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密宗>> 藏秘>>正文内容

冈波巴大师:吉祥荟萃 第二辑 倾城佳丽 20.止观双运

       

发布时间:2013年03月05日
来源:   作者:冈波巴大师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返回目录

冈波巴大师:吉祥荟萃 第二辑  倾城佳丽 20.止观双运

  打造金饰”般的教授

  假如是一位技艺精湛的金匠来打造首饰的话,那么,当那首饰形成之后,便会成为其中的上品;同样道理,依靠由方便法门所掌控的修法,那么,在我们的身心之中,也一定会生起殊胜的、止观双运的禅定。

  《倾城佳丽》第二十则

  敬礼上师!

  大宝上师曾经这样教诲说:

  记得经中有首四句偈,是这样说的:

  诸友此寿实无常,

  恰如峭壁瀑流速;

  孩愚凡夫不识故,

  无智常为欲慢醉!

  朋友们啊,

  我们今世的这个生命

  真的是无常的呀!

  它就像悬崖峭壁上

  飞流直下的瀑布一样

  迅速地消失着;

  对于这种(显而易见的)状况,

  那些犹如孩童般愚迷的凡夫们

  却未能正视这种情形,

  因而,他们是缺乏智慧的、

  是被贪欲和骄慢

  迷醉了心窍啊!

  借助于这首偈颂所开示的道理,(我们更应该时时地警醒自己,)我们今生的寿命呀,真的是连一剎那也都是无常无恒、变动不居的,因此,我们一定会一步一步地走近死亡,总有一天,也一定会有死亡的怖畏,不期而然地降临到我们的头上。

  当大限来临的时候,除了“法”这位怙主、这颗救星之外,无论其他什么,也都是爱莫能助的。

  接着,大宝上师又教诲说:

  或许有人会想:在那死到临头的时候,如果说“除了‘法’,无论什么也都爱莫能助”的话,那么,凭借对“法”所作过的“听闻”,会有帮助吗?凭借对“法”所作过的“思维”,会有帮助吗?凭借对“法”所作过的“实修”,会有帮助吗?

  其实,当大限来临的时候,对于“法”,我们纵是曾经皓首穷经地“听闻”过,也总不起什么作用;对于“法”,我们纵是曾经呕心沥血地“思维”过,也还是不起什么作用;在这种情形之下,除了曾经所作过的“实修”之外,其他无论什么,也都是爱莫能助的。

  或许有人会想:那何以如此呢?

  当我们死到临头的时候,要知道,我们的身体是要被拋弃的,我们的语言是要被终止的,而所有的习气,却都要被收放在“心”中离去。因而,在那个时候,只有所作过的“实修”,才是最重要的。

  接着,大宝上师又教诲说:

  就“修”而言,共有三种修持方式:

  一、“方便”和“智慧”融合双运而修;

  二、先修“智慧”,而后再修“方便”;

  三、先修“方便”,而后再修“智慧”。

  在以上三种修法之中,对于前面两种,我们暂不开示,而对最后一种,在此,我们将作些必要的讲解。

  对于前两种暂不开示的原因是:这两种修法,乃是“上上根人”的修行范畴,要知道,它们并不是所有的修行人都能企及的啊!

  这最后的第三种,则是要对于所修习的方便法门,经过反复地训练而使之渐臻成熟,最后达到自然顺遂的究竟阶段;这个时候,再透过修习“般若正智”,那么,一种并非南辕北辙的真实的体验或证悟,也就一定会在我们的身心之中产生出来了。

  打个比方说,假如是一位技艺精湛的金匠来打造首饰的话,那么,当那首饰形成之后,便会成为其中的上品;同样道理,依靠由方便法门所掌控的修法,那么,在我们的身心之中,也一定会生起殊胜的、止观双运的禅定。基于这种缘故,因而,以下我们将要开示这个犹如“打造金饰”般的教授。

  这个“犹如打造金饰般的”、以方便法门所掌控的修持教授,共有四个方面的内容。

  (在修习四种教授之前,首先)是要修持慈心、悲心和菩提心。

  ◆ 我们应该思维:犹如无边虚空一样浩渺难计的所有众生,没有一个未曾作过我的大恩父母;不但如此,就算每个众生所曾作过的自己父母的次数,也是无法用数字来进行计算的;

  ◆ 接着,我们又要思维:既然如此,那么,所有的这些父母有情们,都应该是(对我)有大恩的了,因为在这个世俗的世界上,是没有比父母的恩德更大的人的;

  ◆ 又要思维:这些大恩父母啊,他们在轮回里经受着如此的蹂躏与煎熬,真是可怜呐!

  ◆ 又要思维:这些大恩父母们啊,如果他们能够脱离这轮回的苦难,那该多好呀!我们应该这样想着来修习这种悲心,并要使悲心的生起之量,恰如其分地体现出来;

  ◆ 又要思维:这些大恩父母们啊,如果他们能够经常遇到快乐的机会,那该多好呀!我们应该这样想着来修习这种慈心;

  ◆ 这个时候,为了利乐一切犹如虚空一样广大无边的如母有情、为了获得圆满的大觉佛果,我们也应该先修一修“菩提心”,然后又要这样思维:为了拔除一切如母有情的苦难并成办他们的安乐,就算是这个(万般珍爱的)身体,我也要布施给他们啊!

