶论。即外道论也。)若习近者,摄受贪欲,不摄受法。(魏译云。彼人但摄受欲食,不摄法食。)世尊何故作如是说。
(记曰。此特问利他行也。盖承世尊一往痛责弟子不许近习外道论议。大慧因闻说通利他之谈。意谓不善彼宗,其说不通,无以利彼。故理世尊前言,以致疑曰,世尊既云说通利童蒙,何故向来不许近习外道议论者何耶,因此发问。世尊答。谓外道议论,依邪见立。若近习者,坏正知见。意在入自宗通者,当离名言习气为第一也。然三界本无实法,但以名言习气为体。至若名言中,而外道议论最为坏正知见,破坏佛法者。是故修行如实行人,当所痛绝。故大慧依说通而问。向下世尊依自宗通而答也。)
佛告大慧。世间言论种种句味,因缘譬喻采集庄严。诱引诳惑愚痴凡夫。不入真实自通。不觉一切法。妄想颠倒,堕于二边。凡愚痴惑而自破坏。诸趣相续,不得解脱。(唐译云。卢伽耶陀所有词论,但饰文句,诳惑凡愚。随顺世间虚妄言说。不如于义。不称于理。不能证入真实境界。不能觉了一切诸法。恒堕二边。自失正道。亦令他失。轮回诸趣,永不出离。)不能觉知自心现量。不离外性自性妄想计著。是故世间言论种种辩说,不脱生老病死忧悲苦恼,诳惑迷乱。
(记曰。此甚言世论之过,深诫修如实行者不可近习也。所以不可近习者,以不入真实自通,不觉自心现量。但依生灭妄想,不脱生老病死。以但有言说,都无实义故。然世尊于此经专诫名言习气者。盖娑婆世界以音声为佛事。由此界众生耳根最利。以声入心通,直达法性,最为甚深。故楞严拣选圆通,以耳根为第一。此经令修如实行者。以戒名言为第一。以此方入道,无过耳根为最胜,而障道亦无过名言为最胜故。所谓根尘同源,缚脱无二也。然凡夫虽依名言结业,而间有利根宿具般若闻熏者,能观言语性空音声不实,如风号谷响,即入无生者有之。若夫外道邪论一入闻熏,即染污法性,坏正知见,破涅槃城,永劫沉沦,断灭佛种。纵遇佛出,而为见火所烧,邪智益炽,徒与正法相抗。虽如来以无量善巧四辨大悲,潜神与居。亦不能化而入也。观夫世尊出世。说法已四十年。而六师之徒如麻似粟。即其舍邪归正者,如三迦叶波及鹙子等,约止千二百五十人耳。就中巨擘,尚内秘之俦。当正法盛时尚尔。况末法乎。此吾佛世尊悬鋻后五百年。此辈当大破坏结集。是以此经专以破邪为用,大为今日设也。观夫圣人忧患之心当何如耶。悲夫。此经自入中国几二千年。而吾辈老师宿学,读之苦不能句,甚为眦仇。况遗言得意,以契佛祖心印,执之以定纲宗,行赏罚,克荷如来家业乎。由不善此法门,宜乎流习世论,甘受佛呵,而为恶弟子也。惟此未尝不涕下。)
大慧。释提桓因广解众论。自造声论。彼世论者有一弟子,持龙形像。(唐译云。现作龙形。)诣释天宫建立论宗。要坏帝释千辐之轮。随我不如,断一一头以谢所屈。作是要已。即以释法。(二译皆云论法。)摧伏帝释,释堕负处,即坏其车。还来人间。如是大慧。世间言论因譬庄严,乃至畜生。(魏译云。乃至现畜生身。)亦能以种种句味,惑彼诸天及阿修罗,著生灭见。而况于人。是故大慧。世间言论应当远离。以能招致苦生因故。慎勿习近。大慧。世论者,唯说身觉境界而已。
(记曰。此言慎勿近习世论之所以也。谓世论弟子。以畜生形。尚能催伏诸天修罗。况复于人,而我末法弟子,无道力者,倘一近习,岂不为彼破坏耶。若为破坏,则能招致诸苦生因。故我诫之。慎勿近习。以彼世论无自宗通,唯说身觉境界而已。是故我说但摄受贪欲,不摄受法。要,誓约也。)
大慧。彼世论者,乃有百千。(二译皆有字句。)但于后时后五百年,当破坏结集。恶觉因见盛故。恶弟子受。
(记曰。此世尊悬忏末法,魔强法箬之时也。然彼世论于我法后五百年,所以而能破坏结集者,以时俗浇薄,其时人多恶觉因见炽盛故。而我法中有恶见弟子,亦受彼法,是故令彼坏正法也。由是观之。然坏法者,盖自坏耳。岂彼力耶。因见者。因,谓邪因,无因,见,谓十使烦恼中五利使。以不善解正法。故云恶觉。)
如是大慧。世论破坏结集,种种句味因譬庄严,说外道事,著自因缘,无有自通。
(记曰。此言破坏结集之所以也。然彼世论所以而能破环正法者,以彼种种句味因譬庄严,皆说外道事,执著自性因缘,无非邪见,无有自性宗通故。苟知而近习者,即饮他毒药。不知而近习者,所谓误服毒药是也。)
大慧。彼诸外道无自通论。于余世论,广说无量百千事门。无有自通。亦不自知愚痴世论。
(记曰。此结成彼法成事相承,不自知其非也。以彼本法无自通故,所传弟子广说百千事门,亦皆无自通。以无自通故,而彼痴人亦终不自知为愚痴世俗之论。此误服毒药者也。)
尔时大慧白佛言。世尊。若外道世论,种种句味因譬庄严,无有自通,自事计著者。
(记曰。此大慧牒上佛语,将以发难也。)
世尊亦说世论,为种种异方诸来会众天人阿修罗,广说无量种种句味。亦非自通耶。亦入一切外道智慧言说数耶。
(记曰。此大慧因闻佛斥外道世论无有自通,遂蹑以难佛为人天修罗广说世间种种诸法,亦非自智所证之法,皆世论也。岂世尊亦无自通耶,岂不堕一切外道邪智妄想数中耶。大慧依世论而问。世尊依自通而答。)
佛告大慧。我不说世论。亦无来去。唯说不来不去。大慧。来者趣聚会生。去者散坏。不来不去者,是不生不灭。我所说义,不堕世论妄想数中。所以者何。谓不计著外性非性。自心现处,二边妄想所不能转。相境非性。觉自心现,则自心现妄想不生。妄想不生者,空无相无作。入三脱门,名为解脱。
(记曰。此世尊依自通答其所说法非世论也。世论者,去来生灭之法也。来者,缘会而生,故云趣聚会生。去者,缘散而灭,故云散坏。以有去来生灭,故云世论。然我所说者,无来无去,不生不灭之法,岂堕彼世论妄想数中耶。所以不堕者,以我不著外境有无,了达唯心现量故。有无妄想所不能转者,以了境无性故,故云相境不生,此境不生也。觉自心现,则自心妄想不生,此心不生也。境不生,故无来去,心不生,故不生灭。心境无生,即是空无相无作,入三解脱门,名为解脱矣。意谓我所说者,乃解脱法,非生死法,所以不堕。)
大慧。我念一时,于一处住。有世论婆罗门。来诣我所。不请空闲。便问我言。瞿昙。一切所作耶。我时报言。婆罗门。一切所作,是初世论。彼复问言。一切非所作耶。我复报言。一切非所作,是第二世论。
(记曰。此世尊将欲广明世论,故举昔事,且教菩萨说通止论之法式也。旧说婆罗门,具云婆罗贺磨拏。此云净裔。亦云净行。自称其祖自梵天口生。因从梵姓。诸经中梵志,即此类也。是唯五天竺有。余国无之。其种别有经书,世承为业。或在家。或出家。皆恃术倨傲,多尚诤论。空闲,无我也。以彼所计梵天作者以为神我,故云不请空闲,而问作者生一切法。以彼所见不出世论,开口便落妄想。故一问,世尊答云一世论。二问,答云二世论。乃至多问,答云多世论。故后责云,乃至少有心识流动分别外境,皆是世论也。)
彼复问言。一切常耶。一切无常耶。一切生耶。一切不生耶。我时报言。是六世论。大慧。彼复问我言。一切一耶。一切异耶。一切俱耶。一切不俱耶。一切因种种受生现耶。(唐译云。一切皆由种种因缘而受生耶。)我时报言。是十一世论。大慧。彼复问言。一切无记耶。一切记耶。有我耶。无我耶。有此世耶。无此世耶。有他世耶。无他世耶。有解脱耶。无解脱耶。一切刹那耶。一切不刹那耶。虚空耶。非数灭耶。涅槃耶。瞿昙。作耶。非作耶。
(记曰。此虚空下。问三无为是作是不作也。唐译云。虚空,涅槃,及非择灭,是所作耶,非所作耶。以外道妄计三无为皆是有作。故后世尊答已,而复特喻大慧云,涅槃虚空灭,非有三种,但数有三耳。意谓三法尚不可得,何况又计作与不作耶。)
有中阴耶。无中阴耶。大慧。我时报言。婆罗门。如是说者悉是世论。非我所说。是汝世论。我唯说无始虚伪妄想习气种种诸恶三有之因。不能觉知自心现量而生妄想。攀缘外性。如外道法。我诸根义三合知生。我不如是。(唐译云。如外道说我及根境三和合知生。我不如是。知,识也。)婆罗门。我不说因。不说无因。唯说妄想摄所摄性施设缘起。非汝及余堕受我相续者所能觉知。(唐译云。我不说因。不说无因。唯依妄心以能所取而说缘起。非汝及余取著我者之所能测。)大慧。涅槃虚空灭,非有三种,但数有三耳。
