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界法师:净心与净土(一)
净界法师:净心与净土(一)
《净心与净土》这个思想是根据《阿弥陀经要解》择其精要,汇编而成的。蕅益大师的《阿弥陀经要解》整个净土思想,包含了三力: 心力、法力、佛力,我们把它分成三大科来说明:
◎将述此义,大科分三:
甲一、前言
乙一、众生的心灵力量
这一段是谈到众生心灵的力量,到底我们心灵有哪些力量?
乙二、佛陀的加持力量
这一段是佛陀的加持力量,前面是讲心力不可思议,这是讲佛力不可思议。
乙三、心力与佛力结合
这一段是本文的主要重点,就是我们如何把心力跟佛力结合;也就是说:我们如何透过心中的观照跟忆念,把阿弥陀佛的功德启动出来。前面强调,能念的心不可思议,所念的佛也不可思议,但是你的心力是主动,所以你的准备工作很重要。修学净土,不要在意佛陀在那里?不管是十万亿佛土,二十万亿佛土…这些都不重要,其实佛陀是遍满法界,他随时都存在,也无所不在,只要你准备好(具足信、愿、行),就能得到他的加持力。这就是心力跟佛力的结合。
甲二、正文
甲一、「前言」是把心力跟佛力的关系作一个简介,这一科才是重点。如何产生心力呢?修净土的人,有三种心灵力量必须要建立起来:
乙一、观佛号功德以生信心
念佛人,对于名号的功德,要有强烈的皈依心,不只是口诵耳听而已。你的心跟佛号接触时,那是一心归命、通身靠倒,善导大师说的:「至心信乐」。这种至心信乐、顺从本愿的相貌,到了本文再详细说明,总而言之,你要记住这是一种真实的信心。
乙二、观净土殊胜以启愿力
很多人念佛是有信心,但是没有愿力;念佛,到底要去哪里?去西方净土。西方净土是怎样的情况?他完全不知。要知道:我们不可能对一个陌生地方,产生强大向往的愿力,不可能,不合乎唯识学的逻辑推理。一定是了解之后,才产生意乐、产生好乐,我们不可能往生到一个你完全不了解的地方。所以我们对于极乐世界的依正庄严,要有一些基本的认识,这样才能产生一种决定往生的愿力-- --我一定要往生!这个往生的愿力,来自于智慧的观照,所以蕅益大师把「信心跟愿力」判作智慧的观照,这是属于「观照力」。
乙三、依摄心专注以立行持
当信、愿具足之后,就可以开始培养念头专注于佛号上,这个专注力简单讲就是:自己念佛给自己听,如此才能把心收回来,以音声来摄心。
这就是我们修净土的人,需要准备的三种的力量:信心、愿力,跟一种专注力;也就是「观照力」跟「专注力」。
甲三、结劝
乙一、具足皈依之心
乙二、培养专注之念
修学净土宗的人,非单是念佛就表示你是修净土,一定要有皈依的心,包括你对名号功德的信心,包括你对净土庄严的愿力,「信愿具足」这样来念佛,才可以说你是修净土。所以这个皈依的心很重要,等到后文,再详细说明。
甲一、前言(分三:乙一、众生的心灵力量。乙二、佛陀的加持力量。乙三、心力与佛力结合。)
乙一、众生的心灵力量(分二、丙一、创造生命。丙二、转化生命。)
丙一、创造生命
生命的产生和形成,从佛教的角度来看,必有其因果,所以:「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我佛大沙门,常作如是说」,每个人的生命经历都不一样,各有各的酸甜苦辣。生命的出现,一般凡夫认为只是一个「偶然」,你会活得很快乐,或是活得很痛苦,表示你的运气好,或运气不好,所以凡夫的思想-- --生命就像风吹掉落的树叶,这片落叶可能往东飘,也可能往西飘,没有任何理由,人的生命只有今生,没有来世的思想,也没有过去世的思想,死后一切都没有,造成一种及时行乐的心态,这个我们叫作「断灭见」。
外道,解释生命现象是一种「常见」,认为生命有一个大力的主宰者,比方说「上帝」,比方说「神我」,无所不在的控制着我们;也就是说,我们没有办法决定自己的命运,是上帝决定的,这叫作「常见」。
但是佛教的生命观认为生命是有因缘的;你会遇到什么人?跟什么人结婚?他为什么做你的儿子?你为什么做这份工作?「事出必有因」,一定有过去的因缘,没有一件事情是偶然出现的,每一件事情都有它背后的条件跟理由。既然是「诸法因缘生」,那么可以再进一步的探讨,什么是「因缘」呢?