  教授之一:在将自己的身体布施掉之后,我们就应该修习“心的本性”了。

  这则教授的意思是说:

  既然由于自身已经布施给了如母有情们,而不再拥有了,那么,现在我们就要看看这个“心”,它到底在什么地方呢?情形又如何呢?

  那么,就仔细地去观察它吧!

  经过观察,我们就会发现——这个“心”呀,其实是不能被认定(是什么或者不是什么)的,由此,也就会把它证悟为犹如虚空一般了。

  就在这种证悟状态中,再把这个(已经布施出的)身体,观想成是堆满上妙五欲受用之物的巨大堆聚,透过把它布施给一切如母有情,而希望他们能够借此脱离所有的苦难,并具足幸福和安乐呀!

  有关应该如此施身的教导,经中也有开示说:

  由于慈心的缘故,菩萨的身体以及受用之物等,是没有什么东西不能施予他人的。

  教授之二:透过随念师长的恩德,而贡献自身并修习“心的本性”。

  这则教授的意思是说:

  总的来说,所有轮回的痛苦与煎熬,都是肇自于先前所作过的不善恶行;而所有的幸福与安乐,也同样都是肇自于先前所作过的贤善之业。

  现在,我们业已获得了难得的暇满人身,在这世间难求的宝贵时候,我们之所以有机会拋弃各种不善恶业、有机会实修各种善行,要知道,所有的这些,都是仰赖于师长加持的融入、仰赖于本尊的成全、仰赖于所有佛菩萨们大悲之钩的摄持眷顾。

  我们应该这样思考着,来把所有的师长、所有的本尊主从会众、以及所有的佛菩萨们,观想成安坐在自己对面的虚空;其后,要再把自己的这个身体,观想成无量无边的供养之物,而贡献给师长和三宝们呀!

  有关这层道理,如《入菩萨行论》中,有偈亦云:

  我以我身究竟供,

  求诸菩萨乐受用!

  我把我的全身作最彻底的供养,

  殊胜的菩萨们呀,

  请你们享用它吧!

  这样贡献之后,我们又应该再观想一下师长和三宝们怡然享用、圣颜大悦。

  这个身体,既然自己已经把它奉献给了师长和三宝而不再拥有,那么,接下来,我们就应该看看自己的“心”究竟在哪里呢?情形又是怎样的呢?

  有关这层道理,如经中有偈亦云:

  智者周遍觅心性。

  一个有智慧的人,

  他是会从各个方面、

  全方位地寻找“心之心性”的。

  (由此可见,我们是应该观察自心的。)

  透过如实地观察之后,我们就会发现,就“心”而言,它是既不成为某种实体,也不成为某种形貌的,这个时候,就是证悟了法性了呀!

  有关这层道理,如经中有偈亦云:

  心性纵于何时亦无变。

  无论什么时候,“心之心性”

  它也都是没有什么变化的。

  我们应该如此地了达,并在这种了达的状态之中,心识不加更改地放下了呀!

  教授之三:在至诚祈祷、殷重呈白之后,借由上师加持的融入,而将自身作为火供供养,来修习“心的本性”。

  这则教授的意思是说:

  先在自己面前的这方虚空,观想一朵巨大的莲花,再想其上敷有日垫和月垫,而自己的根本上师,就庄严地坐在上面;

  我们应该想着:“我的这位大宝上师呀,他就是真正的佛陀啊!”而来修习一种非常明晰、非常透彻的仰慕恭敬之情;

  其次,再对上师用心意顶礼,并奉献禅定的供养;

  接着,口中应作以下的祈祷:

  “祈求胜妙的大宝上师,用您神圣的身、语、意的加持,来净化愚痴如我的凡俗的身、口、意三方面的罪恶和障碍呀!”

  “所有的罪恶和障碍,在被无所残留地净化之后,也就可以证悟无生的道理了,这个时候,祈求您加持我迅速地证悟到‘远离了一切能、所二执心垢’的义趣!”

  “祈求您加持我与所证悟的义趣,永不分离!”

  这样三番祈请之后,观想上师心间的不二本觉的加持,以火焰、光明的形式发出,借此而焚毁自己身、语、意三方面的一切罪恶和障碍,以及它们的种子习气;最后,再观想火焰与身体两者,都净如虚空。

  接下来,透过观察自心,我们就会领悟到:此心也如虚空。

  借由以上的修习,第一“身空”、第二“心性空”、第三“‘无为虚空’空”,此三者就会趣于无二无别了,这时,就连执著于“唯是无二”的心态也要远离,而在“离心意识”的状态当中,全然、直截地安放于自己的本地风光而修呀!

  教授之四:修习心性无生的道理,也要懂得“界智无别”而修啊!

  这则教授的意思是说:

  外面的所有这些六尘之境的显现,也并非是在(心)外的某个地方,存在着真实的事物,我们应该心想:“它们都是自心迷谬的显现。”

  而这个“心”呢,也是既不成其为某种实体,又不成其为某种形貌,我们应该心想:“它就是光明法身的本性。”

  透过如此地思择之后,我们就可以断掉“增益”的迷惑,而把外显的境相确断为“心”了,在这种确断的状态之中,那能够断除增益的“了知性”,也要转化到法界的状态,而应修习“界智无别”呀!

  ——怙主月光童子教敕之《吉祥荟萃第二辑·倾城佳丽》第二十则竟

返回目录

---------------------------------------------------------------------------------------------------------------------------

更多冈波巴大师佛学内容

---------------------------------------------------------------------------------------------------------------------------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