(记曰。此世尊备叙昔对外道所说之法如此也。谓外道执其所见一一问佛。佛总斥之曰。此皆是汝之世论。非我所说也。然我说者。唯说一切众生因于无始戏论诸恶习气而生三界之相。不了唯是自心所现,而生妄想。攀缘外法而妄取著。实无可得。我所说者如是而已。至若外道所说神我与根境三法和合而生识者,此是汝外道见。我不如是。且汝外道说有异因能生诸法。又说诸法自然从无因生。此是汝法。我法不然。我唯说妄想能取所取而说缘起。我此说者。非汝外道著我妄想者之所能知。佛谓外道如彼彼而问。我但如此而答。此即所谓止论。亦即说通相也。然外道诸问,皆是彼计。至若妄计三无为作不作者,乃涉我法。恐有所滥。故世尊特告大慧曰,彼所问三无为者,非有三种,但数有三耳,非实有也。故唐译云。虚空,涅槃,及非择灭。但有三数,本无体性,何况而说作与非作。)
复次大慧。尔时世论婆罗门复问我言。痴爱业因故有三有耶。为无因耶。我时报言。此二者亦是世论耳。彼复问言。一切性皆入自共相耶。我复报言。此亦世论。婆罗门。乃至意流妄计外尘,(唐译云。乃至少有心识流动,分别外境。)皆是世论。
(记曰。此外道因闻佛说虚伪恶习为三有因,故蹑问彼三有者,果因痴爱业因而有耶,是无因耶。盖彼意执定无因也。世尊答谓,不但有所妄计分别言说为世论,乃至少有心识流动分别外道,皆堕外道邪见,悉是世论。何者。以举心动念即乖法体。妄见心外有法,即入外道见故。沩山坐次,仰山入来。师曰。寂子速道,莫入阴界。仰曰。慧寂信亦不立。师曰。子信了不立。不信不立。仰曰。秪是慧寂。更信阿谁。师曰。若恁么,即是定性声闻。仰曰。慧寂佛亦不立。此古人心识不少流动之样子也。不如是,安称超佛越祖之见。)
复次大慧。尔时世论婆罗门复问我言。颇有非世论者不。我是一切外道之宗。说种种句味因缘譬喻庄严。我复报言。婆罗门。有。非汝有者。非为。非宗。非说。非不说种种句味。非不因譬庄严。
(记曰。此外道被斥皆堕世论,遂问颇有非世论者不。且云我为一切外道之宗。所有词论皆从我出。何独不当佛意。观其自负如此,正是坚著我见,尚诤论者。而世尊答云。有非世论。但非汝有。汝所有者,不出作为。所立自宗,但依言说以立种种句味因譬庄严耳。我法非作为,非宗,非说,而亦不堕空见。故云非不说种种句味,非不因譬庄严。)
婆罗门言。何等为非世论。非非宗。非非说。
(记曰。此外道意谓佛既斥我为非宗非说,而不知何等为非世论,可有非非宗非非说者,盖所愿闻也。非非者,是也。)
我时报言。婆罗门。有非世论。汝诸外道所不能知。以于外性不实妄想虚伪计著故。
(记曰。此世尊斥答外道,谓有非世论,但非汝外道之所能知也。汝等所以不知者,以彼计著不实妄想分别外境故。我若有说,汝便随语生解,计著邪见矣。)
谓妄想不生。觉了有无。自心现量。妄想不生。不受外尘。妄想永息。是名非世论。此是我法。非汝有也。
(记曰。此示以正因非世论者如此。但此是我法。非汝有也。汝之所有者,去来生死之法耳。故下云。)
婆罗门。略说彼识。若来若去。若死若生。若乐若苦。若溺若见。若触若著。种种相。若和合相续。若受。若因计著。(唐译云。若因而生计著。)婆罗门。如是比者,是汝等世论,非是我有。
(记曰。此示世论邪因相也。谓外道世论多种,不能尽述。今略说彼识所分别者,不出来去死生苦乐没溺邪见触著种种诸相。于中妄计和合相续,若爱著不舍,若妄立为因而生计著,如此而已。比者,类也。谓如此之类,皆是汝之世论。而我法中无此说也。)
大慧。世论婆罗门,作如是问。我如是答。彼即默然。不辞而退。(魏译云。默然而去。而不问我建立真法。唐译云。不问于我自宗实法。默然而去。)思自通处,作是念言。沙门释子出于通外。说无生无相无因。觉自妄想现相,妄想不生。
(记曰。此叙外道固执难化颠倒之状也。以彼与佛立论负堕,亦不更请佛教,傲然不辞而退。此其我慢倨恃之态何如耶。且复心不受善,亦不知非。以思自所通处,返以佛说为非。乃心念之曰。沙门所见,出于我通之外。其所说者,乃无生无相无因,心境不生,断灭之法耳。故魏译云。沙门释子外于我法。是可怜愍。说一切法无因无缘,无有生相。唯说自心分别见法。若能觉知自心见相,则分别不生。前云彼无智者返以我言为不正论,谓是故也。)
大慧。此即是汝向所问我何故说习近世论种种辩说,摄受贪欲,不摄受法。
(记曰。此世尊趣举大慧请词以结答问意也。谓汝向问我近习种种世论摄受贪欲不摄受法者,如上我说婆罗门者,皆是摄受贪欲不摄受法。然一切世论皆此类也。)
大慧白佛言。世尊。摄受贪欲及法,有何句义。(魏译云。何者名贪句义。何者名法句义。)佛告大慧。善哉善哉。汝乃能为未来众生,思惟咨问如是句义。谛听谛听,善思念之。当为汝说。大慧白佛言。唯然受教。佛告大慧。所谓贪者,若取若舍,若触若味。(唐译云。所言财者,可触可受,可取可味。)系著外尘。堕二边见。复生苦阴。生老病死忧悲苦恼。如是诸患皆从爱起。斯由习近世论,及世论者。我及诸佛说名为贪。是名摄受贪欲,不摄受法。
(记曰。如来频斥世论但摄受欲食不摄受法食者,以彼恃术诳惑愚夫,唯贪利养,为邪命食,深诫说法者当以清净也。愚读智证,知曹山贵正命食,立三堕。故黄蘖云。今时才出来者,只欲多知多解,广求文义,唤作修行。不知所知多解,翻成壅塞。唯多与儿酥乳,消与不消都总不知。三乘学道人皆此样。尽名食不消。食不消者,所谓知解不消,皆为毒药,尽向生灭边收。真如之中无此事故。噫,三乘学道人,知见不消,尽皆邪命。况彼外道世论,非酥乳比。苟一染指,岂非饮他毒药乎。故维摩诘曰。为坏和合相故,应取食。为不受故。应受彼食。以空聚想,入于聚落。所见色与盲等。所闻声与响等。所臭香与风等,所食味,不分别。受诸触,如智证。知诸法如幻相。无自性,无他性。本自不然,今亦不灭。乃可取食。此所谓于食等者于法亦等。如此,则摄受欲食,即摄受法食。此曹山不断声色堕。所以为正命食也。苟少有可触受可取味者,即为邪命,是名摄受贪欲,不摄受法矣。)
大慧。云何摄受法。谓善觉知自心现量。见人无我及法无我相。妄想不生。善知上上地。离心意意识。一切诸佛智慧灌顶。具足摄受十无尽句。于一切法无开发自在。(首卷云。无开发行自心自在。)是名为法。所谓不堕一切见,一切虚伪,一切妄想,一切性,一切二边。
(记曰。此明摄受法者当如此也。然能善觉知自心现量,见二无我,离心意识,则自然不堕一切诸见戏论分别断常二边。以不堕一切见,而能消一切见。如此,则六师所堕,汝亦随堕,乃可取食。此曹山随堕,所以为正命食也。)
大慧。多有外道痴人,堕于二边。若常若断。非黠慧者,受无因论,则起常见。外因坏,因缘非性,则起断见。大慧。我不见生住灭故,说名为法。
(记曰。此结证世出世法所以异也。彼堕生灭二见,故名为贪欲。我不见生住灭,故名为法耳。旧注云。无黠慧者,受此无因论计四大不从因生,则起常见。或计造色外因坏灭,不复更生,因缘之性亦无,则起断见。以彼论虽多,总不出二见,皆生灭耳。由我不见生住灭,故净名曰。谤诸佛,毁于法,不入众数,终不得灭度,汝若如是乃可取食。此曹山尊贵堕,所以为正命食也。)
大慧。是名贪欲及法。汝及余菩萨摩诃萨应当修学。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一切世间论 外道虚妄说
妄见作所作 彼则无自宗
唯我一自宗 离于作所作
为诸弟子说 远离诸世论
(记曰。此颂拣辩邪正也。以彼外道计梵天为能作,一切诸法为所作,故于正法真实自宗不能成立。我以一心为自宗,离于能作所作。以此为诸弟子说,令其远离彼诸世论也。)
心量不可见 不观察二心
摄所摄非性 断常二俱离
乃至心流转 是则为世论
妄想不转者 是人见自心
(记曰。此颂自宗真现量,破彼妄计也。然真心现量,本自无相,不可以妄见见。而外道不善观察,妄执有无能所,断常二见俱不能离,故为世论。不独如此。乃至但一举心动念,心识才有流转,即为世论。何况妄执诤论者乎。若能于妄想境界不被动转者,我说是人则为真能明见自心现量者矣。)
来者谓事生 去者事不现
明了知去来 妄想不复生
(记曰。此颂教观察,入自心现量之方便也。外道所以流转者,以妄见有去来之相故。殊不知来者暂现,如电速灭。去则不现,本无所有。若人观察诸法,明见去来生灭之相,了知本寂灭者,是人则妄想不复生矣。)