佛教的因缘观,从大乘的思想来看,生命的主因就是我们心中的「思想」;它的助缘,也就是我们所造的「业力」。这个地方大小乘,解释因缘是有所不同的;小乘的生命观是偏重「业力」,叫「业感缘起」;大乘是偏重「思想」,是由你的思想来决定你的生命。
比方说:你今生的富贵,小乘的解释是认为因为你过去有布施的善业,所以得富贵的果报;今生的你,是由过去的你创造出来的,所以你今生的快乐、痛苦,基本上跟你今生没有绝对的关系。你今生快乐跟痛苦,不能怪今生的你,因为今生只是在承受果报,要怪怪谁呢?怪前生的你,这只能认命。现在的快乐、痛苦,是你过去的业力来决定的。
大乘佛法认为:你的果报是你前生的「思想」创造出来的,你今生会富贵,因为你前生经常产生布施的思想;行为不是重点,而是你面对这件事情:你的想法才是重点。
在大小乘经典当中,强调业力、强调思想都有,但是你看天台宗的判教,你会发觉,所有的经典,只要层次越高的,被判作圆教、顿教法门的,都是强调心念-- --万法唯心。
当然,两种说法都对,都是佛说的,但是以天台宗的判教是认为:业力,只是方便说。天台宗认为最圆满的教义应该是:「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是思想决定你的生命。如果我们一直相信业力,这会有什么问题呢?你的生命就很难产生大转变跟突破,很难改变生命。修净土宗的人,一定要强调生命是由思想来决定的,否则一个造了五逆十恶的人,临终十念怎能够往生呢?那表示「业性本空」嘛!
善导大师说:我们这念心跟佛号接触时,最重要的就是「至心信乐」,这是往生的关键。临命终时,当你佛号现前的时候,是不能动任何念头的,乃至说:我是业障凡夫,怎么敢往生?那都不行,都是障碍。一切的障碍,都是自己在障碍自己;不能往生,跟阿弥陀佛没有关系,跟别人也没有关系。净土宗是大乘的圆顿思想,你必须相信:「心力不可思议」!过去一念的迷,生死浩然;临终的一念悟,轮回顿息,整个生命就是以「心力」作主轴,才可能带业往生。
如果你有志于往生,你要绝对的相信,生命是由你的心灵创造出来的,这不是光靠嘴巴讲,而是要很真实的相信:当我的心念改变,我的生命就改变!为什么?因为每一法,都空无自性。
临命终时,当你的心安住佛号时,你要相信:诸法因缘不生,只有佛号生。以天台宗的思想是:佛号为法界,一切法趣佛号;一切法跟佛相应,其他九法界就不现前。如果你不相信心灵的力量可以主导生命,临命终时恶业现前就很麻烦。一个人最大的障碍是什么,诸位知道吗?就是我们无量的过去,如果生命从今生才开始,修行就很容易。你看看阿赖耶识的可怕,唯识学说:「恒转如暴流」啊。我们在过去的无量生命当中,累积很多负面的情绪、负面的思想、负面的业力,每个人都要背负累世的因果,阿赖耶识不断的变现出各种妄想…所以临命终时,你肯定会有很多不同的想法,你怎么能够把心好好的守住,不随妄转?如印光大师所说的:「心常觉照,不随妄转」。如果你相信带业能够往生,就必须相信:生命是由你心灵力量决定的!
修净土宗的人,对于人生的基本正见,虽然我们背负着过去的阿赖耶识,但毕竟那只是一种虚妄相。《楞严经》上说:为什么我们在无量的生命当中,打那么多妄想,最后还是可以成佛呢?因为妄想都不真实,它只是一个假相,没有办法染污你的清净本性,我们的本性才是真实的;真实的永远是真实的,虚妄的永远是虚妄的,不管你妄想打一千遍、一万遍,还是虚妄的,这是不能改变的。
昙鸾大师说:临终十念之所以往生,因为你安住「真如」保持正念,那是一种真实的功德;你过去打那么多妄想,那是一种虚妄相-- --真能破妄,所以临命终时,你要掌握你的心念;你的心念没有掌握好,就很麻烦,因为它才是生命的主导者。刚刚有讲过,世间上没有一件事是偶然的,包括临终的正念,也不是无中生有,是靠你平常不断的训练自己,能够在妄想当中,走出妄想-- --就是「不随妄转」。
当我们知道生命的因缘,是由心力创造出来的,那么「心力」到底是怎么回事呢?在唯识学上说:『性界受三恒转易,根随信等总相连』。
我们的心,通于善、恶、无记三性;这个「界」是指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受」是感受--苦、乐、舍,三种感受;「性」是讲因地造业的「因缘」,「感受」是业的「果报」。也就是说:在三界当中,我们的心念不断地变化,一下子起善念,一下子起恶念;一下子堕到三恶道,一下子到人天…完全是由心来主导。
「根、随、信」,这个「根」是指根本烦恼,「随」是指随烦恼,这两个都是烦恼;「信」是善根。就是说:我们每个人的心念,在造业的过程中善恶掺杂,有时候早上起善念,晚上起恶念,念头的生起也不是固定的,它是变化的。
第二段:『动身发语独为最,引满能招业力牵。』
「心」的造业力最强,它能够发动你的身、口去造业。所以你的身、口只是一个工具,真正造业者是你的「心」,那么心造什么业呢?比较重的叫「引业」,比较轻的叫「满业」,当我们生命结束的时候,就牵引我们去得果报。这一段的整个主要思想,是告诉我们:我们的生命是由思想、由心念来决定的!
