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寿大师:宗镜录卷第八十九
延寿大师:宗镜录卷第八十九
夫诸佛唯一法身。云何说三身差别。
答。约用分三。其体常一。识论云。如是法身。有三相别。一自性身。谓诸如来真净法界。受用变化平等所依。离相寂然。绝诸戏论。具无边际真常功德。是一切法平等实性。即此自性。亦名法身。大功德法所依止故。二受用身。此有二种。一自受用。谓诸如来。修集无量福慧资粮。所起无边真实功德。及极圆净常遍色身。相续湛然。尽未来际恒自受用广大法乐。二他受用。谓诸如来。由平等智。示现微妙净功德身。居纯净土。为住十地诸菩萨众。现大神通。转正*轮。决众疑网。令彼受用大乘法乐。三变化身。谓诸如来。由成事智。变现无量随类化身。居净秽土。为未登地诸菩萨众。二乘异生。称彼机宜现通说法。令各获得诸利乐事。是以转灭三心得三身。一根本心。即第八识。转得法身。二依本心。即第七识。转得报身。三起事心。即前六识。转得化身。又一断德。断一切烦恼。即法身。二智德。总四智。为报身。三恩德恩怜悲育一切有情。为化身。则八解六通。一心而起。三身四智。八识所成。终无一理一行而从外来。皆从自识施为一心而转。乃至一身无量身。如华严所明无量身云。重重无尽。皆从性起无碍圆融。
又古德问。夫法身者。法是轨持义。轨谓轨则。令物生解。即法身。能令三根本智而生解故。持谓任持。不舍自性。谓持法身凝然之体。不舍无为之自体故。且如根本智。正证如时。不作如解。能所冥合一体。如日光与虚空合。不分彼此。是无分别。如何得明轨解。若有轨解义。即有分别。若有分别。即与后得智何别。
答。凡论分别。有其三种。一随念分别。刹那后念续于前念。二计度分别。即。周遍计度。三自性分别。任运缘境不带名言。今本智证如。但无随念计度二分别。名无分别。然不妨有自性分别。如人饮水。虽无言说。然冷暖自知。故知亦有轨义。
问。变化身与他受用身。为是真实心。是化现心。
答。此二身是化。然化不离真。识论云。此二身。虽无真实心及心所。而有化现心心所法。无上觉者神力难思。故能化现无形质法。若不尔者。云何如来现贪嗔等。久已断故。云何声闻及傍生等知如来心。如来实心。等觉菩萨尚不知故。由此经说。化无量类。皆令有心。又说如来成所作智。化作三业。又说变化有依他心。依他实心相分现故。乃至自性法身。唯有真实常乐我净。离诸杂染。众善所依。无为功德。无色心等差别相用。自受用身。具无量种妙色心等。真实功德。若他受用及变化身。唯具无边似色心等。利乐他用。化相功德。是以如来妙体。清净法身。不去不来。如影如像。犹四王天之日月。显清净水中。不出不入。似憍尸迦之宫殿。现琉璃地内。非有非无。涅槃无名论云。法身无像。应物以形。般若无知。对缘而照。万机顿赴而不挠其。神千难殊对而不干其。虑动若行云。止犹谷。神岂有心于彼。此情系于动静者。乎既无心于动。静亦无像于去来。去来不以像故。无器而不形。动静不以心故。无感而不应。然则心生于有心。像出于有像。像非我出故。金石流而不燋。心非我生故。日用而不勤。纭纭自彼。于我何为。所以智周万物而不劳。形充八极而无患。益不可盈。损不可亏。宁复痾疠中达寿极双树。灵竭天棺。体尽焚燎者哉。是以诸佛不出世。亦不入涅槃。本悟真心成道。真心无形。岂有出没耶。但随有心机熟众生。感见报化之身。所有见闻。皆是众生心中之影像。故云心生于有心。像出于有像。则诸佛无心无身。