有常及无常 所作无所作
此世他世等 斯皆世论通
(◎前明断证因相已竟◎下明断证果相分二◎初转依涅槃果◎次转依菩提果◎初中又二◎初拣二十一种邪宗◎次示最上一乘正果◎今初拣邪宗)
尔时大慧菩萨复白佛言。世尊。所言涅槃者,说何等法名为涅槃。而诸外道各起妄想。
(记曰。从前问不实妄想以来齐此,总明能证之行已圆。故大慧请问所证之果也。然二转依果,谓转烦恼成菩提,转生死成涅槃。此先问涅槃相。然此经正在破邪显正。故理行因果皆依邪正而辩。故每每发问,皆互举二途。故此正问大涅槃果,乃曰世尊所言涅槃者,说何等法名为涅槃,而外道乃于涅槃法作妄想分别耶。意显不起分别,离心识处,即大涅槃。故先拣邪宗。后示正果。)
佛告大慧。谛听谛听。善思念之。当为汝说。如诸外道妄想涅槃。非彼妄想随顺涅槃。(唐译云。如诸外道分别涅槃,皆不随顺涅槃之相。)大慧白佛言。唯然受教。佛告大慧。或有外道,阴界入灭,境界离欲,见法无常。心心法品不生。不念去来现在境界。诸受阴尽,如灯火灭,如种子坏,妄想不生。斯等于此作涅槃想。大慧。非以见坏名为涅槃。
(记曰。此无想外道也。云斯等者,言其不一也。以见五阴界入俱灭,离欲界系,见诸法无常,以心心数不起为定,持心一境,不见三世之相,此无想也。诸受阴尽。如灯火灭,如种子坏,妄想不生。此正楞严所言,以永灭依为所归依,成空亡果。生断灭种者。以妄见有涅槃之相。故佛破云,此等非以见坏为涅槃。)
大慧。或以从方至方,名为解脱。境界想灭,犹如风止。
(记曰。此指常见外道立无因为涅槃也。前云受无因论则堕常见。旧注从方至方。谓无有异趣。方,类也。此楞严所云。知人生人,悟鸟生鸟。言其因果,从八万劫无复改移。谓今尽此形,从类至类。亦复如是也。然此外道所以妄见断灭者,以境界想灭。其实未尽想元。故云如风暂止。又有外道计方为常住实有,具诸功能,生一切法。故以方为涅槃。故云从方至方。二译皆无也。)
或复以觉所觉见坏,名为解脱。或见常无常,作解脱想。
(记曰。此生灭想心已灭,妄谓理中自然成不生灭,故云觉所觉之见坏,以此为涅槃者也。又以所觉不坏者为常。以能觉见坏为无常。此正如楞严所明四颠倒见,一分常,一分无常。故云见常无常作解脱想。若按唐译云。或谓不见能觉所觉。或谓不起分别常无常见。此则冥然不辩,皆属断见。如云分别都无,拘赊黎等昧为冥谛者是也。)
或见种种相想,招致苦生因。思惟是已。不善觉知自心现量。怖畏于相。而见无相深生爱乐。作涅槃想。
(记曰。此指计七断灭为涅槃者也。欲界人天诸相,为生苦因。故外道或计身灭。或欲尽灭。或苦尽灭。或极乐灭。或极舍灭。故云怖畏于相,而见无相深生爱乐,妄作真涅槃想。或钝根罗汉,厌苦断集,弃有著无,贪著偏空,以为涅槃,亦在此列。以不善觉知自心现量,故怖畏于相,而见无相深生爱乐也。此上五种皆断见。)
或有觉知内外诸法自相共相,去来现在有性不坏,作涅槃想。
(记曰。此计五蕴根尘皆是实有自性,三世相续不坏,以为涅槃者也。此正楞严所计五阴中死后有相,四种不死。乃常见也。)
或谓我人众生寿命一切法坏,作涅槃想。
(记曰。此计死后无相以为涅槃。乃断见也。)
或以外道恶烧智慧,见自性及士夫,彼二有间,士夫所出。名为自性,如冥初比。求那转变,求那是作者。作涅槃想。
(记曰。此计微尘作者为涅槃者也。士夫,谓神我也。二有者,谓冥初生觉为一有,从觉生我心为一有。彼二有间,士夫所出名为自性,如冥初比者。谓从我心生五尘,故云二有间所出。此正计微尘胜性能生诸法,故云名为自性,如冥初比。求那者尘也。谓此微尘能依诸缘转变做一切物,故云求那转变,求那是作者。然此作者,亦云自性,亦云士夫神我。故唐译云。计有自性,及以士夫。求那转变做一切物。计此作者以为涅槃也。此非真正智慧,故云恶烧智慧。盖言邪见所烧,不能入清凉门耳。)
或谓福非福尽。
(记曰。此计豁达空为涅槃者也。非福,言罪也。谓罪福皆无。正指拨无因果者。)
或谓诸烦恼尽。或谓智慧。
(记曰。此计八万劫尽自然得道,以此为涅槃者也。唐译云。或计不由智慧诸烦恼尽。此正计缕九数极,时熟得道,故云不由智慧断练,而诸烦恼自尽。)
或见自在是真实作生死者,作涅槃想。
(记曰。此计大自在天体实遍常能生诸法,以此为涅槃者也。以见彼体实遍实常,故云是真实作生死者。)
或谓展转相生。(唐译云。众生展转相生。)生死更无余因。如是即是计著因。而彼愚痴不能觉知。以不知故,作涅槃想。
(记曰。此计指大梵天以为生死因,作涅槃者也。楞严云。尽虚空界十二类内所有众生,皆我身中一类流出。生胜解者,是人则堕能非能执。摩醯首罗,现无边身,成其伴侣。摩醯首罗,乃色究竟天,即大梵天也。以大梵为众生主,故云众生展转相生。谓外道愚痴,不知无明爱业而为生因,而妄指大梵为生死因,故云以不知故作涅槃想。旧注谓计劫初生一男一女,彼二和合展转相生,谓一切物灭归于彼,而为涅槃。然指男女生处物灭归彼而为涅槃,何其陋哉。殊非本旨。)
或有外道,言得真谛道,作涅槃想。
(记曰。此计冥诸以为真谛,作涅槃想者也。)
或见功德,功德所起和合一异俱不俱,作涅槃想。
(记曰。此计六句为生生之因,以为涅槃者也。六句者,谓一实,二德,三业,四大有,五和合,六同异。妄指此六皆有实性,而一切法皆从此生。此中功德,即实德业。功德所起,即大有。大有者,乃地水火风四尘也。又计极微以成器界,故云和合。故唐译云。或计求那与求那者而共和合,一性异性俱及不俱,执为涅槃。唐译约计极微能成世界,故举求那为首。此显计六句,故云功德等。)
或见自性所起孔雀文彩种种杂宝,及利刺等性,见已,作涅槃想。
(记曰。此计自然为涅槃者也。斯即楞严所云。计本无因。谓鸟从来黑。鹄从来白。人天本坚。畜生本横。白非洗成。黑非染造。乃至松直棘曲,鸟兽文彩。诸杂珍宝,一切物象,皆本无因,自然而尔。故以自然作涅槃想。)
大慧。或有觉二十五真实。或王守护国受六德论。作涅槃想。
(记曰。此计能解二十五冥谛,能受六分论守护众生,即得涅槃者也。前乃计冥谛六句是涅槃。此言能知二十五冥谛,能受六分论,即可以得涅槃。故与前所计不同。然六分论,即前六句。但前计即此是涅槃。此计能解能受者为涅槃耳。故唐译云。或谓能解二十五谛即得涅槃。或有说言能受六分守护众生,斯得涅槃。)
或见时是作者。时节世间。如是觉者。作涅槃想。
(记曰。此计时即涅槃者也。然外道六句中,依实句复有九法,谓四大,空,时,方,和,合。复有七种外道。一计大梵。二计时。三计方。四计本际。五计自然。六计虚空。七计我。以此七法为常住实有,具诸功能,生一切法。此中时,即七中之一也。其大梵,与方,自然,我等,四法,前已出之。连时共出其五。而本际,虚空,所以不明出者。然罪福尽,即豁达空也。二者所出微尘与冥初比。冥初,即本际也。前计已含,故不特出。西域外道,六师之外,又有计七种者。故古德云六家七宗者此也。)
或谓性。或谓非性。或谓知性非性。
(记曰。此三乃计四句中有无亦有亦无三句为涅槃者也。唐译云。或执有物为涅槃。或有计著有物无物以为涅槃。或有计著有物无物为涅槃者。)
或见有觉与涅槃差别,作涅槃想。
(记曰。此计更有异因,以胜性为涅槃者也。初卷云。外道说流注生因,非眼识色明集会而生。更有异因。彼因者。说言胜妙。若士夫。若自在。若时。若微尘。士夫等,前已发明。此正计胜妙为涅槃。故云见有觉与涅槃差别。有觉即指胜性。然与涅槃差别者,谓四胜性能致涅槃,故不同涅槃。故于胜性作涅槃想。此特谬计耳。若按唐译云。或计诸物与涅槃无别,作涅槃想。斯诸物之言,盖总指胜妙自在士夫时微尘等。此诸作者,就是涅槃。)
有如是比种种妄想,外道所说,不成所成。智者所弃。
(记曰。此结上妄计之过也。比,类也。上所出二十一种外道涅槃相。谓如是等类,外道种种妄想,所说涅槃,皆不成真实所成涅槃。故为智者所弃。)
大慧。如是一切悉堕二边,作涅槃想。如是等外道涅槃妄想。彼中都无若生若灭。
(记曰。此释上不成之所以也。然彼所以不成真实涅槃者,以堕二边故。所以堕二边者,以彼不离妄想生灭相故。其实即彼涅槃妄想中。本无生灭之相。但彼愚夫妄想自生灭耳。故云彼中都无若生若灭。)
