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密宗>> 藏秘>>正文内容

益西彭措堪布译:菩萨戒律仪论(十)

       

发布时间:2013年03月31日
来源:   作者:益西彭措堪布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返回目录

益西彭措堪布译:菩萨戒律仪论(十)

 

  甲二(与理相违)分二:乙一、真实;乙二、答破。

  乙一、真实:

  取者取一不应理,业与作者亦应一。

  由能取者是作者我,所取事名作业,即五蕴。若计我与蕴聚一体极不应理,否则作者与作业,亦应成一体。

  乙二、答破:

  若谓有业无作者,不然离作者无业。

  若谓此中唯有所取蕴聚之所作业,全无能取蕴聚的作者。此则不然,因弃离了作者,决定无有作业之故。

  未贰(说假立之我)分三:申壹、经说依蕴之假多;申贰、如是俱生我执也不缘,诸法等共同或各别或集聚;申叁、明未破俱生我执之所缘境而许证无我之宗应成无关系。

  申壹、经说依蕴之假我:

  佛说依于地水火,风识空等六种界,

  及依眼等六触处,假名安立以为我。

  佛于《父子相会经》中说:“依于地水火风识空等六种界性,以及依眼耳鼻舌等六触处,仅是假名安立,分别心以为是我而已,此外不得少许堪忍的自体。”

  申贰、如是俱生我执也不缘,诸法等共同或各别或集聚:

  说依心心所立我,故非彼等即是我,

  彼等积聚亦非我,故彼非是我执境。

  说依于心与心所假立为我,非但彼等任何一界不是我,彼等积聚亦非是我。是故彼等诸法皆非是我执心之所缘境。

  申叁(明未破俱生我执之所缘境而许证无我之宗应成无关系)分二:酉壹、真实义;酉贰、比喻。

  酉壹、真实义:

  证无我时断常我,不许此是我执依,

  故云了知无我义,永断我执最希有。

  汝计现证人无我时唯断遍计常我,而不许此常我是俱生我执的所缘境,故云:唯了知无此常我,便能永断无始以来的俱生我执,可谓最希有罕见。

  酉贰、比喻:

  见自室壁有蛇居  云此无象除其怖

  倘此亦能除蛇畏  噫嘻诚为他所笑

  有愚夫见自室壁有蛇居住,甚可怖畏,余人告曰:此中无有大象。若因知室中无象,非但能除惧象之怖,亦能消除惧蛇之畏,噫嘻!此诚为他等智者所笑之处。

  巳贰(破妄计与蕴有关系之其余我)分二:午壹、破前未说之三者;午贰、共同结尾。午壹(破前未说之三者)分二:未壹、破能依所依;未贰、破许我上具蕴。

  未壹、破能依所依:

  于诸蕴中无有我,我中亦非有诸蕴,

  若有异性乃有此,无异故此唯分别。

  诸蕴中无有自性能依之我,我中亦非有自性能依之诸蕴。因若蕴与我为有自体之异性,乃可有此自性之能依所依二种分别,但实际没有自相之异性,故此唯是分别心妄加安立而已。

  未贰、破许我上具蕴:

  我非有色由我无,是故全无具有义,

  异如有牛一有色,我色俱无一异性。

  自性我上非有色蕴,由我之自体本来无有,并我蕴自性一异悉已破讫。是故我与诸蕴全无具有自性义,此二亦非相依而成,以我本无,则我上依住之色蕴亦不可能有,如无树之处,说树上有鸟窝之事亦不可能成立。如果认为我上具有色蕴,则我蕴必为异性。所谓异性者,如同天授有牦牛,人牛非一故。若谓此喻不合,我与色应为一性,如一补特伽罗与自身,是同体具有之色,人色无别故。其实以理观察时,自相的我与色俱无一性异性,前以理论屡已破讫故。

  午贰(共同结尾)分二:未壹、明总结二十萨迦耶见;未贰、明彼等依于根本之萨迦耶见且是遍计。

  未壹、明总结二十萨迦耶见:

  我非是色色非我,色中无我我无色,

  当知四相通诸蕴,是为二十种我见。

  色蕴非属我,色蕴与我亦非为一体,我非依于色蕴,色蕴亦非依于我。如是四相,通于五蕴,故有二十种我见。

  未贰、明彼等依于根本之萨迦耶见且是遍计:

  由证无我金刚杵,摧我见山同坏者,

  谓依萨迦耶见山,所有如是众高峰。

  通过修行证悟人无我空性,就象以金刚杵般的无漏智慧摧毁了我执之大山,同时亦能摧坏依根本萨迦耶见山引生的二十种恶见,所有恶见之众高山峰均被击为碎屑。

  卯叁(破许我蕴一异体何者亦不可言说)分二:辰壹、叙计;辰贰、彼破。

  辰壹、叙计:

  有计不可说一异,常无常等实有我,

  复是六识之所识,亦是我执所缘事。

  有者认为我与诸蕴虽不可说为一体、异体、有常、无常等,但实有自性之我是必然存在的,此我复是六识之所识法,亦是我执之所缘事。

  辰贰(彼破)分三:巳壹、若成立有事应成有说之过;巳贰、若无可言说应成无事之过;巳叁、远离二者故不成有事而破。

  巳壹、若成立有事应成有说之过:

  不许心色不可说,实物皆非不可说,

  若谓我是实有物,如心应非不可说。

  不许心、色是一性、异性,俱不可说,则诸实物皆非不可说,若谓我是实有之物,应如心识非是一性、异性俱不可说。

  巳贰、若无可言说应成无事之过:

  如汝谓瓶非实物,则与色等不可说,

  我与诸蕴既叵说,故不应计自性有。

  如汝谓瓶非独立之实有物,则计彼体与色等支分不可说是一性异性,如是我与诸蕴既不可说为一性异性之假有,故不应计补特伽罗为自性实有。

  巳叁、远离二者故不成有事而破:

  汝识不许与自异,而许异于色等法,

  实法唯见彼二相,离实法故我非有。

  若许我为实有,则内识不许与自体相异,补特伽罗亦决定不异自体。但汝却许内识异于色等诸法,那么亦应承许补特伽罗与诸蕴相异。谓实法者,唯应见彼一异二相。但离此二实法之故,则我决定非有自性。

  寅贰(承许假立之我)分二:卯壹、虽七边无我唯依缘立如车;卯贰、说其余有事也如是假立。卯壹(虽七边无我唯依缘立如车)分二:辰壹、明真实假立;辰贰、如是了知之利益;辰壹(明真实假立)分二,巳壹、无我之义;巳贰、无我之喻车。

  巳壹、无我之义:

  故我执依非实法,不离五蕴不即蕴,

  非诸蕴依非有蕴,此依诸蕴得成立。

  是故我执所依非为自性实有之法,所谓的我并非离开五蕴别有异体,亦不即五蕴为一体,既非诸蕴之所依,亦非以诸蕴为我之所依,我亦非自性能有诸蕴。此我唯依诸蕴之众缘聚合而假名安立,非为自相实有。

  巳贰(无我之喻车)分二:午壹、总破;午贰、别破。

  午壹、总破:

  如车不许异支分,亦非不异非有支,

  不依支分非支依,非唯积聚复非形。

  以车喻为例的七相理论:不承许有异于支分的单独之车存在;亦非全不相异,车支一性;非自性有彼支分;自性不依支分;非支分依于车;非唯支分积聚是车;复非支体形状是车。我与五蕴亦是如此。

  午贰(别破)分二:未壹、破计积聚为车;未贰、破许唯形为车。

  未壹、破计积聚为车:

  若谓积聚即是车,散支堆积车应有,

  由离有支则无支,唯形为车亦非理。

  若谓车的各各支分非为车,而支分的积聚即是车,那么拆散车的众多支分而无序堆积,应成有车的运行作用。若说支分的堆积虽不是车,但可说是车的支分,其实离开车的有支则车的支分决定无有,无车的各各组成部分亦不会成立车的自体,因而认为众多支分的聚合为车不应道理,同样唯车支的某种形状为车亦非应理。

  未贰(破许唯形为车)分二:申壹、破许支形为车;申贰、破计积聚形为车。申壹(破许支形为车)分二:酉壹、破许唯前形为车;酉贰、破计余形为车。

  酉壹、破许唯前形为车:

  汝形各支先已有,造成车时仍如旧,

  如散支中无有车,车于现在亦非有。

  未形成车之前已有轮等各支异相,后于成车时应仍如旧,如果认为未成车前的轮轴等零散分支中无有车,那么以此支分组成之车于现在亦决定非有。

  酉贰、破计余形为车:

  若谓现在车成时,轮等别有异形者,

  此应可取然非有,是故唯形非是车。

  如果说现在车成时的轮、轴、箱等支分的方圆长等异形与未成车前别有不同,此诸差别应为眼识所见,但这种差别却没有,因为积聚起来的支分与散置的支分并无任何差异形相而得,故唯计余形是车,非为应理。

  申贰(破计积聚形为车)分二:酉壹、真破;酉贰、以理说明空性因中生果之应理。

  酉壹、真破:

  由汝积聚无所有,彼形应非依支聚,

  故以无所有为依,此中云何能有形。

  以理观察,汝计的众支积聚无有实体,彼之形状应非依支聚假立,而汝宗自许假有诸法以实体为所依,而许支聚为假有法。在观察车时,既然以无所有、无有实体者为所依,那怎么可能有假立的车形作为所立法呢?

