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密宗>> 藏秘>>正文内容

冈波巴大师:珍珠之鬘 第三辑:法会大开市 8.实修的误区

       

发布时间:2013年03月05日
来源:   作者:冈波巴大师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返回目录.
 

冈波巴大师:珍珠之鬘 第三辑:法会大开市 8.实修的误区

  修行误区中较大的一个,就是我们对于世间今生所表现出的强烈贪恋。

  由此可见,我们必须从今生暂时的利乐之中,收心转意才行——对于一个未曾从世间今生收转心意的行者而言,要知道,他是没法成为大修行人的呀!

  对于真修实证者而言,他们往往又会存在三种“体验的误区”、四种“见解的错处”。

  《法会大开示》第十四则

  敬礼大宝上师!

  至尊冈波巴大师曾经这样教诲说:

  在所有的(修行)误区之中,哪一样是较大的呢?

  修行误区中较大的一个,就是我们对于世间今生所表现出的强烈贪恋。

  由此可见,我们必须从今生暂时的利乐之中,收心转意才行——对于一个未曾从世间今生收转心意的行者而言,要知道,他是没法成为大修行人的呀!

  对于真修实证者而言,他们往往又会存在三种“体验的误区”、四种“见解的错处”。

  一、“三种体验的误区”

  所谓“三种体验的误区”,是指:

  1.(通过如法地修习,我们自然就会生起)身心的喜乐;借由身心喜乐(的滋润),本是会生出更加广大的修行体验的,但是,假如我们对此“喜乐的体验”贪恋不放,而执著地认为这种体验就是最好的,那么,这种对于喜乐的贪执,便是我们投生欲界的最直接原因;倘若在这种贪执喜乐的心态下去世,那我们就会错误地走向欲界了——要知道,在享受了欲界的快乐之后,(由于往昔恶业力量的现前,而驱使)我们又会进一步再走向广无边际的“三恶道”——放心好了,这一定是毫不费力的事情呀!

  2.(在喜乐的基础上,通过如法地修习,那么,我们自然就会)远离昏沉,而在心境上呈现出“明朗的体验”来;但是,假如我们对此“明朗的体验”贪恋不放,而执著地认为这种体验就是最好的,那么,这种对于“明朗”的贪执,便是我们投生色界的最直接原因;倘若在这种贪执“明朗”的心态下去世,那我们就会错误地走向色界了——要知道,在享受了色界的快乐之后,(由于往昔恶业力量的现前,而驱使)我们又会进一步再走向广无边际的“三恶道”——放心好了,这一定是毫不费力的事情呀!

  3.(在明朗的基础上,通过如法地修习,)假若心念未被业气驱使,那在心境上,就会呈现出“无念的体验”来;但是,假如我们对此“无念的体验”贪恋不放,而执著地认为这种体验就是最好的,那么,这种对于“无念”的贪执,便是我们投生无色界的最直接原因;倘若在这种贪执“无念”的心态下去世,那我们就会错误地走向无色界了——要知道,在享受了无色界的快乐之后,(由于往昔恶业力量的现前,而驱使)我们又会进一步再走向广无边际的“三恶道”——放心好了,这一定是毫不费力的事情呀!

  二、“四种见解的错处”

  就算我们未曾误入这三种误区,在空性方面,我们也容易犯下四种“见解的错处”:

  1.所谓“空性流于‘所知万物的本性’”,这是指某些人只是空口泛称:

  “一切(主客二元对立的)‘能所二取’的事物,它们本来就是清净的、本来就是开解着的,它们从本初、本源、本始上本来就是佛陀的觉悟、本来就是浑然天成的,因而,‘修,不会使它变好;不修,也不会使它变坏’。另外,也没有‘善与不善’(的差别),善,不会给它带来利益;不善,也不会给它送去损害——要知道,(善与不善之间)就像是把手伸入‘黑色的牛角’与伸入‘黑色的小袋’一样,二者并没什么区别。”

  这种夸夸其谈的“空性清谈者”,就是“空性流于所知万物的本性”了。

  2.所谓“空性流于对治”,这是指:自戒律方面的根本教典《嘎黎嘎》以上,直至无上密部《集密金刚》以下,我们对于所有这些教典所作的听闻和思维,都必须成为对治烦恼的工具;或从另一方面来说,下自修习“死亡无常”、上至修习“无生深义”,在这之间,不管是“守戒”、“积福”也好,还是“忏罪”、“实修”也罢,无论我们有着怎样的修为,所做的这一切,也都必须成为对治烦恼的工具。更重要的,是要斩断烦恼的根本;假如斩断了烦恼的根本,那么,烦恼便像断根的松树一样,永远都会失去复活的机会了。

  若非如此,当烦恼来临的时候,假如只是用心意分析、思择:“三毒、五毒等等,无论是哪一种烦恼生起,也都是‘空的本性’,因而,‘烦恼的本性’,其实是并不成立的。”假如我们只是这样用心分析,然后就束之高阁、不求实证的话,那要知道,假如只将烦恼修习为“自性并不成立”,借助于这种修法,虽然暂时看起来好像有些对治烦恼的作用,但是,不要说靠它将烦恼连根拔起了,就算是暂时把烦恼压伏下去、暂时使烦恼减弱下去,恐怕我们也难以做到。

  这种“未能拔除烦恼根本,而仅以心意分析后就束之高阁、不求实证”的“空性”修法,就是叫做“空性流于对治”了。

  3.所谓“空性流于印定”,这是指:无论我们做些怎样的“白净善法”,对于所作的这一切,为了消除自己执实、执相的情结,我们经常会加修一些对治方法。不管是借助于“远离一多”等等分析推理,来进行考量、分析而确断为“自性不成立”也好;或是通过“观空咒”、“驱魔咒”作净,而将它们观修为“自性不成立”也好;或是用“不去缘对‘三轮’的清净胜慧”来掌控善行的始终,而将所修善法作为是“自性不成立”也罢——要记住,只要是最初先缘见“有实体、有形相”,而后再将它们印定为“自性不成立”者、印定为“空”者,这些便都属于“空性流于印定”的范畴了。

  4.所谓“空性流于道”,这是指:总体而言,在真正如实证悟大印实相的时候,我们就会了悟到,“基”、“道”、“果”本来便都圆满于同一本源自性之中——要知道,这种证境不是主观臆测的“心意凭空造作”的产物,而是从深奥的内心证悟世界中,自然而然地展现出来的。基于这种原因,所以,《文殊真实名经》中,才有教敕云:

  大觉无始亦无终,

  最初大觉亦无因;

  唯一智眼无垢染,

  证本觉身即如来。

  (平常心的)“大觉”

  既没有开始的时候

  也没有结束的时候,

  那“最初的大觉”

  也是“无因”的;

  (那种境界)

  只是一种没有垢染的

  “智慧之眼”罢了,

  证有这种“本觉身”的人

  (就会像如来)那样(快乐地)来去了。

  这个偈颂,说的也正是上述那种道理。假如我们未曾认识到这一点儿,却只把“修习空性”,作为“道”来看待,而在心中想着“我要证得具备‘三身五智’、遍知一切、相好庄严的大觉佛果”——要知道,这就是“空性流于道”了呀!

  总体来说,我们在实修方面,不要流于上述的“三种体验的误区”,以及“四种见解的错处”——要知道,这可是极其重要的喔!

  ——冈波巴大师全集《珍珠之鬘第三辑·法会大开示》第十四则竟

  .

返回目录.
 

---------------------------------------------------------------------------------------------------------------------------

更多冈波巴大师佛学内容

更多智学法师佛学内容

---------------------------------------------------------------------------------------------------------------------------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