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界法师:念佛止观修学法要 第四卷
净界法师:念佛止观修学法要 第四卷
请大家打开讲义第十面。丙二、成就智慧的功德。前面的礼拜、赞叹、做愿啊,是一种无分别住,对于佛号是没有任何的分别,只是有一念皈依的心而带动一种专注跟相续的力量。那么这个地方呢,智慧是一种观察,观察生命的真相,来破除我们心中的颠倒。
那么这个当中我们先分两科,先说明修观的重要。为什么我们念佛,一路念佛就好,为什么要修观?它这个修观啊,它又扮演一个什么样的角色?这以下是明末憨山大师的一段开示。好,我们先把它念一遍:
念佛求生净土,是要了生死大事,若不知生死根株,毕竟向何处了?古人云:“业不重不生娑婆,爱不断不生净土。”是知爱乃生死根株,自有生死以来,生生世世,舍身受身,皆是爱欲流转。而今念佛,念念要断这爱根,即日用现前,在家念佛,眼见儿女子孙,家园财产,无一不爱,则无一事一念不是生死活计。正念佛时,心中爱根未曾一念放得下,如此佛只听念,爱只听长。且如儿女之情现前时,回光看这声佛,果能敌得这爱吗?果能断得这爱吗?若断不得这爱,毕竟如何了得生死?以爱缘多生习熟,念佛才发心甚生疏,又不切实,因此不得力。若目前爱境主张不得,则临命终时,只见生死爱根现前,毕竟主张不得。故劝念佛人,第一要为生死心切,要断生死心切,要在生死根上念念斩断,则念念是了生死时也!
好,我们看第十一面。那么这段憨山大师的开示啊,我们分成三段来说明。
第一段呢,先说明生死轮回的根源,我们为什么会有生死轮回?那么我们身为一个念佛人,求生净土,他的目的不是为了身体的健康、求得万事的如意,我们念佛的目的就是要了生脱死的。那么既然要了生脱死,我们就应该要知道,什么是生死的根源?就像说是我们今天啊有一个军队要去讨伐盗贼,你应该要先知道盗贼在哪里,你才有办法讨伐他啊,不然你这个军队到哪里去呢?那么你念佛也是一样,你心中产生一种念佛的正念,那么这个正念到底是要对治谁呢?要消灭谁呢?你一定要把你的目标找出来。
那么这个目标呢,第二段,憨山大师把他标出来:古人云:“业不重不生娑婆,爱不断不生净土。”那么我们这个三界的流转,有两个主要的因素:第一个是业力,第二个是爱取的烦恼。那么就是我们过去有一些有漏的业力,可能是善业、也可能是罪业,总之你一定有三界的业力,这个是招感三界生死的亲因缘。但是你有业力还不能得果报,就是临命终的时候,你要对三界产生爱取的烦恼,去滋润这个业力,这个业力才能得果报。就好像说,你光是有苹果的种子啊,你还得去浇水,这个种子才能够开花结果。所以我们要知道,我们在三界里面的生生世世的流转,有两个因缘:第一个,业力的因缘,第二个,我们内心的爱取烦恼。那么站在净土宗的角度啊,我们重点不在消业力,因为业力是无量劫来所熏习而成的,根本不可能消除。不要说我们,其实阿罗汉,阿罗汉为什么入涅槃呢?你说他阿罗汉他最快是四生成就涅槃,他流转了无量劫来,他的业力怎么四生就消除了呢?唯识学说不是这个意思,其实我们修行不是消业障,你这个业障你一辈子都不可能消完,重点在对治烦恼。所以阿罗汉他内心当中已经不受一切法,所以虽然他的心中还有很多的生死业力,但是他临终的时候入无生的境界,所以那个业力没有滋润,不能得果报,没有招感果报的力量。
那么这个地方就是我们的重点,就是说,带业往生,没有错。我们今天在三界所累积的业力,不可能在短时间的今生消掉,不可能!不可能业尽晴空。重点是你要改变你的心态,你要把对三界的爱取转成对净土的爱取。就是这个地方,标出了我们一个心态转变的关键。
所以说呢:爱乃生死根株,自有生死以来,生生世世,舍身受身,皆是爱欲流转。就像是这个飞蛾扑火。你看这个蛾,它看到火就贪爱这个火,它也不知道这个火会把它身体烧掉,这个叫颠倒。它以为火是一个安乐的处所,是一个归依的处所。当它扑过去的时候,火把它给烧死。那么,今天这个果报从佛法的分析有两个因素:第一个,这个飞蛾有这种被烧死的业,但是只有这个业,不能得果报;第二个,它心中生颠倒,它对火生爱取。那么业力不是短时间能够改变的,重点是你的心态可以透过你的观察、思惟而加以修正。所以这个地方呢,就是说啊,我们在修习净土,你一定要知道,我们在三界流转,我们问题到底出在哪里?你不把问题找出来,你怎么解决问题呢?这个问题永远是在的。就是我们对三界的果报有一种深重的、爱取的烦恼,就是我们自己愿意流转,这是一个问题。那么这个地方,我们知道这个问题在哪里以后,后面就有办法对治了。而今念佛,念念要断这爱根,所以念佛你一定要能够调伏,就算不断的话,至少要能够调伏这个爱取的烦恼。