  酉贰(以理说明空性因中生果之应理)分二:戌壹、总说;戌贰、分析广说支分。

  戌壹、总说:

  如汝许此假立义,如是依于不实因,

  能生自性不实果,当知一切生皆尔。

  如汝所许,依此假有积聚安立为形状之义,如是依于无明与种子不实之因,能生诸行与苗芽自性不实之果,当知一切不实因果法之生悉皆如是。

  戌贰、分析广说支分:

  有谓色等如是性,便起瓶觉亦非理,

  由无生故无色等,故彼不应即是形。

  有小乘弟子认为,色香味触等四微尘聚合后,住有宝瓶之相,于此上便起瓶觉之心,此亦非理。上述车喻之理抉择了一切有法本来无生,此色等诸法亦非自性实有,既然计瓶等以实法为因不应理,故瓶等的差别法亦不应即色法的形相之别。

  辰贰(如是了知之利益)分二:巳壹、随比喻之车而说,巳贰、随意义之我而说。巳壹(随比喻之车而说)分二:午壹、名言不坏极为应理之利益,午贰、易证胜义之利益。午壹(名言不坏,极为应理之利益)分二:未壹、七边不观察而成立,未贰、虽无自性然成假立名言。

  未壹、七边不观察而成立:

  虽以七相推求彼,真实世间皆非有,

  若不观察就世间,依自支分可安立。

  虽以七相理论推求彼车之假立义时,真实胜义或世间名言中所谓的车悉皆非有。若不以理观察车之假立义,唯就世间名言,则依轮轴等支分可以假立名车。

  未贰、虽无自性然成假立名言:

  可为众生说彼车,名为有支及有分,

  亦名作者与受者,莫坏世间许世俗。

  在世间名言不观察基础上,可为众生说彼车之有,观待车的轮轴等亦可名为有支以及有分,又即彼车观待有取轮之作用,亦名为作者,及以观待所受色等之事相,亦名为受者,切莫失坏世间共许车等名言。

  午贰、(易证胜义之利益)分二:未壹、真实;未贰、除疑难。

  未壹、真实:

  七相都无复何有,此有行者无所得,

  彼亦速入真实义,故如是许彼成立。

  在观察时,七相中的任随一相皆无所有,故车无有自性,言车有自性者唯无明障蔽慧眼者之所妄计。若能由人我空性之理而生定解,必将速疾悟入真实胜义之道,故应承许不加观察唯由世人共许彼假有成立之义。

  未贰、除疑难:

  若时其车且非有,有支无故支亦无,

  如车烧尽支亦毁,慧烧有支更无支。

  (有支)车的自性尚且非有,支分的自性亦定非有,比如一辆车被烧尽之时,其车的众多支分同样毁尽无余。若用智慧之火焚尽我执的有支,则更无蕴等支分的我所存在,如云:“我性且非有,何况有我所。”

  巳贰(随意义之我而说)分二:午壹、虽无自性极为应理名言;午贰、能现前胜义之相。

  午壹、虽无自性极为应理名言:

  如是世间所共许,依止蕴界及六处,

  亦许我为能取者,所取为业此作者。

  世间共许承认,依止五蕴六界及六处等亦假名承许我为能取者,因依彼等安立我故。亦可安立所取五蕴为作业,我为作者。

  午贰(能现前胜义之相)分二:未壹、证见远离断常之道;未贰、明得解脱之果。

  未壹、证见远离断常之道:

  非有性故此非坚,亦非不坚非生灭,

  此亦非有常等性,一性异性均非有。

  此依诸蕴假立之我非有自性,故不可说坚、不坚、亦坚、亦不坚、非坚、非不坚,如是生灭、常、无常、一性、异性各各四句,均皆非有。如《中论》云:“寂灭相中无,常无常等四。”

  未贰(明得解脱之果)分三:申壹、唯一假立故能除俱生我执;申贰、除我执故亦无我所;申叁、无有彼二解脱之应理。

  申壹、唯一假立故能除俱生我执:

  众生恒缘起我执,于彼所上起我所,

  当知此我由愚痴,不观世许而成立。

  凡夫众生以无始习气恒缘我事,起实我执,于彼所属之法上起我所执,当知此我唯具无明愚痴的众生方有,在不观察的前提下并随世人共许而安立。

  申贰、除我执故亦无我所:

  由无作者则无业,故离我时无我所。

  由无作者,则决定无有作业,由离俱生我执时,决定无有俱生我所之法。

  申叁、无有彼二解脱之应理:

  若见我我所皆空,诸瑜伽师得解脱。

  若能以智慧现见我、我所之法皆为空性,破除能所二取边执,诸瑜伽师必定获得解脱。如《中论》云:“若内外诸法,我我所皆灭,诸取亦当灭,取灭故生灭。”

  卯贰(说其余有事也如是假立)分二:辰壹、推理瓶等之分与有分等;辰贰、推理因果。

  辰壹、推理瓶等之分与有分等:

  瓶衣帐军林鬘树,舍宅小车旅舍等,

  应知皆如众生说,由佛不与世诤故。

  功德支贪相薪等,有德支贪所相火,

  如观察车七相无,由余世间共许有。

  象瓶盂、衣服、军队、森林、珠鬘、树木、舍宅、小车、旅舍等事,应知皆如众生所说而成立,由佛亦不与世间更起异诤故,如《宝积经》云:“世间与我诤。我不与世诤。”功德与有德,支与有支,贪与有贪,能相与所相,能烧与所烧之薪火,此五种观待法若以观察车的七相理论来推求各各的假立义时,则俱无所得,若不观察,唯由世间共许之观待法,皆容为有。

  辰贰(推理因果)分二:巳壹、真实;巳贰、自宗不同。巳壹(真实)分四:午壹、若有堪忍自性因果则问何者即先;午贰、问因果是否接触而破;午叁、明因果中一者不成立另一者也不成立;午肆、彼难与自宗不同。

  午壹、若有堪忍自性因果则问何者即先:

  因能生果乃为因,若不生果则非因,

  果若有因乃得生,当说何先谁从谁。

  因能生果,故名为因,若不能生果,则定非为因,因为不会有无因而生之果,果法若有观待于自己同类之因方得有生,如是则自性因果二法,何者居先、或此二者谁从谁生?

  午贰、问因果是否接触而破:

  若因果合而生果,一故因果应无异,

  不合因非因无别,离二亦无余可计。

  如果说因与果和合而生果,因果二者应成一味无有差异,同时亦无法分辨此法为因、彼法为果了。若因与果不和合而生果,则互无关系,因与非因皆无能生与不能生的差别,应成“一切恒从一切生”的过失。若计因果有自性,其间除合不合之外,无第三种情况出现,故自性实有之因决定不能生果。

  午叁、明因果中一者不成立另一者也不成立:

  因不生果则无果,离果则因应无因。

  若自性实有之因不生果,则决定无果。既然因是无生空性,果应亦复如是。若远离了果法,所谓的因亦应成非因。

  午肆、彼难与自宗不同:

  此二如幻我无失,世间诸法亦得有。

  中观宗认为因果二法如梦幻般现有,非自性实有,故无有过失,世间诸法均观待缘起力而生,亦得有如梦如幻之现相。

  巳贰(自宗不同)分二:午壹、出妨难;午贰、彼答。午壹(出妨难)分三:未壹、汝自宗应成接触等相同之难;未贰、上述太过非正理之难;未叁、无宗无理而力破之难。

  未壹、汝自宗应成接触等相同之难:

  能破所破合不合,此过于汝宁非有。

  小乘有部宗诘难曰:若以因果合不合之同等理论观察时,中观宗所说的能破所破,应同犯如是过失。

  未贰、上述太过非正理之难:

  汝语唯坏汝自宗,故汝不能破所破。

  汝中观宗所宣能破理论,非但不能破斥我有宗派,反而唯能毁坏汝自宗,故汝不能真实破斥所破之他宗。

  未叁、无宗无理而力破之难:

  自语同犯似能破,无理而谤一切法,

  故汝非是善士许,汝是无宗破法人。

  汝中观宗自说能破理论,实际上同样犯了对他宗所发的太过,故只是相似能破,非为真实正理。汝无理而谤一切法性,非是得到诸大善士的赞许,甚至可说是唯破他宗不立自宗的破坏佛法的罪人。

  午贰(彼答)分二:未壹、接触等之答;未贰、明余答上已述讫。未壹(接触等之答)分二:申壹、略说自宗无过;申贰、彼者以理广说。

  申壹、略说自宗无过:

  前说能破与所破,为合不合诸过失,

  谁定有宗乃有过,我无此宗故无失。

  中观师答:前说能破与所破为合而破、或不合而破等诸多过失,是针对坚定执有自性之宗而安立。而我无此有自性之宗,决定无有合不合二种过失。如《回诤论》云:“若我有少宗,则我有彼过,由我全无宗,故我唯无失。”

  申贰、(彼者以理广说)分三:酉壹、说比喻;酉贰、立真义;酉叁、如何辩论亦破不了无自性宗而结尾。酉壹(说比喻)分二:戌壹、总说影像之喻;戌贰、别说虽无真实影像而依彼能净面垢之喻。

  戌壹、总说影像之喻:

  如日轮有蚀等别,于影像上亦能见,

  日影合否皆非理,然是名言依缘生。

  比如日轮遇到日蚀时,被侵蚀的缺陷差别,依水中的影像亦能现见。虚空中的日轮与水中的日影,以相合与否的理论观察皆非应理,但在名言不加观察的基础上,乃依缘起力所生,亦为眼识现量所见。

  戌贰、别说虽无真实影像而依彼能净面垢之喻:

  如为修饰面容故,影虽不实而有用,

  如是此因虽非实,能净慧面亦达宗。

  如为修饰面容时,显现在镜中的影像虽然不实有,但亦有一定的助力作用。此中所说的大缘起因、离一多因等胜义理论虽非实有自性,但依此能清净慧面之垢,亦能通达无生大空性之宗。

  酉贰、立真义:

  若能了因是实有,及所了宗有自性,

  则可配此合等理,非尔故汝唐劬劳。

  若计能破之理论为实有,及所破法亦有自性,则可配此能破之理推求能立所立是合还是不合,而向中观宗问难,然中观宗非如是承许,故汝唐设劬劳,将不净宗之过失推于净宗,毫无所益。如《中观四百论》云:“有非有俱非。诸宗皆寂灭,于中欲兴难,毕竟不能申。”

  酉叁、如何辩论亦破不了无自性宗而结尾:

  易达诸法无自性,难使他知有自性,

  汝复以恶分别网,何为于此恼世间。

  中观宗以自他共许之幻化诸喻,令众生轻易了达诸法无自性,而汝宗所许则难使他人了知诸法皆有自性,以无自他共许实有之喻故。汝宗非但不于众生开示破除恶见疑网的方便——空性正理,反而复以恶分别执使其网上加网般地宣说诸法实有自性,令诸众生再再增上邪恶分别无法得以解脱,何为于此恼害世间众生耶?

  未贰、明余答上已述讫:

  了知上说余破已,重破外答合等难,

  云何而是破法人,由此当知余能破。

  前在安立缘起法时,亦当了知破实事宗所余之能破理论,此处答有部宗所谓能破所破合不合之问难时,为其所发太过,已是重破了。中观亦承许缘起因果,所破为于无自性法中执为实有;并非是唯破他宗所见真实之法、自无所立的破法之人。上文已尽破彼执,余有如是执者,此理亦能破也。

  癸贰、(空性之分类)分二:子壹、略说;子贰、广说。

  子壹、略说:

  无我为度生,由人法分二,

  佛复依所化,分别说多种,

  如是广宣说,十六空性已,

  复略说为四,亦许是大乘。

  佛陀为度化众生而善说无我空性,由人法而分摄为两种空性,佛陀又复依随所化众生的根器差别,将二无我又分别宣说为多种空性,如是广宣说者,于般若经中有十六空性,复摄略说为四种空性,亦许为大乘的甚深教法。

  子贰、(广说)分二:丑壹、广说十六空之分类;丑贰、归摄四空之分类。丑壹(广说十六空之分类)分四:寅壹、宣说内空等四;寅贰、大空等四;寅叁、离边空等四;寅肆、诸法空等四。寅壹(宣说内空等四)分四:卯壹、内空;卯贰、外空;卯叁、内外空;卯肆、空性空。

  卯壹、内空:

  由本性尔故,眼由眼性空,

  如是耳鼻舌,身及意亦尔,

  非常非断故,眼等内六法,

  所有无自性,是名为内空。

  由前理论抉择诸法本性应如此,眼由眼自性空,如是耳鼻舌身以及意识自性亦尔,诸法于胜义中本来非常亦非断的缘故,眼等内六法均无自性,是名为内空,经云:“云何为内空,内谓内法,即眼耳鼻舌身意,当知此中眼由眼性空,非常非坏,何以故,本性尔故。”

  卯贰、外空:

  由本性尔故,色由色性空,

  声香味及触,并诸法亦尔,

  色等无自性,是名为外空。

  外境诸法本性亦尔,故色法由色法自性本空,声、香、味及触并诸法自性空亦是如此,色等外尘六境皆无自性,是名为外空,经云:“云何外空,外谓外法,即是色等,色由色空,乃至法由法空。”

  卯叁、内外空:

  二分无自性,是名内外空。

  内识相续所摄之根依处与诸根不摄之外色境,此二分悉无自性,是名为内外空,经云:“内外诸法,无内外法自性,名内外空。”

  卯肆、空性空:

  诸法无自性,智者说名空,

  复说此空性,由空自性空,

  空性之空性,即说名空空,

  为除执法者,执空故宣说。

  内外诸法皆无自性,智者们说名为空性,复说此空性并非实有存在,而是由空自性而空,如是所依空性上之空性,即说名为空空,说空性是由实有而空,是为遣除实法之执、妄执空性为实有存在。故尔般若经中宣说空性空之甚深法义,经云:“云何空空,空谓一切法空,此空复由空空,是名空空。”

  寅贰(大空等四)分四:卯壹、大空;卯贰、胜义空;卯叁、有为空;卯肆、无为空。

  卯壹、大空:

  由能遍一切,情器世间故,

  无量喻无边,故方名为大,

  由是十方处,由十方性空,

  是名为大空,为除大执说。

  由能周遍一切情器世间、宇宙万有,并修四无量心时缘十方所遍一切有情而修,由所缘门立为无量,十方即是无量之喻,由无边际,故“方”名为大,十方即由十方自性空,是名为大空,为除对方的实执心而宣说所谓之方亦自性本空,经云:“云何大空,谓东方由东方空。”

  卯贰、胜义空:

  由是胜所为,涅槃名胜义,

  彼由彼性空,是名胜义空,

  为除执法者,执涅槃实有,

  故知胜义者,宣说胜义空。

  诸瑜伽行者所希求的殊胜圣果为胜所为,故涅槃即名胜义,此法身本净之究竟涅槃本来无生,由彼自性而空,是名胜义空。佛陀愍念众生,为除执法者计涅槃为实有自性之执著,而如实宣说了胜义亦自性本空、离一切戏论,如经云:“云何胜义空,胜义谓涅槃,当知此中涅槃由涅槃空。”

  卯叁、有为空:

  三界从缘生,故说名有为,

  彼由彼性空,说名有为空。

  三界中的一切法均从因缘所生,故说名有为法,彼诸法亦由彼诸法自性空,说名有为空。经云:“云何有为空,有为谓三界,当知此中欲界由欲界空。”

  卯肆、无为空:

  若无生住灭,是法名无为,

  彼由彼性空,说名无为空。

  若无有生、住、灭、异等差别体相,是法名为无为,彼无为法亦由彼无为法自性空,说名无为空,经云:“云何无为空,无为谓无生、无灭、无住、无异,当知此中无为由无为空。”

  寅叁(离边空等四)分四:卯壹、毕竟空;卯贰、无初后际空;卯叁、无散空;卯肆、本性空。

  卯壹、毕竟空:

  若法无究竟,说名为毕竟,

  彼由彼性空,是为毕竟空。

  若诸法从四边及常断等任何一边来观察时,毫无究竟自体,本体毕竟不生,说名为毕竟,彼毕竟亦由彼毕竟自性空,是为毕竟空,经云:“云何毕竟空,究竟谓常究竟断究竟,若法究竟不可得,是名毕竟,当知此中毕竟由毕竟空。”

  卯贰、无初后际空:

  由无初后际,故说此生死,

  名无初后际,三有无去来。

  如梦自性离,故大论说彼,

  名为无初际,及无后际空。

  所谓的轮回,在真实义中无初际,故亦无观待之后际,亦必定无有中际,三有的本性无来亦无去,诚如梦境般自性本离之空性,故般若大论中说彼本性名为无初际及无有后际之无生大空性。经云:“云何无际空,若法初后不可得,则无中间。若法初后中间俱不可得,即无法来。当知此中初后中间,由初后中间空,非常非坏。”

