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声明>> 文学>>正文内容

成峰法师:天堂里的梦之一

       

发布时间:2013年03月14日
来源:   作者:成峰法师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返回目录

  成峰法师:天堂里的梦之一

  开满梨花的小院

  ——谨以此篇献给我深爱的老师与同学!

  小院座落在一个较隐蔽的地方,生活在小院的人都是闲人。每天,除了读书、听课,就是吃饭、散步。

  冬天的午后,四五个围在一起喝茶,晒太阳,辩论法义,纵横千古。

  夏日的傍晚,一个人坐在鹅卵石铺就的地上,听蟋蟀低语、夏蝉鸣叫。

  小院的南角有个地藏殿,容下菩萨后就没有更多的空间。菩萨坐在台上,一老一少二人站在左右,据说他们是菩萨的两个徒弟。

  殿前有两棵梨树,几年前差点被人移走。后来,有个法师站出来说了句话。于是,留下了春天的漫天雪花,秋日的一树硕果。

  后来的人不知道那个法师是谁。同样,秋天的果子也不知道春天的梨花落向何方。

  每年的7、8月份,是小院最安静的日子。

  平时生气十足的院子,一下子变的冷清起来。院子里的人大部分外出,探亲访友或者四处走走。剩下几个留守的,大多关在屋子里。就象西花园中的游鱼,偶尔露出头来,在天地间喘口气。

  这个城市的夏季出奇的热,住在小院的人享受高温假的优待。在最热的时候,既可以到清凉的世界避暑,也可以整天泡在有空调的书房。

  8月的最后几天,小院里的人象鱼儿游回来。带来了外面的各种新闻和趣事。当然,一定少不了各地的特产和小吃。

  小院的北面,有个学堂,里面有几十张椅子。可是,永远都坐不满。

  小院有100多年的历史,住在小院的人明显感受到这份沉重,尽管空调就挂在墙上。

  住在小院的人,依旧穿着几百年前的衣裤。偶然撞进来个陌生人,一瞬间,会怀疑自己是否在梦中。

  春天。梨花开放的日子,如果没有风,会有些到小院来看花的人。蜂在花丛间飞来舞去,似乎在寻觅梦中的甘露。看花的人大都在小院住过,他们会准时到来,不需要事先打招呼。

  每隔两年,小院会送走共同生活两年的朋友,从不问他们要去向何处。同时,也会迎来一些新的朋友,也不知道他们来自何方。

  住在小院的人,可能没有察觉,自己是天底下最幸福的人。

  也许,若干年后,才能感受到。

  我,也是从小院出来的人。

  过  关

  人生在世,时时有可能遇到考验。不论是财色,还是名利。一不小心,就会掉了下去。

  即便是遁入空门的僧侣,也不是生活在真空中,同样面临各种挑战与诱惑。当然,都市的寺院就特别突出。

  每天,香客和信徒带着各自不同的目的来到寺院,又不可能拒之门外,那只好穿上铠甲上阵。温柔一刀也好,口蜜腹剑也罢,有些防范意识总不坏。

  出家后一直在佛学院读书,整天呆在小院子里,读书、写文章、讨论,生活很简单,有点与世隔绝的样子。

  毕业来临的时候,大家都在想,如果能继续读几年就好了。

  同学性师说“如果所里办老年大学,我想一直读到老,不愿离开。”逗的大家都乐了。

  最终,几个同学被安排一边做事,一边学习。

  我和慧师一同到客堂实习。

  客堂在丛林中属于四大寮口之一,担任着重要的使命。对外是窗口、形象,对内是枢纽、榜样,既是人事部门又是服务机构。

  每天,迎来送往四面八方各界人士。既有十方衲子,也有士农工商,三教九流,应有尽有。寺院内部的僧众管理服务,一年四季、春夏秋冬,嘘寒问暖,规矩纪律,丝毫不能松懈。

  丛林的执事受命于和尚,对常住负责,为大众发心,给自己培福消业障。干好是本分,干坏因果自己背。到客堂实习,实在来说,是考验自己几年来学习的教理能否贯彻运用,也是要过五欲关。

  一天中午,一个人在客堂,有点困。走进两个年轻女孩,在我面前站住。

  “有事吗?”我问。

  “我们要捐款。”其中一个高个子回答。

  “做什么用”我又问。

  “建三宝楼”,说完扔下一捆钱就走。

  “等等,要给你开收据。”我急忙说。

  “不用了”

  那可不行,想考验小僧不成,总不至于被这点钱打倒,也太小看人了吧。

  三步并两步追到门口,把二人叫了回来。

  开好收据,1万元,走人。

  第一关,好歹过去。第二关,接踵而来。

  经常接到一些推销书籍的电话,从声音中听出来是年轻女孩。

  “请把书籍资料传真过来,需要时再和你联系。”每次,对她们的回答几乎相同。

  有的就此打住,有的则不依不饶。一天,又接到类似的电话。

  “师傅,我叫田田,你的手机可以告诉我吗?”