那么什么样的爱取烦恼呢?看第二段。就是我们身为一个在家居士啊,日用现前啊,眼睛看到的儿女子孙,哎呀这些美好的眷属,这个我看我的儿子、看我的孙子,越看越可爱;那么家缘财产,有些人福报大,善业强,过去广结善缘,他做事业因缘很好,各式各样的家财,各式各样的朋友。那么这些呢,都很容易让我们生起对这个儿女子孙、家缘财产的爱取。所以这样子讲,这些都是一种生死缚具,增长生死业力的一个因缘。站在往生净土的角度,福报越大,哈哈,你就是生死业力越大。我们一般人说,哎呀,你这个福报大,值得羡慕啊。其实你福报大,你要花比别人更多的力量跳出来,哈哈,真的是这样!这个净土宗的修行,贫穷人占便宜,真的是占便宜啊,因为他没有东西让他挂碍啊,他跳出来的力量、他稍微用一点力就可以跳出来。所以福报就代表一种业力,代表忙碌、很多的挂碍,心有千千结,弟子心不安。有时候福报到最后,他不是说自己要受用,你身为一个leader(领袖)他有时候是一种责任,这种责任就是一种业力,你放不下。所以福报大的人你要有心理准备,你要花比别人更大的力量,当然你就是要有智慧。
那么我们在念佛的时候,心中的心中爱根未曾一念放得下,如此佛只听念,爱只听长。这个是个问题。那么我们有些人念佛的时候他从来不观察生命的真相的,他是一路念佛。反正今天忙碌了一天,洗个澡,到佛堂拜拜佛、念念佛,功课做完了再出去,继续忙他的事情。看到子孙,他还是贪爱;看到事业,还是贪爱;贪完了以后到佛堂继续念佛。那么这样子在他的心中呢有两种力量出现:第一个,佛号的力量出现;但是他对三界爱取的力量也出现。他心中有两个力量,这两个力量呢,互不干扰。哈哈,你不干扰我,我不干扰你,各走各的。那么,也就是说,我们平常都没有试图对这个心中的爱取加以对治,反正互不侵犯。那么随着他的生命的增长,他所造作的业力,一方面对三界的爱取,一方面对佛号的皈依。好,这个地方就有问题了,我们往下看:
那么,且如儿女之情现前时,回光看这声佛,果能敌得这爱吗?果能断得这爱吗?若断不得这爱,毕竟如何了得生死?内心当中有佛号的力量,但是也有三界爱取的力量。过去在上海,有一个林居士,这是我听我一个佛学院老法师讲的。这个在座年纪大的可能也都听过这个公案,这是一个实际的公案。这上海林居士,当时他在上海是很有名的一个做生意的富商,做生意很成功的一个生意人。那么他相信了净土以后,就把这个家产放给子孙去做,那么他自己也就把自己的家产一部分买了一栋大楼,叫作颐园,颐合园的颐,颐园,就提供给大家念佛。他自己每天晚上也到那个地方念佛,跟大家念佛共修。那么这个林居士,他是娶了两个太太,那么他对这个第二个小太太有一个很深厚的感情。那么人之常情嘛,人总是感情的动物,相处久了都有感情。那么有一天这个林居士就生病了,病得很重,就面临死亡。因为他广结善缘,大家就把他这个临命终的身体从医院送回到念佛堂,大家就是这些佛友啊、莲友啊都为他助念。所以这个林居士平常也看得出来,真的是下过功夫的,这个佛号在心中是有一点力量的。他平常修行不是只是打妄想,他是有用过工夫的。那么有用功的人就不同啦,他有这个善根,有这个种子,别人帮他助念的时候,他心中的善根就跑出来。他心中的念佛声音就跟大众的念佛声音就打成一片,面貌就慢慢现出红润安详,就是这个佛号的功德有进去了,这个是好现象。后来念得正好的时候,糟糕了,他的小太太来了。小太太也没有学佛,一来的时候哭啊,哎呀!你要离开我,那我怎么办啊?那么我们说过一个人,他有善根,他可是有感情啊,不幸的是,感情是熟境界。那么这个时候呢,她一哭的时候,触动他内心深处有一部分的这个所谓的情执的种子就表现出来,当然佛号就消失掉了。那么这个时候,他的脸色就从红润安详转成发黑啊,就死掉了,就断气了。断气经过几天以后,他儿子做一个梦,说是他父亲给他托个梦,说我现在往生在香港,变成一只小狗,这个狗全身是白的,头上有个黑点。他这个人有修行,还是有点灵感,他还知道做狗的时候,还有办法托一点消息给他的儿子。那么这个时候,他的儿子就寻着这个住址,就去把这个狗找回来,后来放到这个道场去放生。这个诸位,可能有些人都听过这个公案。这是事实啊!