  卯叁、无散空:

  散谓有可放,及有可弃舍,

  无散谓无放,都无可弃舍,

  即彼无散法,由无散性空,

  由本性尔故,说名无散空。

  散谓可弃可放,即弃舍之义,无散谓无可放弃之义,大乘法以彼自体任于何时都无可弃舍,因大乘五道十地中所摄三十七菩提分法,为大乘行者必须受持、修证之法,然则即彼无散法由彼无散法自性空,由诸法本性亦尔,故说名为无散空。经云:“云何无散空,散谓可放可弃可舍,当知此中无散由无散空。”

  卯肆、本性空:

  有为等法性,都非诸声闻,

  独觉与菩萨,如来之所作。

  故有为等性,说名为本性,

  彼由彼性空,是为本性空。

  有为、无为等诸法的一味体性,都非诸声闻、独觉、菩萨、如来之所作性,是故一切有为法的平等性空,说名为本性,彼本性由彼本性空,是名为本性空。经云:“云何本性空,谓诸法本性无作、无为,非声闻作。”

  寅肆(诸法空等四)分四:卯壹、诸法空;卯贰、自相空;卯叁、不可得空;卯肆、无性空。

  卯壹、诸法空:

  十八界六触,彼所生六受,

  若有色无色,有为无为法,

  如是一切法,由彼性离空。

  十八界和六触为缘所产生的六种觉受,无论有色物质性的法,还是无色精神性的法,有为法或无为法,如是一切诸法,无不是空,以由彼自性是本离之空故。

  卯贰(自相空)分三:辰壹、略说;辰贰、广说;辰叁、结尾。

  辰壹、略说:

  变碍等无性,是为自相空。

  变异、质碍之色法乃至一切种智的一切染净之法皆毫无自性,是名为自相空。

  辰贰(广说)分三:巳壹、基法自相;巳贰、道法自相;巳叁、果法自相。

  巳壹、基法自相:

  色相谓变碍,受是领纳性,

  想谓能取像,行即能造作,

  各别了知境,是为识自相。

  蕴自相谓苦,界性如毒蛇,

  佛说十二处,是众苦生门。

  所有缘起法,以和合为相。

  色蕴的法相为变碍性,受蕴的法相是领纳性,想蕴即能取诸法之各异色像,行蕴即能造作为相,各别了知色声等境是识蕴自相。蕴的自相谓苦性,界性的定义如同毒蛇一样是巨苦之因,故佛陀宣说五蕴、十二处、十八界是生众苦之门,由是当知,世俗名言当中的所有缘起法皆以和合为相。

  巳贰、道法自相:

  施度谓能舍,戒相无热恼,

  忍相谓不恚,精进性无罪,

  静虑相能摄,般若相无著,

  六波罗蜜多,经说相如是。

  内心毫无吝啬,具能舍的清净意乐为布施度的法相;持戒度的法相即是心中无炽热烦恼;心中非但无有嗔恚恶念,且以大慈悲心愍念众生,泰然自若容忍一切难忍之事为忍辱度的法相;精进度即是希求善法的强烈欢喜心,为一切善法之本,其性必定无有罪苦;静虑度之相为能摄取一切善业功德、于善所缘心一境性;般若度之相即是通达胜义本性,破除一切分别实执。六度波罗蜜多,在经论中阐明此等法相时,处处皆如是说。

  四静虑无量,及余无色定,

  正觉说彼等,自相为无嗔。

  色界的四静虑禅与四无量心,及其余的四无色定,正觉佛陀说彼等自相为无嗔恚。

  三十七觉分,自相能出离。

  大乘三十七菩提分法是得成佛果之根本因,其自相即是能出离生死轮回与暂时涅槃,获得正等正觉之大菩提果。

  空由无所得,远离为自相,

  无相为寂灭,第三相谓苦,

  无痴八解脱,相谓能解脱。

  因大空性中无能得与所得之法,故空解脱门以远离为其自相;无相解脱门以寂灭为其自相;无愿解脱门以苦及无痴为相;八解脱门以能解脱禅定等障为相。

  巳叁、果法自相:

  经说善抉择,是十力法相。

  佛经中说善能抉择诸法,是十力之法相。

  大师四无畏,本性为坚定。

  人天导师佛陀具有四无畏功德,其本性为坚定。

  四无碍解相,谓辩等无竭。

  复具四无碍解的共同功德,其自相谓辩才等妙音永无枯竭。

  与众生利益,是名为大慈,

  救护诸苦恼,则是大悲心。

  喜相谓极喜,舍相名无杂。

  佛陀安住法界本性,恒时任运成办利益众生之事业,名为大慈;后得时恒时救护众生出离苦恼为大悲的体相;非以自得而乐,知众生为累生父母,而任运度化之使趋究竟彼岸,故无为极喜为大喜之相;彻底舍弃怨亲取舍之杂染之相,已达究竟平等为大舍之相。

  许佛不共法,共有十八种,

  由彼不可夺,不夺为自相。

  佛不共于任何圣道之法,共有十八种,由彼不可被夺,故不能被夺为其自相。

  一切种智智,现见为自相,

  余智唯少分,不许名现见。

  一切智智以无余无碍真实现见一切所知为自相,其余诸智,唯于有限境内随少分所知法转,故不许名为真实现见一切法。

  辰叁、结尾:

  若有为自相,及无为自相,

  彼由彼性空,是为自相空。

  一切有为法以及无为法的自相,皆由彼等自性空,是名为自相空。

  卯叁、不可得空:

  现在此不住,去来皆非有,

  彼中都无得,说名不可得,

  即彼不可得,由彼自性离,

  非常亦非断, 是不可得空。

  现在正有此等色法,刹那不住,即趋入灭,过去之法早已毁灭,未来之法尚未产生,从三时中观察,诸法自相都无所得,因此说名不可得,即彼不可得亦由彼不可得自性空。于真实胜义谛中非常法亦非断法,是为不可得空性。

  卯肆、无性空:

  诸法从缘生,无有和合性,

  和合由彼空,是为无性空。

  诸法从因缘和合而生,无有彼和合生之自性,彼和合由彼和合自性空,由是知诸法本性不可得,是为无性空的真实义。

  丑贰(归摄四空性之分类)分二:寅壹、真实分类;寅贰、旁述二十空性而结尾。寅壹(真实分类)分四:卯壹、有事空;卯贰、无事空;卯叁、自性空;卯肆、他性空。

  卯壹、有事空:

  应知有性言,是总说五蕴,

  彼由彼性空,说名有性空。

  应知有性空之有性言,是总说五蕴,非分别说,即五蕴由彼自性空,说名有性空。

  卯贰、无事空:

  总言无性者,是说无为法,

  彼由无性空,名为无性空。

  若不加分别而总说无性,是指虚空与涅槃等诸无为法,彼无为法由彼无为法自性空,故名为无性空。

  卯叁、自性空:

  自性无有性,说名自性空,

  此性非所作,故说名自性。

  所谓自性,实无有性,乃为诸法真实本性,说名为自性空,此诸法本性非所作,如如本然,既非所作性,亦非改造性,故说名真实自性。

  卯肆、他性空:

  若诸佛出世,若佛不出世,

  一切法空性,说名为他性,

  实际与真如,是为他性空。

  若诸佛出世,或诸佛不出世,一切法的自体空性,说名为了义的他性空。故说实际与真如,即此他性由他性之自性空,故为他性空。

  寅贰、旁述二十空性而结尾:

  般若波罗蜜,广作如是说。

  上述空性差别及其甚深义理,是依于般若经中广作如是宣说也。

  庚叁、说此地功德而结尾:

  如是慧光放光明,遍达三有本无生,

  如观掌中庵摩勒,由名言谛入灭定。

  现前地菩萨于出定位中发生慧光,放大光明,遍达三有本来无生的大平等性,宛如观看手中庵摩勒果一样明清了然,虽由名言谛上可安立能入灭定者与所入灭定,但实际上,能入、所入、入法都融入法界一味,本空离戏。

  虽常具足灭定心,然恒悲念苦众生,

  此上复能以慧力,胜过声闻及独觉。

  虽常具足灭定光明之意乐,然以离戏无为的利他心,恒时悲念六道罪苦众生,而予以安慰救护。现前地以上之菩萨复能以自所行智慧力而刹那任运起入灭定,胜过声闻与独觉的有为灭尽定。