  “对不起,我没有手机。”

  “那我送你一只吧。”

  “那倒不必,无功不受禄。”

  “我们可以交朋友吗?”

  看来想设套,心里想着,嘴上说

  “出家人和所有人都是朋友”

  对方一定觉得这个僧人不正常,胡乱讲了几句后挂断电话。

  有个女孩,经常给我写信,一次二次,没当回事,随手扔掉。

  快到春节,有天早上到办公室。照客李居士对我说:“刚才有个小女孩给你送来一盒巧克力,还有一本书。”

  立即就想到肯定是平时写信的那一位。书是一本爱情小说,里面还夹着一张纸条,巧克力被装在一个大大的心字样的盒子里。

  我问李居士:“你看怎么处理比较好?”

  “知客师,你就度度人家吧。”李居士幽默地说。

  我晕!我是泥菩萨,自己都难保还想度人。

  “书拿到香炉烧掉。巧克力中午拿到斋堂去,寺院师傅一人一粒,普同供养,小僧消受不起。”我下达了命令。

  第二天,问起书烧了没有,李居士说被个小沙弥拿去办了。

  我问他烧了没有,他支支吾吾,说想看完再烧。

  我气得给他一巴掌,“一人吃了两块巧克力,够美的了。”

  “赶快烧……”

  戒 幢 塔 院

  戒幢塔院,常来西园的人也不一定知道它的准确位置。

  游客关心的是五百罗汉,或是西花园的大斑鼋,这没准会给他们带来好运气。

  信徒们则喜欢到大殿礼拜,或者到般若堂听法师开示。

  而它静静地矗立在那里,矗立在小土堆下,松竹之中。一年四季,花开花谢。春看玉兰开,秋看枫叶红。塔院中依旧平静,平静的出奇。

  天气好的时候,偶尔有几只放生的小鸟,会在塔前的石板道上找树籽吃。唧唧喳喳,增添了不少生气。

  在西园生活近五年,进塔院的次数不会超过十次。平时,这里铁将军把门,我们只能从外远远望着。

  当中最大的塔上,记录着中兴西园的祖师大名——上茂下林律师。

  律师讳性祗,兄弟二人,先后祝发,其弟法名性璞。依止金陵古林慧云馨公律祖学习戒律,为古祖座下十二大弟子上首,与句容宝华山三昧和尚为同门兄弟。后奉师命,在姑苏报恩弘扬律学 。

  崇祯八年(1635),茂林律师住持西园,阐扬律宗,振兴绝学。自此,四方衲子闻风影从,人数最多时僧众五千余指。自此,戒幢律寺闻名江南。

  律师出家后,曾就学于明末四大高僧之一的莲池大师,领受大师的持戒念佛思想颇深。大师提倡戒杀放生,对于律师影响非浅。

  及至驻锡西园,确立严持净戒,老实念佛,求生净土做为寺院的家风。又开凿西花园广仁放生池,池东南角人工堆积一假山。山顶置有一亭,额曰“云栖”,不忘当年云栖莲池老人法乳之恩。

  茂祖以下,几任方丈,勉励支撑。迨至同光,广慧老人重兴戒幢,身后留塔小华山翠严寺。

  前二任方丈的骨塔在茂祖塔两侧。明开、安上两位长老,历经磨难,坚持信仰。明老我未亲见,与安老却有一面之缘。

  94年初夏,侍师圆公上人参加省佛协会议。当时,安老负责主持大会。下午药石,送家师至餐厅,家师招呼一同用餐。

  安老一旁开口,“在家居士用餐自己解决。”