那么我们今天当然,以古人为鉴,古人的成败就是我们一个借鉴。我们总有一天也会到达死亡。也就是说,我们绝对不能忽略了烦恼的势力。就是你平常都不对治它,临终的时候就有问题了。就是说,这个房间里面有垃圾,你不扫它,这个垃圾是在的。我们要知道啊,因缘所生法,此生故彼生,此有故彼有,此灭故彼灭,此无故彼无。就是说,你把它这个功能创造出来了,我们生生世世跟很多喜欢的人在一起,然后培养感情,那么内心当中增长了爱取烦恼。你把它栽培出来了,你不把它消灭掉,它永远是在的。佛法不讲自然外道,没有说自然会消失掉,没有这回事情。所以当我们念佛的时候,不去修止观,特别是不修观来对治这个爱取烦恼,到临命终的时候,你就会有两个功能出现:一个佛号的功能,一个爱取的烦恼。
那么结果呢,我们再往下看。看第十三面。以爱缘多生习熟,念佛才发心甚生疏,又不切实,因此不得力。那么不幸的是,我们心中的爱取烦恼,是多生多劫的熏习而栽培而成的,所以它是一个强大的势力。那么念佛呢,是今生才发心啊,而且你也不可能整天在念佛,顶多是拨一点时间念佛。所以佛号对我们来说是生疏的,不但生疏,而且又不切实,念佛的时候还夹带妄想。那么你在贪爱这个眷属的时候,是专心的贪爱。所以,因此不得力了。这两个力量不同,一个势力强,一个势力弱。所以我们这个心中的功能是强者先牵,哪一个功能强,它就先跑出来。所以啊,若目前爱境主张不得,则临命终时,只见生死爱根现前,毕竟主张不得。你平常就是迷惑颠倒,而我们奢望临终的时候正念分明,这根本就是不切实际的!
所以憨山大师讲,劝我们念佛人:第一要为生死心切,要断生死心切,要在生死根上念念斩断,则念念是了生死时也!所以这个地方呢,就是说啊,你没有平常的正念,绝无临终的正念,这是藕益大师说的。没有平常的正念,绝无临终的正念!所以我平常的时候,心中的爱取烦恼都不对治,很强大,我希望我临终的时候正念分明。诸位想想看,这样子讲是不是有点不切实际呢?念佛法门虽然不断烦恼,但是这个人的烦恼一定是很淡泊,他的心是调得很淡泊。当然淡泊就是有方法调整。这个地方呢,就是说明,假设我们今天在平常不修观,你心中的颠倒在临终的时候会现前,然后就把佛号给消灭掉了。
那么应该怎么观呢?我们看第十四面。那么第十四面,这个观察有两个内涵。这个净土的观是偏重在有相的观。那么有相观,主要有两个:第一个是对娑婆世界的观察,第二个是对极乐世界的观察。也就是说,我们身为一个凡夫,我们来生有两个选择。因为我们不可能到涅槃去,所以我们今生积集的布施、持戒、忍辱的善业,到底我们这个善业要把它投资到哪里去?要把它回向到哪里去呢?我们有两个选择。那么我们在选择之前,应该观察观察,这两个有什么差别?
第一个,我们可以把我们今生所积集的善业,那么把它回向到娑婆世界,做一个大国王,或者大富长者。但是娑婆世界的果报有三种障碍,这是任何人都不能避免的,不管你福报多大:第一个,烦恼障。也就是说我们在三界得一个安乐的果报,你做一个国王,你内心能够受用五欲的快乐,但是这个快乐出现的时候,内心有烦恼的活动,就是贪嗔痴的烦恼活动。而烦恼是扰动相,所以障碍你的安乐。所有的安乐一定要跟寂静相应。所以,假设我们今天愿意把这个善业,把它回向到娑婆世界的果报体,那么这样子的安乐就有烦恼的干扰。第二个,有业障。那么我们不完全只是造了善业,也造了罪业啊。所以我们一个人,多多少少都有一些我们的一个人事的障碍,人在江湖身不由己。就是你有一些业力,罪业,使令你不得自在。第三个,报障。就是不管你福报多大,你的身体会出现老、出现病、出现死亡的障碍。这个老、病、死出现的时候,也障碍你快乐的生活。所以娑婆世界应该说是恶梦者也,是添梦者也,它是苦多乐少的,而且它会增长我们的颠倒。
那么反过来呢,那么说是娑婆世界这个地方不是皈依处,那么我们应该把我们念佛、持戒、修福的善业到哪里去呢?好,我们看看极乐世界是怎么回事。那么假设我们今天把生命的规划、来生把它规划到净土去,那么我们的净土的果报体有三种功德:第一、法身德。法身德就是针对这个报障,极乐世界的果报体没有老病死的问题。在极乐世界,你在一期的生命当中不会老,你出生的时候是如此的庄严健康,以后永远是这样,不会有衰老、丑陋的情况;第二个,不会生病;第三个,不会死亡。第二、般若德。那么在极乐世界的果报体的内心当中没有烦恼的干扰,他永远保持寂静。不管你去受用多么快乐的感受,你永远不会生起贪嗔痴的烦恼,内心有寂静,般若德。第三,解脱德。那么在极乐世界没有这种恶业的系缚,你能够自在。所以极乐世界是好梦者也、醒梦者也!这就是我们经常要给自己一个心理建设,就是我们认为三界果报是一个美妙的果报,这是错误的,因为娑婆世界的果报是烦恼障、业障、报障;极乐世界的果报是法身德、般若德、解脱德。所以在《瑜伽师地论》上说啊,我们今天的生命的快乐有两种情况:第一个是五欲乐,第二个是圣道乐。就是我们可以把自己的善业转换成五欲的快乐。就是你怎么去转换。你愿意去追求五欲乐,那你的善业就转成五欲乐,各式各样的眷属,各式各样的财富。但是这个五欲的快乐,有烦恼障、业障、报障。那么我们也可以把这个善业转成圣道乐,那么这个圣道的快乐是没有障碍。