  世俗真实广白翼,鹅王引导众生鹅,

  复承善力风云势,飞度诸佛德海岸。

  现前地菩萨在世俗谛中具足了福慧双足的广大道次第与真实胜义谛中甚深道次第,犹如鹅王的广白翼翅,引导犹如群鹅的所化众生,复承住昔所修积善根之力,势如风云般地飞度诸佛菩萨功德大海之彼岸。

  已贰、结尾本品:

  入中论第六胜义菩提心终。

  入中论略释般若灯第六胜义菩提心终。

  戊叁(远行地等四地)分四:己壹、七远行地;己贰、八不动地;己叁、九善慧地;己肆、十法云地。

  第七胜义菩提心

  己壹、七远行地:

  此远行地于灭定,刹那刹那能起入,

  亦善炽燃方便度。

  安住此远行地的菩萨,于法界灭定刹那刹那任运自在地能起能入,经云:“佛子,菩萨从第六地来,能入灭定,今住此地能念念入,亦念念起,而不作证。”此地中的善巧方便度亦善炽燃、增胜而最极清净。

  入中论第七胜义菩提心终。

  入中论略释般若灯第七胜义菩提心终。

  第八胜义菩提心

  己贰(不动地)分三:庚壹、八地之得相;庚贰、此地增胜愿度;庚叁、明此地功德之差别。

  庚壹、八地之得相:

  数求胜前善根故,大士当得不退转,

  入于第八不动地。

  以数数进求胜前善根的缘故,灭尽烦恼障的俱生种子,彼大士当得不退转位,趣入第八不动地。

  庚贰、此地增胜愿度

  此地大愿极清净。

  此八地菩萨增胜愿波罗蜜多,最极清净广大。

  庚叁(明此地功德之差别)分二:辛壹、灭世之功德;辛贰、虽灭世而显示幻化。辛壹(灭世之功德)分二:壬壹、虽离世系现得法游舞诸佛之劝导;壬贰、断除障垢之功德。

  壬壹、虽离世系现得法游舞诸佛之劝导:

  诸佛劝导起灭定。

  十方诸佛于八地菩萨作劝导,起出法界灭定。

  壬贰、断除障垢之功德:

  净慧诸过不共故,八地灭垢及根本,

  已尽烦恼三界师,不能得佛无边德。

  由于无著的本净智慧与贪嗔等诸多过患本不共住之缘故,八地菩萨的无分别智灭尽一切垢障及其根本种子,虽已灭尽一切烦恼障,堪为三界导师,但仍不能获得量等虚空的诸佛无边功德。

  辛贰、虽灭世而显示幻化

  灭生而得十自在,能于三有普现身。

  八地菩萨在灭尽由业力流转之生死的同时,又证得相似的十种自在之功德,由此之力能于三有的一切众生前现种种化身。

  入中论第八胜义菩提心终。

  入中论略释般若灯第八胜义菩提心终。

  第九胜义菩提心

  己叁、善慧地

  第九圆净一切力,亦得净德无碍解。

  第九地菩萨相续中不共增胜并圆满清净了一切力波罗蜜多,如是亦得四无碍解清净功德。

  入中论第九胜义菩提心终。

  入中论略释般若灯第九胜义菩提心终。

  第十胜义菩提心

  己肆(十法云地)分三:庚壹、明此地差别功德;庚贰、智度增胜;庚叁、同释词之功德。

  庚壹、明此地差别功德:

  十地从于十方佛,

  登十地的菩萨在证得百万阿僧祇三摩地的同时,从于十方诸佛白毫间放大光明,照射融入其心相续中。

  庚贰、智度增胜:

  得妙灌顶智增上。

  十地菩萨从十方诸佛处得胜妙灌顶的加持,智波罗蜜多最为增上究竟圆满,得一切智智果位。

  庚叁、同释词之功德:

  佛子任运澍法雨,生长众善如大云。

  十地菩萨任运遍澍甘露法雨,滋润众生的心田佛种,使其断恶从善,并使所增上的善根如大云般量不可说。

  入中论第十胜义菩提心终。

  入中论略释般若灯第十胜义菩提心终。

  丁贰(诸地之功德)分二:戊壹、一地之十二百功德;戊贰、类推其余地。

  戊壹、一地之十二百功德:

  菩萨时能见百佛,得佛加持亦能知,

  此时住寿经百劫,亦能证入前后际。

  智能入起百三味,能动能照百世界,

  神通教化百有情,复能往游百佛土。

  能正思择百法门,佛子自身现百身,

  一一身有百菩萨,庄严围绕为眷属。

  菩萨在获得初地时,出定位中所示现的十二种百功德:一刹那顷现量见到百佛;获得百佛加持亦能清楚了知;以自福德力,任运住寿经百劫;亦能证入前际百劫和后际百劫之诸事;一刹那顷能入起百种三昧,具备一刹那顷震动百世界的力量;一刹那顷体放光明遍照百世界;以神通力于一刹那间教化成熟百有情的相续;一刹那顷往游百佛刹土;以胜妙智慧力一刹那顷能正思抉百种深奥的法门;一刹那顷即能于自身上示现不同的百种身相;并一一身周围皆有百菩萨庄严围绕而为眷属。

  戊贰(类推其余地)分二:己壹、二地至七地以上数类推;己贰、清净三地以尘数类推。

  己壹、二地至七地以上数类推:

  如极喜地诸功德,如是住于无垢地,

  当得功德百千种,余五菩萨得百千。

  得百俱胝千俱胝,次得百千俱胝量,

  后得俱胝那由他,百转千转诸功德。

  由上述极喜地诸功德之数来类推,住于无垢地的菩萨当得十二类千功德,其余五地菩萨当得十二类百千转功德:如三地菩萨得十二类百千功德,四地菩萨得十二类百俱胝功德,五地菩萨得十二类百千俱胝量功德,六地菩萨得十二类百千俱胝功德,七地菩萨得十二类百千俱胝那由他功德。

  己贰(清净三地以尘数类推)分三:庚壹、八地功德;庚贰、九地功德;庚叁、十地功德。

  庚壹、八地功德:

  住不动地无分别,证得量等百千转,

  三千大千佛世界,极微尘数诸功德。

  安住第八地不动地的菩萨于人、法皆无实执分别,证得量等百千三千大千世界中极微尘数十二类诸功德。

  庚贰、九地功德:

  菩萨住于善慧地,证得前说诸功德,

  量等百万阿僧祗,大千世界微尘数。

  菩萨安住于善慧地时,证得如前所说的十二类功德,量等百万阿僧祗三千大千世界极微尘之数。

  庚叁(十地功德)分二:辛壹、明十二功德;辛贰、明其余功德。

  辛壹、明十二功德:

  且说于此第十地,所得一切诸功德,

  量等超过言说境,非言说境微尘数。

  第十地菩萨所得如前所说的一切功德,量等超过了言说境、非言说境,其十二类功德如同不可说不可说佛刹微尘之数。

  辛贰、明其余功德:

  一一毛孔皆能现,无量诸佛与菩萨,

  如是刹那刹那顷,亦现天人阿修罗。

  于自身的一一毛孔皆能显现无量的诸佛与菩萨,演说微妙深法,如是一刹那刹那顷亦能显现无量的天、人、阿修罗等而不相杂乱,随所显现各类身相,方便教化各类有情。

  丙贰(宣说究竟地)分三:丁壹、最初得正觉之相;丁贰、此得正觉之本体;丁叁、得正觉后以幻化度众之相。丁壹(最初得正觉之相)分二:戊壹、真实义;戊贰、彼之破释妨难。戊壹(真实义)分三:己壹、何时得;己贰、何境得;己叁、如何得。

  己壹、何时得:

  如净虚空月光照,生十力地复勤行。

  如清净的虚空中月光照耀,十地菩萨净治了一切能障佛法之冥暗,了知自身能得佛法,为能生起不共十力得成佛地而更精勤修行。

  己贰、何境得:

  于色界顶证静位,众德究竟无与等。

  于色界的最顶处入金刚三昧定,断尽最微细的所知障,证得最极寂静的无上智位,此位众德最极究竟圆满,无与相等。

  己叁、如何得:

  如器有异空无别,诸法虽别性无差,

  是故正智同一味,妙智刹那达所知。

  譬如瓶盘等器虽有大小方圆的无量的差异,而遍于一切器皿的虚空无任何差别,诸法依各自不同的因缘产生的现分虽有千差万别,而彼等的无生本性则是一味一体。大菩萨以胜深无漏的智慧正知器情的本性,都是同等一味的法界大空性,以此微妙智慧在一刹那顷通达了一切所知法的本性而成佛。

  戊贰(彼之破释难)分二:己壹、出妨难;己贰、彼答。己壹(出妨难)分二:庚壹、证悟所境无生不应理之难;庚贰、若能境一体则知所境于其他宣说不应理之难。

  庚壹、证悟所境无生不应理之难

  若静是实慧不转,不转而知亦非理,

  不知宁知成相违。

  小乘有部具慢心之声闻辩难:既然许寂静无生的本性为真实谛,则于佛的法身智慧应成不转,亦即不能起到能知的作用,因此就无法了达所知法的本性。倘若彼智不转而能了知法性,显然是非理之谈,以不知而宁谓佛是遍知者,明显有相违的过失。

  庚贰、若能境一体则知所境于其他宣说不应理之难:

  无知者谁为他说。

  既然所知之缘、能知之识于法界中本不存在,则无有知者。那么,谁又能知自己的所证境界——真实义之相,又如何向他人宣说呢?