大慧。彼一一外道涅槃,彼等自论。智慧观察,都无所立。如彼妄想,心意来去漂驰流动,一切无有得涅槃者。
(记曰。此结示彼法空无利益也。谓彼外道涅槃,皆依自宗而生妄想,违背正理。若以智慧观察,无所成就。故云都无所立。若如彼妄想而求,唯令心意掉散,往来飘驰流动,徒费辛勤,空无利益。故云一切无有得涅槃者。此所以不应亲近修习也。◎上拣邪宗◎下示正果)
大慧。如我所说涅槃者。谓善觉知自心现量。不著外性。离于四句。见如实处。不随自心现妄想二边。摄所摄不可得。一切度量,不见所成。愚于真实,不应摄受。弃舍彼已。得自觉圣法。知二无我。离二烦恼。净除二障。永离二死。上上地。如来地。(唐译云。转修诸地,入于佛地。)如影幻等诸深三昧。离心意意识。说名涅槃。大慧。汝及余菩萨摩诃萨应当修学。当疾远离一切外道诸涅槃见。
(记曰。此示如来所说无上大涅槃真常之果也。意谓我所说大涅槃者,如唐译云,唯能了达自心现量。不取外境。远离四句。住如实见。不堕二边。离能所取。不入诸量。不著真实。住于圣智所现证法。如是即能悟二无我。离二烦恼。净二种障。转修诸地入于佛地。得如幻等诸大三昧。离心意意识。是名涅槃。我所说者如是而已。非若外道愚夫种种妄想计度。是故诸修如实行者,当速远离一切外道妄想诸涅槃见,不应亲习也。前辩一乘因果行相章末,显果德中,当机遂问佛之知觉,世尊答以觉人法无我,了知二障,离二种死,断二烦恼,是名佛之知觉。今明断证章,故从破二见,断二障,显二无我,乃至境智俱忘,心法双遣,以极忘言契证。然后乃显自行功圆,教以利他。利他行满,故特辩果德邪正,以至无上大涅槃果,方为修如实行究竟之相。故此示果德已竟,复明知二无我等,以结断证功圆。修行极则。此通途之旨也。观者了此通途血脉,方见圣人说法之本意,庶不流于臆见耳。智者应知。)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外道涅槃见 各各起妄想
斯从心想生 无解脱方便
愚于缚缚者 远离善方便
外道解脱想 解脱终不生
众智各异趣 外道所见通
彼悉无解脱 愚痴妄想故
(记曰。此颂上多种外道涅槃之见,但从各各自心妄想所生,其实都无解脱方便也。由无善方便,故愚于缚缚者,不能至无缚处,以定执涅槃可取,故为之所缚。而以妄见取之,故为能缚者。若以缚缚为解脱想,则终不生于解脱耳。以其众智异趣,所见不一,而彼不悟,返自以为通,岂非愚之甚耶。彼悉全无解脱之理。但是愚痴妄想之所分别。)
一切痴外道 妄见作所作
有无有品论 彼悉无解脱
凡愚乐妄想 不闻真实慧
言语三苦本 真实灭苦因
(记曰。此类外道妄计诸过,皆由不闻真实智慧,但依名言妄相而立也。殊不知言语乃三苦之本,真实乃灭苦之因。不依真实而依言语,正谓以苦舍苦,所以悉无解脱也。三苦者,谓苦苦,坏苦,行苦。)
譬如镜中像 虽现而非有
于妄想心镜 愚夫见有二
不识心及缘 则起二妄想
了心及境界 妄想则不生
(记曰。此颂喻显如实行也。谓三界五蕴根尘诸法,本来不有。如镜中像,虽有而实非有。但于愚夫妄想心镜,则见有名相事相,故心境角立。以不知心境本来寂灭,故妄起二见。若了唯心现量,能所双忘,则当下妄想不生。即为正智如如矣。)
心者即种种 远离相所相
事现而无现 如彼愚妄想
三有唯妄想 外义悉无有
妄想种种现 凡愚不能了
(记曰。此颂释上唯心义也。谓一切诸法既唯心现,则种种即心,心即种种。但是一心,了无能所。即现前诸法虽现而无现。亦如愚夫之妄想,乃是自心颠倒也。是故三界唯心,但妄想见,实无外境与心为缘。第愚夫不能了此,妄生分别耳。)
经经说妄想 终不出于名
若离于言语 亦无有所说
(记曰。此颂结示诸法但以名言为体也。然一切经中所说妄想,皆不出于名言。若达名言体空,即妄相诸法,皆不可得矣。◎大科明二转依果上明转生死为涅槃已竟◎下卷首明转烦恼为菩提)
观楞伽阿跋多罗宝经记卷第十五
一切佛语心品第四之一
(◎前转依涅槃果已竟◎下转依菩提果四德分四◎初显法身真我德又二◎初显三德秘藏◎次显一心真如◎且初)
尔时大慧菩萨白佛言。世尊。惟愿为说三藐三佛陀。我及余菩萨摩诃萨,善于如来自性,自觉觉他。
(记曰。前显转涅槃果已竟。此显转依菩提果。先明三德秘藏,以示究竟真我。故请正遍正觉善于如来自性也。三藐,此云正遍。三佛陀,此云正觉。如来自性,即法身自性,乃究竟真我也。一往所谈,盖由凡夫著五蕴假我,外道妄计神我,故世尊以无我破之。今妄执已破,果德已显,故说法身真我。且云如来自性者,即法身真我也。以彼妄计实有自性能生诸法,故以空无生无二离自性破之。今妄计既破,法身乃显,故此言如来真常法身自性,以显自觉圣智究竟真我也。)
佛告大慧。恣所欲问。我当为汝随所问说。大慧白佛言。世尊。如来应供等正觉。为作耶。为不作耶。为事耶。(二译皆为果。)为因耶。为相耶。为所相耶。为说耶。为所说耶。为觉耶。为所觉耶。如是等辞句,为异,为不异。
(记曰。将显法身离过绝非,以示断德,故约过非以请也。辞句异不异者。谓异此等辞句有如来法身耶。为不异此等辞句是如来法身耶。故下如来所答,直指究竟一心真源,故云一切皆非。论曰。当知真如,非有相,非无相,非一相。非异相等。)
佛告大慧。如来应供等正觉,于如是等辞句,非事,非因。所以者何。俱有过故。
(记曰。此直指一心真源离过绝非也。若言法身是作,是不作,是果,是因等,俱有过咎。故唐译总云非。)
大慧。若如来是事者,或作,或无常。无常故,一切事应是如来。我及诸佛皆所不欲。若非所作者,无所得故。方便则空。同于兔角,槃大之子。以无所有故。
(记曰。此出上有过之所以也。若言如来法身是果事者,则同有作。凡有作者,皆无常。若以无常为法身者,则一切世间无常之事,皆如来矣。安有如来法身是无常耶。经云。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故魏译云不许此法。斯计如来是事是作者,则堕无常过矣。若言如来非所作者,则法身绝无体性。如是则虽修方便,而亦无所得。悉空无利益,枉费辛勤。故云方便则空,同于兔角石女之子,毕竟空无。次计法身非作者,则堕断灭过矣。斯则作与不作,若果若因,都皆有过。)
大慧。若无事无因者,则非有非无。若非有非无,则出于四句。四句者,是世间言说。若出四句者,则不堕四句。不堕四句,故智者所取。一切如来句义亦如是。慧者当知。
(记曰。此明法身句义也。经云。如来藏中,求于去来迷悟生死,了不可得。是故法身为因果宗,而不属因果。由不属因果,故非有无。非有无,故离四句。四句者,是世间言说,非圣言量也。四句既离。百非自遣。离过绝非,故为智者所取。智者应知,一切法说如来句义皆若此。)
如我所说一切法无我。当知此义,无我性是无我。一切法有自性,无他性,如牛马。
(记曰。此以五阴诸法皆有自性,以比显法身实有真我,以明虽超因果不入断灭也。意谓我说如来离有无四句者,非是绝无,沦于断灭。盖有法身真我自性存焉。何者。且如我寻常所说一切诸法悉皆无我。当知此无我句。然我者,主宰义,自在义。以诸法中无有主宰,不得自在。以此义故,故说无我。非绝无诸法自性也。故云当知此义,无我性是无我。譬如他人身中无有我性。我自身中无有他性。非无彼此自身也。故云一切法有自性,无他性,如牛马,如来真我句义,应知亦然。)
大慧。譬如非牛马性。非马牛性,其实非有非无。彼非无自性。如是大慧。一切诸法非无自相,有自相。但非无我愚夫之所能知。以妄想故。如是一切法空,无生,无自性,当如是知。
(记曰。此以喻释法身有自性义也。然五蕴法身,非异非不异。以法身隐于五蕴之内,则法身无自性,而非无五蕴自性。如牛中无马性,非无牛性也。法身显于诸法之中,则诸法无自性,而非无法身自性。如马中无牛性,非无马性也。故云如牛马。其实非有非无。彼非无自性。是故一切诸法,皆有法身常住自相。但非无我愚夫之所能知。无我,谓二乘。愚夫,谓外道。然彼所以不知者,以妄想分别诸法自性故。不但法身句义如然。即我所说一切法空,一切法无生,一切法无自性,一一皆当作如是知也。然前一往由彼二乘外道妄计诸法以为实有自性有生,故说空无生无自性以遮遣之。所谓但破其执,不破其法。非是实无法身常住自性也。)