这个《维摩诘经》啊,它里面讲一个事情,说是佛在世的时候,有一个比丘叫持世比丘。这比丘他住茅棚啊,持戒清净,修习止观,修四念处的止观。那么这个时候,这个魔王波旬就想要去干扰这个比丘。因为魔王的心情不希望大家成就圣道,希望大家都在三界流转。魔王当然他不可能现出魔王的相,他现出释提桓因,就是帝释天的相貌。他带了八万个天女唱歌跳舞、敲敲打打就到了这个持世比丘的茅棚去。魔王就现出帝释天的身相,向这个比丘顶礼说:善哉!比丘,你修行圣道,我这个八万个天女都全部供养你。比丘说:这个不符合佛陀的戒律,我不能接受。那这个帝释天说:没关系,这是我虔诚供养你的。坚持要供养,这个比丘就是不接受。那么,这个在推让当中,维摩诘居士就来了。维摩诘居士是一个大威德的境界,魔王有神通,他是天人,他的心也会去用神通去观察维摩诘居士,一看,这个人不好惹。他想要离开,但是不能离开,维摩诘居士就说:说你这个帝释啊,你要把天女供养这个比丘,这个强他所难。我是个在家居士,你送给我好了。但是魔王不肯啊,但是他又知道他自己神通道力不是维摩诘居士的对手,他就赶快要离开,可是不能离开。虚空就说话:说这个波旬啊,你话出口了,现在只有把八万个天女供养维摩诘居士,你才能离开。魔王就心不甘、情不愿就把八万个天女送给维摩诘居士,就回到天宫去了。那么维摩诘居士,大威德的居士,就带了八万个天女浩浩荡荡,回到他那大户长者的家宅去。
到家宅以后他就问这个天女,你们在天宫都干什么事情?她说:长者啊!你不知道啊,我们天宫啊果报体不用工作,也不会生病。不像人世间啊,福报再大,你总会生病,总要工作,耗损你很多快乐的时间。我们天上的人不生病,不老不病,也不用工作,衣食自然。所以我们整天就是大家在一起,唱歌、跳舞、吃东西,享受快乐。那么维摩诘居士就说啊,你们错了,颠倒了。这种快乐因有烦恼故、有诸罪业故、有老病死故、非是安乐住。维摩诘居士就开显这个五欲快乐的过失。这个快乐,第一个,你会生起烦恼,第二个,你容易创造罪业,第三个,有老病死的干扰。这个快乐有什么好处呢?那么这个天女说:我们习惯这种安乐啊!那你要我们放弃快乐,那你总得告诉我们另外一个方法嘛。哦,我放弃这个快乐,那么另外还有其它的快乐可以让我受用吗?那么维摩诘居士说:有圣道法乐让你们受用。就告诉她们,发菩提心!我们发菩提心的时候,心中有法喜的快乐。布施是快乐,持戒是快乐,忍辱、精进、禅定,六波罗蜜,都能够使令我们内心产生乐受,而这个乐受是没有过失的。那么这个天女也是有善根,这八万个天女就尝试着慢慢地放弃五欲的快乐,开始去遵循长者的开示。喔!她觉得发菩提心、修六波罗蜜,产生了乐受,而这个乐受是没有过失的。这个时候,天女就慢慢慢慢习惯了这种大圣法乐了,圣道乐。
那么过了一段时间以后,魔王又来光顾这个维摩诘居士。说居士啊, 我听说菩萨要广修布施的,你身为一个菩萨,你应该把八万个天女再布施给我才对啊。哈!维摩诘居士就说:可以啊,就再送还给你好了。送还给他的时候啊,这八万天女要回到天宫之前,跟长者告假,就说:长者啊,我们现在很困扰,怎么回事呢?我们现在已经习惯这个圣道的快乐,对那种比较低俗的五欲快乐不生好乐,那我们再回到天宫怎么办呢?维摩诘居士说:你要修无尽灯法门,譬如一灯燃百千灯。你心中回到天宫去,不管外在环境怎么样,你还是修你的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六波罗蜜的法门,然后你把这个法门辗转地去教导其她的宫女,让她们也能够觉悟。这是无尽灯法门。
这个地方就是说,身为一个有情,我们希望快乐,这个是可以理解的。但是问题是,我们在选择快乐之前,你要先想一想,先想一想。第一个,你选择五欲的快乐,这五欲的快乐呢,在经典上佛陀讲出一个譬喻:譬如美食,夹杂毒药,初虽美味,终成大患。它是一个甜美的食物,但是不幸,这个甜美的食物里头有毒药,你刚开始吃的时候很甜美,但是你同时也把毒药吃进去了。就是当我们在受用五欲的快乐的时候,我们也在累积我们的烦恼罪业,也在为以后的三恶道果报已经种下一个因种,你要为这个快乐付出惨痛的代价。那么假设我们今天选择是圣道的快乐,就没有这个过失了。这个快乐在受用的时候,不会产生烦恼跟罪业的毒药。所以我们平常啊,你要经常地去观察观察,娑婆世界的果报体跟极乐世界的差别,然后从内心当中的深处,真实地发出一个愿力,厌离娑婆、欣求极乐!