  我依教奉行,和家师打个招呼,先退出来。

  这是和老人的唯一一次见面。

  因缘真的不可思议。几年后,我来到安老曾住持的道场,在他发起创办的研究所读书。不过,却无缘再见到他,想来引以为憾。

  有段时期,师傅们流传着一个故事,讲的绘声绘色。

  他们说天气好的晚上,安老会在塔院旁边出现。穿着一件黑色的长大褂,一如他平时那样行走。胆小的师傅听了以后,吓的晚上不敢去开水房和浴室。

  到弘法部后,有时晚上到办公室读书,回寮时路过塔院,总想看看安老的身影。 可是,却始终未能如愿。

  有个愿望,到西园后一直埋在心里。希望能在塔院里搭间小屋,遮风避雨足够。

  每个清晨,扫落塔院的落叶。

  每个黄昏,点燃塔前的蜡烛。

  希望自己能守着那些大德,守住内心的那份平静。

  菩云的“小资”生活

  因缘的机遇,每天可以与不同的信徒香客接触。红男绿女,老的少的,欢喜的也好,悲伤的也罢,为我的僧侣生活平添了不少乐趣。

  坐在小院里,等候着来自四面八方的朋友,谈论人生,交流心得,一直觉得是件惬意的事情。

  暖暖地阳光下,我们席地而坐,泡上一壶冻顶乌龙,品味茶趣,品味人生。茶的味道是否地道,我是外行,说不上来。

  关键,放松一刻,把心沉淀成为大伙小小的需求。

  偶尔,路过几个游客。见此景象,眼睛马上瞪大,“真悠闲,还是出家好,我们何时来试试。”

  偷得浮生半日闲,享点清福,这日子谁不向往。

  “出家人享的是清福,不象红尘中人,”我的剃度师傅告诉过我。

  有点闲空,有点闲情,有点闲心,做个闲人。

  寂照最近学会了一个新词——“小资”,不知我能否“直下承担。”

  放弃打坐,对于一个有十几年习惯的出家人来说,有点世俗男女分手的感觉。

  幸亏,天不绝人,可以打字,也不错。

  感恩三宝,感恩一切!

  初夏,烟雨江南,梦里水乡。

  归元在天堂的西北,它的西面有个很大的放生池,几百年来,波澜不惊。

  它是否从极乐净土中的七宝池流出,我没法去证实。

  云栖山脚的无名小院。

  雨打芭蕉,晰晰沥沥,间或一声蛙叫,古琴里的声音恰到好处应和着。

  突然觉得,生命有如此美丽。此时此刻,一切凝固。

  梦想自己走的时候,最好也是同样的场景。

  清风浊雨,尘外来音,一席蓑衣,竹杖芒履……

  有时,会突然觉得,自己和这个水上城市有种说不出的宿缘,还有这个精致的园子。

  黄昏,药石后。

  漫步在回廊间,徜徉在九曲桥上,看着一二身着大褂的僧人,常会发现时光倒流。

  几百年了,多少人在此住过,不得而知。

  这里,曾创造出明末律学的辉煌,也上演过天国毁寺的忧伤。

  既有四十年前法难,也有劫后复苏的景象。

  姑苏阊门,早已存在掩埋在历史之中。

  可是,阊门外的归元依旧如故。一如放生池里的大鼋,经历了数百年的风雨,却我行我素,坚守住他自己的平凡。

  窗外,风吹竹,雨打蕉。

  屋内,檀香燃,茗茶凉。

  祝 你 平 安!

  前天安告诉我,琦听说我病了,今早要来看我。

  琦和安是从小一起玩到大的好友。用琦的话,她们是总角之交。去年秋天,安先到了西园。后来,琦也来了。或许并不完全为了信仰,更多是出于对安的关心,爱屋及乌吧。

  从此,逢到周末,般若堂里一定会发现两个地道的苏州女孩。无论是听法师讲座还是参加皈依共修,她们一般总坐在一起。同来同去,一路说笑,惹来一些羡慕的目光。

  妇女节那天,我在小院中晒太阳。

  琦和娴带着微笑出现在我的面前。亦复如是,我丝毫也不吝啬。

  “法师,我们想和您谈谈安的事情,可以吗?”娴开口了。

  “可以,说吧。”我爽快地回答。心里却在嘀咕,看上去很看开朗的安,该不会遭遇了感情挫折吧!