如来如是。(魏译云。如来法身亦复如是。)与阴非异,非不异。若不异阴者,应是无常。若异者,方便则空。若二者,应有异。如牛角相似,故不异。长短差别,故有异。一切法亦如是。
(记曰。此正明法身五阴离异不异,以显法身平等也。永嘉云幻化空身即法身。故法身与阴,不可言异不异也。若法身与阴不异者,然阴乃无常,而法身亦堕无常矣。若法身与阴异者,然五阴有相,而法身无相,无相则空,空则断灭,灭则虽修而无取证矣。故云方便则空。如此则异不异者,不出名言,皆非量也。既离一异,则无有二。若二者,即应有异。但法身与阴,同出而异名。如牛两角,本唯一体,故不异。争奈五蕴生灭,而法身湛然,如角之长短差别,故有异耳。不独阴与法身,即诸法皆然。故云一切法亦如是。)
大慧。如牛右角异左角,左角异右角。如是长短种种色各各异。大慧。如来于阴界入,非异非不异。
(记曰。此言法身比类不及也。谓法身与阴界入,虽日同体不异,如牛两角。牛角尚有左右长短一定各异之相。而法身与阴界入毕竟不异。故魏译云。如是如来法身之相,于五阴中,不可说一,不可说异也。上明法身与世间五阴离异不异。)
如是如来解脱,非异,非不异。如是如来,以解脱名说。
(记曰。此明法身与出世解脱离异不异,以显解脱德也。魏译云。于解脱中,不可说一,不可说异。如是依解脱故,说名如来法身之相。)
若如来异解脱者,应色相成。色相成,故应无常。若不异者,修行者得相,应无分别。而修行者见分别。是故非异非不异。
(记曰。此释法身与解脱离异不异,以显解脱德也。谓法身若异解脱者,然解脱即涅槃,而涅槃无相。若法身异此,则属色相。凡是色相皆是无常,而法身同此,应堕无常。此则计异者过矣。若法身不异解脱者,则无能所。若无能所。则因果不分。不妨修行者现有能证所证差别,故非一异也。故魏译云。若如来法身不异解脱者,则无能证所证差别。而修行者则见能证及以所证。且有能所,非不异也。)
如是智及尔焰。非异,非不异。
(记曰。此明能观智与所观境非异不异,以显般若德也。故唐译云。如是智与所知,非异不异。斯历法身解脱般若非异非不异,以显究竟一心三德秘藏,非纵非横,圆满融摄。故永嘉云,法身不痴即般若。般若无著即解脱。解脱寂灭即法身。举一即具三。言三体即一。是以三谛一境,法身之理恒清。三智一心,般若之明常照。境智冥合,解脱之应随机。非纵非横,圆∴之道玄会。故知三德妙性,宛尔无乖。一心深广难思。何出要而非路。是以即心为道者,可谓循流而得源矣。故下释其根量俱非,以显究竟一心极果。)
大慧。智及尔焰,非异非不异者。非常,非无常。非作,非所作。非有为,非无为。非觉,非所觉。非相,非所相。非阴,非异阴。非说,非所说。非一,非异。非俱,非不俱。非一非异非俱非不俱故。悉离一切量。离一切量,则无言说。无言说,则无生。无生,则无灭。无灭,则寂灭。寂灭,则自性涅槃。自性涅槃,则无事无因。无事无因,则无攀缘。无攀缘,则出过一切虚伪。出过一切虚伪,则是如来。如来则是三藐三佛陀。大慧。是名三藐三佛陀佛陀。
(记曰。此直显寂灭一心真如自性转依极果,以酬近请,通结前途究竟归趣,以显法身离一切相也。论云。当知真如自性。非有相。非无相。非非有相。非非无相。非有无俱相。非一相。非异相。非非一相。非非异相。非一异俱相。乃至总说,依一切众生以有妄心念念分别,皆不相应。故说为空。若离妄心,实无可空故。以实无可空,故说如来有真实自性也。经云。如来者,即诸法如义。以一切法皆同如故。故云出过一切虚伪,即是如来。以但涉言诠,皆堕戏论故。大慧初问一百八义,而世尊直答一切皆非。由一心真如平等寂灭,本无言说故。今从生灭门中方便摄引,归极于此,故显理行断证因果已竟,而以一心真如涅槃菩提总结之。以真如究竟离一切相,故一切皆非。此盖别答门中即言说以显无言也。以此中正明普提,而但称如来法身,恐昧者不知,故结示云,如来即是三藐三佛陀。)
大慧。三藐三佛陀佛陀者,离一切根量。
(记曰。此总结如来法身离心意识境界也。一往大慧所问,世尊所答,乃至重重展转征辩,唯显此离心意识境界而已。不独此会,即四十九年三百余会所说,亦不过显此。乃至三世诸佛之所证,历代祖师之所传,亦唯此而已。更无别法。故云,唯此一事实,余二则非真。斯正古德所云心识不到处。故云佛陀者,离一切根量。)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悉离诸根量 无事亦无因
已离觉所觉 亦离相所相
(记曰。此总颂法身离诸过也。根量,乃见闻知识境界。以法身离念,非心行处,故因果能所一切皆离。)
阴缘等正觉 一异莫能见
若无有见者 云何而分别
(记曰。此颂五阴法身平等无二也。以正眼而观,真妄平等,故一异莫能见。既无一异可见,云何而可分别耶。)
非作非不作 非事亦非因
非阴非在阴 亦非有余杂
亦非有诸性 如彼妄想见
当知亦非无 此法法亦尔
(记曰。此颂法身淳净也。以法身淳净,故一切皆非,虽无诸相如彼往见,而真如自性亦复非无。以法法皆真,故云亦尔。)
以有故有无 以无故有有
若无不应受 若有不应想
(记曰。此颂言有无相待而生,不应其二见也。谓法身虽离诸相,不入断灭,故不可著无。当知法身非无,而实有自性。若于法身自性而复作有见者,亦是妄想。故云若无不应受,若有不应想。故魏译云。无既不可取。有亦不应说。此所谓悉离诸根量也。)
或于我非我 言说量留连
沉溺于二边 自坏坏世间
解脱一切过 正观察我通
是名为正观 不毁大导师
(记曰。此总显离过,结归观心也。向因凡夫妄执假我,外道妄计神我,故以无我之言破之。而二乘复计无我以为实法,故此言法身真我以破之。意谓向之我与非我,皆言说量,既堕二见已。若于今之所显法身真我为是,而复以向之二我为非,此亦堕言说量,留连沉溺于有无二边,终非究竟。不独自坏,抑且坏他。何者。以但有言说,都无实义,皆为戏论故。若解脱如上一切诸过,能正念观察我所通达离心识处,是名正观。方为不谤正法,不毁导师。若他观者,皆邪见也。◎上明转依菩提果以显法身三德秘藏以结归观心竟◎下显一心真如离一切相摄归第一义谛◎初离名字相)
尔时大慧菩萨复白佛言。世尊。如世尊说修多罗摄受不生不灭。又世尊说不生不灭是如来异名。云何世尊。为无性故说不生不灭。为是如来异名。(唐译云。世尊。如佛经中分别摄取不生不灭。言此即是如来异名。世尊。愿为我说不生不灭。此则无法。云何说是如来异名。如世尊说一切诸法不生不灭。当知此则堕有无见。)佛告大慧。我说一切法不生不灭,有无品不现。
(记曰。此难明寂灭一心以显如来法身离名字相也。大慧因闻如来法身不生不灭,遂致疑曰。且如经中一向所说不生灭者,但显无性之理而已。今则云不生不灭是如来异名。然不生不灭则是无性。无性则离名字相。云何说此是如来异名耶。且不生是堕无。不灭是堕有。故唐译云。世尊说一切诸法不生不灭,当知则堕有无见。故世尊答云。我说一切法,有无品不现。何者。以不生则不有。不灭则不无。不有不无,故不属有无。故云有无品不现。唐译有无二见有问无答。此经有答无问。故二译互相发明。)
大慧白佛言。世尊。若一切法不生者,则摄受法不可得。一切法不生故。若名字中有法者。惟愿为说。
(记曰。此大慧复以有无致疑难者,以明果德究竟离名字相也。意谓世尊既云说法有无品不现。然不现则无可取。故云摄受法不可得。既不可得,则就中一法不立矣。以一切法不生故。且一法不立,又有谁是如来名字耶。此则自语相违也。若说不生法是如来名字者,似乎此中又是有法者,非超有无矣。故云若名字中有法者。若,犹似也。此义云何,愿为我说。)
佛告大慧。善哉善哉。谛听谛听。善思念之。吾当为汝分别解说。大慧白佛言。唯然受教。佛告大慧。我说如来。非无性。亦非不生不灭摄一切法。亦不待缘故不生不灭。亦非无义。大慧。我说意生法身如来名号。(唐译云。我说无生即是如来意生法身别异之名。)彼不生者,一切外道声闻缘觉七住菩萨。(二译皆云七地。)非其境界。大慧。彼不生即如来异名。