好,我们再往下看,那么再看戊二的别相观。前面是一个对娑婆世界跟极乐世界的一种笼总的观察,那么这以下就别相的观察。
那么我们对娑婆世界的贪爱,有两种贪爱:第一个是对今生的贪爱,第二个是对来生的贪爱。那么当然对今生会贪爱的人,多数来说善业强,有些人他过去生有布施、持戒的善业,所以他今生啊种种都是顺境,身体也健康,人也长得庄严,他又得到他美好的眷属,又有广大的财富。这个这个就麻烦,就是他很难从这个快乐的因缘当中解脱出来。佛陀告诉我们,思惟死殁无常,就是思惟死亡,任汝千般快乐,无常终是到来。就是这个快乐不是持久的,你迟早要失掉的。不管你愿不愿意,死亡到来的时候,会把我们所有的快乐都破坏掉。好,所以这个地方呢,就是我们经常思惟无常的死亡到来,来对治今生的安乐。那么今生的安乐很多啦,如果今天要检查也是可以,比如说你啊,你可以思惟假设你现在要死亡,你内心当中还有什么放不下的?那个就是你的问题!哈哈,那个就是你的问题了。就是当你想到死的时候,你心中的念头是,什么东西是你最挂碍的、最舍不得放下的,那就是你要对治的,那就是你的一个根源。然后你把这个病找出来以后,你经常用无常的观来观这个东西。这个东西不是持久的,它是虚妄相,那只是一种暂时的虚妄相,就像你做一场梦,梦醒了以后,那个梦境就觅之了不可得。所以我们从无常的观察当中,可以对治对今生的爱取。
第二个,有些人对今生已经没有期待,但是他对来生有期待。他希望来生做做国王,做大户长者。这个时候,我们应该思惟生死的过患。就是说,虽然你可以因为今生的善业而招感来生安乐的果报,但是,在受用安乐的果报,你很容易造罪业,又会招感地狱、饿鬼、畜生等刀山油锅的果报。就是这个来生的安乐啊,会有过失。
佛在世的时候,有两个比丘。两个是兄弟,都出家了。那么他哥哥是欢喜修学圣道,修禅定,修四念处;这个弟弟喜欢修福报。哥哥就经常教训他说啊,你不要老是修善业。弟弟说:我这个今生活得很贫穷,我想来生做做大户长者,是什么滋味啊!让我享受一下大户长者的味道,我才心甘情愿到涅槃去啊!那么哥哥说,你这个想法是不对的。但是这个弟弟不听、不听话。不听话的这个弟弟后来就在一个意外当中就死亡了。死亡因为他持戒跟修善的关系,就生长在一个非常富有的大户长者的家宅,这个大户长者比国王还富有。那么这个小孩子当然就有很多人照顾他啦,有人照顾他洗衣服、洗澡,有些人照顾他吃饭,有些照顾他睡觉等等。他在小的时候,他的保姆在抱他的时候,一不小心从楼梯里面摔下来,就摔死了。摔死的时候,他临终生起嗔心,就堕落到地狱去。
就是说呢,当你对来生有所期待的时候,你要先想一想,也就是说,你今生积集的善业,但是我们无量劫在阿赖耶识当中,可有很多的罪业没得果报。你要不小心触动了它啊,它就麻烦了。所以你今生造的善业,但是你不能考虑今生啊!过去也造了很多罪业。这个生命的流转,譬如空中的羽毛,随风飘荡,这个谁也靠不住的。所以你不要有一种对来生期待的看法。因为你没办法想象,我们阿赖耶识当中有多少个罪业还没有受完。
所以我们透过无常的观察,对治对今生的爱取。透过这个观察三恶道的过患,来对治来生的爱取。这个时候,我们开始思惟,那么既然三界都不是皈依处,那么我们应该去哪里呢?欣求极乐!思惟极乐世界提供我们依报、正报的庄严。依报,身处的庄严,莲花的庄严,住处的宫殿庄严,还有宝树楼阁的庄严;那么正报呢,有三十二相、五种神通的庄严,那么成就安乐的果报。第二个,在净土当中,有这个诸上善人聚会一处,能够成就我们一种清净的功德。