岂有劳虑疲患者乎。复礼法师述三身义云。法身犹虚空之性。云蒸即翳。雾敛即明。其性本常矣。报身若乘空之日。赫矣高升。朗然大照。其体恒在矣。化身如鉴水之影。沚清即现。流浊乃昏。显晦不恒往来无定。夫化佛者。岂他欤。报身圆应之用。报身者何哉。悲智所成之体也。悲以广济为理。智以善权为业。所以因时降迹。随物现身。身迹者用也。悲智者体也。体是其本。用是其末。依体兴用。摄末归本。欲求其异。理可然乎。报身即化也。化身即法也。化身即法理微矣。还寄影喻而述焉。夫水中之日影也。不从外来。不从内出。不此不彼。不异不一。不无其状。不有其质。倏然而存。忽焉而失。像着而动。性灵而谧。执实者为妄。知妄者了实。日何谓也。日若从外来者。水外宁在乎。若从内出者。水内先有乎。若言在此者。于彼不见乎。若言在彼者。于此不睹乎。若言是异者。一见有二乎。若言是一者。二见岂一乎。若言是无者。于见可亡乎。若言是有者。求体曾得乎。谓其生。生无所从。谓其灭。灭无所往。不生矣。不灭矣。性相寂然。心言路断。斯可谓见水影之实性也。见影之性者。可见化身实性。见化之性者。即证法身之体也。净名云。佛身即法身也。又观身实相。观佛亦然。般若云。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又离一切诸相。即名诸佛。是以举足下足。道场触处而无尽。开眼闭眼。诸佛现前而不灭。如上所说。一体三身。理事相成。体用交彻。不出不在。隐显同时。皆是一心本宗正义。是以一身多身。皆是法界。所悟一法。即无碍法界。即事之理。全在多中。所现。乃是即理之事。全居一内。又成坏一际。缘起同时。如始造众宝像时。十年像成。百年像坏。初得一宝之时。十年像成。百年像坏。总在得宝缘起之时。以百年不去。现在不住。众宝缘中无成坏体。以明智慈万行诸波罗蜜三十七道品众善法中。以成如来身。然一一缘中。无我无作者。无成坏体。方名正觉。
问。诸佛法身。湛然明净。如何起六根之相。
答。一以即相明真。何乖大用。二以利他胜业。不断化门。如宝性论云。依自利利他。成就业义故。说偈云。无漏及遍至。不灭法与恒。清凉不变异。不退寂静处。诸佛如来身。如虚空无相。妙色常湛然。六根甚明净。佛眼见众色。耳闻一切声。鼻能嗅诸香。舌能练众味。身觉三昧触。意知一切法。除诸稠林行。佛离虚空相。又偈云。如虚空无相。而现色等相。法身亦如是。具足六根相。又偈云。如来镜像身。而不离本体。犹如一切色。不离于虚空。如法华经中。明六根清净。眼见一切色。耳闻一切声。鼻嗅一切香。舌了一切味。身现一切境。意知一切法等。
问。若众生可度。则诸佛界增。众生界减。若不可度。诸有行愿。皆悉唐捐。如何会通。断其邪见。
答。经云。一切愚痴凡夫。不如实知一法界故。不如实见一法界故。起邪见心为众生界增。众生界减。所以只为不如实了一法界心。故见增减。又经云。众生定相不可得故。又经云。众生界无性故。众生界无边故。古德云。以要言之。众生界犹如虚空。假使无量胜神通者。各无量劫行于虚空。求空边际。终不可尽。非以不尽不名游行。非以游行令得其际。当知此中佛度生道理亦尔。非以当得令其有终。非以无终说有无得。是故若难一切众生。皆当作佛。是则众生虽多。必有终尽之疑。无不通也。起信论明。不思议业相。则诸佛境界。云何不思议。以非一非异。不有不无。非言思可定。情解所测故。称不思议之业相。此不思议之业相者。谓与众生作六根境界故。宝性论云。诸佛如来身。如虚空无相。为胜智者作六根境界。示现微妙色。出显妙音声。令嗅佛戒香。与佛妙法味。便觉三昧触。令知深妙法。常化众生。是真如之用。故云不思议业也。此本觉用与众生心。本来无二。但不觉随流。用即不现。用则于彼心中称根显现。而不作意我现差别。故云随根。自然相应。见无不益。是随染本觉之相。所以菩萨能行非道。通达正道。若入宗镜门。究竟之道。则染净由心。无非无正。若入方便门。分别之道。则菩萨大悲力故。常行无碍。
