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密宗>> 藏秘>>正文内容

黄英杰译:大手印教言--—催动空行心弦 两种真理的结合

       

发布时间:2013年04月07日
来源:   作者:黄英杰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返回目录

黄英杰译:大手印教言--—催动空行心弦 两种真理的结合

 

  第三世蒋贡康慈仁波切

  世界上有好几个精神传统的主流,我认同这些系统的目标都朝向提升人格,与鼓励人们发挥潜能达到最高的水平。这些传统之间的交融非常重要,因为它能促进更大的了解与沟通相互激荡的泉源。每一个传统都是殊胜的,它能恰当地适应各类人群的才智;每一个传统都有它特殊与专门的方法来表达它的意义与利益。在这演讲中,我愿把佛教传统殊胜的精神形象与大家分享。

  超越断灭论与永存论

  佛教的教主释迦牟尼佛作了许多阐述,来显示佛教的看法。佛陀全部的教法,所谓八万四千法门,可以归纳为两种真理:即相对的真理与绝对的真理。这两种真理的割离性是佛教基本的看法,意谓这两种真理的体性,超越永存论与断灭论的短视定见。任何情况,基本上没有拘束与自然超脱这两种观念的范畴。

  永存论谓某些东西自己独立:永久存在。如果这种说法是真实的,那就是说没有任何东西会改变。但我们知道这并不是现象世界的性质。世界上的物品都由多种不同的东西合成,某一物品是由各种被命名完全不相同的现象所聚合,然後安上一个名堂,被辨认,而後来被当作是一种永久可靠的存在物。不但任何物品都是众缘和合所产生,任何物品的起源与存在也是相互依赖。因此所有现象究竟缺乏固有的存在性,它们的本质是没有实体的。佛教的观点就是超越永存论的说法。

  断灭论是说什么东西都没有,任何东西都是空洞舆抽象。这种见解也不对,因为活动实在有进行,现象的确有生起。佛教的空观显示超越永存论与断灭论的看法,但空观常被误为断灭。即在佛教某些宗派也认为没有东西、没有动静。正确的观点是超越永存论与断灭论的。

  现象的本质是缺乏应有的存在性

  为破除永存与断灭两个极端,佛陀显示两种真理——绝对的真理与相对的真理。相对的真理泛指我们所见和所经验有各种现象的世界,它的相对性正如我们观看这个世界的现象,而并不是事物的真面目。现象的基本性质就是它们缺乏应有的存在性。可是相对的,这多现象的世界存在我们的经验中,在此,真理的涵义是指从某一程度对某些事物的作用的看法。

  例如所有的东西都是相对的存在,所以就产生了长与短的概念,好与坏的差别。如果没有长的东西存在,就不会有短的东西。如果没有「好」来比较就不会有所谓「坏」,有这个所以有那个,在这相互依赖的相对世界中,当每一事物「长」了,就有它长的作用,当它短了,也就有它的作用。好坏也是如此。因此我们的存在是实在的,在相对的范围里是这样子。佛陀指示说,如果我们没去注意观察所看到的现象,就产生了相对的真理。相对是说它存在,但并不是究竟存在或根本就存在,只是在某一场合它是真理,它有作用。

  这相对存在的真理使我们不堕入断灭论的看法。在某一程度真理中存在的事物,并非究竟存在。许多因素构成某种整体,而不是它们原来就是或单独就是某种东西。一件事物由许多部份结合而成,因此它缺乏自性。一件事物没有自性,是因为它的生起是众缘所合成的。没有短,长就不可能单独存在;只在有长的状况下,短才能存在。了解这种构思与现象的互相依赖的性质,可以使我们不致跌进永存论的极端看法,而以为某些东西会永远存在。

  杯子能盛水已反映它的无常

  了解无常观也能避免一个人去相信永存的论调。如果一件事物永久存在,它就不会变异,也不会活动了。如果有动作,那就显示了无常。好比如果有人说:「这杯子是无常的。」他的用意是说,当这个杯子破时,这杯子就不存在了,所以说是无常的。但这只是粗浅的无常观,更深入的无常观是指这杯子存在时,时时刻刻它都在蜕变。这杯子能盛水已反映它的无常了。因为它开头时并不盛水。当这杯水被喝了,这杯子就空了,这也显示无常。如果没有「这是一个杯子」的概念,它自己本身不能证明它的存在而显示示它的无常,因此它缺乏谓「杯子」实在的存在。

  总括来说,我们可以看到任何由不同的物体结合而成的东西,都是非永久性的。因此世上没有任何永久存在的东西,没有任何经常都不变的事物。如果有某一事物是永久性的,那意味著它是不变的;如果,永久不变,它也就不会有任何活动了。