这个修观的重点,就是在把我们对三界的爱取转成对净土的皈依,也可以说是对净土的爱取。在《大智度论》当中,龙树菩萨讲出一个公案,说有一个居士,这个居士是做一个马夫,替有钱人驾车的。那这个居士都是念佛呢。他有一天就问佛陀说,佛陀啊!我是为我主人驾车,我平常的时候,就是一心要求生净土,也念佛很虔诚。但是,我驾车的时候,我就不能念佛,我要专心驾车啊!万一我在驾车的时候,发生车祸死掉了那怎么办?你看我会投生到哪里去啊?佛陀说:你看到前面不远的地方有一棵树,看到没有?他说:看到了。它这个树干是往西方发展的。那佛陀说:如果你今天把这棵树砍断,这棵树会往哪个方向倒下去?居士说:当然是往西方倒下去,平常的方向是往这个地方啊。佛陀说:你也是这样子。你平常的心情就是一心一意地要求生净土,那么即使你突然死亡,那你这个生命也到净土去。
最怕就是我们的心不决定,你对来生还没有真实的规划。你也可以到净土去,也可以把今生的善业(回向娑婆),做个大户长者,享受一下。那这个就有问题了,那这个要靠临终的助念。就是说,其实我们应该平常就经常给自己心理作个建设,你来生只有一个方向,只有一个地方可以去。那么这个地方的止观当然不完全只是在佛堂,你平常日常生活当中,要思惟娑婆世界的无常、苦谛,思惟极乐世界的功德庄严,而且你一再告诉你自己,你来生没有选择余地,就是到净土去。这样子你临终的时候,助念就容易助念,因为你心的方向决定了。你可能只是一时的颠倒,那别人稍微开示一下,你那个内心的善根就表现出来。所以这个地方的修观啊,就是你一定要让自己的内心当中有一个明确的方向。
好!我们再看丙三、成就大悲的功德。我们先念一遍:
譬如旷野沙矶之中,有大树王,若根得水,枝叶花果悉皆繁茂。生死旷野,菩提树王,亦复如是。一切众生而为树根,诸佛菩萨而为花果,以大悲水饶益众生,则能成就诸佛菩萨智慧花果。何以故?若诸菩萨,以大悲水饶益众生,则能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是故菩提属于众生,若无众生,一切菩萨终不能成无上正觉。
这科是说明我们修大悲心的重要,为什么我们修大悲心。前面的止观,事实上我们只是考虑到自身的利益,都是成就一种自利的功德。那么当然身为一个凡夫,我们刚开始是先偏重为自己谋福利,这个是可以理解的。但是我们应该要从这个基础啊,再把自己的心量扩大。怎么扩大呢?就是说啊,我们希望得到诸佛菩萨的花果,那你一定要有树根。这个树根就是众生,你离开了众生,我们就不能成就无上菩提。因为菩提属于众生,若无众生,一切菩萨终不能成无上正觉,大意是这个意思。
好!我们再看丁二的说明,修大悲的方法。, 那么在整个大乘当中,一定要有大悲心,这个大家都知道。那么如何修大悲心呢?这当中有两个次第。
第一个,正修大悲,第一个就是知母。这知母的意思就是说啊,我们平常的心情就是我自己要离苦得乐,别人是不是能够离苦得乐你内心当中漠不关心,因为你跟众生没有关系。那么修大悲心的重点,就是你一定要跟众生——人跟人之间一定要有因缘,有关系,那你才能够很自然地对他释放善意——那么到底我们跟众生是什么因缘呢?这个地方我们就要去思惟这个问题。
基本上啊要讲到因缘,我们不能只是看短暂的今生。佛法的因缘观是讲三世的,一个无量的生命的观察。那么当然我们要强调前生,谁知道有前生呢?怎么去体会有前生呢?那么从唯识的角度,就是你观照你这念心,你就知道有前生。就是我们内心的功能,从今生的经验来观察,我们每一种功能的出现,都要经过业力的造作。你要去学那个医学,你才会看病;你要学工程,你才能够做工程师。你内心当中没有一个功能是不必经过学习就出现的,不可能!就是说,心要业力的熏习,才能够出现造作。好!那么我们可以把这样心的状态一直往前推,一直往前推,一直往前推。我们会发觉啊,假设今天是一个孪生的兄弟,那么孪生的兄弟,他们同样一个父精母血的一个DNA化解成两个不同的胞胎。那么这两个孪生兄弟一出生的时候,同样一个DNA,为什么这两个兄弟的个性,一个喜欢寂静,一个喜欢好动?那这个心的功能,他刚出生的时候,他今生根本没有任何造作,那么他的心的功能,一个喜欢寂静,一个好动,这个功能是哪里来的呢?