古德问云。非道之行。是烦恼业。菩萨应断。云何行之。
答。有。三义。一。渐舍门。止。恶行善。二舍相门。善恶俱离。三随相利益门。染净俱行。此第三门。更有三意。一约行。自行修净。化他随染。二约人。化凡同染。化圣同净。三约法。随世间法。必须现染。修菩萨法。必须修净。
又问。菩萨行非通修何道。
答。道有三种。一证道。谓二空真如。正体智证。二助道。缘修万行。助显真理。三不住道。即是悲智。不住生死。不住涅槃。所以菩萨示行。现同其事。为欲同恶止恶。同善进善。若其疏异。教化即难。故须行非而度脱之。皆令悟入同体真心耳。所以入楞伽经云。出世间上上波罗蜜者。如实能知。但是自心虚妄分别。见外境界。尔时实知。唯是自心。见内外法。不虚妄分别。不取内外自心色相故。菩萨摩诃萨。如。实能知一切法故。行檀波罗蜜为令一切众生。得无怖畏安隐乐故。乃至菩萨。如实观察自心分别之相。不见分别。不堕二边。依如实修行。转身不见一法生。不见一法灭。自身内证圣行修行。是菩萨般若波罗蜜。还原观云。智身影现众缘观者。谓智体唯一能鉴众缘。缘相本空。智体寂照。诸缘相尽。如如独存。谓有为之法。无不俱含真性。故知真心遍一切处。无缘不具。无法不随。所以华严经云。佛身充满于法界。普现一切众生前。随缘赴感靡不周。而恒处此菩提座。大智度论云。如日照天下。不能令高者下。下者高。但显现而已。佛亦如是。于诸法无所作故。经云。佛身。无为。不堕诸数。
问。一心实相。福智同如。云何分真化虚实之佛身。有供养福田之优劣。
答。佛非真化。真化从心。心真。则真福无边。心假。则假报有限。如恶心出佛身血。执佛身实有。则血从心生。若敬心欲见佛化身。则佛从心现。故知隐显在我。佛身无为。优劣唯心。福田平等。
如大智度论问云。佛若无分别者。供养真佛。乃至无余涅槃。福故不尽。供养化佛亦尔不。
佛答。供养化佛。真佛。其福无异。何以故。佛得诸法实相故。供养福无尽。化佛亦不离实相故。若供养者。心能不异。其福亦等。
问曰。化佛无十力等诸功德。云何与真佛等。
答曰。十力等诸功德。皆入诸法实相。若十力等离诸法实相。则非佛法。堕颠倒邪见。
问曰。若尔。真化中定有诸法实相者。何以言恶心出佛身血得逆罪。不说化佛。
答曰。经中但说恶心出佛身血。不辩真化。若供养化佛得具足福者。恶心毁呰。亦应得逆罪。恶人定谓化佛是真。而恶心出血。血则为出。便得逆罪。故知随心虚实。佛无定形。实相理中。罪福俱寂。
问。报化既同实相。云何教中说佛寿量。有其延促。
答。一心真如性无尽故。即十方诸佛之寿量。是以山斤海滴。尚可比方。空界地尘。犹能知数。况如来常乐我净法身慧命。岂穷边际乎。故云法性寿者。非得命根。亦无连持。强指不迁不变。名之为寿。此寿非长量。亦非短量。无延促。强指法界。同虚空量。此即非身之身。无寿之寿。不量之量也。故金光明经偈云。一切诸水。可知几滴。无有能数释尊寿命。诸须弥山。可知斤两。无有能量释尊寿命。一切大地。可知尘数。无有能算释尊寿命。虚空分界。尚可尽边。无有能计释尊寿命。