  己贰(彼答)分二:庚壹、证所境无生之应理;庚贰、虽证能所境一体而说法之应理。

  庚壹、证所境无生之应理:

  不生是实慧离生,此缘彼相证实义,

  如心有相知彼境,依名言谛说为知。

  从胜义角度而言,万法的究竟实相是不生不灭的法界本性,佛的法身智慧也是超离一切生灭之相。从名言世俗谛角度而言,以出世的无漏智慧仍能证悟法界的无生本性,即此能知的智慧缘彼所知的空寂形相能证悟究竟的真实义,如同能知的心识了知所知境的色相一样,故依随名言谛来说法身智慧能够了知通达所知境法界本性。

  庚贰(虽证能所境一体而说法之应理)分二:辛壹、真实;辛贰、比喻。

  辛壹、真实:

  百福所感受用身,化身虚空及余物,

  彼力发音说法性,世间由彼亦了真。

  以百福资粮所感得之受用圆满身,及所示现之化身,能于虚空中为应机众生宣说法性,及于余物中亦出妙法音,此全赖报身的加持力而有,世间众生由此音声亦能无倒了悟法的真实义。

  辛贰、比喻:

  如具强力诸陶师,经久极力转机轮,

  现前虽无功用力,旋转仍为瓶等因,

  如是佛住法性身,现前虽然无功用,

  由众生善与愿力,事业恒转不思议。

  譬如具有强力的陶师,经久极力地旋转机轮,力足之时,不再用力摇转,  而机轮自然旋转。尔时现前所见,虽然未加任何功用之力,此自然之旋转仍为造就瓶等陶器之因,亦是现量所见。佛陀安住法界本性,现前虽无任何分别、作意等功用力,但由众生善根成熟的助缘与佛陀因地所发的悲愿之力的聚合,于度化众生的事业任运自在而恒转不息,亦是极其不可思议。

  丁贰(所得正觉之本体)分二:戊壹、所依之身相;戊贰、能依之功德差别。戊壹(所依之身相)分三:己壹、法身;己贰、受用身;己叁、等流身。

  己壹、法身:

  尽焚所知如干薪,诸佛法身最寂灭,

  尔时不生亦不灭,由心灭故唯身证。

  智慧烈火焚尽一切如干薪般的二相所知境,故诸佛的法身最为寂灭,法界本性本无生灭,其智慧亦不生亦不灭,由于心与心所皆已灭尽的的缘故,唯由报身证得法身智慧。

  己贰、受用身:

  此寂灭身无分别,如如意树摩尼珠,

  众生未空常利世,离戏论者始能见。

  此亲证法身之受用身为寂灭身,虽无任何分别作意,但如同如意树、摩尼珠一样成为成办众生欲乐、所望之因,乃至众生未空之际,常能任运自在地利乐有情,此报身唯久修梵行、广积二资、证得远离四边八戏空性的圣者始能见之。

  己叁(等流身)分三:庚壹、身之一毛孔现示自一切行;庚贰、于彼现示其余一切行;庚叁、随欲自在身。

  庚壹、身之一毛孔现示自一切行:

  能仁于一等流身,同时现诸本生事,

  自生虽已久迁灭,明了无杂现一切。

  何佛何刹能仁相,诸佛身行威力等,

  声闻僧量如何行,诸菩萨身若何等。

  演说何法自若何,如何闻法修何行,

  作何布施供佛等,于一身中能普现。

  如是持戒修忍进,禅定智慧昔诸生,

  彼等无余一切行,于一毛孔亦能现。

  佛陀于一等流色身上的一毛孔中,能在同一刹那间明了无杂示现无始生死以来的一切本生事迹,自身的本生事迹虽久已迁灭,然能同时任运显现。又往昔于因地行菩萨道修行布施时,于何刹土供事何佛?能仁如何示现降生等相于一身中皆能示现,诸佛身相、胜行、威力等,其眷属若干数量,如何行持正法而成声闻僧伽,彼佛刹诸菩萨众相好端严之身如何受用衣食卧具等事,应化众生时,演说何乘妙法,如是一切于一身中皆能示现。除布施外于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波罗蜜多的本生事迹,于一毛孔中皆能无余显现。

  庚贰、于彼现示其余一切行:

  诸佛过去及未来,现在尽于虚空际,

  安住世间说正法,救济苦恼众生者,

  从初发心至菩提,一切诸行如己行,

  由知诸法同幻性,于一毛孔能顿现。

  如是三世诸菩萨,独觉声闻一切行,

  及余一切异生位,一毛孔中皆顿现。

  过去、未来及现在尽于虚空际的无量诸佛安住世间演说正法,救济无量苦恼众生获得安乐,从最初发心至菩提果之间,有十二相成道,三世诸佛的一切诸行如同上述自己之行(本生事迹)一样,于一毛孔中明了无杂地皆能顿现,与此相同,三世诸大菩萨,独觉、声闻的一切行为以及三界轮回中一切异生位的凡夫诸行皆于一佛的一毛孔中顿时显现。

  庚叁(随欲自在圆满身)分二:辛壹、欲境自在;辛贰、欲时自在。

  辛壹、欲境自在:

  此清净行随欲转,尽空世界现一尘,

  一尘遍于无边界,世界不细尘不粗。

  此清净妙行,随欲而转所作皆办,于一微尘上示现尽虚空际的一切世界,或现一微尘遍于无边世界,而且此诸世界既不变为细小,微尘亦不增为粗大,各住本性而能随欲示现。

  辛贰、欲时自在:

  佛无分别尽来际,一一刹那现众行,

  尽瞻部洲一切尘,犹不能及彼行数。

  佛无有分别,尽未来际,于一刹那中显现度化众生的种种妙行,即使是尽南瞻部洲的一切微尘数,犹不能及彼一刹那中度化众生的妙行之数。

  戊贰(能依之功德差别)分三:己壹、功德之主十力;己贰、一切功德说不能尽;己叁、了知彼等功德之利益。己壹(功德之主十力)分二:庚壹、略说;庚贰、广说。

  庚壹、略说:

  处非处智力,如是业报智,

  知种种胜解,种种界智力,

  知根胜劣智,及知遍趣行,

  静虑解脱定,等至等智力,

  宿住随念智,如是死生智,

  诸漏尽智力,是谓十种力。

  处非处智力;如是了知异熟果智;了知种种胜解智力;知种种界智力;了知众生根器胜劣智力;知遍趣行智力;静虑解脱等持等至智力;宿住随念智力;如是死生智力;漏尽智力。以上为佛陀不共的十力功德。

  庚贰、广说:

  彼法定从此因生,智者说此为彼处,

  违上非处无边境,智无碍著说名力。

  以彼果法决定是此因法中产生的。故尔智者诸佛宣说了此因为彼果之处,如果相违,上述因果实证则为非处。一切所知境皆纳在处与非处之中,佛陀毫无碍著皆尽通达,故说名“处非处智力”。

  爱与非爱违上相,尽业及彼种种果,

  智力无碍别别转,遍三世境是为力。

  善不善不杂之业,善不善交杂之业,断尽烦恼之无漏业,及彼诸业的种种果报,佛的微妙智力皆能无碍了达,别别而转,包括遍于三世一切所知之境,故说名“业异熟智力”。

  贪等生力之所发,有劣中胜种种欲,

  余法所覆诸胜解,智遍三世名为力。

  贪嗔等烦恼染心,信等善法,由彼等种子之力所发欲解,有劣、中、殊胜的不同,若为余法诸行所覆蔽的一切胜解,不为常人所能了知,然一切智智遍知三世一切众生的种种信解,故名为“种种胜解智力”。

  诸佛善巧界差别,眼等本性说名界,

  正等觉智无边际,遍诸界别说名力。

  诸佛在名言谛中善巧了达一切界性的差别,如眼等十八界的差别;在胜义谛中诸佛善达一切本体空性,亦说名为法界。正等觉佛智周遍无边无际之界,遍一切一味的空无我性,悉能了知,以遍知诸界的一切差别之故,名为“种种界智力”。