医学上对生命的看法是错误的,它认为我们之所以有心的功能,是因为有大脑,因为他大脑结构比较复杂,就创造比较复杂的心识。这个是因果的颠倒!因为有心识,才创造这个大脑。所以先有心法,才有色法。好!这个意思就是说,同样一个DNA发展出两个不同的孪生兄弟,而刚出生的时候,他们今生什么事都还没有做,也没有接收到外在环境的信息,那他们为什么会有差别的功能?这个功能是怎么来的?那表示有前一个生命。有前一个生命的造作的累积,所以一个人刚出生的时候,就会发展出不同的心态。如果没有前一个生命的造作,他为什么一出生就有这个功能?所以我们们相信有前生。这种,达赖喇嘛说的,他不相信孔夫子是历史上的偶然,说一个人活在人世间,短短的活八十岁,他怎么可能累积那么高的智慧?怎么可能?!“书到今生读已迟”,但是你今生不读更迟。意思就是说呢,你看到世间上一个伟人,你看他的内心啊,讲话很有道理。他在分析事情的时候,你看他这个人,怎么会有这么高的智慧啊!你很容易就相信,他这个心不是今生才有生命的,他累积很多的这方面的知识。
所以我们从刚出生的一个婴儿,我们判断一个婴儿有这么多功能,也知道他一定有前生的造作,所以我们相信有前生的生命。那么有前生,就还会有一个前生,还有前生,还有前生……就是有无量的前生。所以换句话说,我们知道我们不是今生才有生命,我们在三界当中已经经过无数次的流转。而每一次的受生,都必须有一个母亲,才能有一个生命体。换句话说,这样子讲,不管是天上的飞鸟 或者地上的蚂蚁,乃至于在座的诸位,当然我们现在可能都互相不认识,但是,当我们回顾过去的时候,我们可以肯定,每一个人都曾经做过我的母亲。虽然今生已经不是扮演这个,今生可能已经不是扮演我母亲的角色,但是前生是我的母亲的事实,是不容许改变的。所以你第一个,你一定要把你跟众生的关系找出来,原来是一个母子的关系。
第二个,念恩。那么这个时候当我们跟众生有关系以后,这个事情就好办了。我们要思惟他前生做我母亲的时候,就像今生的母亲一样,牺牲她自己的安乐来照顾我们,她有什么好吃的东西,那么给我们吃,她把她所有的很多很多的安乐啊牺牲掉,只是为了养育我们。她对我们有恩惠,就像今生的母亲一样。那么,这样子我们就会有一种想要报答的心情。那么想要报答的心情呢,就能够产生慈心的予乐。他没有快乐,我希望他快乐;那么他有痛苦,我希望他离开痛苦。
那么,在整个对众生的慈悲心当中,龙树菩萨的意思就是,关键点在知母。达赖喇嘛说啊,人跟人之间,还有国家跟国家之间的对立啊,为什么往往是一个很小的事情,就产生一个很严重的世仇?重点就来自于漠不关心,我也不关心你,你也不关心我。为什么?因为我们两个之间根本没有关系。你是一个生命的个体,我也是一个生命的个体,那么漠不关心就很容易造成彼此的对立,乃至于仇恨。但是我们不应该这么狭隘,只局限在今生的时空。我们应该从今生的时空跳脱出来,观察到我们过去无量生命的流转,每一个众生都曾经做过我的母亲,那么她对我们都有恩惠,虽然时空改变,但是这个恩惠是不能改变的。这样我们对众生就有多一份的宽恕和包容。好!这地方等于是我们应该要去回顾无量的生命,每一个众生都做过我的母亲。
当我们有这样的一种思想以后呢,就容易了,最后至心回向。我们可能在佛堂当中有念佛或者拜佛或者做什么……种种的善业,我们可以回向,回染向净,成就自利的功德,愿生西方净土中;但是我们也对众生生起一份关怀,回小向大,我们也希望众生都能够因为我的持戒念佛的功德,能够离苦得乐。
这个地方啊,我们要知道一个观念。我们对众生释放善意,达赖喇嘛讲一句话,众生不一定得到利益,但是你自己先得到利益。因为你释放善意的时候,你的心跟菩提心相应,你的心跟佛性相应,你自己灭除罪障。我曾经在台湾的一个地方闭关,闭关的时候,因为那个地方后面有很大的树林,我也曾经听过学长说啊,那地方晚上都有些事情。果然我去闭关,到了第二第三天啊,晚上就很复杂。很复杂,当然我有两个选择:第一个我持咒,用强硬的方式跟它抵抗,后来我没有选择这个方式。我用沟通的方式,我开始跟他对话。我每天做完功课,我就回向,我就先释放,我观想我所做的功德,就像光明一样,释放到我后面那片树林当中,所有的有情众生都因为我的善法,你们离开痛苦,得到安乐。那一次开始回向以后,晚上就没有事了。