法华疏释如来寿量品云。寿者。受也。若法身。真如不隔诸法。故名为受。若报身。境知相应。故名为受。若应身。一期报得百年不断。故名为受。法身如来。以如理为命。报身如来。以智慧为命。应身如来。以同缘理为命。法身如来如理命者。有佛无佛。性相常然。不论相应与相续。亦无有量及无量。经云。非如非异。非虚非实。盖是诠量法身如理命也。诠量报身如来者。以如如智。契如如境。境发智为报。智冥境为受。境既无量无边。常住不灭。智亦如是。函大盖大。经偈云。我智力如是。久修业所得。慧光照无量。寿命无数劫。此是诠量报。身如来智慧命也。诠量应身者。应身同缘。缘。长同长。缘促同促。纭纭自彼。于我无为。经云。数数现生。数数现灭。或复自说名字不同。年纪大小。此是诠量应佛同缘命也。无生义云。性自尔者。即是法性空。空即菩提。今生身命。从过去贪取中生。意。既是法性空。当知今生身命。亦即是从法性空中出。法性既空。所生身命。亦还法性空去。故涅槃经云。如八大河。及诸小河。悉入大海。如是一切人中天上。地及虚空。寿命大河。悉入如来寿命海中。又如阿耨达池。出四大河。如来亦尔。出一切命。命既从如出。还如去。六根亦如是。从如出。还如去。若信如上所说。如来寿量。佛亲校量功德。譬如有人。于无量亿劫行五波罗蜜。不如以般若正智。发一念信心。比前功德百千万倍。故法华经偈云。是人于百千。万亿劫数中。行此诸功德。如上之所说。有善男女等。闻我说寿命。乃至一念信。其福过于彼。
问。既立一心正报之身。须有一心依报之土。身已具三。土有几种。
答。随义区分。相亦多种。华严具十土。或一二三等。开合不定。台教云。佛国有四。一染净国。凡圣同居。二有余国。方便人住。三果报国。纯法身菩萨居。即因陀罗网无障碍土。四常寂光。即妙觉所居。又经论通辩有五。古释云。一法性土。真如为体。或五法中。以清净法界为体。真如与法界。总相门中即不殊。别相门中即有异。真如遍一切。因果兼该通即广。清净法界即狭。唯果位故。二实报土。力无畏等一切功德。无漏。五阴以为体性。摄相归性。以真如为体。因修万行。果起酬因。真实果报之所招感。名实报土。于佛自受用身中。以四智为身。所依十力四无所畏功德。以之为土。三色相土。摄境从心。自利后得智为体。最极自在净识为相。第八无垢。名为净识。大圆镜智后得智中之所变。摄相归性。亦以真如为体。若约相别。四尘为体。四他受用土。摄境从心。利他后得智为体。摄相归性。以真如为体。若约相别。四尘为体。五变化土。菩萨变化土有漏者。同前。摄境从心。本识。为体。无漏者。同前。自利后得智为体。佛亦同此体。约性。真如为体。相别。四尘五尘为体。然变土者。若第八识中从种子变生。四尘五尘现行者。名因缘变。佛唯无漏。菩萨有漏通净秽。若六七识所变者。名分别变。佛唯无漏。报化二土。或通净秽。若第七识有漏位中。但内缘第八识见分。不能变土。若无漏六七后得智中能变之者。唯通影。不可受用。为不从种生故。但可现净秽之相。教化众生。上诸身土。言总体。则皆以一心法界如来藏性为体。以法尔故。约别体。则如上所辩。
问。净秽二土。为当同体异见。为当别体异见。为当无体妄见。为当有体妄见。