  女人学佛,大多数不是为了感情就是为了老人和孩子,老和尚们告诉过我。

  “安很小的时候,母亲遭遇车祸,她学会了自立,学会了坚强。大学毕业后,一个人跑到大不列颠学习社会学。

  上帝想挽留这个流浪的孩子。可是,一个风雨交加的日子,她却带着重病和对三宝的追求逃离了帝国主义的老巢。

  故乡的山水,带给她安慰。西园的法雨,给了她信心,她很快融入到学习佛法的乐趣中。

  不久,她正式皈依三宝,受持五戒。我们这些朋友也为她高兴,可是,看她每天吃素,身体越发单薄,我们有点担忧。劝她又不听,只好找老师来了。”

  轮到我发言,怎么回答。从表面上来看,安的身体还不错。

  有几次,上课的时候,安都坐在后面,看出来她听的很认真。有时,我说到好玩的地方,她笑的方式,给我感觉象是个从外地来苏州的打工妹。后来,这个事情被我不经意中说了出来,逗的娴和琦老拿这个开她的玩笑。

  “对于一个学佛的居士来说,能够发心吃素是件难能可贵的事情。这点,我自己有经验,所以更能理解。假如又能在吃素后,身体比之前越发健康,那就更加难得。这不仅对自己修道可以增上,同时又可以给世间那些没吃素的人做个正面宣传,起到积极的作用。”

  喝了口茶,我继续往下说:

  “不过,人的健康受到多种因素影响。比如,菜肴营养的合理搭配、适当的运动、健康的生活方式还有良好的心态等。一个人初吃素的时候,可能有个适应过程,最初一段时期有些反应,也属正常,不要太担心。当然,提醒安在各方面注意一下,也是必要的,因为,身体是修道的工具,对它也不能太苛刻,凑合着能用就行了。”

  我会以恰当的方式告诉安的。看出来,两个女孩非常在乎她们的朋友。

  关心一个人,从关心她的身体开始,以前我还经常告诉别人。

  不过,生活中,自己却经常疏忽掉了。对周围的亲朋好友,忘记说声,

  “祝你平安,一路健康。”

  海 上 冲 浪

  想到这个题目源于一念之间。

  那天,琦、乐根还有我在一起吃面。席间,琦谈到她近期的生活。

  琦是个苏州女孩,去年底来到西园。看上去,她对佛教有好感,对自己的未来很关注。

  在苏州最繁华的地方,她有个小铺子,店面并不大。春节前,和几个同学路过她的店,看她很忙,说了几句就告辞了。

  三月初,她的好友安来告诉我,琦把小店盘出去了,过几天去上海工作。

  从安的话语中我明显感受到她的心态,关注与期待。

  上海,令千万人向往的地方。苏州离她很近,我去过几次,却从未停留过。

  说实话,她给我的第一直觉就是压抑。尽管我的理解并不全面,至少到目前是这样。走在两边高楼林立的马路上,很容易使人的脚步加快,发起出离的意愿。

  操存经常说上海是个充满诱惑的都市,特别对于那些热血沸腾的年轻人。当然,学佛的年轻居士也在其中。

  这几年,不少上海的年轻居士常常来西园。问起她们对那座城市的感受,答案惊奇的相同。浮躁、势力、冷漠……

  寻找人生价值的实现,寻找衣食住行的稳定,他们选择了这座城市。

  寻找精神的家园,寻找心灵的港湾,他们要出离这座城市。

  理想与现实,眼睛与脚步,有更多的距离需要跨越。

  一个拥有两千万人口的城市,她的形成和现状本身就是全体市民共业的体现。

  可能,你会觉得我是个小人物,城市问题是市长的事情。这话并不错,可至少不全面。

  在每一个缘起的当下,每个人都和她生活的城市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在为这个城市注入营养或者毒品。因此,我们也由此接受不同的个人遭遇,苦恼与欢乐。

  两个月不见,琦瘦了许多,下巴明显陷了下去,海上生活确实不如苏州安逸,琦如实说。不过,为了学习经验,为了丰富阅历,她认为值得。

  每天,看着路上急促的脚步,感受着地铁上的短兵相接,面对人与人之间无法沟通的无奈……

  琦在努力着。

  “大隐隐于市”,琦无意中说出来。

  “那就不用入山了吧。”乐根应和,好象在对我说。

  “那就努力努力,准备到海上冲浪。”我脱口而出。

  二 半 居 士

  ——献给那些未来的同参

  昨天周六,又逢弘法部的活动日。来了许多学员,还有几个孩子特地从上海赶过来。每周这个时候,平日里宁静的小院顿时生机盎然,宛如花墙间透出的绿叶。

  下课的时候,经常对他们说:“你们不是回家去,而是暂时离家。”

  许多年轻居士开始把这里当做家,三宝是大家精神的家园。

  做为出家人,我从心里希望这些年轻人都象我一样——男人不娶,女人不嫁。

  否则,他们都去和佳人才子转悠,我不是没人玩了吗!