  遍计等利说名胜,处中钝下名为劣,

  眼等互生皆了达,种智无碍说为力。

  于虚空增益之遍计,具有生起贪执等自在力,故名为根,其“等”字摄于信等诸根,其中最具利益说名为胜根,处于中根与钝下者名为劣根,眼耳等共计二十二根,诸根互能生果,一切种智则于彼一一根性皆尽了达,通晓无碍故说名为“知根胜劣智力”。

  有行趣佛亦有趣,独觉声闻二菩提,

  天人鬼畜地狱等,智无障碍说为力。

  有行大乘道业者,何时能趣佛果,亦有行小乘道业者,何时能趣声闻独觉二菩提果,亦有趣往天、人、鬼、畜、地狱等处,彼诸暂时与究竟的趣行之处,唯有一切种智毫无障碍地通达,故说名“知遍趣行智力”。

  无边世界行者别,静虑解脱奢摩他,

  及九等至诸差别,智无障碍说名力。

  无边无际的世界中,有无量修习禅定的修行者,皆有不同的差别,如四静虑八解脱,奢摩他等持及九次第等至,非理作意、如理作意等种种差别,一切种智毫无障碍地知晓无余,故说名为“知静虑等至等智力”。

  过去从痴住三有,自他一一有情生,

  尽情无边并因处,彼彼智慧说为力。

  于过去世中,从无明愚痴而转住三有轮回中,自他一切有情的无量生死,以各自不同的种姓,并诸众生各种前因后果、相应生处、身相、才貌等皆悉了达,故彼彼智慧说名为“宿住随念智力”。

  尽虚空际世界中,一一有情死生时,

  于彼多境智遍转,清净无碍说名力。

  于尽虚空际之无量世界中,有无量类别的有情,彼等一一有情于死生之时,皆由种种不同之业,感受种种不同的果报,于彼众多的境界中,佛陀亦能于一刹那间任运地如实遍知,此不共功德,即是究竟清净了一切粗细障碍之后的无碍通晓,故说名为“知死生智力”。

  诸佛一切种智力,速断烦恼及习气,

  弟子等慧灭烦恼,于彼无碍智名力。

  诸佛由得一切种智之力,速能永断一切烦恼及诸习气,彻底灭尽二障种子,声缘弟子在获得阿罗汉智慧之后,灭尽烦恼,断除轮回之根。诸佛灭尽二障习气种子与阿罗汉灭尽轮回的生死种子,皆名为“漏尽智力”。

  己贰(一切功德说不能尽)分二:庚壹、一切功德说不能尽;庚贰、少许言说亦依圣教。

  庚壹、一切功德说不能尽:

  妙翅飞还非空尽,由自力尽而回转,

  佛德无边若虚空,弟子菩萨莫能宣。

  当妙翅鸟王飞还之时,并非已到达虚空的边际尽头,而是由彼久飞、自之翅力用尽后而回转的,如是佛陀的功德无量无边,广若虚空,如妙翅鸟王的声缘弟子、大乘菩萨因其慧力有限,均莫能圆满宣说。

  庚贰、少许言说亦依圣教:

  如我于佛众功德,岂能了知而赞言,

  然由龙猛已宣说,故我无疑述少分。

  至于象我这样的凡夫行者,于佛的众多功德岂能了知而加以赞言呢?只因依龙猛菩萨宣说的圣教典籍为根据,故我深信无疑地叙说了佛陀少分的功德。

  己叁、了知彼等功德之利益:

  甚深谓性空,余德即广大,

  了知深广理,当得此功德。

  佛的无量功德可归摄为二种,即为甚深性空之法身,其余为广大福德之色身。若善了知如是甚深、广大功德之理而依修后,当来会证得此二种殊胜功德。

  丁叁(得正觉后以幻化度众之相)分三:戊壹、明本师示现殊胜化身之传记;戊贰、成立究竟佛法为一乘;戊叁、本师现证菩提而住于无量劫。

  戊壹、明本师示现殊胜化身之传记:

  佛得不动身,化重来三有,

  示天降出胎,菩提转静轮,

  世有种种行,为多爱索缚,

  佛以大悲心,咸导至涅槃。

  诸佛虽安住于真实不动之法身,但以大悲周遍而现诸化身,重新来到三有生死之中,示现降兜率天、入胎、出胎、精通世间学问、出家苦行、于菩提树下成大菩提,应众生根机转妙法轮,令往寂静涅槃之彼岸。世间众生皆有种种界行,复为众多爱索所缚,身心毫无自在,佛以大慈大悲之心咸导一切众生,往诣究竟涅槃之安乐城。

  戊贰(成立究竟佛法为一乘)分二:己壹、明以理成立究竟为一乘;己贰、说三乘者为不了义。

  己壹、明以理成立究竟为一乘:

  离知真实义,余无除众垢,

  诸法真实义,无变异差别,

  此证真实慧,亦非有别异,

  故佛为众说,无等无别乘。

  若远离了了知真实义的空性智慧,决定无有其余方法净除二种障垢的种子,因诸法的究竟真实义无有变异差别,故证悟此真实义的智慧亦无有任何别异,是故佛陀为诸众生,宣说无等无别乘的究竟一乘。经云:“迦叶,由知一切法平等性故而般涅槃。此唯有一,无二无三。”

  己贰、说三乘者为不了义:

  众生有五浊,能生诸过失,

  故世界不入,甚深佛行境,

  然有佛善逝,具智悲方便,

  昔曾发誓愿,度尽诸有情。

  众生具有能引生诸大烦恼过失的五浊(劫浊、见浊、烦恼浊、众生浊、命浊。),故于佛陀甚深难测的行境不能顺利趣入,然由诸佛善逝本具智悲方便,又曾于往昔发过广大誓愿,故于度生事业过程中,不辞劳苦,毫无悔怨之心,勤办利乐众生的广大事业。

  以是如智者,导众赴宝洲,

  为除众疲乏,化做可爱城,

  佛令诸弟子,念趣寂灭乐,

  心修远离已,次乃说一乘。

  如《法华经》中的智者大商主引导众人往赴宝洲,为消除众人之疲乏,于途中以神变化作可爱城邑,令其休息。佛陀为令未成熟大乘根性之弟子意念暂趣寂灭涅槃之乐,特为其宣说二乘法要,待彼等之心修至远离生死烦恼时,次乃宣说唯一大乘法最为究竟,令其亦如诸佛圆满断证功德,得一切智智。

  戊叁(本师现证菩提而住于无量劫)分二:己壹、现证菩提;己贰、常时住世。

  己壹、现证菩提:

  十方世界佛行境,如其所有微尘数,

  佛证菩提劫亦尔,然此秘密未尝说。

  佛所行境如十方世界的无量刹土中所有微尘的数量,佛证最胜菩提之劫数亦有如此之多,然此秘密,佛陀未尝宣说。

  己贰(常时住世)分二:庚壹、略说;庚贰、广说。

  庚壹、略说:

  直至虚空未变坏,世间未证最寂灭,

  慧母所生悲乳育,佛岂入于寂灭处。

  诸佛未来的寿量直至虚空未曾变坏、世间众生尚有未证得寂灭佛果之际而无尽期。世尊悉从般若波罗蜜多佛母所生,由大悲母乳之所养育,岂能入于寂灭处安享极乐。正所谓“智不住诸有,悲不滞涅槃”。

  庚贰(广说)分二:辛壹、于众生具有无量大悲;辛贰、彼境受苦有情无尽而不涅槃。

  辛壹、于众生具有无量大悲:

  世间由痴啖毒食,如佛哀愍彼众生,

  子毒母痛亦不及,以是胜依不入灭。

  世间众生由无明愚痴等过失增上力故,贪著五欲如啖毒食,若说佛陀哀愍彼诸众生的悲心之量,世间慈母见爱子误啖毒食所生之悲痛亦不能及,以是诸佛为众生最胜依怙,终不入寂灭涅槃。

  辛贰、彼境受苦有情无尽而不涅槃:

  由诸不智人,执有事无事,

  当受生死位,爱离怨会苦,

  并得罪恶趣,故世成悲境,

  大悲遮心灭,故佛不涅槃。

  由诸无智世人,执著有事无事,即便深信因果,修善积资而生人天,亦必定感受生死之位而循环不息,被爱别离苦、怨憎会苦等三苦、八苦所逼,并以烦恼为因而颠倒邪执,得无量罪业,坠入恶趣中感受无量痛苦,故世间众生成为大悲所愍之境,由愍念众生诸苦的大悲心力,遮止了佛陀欲入寂灭之心,故佛陀常住世间解救众生,不忍趣入寂灭涅槃。

  乙叁(造论究竟)分二:丙壹、如何造论;丙贰、此善回向。丙壹(如何造论)分二:丁壹、真实;丁贰、彼之必要。丁壹(真实)分二:戊壹、依何而造论;戊贰、明如是所造论之不共同。

  戊壹、依何而造论:

  月称胜比丘,广集中论义,

  如圣教教授,宣说此论义。

  月称胜比丘广泛摄集了《中论》之义,以了义圣教经论及龙猛菩萨的教授为根据,宣说了此《入中论》义。

  戊贰、明知是所造论之不共同:

  如离于本论,余论无此法,

  智者定当知,此义非余有。

  若离于本论,余论中未能无倒圆满宣说此甚深空理之义。是故智者应当了知,此论中的甚深要义非余论中所能具有。

  丁贰(彼之必要)分二:戊壹、真实;戊贰、教言应唯此论受持。

  戊壹、真实:

  由怖龙猛慧海色,众生弃此贤善宗,

  开彼颂蕾拘摩陀,望月称者心愿满。

  因龙猛菩萨通达甚深空性之慧海深广难测,众生由于接受不了而舍弃此贤善的中观宗义。为遣除彼等相续中的疑怖,月称菩萨特地开显了如拘摩陀花蕾一样的中观颂的深义,令期望蓓蕾开显的有缘者心愿得以圆满。

  戊贰、教言应唯此论受持:

  前说深可怖,多闻亦难解,

  唯诸宿习者,乃能善通达,

  由见臆造宗,如说有我教,

  故离此宗外,莫乐他宗论。

  前面所说的了义大空性深而可怖,不但未学过宗派者,即便多闻博学之人,亦难以理解通达,唯有往昔修积福报和长时间闻思过空性教义者,乃能依善知识的引导而通达。除中观宗外,他宗解说胜义之理,未得佛意,唯由臆造,如同宣说有人我之邪教,故离此中观宗外,于他宗论师所臆造诸论应舍弃爱乐之心。

  丙贰、此善回向:

  我释龙猛宗,获福遍十方,

  惑染意蓝空,皎洁若秋星,

  或如心蛇顶,所有摩尼珠,

  愿普世有情,证真速成佛。

  我以殊胜教理解释了龙猛菩萨的究竟宗义,所获广大福德恒遍十方。我虽为心相续中具有惑染的凡夫,但为利众生所发的意愿清净如无染的蓝天,皎洁若秋夜的明星,深信本论必定能令众生获益。众生若能理解本论的深义,心相续中可得无量法财,如同获得了龙蛇顶上的摩尼宝珠一样。以此造论的一切福德,普愿回向一切众生,愿一切父母有情,皆能证悟诸法真实本性,速成无上菩提之佛果。

  甲肆(末义)分二:乙壹、论师中谁造;乙贰、译师谁译。

  乙壹、论师中谁造:

  入中论颂,是萨曼达国,光显龙猛深广理趣,证持明位,得如幻定,住无上乘,成就逆品不可夺之殊胜智悲,能於所画乳牛挤乳,破除有情实执之月称大阿阇黎,著作圆满。

  乙贰、译师谁译:

  迦湿弥罗圣天王时,印度底拉迦迦拉沙论师,与西藏跋曹日称译师,于迦湿弥罗国无比大城宝密寺中,依迦湿弥罗本翻译,后于拉萨惹摩伽寺,印度金铠论师序与前译师,依照东印度本,善加校改,讲闻抉择。

  于此甚深般若藏,散心闻诵缘浅薄,

  未作圆满闻思修,渐入光明获安乐。

  远离世法染污心,趣信利众护正教,

  上师本尊生欢喜,利益弘化而造论。

  愿此深义入相续,获胜辩才陀罗尼,

  智慧等同妙吉祥,无边有情登佛地。

  愿我生生世世中,直至获得菩提间,

  具德上师恒摄受,护持殊胜正法轮。

  普愿一切有缘者,身心犹如金刚杵,

  尊胜诸魔违缘中,任成二利遍吉祥。

  此略释主要参考月称菩萨《入中论自释》和全知麦彭仁波切著作的《月称菩萨言教》等注释,也曾于金刚上师法王如意宝晋美彭措座前恭听本论的清净传承。懈怠弟子益西彭措于公元二〇〇一年四月二十六日(农历四月四日),文殊师利菩萨圣诞日,于喇荣观音殿圆满造毕,愿增上吉祥!

  时轮塔

  1无畏圆满:晋美彭措的意译,即法王如意宝。

  2 白玛旺甲:又译作白玛旺格杰布,即莲花自在王,是宁玛巴大成就者。

  3 旃扎古昧:又译作旃陀罗阁弥,亦称月官。

  4 《礼佛大忏悔文》:又名《三聚经》,三聚指悔罪、随喜、回向。

  5 正学女:又译作式叉摩那,式叉摩那尼,式叉摩尼,或学法女,指欲受具足戒的沙弥尼,自十八岁至二十岁满二年间别学六法:不淫、不盗、不杀、不虚诳语、不饮酒、不非时食,以测试其发心是否坚固。

  6 好相:指见到相好圆满的佛陀。《梵网经》又云:“好相者,佛来摸顶,见光见花,种种异相。”

  7  诃:同呵,大声斥责

  8  《集学论》,又名《大乘集菩萨学论》,又译作《学集论》。

  9 根本罪:又称他胜罪,重罪,波罗夷罪。

  10  国王:指已受菩萨戒的国王。《梵网经》云:“若佛子。欲受国王位时。受转轮王位时。百官受位时一。应先受菩萨戒。一切鬼神救护王身。百官之身。诸佛欢喜。”

  11  上品缠犯:指很严重的烦恼。

  12  疱:即疮疱。指佛转法轮十二年后,佛弟子中出现不如法之行为,此后佛陀开始制定戒律。

  13 波罗提木叉:戒律名称,译作别解脱,或处处解脱,或随顺解脱。

  14 上人:指具有断证功德之菩萨等。

  15  五盖:指掉悔盖、嗔恚盖、昏睡盖、贪欲盖和疑法盖。

  16  白氎线:即白细棉线,氎音dié。

  17  铦:锋利,音xiān 。

  18 《律仪二十颂》:即《菩萨戒二十颂》。

  19  刀等不宜物:《梵网经》云:“若佛子。不得蓄一切刀。杖。弓箭。矛。斧。斗战之具。及恶网罗罥。杀生之器。一切不得蓄。”

  20  十发趣心,十长养心,十金刚心,见《梵网经心地品》。

  21  无比丘分:指失坏比丘戒体。

  22  摄颂:指《菩萨戒二十颂》。

  23  有染违犯:指以贪嗔嫉妒、嫌恨、恚恼等烦恼心而违犯菩萨律仪之罪。

  24  非染违犯:指在懒惰懈怠忘念无之心而违犯菩萨律仪之罪。

  25  覆钵羯磨:指由僧众共作羯魔为制罚某恶性施主,或恐某虔信施主家财匮乏,而暂时不去其家应供的僧团制度,如将钵倒覆,无法盛饭食。

  26  僧次:指无分别心次第请僧。

  27  窣堵波:指佛塔。

  28  劫盗他得:即劫盗他人所得之财物。

  29 骄世耶衣:由蚕丝所制的衣服,指高档衣服。

  30  二律仪:此处指别解脱戒和密乘三昧耶戒。

  31  如云:指如密乘续部云。

  32  窣吐罗罪:即粗罪。

  33  自手作食,自磨自舂:聖一法师在《梵网经菩萨戒浅说》中说:“在印度,出家人只可乞食,不可自己弄食,磨穀舂米。但在祖国的大丛林则不同,古时大丛林内住上数百甚至千人,清一色纯是出家人,不能雇请外人作务,只有差僧人烧饭、磨穀舂米,为众服务,不是故意与在家人争利润,不算犯戒。”

  34  肉杵臼:当解为自己的肉身。

  35 小法:指小乘法。

  36  俱行无动觉:指对佛法产生坚固的定解,看外道论典无有动摇。

  37  外明:指因明、声明、工巧明、医方明等与外道共同的世间学问。

  38  瘥:音chài,意痊愈。

  39  六般若波罗蜜:六波罗蜜以智慧摄持故称六般若波罗蜜。

  40 四种不共法相:即治障、合智、满愿、成生(成熟)。

  41  无贪俱生之思:指一切没有贪恋的作意。

  42  依果:指依报与果报。

  43  有境:即三有之境。

  44  中断障:即使闻思修行中断的障碍。

  45  十一事,见己二、持戒波罗蜜,饶益有情戒。

  46  六种殊胜:见戊一、略说,子六、正行修持之相。

  47  俱胝瘦他:数量词。

  48  四句生因:一因生一果,多因生一果,一因生多果,多因生多果。

  49 溟,即海。

返回目录

-----------------------------------------------------------------------------------------------------------------

更多益西彭措堪布佛学内容

-----------------------------------------------------------------------------------------------------------------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 还没有任何项目!
  • 佛教导航@1999- 2011 Fjdh.com 苏ICP备1204078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