答。非同非异。不有不无。但随自心因业所现。安法师云。净秽二土。四句分别。一质不成。净秽亏盈。异质不成。一理齐平。无质不成。缘起万形。有质不成。搜原即冥。故楞伽经偈云。不知唯心现。是故分二见。如实但知心。分别即不生。密严经偈云。是心有二性。如镜含众像。亦如水现月翳者见毛轮。毛轮璎珞珠。此皆无所有。但从病翳眼。若斯而显现。瓶衣皆自识。众生亦复然。虚妄计我人。不知恒执取。众生及瓶等。种种诸形相。内外虽不同。一切从心起。依止赖耶识。一切诸种子。心如境界现。是故说世间。世间非作者。业及微尘作。但是阿赖耶。变现似于境。清凉记云。此上分别净秽二土四句。是一向遮过。实则即异即同。即有即无。若互相形夺则一异而两亡。有无双寂。若圆融无碍。则即一即多。即无即有。有是无有。无是有无。多是即一之多。一是即多之一。有无即事理无碍。一多兼事事无碍。由此重重故。华严藏刹。一一尘中皆见法界。又依正无二四句浑融。一。佛身即刹者。佛体即是法性土故。废他从己。佛体虚故。土外无佛。法性无二故。二刹即佛身者。刹体即是法性身故。废己从他。刹体虚故。佛外无法。性无二故。由性无二以性融相。故身刹相即。三俱者。谓有身有土。不坏相故。若无身土。无可相即故。四泯者。谓佛。即刹。故非佛。刹即佛。故非刹。以互夺故。
问。身土既总唯一心法界之体。如何是自他各受用身土之行相。
答。一体虽同。不妨互遍。同中有异。自入于他。异中有同。他遍于自。
古德问云。自受用身土。一一无边。诸佛身土不相障碍。行相如何。
答。如水乳一处。其体无别。鹅王饮之。但得其乳。不得其水。乍见将谓水乳是一。若饮已即知有异。又如众灯光同处一室。自色不可分。若论光体。元来各别。自受用身。虽合一处。元来各各有异。皆自受用法乐。则一一皆具八识故。所以得互遍。非同一体无异。非一非异可辩佛身。
问。既是真如。何分身土耶。
答。据义立之。于真如中。以性成万德为身。以空之理为土。约义即别。体不相离。又真理中具四德。常净二德为土。我乐二德为身。故云我此土净。而汝不见。则真身含万法为土耳。若心外取土。见相迷真。成妄想之垢。故称为秽。若见心性。则名净耳。是以一法不动。异见常生。迷有作尘劳。悟空成佛国。非移妙喜。匪变娑婆。亦非神力所为。法性何曾迁变。犹眩翳之者。同处。各观。蝇发毛轮。所见差别。如执外境界。皆是妄心。如经云。例如今目睹山河。皆是无始见病。
问。心外无法。道外无心。云何诸佛。自称出世得道。广说教门。
答。只为众生不了唯心。妄生外境。以不实故。所以诸佛出世。若有一法是实。则诸佛终不出世。所说方便教门。不为知者说。但为未知者破执除疑。似形言教。若执丧疑消。则无道可得。无法可说。思益经云。佛言。我坐道场时。唯得颠倒所起烦恼。毕竟空性。以无所得故得。以无所知故知。又思益梵天问文殊师利。得何法故。名为得道。文殊师利言。若法不自生。不彼生。亦不众缘生。从本已来常无有生。得是法故。说名得道。又问。若法不生。为何所得。答言。若知法不生。即名为得。是故佛说。若见诸有为法不生相。即入正位。又问。云何名为正位。答言。我及涅槃等不作二。是名正位。夫正位者。即自真心。入此位中。诸见自泯。入佛境界。经云。如来不应以色见。不应以法见。不应以相见。不应以好见。不应以法性见。大集经云。尔时众中。有一天子。名曰胜意。语不可说菩萨言。善男子。若一切法不可说者。众生云何而得言说。不可说言。善男子。汝宁知响有言说不。胜意言。善男子。响者。皆从因缘而有。善男子。是响之因。为定在内。为定在外。天子言。善男子。如是因者。不定在内。不定在外。天子。一切众生强作二想。而有所说。诸法之性。实不可说。天子言。善男子。若不可说。云何如来宣说八万四千法聚。令诸声闻受持读诵。天子。如来世尊。实无所说。无所说者。即是如来。天子。汝知何等为如来耶。