  当然,这是个笑话。呵呵!好象有点自私吧!

  看到有些同学学佛之后,站在选择出家还是在家的十字路口时,我也为他们捏把汗。小僧就是爱瞎操心,管闲事。

  晚上,几个同样想法的同学坐在一起,讨论这个话题时,我突然意识到这是个无法回避的问题,我曾经也同样遭遇过。

  有时,陌生人问我为何出家,我说:“四点理由。第一、我下岗没工作。第二、我家地方小。第三,我喜欢到处跑。第四,我没钱讨老婆。”

  “出家之后,四个问题统统解决,工作有了,地方大了,居住在花园中,老婆的妄想也打消了,想动的时候还可以四处云游,你说好不好。”

  对方听的云里雾里,不知所措。这也很好,反正知道佛教解决现实烦恼。

  选择了佛教,做一个成功的居士,在此时此地,并不是人人都能如愿的。

  有的时候,会突然觉得,在家的身份很尴尬。上不靠天,下不着地。僧团对他们的态度有点若即若离,世俗人看他们是群傻子,可怜悯者。

  在这种心态下过活,想想让人都不自在。

  那天,法师找几个同学谈话,提到他的最新发现。

  “我觉得长期以来,我们出家人虽然嘴巴上说利益众生,饶益有情,其实骨子里很自我,为自己考虑的更多。当然,这也是我近几年来弘扬学习菩提心教法的心得。”

  法师说的不错,居士不容易,特别是那些想要出家,可暂时机缘还未成熟,徘徊在僧俗之间“二半居士”。

  “我不出家,我也决不出嫁。”

  经常有女孩子对我说,一脸信誓旦旦的样子,有点象入党宣誓。

  “我不出家,我一定不成家”。

  这是男孩子的承诺,严肃的表情,仿佛要让地球人都知道。

  不管你们将来怎样,出家还是在家。这里永远都是你们的家。菩云要说。

  “常回家看看。”

  有 情 有 义

  十几年前,还是居士的时候,听过星云法师一套名为《有情有义》的开示。

  那时,刚接触佛教不久。每天晚上,躺在床上,walkman中传来老和尚厚重的夹杂着苏北口音的普通话。每个故事,充分体现了老人人生的脚步,展示了他做人做事的精神。那段时间,是我非常开心的日子。

  佛陀是人,一个有情有义的人。听完之后,得出这个结论。

  佛陀降生在人间,他没有不食人间烟火,也要面对爱情、友情、亲情等种种世间的情感。

  菩萨,又名觉有情,听到这个词就备感亲切。是啊,众生本来就是有情,怎么可能变成无情!只不过,我们要觉悟情之真相,不可为情所困,为情所累罢了。

  世间一般人,提到情总是联想到烦恼,联想到束缚。情一旦不能摆脱私欲的枷锁,挣脱占有的樊笼,必然使得情人们深受其害。

  说到义,我们首先会想到为朋友,可以两肋插刀的江湖英雄。好玩的是,我曾经也如此幼稚过。当然,我瘦弱的身体也无法与人对抗。一度贪着杯中之物,明知自己不堪酒力,为了帮助弱小还偏要宁伤身体,拉兄弟一把。

  掺杂着自我的义,缺少智慧的驾驭,最终导向的不是净土,而是地狱。

  情义无价,人生在世,哪个人不需要真情,又有谁不呼唤实义。可又几个人知道真情,认识实义。

  追 梦 的 人

  阿姜查尊者用蛇来形容快乐与痛苦,将二者比做蛇头和蛇尾,认为快乐其实是痛苦的一种精美形式。

  一般,人们在追求快乐的时候,眼睛总是注视着结果,忽略了通向快乐之路的过程。

  今天中午,坐在电脑前,听到咚咚的敲门声。说了声请进,一个陌生的男孩手上拎只公文包走了进来。他径直朝我走来,我招呼他在门口的椅子上坐下。

  看上去,他的面孔黑黑的,日子过的一定不轻松。他自来熟的和我寒暄,打听一些我个人的情况,我也盘算着他来的目的。

  “你从事什么职业?”我首先发问。

  “建材推销,”他回答。

  突然想到,他不会是在打三宝楼建材的主意吧。

  “你一般到哪里推销?”