所以,其实我们今生的生命有很多障碍,人事的障碍。比如说,人跟人之间的相处,有障碍。你跟你的兄弟,你跟你的母亲有障碍。你有两个选择,第一个,你可以让事情更好;第二个,让事情更坏。你采取对立,我们从生命的经验,没有一个东西是因为对立而解决问题的,不可能!你只会让事情更糟糕。那么,我们今天能够自己主动对他释放善意,就算不能改善许多,起码是让自己达到伤害(降)到最低。我今天在车上,有个居士给我看一本杂志,他那个杂志上说,日本人研究过,就是我们今天喝水,如果你对水释放善意,你用赞美的言词来赞美这个水啊,这个水的结构会变成比较漂亮,像一朵花的结构;如果你起嗔心来呵骂这个水,它这个结构变得比较丑陋,而且它会产生那个比较负面的元素会出现。的确是这样。当你起嗔心的时候,其实整个法界对你都不利。
所以当我们能够对众生起慈悲心,其实自己是受益。你要有这个观念。而且重点就是今生的受益还不是重点,重点是你要起慈悲心,才能够成就菩萨种性。你不成就菩萨种性,你根本不可能往生净土,二乘种不生。所以这个地方就是,当我们在积集善业的时候,我们在修止、修观、在对弥陀皈依的时候,厌离娑婆,希求极乐的时候,我们也不要忽略了,不是(只有)我们自己在流转当中,一切的如母有情也在三界流转,而我们也应该对他们释放一份的关怀,把功德回向给他们。
好!我们看甲四的结示劝修。基本上我们在修习净土,有两个修行的方法。第一个、静中修,第二个、历缘对境修。我们最好是有一点定课,平常啊,一句弥陀念诵听,十句成片三三四,在心中要建立一个佛号的力量。那么修止以后,也可以修三分钟到五分钟的观,思惟娑婆世界的过患、思惟极乐世界的功德,让自己产生一种坚定的厌离娑婆、欣求极乐的愿力。这个愿力绝对不能等到临命终才来做。那么,当然我们佛堂时间,可能正常的居士时间会比较少,平常你在工作当中、生活当中,遇境逢缘,我们的心跟境界接触的时候,很可能我们过去的妄想,或者是顺境生起贪爱、逆境生起嗔心,那么这个时候你不要忘了,一定要把你的法宝现出来,调伏它,转念念佛,妄想消灭,佛号独存。
我们一个往生的标准——你对烦恼要有调伏力。就是说,我们可能对三界还有很多很多的欲望,但是这些欲望,当佛号现前的时候,都能够调伏。也就是说,佛号在你的心中是最强大的势力。我们不一定要强人所难,说所有的欲望都要断除,也不一定要这么高的标准,但是起码你对佛号的皈依是最强大的力量。也就是说,佛号出现的时候,所有的烦恼都可以调伏。所以彻悟禅师的《净土八要》,他讲,以折服现形烦恼为修行之要务。就是你这个佛号要有调伏力,当然这个调伏包括止,包括观。
好!我们最后做一个举颂劝修。这个是我们净土宗的二祖善导大师的一个偈颂:
渐渐鸡皮鹤发,看看行步龙钟。
假饶金玉满堂,岂免衰残老病。
任汝千般快乐,无常终是到来。
唯有径路修行,但念阿弥陀佛。
这个偈颂是从两方面来观察生命。第一个,对娑婆世界的观察。那么我们在三界得一个生命体,迟早都是渐渐鸡皮鹤发。就是老,老会出现,我们会衰老。鸡皮鹤发就是有皱纹啊,丑陋,会出现。第二个呢,有病痛,看看行步龙钟。我们身体不再那么健康,走路开始缓慢。虽然我们也可能因为过去的善业的力量,使令自己金玉满堂,拥有种种的财富,但是金玉满堂并没有力量来阻止这个衰残老病的出现。换句话说,任如千般快乐,无常终是到来。这个只是一个暂时的因缘。所以唯有径路修行,但念阿弥陀佛!那既然三界是一种无常的、痛苦的,那么我们离开三界,难道还有选择吗?还可以。就是念阿弥陀佛,求生净土。
念佛法门事实上是两个内涵:第一个是有所破坏,第二个、有所建设。第一个对三界的爱取烦恼的对治,第二个,对弥陀功德的皈依。就是这个意思。
我们今天就跟大家介绍到这个地方,好!谢谢大家。那么时间也到了,我看这个问题我实在是没办法回答,请大家能够原谅。那么大方向的话,其实你把这个课程好好地学习,有些问题应该就不是什么大问题。
时间到了,我们来回向,请大家合掌。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
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好!南无阿弥陀佛!!!
-----------------------------------------------------------------------------------------------------------------
-----------------------------------------------------------------------------------------------------------------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