将不谓色受想行识是如来乎。将不说佛是去来现在。有为无为。阴界诸入。三界所摄。是因是果。是和合耶。或想非想。亦想非想。非想非非想耶。不也。善男子。天子。若如是等非如来者。云何可说。若不可说。如何而言如来世尊。演说八万四千法聚。是故八万四千法聚。实不可说。声闻受者。亦不可说。不可说者。即是正义。若无说。即是真实。楞伽经云。我唯说无始虚伪妄想习气。种种诸恶。三有之因。不能觉知自心现量。而生妄想。攀缘外性。斯则但了自心。外境无性。以不觉心量故。妄取外缘。若知心即是道。心即是法。岂于心外有法可说耶。所以华严经颂云。诸佛不说法。佛于何有说。但随其自心。为说如是法。广百论云。诸有行愿。随顺世俗。所见所闻。强假施设。胜义理中。二俱不许。一切分别戏论绝故。非诸如来有法可说。亦无有法少有所得。
问。若尔。精进则为唐损。应弃如来甘露圣教。
答。为欲方便除倒见执。施设二事。俱无有过。
问。既言一切所见能见。皆无所有。云何无过。
答。虽无真实所见能见。而诸愚夫颠倒为有。除彼增上慢见。随顺世间。施设无过。若能随此圣教修行。随俗说为真佛弟子。世俗愚夫。随自心变颠倒境相。而起见心。佛非其境。于彼无用。乃至谓佛世尊。在昔因位。为欲利乐一切有情。发起无边功用愿行。由此证得无分别慧。因此慧力。发起无量利乐有情作用。无尽。诸有情类。用佛愿行所得妙慧为增上缘。自心变现。能顺世间最胜生道。及顺上缘又本愿行。亦非颠倒。以能了知诸法实义。于一切法无所执着。能为无上妙果生因。虽复发心。起诸胜行。求无上果。利乐有情。然似幻师起诸幻事都无所执。故非颠倒。
又古德问。众生即佛心众生。众生心佛。自教化佛心众生。何故说言佛悲愿力。
答。即此真心。是佛悲愿。谓同体大悲及自体无障碍愿等。即性起大用也。又众生者。即是诸杂。杂心识念念起灭。故号众生。经云。佛告比丘。汝等日夜常生无量百千众生。若能智照。不起相续之念。即是度众生。又了念即空。无有起处。即是度尽无量百千众生。不见有一众生而得灭度者。台教云。无明为父。贪爱为母。六根为男。六尘为女。识为媒嫁。出生无量烦恼为子孙。故经云。有念即生死。无念即尼洹。
问。若如上说。成佛度生不离一念。诸佛何以发愿。更度他众生。
答。虽发愿度生。皆令仿此真修。究竟同此。指归一念。所以先发誓度尽一切众生。方成正觉。则念尽心澄。天真独朗。即成佛义也。先佛已如是自度竟。然后转示他人。即是真实之慈。离此兴悲皆成妄想。如舍利弗问庵提遮女。何不转女身。偈答言。自男生我女。徒生妄想悲。则是不了自是非男。错认众生之相。却乃执生他女。徒兴彼我之情。于一真内而妄立自他。向同体中而强分爱见。如古师云。有二义门。俱无可度。一契空。如性空寂灭。故无可度。二契不空。同一法性。法性平等。故无可度。故金刚三昧经云。若化众生。无生。于化。不生于化。其化大焉。又大虚空藏菩萨所问经偈云。犹如于幻师。害多幻化众。实无有所害。所度生亦然。幻化及有情。诸佛法亦尔。若悟同一性。无自性为性。所以先德云。八地已上菩萨。得无生忍。恒河沙世界外。有众生求救。菩萨都不起念。众生自然见菩萨到其前。与其说法。四事供养。菩萨得如是智。由是无心之心量故。我说为心量。亦为无量之量耳。
问。大涅槃经云。解脱之法。亦非涅槃。如来之身。亦非涅槃。摩诃般若。亦非涅槃。如何是涅槃正义。