(记曰。此斥大慧谬计不得佛意,而以法身正义答之也。以大慧疑不生不灭为断灭。又疑不生不灭摄一切生灭之法。意谓必待生灭缘尽方得不生不灭。故此斥云。亦非无性。亦非摄一切法。亦不待缘。然虽一切皆非而亦非无义。何者。以我说一切法当体无生即是如来异名。殆非此外别有也。第无生意,乃八地菩萨实证平等真如方能明见。殊非外道二乘所能测知。亦非七地菩萨之境界也。永嘉云,若实无生无不生。以无生无不生,故名意生法身。既证平等真如,则法法皆如。以法法无生,当体皆如,故无生是如来异名。到此境界,所谓无一物不播如来之号,无一法不阐遮那之形。故下文以多名释之。赵州云。老僧把一枝草为丈六金身用。把丈六金身为一枝草用。佛是烦恼。烦恼是佛。苟非深证无生三昧者,又何以与此。)
大慧。譬如因陀罗,释迦,不兰陀罗。(梵语释迦提婆因陀罗,此云帝释。又云富兰陀。又云憍尸迦。皆帝释异名。)如是等诸物,一一各有多名。亦非多名而有多性。亦非无自性。
(记曰。此喻释如来虽有多名而无多体,以显唯一实也。唐译云。譬如帝释地及虚空,乃至手足,随一一物各有多名。非以多名而有多体。亦非无体。以法法皆真,故名异而体同。唯了无生者,故不以名异而异其体。在徇名者特生异见耳。)
如是大慧。我于此娑呵(旧云娑婆。亦云索诃。此云堪忍。)世界。有三阿僧祇(此云无数。)百千名号。愚夫悉闻。各说我名。而不解我如来异名。(唐译云。诸凡愚人,虽闻虽说,而不知是如来异名。)大慧。或有众生知我如来者。有知一切智者。有知佛者。有知救世者。有知自觉者。有知导师者。有知广导者。有知一切导者。有知仙人者。有知梵者。有知毗纽(此云大力。)者。有知自在者。有知胜者。有知迦毗罗者。(城名。以佛生彼城故。)有知真实边者。有知月者。有知日者。有知王者。有知无生者。有知无灭者。有知空者。有知如如者。有知谛者。有知实际者。有知法性者。有知涅槃者。有知常者。有知平等者。有知不二者。有知无相者。有知解脱者。有知道者。有知意生者。大慧。如是等三阿僧祇百千名号。不增不减。此及余世界,皆悉知我,如水中月。不出不入。
(记曰。此出多名而体不异,正显离名字相也。由体不异,故如水中月,不出不入。所谓一月普现一切水,一切水月一月摄。以无去来,故不出不入。盖法身普应众生,平等显现,而无去来之相。但随所见闻各别异耳。华严名号云,如来有四百亿十千名。法华寿量云,我于余国作佛,更有异名。姓氏不同,名号各别。良以法身无生,故无不生。无名,故无不名。以无不名,故不可得而名焉。不可得而名,故名字离也。此非愚者所知。◎上离名字相竟◎下离言说相)
彼诸愚夫,不能知我。堕二边故。然悉恭敬供养于我。而不善解知辞句义趣不分别名。不解自通。计著种种言说章句。于不生不灭作无性想。不知如来名号差别。如因陀罗释迦不兰陀罗。不解自通会归终极。于一切法随说计著。
(记曰。此明如来法身离言说相也。然名字起于言说。以彼愚夫不达言说性空,故妄计名字各异。至于寂灭无生离名言处真实法身,盲无所知。由不知此,故妄计有无,堕二边见。是等然虽供养于我,而不能善解名字句义趣中所含多名一体,故云不分别名。但取差别之相。以不善解法身自通,故但执言教,昧于真实。谓不生不灭是无体性。殊不知正是法身遍一切处,而为如来差别名号,如因陀罗等也。以不解自通会归终极至离言说处,故于一切法唯计言说。)
大慧。彼诸痴人作如是言。义如言说。义说无异。所以者何。谓义无身故。言说之外更无余义。惟止言说。大慧。彼恶烧智,不知言说自性。不知言说生灭,义不生灭。大慧。一切言说堕于文字。义则不堕。离性非性故。无受生。亦无身。(唐译云。离有离无故。无生无体故。)
(记曰。此言计言说者不达实义也。然彼愚夫妄谓义如言说,义与言说不异。如斯则但有言说而无实义矣。故云义无体故。以此人不了言说自性,将谓言说之外更无余义,唯止于言说而已。所以然者,以彼愚痴恶智,不知言说自性是生灭法,而义不生灭耳。所以言说生灭而义不生灭者,以言说堕于文字,义则不堕。以超文字,离有无相故,无生无体故,是故不堕。)
大慧。如来不说堕文字法。文字有无不可得故。除不堕文字。大慧。若有说言如来说堕文字法者,此则妄说。法离文字故。是故大慧。我等诸佛及诸菩萨,不说一字,不答一字。所以者何。法离文字故。非不饶益义说。言说者众生妄想故。
(记曰。此明如来说法不堕文字相也。所以不堕者,以法离有无相故。除不堕文字者,则说与不说皆明鉴也。此外若以如来有所说者则为谤佛,故云则为妄说。由法离文字故。诸佛菩萨唯说离文字法,故始终不说一字,不答一字。何者。以法离文字故也。问曰。既不说一字,岂不饶益众生耶。答曰。非不饶益义说。但对众生所说者,乃说破众生妄想梦耳。殆非实有法可说也。故云说者众生妄想故。)
大慧。若不说一切法者,教法则坏。教法坏者,则无诸佛菩萨缘觉声闻。若无者,谁说,为谁。
(记曰。此释难也。难曰。既法离文字,则无法可说,而如来何以又说一切法耶。故此释云。以无法可说,是名说一切法,乃说其无可说耳。所谓虽复不依言语道,亦复不著无言说。若绝然不说者,教法则坏。教法坏,则无诸佛菩萨缘觉声闻矣。若总无者,则坏法界相,而又谁是说法者,而复为谁说法耶。所谓实际理地,不立一尘。建化门头,不舍一法。是在即说而不有其说。岂绝然不说而后方为离文字哉。)
是故大慧。菩萨摩诃萨莫著言说。随宜方便广说经法。以众生希望烦恼不一。故我及诸佛为彼种种异解众生而说诸法。令离心意意识故。不为得自觉圣智处。
(记曰。此释上不说说,乃为迷者,非为悟者说也。谓诸佛如来本无法可说。其所广说一切法者,皆为随顺众生种种解欲,破彼希望烦恼,令转心意意识故耳。所谓佛说一切法,为治一切心。若无一切心,何用一切法。故云不为得自觉圣智处说。是故菩萨莫著言说。)
大慧。于一切法无所有。觉自心现量。离二妄想。诸菩萨摩诃萨,依于义,不依文字。
(记曰。此释上不为悟者说之意也。所以不为得自觉智说者,以彼了一切法无所有,知自心现量,善离有无二妄想见。以此诸菩萨但依于义,不著言说故耳。)
若善男子善女人,依文字者,自坏第一义,亦不能觉他。堕恶见相续。而为众说。不善了知一切法,一切地,一切相。亦不知章句。
(记曰。此言迷者自他俱损也。唐译云。依文字者堕于恶见。执著自宗而起言说。不能善了一切法相,文辞章句。既自损坏,亦坏于他。不能令人心得解悟。)
若善一切法,一切地,一切相,通达章句,具足性义。彼则能以正无相乐而自娱乐。平等大乘建立众生。
(记曰。此言悟者自他俱益也。唐译云。亦能令他安住大乘。正无相乐者,所谓自觉圣智善乐,拣非二乘外道偏邪三昧也。住正无相乐者,即名摄受大乘。从上诸祖皆深证此无相三昧,故能以离文字法建立众生。)
大慧。摄受大乘者,则摄受诸佛菩萨缘觉声闻。摄受诸佛菩萨缘觉声闻者,则摄受一切众生。摄受一切众生者,则摄受正法。摄受正法者,则佛种不断。佛种不断者,则能了知得殊胜入处。(魏译云。一切胜妙生处。唐译云,则得圣妙处。)知得殊胜入处菩萨摩诃萨,常得化生,建立大乘。十自在力,现众色像。通达众生形类希望,烦恼诸相。如实说法。如实者,不异。(唐译云。真实法者,无别无异。)如实者,不来不去相。一切虚伪息,是名如实。大慧。善男子善女人,不应摄受随说计著。真实者,离文字故。
(记曰。此明善知如实法者,则能具足一切世出世法也。谓善了知如实无生法者,则能具足一切世出世法。建立正法。续佛慧命。能令佛种不断。便生佛家。故云得胜妙生处。自利功圆。亦即能令众生安住大乘。而以十力普现色身,随众生解欲,应时应根说如实法,而无一切去来之相。斯皆善达如实离文字法者之利益也。是故行人切莫计著随言说相。)
大慧。如为愚夫以指指物。愚夫观指,不得实义。如是愚夫,随言说指,摄受计著,至竟不舍,终不能得离言说指第一实义。
(记曰。此喻愚夫执言说之失也。经云。我所说法,如标月指。离指方能识月。若执指为月,则两失之矣。故云,执言说指,终竟不舍,终不能得离言说指第一实义。)
大慧。譬如婴儿,应食熟食,不应食生。若食生者,则令发狂。不知次第方便熟故。大慧。如是不生不灭,不方便修,则为不善。是故应当善修方便,莫随言说,如视指端。