  “看到哪儿有塔吊就往哪儿跑。”

  “附近有建筑工地吗?”我试探性的摊牌。

  “西面就有一处,刚联系了过来。”

  我心里有了点底。

  从接下来的聊天中了解一些他的情况。小伙子今年才23岁,花样的年华,是安徽经济学院的应届毕业生,刚来这个城市才一周。学的市场营销管理专业,现在一家建材公司实习。

  “谈点进入社会的感受吧,”

  这几天,对八十年代出生的人有点关注。

  “很累,从住的地方到单位骑车就要一个小时。每天,有8个小时在自行车上度过,晚上7点半回到住的地方,已经疲惫不堪。”

  “说实在的,做我们这行的人,其实十分的孤独与寂寞。”

  “怎么会这样,说来听听。”

  “每天,要给自己定下了计划。每年,为自己找个目标。接下来,就是朝那个方向努力。得不到,一定抱怨沮丧。完成了,也不过是短暂的快感,稍纵即逝而已。

  我从安徽来到这个城市,没有一个亲人。夜晚的时候,常常感到莫名的不安。”

  “你是否想到生活的过程的重要,”我提示他。

  “并不一定非要等到完成某个计划后再开心。比如,你读书的时候,校园里,每天的生活的十分高兴。最终,你拿到毕业证书后,依旧欢喜。生活与事业也是如此,每个脚步都有它的价值。每个过程都可以显现全体,不能获得圆满可能是由于忽略了每个细节。窥一斑可见全豹,我们要想远离孤独、寂寞还有那些不良的情绪。首先,是否要调整我们看问题的方法。”

  心是一切问题的本源,我们的身体行为与语言造作都由心来操纵。在佛教唯识学中,把人的心理活动大致分为五大类,一百种。

  那天,突然想到。可以把其中的51心所当作我们的朋友。不过,我们首先要认清善友与恶友。

  远离恶友,结交善友,这是享受体面生活与健康生活的前提。

  年轻人听了我一番唠叨,好象感觉到点什么。

  临走之前,他留下句话:“等以后不想在社会上做的时候,我也来这里象你一样生活。”

  哎!白白浪费了口水。

  客堂里的故事

  竹林是个扬州女孩,两年前,在客堂的时候我们认识。她在苏州一家公司做业务,工作比较忙。不过,逢到周末,她一定抽空来西园,每次总会带些鱼虾放到放生池。李居士经常随喜她,看的出来,她也很高兴。

  她来到西园,一般会到客堂先坐坐,喝点水。熟悉之后,我们问起她学佛的经历。她家里除了她之外,没有第二个佛教徒。有时,她也会为此烦恼。

  我的办公桌上有只花瓶,我经常往里面插点鲜花,诸如马蹄莲、睡莲之类。

  竹林发现后,来的时候经常带些花来。

  一天中午,来了两位法师,和我谈些事情。竹林穿着白衣飘了进来,手上捧着一把百合,直接递到我的手中。

  花儿滑过来的瞬间,我眼角的余光瞄着两个法师,从他们的脸上我捕捉到一丝异样的眼神。当机立断,我连忙开口:

  “不错不错,正好供佛。”

  两位法师见此情景,忙说你们有事先谈,起坐告辞。

  我有种被冤枉的感觉,可是,还不能说。

  竹林依旧每周会来。一次,寺院为在家居士传授八关斋戒。那天天气很热,她也来了。那天没去吃药石,客堂打着空调,我独自在最里面的椅子上打坐。竹林穿着海青走进来,我说:“门别关了,有点冷,打坐容易受凉。”她在椅子上坐下,喝起水来。

  我在想,用什么方法让她早点离开。

  还没找到灵感,门口一个人影一闪,大和尚出现在我的面前。

  连忙起身和他打招呼,他挥挥手,左右看了看,退了出去。从他的表情上看不出什么。

  一个年轻小和尚,一个年轻小姑娘,会不会让人产生联想。我想表白,可是找谁去解释。

  有次,竹林又来了。我就告诉她寺院有个弘法部,专门针对年轻居士开展活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那里的法师如何厉害等等。

  渐渐地,她喜欢上那里,在那里读书学习。

  后来,听李居士说她离开这个城市,消失在人海里,再也没有了消息。

返回目录

-----------------------------------------------------------------------------------------------------

更多成峰法师佛教内容

-----------------------------------------------------------------------------------------------------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佛教导航@1999- 2011 Fjdh.com 苏ICP备12040789号-2

办公地址:北京昌平区望都新地南区18号楼三单元501室 办公电话:010-817542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