答。欲知涅槃正义。即我真如心性。故经偈云。如无生性佛出兴。如无灭性佛涅槃。言辞譬喻悉皆断。一切义成无与等。是以非即三法。非离三法。不纵不横。不并不别。岂可言一言三而指斯妙道乎。清凉记释云。法身为所证。般若为能证。解脱为离障。又佛身者。即是法性。有佛身义。作二所依故。有智慧义。遍照法界光明故。有解脱义。性离一切障故。此三亦不相离。今三俱不思议。焉可纵。俱不思议。焉可横。俱不思议。焉可并。俱不思议。焉可别。意云。即一而三。即三而一。非三非一双照三一。焉可作一三等思。故肇论云。菩提之道。不可图度。高而无上。广不可极。渊而无下。深不可测。大包天地。细入无间。故谓之道。又涅槃无名论云。夫涅槃之为道也。寂寥虚旷。不可以形名得。微妙无相。不可以有心知。超群有以幽升。量太虚而永久。随之弗得其踪。迎之罔眺其首。六趣不能摄其生。力负无以化其体。潢漭惚恍若存若往。五目莫睹其容。二听不闻其响。冥冥窈窈。谁见谁晓。弥纶靡所不在。而独曳于有无之表。然则言之者失其真。知之者反其愚。有之者乖其性。无之者伤其躯。乃至何者。本之有境。则五阴永灭。推之无乡。而幽灵不竭。幽灵不竭。则抱一湛然。五阴永灭。则万累都捐。万累都捐故与道通同。抱一湛然。故神而无功。神而无功。故至功常存。与道通同故冲而不改。冲而不改。不可为有。至功常存。不可为无。然则有无绝于内。称谓沦于外。视听之所不洎。四空之所昏昧。恬焉而夷。泊焉而泰。九流于是乎交归。众圣于是乎冥会。斯乃希夷之境太玄之乡。而欲以有无题牓。标其方域。而语其神道者。不亦邈哉。是以心道孤标。神无方所。岂在有无之朕迹。见闻之影响乎。所以般若波罗蜜经云。文殊师利。如是应知。彼一切法不起不灭。名为如来。又梵王问经云。第一义中。佛不出世。亦不涅槃。从本已来无起灭故。般若灯论偈云。不应舍生死。不应立涅槃。生死及涅槃。无二无分别。乃至如般若波罗蜜经云。佛告极勇猛菩萨言。善男子。色无缚无脱。受想行识无缚无脱。若色至识无缚无脱。是名般若波罗蜜。又如梵王所问经云。佛言。梵王。我不得生死。不得涅槃。何以故。言生死者。但是如来假施设故。而无一人于中流转。说涅槃者。亦假施设。而无一人般涅槃者。
问。宗镜唯心者。何分始末乎。
答。始末是述心之义用约。行布门中。相虽历然。体常融即。
起信钞问云。据其论旨。初是一心。后亦一心。初后何别。
答。初之一心。心当能起。后之一心。心当所归。虽前后体同。且为始终义异。由是行布诸门历然。又云。但以本是一心。离名绝相。任其迷悟。万法随生。生法本空。但唯一体。宗镜亦尔。为广义用。前后不同。然是一心之前后。前后之一心耳。所以理事平等。何者。非初。无以立后。初等于后。非后无以成初。后等于初。又理从事显。理等于事。事因理成。事等于理。故云。万法虽殊。不能自异也。况宗镜中一尚不能一。岂况异乎。所以起信论云。一切诸法。平等平等。钞释有二。一谓真性于一切法中平等。如像中镜。二即诸法本空故平等。如镜中像。
----------------------------------------------------------------------------------------------------------------
-----------------------------------------------------------------------------------------------------------------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