(记曰。此以喻释喻,以明忘言契证之义也。然离言之道,固非浅智可知。苟不以方便指示,则终归迷闷而不入。譬如婴儿应与熟食,而食之以生者,则必发狂。是与食者,不善方便故也。此不生灭法,不属方便,犹如生食。若不善以离言方便之指,彼亦将狂闷而不入。故黄蘖云。今时才出来者,只欲多知多解,广求文义,唤作修行。不知多知多解,翻成壅塞。唯多与儿酥乳,,消与不消,都总不知。三乘学道人皆此样。尽名食不消。食不消者,所谓知解不消,皆为毒药,尽向生灭边收,真如之中无此事故。前云是摄受欲食,非摄受法食也。所以曹山贵正命食。此善方便之言该于师资。故下亲近大德多闻。)
是故大慧。于真实义当方便修。真实义者,微妙寂静是涅槃因。言说者,妄想合。妄想者,集生死。(唐译云。言说者,与妄想合,流转生死。)大慧。真实义者,从多闻者得。大慧。多闻者,谓善于义,非善言说。善义者,不随一切外道经论。身自不随。亦不令他随。是则名曰大德多闻。是故欲求义者,当亲近多闻。所谓善义。与此相违,计著言说,应当远离。
(记曰。此教修真实义之方便也。非真流之行无以契真,然真实义,乃离心意识寂灭境界。是从多闻忘言者得。非执名字者所能入也。所言所闻者,谓善离言得义,非善言说也。善义者,乃得二通处,则自不随外道邪见论议,而亦不令他随,如此方名大德多闻。是故欲求义者,应当亲近大德多闻,远离计著言说者,此则名为修真实义之方便也。◎上显一心真如离言说相已竟◎下辩生灭因缘以显一心真如离心缘相)
尔时大慧菩萨复承佛威神而白佛言。世尊。世尊显示不生不灭,无有奇特。所以者何。一切外道因,亦不生不灭。世尊亦说虚空非数缘灭,及涅槃界不生不灭。世尊。外道说因生诸世间。世尊亦说无明爱业妄想为缘生诸世间。彼因此缘,名差别耳。外物因缘亦如是。世尊与外道论无有差别。微尘胜妙自在众生主等,如是九物不生不灭。世尊亦说一切性不生不灭,有无不可得。外道亦说四大不坏。自性不生不灭。四大常。是四大,乃至周流诸趣不舍自性。世尊所说亦复如是。是故我言无有奇特。惟愿世尊为说差别,所以奇特胜诸外道。若无差别者,一切外道皆亦是佛。以不生不灭故。而世尊说,一世界中多佛出世者,无有是处。如向所说,一世界中应有多佛。无差别故。
(记曰。此疑佛说不生不灭与外道不异,以难明一心真如离生灭因缘,正显离心缘相也。此有四疑。一谓外道计作者为因能生诸法,诸法生灭而作者不生灭。故疑此与佛所说三无为法无异。二谓外道计我为因,一切世间从我流出,故云生诸世间。世尊亦说无明爱业妄想为缘生诸世间。彼因此缘,名差别耳。说外四大生法亦尔。三谓外道计微尘,胜妙,自在天,众生主,时,方,空,大种,和合等,九法不生不灭。世尊亦说一切性不生不灭,有无不可得。四谓外道计四大不坏自性不生不灭,以四大常,周流诸趣不舍自性故。然世尊亦说四大性真周遍法界。是则世尊所说与外道无别。是故我言世尊说法无有奇特也。惟愿世尊为我说所以胜外道处。若世尊说法不异外道,则诸外道皆亦是佛,以彼说法亦不生灭故。然世尊向说一世界中无有多佛。苟如上所说,果与外道无别,则是一世界中应有多佛出世矣。)
佛告大慧。我说不生不灭,不同外道不生不灭。所以者何。彼诸外道有性自性得不生不变相。(唐译云。我之所说不生不灭,不同外道不生不灭不生无常论。何以故。外道所说有实性相不生不变。)我不如是堕有无品。大慧。我者离有无品。离生灭。非性,非无性。如种种幻梦现,故非无性。云何无性。谓色无自性相摄受。现不现故。摄不摄故。以是故一切性无性,非无性。(唐译云。我所说法,非有非无,离生离灭。云何非无。如幻梦色种种见故。云何非有。色相自性非是有故。见不见故。取不取故。是故我说一切诸法非有非无。)但觉自心现量,妄想不生。安隐快乐,世事永息。愚痴凡夫妄想作事。非诸贤圣。
(记曰。此言如来所说,乃离有无生灭而说不生不灭,不比外道堕于有无起生灭见也。异外道妄计诸法各有自性不生不变。然诸法无常,而彼所计不生不灭者,亦无常论耳。以彼未离有无品故。然我说法所以离生灭者,以彼诸法本非有非无故。云何非无。谓一切法如幻梦色。然虽本无,不妨现见种种相故。云何非有。以彼色性本无自体,元非有故。如彼幻梦诸事,但愚者所见所取,而智者不见不取故。是故我观一切法若此,故说非有非无。唯了达自心现量者,则于彼法不生分别。分别不生,则心地寂灭。寂灭故永绝贪求。贪求既绝,故安稳快乐。世事从此永息矣。此非愚夫所与。故云愚痴凡夫妄想作事。非诸圣贤。)
不实妄想,如犍闼婆城,及幻化人。大慧。如犍闼婆城及幻化人,种种众生商贾出入。愚夫妄想谓真出入。而实无有出者入者。但彼妄想故。如是大慧。愚痴凡夫起不生不灭惑。彼亦无有有为无为。如幻人生。其实无有若生若灭。性无性无所有故。一切法亦如是。离于生灭。愚痴凡夫堕不如实。起生灭妄想。非诸贤圣。
(记曰。此言境本无生,而愚夫妄起生灭见也。谓不但法本无生,而亦心本寂灭。心寂灭,则彼妄想亦了无自性矣。故云不实妄想如犍闼婆城及幻化人。且彼干城幻人,虽有种种商贾出入,其实无有出者入者。迷者谓以为真。智者不然。是则愚痴凡夫所起不生灭惑,即彼妄想亦本非有无。如幻人生,本无生也。以妄无体,故云其实无有若生若灭,性无性无所有故。故僧问古德云。起灭不停时如何。德云。咄。是谁起灭。此古人彻见妄想无性故乃尔尔。是则心若寂灭,而一切法皆寂灭矣。所谓一心不生,万法无咎。但愚痴凡夫堕不如实见,自起生灭妄想耳。非圣贤也。)
不如实者不尔。如性自性妄想亦不异。若异妄想者,计著一切性自性,不见寂静故。不见寂静者,终不离妄想。
(记曰。此言圣人见诸法不如实者,不似凡愚堕生灭妄见也。故云不尔。何者。以见诸法当体如如,不起分别异见故。故云如性自性妄想亦不异。然诸法从本来,常自寂灭相。不容起见。若起种种异见分别者,则是计著一切实有性自性相矣。所以计著者,以不见诸法本来寂静故。苟不见诸法寂静者,则终不离妄想矣。何者。以离念境界,唯证相应故。◎上显一心真如离一切相已竟◎下结究竟一心)
是故大慧。无相见,胜。非相见。相见者受生因。故不胜。大慧。无相者,妄想不生,不起不灭,我说涅槃。
(记曰。此总结一心真如离一切相,以成究竟果德也。经云。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故云无相见胜。非相见。以外道于无生中妄见生灭,故长沦生死。故相见者乃受生之因,故不胜。若能见无相者,则一切分别妄相当下不生。不生则不灭。不生不灭,此则名为大涅槃矣。是则了妄想无性即是涅槃。非离此外别有涅槃相也。)
大慧。涅槃者,如真实义见。离先妄想心心数法。逮得如来自觉圣智。我说是涅槃。
(记曰。此结示一心真如自性涅槃,乃离心意识自觉圣智境界也。论曰。心真如者,即是一法界大总相法门体。所谓心性不生不灭。一切诸法,唯依妄念而有差别。若离心念,则无一切境界之相。是故一切法从本已来。离名字相。离言说相。离心缘相。毕竟平等。无有变异。不可破坏。唯是一心。故名真如。以一切言说假名无实。但随妄念,不可得故。言真如者,亦无有相。谓言说之极,因言遣言。此真如体,无有可遣,以一切法悉皆真故。亦无可立,以一切法皆同如故。当知一切法,不可说不可念,故名为真如。问曰。若如是义者,诸众生等,云何随顺而能得入。答曰。若知一切法,虽说无有能说可说。虽念亦无能念可念。是名随顺。若离于念,名为得入。故云,如真实义见,离先妄想心心数法,逮得如来自觉圣智,我说是涅槃。)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灭除彼生论(唐译云。为除有生执。) 建立不生义
我说如是法 愚夫不能知
一切法不生 无性无所有
犍闼婆幻梦 有性者无因
不生无自性 何因空当说
以离于和合 觉知性不现
是故空不生 我说无自性
(记曰。此下至颂终,总明真如一心离生灭因缘相也。谓如来本无法说,而其所以说无生无自性者,以为破彼生见,执有自性故。以彼愚夫不知诸法不生,本无自性,故说犍城幻梦以喻之。然彼所执有自性者,堕无因故。然如来何因说无生无自性耶。以诸法空故。故云何因空当说。以彼外道妄执诸法各有自性和合而生,今则离之。是以诸法本空当体无生,故说无自性耳。此颂离生灭相。)
谓一一和合 性现而非有