  相对与绝对的真理

  回到相对与绝对真理的问题,一个简单的例子可以帮助阐明两个之间的差异。比如我们的双手,不论我们用那一种语言或特定的字眼,我们都会同意这是手。如果有人说这不是手,我们会想他的思路有点不对。从相对的观点看来,这是手。由於它是手,它能作手的活动,好像拾起一样东西,把持一样东西,我们还没有真正地去考究它,就认定它是手,佛陀并不否认这些动作,也不反对手的作用,造就是相对的真理。

  从绝对的观点看来,当我们辨认手究竟是什么东西的时候,我们会发现它缺乏手的真义。我们仔细看它,可以看到拇指、食指、中指、无名指、小指与掌。如果我们再详细观察,可以见到指甲,不同的关节与包著它的皮肤。拇指并不是手,每一根手指也不是,掌不是,皮也不是,每个关节也不成为手。实际上并没有手,只有一堆东西结合起来,这个结合体就名为手。

  根据命名,这「手」是真实的,但从物体本身来讲,它就不真实了。既然世上并没有所谓「手」这个东西存在,它只是一个集合体,由人命名,而我们向来没有想到去分析它。因为我们执著这特别的形象,我们从来没去探讨它不是「手」的可能性。从绝对的观点看来,手的概念,把手看成好像真实存在一样,同时也缺乏真实存在的条件,这才是绝对的真理,手的绝对真实面目。

  相对真理不抵触绝对真理的地位

  乍看起来,绝对真理与相对真理好像各走一端,但是并没有内在的矛盾来绝对标题手的不存在实相。从这没有矛盾的观点看来,我们可理解在前头所提到佛教对这两种真理不可分割的基本观点。我们通常思考时,总把事物相互分类,当我们说某事物是如此这般,那就意味它不可能是别的事物了,当一事件事物不存在时,它不可以同时又存在。如果它存在,就不可以不存在。

  但这两种真理却包含两种可能性:根据标题来说。这东西名为手,但手的实性并不存在。这种两不冲突的见解名为中道,或中道的中观见解:非是也非不是。这两种真理并不相妨碍,相对真理不抵触绝对真理的地位,绝对真理也不抵触相对真理的地位。中观的见解超越是与不是,超越有和没有,而本身乃是诸法的实相。

  问题解答

  问:西洋科学以事物的性质来表示一件事物的存在,对於原子和原子之间的吸引力,有何高见?

  答:从佛教的观点看来,理智探讨的作用在於能从我们的生活经验中,正确地利用事物的真实性能,而不是幻想中的性能。要能身历这种清醒的经验,我们先要以理智与分析的眼光来研究事物的性能。如果我们检验外在的现象,好比原子,我们会发现没有任何东西由它自己生出来或自己存在,而是依缘而生起,依缘而存在。

  一件事物缺乏固有的存在,这一事实显示它需要外力来使它存在;如果它能单独存在,则应有能力自己存在。当许多原子结合时,我们可以看到一件东西,但一颗原子本身亦由他物所造成。其中某些成份我们看不到,即使用最先进的科技仪器也没办法。在科技还没有展到目前的水平以前,我们从没想到会有东西比原子还小,有可能我们目前认为是最细小的粒子,会由其他更小的微粒所构成。

  当分析外在的现象时,时间是一应考虑的因素。最细小独立存在的微粒并不一直独立存在。这只是时间问题。过去的性能立刻就过去了,现在正移向过去而未来正移向现在。在这三际中没有任何事物永恒存在。在过去与正移向过去的现在之间与未来之间,没有任何东西是永恒的。因此通过佛陀的显微眼睛观看现象的性质,佛陀看不到任何永存不变与独立存在的事物。

  问:依据佛教两种真理的看法,人生的目的是甚么?

  答:当我们谈起一个人,我们并不侧重他的躯体而偏向他那会知、会想与会记忆的心。身心合成一个人,但我们所指的人是指他的心思而不是指他的身体,因为身体只不过是表达心境的兴趣、知识、混乱等等的工具。

  我们可能在瞬息之间内心比较不混乱,而见到两种真理不可划分的真相的可能性,这一闪而过的直觉,就是心境的真面目。这种无分别的经验乃是我们的本性,能以无分别心来对待世界,乃是觉悟心境的完全清醒。

  人生的目的或利益,系於我们有潜能来经验这完全清醒的心境,不受任何限制。它把我们从由於不能充分了解与体会两种真理的无分别性,而产生的混乱中解放出来。人生一直有某种极限,某种不满。不论我们拥有什么财产或信赖,不满现实总会持续,因为我们不确知我们究竟是谁。如果我们有自知之明,那我们就会从不满与它的随从——失望中自我解放。

  佛陀的信心及安心之所

  问:从宗教的观点看来,佛陀的信心在那里?每样事物在不断的变动——没有一样东西是不变的,只有不是不变的。手所以名为手是为这样才不致与脚混淆起来。信心在那里?从佛教的观点看来,那里是安心之所呢?