一、从你现在的果报,可以反观你过去的思想。比方说:你今生很富贵,你前生一定有很多布施的思想,对于物质世界,你喜欢跟人家分享;比方说你长得很庄严,你前生一定有很多持戒的思想。所以说:今生的你,是由你前生的思想创造而来的。
二、那我的来生是怎么样呢?你也可以自己观察。一个人到了四十岁,除非有很大的突破,否则来生的相貌,大概已经差不多了。在你这一生经历的过程当中,你经常生起什么样的想法?你有一些财物,你很喜欢跟人家分享,来生富贵的相貌已经画出来了;别人刺激你,你不选择对立,你选择忍辱,来生的庄严相貌大概也画出来了。因此,现在是过去的果,同时又是未来的因,你今生的思想它已经影响你来生的果报,由此构成一种轮回性----过去创造现在,现在也创造未来。
中国历史上,有一位「商纣王」,他是一个亡国之君,他有一位忠臣叫「箕子」。有一天,这位箕子大臣,在侍奉商纣王吃饭时,发现商纣王特别喜欢一双象牙筷子,箕子在旁边看得一清二楚。一个有智慧的人,从每一个动作事相当中,懂得会事入理,看得到别人的内心状态。他就告诉商纣王说:「大王!您这双筷子是从什么地方来的?」他说:「这双筷子是诸侯国供养我的。」箕子说:「这双筷子是不吉祥的东西,你要赶快把它舍掉,否则会有亡国之祸。」商纣王回答说:「这不就是一双筷子!」不愿听从箕子的劝谏。后来,不出所料果然走上亡国。
当然有人就问箕子,当初怎么知道这双筷子会亡国呢?箕子说:我看到的是他用筷子的心情。当一个人的心,开始住在外境,就会产生一种强大的等流性,不会停止的。只有佛弟子才知道自我反省、自我观照,踩刹车;你看一般世间人,他造恶业的时候,像滚雪球,越造越重;佛弟子听闻道理之后,他会回光返照,自我反省。所以箕子知道,这个人不会自我反省,他今天用这个筷子,过了几年他会觉得:哎呀,我这个碗不对劲了,这个碗跟筷子不配,要找一个象牙做的碗。再过一段时间,他又觉得:哎呀,这个桌子跟碗也不配了,要做一个高级的桌子。再过几年,他觉得:房子跟桌子也不配,又要建造一个华丽的屋子…到最后就亡国了。所以,从一个小因缘,就可以看到整个生命的缘起,这跟神通没有关系,诸法因缘生,看他的因地发心就很清楚。
当然,生命的等流性,对有些佛教徒是例外的,因为佛教徒有自觉力。所以佛教徒跟非佛教徒差别在哪里,诸位知道吗?你说你学佛之后也造恶业,他没学佛也造恶业,二者不同。没有学佛的人造恶业,没有回光返照的力量,他是一直造下去;学佛人,他造恶业之后,回去做功课,会产生自我反省、自我调整-- --自觉、自省、自调。
菩萨戒的精神是什么,诸位知道吗?菩萨戒的根本思想不是说:我受了菩萨戒,我不造恶业。那你不造恶业,你就是佛陀了。菩萨戒的戒体,事实上就是「增上惭愧」-- --「虽作恶业,速即能悔,若堕恶趣,终不久留。」
也就是说:菩萨的戒体有什么作用呢?就是当他造恶业之后,能够马上如法忏悔,他的自我反省力量特别强,观照力也强,就是这样所以未来得果报,业力不会那么重--虽堕恶趣,终不久留。再看看我们周边有些人,业障现前的时候,拜几部八十八佛,诶,就过去了;表示他因地造业的时候,有惭愧心。有些人业报现前,果报很坚固,表示他造业的时候,恶心很坚固,没有惭愧心。
事实上,生命当中有很多负面的力量,我们必须要概括承受,因为我们过去在造业时,烙下了很多邪恶的思想;但是现在我们已然学佛,有很多清净的善根,比方说止观的观照力。那么我们怎样利用善根,来面对我们的妄想?这是个问题。也就是说怎样把妄想转成善根,怎样去改变我们的思想,以提升我们的生命。
-------------------------------------------------------------------------------------------------------
-------------------------------------------------------------------------------------------------------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