分析无和合 非如外道见
梦幻及垂发 野马犍闼婆
世间种种事 无因而相现
折伏有因论 申畅无生义
申畅无生者 法流永不断
炽然无因论 恐怖诸外道
(记曰。此颂离因缘相也。以外道妄计实有生因和合而生诸法。世尊谓我但分析彼和合虽现而非有,故说幻梦垂发阳焰犍城,以喻明世间诸法虽现而无因,以折伏有因论,申畅无生义耳。然能申畅无生义者,则使法流永不断灭。且我炽然说无因论以破彼有因,令其外道闻者生恐怖故。然佛说无因论,乃无彼生因,殆非外道无因比也。识之。)
尔时大慧以偈问曰。
云何何所因 彼以何故生
于何处和合 而作无因论
(记曰。此大慧趣举佛问外道生因偈以反质疑,将破无因论义也。佛问外道云。汝之生法云何而生。为从有因生。为从无因生。答言。从有因生。佛又问云。既从有因生,有何所因耶。答言。从微尘四大胜性等为生因。佛又问云。彼微尘四大等,复以何故生耶。答言。以无因生。佛言。若彼微尘等既是无因。无因则无法。无法则无处。无处则无和合。无和合则无生矣。汝言无因,乃于何处和合而作无因论耶。大慧举此质疑者,以闻上佛说无因破彼有因,故此疑云,且无因乃外道所计,佛尝以此破之矣,今何故又说无因破彼有因耶。故此涉疑致问。以外道所计生因亦无因。故佛说缘生乃破彼无因。又说无因以破彼生因。意在直指无生以息彼生灭之见耳。故下文明答之。)
尔时世尊复以偈答。
观察有为法 非无因有因
彼生灭论者 所见从是灭
(记曰。此答意显离生灭因缘相也。谓能观察一切诸法不属有因无因,而即顿见无生,而彼生灭之见自悉矣。龙胜曰。有物从缘生。无物从缘灭。起唯诸缘起。灭唯诸缘灭。乃知色生时但是空生。色灭时但是空灭。以空不属缘,故不生耳。)
尔时大慧说偈问曰。
云何为无生 为是无性耶
为顾视诸缘 有法名无生
名不应无义 惟为分别说
(记曰。此征无生义也。由上佛说离生灭法以显无生。大慧遂问云何为无生耶。为诸法无性是无生耶。为别有生性顾视诸缘名无生耶。既有无生名,必有无生义。惟愿为我说之。)
尔时世尊复以偈答。
非无性无生 亦非顾诸缘
非有性而名 名亦非无义
一切诸外道 声闻及缘觉
七住非境界(魏译作七地。) 是名无生相
远离诸因缘 亦离一切事
唯有微心住 想所想俱离
其身随转变 我说是无生
(记曰。此颂无生义也。以离诸因缘及以作者,入唯心住,得二转依意生法身,乃真无生义。然此无生,非无性,亦非有性。既有此名,亦非无义。但此无生义,乃八地已上所证如实住处。殆非外道二乘及七地菩萨之境界也。以彼外道邪见,二乘偏执,七地菩萨未离心量,尚在生灭数中。未入微细真实住处,心境未忘,故此非彼所知也。离此诸过,是真无生。)
无外性无性 亦无心摄受
断除一切见 我说是无生
如是无自性 空等应分别
非空故说空 无生故说空
(记曰。此颂心境双绝,法身真空,以显无生实义也。以境离有无,心离执取,断一切见,即是真空法身。此非断灭之空。以心境无生故说空耳。◎上颂无生义◎下总颂离生灭因缘相)
因缘数和合 则有生有灭
离诸因缘数 无别有生灭
舍离因缘数 更无有异性
若言一异者 是外道妄想
有无性不生 非有亦非无
除其数转变 是悉不可得
但有诸俗数 展转为钩锁
离彼因缘锁 生义不可得
(记曰。此颂一心真如离因缘相也。因缘者生灭之本也。离此因缘,别无生法。故肇公云。一切诸法,缘会而生。缘会而生,则未生无有。无有则无生。故云离诸因缘数,无别有生灭,以十二因缘转变生法,故云诸因缘数。舍此,不但无生,抑且平等平等,了无一异之性矣。此中若言一异者,即外道见。何者。以有无二性皆悉不生,总非有故。除因缘外,悉不可得。是则缘生无性故空。空故无生。无生则法身平等,离一切相。此所以离因缘外,更无生义可得。)
生无性不起 离诸外道过
但说缘钩锁 凡愚不能了
(记曰。此正示缘生无性义也。性者因缘也。谓生本无生,必待缘生。以缘生无性,故生本无也。唐译云。生无故不生。是则生即无生,故离外道生法之过。以缘生即无生,故我但说因缘而密显无生。所以凡愚不能晓了,妄谓离因缘外别有生性耳。)
若离缘钩锁 别有生性者
是则无因论 破坏钩锁义
如灯显众像 钩锁现若然
是则离钩锁 别更有诸性
(记曰。此释外道计因缘外别有生性义也。佛谓若果离因缘外别有生性者,则是堕无因论,沦于断灭矣。故云破坏钩锁义。钩锁者即因缘也。以彼外道妄计别有生性,要待因缘而生。譬如众像先有,要待灯照而后见,故因缘现生法,即如灯之现众像。故佛断之曰。若此论者,正是离因缘外别有生性。故我说彼是无因论。)
无性无有生 如虚空自性
若离于钩锁 慧无所分别
(记曰。此责外道不达缘生无性,故妄生分别也。以缘生无性,故无有生。无生则无性,体相如虚空。此乃离缘之道,绝诸对待。于此境界,三世诸佛不敢觑著,谁当于此分别乎。故云慧无所分别。今彼既于离因缘外而生分别者,足知皆妄计也。)
复有余无生 贤圣所得法
彼生无生者 是则无生忍
(记曰。此拣无生义也。谓彼外道所计生法固是邪见。而我法中复有余无生义,乃二乘贤圣所得,亦非真实。以彼断尽生法,然后方得无生。不了生本无生,故非真实。是则我说生即无生,方是真实无生法忍。乃八地所证。又非二乘浅智所知也。)
若使诸世间 观察钩锁者
一切离钩锁 从是得三昧
(记曰。此拣正行也。谓外道妄计离因缘法,则增长邪见,非真离也。若使诸世间人,一一能观因缘无性,了知离缘无生之理,则从是即得无生三昧正定矣。下示观之之方。)
痴爱诸业等 是则内钩锁
钻燧泥团轮 种子等名外
若使有他性 而从因缘生
彼非钩锁义 是则不成就
若生无自性 彼为谁钩锁
展转相生故 当知因缘义
(记曰。此示观因缘之方法也,痴爱诸业等,乃十二因缘,即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忧悲苦恼。三世轮转,牵缠不断。故为内钩锁。钻燧得火,泥团成瓶,种子生芽,此三者为外物因缘。此等内外因缘诸法,但观空无自性,即证无生。何必离此之外,更立他性耶。若使此外别有他性从因缘生者,即是无因。此则不但坏因缘义。抑且彼法不成。以彼所计自性,乃无因故。若观生法本无自性,则因缘顿空,又复谁为钩锁耶。以有展转相生故,故说因缘之义耳。意谓若有因缘,必无自性。若离因缘,即是无生。岂有离因缘外,别有自性耶。是则能观缘生无性,无性缘生,则了因缘体空,即入真生义。智者当作如是观。)
坚湿暖动法 凡愚生妄想
离数无异法 是则说无性
(记曰。此释诸法无性之所以也。谓四大等法,当体全空,本无自性。但以缘会而生,更无别法。而外道不了,横计四大实有自性以为生因,乃妄想分别,非正见也。是故我说缘生无性即是无生,以破彼计。离此数外,了无异法。但说无性耳。)
如医疗众病 无有若干论
以病差别故 为设种种治
我为彼众生 破坏诸烦恼(唐译云。灭除烦恼病。)
知其根优劣 为彼说度门
非烦恼根异 而有种种法
唯说一乘法 是则为大乘
(记曰。此结归一乘,以显一心真如究竟义也。谓如来说法,唯说无生。然无生本无有说。而有多种言辞方便开示者,以其病病故也。故如医疗重病,病多而方亦异。佛为破除众生烦恼病故,以其病根不同,故说诸度法门。此其法本不异,异自机耳。所谓唯有一乘法,无二亦无三。除佛方便说。但以假名字,引导于众生,入大乘为本。故云唯说一乘法,是则为大乘。前显理究竟处,则曰我大乘非乘。今明断证已竟,故亦以大乘结之。◎上明一心真如离一切相总显究竟涅槃真我德已竟◎下破外道七种无常以显究竟涅槃真常德)
-----------------------------------------------------------------------------------------------------------------
-----------------------------------------------------------------------------------------------------------------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