  答:在相对的真理或现实中会有安全感。在此,信心指人对某些事物有信仰而产生一种安全感。但在相对的存在中也会有不固定、动摇与不可预测的情形。您能有信心与有东西被您所信的事实也显示没有信心的可能性。如果有安全,有某事物可依赖,那么就会有没得依赖的可能性。如果一个人一定常常需要安全,那就显示本身的可损伤性。真正的安全是超越安全和不安全的,那才是自在安全。真正的信心要超越有信心和没信心,那才是最高最纯正的信心。

  要扩展我们的理智、了解力和体验这真正的信心与在我们生命中的安全,我们先要看看我们的价值观,和看它们如何被反映在我们处世的方法。目前这些价值观和什么是真和假的理解,来自双重观点。一个主观的执著把世界分成己和他。

  当佛陀初转法轮讲四圣谛,就把这情形阐明了,第一「苦」谛令人知道痛苦,佛陀并没有说苦不存在。第二「集」谛指出痛苦的来源、我们的无知、我们的神经病。第三「道」谛指出我们有办法从这苦的因或无知中解放出来。第四「灭」谛显示苦与其因的解除,这是我们实在可以体验的,它就基於我们本身的能力。因此说:通过相对的真理,我们可以体会绝对的真理。通过体验绝对的真理,我们经验到与看到这两种真理的不可割截性。

  没有任何事物是可预期的

  问:如果世事都在不断的蜕变中,而每一事物都是结合体,那里有可预期的可能性?预期会从那里来?

  答:没有任何事物是可预期的。我们在生活中所经历的忧虑和失望,来自信赖某些不可预测而却以为可以预测的事物。当现实打击我们的时候,我们就经常感到失望。因此,如果您能对任何事物不作任何预期,对您会有帮助。

  问:您描述人与真理的关系,好像有意使它非常单独化和回到现象的本性和人的本性。

  答:禅修的用意在於实行这种看法,使我们不仅在理智上了解这种看法的真谛,同时也在实际上体证这种真谛。我们并不拘於外在的形式而求的是内涵的体会。行持的意义,在於运用我们的智识和经验来帮助人们,培养这种见解与禅修,建立一个确实的基础来指导别人。

  我们所修的道有三个阶段,就叫做三乘道:小乘、大乘和密乘。小乘道注重身和口的规律,这使意志纳入正轨而不作任何伤害的事情。大乘道栽培一个健全的、富有慈悲仁爱的意念。行者自然对一切众生流露无限的亲切、柔和与关心。一视同仁是利益众生主要的关键与基础。

  在密乘中健全的态度会更进一步发展,使我们深深地感到每一众生的可贵,一切众生都有它值得尊荣的地方。进修密乘道时我们体证内在圣财,我们也体会到一切众生的尊贵与神圣,就在这样的步伐下,我们向前迈进。

  观点和实际相给合

  问:在佛教里是否有讲到道德关系?您对世人的看法怎样?您对他人的苦难等采取什么行动?

  答:由於我们的时间有限,而大家也许会对这种看法比较有兴趣(前面仁波切已将佛教超越断灭论与永存论的看法简单解释)。当这种看法超越了断灭舆永存,它显示世界的实相,即超越所有现象(器世间)与所有众生(情世间)。它非存在也非不存在,因此这种看法也超越了横(水平)和竖(垂直)它是普及一切的,因为一切事物的本性是空的,而空性普遍於一切。

  这观点和实际相结合。依照佛教的传统,我们谈到根、道和果。根就是两种真理不可分割的性质的见地,道是智慧和妙用的不可分割,而果乃是觉性的双重证悟——如实甚深的经验和普遍的妙用,这就是现象的本性。

  另一种看法是谈论见解、禅修和行持。正确的见解并不基於狂热的信仰,这也不是由重复加深印象令人信以为真,也不代表一个没有经过考察的地位。

返回目录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 还没有任何项目!
  • 佛教导航@1999- 2011 Fjdh.com 苏ICP备1204078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